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30704U - 双筒手拉气筒 - Google Patents

双筒手拉气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30704U
CN212130704U CN202020410809.2U CN202020410809U CN212130704U CN 212130704 U CN212130704 U CN 212130704U CN 202020410809 U CN202020410809 U CN 202020410809U CN 212130704 U CN212130704 U CN 2121307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upper cover
air chamber
cylinder
outlet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1080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菲利普·托马斯·霍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041080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307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307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307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筒手拉气筒,包括第一筒身、第二筒身、上盖、握把和底座,底座上具有第一阀片以及第二阀片;底座与上盖之间还设有第一外管和第二外管,第一外管连通底座的第一过渡气室和所述上盖的第一出气腔,第二外管连通底座的第二过渡气室和上盖的第二出气腔;上盖内设有第一出气腔以及第二出气腔,第一出气腔和第二出气腔之间的第三阀口上设有仅允许气体从第一出气腔进入第二出气腔内的第三阀片,上盖上开设有连通外界与第一出气腔的排气通道,排气通道上设有用于控制第一出气腔与外界连通与否的切换气阀。用于对产品充气的外部气管可直接将连接到上盖上,而不是如现有技术中连接在握把上而随握把上下往复移动,因而操作十分方便。

Description

双筒手拉气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拉气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筒手拉气筒。
背景技术
为提高充气效率,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具有两个筒身且每个筒身内各设有一个活塞的手拉气筒,如一专利号为ZL200520062135.7(公告号为CN280926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双筒抽气筒》披露了这样一种双筒抽气筒,包括有左、右套筒,左、右套筒套在同一个筒嘴上,在左、右套筒内设置有左、右活塞,左、右活塞分别通过左、右拉杆与把手连接,在筒嘴上开有抽气孔,在筒嘴与左、右套筒相套接的一端的抽气孔上方开有一凹槽,在凹槽内设置一与该凹槽相匹配的阻气片。该双筒手拉气筒两个筒身内的活塞充气结构同时工作,可双倍提高充气效率,但在充气时并不是充气效率越高越好,一般给较大型的充气产品充气,在开始阶段,充气效率越高越好,这时双筒手拉气筒发挥很大作用,但随着充气的进行,充气产品内气压越来越高,因双筒手拉气筒有效活塞面积为单筒手拉气筒两倍,故越到后面,双筒手拉气筒收到阻力也为单筒手拉气筒两倍,打气操作相当费力。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申请号为CN201520996309.0(授权公告号为CN205349640U)公开了《一种双筒手拉气筒》,包括第一筒身、第二筒身、上盖、握把和底座,第一筒身内设有通过第一联动管与握把连接的第一活塞,第二筒身内设有通过第二联动管与握把连接的第二活塞;其特征在于:第一活塞上设有第一阀片,第二活塞上设有第二阀片;握把内设有第一出气腔及与第二出气腔,握把上开有连通外界与第一出气腔的出气通道及连通外界与第二出气腔的排气通道,第一出气腔和第二出气腔之间通过第三阀口连通,第三阀口上设有第三阀片,排气通道上可脱卸的连接有堵头。
上述专利中的手拉气筒虽然能够在双筒充气模式和单筒充气模式进行切换,但在实际使用时还存有一定的不足,该手拉气筒上用于向外部供气的排气通道是设置在把手上,这样,用户在使用手拉气筒进行充气时,与排气通道相连的气管会一直随把手上下移动,对打气动作过程形成了干扰,且压力表也随之四向移动,不方便读取压力表;此外,这种手拉气筒的压力表设置在把手上以用于检测充气压力,这使得把手整体变得较为笨重,打气过程不方便,影响了充气效率。
