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18799U - 呼吸面罩 - Google Patents

呼吸面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18799U
CN212118799U CN201922172032.0U CN201922172032U CN212118799U CN 212118799 U CN212118799 U CN 212118799U CN 201922172032 U CN201922172032 U CN 201922172032U CN 212118799 U CN212118799 U CN 2121187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bow
frame
exhaust
protrusion
intermediate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7203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明钊
王亚杰
何垄
庄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MC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MC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MC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BMC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7203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187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187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187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呼吸面罩,涉及通气治疗技术领域,其能够通过更换弯管以满足不同使用环境。本实用新型的呼吸面罩,包括框架、衬垫、弯管和头带组件;衬垫设置在框架上且与框架形成通气腔体;头带组件与框架连接以将衬垫与框架固定在患者的头部;弯管可旋转地设置在框架上,弯管与框架可拆卸地连接,且弯管至少构造为两种不同的结构以与框架适配。由于弯管与框架可拆卸,因此使用者可以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弯管装配在框架上,例如在医院环境下使用无排面罩治疗,出院后可通过更换弯管来适用有排面罩,从而减轻使用者的费用负担,使呼吸面罩实现多样化的用途。

Description

呼吸面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气治疗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呼吸面罩。
背景技术
无侵入式正压通气的方式已被广泛用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等,不需要通过外科手术将管子插入病人的气道,而是利用鼓风机通过管路和病人接口装置对病人的气道输送一个持续的压力通气(CPAP)或者变化的压力通气,例如随着病人呼吸周期变化的双水平压力或随着病人监控情况而变化的自动调压通气。这种压力支持的疗法还通常被用于如阻塞性睡眠低通气,上呼吸道阻力综合症(UARS)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非侵入式通气治疗包括的病人面部上的接口装置,这种接口装置通常按照接触方式不同分为四种:仅罩住鼻部的鼻面罩,仅罩住口部的口面罩,同时罩住口部和鼻部的口鼻面罩(又称全脸面罩),塞入鼻孔的鼻垫面罩。在治疗过程中,有一个外部鼓风机是压力支持设备,如呼吸机,病人接口装置把呼吸机提供的气体压力和病人的气道相连,将呼吸气流送入到病人气道。
全脸面罩按照排气方式不同,可分为有排面罩和无排面罩。有排面罩即在面罩端设置专门排气孔,以便呼吸废气的排出,多用于家用环境下。无排面罩的呼吸废气,通常从管道或呼吸机端排出,多用于医用环境下。
在佩戴呼吸面罩进行治疗时,患者呼出的废气通常不能完全排出,造成废气CO2滞留。滞留CO2的空间体积,称之为死腔。
在多数情况下病人的治疗是长期的。病人在医院环境下使用无排面罩治疗,出院后需另外购买家用的有排面罩,无法继续使用医用的无排面罩。在一种情况下,病人在使用面罩治疗期间,可能需要通过口腔或鼻孔插入医用的管道(如:内窥镜管、喂饲管等)。在另外一种使用情况下,面罩上需配置防窒息的安全阀孔。
现有对于全脸面罩通常分为两种面罩,一种是适用于家用环境下的有排面罩(如图38所示),另一种是适用于医用环境下的无排面罩(如图39所示)。所述两种面罩的区别在于面罩是否具有排气装置。适用于家用环境下的有排面罩,通常由面罩主体100和弯管200组成。面罩主体一般包括有排气小孔110。排气小孔110在面罩使用时,用于排出患者呼出的废气。当然,排气小孔110也可以设置在弯管200上。一般地,面罩主体100和弯管200之间不可拆除。
适用于医用环境下的无排面罩,同样也是由面罩主体100和弯管200组成,并且面罩主体100和弯管200之间不可拆除,且两者均不具有排气结构。面罩在使用时,患者呼出的废气从管道或呼吸机端排出。
