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06256U - 叶片回转式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叶片回转式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06256U
CN212106256U CN201922007836.5U CN201922007836U CN212106256U CN 212106256 U CN212106256 U CN 212106256U CN 201922007836 U CN201922007836 U CN 201922007836U CN 212106256 U CN212106256 U CN 2121062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bearing
main bearing
roller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0783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文*焕
文焕
卢基律
朴峻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062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062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8/0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18/3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4C18/02, F04C18/08, F04C18/22, F04C18/24, F04C18/48,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 F04C18/34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4C18/02, F04C18/08, F04C18/22, F04C18/24, F04C18/48,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having the movement defined in group F04C18/08 or F04C18/22 and relative reciproc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members
    • F04C18/344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4C18/02, F04C18/08, F04C18/22, F04C18/24, F04C18/48,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having the movement defined in group F04C18/08 or F04C18/22 and relative reciproc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members with vanes reciprocating with respect to the inner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12Arrangements for admission or discharge of the working fluid,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inlet or out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210/00Fluid
    • F04C2210/26Refrigerants with particular properties, e.g. HFC-134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240/00Components
    • F04C2240/50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10/00Working fluid
    • F05B2210/10Kind or type
    • F05B2210/14Refrigerants with particular properties, e.g. HFC-134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40/00Components
    • F05B2240/50Bearings

Abstract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叶片回转式压缩机包括:旋转轴;设置在旋转轴的一端上并被形成为环形形状的缸;主轴承和副轴承,它们在径向方向上支撑旋转轴并被联接以分别覆盖缸的一个表面和另一个表面以与缸一起形成压缩空间;辊子,该辊子被设置在压缩空间中,该辊子形成有距缸的预设间隙,并被联接到旋转轴以响应于旋转轴的旋转而压缩制冷剂;至少一个叶片,其以可滑动的方式插入到辊子中并与缸的内周表面形成接触以将压缩空间划分成多个区域;和缸位置固定单元,其被构造为将缸联接到主轴承,从而使接触点在预设位置处形成。

Description

叶片回转式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压缩机,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叶片回转式压缩机,其中叶片从旋转辊子突出并且与缸的内周表面形成接触以形成压缩室。
背景技术
