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05886U - 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05886U
CN215105886U CN202120499933.5U CN202120499933U CN215105886U CN 215105886 U CN215105886 U CN 215105886U CN 202120499933 U CN202120499933 U CN 202120499933U CN 215105886 U CN215105886 U CN 2151058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nwater
road
facility
construction
municip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9993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小瑱
谢家强
俞露
丁年
崔红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RBA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OF SHENZHEN (UPDI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RBA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OF SHENZHEN (UPDIS) filed Critical URBA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OF SHENZHEN (UPDIS)
Priority to CN20212049993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058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058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058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包括雨水口、截流槽、线性排水沟、滞留设施、雨水管,截流槽围设于雨水口的边缘,线性排水沟沿道路的纵向延伸,并与截流槽连通,线性排水沟具有开口,滞留设施设置于道路的外侧,并沿道路的纵向设置有多个,滞留设施与开口连通,雨水管与雨水口、滞留设施连通。本实用新型中,截流槽与线性排水沟起到了阻断道路表面的雨水径流路径的作用,防止雨水直接进入雨水口内,既能截流净化市政道路初期雨水径流,又能减少道路海绵化建设工程量,降低海绵化建设及运维成本,此外保障过量的雨水径流能及时排放,减少滞留设施的冲击影响,不影响道路排水安全性。

Description

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工程、排水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市政道路雨水径流污染已成为城市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其中初期雨水径流污染影响尤为突出,将是雨水面源污染控制的主要对象。随着近些年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不断推进,建设海绵型市政道路对城市道路初期雨水径流污染进行控制的技术已日渐成熟,通常将机动车道雨水径流引入滞留设施进行削减净化或直接通过环保型雨水口拦截控制污染物。其中前者将道路雨水溢流口(雨水口)设置在滞留设施中,道路雨水需全部引入滞留设施进行滞蓄、下渗以及净化;若道路产生的雨水径流量较大时,一方面需要建设较大面积规模的滞留设施,为滞蓄净化雨水提供充足的空间,同时过量的雨水径流对滞留设施造成较大的冲击,增加建设、运行维护成本;另一方面延长了雨水径流路径,易导致暴雨时道路雨水积水风险。对于后者通常应用于绿化空间有限的市政道路,道路雨水径流通过环保型雨水口拦截过滤(或下渗净化)后,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网,由于环保型雨水口拦截净化污染物能力的有限,在初雨量较大时,其截污效果较差。
为了提高对市政道路初期雨水的截流净化效果,同时保障道路排水安全情况下。在市政道路进行海绵化建设时,有必要提出一种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达到既能截流净化市政道路初期雨水径流,又同时减少道路海绵化建设工程量,降海绵化建设及运维成本,且保障过量的雨水径流能及时排放,减少滞留设施的冲击影响,不影响道路排水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能够提高对道路雨水的截流净化效果,保证道路雨水排水安全,并且降低了海绵化建设的投入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包括:
雨水口,沿所述道路的纵向设置有多个;
截流槽,围设于所述雨水口的边缘;
线性排水沟,沿所述道路的纵向延伸,并与所述截流槽连通,所述线性排水沟具有开口;
滞留设施,用于收集、净化雨水,设置于所述道路的外侧,并沿所述道路的纵向设置有多个,所述滞留设施与所述开口连通;
