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14287U - 冷却装置及激光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冷却装置及激光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14287U
CN212114287U CN202021102824.7U CN202021102824U CN212114287U CN 212114287 U CN212114287 U CN 212114287U CN 202021102824 U CN202021102824 U CN 202021102824U CN 212114287 U CN212114287 U CN 2121142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air
accommodating cavity
cooling
cool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0282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英
张寰
蒋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photonics Co Ltd
Suzhou Maxphot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xphotonics Co Ltd
Suzhou Maxphot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xphotonics Co Ltd, Suzhou Maxphot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xphot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10282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142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142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142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冷却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冷却装置及激光器组件。该冷却装置包括壳体、第一风机、制冷组件、第二风机与第三风机。壳体设有收容腔,壳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分别设有与收容腔连通的通孔结构。第一、第二风机分别收容于收容腔的两侧,两者均用于导引空气进入收容腔。制冷组件至少部分收容于上述收容腔,用于对第一风机导引入的空气进行冷却。第三风机用于对第一、第二风机导引如收容腔的空气进行混合。该冷却装置可通过由第一风机导引入且由制冷组件冷却降温的冷却风,对发热元件进行降温;其无需繁杂的管路,故可克服激光器水冷机导致的故障频繁、不利于运营维护的弊端。

Description

冷却装置及激光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冷却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及激光器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激光加工工艺逐渐成熟,利用激光器进行机械加工在工业上也日渐普及。随之,激光器内部的功率器件亦逐渐增多,激光器整体的发热量也在不断升高。为能够及时排出激光器的热量,以使激光器可持续地进行工作,用户一般会借助专用的冷却设备对激光器进行冷却。
其中,针对千瓦功率级别的激光器,目前市场上一般采用配置激光器水冷机对激光器上的发热元件进行水冷,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现:激光器水冷机的管路繁多,数量众多的管路将导致水冷机的故障点增多,从而导致激光器水冷机的故障变得更为频繁,不利于厂商的运营维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冷却装置及激光器组件,以解决目前的激光器水冷机故障频繁,不利于运营维护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冷却装置,用于对发热元件进行冷却,包括:
壳体,设有收容腔;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通孔结构;
第一风机,收容于所述收容腔一侧,用于导引空气自所述第一侧壁的外侧进入所述收容腔;
制冷组件,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且靠近第一风机,用于对所述第一风机导引入的空气进行冷却;
第二风机,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另一侧且与所述第一风机平行设置,所述第二风机用于导引空气自所述第一侧壁的外侧进入所述收容腔;以及
第三风机,收容于所述收容腔,所述第一风机、所述第二风机及所述制冷组件收容于所述收容腔的部分均位于所述第三风机的上游,所述第三风机用于对所述第一风机及所述第二风机导引入所述收容腔的空气进行混合,并驱使该空气经所述第二侧壁流出所述收容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壳体还设有与所述收容腔彼此隔离的容置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制冷组件包括制冷部与散热部,所述制冷部收容于所述收容腔,所述散热部设于所述容置腔,所述散热部与所述制冷部为一体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还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并设于所述第三风机远离所述第一风机的一侧,所述散热器用于安装所述发热元件,所述散热器用于安装所述发热元件的安装面设置有热界面材料。