CN212200773U - 一种核心筒结构及建筑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核心筒结构及建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00773U
CN212200773U CN201921641214.1U CN201921641214U CN212200773U CN 212200773 U CN212200773 U CN 212200773U CN 201921641214 U CN201921641214 U CN 201921641214U CN 212200773 U CN212200773 U CN 2122007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area
region
stair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4121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傅敏
吴少文
孙强
欧强
邢相鹏
钟倩楠
宁玉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tao Architectural Design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tao Architectural Design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tao Architectural Design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Ptao Architectural Design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4121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007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007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007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核心筒结构及建筑装置。所述核心筒结构包括:首尾连接的四个通道,所述四个通道所围成的内部区域划分为三个区域,包括:分别用于设置垂直升降设备的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且用于设置楼梯结构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位于第三区域的两侧。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建筑的核心筒区域进行划分,使用通道将住户分别导向设置有垂直升降设备的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从而避免高峰出行时间住户产生拥堵的情况;将楼梯结构设置在中心位置的第三区域,使住户在出现险情时能够快速通过楼梯进行疏散,保障住户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核心筒结构及建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核心筒结构及建筑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中型城市中,高层住宅或高层办公楼节省占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城市卫生环境和外观面貌,因此,传统建筑装置已经难以满足越来越高的楼层的使用需求。
在现有技术中,高层建筑的电梯间往往采用单通道设计,但是随着楼层中居住的居民数量增多,导致如上下班的高峰时间居民在电梯间排队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拥堵,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出行效率;现有技术的楼梯间往往设置在单侧,导致发生火灾及其它危险时人员难以迅速疏通,从而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核心筒结构及建筑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高层建筑楼梯间容易发生拥堵,影响居民出行效率,以及发生险情时,居民无法快速疏散,从而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核心筒结构,其中,所述核心筒结构的内部设置有首尾依次连接的四个通道,所述四个通道所围成的内部区域划分为三个区域,包括:分别用于设置垂直升降设备的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且用于设置楼梯结构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位于第三区域的两侧。
所述的核心筒结构,其中,所述四个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的外侧的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连接,且与所述第一通道垂直设置的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连接,且与所述第二通道垂直设置的第三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连接,且与所述第三垂直设置的第四通道;所述第四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连接,以形成一个封闭的所述内部区域。
所述的核心筒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区域内设置有第一垂直升降设备,所述第一垂直升降设备的出入口面向所述第一通道,且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所述的核心筒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区域内设置有第二垂直升降设备,所述第二垂直升降设备的出入口面向所述第三通道,且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
所述的核心筒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垂直升降设备与所述第二垂直升降设备各设置有两个。
所述的核心筒结构,其中,所述楼梯结构的首尾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疏散口与第二疏散口;所述第一疏散口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疏散口与所述第四通道连通。
所述的核心筒结构,其中,所述楼梯结构为剪刀梯结构。
一种建筑装置,其中,所述建筑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核心筒结构。
所述的建筑装置,其中,所述建筑装置中的每一楼层上设置有户型区域,所述户型区域围绕所述核心筒结构设置。
所述的建筑装置,其中,所述核心筒结构中的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以及所述第四通道分别与设置在建筑装置中的户型区域连通。
