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13961U - 一种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13961U
CN220013961U CN202321686864.4U CN202321686864U CN220013961U CN 220013961 U CN220013961 U CN 220013961U CN 202321686864 U CN202321686864 U CN 202321686864U CN 220013961 U CN220013961 U CN 2200139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nwater
road
sedimentation
precipitation
accum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8686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茂林
赵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8686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139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139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139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包括第一道路和第二道路,第一道路和第二道路之间设有多个雨水沉淀滞蓄设施,多个雨水沉淀滞蓄设施沿着海绵道路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其中,雨水沉淀滞蓄设施包括沉淀模块和滞蓄模块;沉淀模块具有沉淀空间,能够对第一道路和/或第二道路流入的雨水进行沉淀;滞蓄模块具有滞蓄区,滞蓄区的雨水进口与沉淀空间连通,经沉淀空间沉淀后溢出的雨水流入滞蓄区;流入滞蓄区的一部分雨水下渗并储存在地下,一部分雨水从滞蓄区的雨水出口溢出流回至第一道路和/或第二道路。本申请实现了对道路雨水面源污染进行处理,避免雨水积存。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城市道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
背景技术
雨水在降落、汇集过程中携带大量地表污染物,严重污染河流。同时,雨水是一种非传统水资源,雨水入渗能涵养地下水源,雨水回用能弥补部分水资源不足状况,又能减少河流的面源污染。海绵城市建设终极目标为雨洪管理,其综合控制目标包括雨水总量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雨水污染控制和峰值削减,而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低影响开发技术的落实。
道路因为其绿化带较少,硬质路面多,呈长条形,不能很好的实施海绵化改造,可利用的海绵化技术较少,无法满足不同情形下的道路海绵实施及既有道路的海绵改造。现有道路存在雨水面源污染、对雨水渗透性差,不能补充地下水实现雨水利用,且路面存在积存雨水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海绵道路,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中的一者或多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包括第一道路和第二道路,第一道路和第二道路之间设有多个雨水沉淀滞蓄设施,多个雨水沉淀滞蓄设施沿着海绵道路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其中,雨水沉淀滞蓄设施包括沉淀模块和滞蓄模块;沉淀模块具有沉淀空间,能够对第一道路和/或第二道路流入的雨水进行沉淀;滞蓄模块具有滞蓄区,滞蓄区的雨水进口与沉淀空间连通,经沉淀空间沉淀后溢出的雨水流入滞蓄区;流入滞蓄区的一部分雨水下渗并储存在地下,一部分雨水从滞蓄区的雨水出口溢出流回至第一道路和/或第二道路。
进一步地,第一道路为第一车行道,第二道路为第二车行道,第一车行道与第二车行道之间设有绿化带,雨水沉淀滞蓄设施设置在绿化带上。
进一步地,绿化带上设置第一雨水沉淀滞蓄设施和第二雨水沉淀滞蓄设施,第一雨水沉淀滞蓄设施和第二雨水沉淀滞蓄设施均具有一个沉淀模块和一个滞蓄模块;第一雨水沉淀滞蓄设施被配置为供第一车行道上的雨水流入和流出;第二雨水沉淀滞蓄设施被配置为供第二车行道上的雨水流入和流出。
进一步地,雨水沉淀滞蓄设施包括两个沉淀模块和一个滞蓄模块,两个沉淀模块设于滞蓄模块的两侧;其中,第一沉淀模块的第一沉淀空间、第二沉淀模块的第二沉淀空间均与滞蓄区连通;第一沉淀空间供第一车行道上的雨水流入,第二沉淀空间供第二车行道上的雨水流入;滞蓄区具有两个雨水出口,使滞蓄区内的雨水能够分别流回至第一车行道和第二车行道。