现有技术对于有排和无排时两种不同规格的面罩,病人在医院环境下使用无排面罩治疗,出院后需另外购买家用的有排面罩,无法继续使用医用的无排面罩,因此病人所要承受的费用负担较重。因此期望设计一种通过更换弯管即可满足不同使用环境的多用途呼吸面罩。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全部或部分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呼吸面罩,其能够通过更换弯管以满足不同使用环境。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呼吸面罩,包括框架、衬垫、弯管和头带组件;所述衬垫设置在所述框架上且与所述框架形成通气腔体;所述头带组件与所述框架连接以将所述衬垫与所述框架固定在患者的头部;所述弯管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框架上,所述弯管与所述框架可拆卸地连接,且所述弯管至少构造为两种不同的结构以与所述框架适配。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框架上设置有用于与弯管相连的中间件,中间件构造为至少与框架和弯管中的一个可旋转且可拆卸地相连。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中间件固定地设置在框架上,中间件与弯管可拆卸地转动相连。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中间件与弯管的材料不同。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中间件包括设置在其外表面上的卡槽,卡槽用于与框架相卡合以限制中间件沿插拔方向的自由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卡槽上设置有第一止转凸起,框架上相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止转凹槽,第一止转凸起与止转凹槽相配合以限制中间件与框架之间的旋转自由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中间件与框架之间形成过盈配合或者局部过盈配合以限制中间件与框架之间的旋转自由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弯管包括弯管主体和弯管接头,弯管主体的一端与框架相连,弯管主体的另一端与弯管接头固定相连或一体式相连,弯管接头用于与呼吸机的进气管道相连。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弯管主体包括用于与中间件相连的第一管区和用于与弯管接头相连的第二管区,第一管区和第二管区之间呈一夹角。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弯管主体还包括分别连接第一管区和第二管区的限位管区,第一管区与框架相连时,限位管区能够限制弯管主体在插拔方向的自由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中间件包括设置在其内表面上的止挡凸起,第一管区的外壁上相应位置处设置有卡扣,止挡凸起与卡扣相配合以限制弯管在插拔方向的自由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弯管主体还包括凸起,凸起用于与中间件接触配合以形成排气细缝,当排气细缝进行排气时,能够在弯管与框架的接口处形成翻滚气流。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排气细缝包括细缝前段,凸起包括位于第一管区的外壁上的限位凸起,限位凸起与中间件接触配合后,在中间件的内壁与第一管区的外壁之间形成细缝前段以进行排气,且限位凸起与中间件接触配合后能够限制弯管在周向方向上的自由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排气细缝还包括细缝后段,凸起还包括位于限位管区的侧壁上的间隙凸起,间隙凸起与中间件接触配合后,在中间件的端面与限位管区的端面之间形成细缝后段以进行排气,且间隙凸起与中间件接触配合后能够限制弯管在插拔方向上的自由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卡扣的数量至少为2个,凸起的数量至少为3个。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卡扣的数量与凸起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卡扣和凸起均沿弯管的周向方向等间距地设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间隙凸起的高度为0.08-0.3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细缝后段的宽度小于细缝前段的宽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管区上设置有用于排出呼吸废气的排气孔,排气孔的直径为0.65-0.9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弯管还包括设置在弯管主体和弯管接头之间的安全阀片,第二管区上还设置有位于排气孔下方的安全阀孔,安全阀片受到推力时封堵安全阀孔,且安全阀片在自然状态下打开安全阀孔。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管区包括至少两个形变区,相邻的形变区之间设置有缺口,缺口用于为形变区发生弹性形变提供相应的空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形变区上设置有卡扣,中间件包括设置在其内表面上的止挡凸起,止挡凸起与卡扣相配合以限制弯管在插拔方向的自由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管区还包括与形变区相连的密封区,密封区的厚度大于形变区的厚度,以使密封区与框架形成密封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于弯管与框架可拆卸,因此使用者可以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弯管装配在框架上,例如在医院环境下使用无排面罩治疗,出院后可通过更换弯管来适用有排面罩,从而减轻使用者的费用负担,使呼吸面罩实现多样化的用途。