本实施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建筑的核心筒区域进行划分,使用通道将住户分别导向设置有垂直升降设备的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从而避免高峰出行时间住户产生拥堵的情况;将楼梯结构设置在中心位置的第三区域,使住户在出现险情时能够快速通过楼梯进行疏散,保障住户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核心筒结构的平面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核心筒结构中的剪刀梯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装置的户型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现有技术的高层建筑核心筒结构中,电梯间往往采用单通道设计,楼梯间出入口设置在单侧,这样设计的缺点是随着单层住户人数逐渐增多,住户在高峰出行时间排队的过程容易造成拥堵,极大影响人们的出行效率;另一方面,楼梯间出入口设置在单侧导致进出并不方便,当发生火灾或其他险情时不利于进行人员的疏散。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核心筒结构,其构成如图1所示:核心筒结构的内部设置有首尾依次连接的四个通道,即第一通道410、第二通道420、第三通道430和第三通道440,所述四个通道所围成的内部区域划分为三个区域,包括:用于设置垂直升降设备(如图1中第一垂直设备110和第二垂直设备210)的第一区域100和第二区域200,设置在第一区域100与所述第二区域200之间、且用于设置楼梯结构330的第三区域300,所述第一区域100与所述第二区域200位于第三区域300的两侧,且可以但不限于设置第一区域100和第二区域200的面积相同。
本实施例通过将核心筒结构围成一个内部区域,再将所述内部区域划分成为第一区域100、第二区域200和第三区域300,住户可以通过这三个区域中设置的垂直升降设备110或者楼梯结构330实现进入或离开该栋建筑,通过四个通道的连通作用,从而实现了将住户分流,并且增加了安全性,到达楼梯的通道不唯一,一般很难完全堵塞通道,并且疏散可以更快。
并且,第一区域100和第二区域的200中的垂直升降设备(如图1中第一垂直设备110和第二垂直设备210)设置在楼梯结构330的两侧,避免住户在高峰出行时间产生拥堵的情况,同时第三区域300的楼梯结构330可用于求生通道,当发生险情时,住户可以通过楼梯结构330迅速撤离,从而实现住户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的效果。
具体实施时,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四个通道,包括有第一区域100外侧的第一通道410;与所述第一通道410连接,且与所述第一通道410垂直设置的第二通道420,所述第二通道420与所述第一通道410的连接位置设置有防火门,另一端与第三通道430连接的位置同样设置有防火门,设置防火门可用于当发生火灾时隔绝火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通道430与所述第二通道420垂直设置,所述第三通道430设置在第二区域200外侧,且所述三第三通道430与所述第一通道410长度相同;优选地,所述第三通道430与所述第一通道4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均用于连通对应户型空间的入户门10,为方便住户出行,所述端部还可以设置成折弯通道结构,以增大住户的出行空间;
优选地,所述第四通道440与第三通道430垂直设置,所述第四通道440与所述第一通道410垂直连接,所述第四通道440与所述第二通道420长度相同,所述第四通道440的两端与所述第三通道430和所述第一通道410连接的位置同样设置有防火门;上述四个通道形成一个封闭的内部区域,该内部区域呈现为矩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区域100设置有第一垂直升降设备110,所述第一垂直升降设备110用于承载住户快速上下楼层,所述第一垂直升降设备110的出入口面向第一通道410,并与所述第一通道410连通,所述第一垂直升降设备110优选设置为2个,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应用过程中户型空间的数目和第一垂直升降设备110的承载能力设置为多个,在此不作限制。
优选地,所述第二区域200设置有第二垂直升降设备210,所述第二垂直升降设备210用于承载住户快速上下楼层,所述第二垂直升降设备210的出入口面向第三通道430,并与所述第三通道430连通,所述第二垂直升降设备210优选设置为2个,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应用过程中户型空间的数目和第一垂直升降设备210的承载能力设置为多个,在此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区域300内设置有楼梯结构330,所述楼梯结构330的首尾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疏散口310与第二疏散口320,且所述第一疏散口310与所述第二疏散口320相互连通,即所述第三区域300可以当作通道使用,使住户出行更为便捷,同时也避免在建筑中出现死角,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疏散口310与第二通道420连通,住户可以通过与所述第二通道420连通的任意通道抵达第一疏散口310;所述第二疏散口320与第四通道440连通,住户可以通过与所述第四通道440连通的任意通道抵达第二疏散口320,设置两个疏散口的目的是用户分流,以防止因突发状况需要住户撤离时,住户拥堵在疏散口前延迟逃生时间。
如图2所示,所述楼梯结构330设置为剪力梯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疏散口310设置有两个楼梯,即下楼楼梯R2和上楼楼梯R4,住户可以通过下楼楼梯R2的箭头所指方向向下移动至下一楼层,通过上楼楼梯R4的箭头所指方向向上移动至上一楼层。所述第二疏散口320同样设置有两个楼梯,住户可以通过上楼楼梯R1的箭头所指方向向上移动至上一楼层,住户通过下楼楼梯R4的箭头所指方向向下移动至下一楼层,基于这种设置每一楼层中上下楼梯相互连接,住户可以根据不同楼层中楼梯结构330的使用人数自由选择出行通道。
优选地,由于第三区域330设置有通道,住户可以根据上下楼其它住户的拥挤程度自由选择想要使用的楼梯结构330,通过上述双侧楼梯结构330的设置,能够满足本楼层多个住户在单楼层中两侧通道同时进行上楼或下楼的需求,在发生险情时,垂直升降设备110不能够使用的情况下,住户也可以通过双向通道的楼梯结构330实现快速撤离;同时,所述楼梯结构330采用剪力梯,能够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有效满足住户对消防通道的需求。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建筑装置,如图3所示,该建筑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核心筒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道410、第二通道420、第三通道430和第四通道440首尾连接,将核心筒结构围成一个内部区域,所述内部区域的详细布置如图1所示。
结合图1和图3中所示,在上述4个通道连通的外侧设置有8个户型空间,即A-H所代表的8个户型空间围绕所述核心筒结构设。户型空间A、户型空间B、户型空间C和户型空间D的入户门10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4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户型空间E、户型空间F、户型空间G和户型空间H的入户门10设置在所述第三通道43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当住户出行时,户型空间A、户型空间B、户型空间C和户型空间D的住户通过第一垂直升降设备110实现入户,而户型空间E、户型空间F、户型空间G和户型空间H的住户通过第二垂直升降设备210实现,因此住户由于通道设置对应不同电梯的自然分流,避免了住户在高峰出行时间拥堵在同一通道中的情况发生,既可以方便住户出行,又可以使住户感受不同电梯的独立使用感受。