进一步地,第一道路为人行道,第二道路为车行道,第一道路上间隔设有多个雨水沉淀滞蓄设施;车行道上的雨水能够依次流经沉淀空间和滞蓄区,并再次流回至车行道。
进一步地,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设有路缘石,路缘石上设有缺口,缺口连通人行道和车行道,车行道上的雨水通过缺口流入沉淀空间。
进一步地,沉淀空间的底面低于第一道路和第二道路的路面。
进一步地,沉淀模块具有过水孔,过水孔的高度高于沉淀空间的底面,过水孔与滞蓄区连通。
进一步地,滞蓄区的内表面整体呈下凹的碗状结构。
进一步地,滞蓄区由上向下铺设有回填土层、级配碎石基层,级配碎石基层的顶部和侧边采用渗透土工布包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1、通过设置沉淀模块和滞蓄模块能进行道路雨水面源污染处理,避免雨水积存,对道路海绵化具有普适性。
2、沉淀模块和滞蓄模块均为预制模块,施工安装方便,能因地制宜大规模串联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实施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的结构示意图五;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1-1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4中2-2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4中3-3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4中4-4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5中5-5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5中6-6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第一道路;200-第二道路;300-路缘石;400-沉淀模块;500-滞蓄模块;600-绿化带;
1-缺口;2-沉淀空间;3-混凝土入口;4-滞蓄区;5-雨水出口;6-第一侧壁;7-第二侧壁;8-第三侧壁;9-第一过水孔;10-第二过水孔;11-预制混凝土块;12-石笼墙;13-回填土层;14-级配碎石基层;15-绿色植物;16-渗透土壤层;17-渗透柱;18-碎石;19-盖板;20-找平层;21-原土;22-雨水篦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分离、互换和/或重新布置。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如图1至图12所示,包括第一道路100和第二道路200,第一道路100和第二道路200之间设有多个雨水沉淀滞蓄设施,多个雨水沉淀滞蓄设施沿着海绵道路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其中,雨水沉淀滞蓄设施包括沉淀模块400和滞蓄模块500;沉淀模块400具有沉淀空间2,能够对第一道路100和/或第二道路200流入的雨水进行沉淀;滞蓄模块500具有滞蓄区4,滞蓄区4的雨水进口与沉淀空间2连通,经沉淀空间2沉淀后溢出的雨水流入滞蓄区4;流入滞蓄区4的一部分雨水下渗并储存在地下,一部分雨水从滞蓄区4的雨水出口5溢出流回至第一道路100和/或第二道路200。
本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不仅能够适用于人行道与车行道交接地带情况,还适用于两车行道之间的绿化带情况,能够对路面雨水进行渗透和净化。
在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一道路100为第一车行道,第二道路200为第二车行道,第一车行道与第二车行道之间设有绿化带600,雨水沉淀滞蓄设施设置在绿化带上。也就是说,沉淀模块400和滞蓄模块500设置在两条车行道200之间的绿化带600上,两个车行道的雨水均能够流入绿化带上的沉淀模块400、滞蓄模块500,经沉淀过滤净化的雨水,能够再次流回车行道。
对于适用于绿化带的情况,雨水沉淀滞蓄设施具有以下两种布置形式:
第一种布置形式:如图1所示,绿化带600上设置两组沉淀模块400和滞蓄模块500,其中一组沉淀模块400和滞蓄模块500被配置为供第一车行道上的雨水流入和流出;另一组沉淀模块400和滞蓄模块500被配置为供第二车行道上的雨水流入和流出。也就是说,绿化带600上设置第一雨水沉淀滞蓄设施和第二雨水沉淀滞蓄设施,第一雨水沉淀滞蓄设施和第二雨水沉淀滞蓄设施均具有一个沉淀模块400和一个滞蓄模块500;第一雨水沉淀滞蓄设施被配置为供第一车行道上的雨水流入和流出;第二雨水沉淀滞蓄设施被配置为供第二车行道上的雨水流入和流出。