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图1和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呼吸面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呼吸面罩的爆炸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呼吸面罩的爆炸图;
图4和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中间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在A-A处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弯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弯管的爆炸图;
图9和图10是图7所示的弯管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7所示的弯管安装后的呼吸面罩的正视图;
图12是图11在B-B处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1在C-C处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2在D处的放大图;
图15是图13在E处的放大图;
图16-19是图7所示的弯管的半剖视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弯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20所示弯管的爆炸图;
图22和图23是图20所示的弯管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4和图25是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弯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6和图27是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弯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26所示弯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未示出插管块);
图29是图28所示弯管的主视图;
图30是图29在F-F处的剖视图;
图31是图26所示插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31所示插管块的主视图;
图33是图32在G-G处的剖视图;
图34是图33在H处的放大图;
图35是图26所示弯管的装配示意图;
图36是图35在I-I处的剖视图;
图3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呼吸面罩的方向定义图;
图38和图39是现有技术中呼吸面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37的附图说明:
1-额垫;2-衬垫;3-框架;341-翻滚气流;
4-弯管;41-弯管主体;42-安全阀片;43-弯管接头;44-插管块;45-排气细缝;
411-第一管区;412-第二管区;413-限位管区;414-卡扣;415-凸起;416-排气孔;417-安全阀孔;418-缺口;419-插管块接口;419a-第二止转凸起;419b-卡边;
411a-形变区;411b-密封区;
4151-限位凸起;4152-间隙凸起;
441-内片层;442-外片层;443-止转槽;444-插管孔;445-密封卡槽;446-密封厚区;447-密封薄区;448-密封细缝;
451-细缝前段;452-细缝后段;
5-中间件;51-卡槽;52-止挡凸起。
图38和39的附图说明:
100-面罩主体;200-弯管;110-排气小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呼吸面罩,包括框架3、头带组件以及分别设置在框架3上的额垫1和衬垫2,衬垫2设置在框架3上且与框架3形成通气腔体,头带组件与框架3连接以将衬垫2与框架3固定在患者头部。其中,框架3上可旋转地设置有弯管4,且弯管4与框架3可拆卸。因此在使用时,可根据使用环境选择不同,选择不同的弯管4装配在框架3上,以实现多样化的用途。
一般来说,框架3和弯管4多采用透明度与成本兼得的聚碳酸酯材料(简称PC材料)。而两种相同材料配合转动时,由于材料硬度、强度一致,容易造成转动异响。为有效解决上述转动异响问题,如图3a所示,本实用新型中在框架3上设置有用于与弯管4相连的中间件5,中间件5构造为至少与框架3和弯管4中的一个可旋转且可拆卸地相连。
换言之,一种实施方式为:中间件5可以固定地安装于框架3上,而弯管4可绕中间件5转动且弯管4与中间件5可拆卸地相连;另一种实施方式为:中间件5与弯管4之间不可相对转动,但二者整体可绕框架3转动且整体与框架3可拆卸地相连;还有一种实施方式为:中间件5既与框架3可转动且可拆卸地相连,又与弯管4可转动且可拆卸地相连。
