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25303U - 白车身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白车身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25303U
CN212125303U CN202020667746.9U CN202020667746U CN212125303U CN 212125303 U CN212125303 U CN 212125303U CN 202020667746 U CN202020667746 U CN 202020667746U CN 212125303 U CN212125303 U CN 2121253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cavity
threshold
reinforcement
pil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6774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麻瑞祥
张印权
刘绍辉
宫瑞伟
何桂军
吴昊
王建彬
王延鹏
卢广亮
刘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6774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253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253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253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白车身及车辆,白车身包括能够相互合拼在一起并形成结构空腔的地板总成加强组件和侧围总成加强组件,其中,地板总成加强组件从前向后依次形成有吸能腔体和第一门槛梁主腔体,吸能腔体和第一门槛梁主腔体具有能够溃缩吸能的盒型加强结构;侧围总成加强组件从前向后依次形成有对应于A柱底部的A柱加强区和第二门槛梁主腔体。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高白车身A柱与门槛交汇位置的安全强度,解决正碰或偏置碰工况下A柱底部折弯溃缩问题,增强驾驶安全系数。

Description

白车身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白车身。
背景技术
白车身的结构强度对于车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车身A柱与门槛梁的交汇区域位于车身前侧的底部,居于主副驾驶的两侧,是车身承力传力的重要结构区域。车身A柱与门槛梁的交汇区域通常由侧围总成件和地板总成件相互衔接而成。
相关技术中的车身A柱与门槛梁的交汇区域的设计缺陷主要体现在:侧围结构区和地板结构区形成腔体后强度较为薄弱,在发生正碰或者偏置碰时,容易从A柱与门槛梁交汇区域发生折弯溃缩,从而威胁驾驶人员的人身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白车身,能够提升A柱与门槛梁交汇位置的安全强度,增加驾驶的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白车身,包括能够相互合拼在一起并形成结构空腔的地板总成加强组件和侧围总成加强组件,其中,所述地板总成加强组件从前向后依次形成有吸能腔体和第一门槛梁主腔体,所述吸能腔体和所述第一门槛梁主腔体具有能够溃缩吸能的盒型加强结构;所述侧围总成加强组件从前向后依次形成有对应于A柱底部的A柱加强区和第二门槛梁主腔体。
可选地,所述吸能腔体包括前后设置的至少两个腔体。
可选地,所述地板总成加强组件包括从车内到车外依次重叠设置的A柱内板、地板门槛梁、地板门槛梁加强板和所述盒型加强结构,其中,所述盒型加强结构包括贴合所述地板门槛梁加强板且前后延伸的第一加强板,并且,
至少在所述第一门槛梁主腔体与所述吸能腔体的交汇处,所述A柱内板、地板门槛梁、地板门槛梁加强板以及所述第一加强板依次层叠。
可选地,所述盒型加强结构包括:
盒型加强板本体,包括所述第一加强板、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前边缘向车外弯折形成的前翻边、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上边缘向车外弯折形成的上翻边以及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下边缘向车外方向弯折形成的下翻边;和
第一隔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加强板板、所述上翻边以及所述下翻边连接以与所述盒型加强板本体围成所述吸能腔体,所述第一门槛梁主腔体形成在所述第一隔板的后方。
可选地,所述吸能腔体中设置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加强板、所述上翻边以及所述下翻边连接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吸能腔体分隔为前后设置的两个腔体。
可选地,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的边缘分别形成有用于与所述盒型加强结构的内部表面贴合的搭接边。
可选地,所述地板门槛梁和所述地板门槛加强板的重叠区域从所述第一门槛梁主腔体的前端延伸至后端。
