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71902U - 一种玻璃导槽 - Google Patents

一种玻璃导槽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71902U
CN212171902U CN201921856411.5U CN201921856411U CN212171902U CN 212171902 U CN212171902 U CN 212171902U CN 201921856411 U CN201921856411 U CN 201921856411U CN 212171902 U CN212171902 U CN 2121719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wall
lip
vehicle
gla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5641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斎康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Nishikawa Seal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Nishikawa Seal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Nishikawa Seal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Nishikawa Seal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5641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719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719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719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l Device For Vehicle (AREA)
  • Window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玻璃导槽,涉及车辆车窗技术领域,包括车外侧壁、车内侧壁及连接壁,车外侧壁、车内侧壁及连接壁形成结构截面为“コ”字形,车外侧壁靠近车内壁侧上向连接壁延伸形成外唇部,车内侧壁靠近车外侧壁一侧上向连接壁延伸形成内唇部,外唇部与内唇部形成用于夹持车门玻璃的夹持部,连接壁靠近门框一侧设置有两个凸起,两个凸起与连接壁形成缓冲凹槽,缓冲凹槽底壁向靠近车门玻璃方向隆起弯曲。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安装稳定、结构简单、可有效降低车门玻璃关闭推升碰撞声音的一种玻璃导槽。

Description

一种玻璃导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车窗技术领域,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玻璃导槽。
背景技术
参见附图3~5,车辆的车门1的车门窗框2中嵌装有在槽部40内对升降的车门玻璃3进行引导的玻璃导槽50。
玻璃导槽50在内侧形成槽部40的截面为近似“コ”字形,由两个侧壁部即车外侧侧壁部60和车内侧侧壁部70、以及将车外侧侧壁部60与车内侧侧壁部 70连结的连结壁部80构成。而且,在车外侧侧壁部60的内表面即车外侧侧壁部60的车内侧,向连结壁部80侧延伸形成外唇部90。此外,在车内侧侧壁部 70的内表面即车内侧侧壁部70的车外侧,同样向连结壁部80侧延伸形成内唇部100。外唇部90和内唇部100以夹持车门玻璃3的方式设置,形成夹持部,并且与车门玻璃3的表面滑动接触。从连结壁部80的车内侧内表面,向车外侧侧壁部60倾斜的延伸形成唇部150。
在实际使用中,当车门玻璃3上升进入玻璃导槽50后,如图5所示,车门玻璃3的端部3a,将唇部150向连结壁部80的内表面按压,因为其应力使得连结壁部80的外表面与车门窗框2抵触而停止。此时产生“咚”的撞击声很刺耳,因此需要寻找降低关闭车门玻璃3时的推升的声音的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玻璃导槽,结构简单可有效降低车门玻璃关闭时的推升声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玻璃导槽,包括车外侧壁、车内侧壁及连接壁,所述车外侧壁、车内侧壁及连接壁形成结构截面为“コ”字形,所述车外侧壁靠近车内壁侧上向连接壁延伸形成外唇部,所述车内侧壁靠近车外侧壁一侧上向连接壁延伸形成内唇部,所述外唇部与内唇部形成用于夹持车门玻璃的夹持部,所述连接壁靠近门框一侧设置有两个凸起,所述两个凸起与连接壁形成缓冲凹槽,所述缓冲凹槽底壁向靠近车门玻璃方向隆起弯曲。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中,当车门玻璃关闭时,推升的车门玻璃撞击玻璃导槽的连接壁,连接壁上的两个凸起与车门门框接触,此时撞击产生的应力将会被两个凸起分散,同时缓冲凹槽的设置,减少连接壁直接接触车门窗框的情况发生;当连接壁有车门窗框接触后,因缓冲凹槽底壁向靠近车门玻璃方向隆起弯曲,大大减小缓冲凹槽与车门窗框的接触面积,从而有效降低碰撞声音 (连接壁与车门门框接触的声音),且两个凸起及缓冲凹槽的设置,结构简单,便于生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冲凹槽正对车门玻璃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凹槽正对车门玻璃设置可直接承受车门玻璃的推升冲击,降低关闭车门玻璃时,其推升碰撞产生的声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两个凸起与车外侧壁、车内侧壁之间的连接壁靠近车门框架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倾斜面、第二倾斜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车门玻璃关闭时,利用设置的第一倾斜斜面与第二倾斜面,避免连接壁在撞击下发生形变,其他部位撞击在车门窗框上,从而降低关闭车门玻璃时,其推升碰撞产生的声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倾斜斜面向车门门框一侧延伸设