进一步地,当发生火灾或其他险情时,住户可以通过第三区域300中设置的楼梯结构330快速撤离,由于户型空间A、户型空间C、户型空间E和户型空间G中的住户距离第四通道440的距离较近,选择所述第四通道440连接的第二疏散口320中的下楼楼梯R3作为撤离通道;而户型空间B、户型空间D、户型空间F和户型空间H中的住户距离第二通道420的距离较近,会自然选择所述第二通道420连接的第一疏散口310中的下楼楼梯R2作为撤离通道,因此由于通道设置的自然分流作用,可以使住户在遭遇险情需要撤离时能够通过双通道分流迅速有序的撤离,从而避免拥堵的情况发生。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核心筒结构及建筑装置,所述核心筒结构包括:首尾连接的四个通道,所述四个通道所围成的内部区域划分为三个区域,包括:分别用于设置垂直升降设备的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且用于设置楼梯结构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位于第三区域的两侧。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通道对核心筒区域进行划分,使用通道将住户自然导向不同的设置有垂直升降设备的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从而避免高峰出行时间住户在通道中产生拥堵的情况;将楼梯结构设置在中心位置的第三区域,使用通道将自然导向至不同的疏散口,使住户在出现险情时能够快速通过楼梯进行疏散,保障住户安全。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核心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筒结构的内部设置有首尾依次连接的四个通道,所述四个通道所围成的内部区域划分为三个区域,包括:分别用于设置垂直升降设备的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且用于设置楼梯结构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位于第三区域的两侧;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的外侧的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连接,且与所述第一通道垂直设置的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连接,且与所述第二通道垂直设置的第三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连接,且与所述第三通道垂直设置的第四通道;所述第四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连接,以形成一个封闭的所述内部区域;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的连接位置设置有防火门,另一端与第三通道连接的位置同样设置有防火门;所述第三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设置成折弯通道结构;所述第三区域内设置有楼梯结构,所述楼梯结构的首尾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疏散口与第二疏散口,且所述第一疏散口与所述第二疏散口相互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心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内设置有第一垂直升降设备,所述第一垂直升降设备的出入口面向所述第一通道,且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核心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内设置有第二垂直升降设备,所述第二垂直升降设备的出入口面向所述第三通道,且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核心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垂直升降设备与所述第二垂直升降设备各设置有两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心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疏散口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疏散口与所述第四通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核心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梯结构为剪刀梯结构。
7.一种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装置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核心筒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装置中的每一楼层上设置有户型区域,所述户型区域围绕所述核心筒结构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建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筒结构中的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以及所述第四通道分别与设置在建筑装置中的户型区域连通。
CN201921641214.1U 2019-09-27 2019-09-27 一种核心筒结构及建筑装置 Active CN2122007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41214.1U CN212200773U (zh) 2019-09-27 2019-09-27 一种核心筒结构及建筑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41214.1U CN212200773U (zh) 2019-09-27 2019-09-27 一种核心筒结构及建筑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00773U true CN212200773U (zh) 2020-12-22

Family

ID=73807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41214.1U Active CN212200773U (zh) 2019-09-27 2019-09-27 一种核心筒结构及建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007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200773U (zh) 一种核心筒结构及建筑装置
JP3195613U (ja) 住戸群および複数の住戸群を含む集合住宅
CN202969986U (zh) 单元式高层住宅
CN203201233U (zh) 具有无源自救逃生疏散系统的建筑
DE102017202543A1 (de) Hochhaus mit Kern
CN212405481U (zh) 一种住宅核心筒结构及建筑结构
CN214786289U (zh) 一种避难层通道结构
CN206693674U (zh) 一种公寓建筑核心筒布局
CN209742431U (zh) 一种公共建筑内商业设施的防火分隔结构
CN207804811U (zh) 高层建筑横向紧急逃生通道结构
CN212104877U (zh) 一种新型防排烟楼梯间
CN218758998U (zh) 一种剪刀楼梯间自然通风高层建筑核心筒
CN217782337U (zh) 一种核心筒装置及建筑装置
CN212506760U (zh) 一种核心筒装置及建筑装置
CN102174862B (zh) 楼房防火逃生通道
CN110512740A (zh) 十字形平面单元式高层建筑
CN210622383U (zh) 一种敞开式连廊高层住宅
KR20210100000A (ko) 비상 탈출 구조를 가지는 공동주택
CN219539280U (zh) 一种楼房防火逃生通道
CN215287598U (zh) 一种室外电梯布置结构
CN206521959U (zh) 外廊式住宅
CN201343876Y (zh) 减小公摊面积的高层建筑户型结构
CN112096166B (zh) 提升交通建筑配套地下商业设施防火安全性能的设计方法
CN212358608U (zh) 一种集约型建筑装置
CN213898310U (zh) 一种交通建筑地下商业设施防火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