第二种布置形式:如图2所示,雨水沉淀滞蓄设施包括两个沉淀模块400和一个滞蓄模块500,两个沉淀模块400和一个滞蓄模块500作为一组,两个沉淀模块400设于滞蓄模块500的两侧;其中,第一沉淀模块的第一沉淀空间、第二沉淀模块的第二沉淀空间均与滞蓄区4连通;第一沉淀空间供第一车行道上的雨水流入,第二沉淀空间供第二车行道上的雨水流入;滞蓄区4具有两个雨水出口5,使滞蓄区4内的雨水能够分别流回至第一车行道和第二车行道。
对于适用于人行道与车行道交接地带情况,如图3至图12所示,第一道路100为人行道,第二道路200为车行道,第一道路100上间隔设有多个雨水沉淀滞蓄设施;车行道上的雨水能够依次流经沉淀空间2和滞蓄区4,并再次流回至车行道。
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设有路缘石300,路缘石300上设有缺口1,缺口1连通人行道和车行道,车行道上的雨水通过缺口1流入沉淀空间2;沉淀空间2的底面低于第一道路100和第二道路200的路面;沉淀模块400具有过水孔,过水孔的高度高于沉淀空间2的底面,过水孔与滞蓄区4连通。
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沉淀模块400设于人行道上且与路缘石300的侧壁接触,沉淀模块400具有沉淀空间2和混凝土入口3,以备对流入的雨水进行沉淀;沉淀空间2的底面低于路缘石300的缺口1处底面,混凝土入口3设于车行道200上,混凝土入口3具有进水口,进水口与路缘石300的缺口1对接,以供车行道200上的雨水流入沉淀模块400,混凝土入口3具有10%坡度;滞蓄模块500设于人行道上;滞蓄区4靠近路缘石300的一侧设有安装口和雨水出口5,安装口和雨水出口5沿着雨水流向布置,安装口用于安装沉淀模块400,雨水出口5用于将滞蓄区4溢出的雨水排出至车行道200。
在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路缘石300的缺口1的底面与沉淀空间2的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25mm,这样使得沉淀模块400的沉淀空间2能够储存一定量的雨水。
具体而言,沉淀模块400具有底板以及垂直设于底板的第一侧壁6、第二侧壁7和第三侧壁8,其中,第一侧壁6与第二侧壁7平行,第三侧壁8垂直连接在第一侧壁6与第二侧壁7之间;第三侧壁8与路缘石300的侧壁面平行;第三侧壁8的顶端中部设置第一过水孔9,第一过水孔9的两侧分别设置一第二过水孔10,且第一过水孔9的尺寸大于第二过水孔10的尺寸,示例性的,第一过水孔9的尺寸为75mm×50mm,第二过水孔10的尺寸为50mm×50mm。这样水流从中间流入后向三个过水孔流出,改变了水流方向,而且入口是收缩的,随着雨水流过后,截面扩大,这样水流速度减缓,能使泥沙等杂质得到沉淀。
其中,底板具有内底面和外底面;第一过水孔9的孔底面与第二过水孔10的孔底面共面,第一过水孔9和第二过水孔10的孔底面与内底面、外底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75mm、175mm。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滞蓄区4的内表面整体呈下凹的碗状结构,滞蓄区的四周高、中间低,有利于积存雨水,中心最低点比出口标高低25mm~75mm。
在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滞蓄区4还设有预制混凝土块11,预制混凝土块11靠近路缘石300布置,且预制混凝土块11的顶面和路缘石300的顶面齐平,其主要作用是支撑路缘石结构,防止路缘石倒塌,预制混凝土块11还可以作为临时的人行道,防止有行人正好在从车行道转人行道有车经过时避让。可以在预制混凝土块11的下方铺设找平层20实现与路缘石300的顶面齐平。
进一步地,滞蓄区4的下部设有石笼墙12,设置的石笼墙主要用于净化和渗透进入的雨水;石笼墙12位于预制混凝土块11的下方,且石笼墙12的宽度等于预制混凝土块11的宽度。石笼墙12的顶部和侧边均采用渗透土工布包裹,防止泥沙等污染物进入堵塞。
本实施例中,滞蓄模块500安装在原土21开挖的坑槽内,开挖出的原土可以用于回填。滞蓄区4由上向下铺设有回填土层13、级配碎石基层14,滞蓄区4的回填土层13表面栽种有绿色植物15,如树木、灌木或绿草。在滞蓄区以中心最低点为对照,回填土层13的下表面距滞蓄区4的中心最低点的距离为600mm,回填土层13以下为级配碎石基层14,级配碎石基层14的厚度为750mm,级配碎石基层14的顶部和侧边采用渗透土工布包裹,其作用是进一步净化和渗透下渗雨水。
在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级配碎石基层14的下方具有渗透土壤层16,回填土层13的下方设有渗透柱17,渗透柱17的顶端位于级配碎石层的顶层的渗透土工布下方,渗透柱17的下端位于渗透土壤层16中;渗透柱17包括DN300的PVC管,PVC管内充满碎石18,PVC管的管壁穿孔,PVC管的侧壁包裹有透水土工布,渗透柱17的顶端设有盖板19,盖板19设有透水孔。渗透柱17直抵下部渗透系数高的渗透土壤层16,且其厚度不低于1500mm,通过在滞蓄模块设置渗透柱,有利于雨水的快速渗透和净化,可以减少路面雨水量,减弱管网排水压力,提升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人行道的顶面与路缘石300的顶面齐平,这样既能收集道路的雨水,也能收集人行道的雨水。