置有用于抵紧车门窗框第一卡止用唇,所述第二倾斜斜面向车门门框一侧延伸设置有用于抵紧车门窗框第二卡止用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设置的第一卡止用唇及第二卡止用唇,将玻璃导槽稳定固定在车门窗框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壁背离车门窗框一侧向车外侧侧壁倾斜延伸设置有缓冲唇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设置的缓冲唇部可缓冲车门玻璃推升造成的碰撞,从而有助于降低关闭车门玻璃时,其推升碰撞产生的声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冲凹槽中设置有缓冲材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材料的设置,当连接壁受到推升玻璃的撞击后,缓冲材料可缓冲连接壁与车门门框直接的碰撞,有效降低关闭车门玻璃时,其推升碰撞产生的声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冲材料为软海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软海绵价格便宜,便于获得,在起到缓冲作用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吸音作用,从而可进一步降低关闭车门玻璃时,其推升碰撞产生的声音。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利用设置的两个凸起及形成的缓冲凹槽,分担连接壁受到的冲击力,同时降低连接壁与车门窗框接触面的面积,从而有效降低关闭车门玻璃时,其推升碰撞产生的声音;此外通过在缓冲凹槽中设置软海绵,有效缓冲连接壁与车门窗框的碰撞,在起到缓冲作用的同时,其具有一定的吸音作用,从而可进一步降低关闭车门玻璃时,其推升碰撞产生的声音;利用设置的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避免连接壁在撞击下发生形变,其他部位撞击在车门窗框上,从而降低关闭车门玻璃时,其推升碰撞产生的声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玻璃导槽剖视图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玻璃导槽剖视图示意图;
图3是车门侧视图示意图;
图4是图3沿A-A线的玻璃导槽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图4所示的玻璃导槽之中车门玻璃关闭时的状态的剖视图示意图。
附图标记:1、车门;2、车门窗框;2a、车外侧凹部;2b、车内侧凹部;3、车门玻璃;3a、端部;4、槽部;5、玻璃导槽;6、车外侧壁;7、车内侧壁;9、外唇部;10、内唇部;15、缓冲唇部;18、连接壁;21、凸起;21a、第一倾斜面;22、凸起;22a、第二倾斜面;23、第一卡止用唇;24、第二卡止用唇;30、软海绵;Q、缓冲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见附图1,玻璃导槽5嵌装在车辆的车门1的车门1窗框中,在槽部44 内对升降的车门1玻璃进行引导。
一种玻璃导槽,包括车外侧壁6、车内侧壁7及连接壁18,车外侧壁6、车内侧壁7及连接壁18形成的结构截面为“コ”字形。车外侧壁6靠近车内壁侧上向连接壁18延伸形成外唇部9,车内侧壁7靠近车外侧壁6一侧上向连接壁 18延伸形成内唇部10,外唇部9与内唇部10形成用于夹持车门玻璃的夹持部。玻璃导槽5材质可为EPDM橡胶、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或是混合其2种以上的弹性材质等,可降低关闭车门玻璃时,其推升碰撞产生的声音。使用时,车门玻璃表面与外唇部9表面、内唇部10表面滑动接触。连接壁18靠近门框一侧设置有两个凸起21,22,两个凸起21,22间隔设置。两个凸起21,22在连接壁18上的位置不做严格限定,但是优选为设置在被引导的车门玻璃的宽度的延长线上。两个凸起21,22的截面呈山形,且本实施例中两个凸起21,22的间隔距离等于车门玻璃的宽度。当两个凸起21,22的间隔距离比车门玻璃的宽度还小的情况下,相对于连接壁18的两个凸起21,22的设置位置,优选为设置在被引导的车门玻璃的宽度的延长线上的内侧。两个凸起21,22间隔距离太短的情况下,两个凸起21,22与车外侧壁6的连接壁18部分将会因形变与车门1车窗抵接,两个凸起21,22与车内侧壁7的连接壁18部分将会因形变与车门1车窗抵接;优选的,两个凸起21,22间隔距离至少是车门1玻璃宽度的1/2以上。
两个凸起21,22与连接壁18形成缓冲凹槽Q,缓冲凹槽Q底壁向靠近车门玻璃方向隆起弯曲。缓冲凹槽Q的截面呈半圆状,且缓冲空间的深度为其底壁宽度的1/2。缓冲凹槽Q的位置正对车门1玻璃设置。即缓冲凹槽Q底壁截面中心线位于车门玻璃端部3a宽度的1/2处。
连接壁18背离车门1车窗一侧向车外侧侧壁倾斜延伸设置有缓冲唇部15。缓冲唇部15截面呈舌状。
在实际使用中,当车门玻璃关闭时,推升的车门玻璃首先撞击缓冲唇部15,通过缓冲唇部15的缓冲作用,进行吸收车门1玻璃的撞击力;然后,推升的车门玻璃带动缓冲唇撞击连接壁18,即缓冲凹槽Q的底壁隆起点与缓冲唇接触发生形变;此时,两个凸起21,22与车门1车窗框架抵紧,分担撞击产生的应力;最后,缓冲凹槽Q底壁的隆起点与车门1车窗框架抵接或其与车门1车窗之间存在空隙。通过这种方式,可有效降低关闭车门玻璃时,其推升碰撞产生的声音。
凸起21与车外侧壁6之间的连接壁18靠近车门1框架一侧设置有第一倾斜面21a,第一倾斜面21a向车窗框架的车外侧侧面延伸。连接壁18靠近车外侧壁6的端部3a一体成型设置有第一卡止用唇23,第一卡止用唇23与车门1框架的车外侧凹部2a形成卡接配合。凸起22与车内侧壁7之间的连接壁18靠近车门1框架一侧设置有第二倾斜面22a,第二倾斜面22a向车窗框架的车内侧侧面延伸。连接壁18靠近车内侧壁7的端部3a一体成型设置有第二卡止用唇24,第二卡止用唇24与车门1框架的车内侧凹部2b形成卡接配合。整个连接壁18 呈M形。
实施例二:
参见附图2,一种玻璃导槽,其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一样,不同之处在于:缓冲凹槽Q中填充设置有缓冲材料件,缓冲材料可为软海绵30。在缓冲空间中设置的软海绵30占缓冲凹槽Q空间的比例可为0.1~0.7。软海绵30的价格便宜,易于获得,在使用过程中,软海绵30可起到缓冲作用;与此同时,软海绵 30可吸收缓冲槽撞击车门1车窗的产生的噪音,从而进一步降低关闭车门1玻璃时,其推升碰撞产生的声音。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7)