故,现有双筒手拉气筒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既能够在双筒充气模式和单筒充气模式进行切换又不会对打气工作过程造成干扰的双筒手拉气筒。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筒手拉气筒,包括第一筒身、第二筒身、上盖、握把和底座,所述上盖盖设在第一筒身和第二筒身的上部,所述底座盖设在第一筒身和第二筒身的下部,第一筒身内设有第一活塞,第一活塞通过第一联动管与握把连接,第一活塞把所述第一筒身的内部空间分割为第一上气室和第一下气室,第二筒身内设有第二活塞,第二活塞通过第二联动管与握把连接,第二活塞把所述第二筒身的内部空间分割为第二上气室和第二下气室;
所述底座上具有第一过渡气室以及仅允许气体从所述第一下气室进入第一过渡气室的第一阀片,所述底座上具有第二过渡气室以及仅允许气体从所述第二下气室进入第二过渡气室的第二阀片;
所述上盖内设有第一出气腔以及第二出气腔,第一出气腔和第二出气腔之间通过第三阀口连通,第三阀口上设有仅允许气体从第一出气腔进入第二出气腔内的第三阀片,所述上盖上还开设有连通外界与第一出气腔的排气通道及连通外界与第二出气腔的充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上设有用于控制第一出气腔与外界连通与否的切换气阀;
所述底座与所述上盖之间还设有第一外管和第二外管,所述第一外管连通所述底座的第一过渡气室和所述上盖的第一出气腔,所述第二外管连通所述底座的第二过渡气室和所述上盖的第二出气腔。
为了使手拉气筒的切换气阀能够在双筒充气模式和单筒充气模式进行灵活切换,所述切换气阀包括阀芯以及密封套,所述密封套安置在所述上盖的排气通道中并具有与上盖的第一出气腔相通的第一泄气口,所述阀芯转动连接在所述上盖的排气通道中并与所述的密封套密封配合,所述阀芯上具有与外界连通的泄气孔道,且被配置成使所述阀芯在转动过程中具有将阀芯的泄气孔道与所述密封套的第一泄气口相通的第一状态以及将阀芯的泄气孔道与所述密封套的第一泄气口隔断的第二状态。
为了保证阀芯与密封套之间的气密性,所述密封套为一端敞口另一端封闭的圆形套体,所述第一泄气口设置在该圆形套体的侧壁上,所述阀芯为插配在所述圆形套体中的旋塞体,该旋塞体轴向中空构成所述的泄气孔道,所述旋塞体外壁上在与所述圆形套体的第一泄气口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与所述的泄气孔道相通的第二泄气口。
为了方便旋塞体转动切换,所述阀芯上具有供用户握持的旋转柄部。
为了方便在上盖上装配密封套,所述上盖包括下壳体以及扣合在下壳体上的上壳体,所述上盖的排气通道由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扣合形成,所述密封套夹紧在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
为了实时检测充气产品内的气压,所述上盖上设有与充气通道相通的容置腔,该容置腔内设有用以检测压力的压力表,该压力表的压力感应端显露于所述充气通道中。将压力表设置在上盖上,减少了把手整体重量,使把手的上拉动作更为轻便,提高了充气效率,压力表不随把手上下移动,利于读数。
为了方便在把手上拉过程中及时对第一筒身的第一下气室以及第二筒身的第二下气室进行补气,所述握把上具有连通外界与所述第一联动管的第一补气口以及连通外界与所述第二联动管的第二补气口,所述第一活塞上设有仅允许气体从第一联动管进入第一筒身的第一下气室内的第四阀片,所述第二活塞上设有仅允许气体从第二联动管进入第二筒身的第二下气室内的第五阀片。
为了在把手下压充气过程中及时对第一筒身的第一上气室以及第二筒身的第二上气室进行补气,所述上盖上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一筒身的第一上气室与外界的第三补气口,所述第一活塞上设有仅允许气体从第一筒身的第一上气室进入第一筒身的第一下气室内的第六阀片;
所述上盖上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二筒身的第二上气室与外界的第四补气口,所述第二活塞上设有仅允许气体从第二筒身的第二上气室进入第二筒身的第二下气室内的第七阀片。
为了避免手拉气筒在不使用的收藏状态时,外部灰尘或异物进入到第一筒身或第二筒身中,所述上盖的顶部具有下凹形成的用于部分收容所述握把的安置槽,所述第三补气口以及第四补气口设置在所述安置槽的壁面上,并在所述握把下移收容到所述上盖的安置槽中时被遮盖住。
为了方便手拉气筒各部件之间进行装配,所述第一筒身和所述第二筒身并列设置形成一整体件,所述第一外管和第二外管间隔设置在上述整体件的前后两侧。这样的结构设置,也使得双筒手拉气筒的整体结构布置更加合理,体积更小巧,减少了占用空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通过在底座上设置两个过渡气室(即第一过渡气室和第二过渡气室)以及两个外管(即第一外管和第二外管)将两个活塞下压的空气引入到上盖的对应出气腔中,这样用于对产品充气的外部气管可直接将连接到上盖的第二出气腔中,完成产品进行充气,在充气过程中,外部气管是连接在上盖上,而不是如现有技术中连接在握把上而随握把上下往复移动,因而不会对打气动作过程形成了干扰,操作十分方便;此外,上盖上设置的切换气阀,同样使双筒手拉气筒可在双筒充气模式和单筒充气模式进行切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握把上移到一定高度状态);