在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混凝土入口3和滞蓄区4的雨水出口5均为预制混凝土板,与人行道和车行道200衔接。混凝土入口3和滞蓄区4的雨水出口5的长宽厚尺寸为1150mm×450mm×200mm厚的预制混凝土板,混凝土入口3和雨水出口5下方铺设的垫层做成坡度的,这样直接铺过去就行。
在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沉淀模块400和滞蓄模块500成组设置,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设置有多组沉淀模块400和滞蓄模块500。同一组沉淀模块400和滞蓄模块500中,混凝土入口3和滞蓄区4的雨水出口沿着雨水流向布置,如图3所示,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设置有2组沉淀模块400和滞蓄模块500。通过将多组沉淀模块400和滞蓄模块500以串联的方式设置在道路上,能够形成持续雨水净化能力。还可以和人行道的树池结合。
当发生降雨时,雨水通过10%坡度的混凝土入口进入沉淀模块的沉淀空间2,雨水在沉淀空间2沉淀后通过过水孔进入滞蓄区4,这个过程能够减缓雨水的流动,使其更接近于自然区域的流量特征,减少峰值流量,并延长峰值流量发生的时间,有助于减少洪水的发生。滞蓄区4积聚的雨水往下渗进入级配碎石层,石笼墙对雨水进行部分渗透,经砾石的过滤拦截作用,以及表面栽种的绿色植物对雨水进行净化,同时雨水继续竖直下渗进入土壤,涵养水源。当产生持续降雨,将超负荷雨水通过末端出水口流出回到道路中,这个过程对雨水进行了净化,并渗透了部分雨水,如果水量较大则回到道路上设置的雨水篦子22,与市政排水体系紧密结合,保证了安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雨水流经沉淀模块和滞蓄模块过程中,能够对雨水进行多次净化,能有效削减面源污染SS,对区域年径流污染控制率目标具有贡献;同时,污染削减无需外在能量输入,雨水处理过程节能环保;沉淀模块和滞蓄模块都能储存一定雨水,对错峰削峰具有一定作用,对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具有贡献,在无雨水期间,滞蓄模块可用于调蓄,涵养地下水。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符合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的建设理念,与周围环境紧密结合,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对缓解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及水生态具有积极作用。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道路(100)和第二道路(200),所述第一道路(100)和第二道路(200)之间设有多个雨水沉淀滞蓄设施,多个所述雨水沉淀滞蓄设施沿着所述海绵道路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其中,所述雨水沉淀滞蓄设施包括沉淀模块(400)和滞蓄模块(500);所述沉淀模块(400)具有沉淀空间(2),能够对第一道路(100)和/或第二道路(200)流入的雨水进行沉淀;所述滞蓄模块(500)具有滞蓄区(4),所述滞蓄区(4)的雨水进口与所述沉淀空间(2)连通,经沉淀空间(2)沉淀后溢出的雨水流入所述滞蓄区(4);流入所述滞蓄区(4)的一部分雨水下渗并储存在地下,一部分雨水从所述滞蓄区(4)的雨水出口(5)溢出流回至第一道路(100)和/或第二道路(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道路(100)为第一车行道,所述第二道路(200)为第二车行道,第一车行道与第二车行道之间设有绿化带(600),所述雨水沉淀滞蓄设施设置在所述绿化带(60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绿化带(600)上设置第一雨水沉淀滞蓄设施和第二雨水沉淀滞蓄设施,第一雨水沉淀滞蓄设施和第二雨水沉淀滞蓄设施均具有一个沉淀模块(400)和一个滞蓄模块(500);
所述第一雨水沉淀滞蓄设施被配置为供所述第一车行道上的雨水流入和流出;所述第二雨水沉淀滞蓄设施被配置为供所述第二车行道上的雨水流入和流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沉淀滞蓄设施包括两个沉淀模块(400)和一个滞蓄模块(500),两个所述沉淀模块(400)设于所述滞蓄模块(500)的两侧;
其中,第一沉淀模块的第一沉淀空间、第二沉淀模块的第二沉淀空间均与所述滞蓄区(4)连通;所述第一沉淀空间供所述第一车行道上的雨水流入,所述第二沉淀空间供所述第二车行道上的雨水流入;
