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99412U - 一种等离子体原子层沉积的反应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等离子体原子层沉积的反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99412U
CN212199412U CN202020495720.0U CN202020495720U CN212199412U CN 212199412 U CN212199412 U CN 212199412U CN 202020495720 U CN202020495720 U CN 202020495720U CN 212199412 U CN212199412 U CN 2121994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ction
gas
air inlet
carrier
reaction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9572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翔
张鹤
黎微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Leadmicro Nan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Leadmicro Nan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Leadmicro Nan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Leadmicro Nan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9572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994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994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994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薄膜材料真空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等离子体原子层沉积的反应装置,包括反应腔体,所述反应腔体内设置有载具,所述载具为至少一组平行排列的平板,平板间隔连接并引出反应腔体外,分别接等离子电源的两极,加热炉管环绕反应腔体设置,所述反应腔体的一端设置有出气端,出气端与真空泵连接;所述反应腔体还设置有至少一个进气端、端部进气口以及中部进气口,所述进气端与端部进气口、中部进气口连接,所述进气端向外与气源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中间进气口的设计,优化腔体内部气流均匀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所镀薄膜的片间厚度均匀性。

Description

一种等离子体原子层沉积的反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薄膜材料真空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等离子体原子层沉积的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PEALD)真空镀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及光伏领域,可沉积多种半导体或金属薄膜,并精确控制薄膜到亚纳米级别。等离子体电源的使用使得PEA LD技术所沉积的薄膜具有多变的材料性能,可用于各种场合。目前,PEALD设备仅限于小尺寸设备,一次仅能处理1片或若干片硅片,限制了产能提高了制备成本。
现有申请号为201810116519.4的名为一种真空反应装置及反应方法的发明专利,其公开了一种真空反应装置的反应腔,所述反应腔外设有加热器;反应腔内放置载具,载具上放置待镀膜物体,所述载具导电并与反应腔内的其他部分绝缘;所述载具为至少一组平行排列的平板,两相邻的平板分别接等离子体电源的两极;所述反应腔一端设出气端,出气端连真空泵,另一端设进气端,进气端连接气源。该申请仍然存在由于腔体内部气流均匀性不足,进而导致所镀薄膜的片间厚度均匀性不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的等离子体原子层沉积的反应装置,通过对反应装置的各零件位置进行优化,从而可以同时处理大批量硅片,所述硅片均具有较好的片间厚度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等离子体原子层沉积的反应装置,包括反应腔体,所述反应腔体内设置有载具,所述载具为至少一组平行排列的平板,平板间隔连接并引出反应腔体外,分别接等离子电源的两极,加热炉管环绕反应腔体设置,所述反应腔体的一端设置有出气端,出气端与真空泵连接;所述反应腔体还设置有至少一个进气端、端部进气口以及中部进气口,所述进气端与端部进气口、中部进气口连接,所述进气端向外与气源连接。
其中,所述端部进气口设置于远离出气端的反应腔体一端。
其中,所述端部进气口的气体流向与反应腔体的长度方向平行。
其中,所述中部进气口设置于反应腔体的出气端与端部进气口之间。
其中,所述中部进气口的气体传输方向与载具所在平面平行。
其中,所述中部进气口为管道式或板式。
其中,所述出气端的真空泵与反应腔体之间设置有极速排气阀门。
其中,所述气源包括化学源,载气以及至少两种反应气体,所述反应腔体的进气端与化学源之间设有第一阀门;化学源与载气之间设有第二阀门;反应腔体的进气端与载气之间设有第三阀门;反应腔体的进气端与不同反应气体之间分别设置有阀门。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绝缘的管式炉体和可承载大批量硅片的载具,可使载具上这些硅片一次同时处理,同时保持所镀薄膜的片内,片间,批间具有较高的厚度均匀性,通过中间进气口的设计,优化腔体内部气流均匀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所镀薄膜的片间厚度均匀性。