雨水管,与所述雨水口、所述滞留设施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截流槽与线性排水沟起到阻隔道路表面的雨水径流路径的作用,防止初期雨水直接进入雨水口内,因此该截流净化系统既可达到提高截流净化道路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效果,又可保障过量雨水径流能及时排放,减少对滞留设施的冲击影响,保障道路排水安全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截流净化系统能够对不同降雨情况的道路初期雨水进行截流净化,降雨初期或中小降雨事件时,可对机动车道产生的初期雨水进行截流收集,转输至滞蓄设施进行净化。当暴雨事件后期产生的降雨径流量超过截流槽、线性排水沟的截流能力,雨水可越过截流槽直接溢流进入市政雨水口,使得强降雨径流可快速排放,不增加道路内涝积水的风险,同时由于暴雨事件后期产生的雨水径流污染程度较小,直接排放对收纳水体影响较小,以在对雨水径流及时排放的同时,保障道路排水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还包括挡雨装置,所述挡雨装置设置于位于所述开口的下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所述线性排水沟具有蓄水部与导流部,所述导流部位于所述蓄水部上方并与所述蓄水部连通,所述开口位于所述蓄水部的下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所述导流部呈线性狭缝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所述滞留设施内设置有溢流雨水口,所述溢流雨水口高出所述滞留设施的上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所述雨水口的顶部覆盖有雨水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所述雨水口呈斜坡状并低于所述道路的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还包括绿化带,所述绿化带设置于所述道路外侧,所述绿化带与所述滞留设施相接。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在线性排水沟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在截流槽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在雨水口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雨水口100,雨水篦110;截流槽200;线性排水沟300,开口310,导流部320,蓄水部330,导流通道340;滞留设施400;雨水管500;溢流通道600;溢流雨水口700;绿化带800;透水结构层9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包括雨水口100、截流槽200、线性排水沟300、滞留设施400和雨水管500,雨水管500与市政雨水管网连通,雨水口100、滞留设施400均连通雨水管500,道路雨水可通过雨水口100或者滞留设施400流入至雨水管500内,将雨水排入市政管道内。具体的,雨水口100沿道路的纵向设置有多个,可供道路不同区域的雨水流入;截流槽200围设于雨水口100的边缘,截流槽200用于隔断道路表面雨水流入雨水口100的通道,避免雨水直接排入雨水口100内,线性排水沟300沿道路的纵向延伸,线性排水沟300与截流槽200连通,线性排水沟300可与截流槽200在道路的侧部形成相互连通的通道,二者组合截断雨水,缓存部分雨水,以防止雨水直接流入至雨水口100或者滞留设施400内;滞留设施400设置于道路的外侧,滞留设施400沿道路的纵向设置有多个,线性排水沟300具有开口310,滞留设施400与开口310连通,经过线性排水沟300缓冲后的雨水可通过开口310进入滞留设施400,滞留设施400对雨水进行滞蓄净化;在雨水量超过滞留设施400的调蓄净化能力后,雨水进入雨水管500,进而通过雨水管500排入市政雨水管500网内。
从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截流槽200与线性排水沟300阻隔道路表面的雨水,防止雨水直接进入雨水口100或者滞留设施400内,通过截流槽200、线性排水沟300对雨水的调蓄作用,减轻雨水口100、滞留设施400短时间内的雨水收蓄负担,雨水对滞留设施400的冲击力减小,可降低滞留设施400的投入及维护成本,并且,由于截流槽200、线性排水沟300的隔断作用,雨水进入滞留设施400内的流速降低,使滞留设施400可对雨水进行充分净化,从而提高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对雨水的截流净化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道路的纵向指的是,道路的机动车行驶方向或者行人行走方向。另外,在中小雨事件时,初期雨水的雨量较小,机动车道路所产生的初期雨水可通过线性排水沟300、截流槽200完成截流净化,达到道路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截流控制目的;随着降雨量持续增大,机动车道产生的地面雨水径流将超过线性排水沟300、截流槽200的截流能力,由于降雨事件后期产生的雨水径流污染程度较小,雨水可从截流槽200直接溢流至雨水口100内,并通过雨水口100流入市政管网内;在短时强降雨时,机动车道产生的雨水径流雨水量大且流速快,可直接漫过截流槽200进入雨水口100,进而通过雨水口100排入市政管网。从而,通过线性排水沟300、截流槽200、雨水口100与滞留设施400的组合使用,在高效截流净化道路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的同时,又不会增加道路雨天排水风险的效果。。
参照图1与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滞留设施400与线性排水沟300分别位于溢流通道600的两侧,开口310分别与滞留设施400、线性排水沟300连通,该开口310沿道路的纵向设置有多个,开口310之间的间距以及开口310的长度可根据城市道路实际的降雨量合理设置,从而线性排水沟300所收集的雨水可通过开口310排入至滞留设施400进行调蓄、净化。滞留设施400可以是置于地上的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生态树池等,滞留设施400的面积及具体结构可根据城市的降雨量、路面初期的雨水量等参数参照相关规范或标准进行选择。