此外,中间件5与弯管4的材料不同。例如中间件5可采用聚丙烯材料(简称PP材料)制成。如此设计,可有效解决弯管4与中间件5之间的转动异响问题。
为了便于对呼吸面罩整体装配间隙处非预期排气流量的管控,优选地,中间件5固定地设置在框架3上,而中间件5与弯管4之间转动相连。
进一步的,中间件5与框架3之间有多种的固定方式。例如,可以用超声焊接、粘胶等方式将中间件5牢靠连接于框架3上,也可以直接装配于框架3上并形成固定连接。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为了降低成本,可以将中间件5与框架3以装配方式连接。具体来说,如图4-6所示,中间件5包括设置在其外表面上的卡槽51,卡槽51呈环状地设置在中间件5的外表面上,中间件5与框架3装配后,卡槽51与框架3相卡合以限制中间件5沿插拔方向的自由度,使中间件5不能从框架3上拉脱。
可选地,为限制中间件5相对于框架3的旋转自由度,在卡槽51上设置有第一止转凸起(未图示),框架3上相应的位置处设置有止转凹槽,第一止转凸起与止转凹槽相配合以限制中间件5与框架3之间的旋转自由度。
本实用新型对第一止转凸起和止转凹槽的形状均不进行限定,可以理解地,只要能够以配合的方式对框架3和中间件5进行止转的第一止转凸起和止转凹槽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可选地,中间件5与框架3之间形成过盈配合或者局部过盈配合以限制中间件5与框架3之间的旋转自由度。通过过盈配合或者局部过盈配合来限制中间件5与框架3之间的旋转自由度的原理是依靠摩擦力限制中间5的旋转自由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局部过盈配合,可以是中间件5或框架3在配合处设置有局部凸起(未图示),装配时在局部凸起位置形成局部干涉过盈。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局部凸起的形状及位置不进行限定。
由于设置第一止转凸起与止转凹槽的方式,要求中间件5必须沿特定方向安装于框架3,才能使第一止转凸起恰好卡在止转凹槽内;而局部过盈配合则容易造成中间件5的局部变形量较大从而不利于对尺寸及排气流量的管控。因此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方案是,将中间件5与框架3之间设置为过盈配合,来限制中间件5的旋转自由度。
下面对弯管4的进行详细地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19所示,弯管4适用于家用环境下的有排面罩。
具体来说,如图7和8所示,弯管4包括弯管主体41和弯管接头43,弯管主体41的一端与框架3相连,弯管主体41的另一端与弯管接头43固定相连或一体式相连,弯管接头43用于与呼吸机的进气管道相连。其中,可采用超声焊接、粘胶等方式使弯管主体41和弯管接头43固定相连。
此外,弯管4还可包括设置在弯管主体41和弯管接头43之间的安全阀片42,安全阀片42将与下文所述的安全阀孔417进行配合。
进一步地,如图9和10所示,弯管主体41包括用于与中间件5相连的第一管区411和用于与弯管接头43相连的第二管区412,第一管区411和第二管区412之间呈一夹角。弯管主体41还包括分别连接第一管区411和第二管区412的限位管区413,第一管区411与框架3相连时,限位管区413能够限制弯管主体41在插拔方向的自由度。
中间件5包括设置在其内表面上的止挡凸起52,第一管区411的外壁上相应位置处设置有卡扣414,止挡凸起52与卡扣414相配合以限制弯管4在插拔方向的自由度。
弯管主体41还包括凸起415,凸起415用于与中间件5接触配合以形成排气细缝45,当排气细缝45进行排气时,能够在弯管4与框架3的接口处形成翻滚气流341。翻滚气流341能够带走一部分滞留的CO2,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死腔的体积,降低了CO2的重复呼吸。
卡扣414的数量至少为2个,凸起415的数量至少为3个。优选地,卡扣414的数量与凸起415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卡扣414和凸起415均沿弯管4的周向方向等间距地设置。
具体来说,如图11-14所示,排气细缝45包括细缝前段451和细缝后段452。细缝前段451的形成方式如下:如图15所示,凸起415包括位于第一管区411的外壁上的限位凸起4151,限位凸起4151与中间件5接触配合后,在中间件5的内壁与第一管区411的外壁之间形成细缝前段451以进行排气,且限位凸起4151与中间件5接触配合后能够限制弯管4在周向方向上的自由度。
细缝后段452的形成方式如下:如图15所示,凸起415还包括位于限位管区413的侧壁上的间隙凸起4152,间隙凸起4152与中间件5接触配合后,在中间件5的端面与限位管区413的端面之间形成细缝后段452以进行排气,且间隙凸起4152与中间件5接触配合后能够限制弯管4在插拔方向上的自由度。
具体地,间隙凸起4152的高度为0.08-0.3mm,优选为0.1-0.2mm。
此外,细缝后段452的宽度的由间隙凸起4152所决定,并且小于细缝前段451的宽度。通过中间件5和弯管主体41之间的排气细缝45的排气流量,也由间隙凸起4152所决定。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第二管区412上设置有用于排出呼吸废气的排气孔416,排气孔416的直径为0.65-0.9mm,优选为0.70-0.8mm。
如图12所示,第二管区412上还设置有位于排气孔416下方的安全阀孔417,来自呼吸机的气流能够对安全阀片42施加推力,而安全阀片42受到推力时封堵安全阀孔417;当呼吸机发生单一故障时(图19),安全阀片42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恢复并处于自然状态,安全阀片42在自然状态下打开安全阀孔417,以防窒息。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弯管4,其应用于有排面罩时,在呼吸机正常工作时分为吸气和呼气两种状态。