图4为图2中A-A处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B-B处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切换气阀的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切换气阀的阀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切换气阀的阀芯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切换气阀的密封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切换气阀的密封套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参见图1-图4,一种双筒手拉气筒包括第一筒身10a、第二筒身10b、上盖30、握把40、底座50、第一外管15a、第二外管15b、第一联动管12a、第二联动管12b、第一活塞11a以及第二活塞11b。
上盖30同时盖设在第一筒身10a和第二筒身10b的上部,底座50同时盖设在第一筒身10a和第二筒身10b的下部,第一筒身10a和第二筒身10b并列设置,与上述底座50及上盖30装配后形成一整体件,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筒身10a和第二筒身10b可以分体结构,也可以一体成型在一起。
结合图6及图7,第一筒身10a内设有第一活塞11a,第一活塞11a通过第一联动管12a与握把40连接,具体地,第一联动管12a的下端螺纹连接在第一活塞11a的中部。第一活塞11a把所述第一筒身10a的内部空间分割为位于上部的第一上气室13a和位于下部的第一下气室14a。第二筒身10b内设有第二活塞11b,第二活塞11b通过第二联动管12b与握把40连接,具体地,第二联动管12b的下端螺纹连接在第二活塞11b的中部。第二活塞11b把所述第二筒身10b的内部空间分割为位于上部的第二上气室13b和位于下部的第二下气室14b。
参见图7,底座50上具有相互隔离的第一过渡气室51和第二过渡气室52。底座50上设有连通第一过渡气室51与第一筒身10a的第一下气室14a的阀口,该阀口上设有仅允许气体从第一筒身10a的第一下气室14a进入上述第一过渡气室51的第一阀片510。底座50上还设有连通第二过渡气室52与第二筒身10b的第二下气室14b的阀口,该阀口上设有仅允许气体从第二筒身10b的第二下气室14b进入上述第二过渡气室52的第二阀片520。
参见图4,上盖30内具有第一出气腔31和第二出气腔32。第一出气腔31和第二出气腔32之间通过第三阀口33连通,第三阀口33上设有仅允许气体从第一出气腔31进入第二出气腔32内的第三阀片330。上盖30上还开设有连通外界与第一出气腔31的排气通道35及连通外界与第二出气腔32的充气通道34,排气通道35上设有用于控制第一出气腔31与外界连通与否的切换气阀60。
参见图1-图4,底座50与上盖30之间还设有第一外管15a和第二外管15b,第一外管15a连通底座50的第一过渡气室51和上盖30的第一出气腔31。第二外管15b连通底座50的第二过渡气室52和上盖30的第二出气腔32。为了方便手拉气筒各部件之间进行装配,第一外管15a和第二外管15b间隔设置在第一筒身10a和第二筒身10b并列设置形成一整体件的前后两侧,进而使得双筒手拉气筒的整体结构布置更加合理,体积更小巧,减少了占用空间。
参见图3及图6,握把40上具有连通外界与第一联动管12a的第一补气口41以及连通外界与第二联动管12b的第二补气口42。第一活塞11a上在与第一联动管12a的下端口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连通第一筒身10a的第一下气室14a与第一联动管12a的阀口,该阀口上设有仅允许气体从第一联动管12a进入第一筒身10a的第一下气室14a内的第四阀片16a。第二活塞11b上在与第二联动管12b的下端口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连通第二筒身10b的第二下气室14b与第二联动管12b的阀口,该阀口上设有仅允许气体从第二联动管12b进入第二筒身10b的第二下气室14b内的第五阀片16b。这样握把40在上拉过程中,外部空气可以及时补充到第一筒身10a的第一下气室14a以及第二筒身10b的第二下气室14b中。