(2)本实用新型采用极速排气阀门,控制等离子体起辉时间断内的腔体气压,能进一步控制腔体内等离子体的浓度,从而控制薄膜的沉积速率于成膜质量。在吹扫以及非等离子体起辉时间内完全打开可调阀门,能进一步节省相应的吹扫和进气时间,进一步灵活提升产能。
(3)同时,本设备也兼容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PECVD)。PEALD和PECVD两种处理硅片的技术可以在同一腔体中依次完成,可显著降低半导体和光伏厂商的设备投资,降低硅片制成品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轴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径向剖视图
其中,3为衬底基片,4为等离子体,5为极速排气阀门,6为反应腔体,7为加热炉管,8为载具,9为等离子电源,10为真空泵,11为第一阀门,12为第二阀门,13为第三阀门, 14为第四阀门,15为第五阀门,16为化学源,17为载气,18为反应气体一,19为反应气体二,20为进气端,21为端部进气口,22为中部进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等离子体原子层沉积的反应装置的剖面图,由图可知,所述等离子体原子层沉积的反应装置包括反应腔体6,本实施例中,所述反应腔体6的制备材料可以为石英、陶瓷等,所述反应腔体6可以为圆柱形也可以为其他长条形状。所述反应腔体6内设置有载具8,所述载具8上可以放置有衬底基片3,所述载具8导电并与反应腔体 6内的其他部分绝缘。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载具8为至少一组平行排列的平板,平板间隔连接并引出反应腔体外,分别接等离子电源9的两极,所述衬底基片3设置在除了最外侧平板的其他平板的两侧,最外侧平板的衬底基片3仅设置于其内侧。所述载具8延伸方向与反应腔体6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加热炉管7环绕反应腔体6设置,通过热辐射加热所述衬底基片,以控制制备工艺时衬底的表面温度。如图2所示,所述反应腔体6的一端设置有出气端,出气端连真空泵10,所述真空泵10用于将反应腔体6抽真空。所述反应腔体6 的另一端设置与气源连接,用于为原子层沉积提供反应原料。
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反应腔体6设置有至少1个进气端20,所述进气端20向外与气源连接,气源通过进气端20进入反应腔体6中。显而易见的是,所述进气端20可以设置于反应腔体6的任何位置,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端20设置于与出气端相对的反应腔体6的另一端。
具体来说,所述反应腔体6内部还设置有端部进气口21以及中部进气口22,所述进气端20与端部进气口21、中部进气口22连接。所述端部进气口21设置于远离出气端的反应腔体6一端,所述端部进气口21的气体流向如图2所示,与反应腔体6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中部进气口22设置于反应腔体6的出气端与端部进气口21之间,所述中部进气口22可以传输反应气体,所述中部进气口22的气体传输方向与载具8所在平面平行。如此设置,可以增加载具8上衬底基片3表面的气体分布的均匀性。
值得说明的是,所述中部进气口22显然具有多种实现形式,例如,如图2、图3所示,所述中部进气口22可以为管道式,所述管道朝向载具8的一面可以排出气体,所述气体的排出方向如图3所示与载具8所在平面的方向平行,使得反应气体可以直接补充在衬底基片3表面。又例如,所述中部进气口22也可以为板式,板式的中部进气口22的延伸方向与反应腔体6的长度方向平行,板式的中部进气口22的所在平面与载具8所在平面垂直,所述板式的中部进气口22朝向载具8的一面可以排出气体。如此设置,反应气体可以更加完整的补充在载具8之间。
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出气端的真空泵10与反应腔体6之间还可以设置有极速排气阀门5,从而使得反应腔体6内部的气压可以更快地到达预定值。
具体来说,为了使得沉积薄膜种类更加丰富,本实用新型的对气源配置进行了优化。如图1所示,所述气源包括化学源16,载气17,以及至少两种反应气体,以制备多元化合物。本实施例中,所述反应气体为两种,分别为反应气体一18,反应气体二19,所述反应腔体6 的进气端20与化学源16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1;化学源16与载气17之间设有第二阀门12;反应腔体6的进气端与载气17之间设有第三阀门13;反应腔体6的进气端与反应气体一18之间设有第四阀门14;所述反应腔体6的进气端与反应气体二19通过第五阀门15连接。
如图1所示,不携带化学源的载气17可以通过第三阀门13直接进入反应腔体6内,当第一阀门11和第二阀门12打开时,载气17流经化学源16的源瓶,可以携带化学源16进入反应腔体6。而反应气体一18、反应气体二19可以通过各自的阀直接进入。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原子层沉积反应由若干个完全相同的循环组合而成,每个循环保证所沉积薄膜材料的一层原子层,控制循环数量可以精确控制薄膜厚度。
在每个循环中,分为五个步骤:
步骤1,开启真空泵10后,完全打开极速排气阀门5,将反应腔体6真空度抽至要求背底真空度,通过加热炉管7将衬底基片3温度加热到预定温度;
步骤2,打开第一阀门11,令化学源16蒸汽直接通过端部进气口21、中部进气口22进入反应腔体6;或者打开第一阀门11和第二阀门12,令载气17流经化学源16,载气17携带化学源16蒸汽通过端部进气口21、中部进气口22进入反应腔体6;或者打开第一阀门11,第二阀门12和第三阀门13,令部分载气17流经化学源16,并携带化学源16蒸汽通过端部进气口21、中部进气口22进入反应腔体6,三种方式均通过极速排气阀门5开闭动作控制化学源16进入反应腔体6的时间;