1.一种玻璃导槽,包括车外侧壁(6)、车内侧壁(7)及连接壁(18),所述车外侧壁(6)、车内侧壁(7)及连接壁(18)形成结构截面为“コ”字形,所述车外侧壁(6)靠近车内壁侧上向连接壁(18)延伸形成外唇部(9),所述车内侧壁(7)靠近车外侧壁(6)一侧上向连接壁(18)延伸形成内唇部(10),所述外唇部(9)与内唇部(10)形成用于夹持车门(1)玻璃的夹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壁(18)靠近车门(1)框一侧设置有两个凸起(21,22),所述两个凸起(21,22)与连接壁(18)形成缓冲凹槽(Q),所述缓冲凹槽(Q)底壁向靠近车门(1)玻璃方向隆起弯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凹槽(Q)正对车门(1)玻璃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凸起(21,22)与车外侧壁(6)、车内侧壁(7)之间的连接壁(18)靠近车门(1)框架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倾斜面(21a)、第二倾斜面(22a)。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玻璃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倾斜面(21a)向车门(1)门框一侧延伸设置有用于抵紧车门(1)窗框第一卡止用唇(23),所述第二倾斜面(22a)向车门(1)门框一侧延伸设置有用于抵紧车门(1)窗框第二卡止用唇(2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壁(18)背离车门(1)窗框一侧向车外侧壁(6)倾斜延伸设置有缓冲唇部(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凹槽(Q)中设置有缓冲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玻璃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材料为软海绵(30)。
CN201921856411.5U 2019-10-31 2019-10-31 一种玻璃导槽 Active CN2121719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56411.5U CN212171902U (zh) 2019-10-31 2019-10-31 一种玻璃导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56411.5U CN212171902U (zh) 2019-10-31 2019-10-31 一种玻璃导槽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71902U true CN212171902U (zh) 2020-12-18

Family

ID=73762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56411.5U Active CN212171902U (zh) 2019-10-31 2019-10-31 一种玻璃导槽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719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12226B1 (en) Car door glass run
JP5823391B2 (ja)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US20050166459A1 (en) Run channel structure
US8910423B2 (en) Door weather strip for motor vehicle
US10569629B2 (en) Glass run for automobile door
EP0127591B1 (en) Guide device for sliding glasses of motor vehicle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212171902U (zh) 一种玻璃导槽
KR20020003827A (ko) 도어글래스런
US6035488A (en) Vehicle sliding door stopper having concavities formed therein
CN217554012U (zh) 汽车b柱组件、无阶差平面式闭合装置以及汽车
JP5592628B2 (ja) グラスラン
CN114407628B (zh) 车门总成及车辆
KR200475797Y1 (ko) 완충기능이 강화된 창호용 스토퍼
KR20130000290U (ko) 슬라이딩 창호용 완충 스토퍼
JP7420582B2 (ja) 自動車用ガラスラン
KR20080006031A (ko) 차량의 테일 게이트 가이드 범퍼
CN202911519U (zh) 一种汽车玻璃呢槽
CN216915484U (zh) 一种汽车车门玻璃导槽结构
US20240001746A1 (en) Sealing structure for door of automobile
JP2013154803A (ja) 自動車用ガラスラン
JP3765938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ガラスの案内装置
CN213418809U (zh) 一种用于推拉窗的防撞件
JP2010030411A (ja) グラスラン
JP2011121407A (ja) グラスラン
JPH0245047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