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36463U - 一种采用导电复合膜串联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采用导电复合膜串联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36463U
CN212136463U CN202021178863.5U CN202021178863U CN212136463U CN 212136463 U CN212136463 U CN 212136463U CN 202021178863 U CN202021178863 U CN 202021178863U CN 212136463 U CN212136463 U CN 2121364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ar cell
layer
electrode fine
fine grid
contact so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7886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涵
陈维强
张鹤仙
范卫芳
王存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solar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solar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solar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solar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17886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364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364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364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导电复合膜串联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一种采用导电复合膜金属化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至少包括若干个背接触太阳电池片,其中太阳电池片的受光面为上表面,背光面为下表面,每个太阳电池片的背光面均具有若干行正电极细栅组和若干行负电极细栅组,其中若干行正电极细栅组与若干行负电极细栅组之间顺次交替排布;每一行正电极细栅组均包含若干个正电极细栅,每一行负电极细栅组包含若干个负电极细栅,每相邻两正、负电极细栅之间设有绝缘区,还包括导电复合膜。本实用新型优势:降低太阳电池金属化导电银浆的消耗以及缩短了细栅方向电流收集的距离,消除同侧串焊引起的电池片弯曲现象,降低了碎片率。

Description

一种采用导电复合膜串联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导电复合膜串联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光伏能源的广泛应用和光伏技术的持续突破,光伏能源已成为新能源中的佼佼者。然而,行业仍在不断地研发新技术以提高太阳电池转化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降低成本、简化制备工艺。太阳电池组件制备过程中串联连接作为太阳电池组件高效率、低成本、可靠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点,受到行业人士的关注。发明一种新型的采用导电复合膜串联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串联连接该新型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串联连接采用若干根导电线形成导电层替代了主栅线,可大幅度降低太阳电池串联导电银浆的消耗以及有效地缩短了细栅方向电流收集的距离,消除同侧串焊引起的电池片弯曲现象,降低了电池制备过程中电池片碎片率,同时去除串焊工艺步骤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导电复合膜串联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采用导电复合膜串联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至少包括若干个背接触太阳电池片,其中太阳电池片的受光面为上表面,背光面为下表面,每个太阳电池片的背光面均具有若干行正电极细栅组和若干行负电极细栅组,其中若干行正电极细栅组与若干行负电极细栅组之间顺次交替排布;每一行正电极细栅组均包含若干个正电极细栅,每相邻两正电极细栅之间设有绝缘区,每一行负电极细栅组包含若干个负电极细栅,每相邻两负电极细栅之间设有绝缘区,其中每一行正电极细栅组中的正电极细栅和与其相邻的负电极细栅组中的负电极细栅错落设置,所述每相邻的两个太阳电池在同一水平方向上的电极细栅组的极性相反;还包括导电复合膜,导电复合膜上设有若干行导电线,导电线与背接触太阳电池的电极图案或太阳电池排版相匹配,其中一片太阳电池上的正电极细栅组和与其相邻太阳电池上的负电极细栅组由同一根导电线相连;导电复合膜将导电线固定在太阳电池背光面。
优选地,还包含至少一个正极汇流条和一个负极汇流条,所述正极汇流条与正极细栅上的导电线连接形成欧姆连接;所述负极汇流条与负极细栅上的导电线连接负极形成欧姆连接。
优选地,所述导电复合膜自上到下依次包括导电层、胶粘层和支撑层;其中导电层由若干导电线组成;胶粘层将导电层与支撑层固定在太阳电池的背光面上。
所述导电线覆盖在每片太阳电池上,且导电线与太阳电池片上的正、负极细栅垂直,电池片倒角位置的栅线的排布规律遵从无倒角位置的栅线的排布规律。
优选地,所述导电线可以为圆形或半圆形或三角形或梯形或方形。