步骤3,关闭第一阀门11和第二阀门12(如果有开启的话),仅开第三阀门13,使得不携带任何化学源16的载气通过端部进气口21、中部进气口22吹扫反应腔体6,控制第三阀门13开关动作控制吹扫时间;
步骤4,打开第四阀门14和/或第五阀门15通入反应气,此时通过极速排气阀门5调整腔内气压,当腔内气压达到预定值时,打开等离子体电源9,在所述载具8的平板之间生成等离子体4,令反应气体在等离子体能量辅助下与衬底表面反应;控制第四阀门14和/或第五阀门15开闭控制反应气注入反应腔体6的时间;
步骤5,关闭第四阀门14和/或第五阀门15,关闭等离子体电源9,打开第三阀门13,完全打开极速排气阀门5,采用不携带任何化学源16的载气17通过端部进气口21、中部进气口22吹扫反应腔。
载气17有两种载入化学源16的方式:当第一阀门11和第二阀门12开放时,通过控制第三阀门13,载气17可以全部进入化学源16再进入反应腔体6,也可以部分进入化学源16而另一部分直接进入反应腔体6。
进气方式有两种:方式1是脉冲式,方式2是恒定式;反应气体一18和反应气体二19都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进气。
反应气有两种送入腔体模式:整个循环中打开第四阀门14和第五阀门15保证一致送入腔体,或者仅在第4步骤内送入腔体。因为仅在等离子体处理下,反应气才能和化学源反应,因此在没有等离子体时,反应气可以和载气共同做吹扫作用。因此,同时需要指明,在本设备上可以采用反应气作为载气使用。

Claims (8)

1.一种等离子体原子层沉积的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腔体(6),所述反应腔体(6)内设置有载具(8),所述载具(8)为至少一组平行排列的平板,平板间隔连接并引出反应腔体外,分别接等离子电源(9)的两极,加热炉管(7)环绕反应腔体(6)设置,所述反应腔体(6)的一端设置有出气端,出气端与真空泵(10)连接;
所述反应腔体(6)还设置有至少一个进气端(20)、端部进气口(21)以及中部进气口(22),所述进气端(20)与端部进气口(21)、中部进气口(22)连接,所述进气端(20)向外与气源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原子层沉积的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进气口(21)设置于远离出气端的反应腔体(6)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原子层沉积的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进气口(21)的气体流向与反应腔体(6)的长度方向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原子层沉积的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进气口(22)设置于反应腔体(6)的出气端与端部进气口(21)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原子层沉积的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进气口(22)的气体传输方向与载具(8)所在平面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原子层沉积的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进气口(22)为管道式或板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原子层沉积的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端的真空泵(10)与反应腔体(6)之间设置有极速排气阀门(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原子层沉积的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源包括化学源(16),载气(17)以及至少两种反应气体,所述反应腔体(6)的进气端(20)与化学源(16)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1);化学源(16)与载气(17)之间设有第二阀门(12);反应腔体(6)的进气端与载气(17)之间设有第三阀门(13);反应腔体(6)的进气端与不同反应气体之间分别设置有阀门。
CN202020495720.0U 2020-04-08 2020-04-08 一种等离子体原子层沉积的反应装置 Active CN2121994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95720.0U CN212199412U (zh) 2020-04-08 2020-04-08 一种等离子体原子层沉积的反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95720.0U CN212199412U (zh) 2020-04-08 2020-04-08 一种等离子体原子层沉积的反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99412U true CN212199412U (zh) 2020-12-22

Family

ID=73829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95720.0U Active CN212199412U (zh) 2020-04-08 2020-04-08 一种等离子体原子层沉积的反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9941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48609A (zh) * 2021-09-22 2022-01-18 江苏微导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制备方法及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