结合图3,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补气效率,上盖30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筒身10a的第一上气室13a与外界的第三补气口37,第一活塞11a上设有连通第一筒身10a的第一上气室13a和第一下气室14a的阀口,该阀口上设有仅允许气体从第一筒身10a的第一上气室13a进入第一筒身10a的第一下气室14a内的第六阀片17a。上盖30上还设有连通第二筒身10b的第二上气室13b与外界的第四补气口38,第二活塞11b上设有连通第二筒身10b的第二上气室13b和第二下气室14b的阀口,该阀口上设有仅允许气体从第二筒身10b的第二上气室13b进入第二筒身10b的第二下气室14b内的第七阀片17b。这样握把40在上拉过程中,外部空气也可以从上盖30的第三补气口37及第四补气口38进入到第一筒身10a的第一上气室13a以及第二筒身10b的第二上气室13b中进而对第一筒身10a的第一下气室14a以及第二筒身10b的第二下气室14b进行补气。
继续参见图3,为了避免手拉气筒在不使用的收藏状态时,外部灰尘或异物进入到第一筒身10a或第二筒身10b中,上盖30的顶部具有下凹形成的用于部分收容握把40的安置槽39,第三补气口37以及第四补气口38设置在安置槽39的壁面上,并在握把40下移收容到上盖30的安置槽39中时被遮盖住,详见图2及图3。
参见图8,切换气阀60包括阀芯61以及密封套62,密封套62安置在上盖30的排气通道35中,阀芯61转动连接在上盖30的排气通道35中并与密封套62密封配合。具体地,为了方便在上盖30上装配密封套62,上盖30包括下壳体301以及扣合在下壳体301上的上壳体302,上盖30的排气通道35由上壳体302与下壳体301扣合形成,即,密封套62夹紧在上壳体302与下壳体301之间。
参见图9-图12,密封套62为一端敞口另一端封闭的圆形套体,该圆形套体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其内腔与上盖30的第一出气腔31的第一泄气口620。本实施例中的阀芯61为插配在圆形套体中的旋塞体,该旋塞体轴向中空构成一个泄气孔道610,具体地,旋塞体外壁上开设有与泄气孔道610相通的第二泄气口611,当旋塞体装配到密封套62中时,该第二泄气口611与圆形套体的第一泄气口620相对应。在阀芯61在转动过程中,具有将阀芯61的泄气孔道610与密封套62的第一泄气口620相通的第一状态以及具有将阀芯61的泄气孔道610与密封套62的第一泄气口620隔断的第二状态。为了方便旋塞体转动切换,旋塞体的外端部还具有供用户握持的旋转柄部612。
参见图3,为了实时检测充气产品内的气压,上盖30上设有与充气通道34相通的容置腔36,该容置腔36内设有用以检测压力的压力表70,该压力表的压力感应端显露于第二出气腔32或充气通道34中。
本实施例中双筒手拉气筒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如下:
在旋塞体封堵住密封套62的第一泄气口620的状态下,其为双筒充气模式,第一活塞11a和第二活塞11b下移,第一筒身10a的第一上气室13a和第二筒身10b的第二上气室13b分别经由上盖30上的第三补气口37和第四补气口38吸气,同时,第一筒身10a的第一下气室14a和第二筒身10b的第二下气室14b内的气体分别经由第一阀片510和第二阀片520后,进入第一过渡气室51和第二过渡气室52中,然后再分别通过第一外管15a和第二外管15b进入到上盖30的第一出气腔31及第二出气腔32。其中,第一出气腔31内的气体再经由第三阀片进入第二出气腔32,两者汇合后从充气通道34排出给与充气通道34相连的充气产品充气,与此同时,外部空气从上盖30的第三补气口37及第四补气口38补充到到第一筒身10a的第一上气室13a以及第二筒身10b的第二上气室13b中。当第一活塞11a和第二活塞11b上移时,第一筒身10a的第一上气室13a和第二筒身10b的第二上气室13b内气体经由第一活塞11a的第六阀片17a和第二活塞11b的第七阀片17b进入到对应的下气室内进行补气,此外,外部空气也可经由握把40上的第一补气口41、第二补气口42进入到第一联动管12a和第二联动管12b中,然后再经由底座50上的第四阀片16a及第五阀片16b进入到对应的下气室内进行补气。
在旋塞体旋转后处于将密封套62的第一泄气口620的打开的状态下,其为单筒充气模式,第一筒身10a经由第一外管15a打入的气体依次经密封套62的第一泄气口620、旋塞体的第二泄气口611以及泄气孔道610排出到外部,与此同时,在第三阀片的作用下,由第二外管15b打入到第二出气腔32中的气体不会通过第三阀口33进入第一出气腔31中,而是直接通过充气通道34充入与其相连的充气产品内。下气室吸气过程相同。