城市道路的纵向通常具有一定坡度,为避免由于道路纵向坡度较大,导致大部分雨水全部流向线性排水沟300下游,从而超出线性排水沟300的调蓄能力,雨水直接漫过截流槽200进入雨水口100内,降低了道路初期雨水的净化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位于道路下游的开口310处下游设置有挡雨装置(未示出),挡雨装置可将流向下游的雨水截断,并使雨水流入滞留设施400内蓄留、净化,从而保证不同路段线性排水沟300、滞留设施400对相应初期雨水的调蓄能力,优化雨水处理效果。挡雨装置可以是挡雨板,挡雨装置的高度可根据城市降雨量合理选择。
参照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线性排水沟300具有导流部320与蓄水部330,导流部320位于蓄水部330的上方,导流部320与蓄水部330连通,导流部320用于将道路表面的雨水引入蓄水部330收集,蓄水部330用于储存雨水,从而实现对道路表面雨水的截流,开口310位于蓄水部330的下部,蓄水部330内储存的雨水可通过导流通道340入滞留设施400进行收集、净化。
需要说明的是,导流部320的纵向坡度与道路的纵向坡度一致,导流部320的顶部端面与道路表面齐平,并且导流部320靠近溢流通道600设置,便于线性排水沟300对雨水进行截流。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导流部320的顶部端面可略低于道路表面,导流部320的顶部端面对雨水具有一定导流作用,使雨水快速流入至导流部320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导流部320呈线性狭缝状,将导流部320设置为狭缝状,一方面在保证对雨水截流的前提下,避免截流过量的雨水,而增加滞留设施400的调蓄、净化负荷,另一方面,狭缝状的导流部320不影响道路表面的整洁度,并且顶部不需设置盖板,节省雨水建设成本。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线性排水沟300可根据实际需求间隔设置多个导流部320或连续设置不间断导流部320与蓄水部330连通,多个导流部320同时与蓄水部330连通,可优化线性排水沟300在强降雨、雨量大时的截流能力。
参照图3与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雨水口100的顶部覆盖有雨水篦110,雨水篦110可对道路表面雨水中较大的污物进行拦截,避免过多杂物进入雨水管500内,进而排入市政管网。需要说明的是,截流槽200靠近雨水篦110的外缘设置,截流槽200可直接截断流向雨水口100的雨水,优化截流槽200的截流作用。另外,截流槽200的槽底高度与相连的线性排水沟300的沟底高度一致,截流槽200与线性排水沟300之间平滑过渡,转弯处的线性排水沟300圆滑弯曲,可采用倒角设计,保证雨水在线性排水沟300内顺畅流动。
参照图3,为改善雨水口100周边路面的收水水力条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雨水口100边缘处的道路向靠近雨水口100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使雨水口100相对于道路表面下沉并呈倾斜状,雨水口100的高度低于其周围道路的表面高度,使得道路雨水沿道路坡度的导向作用较好地进行汇流收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滞留设施400内还设置溢流通道600,溢流通道600的底部与雨水管500连通,溢流通道600的顶部高出滞留设施400的上表面,溢流通道600的顶部开口形成溢流雨水口700,在滞留设施400内的雨水积蓄到一定高度时,该雨水量超过滞留设施400的调蓄能力,雨水可通过溢流雨水口700溢流至溢流通道600内,并从溢流通道600流入雨水管500,进而排入至市政管网,以避免雨水一直存积于滞留设施400内。需要说明的是,溢流式雨水口700顶部端面与滞留设施400顶面之间的高度差,可根据道路的雨水量、滞留设施400的调蓄能力合理设置,溢流式雨水口700顶部设置有雨水篦,以过滤留设置400内的杂物,对进入溢流通道600内的雨水进行净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道路的外侧还设置有绿化带800,绿化带800与滞留设施400相接,绿化带800根据实际需求,做适当的下沉处理,连通上下游滞留设施400,与滞留设施400形成相组合的措施对雨水进行滞蓄、净化,以提高处理系统对雨水的调蓄能给力及净化效果。另外,当雨水超过绿化带800的调蓄能力时,一方面通过滞留设施400内的溢流雨水口700,排入市政雨水管网,另一方面可通过绿化带800(需要合适地下沉处理)表面漫流进入下游滞留设施400。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滞留设施400、线性排水沟300、截流槽200的底部还设置有透水结构层900,该透水结构层900用于将雨水向下渗透,以满足截流净化系统在相关规范设计要求时间内将滞需雨水排空的需求,避免影响滞留设施400内植物的正常生长。透水结构层900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透水结构层900可选用碎石、土工布、种植土、素混凝土等材质。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Claims (8)

1.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雨水口,沿所述道路的纵向设置有多个;
截流槽,围设于所述雨水口的边缘;
线性排水沟,沿所述道路的纵向延伸,并与所述截流槽连通,所述线性排水沟具有开口;
滞留设施,用于收集、净化雨水,设置于所述道路的外侧,并沿所述道路的纵向设置有多个,所述滞留设施与所述开口连通;
