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53646U - 雨水污染消减系统 - Google Patents

雨水污染消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53646U
CN212153646U CN202020247496.3U CN202020247496U CN212153646U CN 212153646 U CN212153646 U CN 212153646U CN 202020247496 U CN202020247496 U CN 202020247496U CN 212153646 U CN212153646 U CN 2121536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nwater
road
water outlet
ditch
filter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4749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傅斌
徐佩
王玉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IMHE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IMHE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IMHE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IMHE of CAS
Priority to CN20202024749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536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536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536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雨水污染消减系统,包括道路排水沟、雨水泄放通道以及绿地系统,道路排水沟包括槽体、过滤装置以及出水口,过滤装置固定于槽体且覆盖出水口,出水口将过滤装置与绿地系统连通;绿地系统为斜坡,绿地系统包括土壤层、绿被、雨水口以及截水沟,雨水口连通出水口且与过滤装置正对设置,截水沟分别与道路排水沟和雨水泄放通道间隔设置;雨水流入道路排水沟后依次经过过滤装置、出水口及雨水口进入绿被的表面,并通过绿被过滤和截水沟缓冲共同处理后流入雨水泄放通道。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雨水污染消减系统的减少道路雨水对环境的破坏、径流少且污染物少、有效进行环境保护且清洁劳动的工作强度小。

Description

雨水污染消减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道路的雨水污染消减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道路的排水系统也越来越重要。雨水通过道路的排水系统中的道路排水沟直接进入附近的水体。
相关技术的排水系统包括道路排水沟、雨水泄放通道以及夹设于道路排水沟和雨水泄放通道之间的绿地系统,雨水通过道路排水沟直接流入雨水泄放通道,再由雨水泄放通道流入水库或者大的江河。一般雨水泄放通道为城市里的河道。
然而,由于道路没有渗透性,所述排水系统的径流系统高,在雨水较多时,在道路或者排水沟产生大量的雨水径流,雨水径流直接冲击绿地系统,造成绿化受损。而且城市道路交通流量增加,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质,由于目前雨水并未完全进行排水管网,基本随道路排水沟直接进入附近水体,导致严重的岸边带污染。
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雨水污染消减系统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减少道路雨水对环境的破坏、径流少且污染物少、有效进行环境保护且清洁劳动的工作强度小的雨水污染消减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雨水污染消减系统,包括设置于道路一侧的且沿所述道路延伸方向凹陷形成的道路排水沟、雨水泄放通道以及夹设于所述道路排水沟和所述雨水泄放通道之间的绿地系统,所述道路排水沟包括由所述道路沿所述道路延伸方向凹陷形成的槽体、收容所述槽体内的过滤装置以及贯穿所述槽体靠近所述绿地系统一侧的出水口,所述过滤装置固定于所述槽体且覆盖所述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将所述过滤装置与所述绿地系统连通;所述绿地系统为由所述道路排水沟向所述雨水泄放通道向下倾斜的斜坡,所述绿地系统包括土壤层、种植于所述土壤层的绿被、由所述土壤层凹陷形成的雨水口以及由所述土壤层的表面沿所述道路延伸方向凹陷形成的截水沟,所述雨水口连通所述出水口且与所述过滤装置正对设置,所述截水沟分别与所述道路排水沟和所述雨水泄放通道间隔设置;雨水通过所述道路排水沟流入所述雨水泄放通道,雨水流入所述道路排水沟后依次经过所述过滤装置、所述出水口及所述雨水口进入所述绿被的表面,并通过所述绿被过滤和所述截水沟缓冲共同处理后流入所述雨水泄放通道。
更优的,所述槽体的垂直于所述道路延伸方向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槽体的槽宽为槽高度的2倍,所述槽宽为所述道路宽度的0.02倍,所述槽体的槽高为10厘米。
更优的,所述雨水口包括多个且等间距设置,两个相邻的所述雨水口之间的距离为10米;所述出水口包括多个,每一所述出水口与对应的一个所述雨水口连通。