滞蓄区(4)具有两个雨水出口(5),使滞蓄区(4)内的雨水能够分别流回至第一车行道和第二车行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道路(100)为人行道,所述第二道路(200)为车行道,所述第一道路(100)上间隔设有多个所述雨水沉淀滞蓄设施;所述车行道上的雨水能够依次流经所述沉淀空间(2)和所述滞蓄区(4),并再次流回至所述车行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设有路缘石(300),所述路缘石(300)上设有缺口(1),所述缺口(1)连通所述人行道和车行道,所述车行道上的雨水通过所述缺口(1)流入所述沉淀空间(2)。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空间(2)的底面低于所述第一道路(100)和第二道路(200)的路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模块(400)具有过水孔,所述过水孔的高度高于所述沉淀空间(2)的底面,所述过水孔与所述滞蓄区(4)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滞蓄区(4)的内表面整体呈下凹的碗状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滞蓄区(4)由上向下铺设有回填土层(13)、级配碎石基层(14),所述级配碎石基层(14)的顶部和侧边采用渗透土工布包裹。
CN202321686864.4U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 Active CN2200139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86864.4U CN220013961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86864.4U CN220013961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13961U true CN220013961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73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86864.4U Active CN220013961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139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12749B1 (ko) 개방형 우수처리 장치
CN211057960U (zh) 一种阶梯式雨水蓄水净化生态滞留系统
CN106284588A (zh) 一种可用于海绵城市的雨水处理与储存系统
CN113818534B (zh) 用于海绵城市道路的生物滞留设施
CN112049185A (zh) 一种多级分布式城市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CN220013961U (zh) 一种具有雨水沉淀滞蓄功能的海绵道路
CN217439127U (zh) 一种用于城市道路的海绵型边沟结构
CN215329163U (zh) 一种用于人行道及绿化带的组合式海绵城市系统的结构
CN220100139U (zh) 一种路面雨水滞蓄模块及海绵道路
CN112429906B (zh) 一种绿色海绵专用多级净化型植草沟及其施工方法
CN114922277A (zh) 一种用于城市道路的海绵型边沟结构
CN210049366U (zh) 道路雨水导口预制砼及道路雨水导口预制砼单元体
CN210916859U (zh) 湿陷性黄土地区道路海绵设施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系统
CN116657459A (zh) 一种海绵道路
CN208649829U (zh) 一种平地植草沟
CN209098319U (zh) 一种用于硬质型河岸带生态拦截的多级植物净化系统
CN114164720A (zh) 一种城市主干道路横断面优化系统及雨水处理方法
CN220013962U (zh) 一种路面雨水沉淀模块及海绵道路
CN112538797A (zh) 一种基于lid设施可应用于海绵城市的道路
CN219621905U (zh) 一种海绵型生态植草沟
CN110685342A (zh) 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CN110565578A (zh) 一种适用于山地海绵城市建设的双层生态河道结构
CN221797243U (zh) 雨水调蓄湿地净化系统
CN218951878U (zh) 一种用于市政道路的下沉式绿化带结构
CN219604077U (zh) 一种模块化路牙结构及复合路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