具体来说,如图16所示,在吸气状态下,来自呼吸机的气压将安全阀片42推起并堵塞安全阀孔417。来自呼吸机的气流,一部分输送给患者,一部分经排气孔416和排气细缝45排出。其中经排气细缝45排出的气流,在患者口鼻前形成翻滚气流341。
如图17-18所示,在呼气状态下,来自呼吸机的气压将安全阀片42推起并堵塞安全阀孔417。当患者呼出的气流大于呼吸机的气流时,如图17所示,来自呼吸机的气流全部从排气孔416排出,患者呼出的废气一部分从排气孔416排出,另一部分从排气细缝45排出,其中经排气细缝45排出的气流,在患者口鼻前形成翻滚气流341。
而当患者呼出的气流小于呼吸机的气流时,如图18所示,来自呼吸机的气流一部分从排气孔416排出,另一部分和患者呼出的废气一同从排气细缝45排出,其中经排气细缝45排出的气流,在患者口鼻前形成相对立的翻滚气流341。在呼吸机单一故障时,如图19所示,安全阀片42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恢复并处于自然状态,堵塞呼吸机管道并打开安全阀孔417。此时患者可通过排气孔416、排气细缝45以及安全阀孔417进行呼吸,从而能够防止窒息。
上述具有弯管4的有排面罩,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气流在经过排气细缝45排气时,在弯管4与框架3的接口处形成翻滚气流341。而翻滚气流341能够带走一部分滞留的CO2,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死腔的体积,降低了CO2的重复呼吸。
需要说明的是,图15-19中箭头所示为气流的流向。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23所示,弯管4适用于医用环境下的无排面罩。
具体来说,弯管4包括弯管主体41和弯管接头43,弯管主体41的一端与框架3相连,弯管主体41的另一端与弯管接头43固定相连或一体式相连,弯管接头43用于与呼吸机的进气管道相连。其中,可采用超声焊接、粘胶等方式使弯管主体41和弯管接头43固定相连。此外,弯管4还包括设置在弯管主体41和弯管接头43之间的安全阀片42。
进一步地,弯管主体41包括用于与中间件5相连的第一管区411和用于与弯管接头43相连的第二管区412,第一管区411和第二管区412之间呈一夹角。弯管主体41还包括分别连接第一管区411和第二管区412的限位管区413,第一管区411与框架3相连时,限位管区413能够限制弯管主体41在插拔方向的自由度。
如图22和23所示,第一管区411包括至少两个形变区411a,相邻的形变区411a之间设置有缺口418,缺口418用于为形变区411a发生弹性形变提供相应的空间。形变区411a在弯管4插入框架3(或中间件5)时能够发生弹性形变以使缺口418变小从而使第一管区411能够插入中间件5中;当弯管4插入框架3(或中间件5)后,形变区411a则恢复从而缺口418变大使第一管区411与框架3(或中间件5)相卡合。
本实用新型对缺口418的数量和排布均不进行限定。如图22所示的实施例中,形变区411a可以设置为四个。
优选地,缺口418等间距地设置,换言之,形变区411a的宽度相等,以便与加工。
此外,形变区411a上设置有卡扣414,具体来说,卡扣414设置在形变区411a外侧的周向边缘处。中间件5包括设置在其内表面上的止挡凸起52,止挡凸起52与卡扣414相配合以限制弯管4在插拔方向的自由度。卡扣414可以沿形变区411a的周向一周或半周或局部地分布在形变区411a的外壁上。
卡扣414所在的圆的直径略大于中间件5中用于容纳卡扣414的孔的内径,因此当弯管4和中间件5相连时,会使形变区411a产生弹性形变,而由于设置了缺口418,因此形变区411a具有产生弹性形变的空间,而形变区411产生弹性形变后就会使卡扣414所在的圆的直径减小,从而使其能够顺利地插入中间件5中,并且一旦卡扣414与止挡凸起52相卡合后,形变区411a就会恢复至自然状态,因此通过形变区411a与卡扣414的共同作用,能够限制弯管4在插拔方向的自由度。
进一步地,第一管区411还包括与形变区411a相连的密封区411b,密封区411b的厚度大于形变区411a的厚度,以使密封区411b与框架3形成密封连接。在装配时密封区411b与中间件5接触配合,以限制弯管4在周向方向上的转动自由度。同时,在弯管4和中间件5之间形成密封,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弯管4和中间件5之间的非预期排气量。
第二管区412与弯管接头43相连,其上设置有安全阀孔417。安全阀孔417的作用是,当呼吸机单一故障或呼吸管道堵塞时打开,安全阀片42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恢复并处于自然状态,堵塞呼吸机管道并打开安全阀孔417,能够防止窒息。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弯管4,应用于无排面罩。
具体来说,在呼吸机正常工作时。来自呼吸机的气压将安全阀片42推起并堵塞安全阀孔417。此时,患者通过呼吸机端或单独的排气装置进行呼吸。在呼吸机单一故障或呼吸管道堵塞时,所述安全阀片42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恢复原来的伸展状态,并打开安全阀孔417。此时患者可通过安全阀孔417进行呼吸,防止窒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弯管4适用于医用环境下的无排面罩。