更优的,所述雨水口的横截面为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所述雨水口的高度为10厘米。
更优的,所述过滤装置包括多个且与所述槽体匹配,每一所述过滤装置与一个所述出水口连通,多个所述过滤装置卡设固定于所述槽体并将所述槽体分隔为多个相互连通的蓄水池。
更优的,所述过滤装置为过滤池。
更优的,所述绿地系统由所述道路排水沟至所述雨水泄放通道的距离为所述道路宽度的5倍至10倍,所述斜坡的坡度为1度至5度。
更优的,所述截水沟包括多个,所述道路排水沟与相邻的一个所述截水沟的距离为5米,相邻的两个所述截水沟之间的距离为5米。
更优的,所述截水沟的宽度为20厘米,所述截水沟的深度为10厘米。
更优的,所述雨水泄放通道为河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雨水污染消减系统通过在道路排水沟设置出水口,并在绿地系统设置雨水口以及截水沟,雨水通过出水口后经过雨水口和截水沟缓冲处理后,雨水的可以缓慢流入雨水泄放通道,该结构使得从道路排水沟流出的雨水可以有序缓慢流入雨水泄放通道,而不会直接形成雨水径流,从而保护绿地系统的绿被不受到雨水径流冲击损坏。另外,道路排水沟设置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将树叶、砾石等粗物质过滤,防止道路排水沟的出水口堵塞,从而使这些粗物质不流入绿地系统和雨水泄放通道,该结构有利于有效进行环境保护,并且使得环卫工作者的清洁劳动的工作强度小。更优的,绿地系统设置为斜坡,缓慢流动的雨水流进入所述绿被的表面,雨水中的污染物质被绿地系统的绿被过滤,从而使雨水流入雨水泄放通道的污染物少,从而使得雨水污染消减系统的保护环境效果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雨水污染消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雨水污染消减系统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雨水污染消减系统100,所述雨水污染消减系统100包括设置于道路1一侧的道路排水沟2、雨水泄放通道3以及绿地系统4。
所述道路排水沟2沿所述道路1延伸方向凹陷形成。具体的,所述道路排水沟2包括槽体21、出水口22及过滤装置23。
所述槽体21用于将所述道路1产生的雨水径流进行汇流,从而使得所述道路1不易于积水,从而保证了道路交通安全。具体的,所述槽体21由所述道路1沿所述道路1延伸方向凹陷形成。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槽体21的垂直于所述道路1延伸方向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槽体21的槽宽为槽高度的2倍,所述槽宽为所述道路1宽度的0.02倍。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槽体21的槽高为10厘米。
所述出水口22贯穿所述槽体21靠近所述绿地系统4一侧。所述出水口22用于将所述槽体21汇流的雨水进行分流到所述绿地系统4。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水口22位于所述槽体21的底部。该结构有利于汇流的雨水通过收留入所述槽体21后,减少所述道路1的雨水径流冲击的压力,使得所述出水口22流出的雨水缓缓流出。
更优的,所述出水口22包括多个,所述出水口22间隔设置。该结构使得从所述道路排水沟2流出的雨水可以有序缓慢流入所述雨水泄放通道3,而不会直接形成雨水径流,从而保护所述绿地系统3不受到雨水径流冲击损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水口22包括多个且等间距设置,两个相邻的所述出水口22之间的距离为10米。
所述过滤装置23收容所述槽体21内。具体的,所述过滤装置23固定于所述槽体21且覆盖所述出水口22。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滤装置23包括多个且与所述槽体21匹配。每一所述过滤装置23与一个所述出水口22连通。多个所述过滤装置23卡设固定于所述槽体21并将所述槽体21分隔为多个相互连通的蓄水池20。该结构使得从所述道路排水沟2流出的雨水先由所述蓄水池20收集,再经过所述过滤装置23才从所述出水口22流出,从而使所述出水口22流出雨水速度减少。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滤装置23为过滤池。当然,不限于此,对应道路污染严重的路段,所述过滤装置23还可以设置为将污染物(例如汽油)吸收的装置,比如填充物为沸石、石灰石、粉煤灰、陶瓷等净化装置,或者对于道路污染较轻的路段,所述过滤装置23设置为过滤网也是可以的。
所述出水口22将所述过滤装置23与所述绿地系统4连通。所述过滤装置23将树叶、砾石等粗物质过滤,防止道路排水沟的出水口堵塞,从而使这些粗物质不流入绿地系统和雨水泄放通道,该结构有利于有效进行环境保护。环卫工作者只需要将所述过滤装置23中的树叶、砾石等粗物质捡出,不需要在所述雨水泄放通道3和所述绿地系统4中去清理,从而使得环卫工作者的清洁劳动的工作强度小。
所述雨水泄放通道3用于将所述道路排水沟2流出的雨水最终排泄出去。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雨水泄放通道3为河道。也就是所述绿地系统4为滨河绿地。当然,不限于此,所述雨水泄放通道3还可以为水库或者湖泊。
所述绿地系统4夹设于所述道路排水沟2和所述雨水泄放通道3之间。所述绿地系统4为由所述道路排水沟2向所述雨水泄放通道3向下倾斜的斜坡。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绿地系统4由所述道路排水沟2至所述雨水泄放通道3的距离为所述道路1宽度的5倍至10倍。更优的,所述斜坡的坡度为1度至5度。该结构使得所述道路排水沟2流出的雨水及时排出,并由足够的滞留时间。