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还包括第四风机,所述第四风机设于所述容置腔,所述第四风机用于导引所述壳体外部的空气进入所述容置腔,以对所述散热部进行冷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还包括控制器以及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风机、所述制冷组件、所述第二风机、所述第三风机及所述第四风机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制冷部为蒸发器,所述散热部为冷凝器,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压缩机、膨胀阀及相变介质,所述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与膨胀阀依次连接,所述相变介质用于在所述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与膨胀阀内循环流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制冷组件包括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制冷部为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所述散热部为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还包括隔板组件,所述隔板组件将所述收容腔分隔成第一风区、第二风区、第三风区以及换热区;
沿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方向,所述第一风区与所述第二风区设于所述第三风区的同一侧,所述换热区设于所述第三风区的另一侧,所述第一风区、所述第二风区及所述换热区分别与所述第三风区相邻;
所述第一风机及所述制冷组件的部分设于所述第一风区,所述第二风机设于所述第二风区,所述第三风机设于所述第三风区,所述换热区用于收容所述发热元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激光器组件,包括激光器以及上述的冷却装置,所述发热元件为所述激光器中的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包括壳体、第一风机、制冷组件、第二风机以及第三风机。其中,壳体设有收容腔,壳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该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分别设有与上述收容腔连通的通孔结构。第一风机收容于上述收容腔的一侧,其用于导引壳体第一侧壁外部的空气进入收容腔。制冷组件至少部分收容于上述收容腔,其用于对第一风机导引入的空气进行冷却。第二风机收容于上述收容腔的另一侧且与第一风机平行设置,其用于导引空气自第一侧壁的外侧进入收容腔。第三风机收容于收容腔,并用于对第一风机及第二风机导引如收容腔的空气进行混合,并驱使该空气经第二侧壁流出收容腔。
与目前市场上的激光器水冷机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可通过由第一风机导引入且由制冷组件冷却降温的冷却风,对发热元件进行降温,从而实现较佳的冷却效果;该冷却装置无需繁杂的管路,故该冷却装置能够有效克服通过激光器水冷机进行冷却而导致的故障频繁、不利于运营维护的弊端。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冷却装置隐藏部分壳体后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固接于”/“安装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在本说明书中,所述“安装”包括焊接、螺接、卡接、粘合等方式将某一元件或装置固定或限制于特定位置或地方,所述元件或装置可在特定位置或地方保持不动也可在限定范围内活动,所述元件或装置固定或限制于特定位置或地方后可进行拆卸也可不能进行拆卸,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不作限制。
请同时参阅图1及图2,其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及隐藏部分壳体后的立体示意图,该冷却装置用于对发热元件800进行冷却,其包括壳体100、第一风机200、制冷组件300、第二风机400以及第三风机500。其中,壳体100设有收容腔110,该收容腔110用于收容上述发热元件800;壳体100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20和第二侧壁130,该第一侧壁120和第二侧壁130分别设有与收容腔110连通的通孔结构。第一风机200收容于收容腔110的一侧,其用于导引空气自第一侧壁120的外侧进入收容腔110并驱使该空气于收容腔110内流动。制冷组件300至少部分收容于上述收容腔110且靠近第一风机200设置,其用于对第一风机200导引入的空气进行冷却。第二风机400收容于上述收容腔110的另一侧且与上述第一风机200平行设置,其用于导引空气自第一侧壁120的外侧进入收容腔110。第三风机500亦收容于收容腔110,上述第一风机200、第二风机400以及制冷组件300收容于收容腔110内的部分均位于该第三风机500的上游,第三风机500用于对第一风机200及第二风机400导引入收容腔110的空气进行混合,并驱使该空气经第二侧壁130流出收容腔110;与此同时,第三风机500还用于驱使混合后的空气对上述发热元件800进行冷却。接下来,本实施例以发热元件800为激光器中的热源(如泵源、光纤、剥模器),即以该冷却装置应用于激光器为例,对该冷却装置的具体结构作具体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述发热元件还可以是其他任意产生热量的元件。
对于上述壳体100,请参阅图1,其设有收容腔110,该收容腔110用于收容外部的待冷却的发热元件800。壳体1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20及第二侧壁130(图示左右方向的两侧壁),该第一侧壁120及第二侧壁130上分别设有与收容腔110连通的通孔结构,外部的空气可通过第一侧壁120上的通孔结构进入收容腔110,然后经过第二侧壁130的通孔结构流出壳体100。可选地,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中至少一个在通孔结构处设置有开孔网板或聚氨酯防尘网或无纺布等结构,用以初步过滤空气中的灰尘,以减少收容腔110内各部件的积灰。此外,壳体100还设有与收容腔110彼此隔离设置的容置腔150,容置腔150与收容腔110之间通过一隔热性能优良的挡板160分隔开。
对于上述第一风机200,请结合图1与图2,第一风机200通过一第一固定架(图中未示出)安装于收容腔110的一侧,其用于导引外部的空气进入收容腔110,以对收容于收容腔110内的发热元件800进行冷却。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机200具体用于导引空气自第一侧壁120的外侧进入收容腔110,并驱使上述空气自收容腔110经第二侧壁130流出收容腔110,从而使空气可持续地带走上述发热元件800的热量。