CN117845193A (zh) * 2024-03-08 2024-04-09 南京原磊纳米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衬底原子层沉积装置
CN117845193B (zh) * 2024-03-08 2024-06-04 南京原磊纳米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衬底原子层沉积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48609A (zh) * 2021-09-22 2022-01-18 江苏微导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制备方法及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
CN117845193A (zh) * 2024-03-08 2024-04-09 南京原磊纳米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衬底原子层沉积装置
CN117845193B (zh) * 2024-03-08 2024-06-04 南京原磊纳米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衬底原子层沉积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51018A1 (en) Vacuum reaction device and reaction method
US10366898B2 (en) Techniques and systems for continuous-flow plasma enhanced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PEALD)
CN108899296B (zh) 具有等离子体能力的半导体反应室
US7033937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se in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01092691B (zh) 消除pecvd膜的第一晶片效应
US20110212625A1 (en)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US8697578B2 (en) Film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sing same
KR20010009968A (ko) 반도체 박막 증착 장치
CN115584489A (zh) 用于膜轮廓调节的喷头帘式气体方法和系统
JP2013536590A (ja) 高放射率表面を有するガス分配シャワーヘッド
US20090017638A1 (en)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009503875A (ja) ガスマニホルドバルブクラスタ
TW201903848A (zh) 用來在半導體基材上形成膜層的方法與裝置及半導體基材
US20220228263A1 (en) Independently adjustable flowpath conductance in multi-station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
CN104878367A (zh) 反应腔室以及化学气相沉积设备
WO2012075017A2 (en) Apparatus and process for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CN212199412U (zh) 一种等离子体原子层沉积的反应装置
US20160362789A1 (en) Substrate processing method and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10132958A (ja) 基板処理装置
WO2007081185A1 (en) Heating apparatus for batch type reaction chamber
CN113862644A (zh) 镀膜设备
CN207933525U (zh) 一种真空反应装置及反应腔
TW200401369A (en) Silicon nitride film forming method and silicon nitride forming apparatus
TWI842908B (zh) 多站半導體處理中的可獨立調整流路傳導性
JPS62136810A (ja) 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27 Changjiang South Road, Xinw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Patentee after: Jiangsu micro nano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11 Lijiang Road, Xinw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micro nano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27 Changjiang South Road, Xinw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Patentee after: Jiangsu micro nano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11 Lijiang Road, Xinw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micro nano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