在本实施例中,弯管4包括弯管主体41和弯管接头43,弯管主体41的一端与框架3相连,弯管主体41的另一端与弯管接头43固定相连或一体式相连,弯管接头43用于与呼吸机的进气管道相连。其中,可采用超声焊接、粘胶等方式使弯管主体41和弯管接头43固定相连。
与前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弯管4上并未设置排气孔416和安全阀孔417,因本实施例所述的弯管4,其应用于无排面罩时,患者应当通过呼吸机端或单独的排气装置进行呼吸。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和25所示,弯管4适用于医用环境下的无排面罩。
在本实施例中,弯管主体41包括用于与中间件5相连的第一管区411和用于与弯管接头43相连的第二管区412,第一管区411和第二管区412之间呈一夹角。且第一管区411和第二管区412为一体形成。
因此,与前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并未设置限位管区413。
第一管区411包括形变区411a和密封区411b。其中,形变区411a能够在弯管4插拔于框架3时产生变形。此外,形变区411a还可包括卡扣414和缺口418。上述卡扣414和缺口418的设置方式可参照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管区412在工作时与呼吸机管道相连。由于在本实施例中并未设置限位管区413,因此可通过第二管区412的顶部与卡扣414来共同限制弯管4在插拔方向上的自由度。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b和图26-36所示,弯管4适用于医用环境下的无排面罩。
与前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弯管4能够插入医用管道(例如:内窥镜管、喂饲管等)。
具体来说,弯管4上设置有接口,接口用于与医用管道相连。通过接口可以使医用管道伸入弯管4中对病人进行治疗而无需摘下呼吸面罩。
弯管4包括弯管主体41,接口包括插管块44。其中,插管块44可以由相对较柔软材质制成,例如硅胶或橡胶等。此外,插管块44可以通过二次包胶或装配的方式与弯管主体41结合在一起。
优选地,插管块44由硅胶材料制成,并通过装配的方式与弯管主体41结合在一起。使用时,可以在不中断面罩治疗的情况下,通过插管块44插入医用管道。
进一步地,如图28-30所示,弯管主体41包括用于与中间件5相连的第一管区411和第二管区412,第一管区411和第二管区412之间呈一夹角。
第一管区411包括至少两个形变区411a,相邻的形变区411a之间设置有缺口418,缺口418用于为形变区411a发生弹性形变提供相应的空间。形变区411a在弯管4插入框架3(或中间件5)时能够发生弹性形变以使缺口418变小从而使第一管区411能够插入中间件5中;当弯管4插入框架3(或中间件5)后,形变区411a则恢复从而缺口418变大使第一管区411与框架3(或中间件5)相卡合。
本实用新型对缺口418的数量和排布均不进行限定。如图28所示的实施例中,形变区411a可以设置为四个。
优选地,缺口418等间距地设置,换言之,形变区411a的宽度相等,以便与加工。
此外,形变区411a上设置有卡扣414,具体来说,卡扣414设置在形变区411a外侧的周向边缘处。中间件5包括设置在其内表面上的止挡凸起52,止挡凸起52与卡扣414相配合以限制弯管4在插拔方向的自由度。卡扣414可以沿形变区411a的周向一周或半周或局部地分布在形变区411a的外壁上。
卡扣414所在的圆的直径略大于中间件5中用于容纳卡扣414的孔的内径,因此当弯管4和中间件5相连时,会使形变区411a产生弹性形变,而由于设置了缺口418,因此形变区411a具有产生弹性形变的空间,而形变区411产生弹性形变后就会使卡扣414所在的圆的直径减小,从而使其能够顺利地插入中间件5中,并且一旦卡扣414与止挡凸起52相卡合后,形变区411a就会恢复至自然状态,因此通过形变区411a与卡扣414的共同作用,能够使弯管4顺利地插入或拔出中间件5中。如图28-30所示,第二管区412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插管块44的插管块接口419。插管块接口419可以是在第二管区412上开设的孔,以便于安装和固定插管块44。插管块接口419可以构造为圆形、椭圆形或者方形等任何形状。
插管块接口419包括第二止转凸起419a和卡边419b。其中,第二止转凸起419a可以设置在插管块接口419周向边缘的任何位置,并沿其轴向方向凸出,其作用为限制插管块44的旋转自由度,同时指示出插管块44的安装方向。
卡边419b为环绕插管块接口419周向的一圈或局部凸起,由此卡边419b形成了插管块接口419最小的孔径尺寸。因此卡边419b的作用为限制插管块44沿开孔方向的自由度,使得弯管主体41在插接医用管道时,插管块44不易被拉脱。
进一步地,当插管块44安装在插管块接口419中后,插管块44的外侧表面与弯管4的外侧表面齐平。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将插管块44的形状构造为与插管块接口419一致。具体来说,如图31-34所示,插管块44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内片层441、外片层442和插管孔444。内片层441和外片层442的曲率均与弯管主体41装配面的曲率一致。可理解的,插管块44和弯管主体41的曲率一致,能够使二者之间保持完美配合,从而在外观面上无面差和/或突兀等现象。
进一步的,如图31-34所示,内片层441和外片层442之间设置有密封卡槽445,密封卡槽445用于在装配时与弯管主体41的卡边419b形成配合。外片层442上还设置有止转槽443,止转槽443用于在装配时与弯管主体41的第二止转凸起419a形成配合。