具体的,所述绿地系统4包括土壤层41、绿被42、雨水口43及截水沟44。
所述土壤层41的厚度至少30厘米以上。较厚的所述土壤层41有利于吸收雨水和种植植物。
所述绿被42种植于所述土壤层41。所述绿被42为本地的草本。当然,不限于此,所述绿被42还可以种植可以吸收有害物质的植物,比如绿萝、夹竹桃等。所述出水口22流出的雨水进入所述绿被42的表面,该表面指的是草本植物的根部位置,所述绿被42的表面可以吸收污染物,清洁雨水的效果。
所述雨水口43由所述土壤层41凹陷形成。所述雨水口43连通所述出水口22且与所述过滤装置23正对设置。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雨水口43包括多个且等间距设置。两个相邻的所述雨水口43之间的距离为10米。每一所述出水口22与对应的一个所述雨水口43连通。
所述雨水口43相对于一个蓄水池(即水槽),可以将所述出水口22进行缓冲。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雨水口43的横截面为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所述雨水口43的高度为10厘米。当然,不限于此,所述雨水口43还可以设置为圆柱形。所述雨水口43不限于一个水槽,还可以设置为多个阶梯式的水槽,雨水经过多个阶梯式的水槽后再流入所述绿被42的表面,都是有利于将雨水缓冲,使得雨水进入所述绿地系统3的均匀分流。
所述截水沟44由所述土壤层41的表面沿所述道路1延伸方向凹陷形成。所述截水沟44分别与所述道路排水沟2和所述雨水泄放通道3间隔设置。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截水沟44包括多个。所述道路排水沟2与相邻的一个所述截水沟44的距离为5米,相邻的两个所述截水沟44之间的距离为5米。其中,所述截水沟44的宽度为20厘米,所述截水沟44的深度为10厘米。所述截水沟44可以使得雨水在其上部斜坡的来水进行截流,并降低对其下部的雨水冲刷,从而对其上方的雨水中的污染物质起到二次拦截的作用。
综合上述所述雨水污染消减系统100的结构,雨水通过所述道路排水沟2流入所述雨水泄放通道3。具体的,雨水流入所述道路排水沟2后依次经过所述过滤装置23、所述出水口22及所述雨水口43进入所述绿被42的表面,并通过所述绿被42过滤和所述截水沟44缓冲共同处理后流入所述雨水泄放通道3。该结构使得从所述道路排水沟2流出的雨水可以有序缓慢流入所述雨水泄放通道3,而不会直接形成雨水径流,从而保护所述绿地系统4的绿被不受到雨水径流冲击损坏。并且其中,雨水中的污染物质被所述绿地系统4的绿被过滤,从而使雨水流入所述雨水泄放通道3的污染物少,从而使得所述雨水污染消减系统100的保护环境效果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雨水污染消减系统通过在道路排水沟设置出水口,并在绿地系统设置雨水口以及截水沟,雨水通过出水口后经过雨水口和截水沟缓冲处理后,雨水的可以缓慢流入雨水泄放通道,该结构使得从道路排水沟流出的雨水可以有序缓慢流入雨水泄放通道,而不会直接形成雨水径流,从而保护绿地系统的绿被不受到雨水径流冲击损坏。另外,道路排水沟设置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将树叶、砾石等粗物质过滤,防止道路排水沟的出水口堵塞,从而使这些粗物质不流入绿地系统和雨水泄放通道,该结构有利于有效进行环境保护,并且使得环卫工作者的清洁劳动的工作强度小。更优的,绿地系统设置为斜坡,缓慢流动的雨水流进入所述绿被的表面,雨水中的污染物质被绿地系统的绿被过滤,从而使雨水流入雨水泄放通道的污染物少,从而使得雨水污染消减系统的保护环境效果好。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雨水污染消减系统,包括设置于道路一侧的且沿所述道路延伸方向凹陷形成的道路排水沟、雨水泄放通道以及夹设于所述道路排水沟和所述雨水泄放通道之间的绿地系统,所述绿地系统为由所述道路排水沟向所述雨水泄放通道向下倾斜的斜坡,雨水通过所述道路排水沟流入所述雨水泄放通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道路排水沟包括由所述道路沿所述道路延伸方向凹陷形成的槽体、收容所述槽体内的过滤装置以及贯穿所述槽体靠近所述绿地系统一侧的出水口,所述过滤装置固定于所述槽体且覆盖所述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将所述过滤装置与所述绿地系统连通;
所述绿地系统包括土壤层、种植于所述土壤层的绿被、由所述土壤层凹陷形成的雨水口以及由所述土壤层的表面沿所述道路延伸方向凹陷形成的截水沟,所述雨水口连通所述出水口且与所述过滤装置正对设置,所述截水沟分别与所述道路排水沟和所述雨水泄放通道间隔设置;
雨水流入所述道路排水沟后依次经过所述过滤装置、所述出水口及所述雨水口进入所述绿被的表面,并通过所述绿被过滤和所述截水沟缓冲共同处理后流入所述雨水泄放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污染消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的垂直于所述道路延伸方向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槽体的槽宽为槽高度的2倍,所述槽宽为所述道路宽度的0.02倍,所述槽体的槽高为10厘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污染消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口包括多个且等间距设置,两个相邻的所述雨水口之间的距