可选地,所述侧围加强组件包括从车外到车内依次重叠设置有侧围外板、A柱加强板、A柱补强板、侧围门槛梁以及侧围门槛梁加强板,并且,
至少在所述第二门槛梁主腔体和所述A柱加强区的交汇处,所述侧围外板、A柱加强板、A柱补强板以及侧围门槛梁依次层叠。
可选地,所述侧围门槛梁和所述侧围门槛梁加强板的重叠区域从所述第二门槛梁主腔体的前端延伸至后端。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白车身。
本公开白车身的A柱与门槛梁交汇区域由地板总成加强组件和侧围总成加强组件相互合拼而成,其中,地板总成加强组件从前向后依次形成具有盒型加强结构的吸能腔体和第一门槛梁主腔体,在发生碰撞时,盒型加强结构能够通过发生溃缩而吸收碰撞能量;而侧围总成加强组件从前向后依次形成有对应于A柱底部的A柱加强区和第二门槛梁主腔体,提高了A柱在交汇区域的强度。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分别对地板总加强组件和侧围总成加强组件进行改进,提升了A柱与门槛梁交汇位置的安全强度,解决了正碰和偏置碰工况下A柱底部的折弯溃缩问题,增加了驾驶的安全系数。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地板总成加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地板总成加强组件沿A-A方向的断面图;
图3是图1中地板总成加强组件沿B-B方向的断面图;
图4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侧围总成加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侧围总成加强组件沿C-C方向的断面图;
图6是图4中侧围总成加强组件沿D-D方向的断面图;
图7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A柱与梁交汇区域位置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交汇位置沿E-E方向的断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地板总成加强组件:
I、吸能腔体;II、第一交汇处;III、第一门槛梁主腔体;
1、A柱内板;2、地板门槛梁;3、地板门槛梁加强板;4、盒型加强结构;41、盒型加强板本体;42、前翻边;43、上翻边;44、下翻边;45、第一隔板;46、第二隔板;
侧围总成加强组件:
IV、A柱加强区;V、第二交汇处;VI、第二门槛梁主腔体;
5、侧围外板;6、A柱加强板;7、A柱补强板;8、侧围门槛梁;9、侧围门槛梁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以相应附图的图面为基准定义的,“前”、“后”是根据车辆使用时的状态所定义的,“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不表示任何顺序及重要性,而是用于区别一个要素与另一个要素。另外,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白车身,如图1至图8所示,示出为A柱X与门槛梁Y交汇区域位置,包括能够相互合拼在一起并形成结构空腔的地板总成加强组件和侧围总成加强组件。结构空腔能够部分地抵抗碰撞,并且还能够进一步减轻白车身的重量。
其中,地板总成加强组件从前向后依次形成具有盒型加强结构4的吸能腔体I和第一门槛梁主腔体III。该盒型加强结构4置于结构空腔的内部,并且具有能够通过发生溃缩形变以吸收碰撞能量的能力。当车辆发生碰撞(例如正碰或者25%的偏置碰)时,在碰撞力的冲击下,A柱与门槛梁的交汇区域受力发生形变,盒型加强结构4溃缩并吸收大部分的碰撞能量,使得经吸能腔体I而最终传递至第一门槛梁主腔体III的碰撞能量大大减少,避免了碰撞力直接接触第一门槛梁主腔体III而产生巨大的碰撞损伤,从而解决A 柱与门槛梁交汇区域强度不足导致的折弯溃缩的问题。
其中,侧围总成加强组件从前向后依次形成有对应于A柱底部的A柱加强区IV和第二门槛梁主腔体VI。A柱加强区IV强度的增强可以通过现有侧围总成中的钣金通过加长的方式延伸至该加强区域,或者增设新的钣金等方式实现。当车辆发生碰撞时,侧围总成加强组件中A柱加强区IV首先受到碰撞力的冲击,由于对该区域的结构强度进行了加强,使得传递至第二门槛梁主腔体VI处的碰撞能量大大减少,避免了碰撞力直接接触第二门槛梁主腔体VI产生巨大的碰撞损伤,进一步解决了A柱与门槛梁交汇区域强度不足导致的折弯溃缩的问题。
具有盒型加强结构的吸能腔体I可以包括前后设置的至少两个腔体,如图1所示,在本公开中,吸能腔体I可以包括沿前后方向设置的两个。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最前面(图中最左侧)的一个吸能腔体I首先受力发生形变,然后逐级向后面的吸能腔体I传递。即本公开的吸能腔体I可以构造为分段式吸能的方式,可以根据碰撞力的大小而逐级吸收碰撞能量,随着碰撞能量逐渐被吸收,最终传递至第一门槛梁主腔体III处的碰撞能量大大减少。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地板总成加强组件包括从车内到车外依次重叠设置的A柱内板1、地板门槛梁2、地板门槛梁加强板3和所述盒型加强结构4。其中,盒型加强结构4包括贴合地板门槛梁加强板3且前后延伸的第一加强板41。如图2所示,至少在第一门槛梁主腔体III与吸能腔体I 的第一交汇处II,A柱内板1、地板门槛梁2、地板门槛梁加强板3以及第一加强板41依次层叠。本公开中的第一门槛梁主腔体III与吸能腔体I的第一交汇处II的位置与A柱与门槛梁的交汇区域搭接分缝位置相对应,在该搭接位置设置四层加强钣金进行衔接过渡,能够进一步提升A柱与门槛梁交汇区域的安全强度。