插管孔444可以设置在插管块44的中心区域,并且根据所插入医用管道的类型可设置不同的插管孔444的尺寸。一般地,插管孔444的孔径为在6-10mm。
进一步的,插管孔444上设置有密封单元,密封单元用于在插入医用管道时,既可以实现管道的自由插入,又能起到密封作用,减少非预期漏气量。
具体来说,密封单元包括密封薄区447、密封厚区446和开设在密封薄区447上的密封细缝448。密封厚区446为较厚的密封区域,其用于连接于密封薄区447和插管孔444,并支撑及固定密封薄区447。
密封薄区447的厚度在0.1-1.0mm之间,优选为0.2-0.6mm。
密封细缝448可以构造为“一”字型、“米”字型、“S”型或“口”字型等。考虑到工艺成型及密封效果,优选地,密封细缝448构造为“S”型密封细缝。
密封细缝448的缝隙宽度可以是0.1-2.0mm,优选的为0.4-0.8mm。
如图35和36所示,在装配时,将弯管主体41的卡边419b嵌在插管块44的密封卡槽445内,弯管主体41的第二止转凸起419a嵌在插管块44的止转槽443中,使弯管主体41和插管块44形成稳定装配,此时医用管道可沿插管孔444插入。
进一步地,插管块44的密封薄区447所在平面,决定了插管孔444的方向。其与弯管的沿插拔方向的夹角β,决定了医用管道插入时的顺畅度。一般的,夹角β≥45°。
如图37所示,本实用新型中对于上述方向的定义如下:
框架3在与弯管4配合处的外平面为基准面α,垂直于基准面α的方向为弯管4插拔方向;平行于基准面α的方向为周向方向(或也可称为径向方向)。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呼吸面罩,包括框架(3)、衬垫(2)、弯管(4)和头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垫(2)设置在所述框架(3)上且与所述框架(3)形成通气腔体;所述头带组件与所述框架(3)连接以将所述衬垫(2)与所述框架(3)固定在患者的头部;所述弯管(4)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框架(3)上,所述弯管(4)与所述框架(3)可拆卸地连接,且所述弯管(4)至少构造为两种不同的结构以与所述框架(3)适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面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3)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弯管(4)相连的中间件(5),所述中间件(5)构造为至少与所述框架(3)和所述弯管(4)中的一个可旋转且可拆卸地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呼吸面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件(5)固定地设置在所述框架(3)上,所述中间件(5)与所述弯管(4)可拆卸地转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呼吸面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件(5)与所述弯管(4)的材料不同;和/或
所述中间件(5)与所述框架(3)之间形成过盈配合或者局部过盈配合以限制所述中间件(5)与所述框架(3)之间的旋转自由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呼吸面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件(5)包括设置在其外表面上的卡槽(51),所述卡槽(51)用于与所述框架(3)相卡合以限制所述中间件(5)沿插拔方向的自由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呼吸面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弯管(4)包括弯管主体(41)和弯管接头(43),所述弯管主体(41)的一端与所述框架(3)相连,所述弯管主体(41)的另一端与所述弯管接头(43)固定相连或一体式相连,所述弯管接头(43)用于与呼吸机的进气管道相连;
所述弯管主体(41)包括用于与所述中间件(5)相连的第一管区(411)和用于与所述弯管接头(43)相连的第二管区(412),所述第一管区(411)和所述第二管区(412)之间呈一夹角;
所述弯管主体(41)还包括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管区(411)和所述第二管区(412)的限位管区(413),所述第一管区(411)与所述框架(3)相连时,所述限位管区(413)能够限制所述弯管主体(41)在插拔方向的自由度;和/或
所述中间件(5)包括设置在其内表面上的止挡凸起(52),所述第一管区(411)的外壁上相应位置处设置有卡扣(414),所述止挡凸起(52)与所述卡扣(414)相配合以限制所述弯管(4)在插拔方向的自由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呼吸面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弯管主体(41)还包括凸起(415),所述凸起(415)用于与所述中间件(5)接触配合以形成排气细缝(45),当所述排气细缝(45)进行排气时,能够在所述弯管(4)与所述框架(3)的接口处形成翻滚气流(34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呼吸面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细缝(45)包括细缝前段(451),所述凸起(415)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