回转式压缩机能够分为两种类型,即,其中叶片可滑动地插入到一个缸中以与辊子形成接触的一种类型,和其中叶片可滑动地插入到辊子中以与缸形成接触的另一种类型。通常,前者称为“回转式压缩机”,并且后者称为“叶片回转式压缩机”。
对于回转式压缩机,在缸中插入的叶片被弹力或背压朝向辊子拉出,以与辊子的外周表面形成接触。另一方面,对于叶片回转式压缩机,在辊子中插入的叶片与辊子一起旋转,并且通过离心力和背压拉出以与缸的内周表面形成接触。
回转式压缩机辊子每转独立地形成与叶片数目一样多的压缩室,并且每个压缩室同时执行抽吸、压缩和排出冲程。另一方面,叶片回转式压缩机辊子每转连续地形成与叶片数目一样多的压缩室,并且每个压缩室顺序地执行抽吸、压缩和排出冲程。
在这种叶片回转式压缩机中,由于多个叶片与辊子一起旋转,因此叶片的前端与缸的内周表面以相接触的方式滑动,因此如与普通的回转式压缩机相比,增加了摩擦损失。
而且,在叶片回转式压缩机中,缸的内周表面被形成为圆形形状。然而,近来,已经引入了具有所谓的混合缸的叶片回转式压缩机(在下文中,称为混合回转式压缩机),该混合缸具有被形成为椭圆形状或椭圆和圆的组合形状的内周表面以减小摩擦损失并提高压缩效率。
鉴于这种混合回转式压缩机的特性,即缸的内周表面被形成为非对称形状,接触点的位置极大地影响了压缩机的效率,在该接触点处,其中制冷剂被引入并且压缩冲程开始的区域与其中执行压缩制冷剂的排出冲程的区域不同。
特别地,在这样的结构中,其中入口端口和出口端口在与辊子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顺序地彼此相邻,以便尽可能长地增加压缩通道以实现高压缩率,接触点的位置对压缩机的效率有极大的影响。
然而,由于在组装压缩机期间由于组装公差等而未在设计位置处形成接触点,因此存在压缩机的效率降低的问题。因此,所制造的压缩机的效率偏差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回转式压缩机的结构,其中,在组装压缩机时,通过限制缸的移动,能够容易地在设计位置处形成在辊子和缸之间的接触点。
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回转式压缩机的结构,该结构能够以距设计位置存在预定间隙的方式形成在辊子和缸之间的接触点。
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回转式压缩机的结构,该结构能够通过在预定位置处形成在辊子和缸之间的接触点来防止压缩机的效率由于组装公差而不同。
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在于在其中压缩空间由主轴承、缸和副轴承形成的叶片回转式压缩机中提供一种回转式压缩机的结构,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形成在辊子和缸之间的接触点。
为了实现这些和其它优点,并且根据本说明书的目的,如本文所体现和广泛描述的那样,提供了一种叶片回转式压缩机,该叶片回转式压缩机包括:旋转轴;被设置成容纳旋转轴的一端并被形成为环形形状的缸;主轴承和副轴承,该主轴承和副轴承在径向方向上支撑旋转轴并被联接以分别覆盖缸的一个表面和另一个表面,以与缸一起形成压缩空间;辊子,该辊子被设置在压缩空间中,该辊子形成有距缸有预设间隙的接触点,并被联接到旋转轴以响应于旋转轴的旋转而压缩制冷剂;至少一个叶片,该至少一个叶片以可滑动的方式插入到辊子中并与缸的内周表面形成接触,以将压缩空间划分成多个区域;和缸位置固定单元,该缸位置固定单元被构造为将缸联接到主轴承,从而使接触点在预设位置处形成。
换句话说,缸位置固定单元可以将缸联接到主轴承,使得接触点在预设位置处形成。
这里,接触点可以指在此处在辊子的外周表面和缸的内周表面之间形成最小的间隙的点。
根据本公开,预设间隙可以被包括在20μm至30μm的范围中。
主轴承可以包括第一轴承部,该第一轴承部接收旋转轴的至少一部分以在径向方向上支撑旋转轴。副轴承可以包括第二轴承部,该第二轴承部接收旋转轴的至少一部分以在径向方向上支撑旋转轴。
这里,第一轴承部和第二轴承部可以定位旋转轴,从而使辊子在预设位置处形成接触点。
另外,为了实现根据本公开的那些方面和其它优点,一种叶片回转式压缩机可以包括:具有内周表面的缸,该内周表面被形成为非对称形状并且被形成为环形形状;主轴承和副轴承,该主轴承和副轴承在缸的轴向方向上覆盖缸的两个侧表面以与缸一起形成压缩空间;辊子,该辊子在形成至少一个接触点的同时在压缩空间中旋转,在该接触点处,其外周表面与缸的内周表面相邻;至少一个叶片,该至少一个叶片以滑动的方式插入到辊子中并与缸的内周表面形成接触以将压缩空间划分成多个区域;和缸位置固定单元,该缸位置固定单元用于限制缸相对于主轴承或副轴承的对准位置。
这里,缸位置固定单元可以包括销,该销在轴向方向上穿过缸插入并且具有被联接到主轴承或副轴承的至少一个端部。
缸位置固定单元可以包括:凹部,该凹部通过在主轴承或副轴承的面向缸的一个表面中凹进而形成,从而容纳销的该一个端部;和销接收孔,该销接收孔在轴向方向上穿过缸形成以接收销的至少一部分。
销接收孔可以被形成为在缸和主轴承或缸和副轴承对准的状态下在轴向方向上与凹部重叠,从而形成接触点。
缸位置固定单元可以包括:突起,该突起在轴向方向上从缸或面向缸的主轴承或副轴承的一个表面突出;和突起接收凹部,该突起接收凹部设置在该突起在轴向方向上所面向的部件中,从而使突起插入其中。
突起和突起接收凹部中的每一个可以被设置为至少两个。
缸位置固定单元可以包括突起,该突起设置在主轴承或副轴承上以径向支撑缸的外周表面。
突起可以从面向缸的主轴承或副轴承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个表面轴向延伸,并且可以沿着周向方向被设置为至少两个。
缸位置固定单元可以当缸从主轴承或副轴承一体地延伸时形成。
在接触点处,在缸的内周表面和辊子的外周表面之间的间隙可以在20μm至30μm的范围中。
根据本公开,由于缸位置固定单元在缸和面向该缸的主轴承或副轴承之间形成,所以在压缩机的组装期间能够限制缸在径向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能够防止缸相对于主轴承的错位,这可以允许容易并且准确地形成在辊子和缸之间的接触点。