作为能够实现盒型加强结构4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盒型加强结构4包括盒型加强板本体和第一隔板45。其中,盒型加强板本体包括上述的用于与地板门槛梁加强板3相贴合的第一加强板41。从该第一加强板41的前边缘向车外弯折(即朝向结构空腔的内部方向弯折)形成有前翻边42,从第一加强板41的上边缘向车外弯折形成有上翻边43,以及从第一加强板41的下边缘向车外方向弯折形成有下翻边44。即,第一加强板41 构成了盒型加强板本体的“底”,而三个翻边则分别构成了盒型加强板本体的“壁”,其中,盒型加强板本体的“壁”三面封闭,开口朝向第一门槛梁主腔体III一侧。这种构造的盒型加强板本体在能够提供溃缩吸能的作用的同时,其自身重量较轻,且三个翻边分别能够与地板门槛梁加强板3稳固贴合。
第一隔板45则分别与第一加强板41、上翻边43以及下翻边44连接从而与盒型加强板本体围合形成吸能腔体I,第一门槛梁主腔体III形成在第一隔板45的后方。这样,通过第一隔板45便能够将盒型加强板本体分隔成前后设置两个腔体,其中,靠前面的一个腔室作为吸能腔室I,靠后面的腔室作为第一门槛梁主腔体III的至少一部分。
进一步地,吸能空腔I中设置有分别与第一加强板41、上翻边43以及下翻边44连接的第二隔板46,第二隔板46将吸能腔体I分隔为前后设置的两个吸能腔体。即通过第二隔板46将吸能腔体I分隔成多个,从而实现在碰撞力的作用下逐级溃缩以吸收碰撞能量。
作为一种安装第一隔板45和第二隔板46的方式,第一隔板45和第二隔板46的边缘分别形成有用于与盒型加强结构4的内部表面贴合的搭接边。具体的,该搭接边分别与第一加强板41、上翻边43和下翻边44面接触,以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安装的稳定性。
如图3所示,地板门槛梁2和地板门槛加强板3的重叠区域从第一门槛梁主腔体III的前端延伸至后端。其中,在第一门槛梁主腔体III的前端,地板门槛梁2至少能够延伸至第一隔板45处,并在该处与A柱内板1、地板门槛梁加强板3以及第一加强板41重叠以提高A柱与门槛搭接处的强度。地板门槛梁2和地板门槛加强板3的重叠区域延伸至第一门槛梁主腔体III 后端,进一步提高第一门槛梁主腔体III的强度。
对于能够与上述地板总成加强组件相互合拼的侧围总成加强结构,如图 4至图6所示,包括从车外到车内依次重叠设置有侧围外板5、A柱加强板6、 A柱补强板7、侧围门槛梁8以及侧围门槛梁加强板9。在图5中,至少在第二门槛梁主腔体VI和A柱加强区IV的第二交汇处V,侧围外板5、A柱加强板6、A柱补强板7以及侧围门槛梁8依次层叠。该第二门槛梁主腔体 VI和A柱加强区IV的第二交汇处V的位置与A柱与门槛梁的交汇区域搭接分缝位置相对应。同时参考图8,该第二交汇处V也与上述的第一门槛梁主腔体III与吸能腔体I的交汇处II相对应,在该搭接位置设置四层加强钣金进行衔接过渡,能够进一步提升A柱与门槛梁交汇区域的安全强度。
侧围门槛梁8和侧围门槛梁加强板9的重叠区域从第二门槛梁主腔体 VI的前端延伸至后端,从而能够增强了A柱与门槛交汇区域的搭接强度,以及第二门槛梁主腔体VI在整体上的强度。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车具有上述白车身的所有有益效果,本公开对此不再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白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相互合拼在一起并形成结构空腔的地板总成加强组件和侧围总成加强组件,其中,所述地板总成加强组件从前向后依次形成有吸能腔体和第一门槛梁主腔体,所述吸能腔体和所述第一门槛梁主腔体具有能够溃缩吸能的盒型加强结构(4);所述侧围总成加强组件从前向后依次形成有对应于A柱底部的A柱加强区和第二门槛梁主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腔体包括前后设置的至少两个腔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白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总成加强组件包括从车内到车外依次重叠设置的A柱内板(1)、地板门槛梁(2)、地板门槛梁加强板(3)和所述盒型加强结构(4),其中,所述盒型加强结构(4)包括贴合所述地板门槛梁加强板(3)且前后延伸的第一加强板(41),并且,
至少在所述第一门槛梁主腔体与所述吸能腔体的交汇处,所述A柱内板(1)、地板门槛梁(2)、地板门槛梁加强板(3)以及所述第一加强板(41)依次层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白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盒型加强结构(4)包括:
盒型加强板本体,包括所述第一加强板(41)、从所述第一加强板(41)的前边缘向车外弯折形成的前翻边(42)、从所述第一加强板(41)的上边缘向车外弯折形成的上翻边(43)以及从所述第一加强板(41)的下边缘向车外方向弯折形成的下翻边(44);和