尽管以上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该清楚地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筒手拉气筒,包括第一筒身(10a)、第二筒身(10b)、上盖(30)、握把(40)和底座(50),所述上盖(30)盖设在第一筒身(10a)和第二筒身(10b)的上部,所述底座(50)盖设在第一筒身(10a)和第二筒身(10b)的下部,第一筒身(10a)内设有第一活塞(11a),第一活塞(11a)通过第一联动管(12a)与握把(40)连接,第一活塞(11a)把所述第一筒身(10a)的内部空间分割为第一上气室(13a)和第一下气室(14a),第二筒身(10b)内设有第二活塞(11b),第二活塞(11b)通过第二联动管(12b)与握把(40)连接,第二活塞(11b)把所述第二筒身(10b)的内部空间分割为第二上气室(13b)和第二下气室(14b);
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50)上具有第一过渡气室(51)以及仅允许气体从所述第一下气室(14a)进入第一过渡气室(51)的第一阀片(510),所述底座(50)上具有第二过渡气室(52)以及仅允许气体从所述第二下气室(14b)进入第二过渡气室(52)的第二阀片(520);
所述上盖(30)内设有第一出气腔(31)以及第二出气腔(32),第一出气腔(31)和第二出气腔(32)之间通过第三阀口(33)连通,第三阀口(33)上设有仅允许气体从第一出气腔(31)进入第二出气腔(32)内的第三阀片(330),所述上盖(30)上还开设有连通外界与第一出气腔(31)的排气通道(35)及连通外界与第二出气腔(32)的充气通道(34),所述排气通道(35)上设有用于控制第一出气腔(31)与外界连通与否的切换气阀(60);
所述底座(50)与所述上盖(30)之间还设有第一外管(15a)和第二外管(15b),所述第一外管(15a)连通所述底座(50)的第一过渡气室(51)和所述上盖(30)的第一出气腔(31),所述第二外管(15b)连通所述底座(50)的第二过渡气室(52)和所述上盖(30)的第二出气腔(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筒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气阀(60)包括阀芯(61)以及密封套(62),所述密封套(62)安置在所述上盖(30)的排气通道(35)中并具有与上盖(30)的第一出气腔(31)相通的第一泄气口(620),所述阀芯(61)转动连接在所述上盖(30)的排气通道(35)中并与所述的密封套(62)密封配合,所述阀芯(61)上具有与外界相通的泄气孔道(610),且被配置成使所述阀芯(61)在转动过程中具有将阀芯(61)的泄气孔道(610)与所述密封套(62)的第一泄气口(620)连通的第一状态以及将阀芯(61)的泄气孔道(610)与所述密封套(62)的第一泄气口(620)隔断的第二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筒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套(62)为一端敞口另一端封闭的圆形套体,所述第一泄气口(620)设置在该圆形套体的侧壁上,所述阀芯(61)为插配在所述圆形套体中的旋塞体,该旋塞体轴向中空构成所述的泄气孔道(610),所述旋塞体外壁上在与所述圆形套体的第一泄气口(620)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与所述的泄气孔道(610)相通的第二泄气口(6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筒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61)上具有供用户握持的旋转柄部(61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筒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30)包括下壳体(301)以及扣合在下壳体(301)上的上壳体(302),所述上盖(30)的排气通道(35)由所述上壳体(302)与下壳体(301)扣合形成,所述密封套(62)夹紧在上壳体(302)与下壳体(301)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筒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30)上设有与充气通道(34)相通的容置腔(36),该容置腔(36)内设有用以检测压力的压力表(70),该压力表(70)的压力感应端显露于所述充气通道(34)中。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筒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把(40)上具有连通外界与所述第一联动管(12a)的第一补气口(41)以及连通外界与所述第二联动管(12b)的第二补气口(42),所述第一活塞(11a)上设有仅允许气体从第一联动管(12a)进入第一筒身(10a)的第一下气室(14a)内的第四阀片(16a),所述第二活塞(11b)上设有仅允许气体从第二联动管(12b)进入第二筒身(10b)的第二下气室(14b)内的第五阀片(16b)。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筒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30)上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一筒身(10a)的第一上气室(13a)与外界的第三补气口(37),所述第一活塞(11a)上设有仅允许气体从第一筒身(10a)的第一上气室(13a)进入第一筒身(10a)的第一下气室(14a)内的第六阀片(17a);