雨水管,与所述雨水口、所述滞留设施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雨装置,所述挡雨装置设置于位于所述开口的下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排水沟具有蓄水部与导流部,所述导流部位于所述蓄水部上方并与所述蓄水部连通,所述开口位于所述蓄水部的下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呈线性狭缝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滞留设施内设置有溢流雨水口,所述溢流雨水口高出所述滞留设施的上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口的顶部覆盖有雨水篦。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口呈斜坡状并低于所述道路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绿化带,所述绿化带设置于所述道路外侧,所述绿化带与所述滞留设施相接。
CN202120499933.5U 2021-03-09 2021-03-09 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 Active CN2151058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99933.5U CN215105886U (zh) 2021-03-09 2021-03-09 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99933.5U CN215105886U (zh) 2021-03-09 2021-03-09 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05886U true CN215105886U (zh) 2021-12-10

Family

ID=79340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99933.5U Active CN215105886U (zh) 2021-03-09 2021-03-09 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0588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30291A (zh) * 2022-06-21 2022-09-09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具有主动防水、截污和排水功能的管廊出入口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30291A (zh) * 2022-06-21 2022-09-09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具有主动防水、截污和排水功能的管廊出入口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04247B (zh) 具有初期雨水弃流功能的混合流非下凹生物滞留池
JP2008156974A (ja) 雨水処理構造及び雨水処理方法
CN105863021A (zh) 一种分片截流调蓄排放系统
CN209686564U (zh) 一种小型海绵城市生态雨水调蓄池系统
CN109797839A (zh)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口高效截污装置及截污操作方法
CN215105886U (zh) 适用于市政道路海绵化建设的初期雨水截流净化系统
CN110093966A (zh) 一种生物滞留设施溢流口结构
CN205637032U (zh) 一种分片截流调蓄排放系统
CN210049366U (zh) 道路雨水导口预制砼及道路雨水导口预制砼单元体
LU102396B1 (en) Road network balanced drainage method aimed at reducing urban waterlogging
CN114922277A (zh) 一种用于城市道路的海绵型边沟结构
CN210684951U (zh) 一种雨水限流排放装置
CN112962770A (zh) 一种雨水溢流井
CN203905158U (zh) 一种抗堵塞雨水口装置
JP3768186B2 (ja) 路面排水の処理方法及び処理設備
CN206607657U (zh) 道路径流弃流系统及道路径流渗滤系统
CN219622128U (zh) 一种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CN204039968U (zh) 一种多功能山溪性河道截污设施
CN215253311U (zh) 道路的排水系统
CN210713144U (zh) 道路雨水净化系统
CN212153646U (zh) 雨水污染消减系统
CN217026548U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雨水防洪拦蓄系统
CN220013961U (zh) 一种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
CN103225343B (zh) 一种截污雨水口
CN216042931U (zh) 生态停车位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 / F, Jianyi building, 3 Zhenxing Road,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28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10 / F, Jianyi building, 3 Zhenxing Road,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28

Patentee before: URBA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OF SHENZHEN (UPD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