优选地,所述导电复合膜中导电层的导线数量为24-36排,截面积为0.2mm2-0.04mm2;所述导线外表面设有涂层,其涂层厚度5-20μm。
优选地,所述导电复合膜中导电层的导线数量为150-450排,截面积为0.0016mm2-0.0010 mm2;所述导线外表面设有涂层,其涂层厚度5-30μm。
优选地,所述涂层为锡铋合金层或锡铝铋合金层或锡铋银合金层或锡铋铅合金层或导电碳胶层或者导电银胶层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所述导电复合膜中的胶粘层厚度为10-30 μm,所述胶粘层为EVA胶粘层、POE胶粘层、TPO胶粘层、TPU胶粘层的一种或几种。
其中,EVA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POE为乙烯和辛烯共聚物、TPO为烯烃类共聚物、TPU为聚氨酯共聚物。
所述导电复合膜中的支撑层为PO支撑层、PVDF支撑层、PET支撑层、PVF支撑层、THV支撑层、PA支撑层、TPT支撑层、TPE支撑层的一种或几种,所支撑层厚度为20-50μm;
其中,PO为聚偏氟乙烯、PVDF为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为聚氟乙烯、PVF为聚氟乙烯,THV为四氟乙烯-六氟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PA为聚酰胺、TPT为聚氟乙烯共聚物、TPE为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优选地,所支撑层厚度为20-50μm。
在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中,假设第一个太阳电池片的起始行为正电极细栅组,则奇数行均为正电极细栅组,偶数行均为负电极细栅组,相邻的第二个太阳电池片的起始行则为负电极细栅组,其中,第二个太阳电池片的奇数行均为负电极细栅组,偶数行为正电极细栅组;
导电复合膜覆盖在所有背接触太阳电池上,导电复合膜上的导电线与背接触太阳电池的电极图案或太阳电池排版相匹配,
假设其中,第一个太阳电池片起始行为正电极细栅组,第一行正电极细栅组包含N个正电极细栅和N个绝缘区域,且起始电极细栅为正电极细栅,即正电极细栅在正电极细栅组的位置处于1,3,5……2N-1,绝缘区域的位置在正电极细栅组的位置处于2,4,6……2N。
则第二行为负电极细栅组,包含N个负电极细栅和N个绝缘区域,且起始为绝缘区域,即负电极细栅在负电极细栅组的位置处于2,4,6……2N,绝缘区域的位置在负电极细栅组的位置处于1,3,5……2N-1,即第一行正极细栅组的正电极细栅与第二行负电极细栅组中的绝缘区域对应,第一行正极细栅组的绝缘区域与第二行负电极细栅组中的负电极细栅对应。
第一个太阳电池片的起始行的正电极细栅组与第二个太阳电池片的起始行的负电极细栅组通过同一根导电线相连,第一个太阳电池片的第二行的负电极细栅组与负极汇流条相连形成欧姆连接,依此类推,所有奇数行的连接方式相同;第二个太阳电池片第二行的正电极细栅组与第三片太阳电池片第二行的负电极细栅组通过同一根导电线相形成欧姆连接连,依此类推,所有偶数行的连接方式相同,最后一个太阳电池片的正极与正极汇流条相连,其中电流方向均由正极细栅组流向负极细栅组。
若起始排为负极细栅,上述则反之。
每行正、负极细栅组表面分别具有导电区域和绝缘区域。其中每一行正电极细栅表面的导电区域分别与相邻的负电极细栅组表面的绝缘区域在垂直细栅的方向存在交叉区域;电池片倒角位置的栅线的排布规律遵从无倒角位置的栅线的排布规律。
导电复合膜上的导电线必须与背接触太阳电池正极或负极细栅表面的导电区域交叉接触,支撑层通过胶黏层将导电层固定在电池片上,并确保导电线与导电区域形成欧姆接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的结构图;
图2为实施例1中背接触太阳电池片背光面结构图;
图3为实施例1中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串联结构示意图;
图4为背接触太阳电池片横截面示意图;
图5为导电复合膜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中背接触太阳电池背光面结构图;
附图标记:1-导电线,2-胶粘层,3-支撑层,4-正细栅极表面的导电区域,5-负细栅极表面的导电区域,6-绝缘区域,7-太阳电池片,8-汇流条,9-玻璃基板,10-胶膜层,11-背板,12-导电复合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所述的一种采用导电复合膜串联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由玻璃基板9、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胶膜层10、背板11、背接触电池片7、汇流条8以及导电复合膜112层压而成。
背接触电池片7的结构如图2所示,该背接触太阳电池7的下表面具有7行正电极细栅组和7行负电极细栅组,其中正电极细栅组与负电极细栅组之间相互等距且交替排布;每一行正电极细栅组包含6个正电极细栅,每相邻两正电极细栅之间设有绝缘区5,每段绝缘区域5的宽度1mm,每一行负电极细栅组包含5个负电极细栅,每相邻两负电极细栅之间也设有绝缘区5,每段绝缘区域5的宽度1mm。其中负电极细栅组中的负电极细栅与其相邻的正电极细栅组中的正电极细栅错落设置;所述每相邻的两个背接触太阳电池片7在同一水平方向上的电极细栅极性相反;
所述的导电复合膜12,该导电复合膜从上到下依次包含导电层、胶粘层2、支撑层3;所述导电层由导电线1组成;所述胶粘层2将导电层与支撑层3固定在太阳电池组件上。
如图5所示,所述的导电复合膜12上导电层所用导线1为镀有锡铋合金层的圆铜丝,铜丝直径350mm,采用24排导线,对于156mm*156mm规格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片,所用导电阵列的排间距为6.75mm。
如图3所示,多片太阳电池片7组成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其中,导电复合膜12上设有与背接触太阳电池7的电极图案或太阳电池排版相匹配的导电线,其中一片背接触太阳电池7上的正电极细栅组和与其相邻太阳电池片7上的负电极细栅组由同一根导电线1相连;导电复合膜12表层的粘贴层将导电线粘贴在太阳电池背光面;