所述上盖(30)上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二筒身(10b)的第二上气室(13b)与外界的第四补气口(38),所述第二活塞(11b)上设有仅允许气体从第二筒身(10b)的第二上气室(13b)进入第二筒身(10b)的第二下气室(14b)内的第七阀片(17b)。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筒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30)的顶部具有下凹形成的用于部分收容所述握把(40)的安置槽(39),所述第三补气口(37)以及第四补气口(38)设置在所述安置槽(39)的壁面上,并在所述握把(40)下移收容到所述上盖(30)的安置槽(39)中时被遮盖住。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筒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身(10a)和所述第二筒身(10b)并列设置形成一整体件,所述第一外管(15a)和第二外管(15b)间隔设置在上述整体件的前后两侧。
CN202020410809.2U 2020-03-26 2020-03-26 双筒手拉气筒 Active CN2121307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10809.2U CN212130704U (zh) 2020-03-26 2020-03-26 双筒手拉气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10809.2U CN212130704U (zh) 2020-03-26 2020-03-26 双筒手拉气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30704U true CN212130704U (zh) 2020-12-11

Family

ID=736716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10809.2U Active CN212130704U (zh) 2020-03-26 2020-03-26 双筒手拉气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307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130704U (zh) 双筒手拉气筒
CN108412729B (zh) 一种双筒手拉气筒
CN104791217B (zh) 一种双向充气的手拉气筒
CN203412716U (zh) 双向充气的高压手拉气筒
CN210218019U (zh) 改进的双筒手拉气筒
CN214838683U (zh) 便携式充气炉的充气阀
CN103362776B (zh) 双向充气的高压手拉气筒
WO2023016186A1 (zh) 真空棒
CN201037454Y (zh) 轻便型打气筒
CN208301143U (zh) 电气动雨伞
CN214887539U (zh) 一种按压式充气高压手拉气泵
CN205117652U (zh) 一种带压力表的手拉气筒握把
CN2541191Y (zh) 喷墨打印机负压储墨均衡供墨墨盒
CN212744269U (zh) 空压机的汽缸出气结构改良
CN204553150U (zh) 一种双向充气的手拉气筒
CN213235399U (zh) 排气快速的气动隔膜泵的充排气结构
CN204716507U (zh) 双向充气手拉气筒的切换阀结构
CN211150923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防水充电口盖板
CN208651102U (zh) 简化的双筒手拉气筒
CN102312818A (zh) 扳杆容易操作的风嘴头
CN201071816Y (zh) 电动气泵
CN201326531Y (zh) 一种电动打气筒
CN205349640U (zh) 一种双筒手拉气筒
CN204961201U (zh) 三相手拉气筒
CN204783517U (zh) 一种手拉气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