对于上述制冷组件300,请具体参阅图2,同时结合图1,制冷组件300至少部分收容于收容腔110内部并靠近第一风机200设置。本实施例中,制冷组件300包括制冷部310与散热部330。其中,制冷部310收容于收容腔110并设于第一风机200的下游,其具体用于对第一风机200导引入收容腔110的空气进行冷却。散热部330收容于上述容置腔150,该散热部330与上述制冷部310一体连接设置。
可选地,制冷部310为蒸发器,散热部330为冷凝器,此外,上述制冷组件300还包括压缩机320、膨胀阀340和相变介质(图中未示出)。其中,该蒸发器、压缩机320、冷凝器以及膨胀阀340依次连接,相变介质用于在该蒸发器、压缩机320、冷凝器以及膨胀阀340内循环流动,从而使蒸发器可实现对第一风机200导引入的空气进行冷却。以下以相变介质先自蒸发器流出,对相变介质的单个循环流动过程作简要说明:
首先,自蒸发器流向压缩机320的相变介质处于低温低压的气态;然后,相变介质经过压缩机320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之后,相变介质流动至冷凝器,并被冷凝为低温高压的液态;接下来,相变介质经过膨胀阀340被处理为低温低压的液态;最后,相变介质在蒸发器处吸收外部热量并相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相变介质在上述蒸发器、压缩机320、冷凝器以及膨胀阀340内如此往复地循环流动,以使蒸发器持续地对第一风机200导引入的空气进行冷却。
可以理解的是,即使本实施例中制冷部310为蒸发器,散热部330为冷凝器,并通过相变介质循环流动以带走空气的热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本实用新型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组件还可以包括独立的半导体制冷片,其中,制冷部为该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散热部为该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
对于第二风机400,请结合图1与图2,沿垂直于第一风机200出风方向的方向,第二风机400与第一风机200平行设置并收容于收容腔110的另一侧,其通过一第二安装架(图中未示出)固定于壳体100,其用于导引空气自第一侧壁120的外侧进入收容腔110,以对发热元件800进行冷却。第二风机400的设置明显增大了该冷却装置的整体进风量,强化了散热效果;此外,第一风机200、制冷组件300与第二风机400可共同配合使冷却后的空气及外部的常温空气在收容腔110至少部分混合后再对发热元件800进行冷却,该方式可使地风冷效果更为均匀,同时亦丰富了该冷却装置的冷却模式。
对于上述第三风机500,请继续结合图1与图2,第三风机500收容于收容腔110,沿上述出风方向,第一风机200、第二风机400及制冷部310均位于第三风机500的上游,发热元件800位于第三风机500的下游,第三风机500通过一第三安装架(图中未示出)固定于壳体100,其用于对上述第一风机200导引入收容腔110并经过冷却的空气及第二风机400导引入收容腔110的常温空气进行混合,以使混合均匀后的空气对所述发热元件800进行冷却。可以理解的,在实际冷却过程中,用户或工作人员可随需调试运行第一风机200、第二风机400及第三风机500中的至少一个,进而实现不同的冷却模式;例如,在一种冷却模式中,仅运行第一风机200或第二风机400或第三风机500,在另一种冷却模式中,运行第一风机200、第二风机400和第三风机500中的两者,在又一种冷却模式中,同时运行第一风机200、第二风机400、第三风机500以及制冷组件。
进一步地,为强化该冷却装置对上述发热元件的冷却效果以及便于发热元件800的安装,该冷却装置还包括散热器600。具体地,散热器600收容于收容腔110并设于第三风机500远离第一风机200的一侧,其通过一散热安装架(图中未示出)固定于壳体100。散热器600一方面用于安装固定上述的发热元件,另一方面还用于吸收发热元件的热量并散发至空气中以对发热元件800散热,散热器600的设置可增大散热面积及散热效率。本实施例中,散热器600为型材,由于型材的表面积大,热交换效率高,故其散热效果佳。可选地,散热器600设有一用以安装上述发热元件800的安装面(图中未示出),该安装面设置有热界面材料,以降低散热器600与发热元件800之间的接触热阻。进一步可选地,上述热界面材料包括导热硅胶、导热垫、相变膜、石墨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散热器还可以是型材以外的其他结构,如散热片、半导体制冷器等,只要其能够吸收发热元件的热量,并传递至空气中即可。
进一步地,为便于有效地隔离上述第一风机200、第二风机400、第三风机500及散热器600,该冷却装置还包括隔板组件140。具体地,请结合图1与图2,该隔板组件140包块多块隔板141,该多块隔板141将上述的收容腔110分隔成第一风区111、第二风区112、第三风区113以及换热区114。沿上述出风方向,第一风区111及第二风区112设于第三风区113的同一侧,且第一风区111及第二风区112分别与第三风区113相邻;换热区114设于第三风区113的另一侧且与第三风区113相邻。第一风机200及制冷部310设于第一风区111,第二风机400设于第二风区112,第三风机500设于第三风区113,散热器600设于散热区114,该散热区114用于收容发热元件;第一风区111与第三风区113之间的隔板141、第二风区112与第三风区113之间的隔板141,以及第三风区113与散热区114之间的隔板141均设有供空气流通的通孔结构。隔板组件140的设置一方面有效地将第一风机200、制冷部310、第二风机400、第三风机500及散热器600隔开,进而避免第一风机200、第二风机400、第三风机500分别导引的气流之间相互影响;另一方面还便于上述第一风机200、制冷部310、第二风机400、第三风机500及散热器600的安装固定。
进一步地,为使该冷却装置能够及时将散热部330散发的热量排出至外界,该冷却装置还包括第四风机700。具体地,请继续结合图1及图2,第四风机700设于容置腔150,上述第一侧壁120及第二侧壁130分别设有与容置腔150连通的通孔结构,第四风机700用于导引空气通过第一侧壁120上的通孔结构进入容置腔150,并驱使该空气经第二侧壁130上的另一通孔结构流出容置腔150,以使空气将散热部330产生的热量带出至外界,同时对散热部330进行冷却。