图3是图2的串联结构,串联需与之相邻的电池片与前/后一片电池旋转180度,即前一片电池的正极排与下一片电池片的负极排在同一直线上。
其中,将在玻璃基板9上平铺一层EVA胶膜层的封装胶膜层10,在与玻璃基板9相连接的封装胶膜10上按照设定的图案进行背接触太阳电池片7的排布,太阳电池片7的受光面与玻璃基板9和封装胶膜层10叠层相接触,再将导电复合膜12叠放与背接触太阳电池7的背面,使得导电复合膜12上的导电层上的导电线1的行数与背接触太阳电池7背接触面每行电极区域和绝缘区域总数相等,同时导电复合膜12上的导电层与背接触太阳电池7的电极吻合分布接触,即将导电复合膜12排布在每片背接触太阳电池片7上,确保正极细栅表面的导电区域4所设置的导线落在负极细栅行的绝缘区域6上,避免与负极细栅表面的导电区域5接触;或者负极细栅表面的导电区域5所设置的导线落在正极细栅行的绝缘区域6上,避免与正极细栅表面的导电区域4接触,采用定位胶带将导电复合膜12与背接触太阳电池7粘贴定位。电池串两端的延伸导电复合膜12上的导电线1应交叉错落分布,便于正负汇流条8的焊接汇流。最后在太阳电池片7和导电复合膜12叠层上平铺封装胶膜10和背板11,并用定位胶带整体固定即可。
基板、EVA胶膜层、电池片和导电复合膜的叠层通过层压形成组件。
对于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相比传统制造工艺,导电复合膜12允许去除电池片主栅电极,并允许降低细栅的高度、宽度,结合优化丝印工艺,可降低70%左右导电银浆用量。采用多根涂有低温合金的铜丝以及低温工艺制备可降低组件封装制程中电池片所受的外力,并降低碎片风险。预计组件的制造成本可以降低20%左右,在传统制造工艺中,组件的转化效率通常为21.5-22.5%,而采用该导电复合膜制备的组件转化效率可达22.6%以上,60片组件功率可达到375W以上。
实施例2
与实施例整体太阳电池组件结构相同,区别在于背接触太阳电池片的背光面结构不同;
如图6所示,所述一种背接触太阳电池片7结构,该背接触太阳电池片7的背面电极为点阵结构,每行电极分别具有100个点,每个点的宽度约0.5mm。所用导电带具有200排导线,导线为直径150微米的圆铜丝,铜丝表面具有敷层,敷层为10微米厚度的锡铋合金。组件封装之前,需要将电池片排布在导电复合膜上,每片背接触电池上,需要确保导线和背接触电池片相应的电极精确对准。
组件层压工艺与实施案例1一致。相比于实施案例1的技术,导电银浆消耗量可降低75%左右,制造成本降低25%左右,采用该导电复合膜制备的组件转化效率可达22.6%以上。

Claims (10)

1.一种采用导电复合膜串联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至少包括若干个背接触太阳电池片,其中太阳电池片的受光面为上表面,背光面为下表面,其特征在于:每个太阳电池片的背光面均具有若干行正电极细栅组和若干行负电极细栅组,其中若干行正电极细栅组与若干行负电极细栅组之间顺次交替排布;每一行正电极细栅组均包含若干个正电极细栅,每相邻两正电极细栅之间设有绝缘区,每一行负电极细栅组包含若干个负电极细栅,每相邻两负电极细栅之间设有绝缘区,其中每一行正电极细栅组中的正电极细栅和与其相邻的负电极细栅组中的负电极细栅错落设置,所述每相邻的两个太阳电池片在同一水平方向上的电极细栅组的极性相反;还包括导电复合膜,导电复合膜上设有若干行导电线,导电线与背接触太阳电池的电极图案或太阳电池排版相匹配,其中一个太阳电池片上的正电极细栅组和与其相邻太阳电池片上的负电极细栅组由同一根导电线相连;导电复合膜将导电线固定在太阳电池背光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采用导电复合膜串联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至少一个正极汇流条和一个负极汇流条,所述正极汇流条与正极细栅上的导电线连接形成欧姆连接;所述负极汇流条与负极细栅上的导电线连接负极形成欧姆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采用导电复合膜串联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复合膜自上到下依次包括导电层、胶粘层和支撑层;其中导电层由若干导电线组成;胶粘层将导电层与支撑层固定在太阳电池的背光面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采用导电复合膜串联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线可以为圆形或半圆形或三角形或梯形或方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采用导电复合膜串联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复合膜中导电层的导线数量为24-36排,截面积为0.2mm2-0.04 mm2;所述导线外表面设有涂层,其涂层厚度5-20μ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采用导电复合膜串联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复合膜中导电层的导线数量为150-450排,截面积为0.0016 mm2-0.0010 mm2;涂层厚度5-30μm。
7.如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采用导电复合膜串联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层为锡铋合金层或锡铝铋合金层或锡铋银合金层或锡铋铅合金层或导电碳胶层或者导电银胶层中的一种或几种。
8.如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采用导电复合膜串联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复合膜中的胶粘层具有热粘结性,其熔点在70—130℃之间,厚度10-30 μm,所述胶粘层为EVA层或POE层或TPO层或TPU层的一种或几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采用导电复合膜串联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复合膜中的支撑层为PO层或PVDF层或PET层或PVF层或THV层或PA层或TPT层或TPE层的一种或几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一种采用导电复合膜串联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支撑层厚度为20-50μm。