管区(411)的外壁上的限位凸起(4151),所述限位凸起(4151)与所述中间件(5)接触配合后,在所述中间件(5)的内壁与所述第一管区(411)的外壁之间形成所述细缝前段(451)以进行排气,且所述限位凸起(4151)与所述中间件(5)接触配合后能够限制所述弯管(4)在周向方向上的自由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呼吸面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细缝(45)还包括细缝后段(452),所述凸起(415)还包括位于所述限位管区(413)的侧壁上的间隙凸起(4152),所述间隙凸起(4152)与所述中间件(5)接触配合后,在所述中间件(5)的端面与限位管区(413)的端面之间形成所述细缝后段(452)以进行排气,且所述间隙凸起(4152)与所述中间件(5)接触配合后能够限制所述弯管(4)在插拔方向上的自由度。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呼吸面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弯管(4)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弯管主体(41)和所述弯管接头(43)之间的安全阀片(42),所述第二管区(412)上还设置有用于排出呼吸废气的排气孔(416)以及位于所述排气孔(416)下方的安全阀孔(417),所述安全阀片(42)受到推力时封堵所述安全阀孔(417),且所述安全阀片(42)在自然状态下打开所述安全阀孔(417);和/或
所述第一管区(411)包括至少两个形变区(411a),相邻的所述形变区(411a)之间设置有缺口(418),所述缺口(418)用于为所述形变区(411a)发生弹性形变提供相应的空间。
CN201922172032.0U 2019-12-06 2019-12-06 呼吸面罩 Active CN2121187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72032.0U CN212118799U (zh) 2019-12-06 2019-12-06 呼吸面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72032.0U CN212118799U (zh) 2019-12-06 2019-12-06 呼吸面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18799U true CN212118799U (zh) 2020-12-11

Family

ID=73668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72032.0U Active CN212118799U (zh) 2019-12-06 2019-12-06 呼吸面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187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74893B2 (en) Mask with anti-asphyxia valve
US11045618B2 (en) Mask assembly with cushion-receiving channel and partial bead therein
US9027556B2 (en) Mask system
CN111420269B (zh) 具有面部密封的流体连接器
US9242060B2 (en) Elbow for mask system
JP5459997B2 (ja) 患者とのインターフェース
US8616210B2 (en) Ports cap for mask assembly
EP2844322B1 (en) Nasal interface for use with a nasal airway pressure system
JP2002543943A (ja) 接触面積減少型鼻マスク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装置
JP2019528992A (ja) 患者用インターフェース
JP2010162411A (ja) マスクアセンブリのためのエルボー
JP2009039528A6 (ja) 患者とのインターフェース
JP7379386B2 (ja) 呼吸マスクのためのシール
JP6342903B2 (ja) 適合するプラグの挿入を利用するカスタマイズ可能なクッション
CN212118799U (zh) 呼吸面罩
CN212118731U (zh) 呼吸面罩及通气治疗设备
CN212118733U (zh) 流量调节装置及流量可调节的呼吸面罩
CN214074625U (zh) 一种鼻呼吸器
CN111110974A (zh) 流量调节装置及流量可调节的呼吸面罩
US20130247915A1 (en) Patient interface device with multi-axis elbow conduit
GB2525575A (en)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respiratory masks
CN215231580U (zh) 一种呼吸机转接头
CN117159874A (zh) 一种具有安全阀的通气面罩
JP5795024B2 (ja) マスクアセンブリのためのエルボー
WO2023237368A1 (en) Exhaust diffuser arrangement and cpap mask including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