进一步地,为确保该冷却装置能够根据环境的温度,及时适应性地运行上述第一风机200和/或第二风机400和/或第三风机500和/或制冷组件300和/或第四风机700,以使该冷却装置处于与环境温度相匹配的冷却模式,该冷却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图中未示出)与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其中,温度传感器安装于壳体100,温度传感器、第一风机200、制冷组件300、第二风机400、第三风机500机及第四风机700均与控制器连接。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环境温度并将温度信息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根据该温度传感器所采集的温度信息,控制第一风机200、制冷组件300、第二风机400、第三风机500及第四风机700适时地运行。
本实施例中,冷却装置可在三种工作模式之间随需切换运行,以下结合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在该三种模式下的运行原理作简要说明。
模式一:当环境温度低于25℃,控制器根据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信息,控制第二风机400及第三风机500运行,并在满足散热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第二风机400及第三风机500的转速;如此,一方面,由于空气与发热元件之间本身具有较大温差,仅通过第二风机400及第三风机500即能够起到较好的散热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仅两个风机处于运行状态,该冷却装置整体的噪音较小,同时积灰也较少。
模式二:当环境温度介于25℃与35℃之间时,控制器根据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信息,控制第一风机200、第二风机400及第三风机500同时运行,并在满足散热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第一风机200、第二风机400及第三风机500的转速;如此,即可在满足散热要求的前提下保证该冷却装置整体的噪音更小以及积灰也更少。
模式三:当环境温度高于35℃时,控制器根据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信息,控制第一风机200、制冷组件300、第二风机400、第三风机500以及第四风机700同时运行,并在满足散热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第一风机200、第二风机400、第三风机500及第四风机600的转速。如此,即可在满足散热要求的前提下保证该冷却装置整体的噪音更小以及积灰也更少。由于本冷却装置采取风冷散热模式,在该模式三下,与散热器600及发热元件800接触的空气均是经过制冷部310冷却过后的,该空气的温度一般不会高于散热器600及发热元件800,即是:空气不易在散热器600及发热元件800的表面发生液化结露现象。当然,最好保证散热器700的温度不低于环境温度,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一些未被冷却的空气在散热器600及发热元件800表面冷凝结露的现象。
应当理解,即使本实施例中仅提供了该冷却装置的三种运行模式,但该冷却装置的实际运行模式并不局限于该三种运行模式;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仅第一风机200、制冷组件300及第三风机500运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包括壳体100、第一风机200、制冷组件300、第二风机400以及第三风机。其中,壳体100设有用于收容外部的发热元件收容腔110。第一风机200设于上述收容腔110,其用于导引壳体100外部的空气进入收容腔110。制冷组件300包括制冷部310,该制冷部310收容于上述收容腔110并靠近第一风机200设置,制冷部310位于上述发热元件800的上游并用于对第一风机200导引入的空气进行冷却。故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可通过由第一风机200导引入且由制冷部310吸热降温的冷却风,对发热元件进行降温,从而实现较佳的冷却效果。与目前市场上的激光器水冷机相比,该冷却装置一方面无需繁杂的管路,故该冷却装置能够有效克服通过激光器水冷机进行冷却而导致的故障频繁、不利于运营维护的弊端,另一方面整体体积可以相对激光器水冷机更小,从而减小占用的空间。同时,由于该冷却装置的冷却方式为风冷,其能够有效克服激光器水冷机造成的散热器600及发热元件表面结露、湿度高的不足,进而避免激光器因上述结露现象导致的内部器件损坏的弊端。
此外,第二风机400及第三风机500的设置还可使该冷却装置实现冷却后的空气与未冷却的空气混合后对发热元件进行冷却的方式,其丰富了该冷却装置的冷却方式。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激光器组件,该激光器组件包括激光器以及上述的冷却装置,该激光器中的至少部分发热元件安装于冷却装置中的散热器。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激光器组件能够有效克服通过激光器水冷机进行冷却而导致的激光器水冷机故障频繁、不利于运营维护的弊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冷却装置,用于对发热元件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设有收容腔;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通孔结构;
第一风机,收容于所述收容腔一侧,用于导引空气自所述第一侧壁的外侧进入所述收容腔;
制冷组件,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且靠近第一风机,用于对所述第一风机导引入的空气进行冷却;
第二风机,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另一侧且与所述第一风机平行设置,所述第二风机用于导引空气自所述第一侧壁的外侧进入所述收容腔;以及