离为10米;所述出水口包括多个,每一所述出水口与对应的一个所述雨水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雨水污染消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口的横截面为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所述雨水口的高度为10厘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雨水污染消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包括多个且与所述槽体匹配,每一所述过滤装置与一个所述出水口连通,多个所述过滤装置卡设固定于所述槽体并将所述槽体分隔为多个相互连通的蓄水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雨水污染消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为过滤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污染消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绿地系统由所述道路排水沟至所述雨水泄放通道的距离为所述道路宽度的5倍至10倍,所述斜坡的坡度为1度至5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污染消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水沟包括多个,所述道路排水沟与相邻的一个所述截水沟的距离为5米,相邻的两个所述截水沟之间的距离为5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污染消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水沟的宽度为20厘米,所述截水沟的深度为10厘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污染消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泄放通道为河道。
CN202020247496.3U 2020-03-04 2020-03-04 雨水污染消减系统 Active CN2121536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47496.3U CN212153646U (zh) 2020-03-04 2020-03-04 雨水污染消减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47496.3U CN212153646U (zh) 2020-03-04 2020-03-04 雨水污染消减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53646U true CN212153646U (zh) 2020-12-15

Family

ID=73712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47496.3U Active CN212153646U (zh) 2020-03-04 2020-03-04 雨水污染消减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536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49844B (zh) 一种具有蓄排水装置的行道树树池
CN109024146B (zh) 高速公路边坡排水结构
CN110042724B (zh) 湿陷性黄土地区道路海绵设施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系统
CN207727714U (zh) 海绵城市生态渗滤系统
CN204919757U (zh) 一种雨水原位净化修复系统
CN104005316A (zh) 一种具有排水及截污功能的路缘石
CN108218120B (zh) 一种河湖滨岸带径流污染物复合拦截系统
CN211283925U (zh) 一种下沉式缓冲带公路径流净化装置
KR101510615B1 (ko) 침투식 빗물저류조 및 그의 시공방법
CN105201068A (zh) 雨水资源化处理工艺
CN204898828U (zh) 一种雨水涵养-修复一体装置
CN211547157U (zh) 一种海绵城市道路
CN212153646U (zh) 雨水污染消减系统
CN108915063B (zh) 用于海绵城市的具有截污净化功能的植浅草沟
CN207987674U (zh) 一种道路路缘石渗透装置以及海绵城市道路
CN108166448B (zh) 治理河岸面源污染的护岸
CN215105886U (zh) 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
CN212561813U (zh) 高效截污的雨水口
CN210916859U (zh) 湿陷性黄土地区道路海绵设施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系统
CN107954578B (zh) 净化削减高速公路雨水径流的生态排水方法
CN209989896U (zh) 一种合流污水截流净化装置
CN208949674U (zh) 一种道路雨水生物滞留沟
CN214758063U (zh) 一种成品生物过滤树池
CN205061812U (zh) 多级雨水生物处理装置
CN205000453U (zh) 雨水资源化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