CN202021178863.5U 2020-06-23 2020-06-23 一种采用导电复合膜串联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 Active CN2121364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78863.5U CN212136463U (zh) 2020-06-23 2020-06-23 一种采用导电复合膜串联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78863.5U CN212136463U (zh) 2020-06-23 2020-06-23 一种采用导电复合膜串联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36463U true CN212136463U (zh) 2020-12-11

Family

ID=73685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78863.5U Active CN212136463U (zh) 2020-06-23 2020-06-23 一种采用导电复合膜串联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3646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49436A (zh) * 2022-05-20 2022-06-21 英利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光伏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49436A (zh) * 2022-05-20 2022-06-21 英利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光伏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84844B1 (en) High efficiency configuration for solar cell string
JP5648638B2 (ja) 太陽電池、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システム
JP2018500775A (ja) 無メイングリッド高効率のバックコンタクト太陽電池、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の製造プロセス
JP5153097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11628028A (zh) 一种采用导电复合膜串联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
WO2012043516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8176527A1 (zh) 采用中心汇聚栅线电极的太阳能叠片组件
CN210040210U (zh) 一种无主栅双面发电太阳能电池及其模组
US20220140168A1 (en) Back-contact solar cell conductive composite board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back-contact solar cell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double-sided back-contact solar cell module
JP5203176B2 (ja) 配線シート、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12447874A (zh) 一种光伏焊带及其无主栅太阳能模组
WO2021037020A1 (zh) 无主栅太阳能电池片及无主栅太阳能光伏组件
CN115172486B (zh) Ibc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制作方法、ibc太阳能电池组串
JP5423105B2 (ja) 太陽電池セ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システム
CN212136463U (zh) 一种采用导电复合膜串联的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
CN111668330A (zh) 一种双面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
US9166088B2 (en) Solar module
CN113097327A (zh) 栅线胶膜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WO2024012161A1 (zh) 无主栅ibc电池组件单元及制作方法、电池组件、电池组串
CN216250759U (zh) 一种无主栅背接触电池组件
CN114156358B (zh) 太阳能电池串、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以及太阳能电池系统
CN109950334A (zh) Mwt太阳能电池组串及其制备方法、组件
CN213093208U (zh) 一种mwt太阳电池背面电极结构和电池组件
CN209981238U (zh) 太阳电池组件
CN209785947U (zh) Mwt太阳能电池片、电池串及电池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