第三风机,收容于所述收容腔,所述第一风机、所述第二风机及所述制冷组件收容于所述收容腔的部分均位于所述第三风机的上游,所述第三风机用于对所述第一风机及所述第二风机导引入所述收容腔的空气进行混合,并驱使该空气经所述第二侧壁流出所述收容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设有与所述收容腔彼此隔离的容置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包括制冷部与散热部,所述制冷部收容于所述收容腔,所述散热部设于所述容置腔,所述散热部与所述制冷部为一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并设于所述第三风机远离所述第一风机的一侧,所述散热器用于安装所述发热元件,所述散热器用于安装所述发热元件的安装面设置有热界面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风机,所述第四风机设于所述容置腔,所述第四风机用于导引所述壳体外部的空气进入所述容置腔,以对所述散热部进行冷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以及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风机、所述制冷组件、所述第二风机、所述第三风机及所述第四风机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部为蒸发器,所述散热部为冷凝器,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压缩机、膨胀阀及相变介质,所述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与膨胀阀依次连接,所述相变介质用于在所述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与膨胀阀内循环流动。
8.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组件包括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制冷部为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所述散热部为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板组件,所述隔板组件将所述收容腔分隔成第一风区、第二风区、第三风区以及换热区;
沿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方向,所述第一风区与所述第二风区设于所述第三风区的同一侧,所述换热区设于所述第三风区的另一侧,所述第一风区、所述第二风区及所述换热区分别与所述第三风区相邻;
所述第一风机及所述制冷组件的部分设于所述第一风区,所述第二风机设于所述第二风区,所述第三风机设于所述第三风区,所述换热区用于收容所述发热元件。
10.一种激光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激光器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所述发热元件为所述激光器中的部件。
CN202021102824.7U 2020-06-15 2020-06-15 冷却装置及激光器组件 Active CN2121142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02824.7U CN212114287U (zh) 2020-06-15 2020-06-15 冷却装置及激光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02824.7U CN212114287U (zh) 2020-06-15 2020-06-15 冷却装置及激光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14287U true CN212114287U (zh) 2020-12-08

Family

ID=73614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02824.7U Active CN212114287U (zh) 2020-06-15 2020-06-15 冷却装置及激光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1428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52336A (zh) * 2021-06-10 2022-05-27 苏州创鑫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系统及其激光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52336A (zh) * 2021-06-10 2022-05-27 苏州创鑫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系统及其激光器
CN114552336B (zh) * 2021-06-10 2024-04-30 苏州创鑫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系统及其激光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04182B2 (en) Control box, and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omprising same
CN103542464B (zh) 空调机
CN105704984A (zh) 一种一体式冷却装置
EP3462111B1 (en) Heat dissipation assembly and refrigeration device
CN212114287U (zh) 冷却装置及激光器组件
CN111465276B (zh) 一种可分级冷却的数据中心冷却系统
CN114867306A (zh) 一种以纳米流体作为介质的5g基站机房节能液冷系统
CN210401985U (zh) 一种分区液冷散热系统及放映机
CN217882274U (zh) 采用一体冷却的光纤激光器
CN100450335C (zh) 一种制冷装置功率器件的散热冷却方法
CN216085688U (zh) 一种散热组件及其激光器
CN214581475U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8379669U (zh) 空调装置
CN218523737U (zh) 电器盒及空调机组
CN214376191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机箱
CN219607223U (zh) 空调装置
CN217464676U (zh) 空调器
CN218723356U (zh) 一种冷冻机冷却水辅助散热装置
CN220188846U (zh) 一种lcd投影装置的散热模组
CN219456717U (zh) 一种低噪音的lcd封闭式光机
CN218728904U (zh) 一种可循环散热的计算机主机箱
CN219934404U (zh) 一种两级蒸发降温冷风机
CN218379665U (zh) 空调装置
CN216557429U (zh)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KR200396494Y1 (ko) 열전소자를 이용한 전자식 냉각장치 및 그를 구비한 냉장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