第一隔板(45),分别与所述第一加强板(41)、所述上翻边(43)以及所述下翻边(44)连接以与所述盒型加强板本体围成所述吸能腔体,所述第一门槛梁主腔体形成在所述第一隔板(45)的后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白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腔体中设置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加强板(41)、所述上翻边(43)以及所述下翻边(44)连接的第二隔板(46),所述第二隔板(46)将所述吸能腔体分隔为前后设置的两个腔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白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45)和所述第二隔板(46)的边缘分别形成有用于与所述盒型加强结构(4)的内部表面贴合的搭接边。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白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门槛梁(2)和所述地板门槛梁加强板(3)的重叠区域从所述第一门槛梁主腔体的前端延伸至后端。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白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总成加强组件包括从车外到车内依次重叠设置有侧围外板(5)、A柱加强板(6)、A柱补强板(7)、侧围门槛梁(8)以及侧围门槛梁加强板(9),并且,
至少在所述第二门槛梁主腔体和所述A柱加强区的交汇处,所述侧围外板(5)、A柱加强板(6)、A柱补强板(7)以及侧围门槛梁(8)依次层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白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门槛梁(8)和所述侧围门槛梁加强板(9)的重叠区域从所述第二门槛梁主腔体的前端延伸至后端。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白车身。
CN202020667746.9U 2020-04-27 2020-04-27 白车身及车辆 Active CN2121253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67746.9U CN212125303U (zh) 2020-04-27 2020-04-27 白车身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67746.9U CN212125303U (zh) 2020-04-27 2020-04-27 白车身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25303U true CN212125303U (zh) 2020-12-11

Family

ID=73692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67746.9U Active CN212125303U (zh) 2020-04-27 2020-04-27 白车身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253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449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US11485416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CN205273623U (zh) 前机舱框架总成
JP2017056869A (ja) 車体構造
US10843733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211519681U (zh) 车辆底盘、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920446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4985640U (zh) 防撞车身结构
JP5949518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US10343721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CN218703539U (zh) 门槛梁总成及汽车
CN212125303U (zh) 白车身及车辆
CN10920450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85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16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29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2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7B (zh) 车身横梁和车辆
CN109204495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11516757A (zh) 一种纵梁结构和汽车
CN10920446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41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22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8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