而且,由于通过缸位置固定单元准确地形成在辊子和缸之间的接触点,所以能够抑制在辊子和缸之间的摩擦损失或磨损。另外,能够预先防止可能由于在接触点处在辊子和缸之间的过度间隙而引起的压缩损失,从而提高压缩机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叶片回转式压缩机的纵向截面视图。
图2是在图1中示意的叶片回转式压缩机中截取的压缩单元的水平截面视图。
图3(a)至图3(d)是示意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缸中抽吸、压缩和排出制冷剂的过程的截面视图。
图4是示意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回转式压缩机的压缩机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图4的压缩机构的纵向截面视图。
图6A是示意从底部观察的根据修改实施例在主轴承和缸之间的联接关系的透视图。
图6B是示意在图6A中所示意的在主轴承和缸之间的联接状态的截面视图。
图7A是示意从底部观察的根据该一个实施例的另一个修改实施例在主轴承和缸之间的联接关系的透视图。
图7B是示意在图7A中所示意的在主轴承和缸之间的联接状态的截面视图。
图8A是示意从底部观察的根据另一个实施例在主轴承和缸之间的联接关系的透视图。
图8B是示意在图8A中所示意的在主轴承和缸之间的联接状态的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文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叶片回转式压缩机。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叶片回转式压缩机的纵向截面视图,并且图 2是在图1中示意的叶片回转式压缩机中沿线A-A截取的压缩单元的水平截面视图。
参考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叶片回转式压缩机包括安装在外壳 110中的驱动马达120和设置在驱动马达120的一侧处并被旋转轴123 彼此机械连接的压缩单元130。
根据压缩机安装方法,外壳110可以分为竖直型或水平型。对于竖直型外壳,驱动马达和压缩单元沿轴向方向被设置在上下两侧处。而对于水平型外壳,驱动马达和压缩单元被设置在左右两侧处。
驱动马达120提供用于压缩制冷剂的动力。驱动马达120包括定子121、转子122和旋转轴123。
定子121被固定地插入到外壳110中。定子121可以以冷缩配合的方式等安装在筒形外壳110的内周表面上。例如,定子121可以被固定地安装在中间壳体110a的内周表面上。
转子122被设置成与定子121间隔开并且位于定子121的内侧处。旋转轴123被压配合到转子122的中心部分中。当电力被施加到定子 121时,转子122根据在定子121和转子122之间的磁相互作用而旋转。因此,联接到转子122的旋转轴123与转子122一起同心地旋转。
油流动路径125在轴向方向上在旋转轴123的中心部分中形成,并且油通道孔126a和126b穿过油流动路径125的中间部分朝向旋转轴123的外周表面形成。油通道孔126a和126b包括第一油通道孔126a 和第二油通道孔126b,第一油通道孔126a,第一油通道孔126a属于稍后将描述的第一轴承部1311的范围,第二油通道孔126b属于第二轴承部1321的范围。第一油通道孔126a和第二油通道孔126b中的每一个可以被设置成一个或多个。
供油器150被安装在油流动路径125的中部或下端处。因此,当旋转轴123旋转时,填充在外壳的下部中的油被供油器150泵送,并且沿着油流动路径125被抽吸,以便通过第二油通道孔126b被引入到带有第二轴承部的副支承表面1321a中并通过第一油通道孔126a被引入到带有第二轴承部的主支承表面1311a中。
优选的是,第一油通道孔126a和第二油通道孔126b分别被形成为与第一油凹槽1311b和第二油凹槽1321b重叠。以这种方式,通过第一油通道孔126a和第二油通道孔126b供应到主轴承131和副轴承 132的支承表面1311a和1321a的油能够被快速地引入将在后面解释的主侧第二腔1313b和副侧第二腔1323b中。
压缩单元130包括缸133,其中压缩空间V由安装在其在轴向方向上的两侧上的主轴承131和副轴承132形成。
参考图1和图2,主轴承131和副轴承132被固定地安装在外壳 110上并且沿着旋转轴123彼此间隔开。主轴承131和副轴承132径向支撑旋转轴123并且同时轴向支撑缸133和辊子134。结果,主轴承 131和副轴承132可以设置有径向支撑旋转轴123的轴承部1311、1321,和从轴承部1311、1321径向延伸的凸缘部1312、1322。为了便于解释,主轴承131的轴承部和凸缘部分别被定义为第一轴承部1311和第一凸缘部1312,并且副轴承132的轴承部和凸缘部分别被定义为第二轴承部1321和第二凸缘部1322。
第一轴承部1311和第二轴承部1321分别被形成为衬套形状,并且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分别被形成为盘形。第一油凹槽1311b在径向支承表面(下文中,简称为“支承表面”或“第一支承表面”) 1311a上形成,这是第一轴承部1311的内周表面,并且第二油凹槽1321b在径向支承表面(下文中,简称为“支承表面”或“第二支承表面”)1321a上形成,其是第二轴承部1321的内周表面。第一油凹槽 1311b在第一轴承部1311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线性地或成对角线地形成,并且第二油凹槽1321b在第二轴承部1321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线性地或成对角线地形成。
稍后将描述的第一连通流动路径1315形成在第一油凹槽1311b 中,并且稍后将描述的第二连通流动路径1325形成在第二油凹槽1321b 中。第一连通流动路径1315和第二连通流动路径1325被设置用于将流入到分别的支承表面1311a和1321a中的油引导到主侧背压腔1313 和副侧背压腔1323中。
第一凸缘部1312设置有主侧背压腔1313,并且第二凸缘部1322 设置有副侧背压腔1323。主侧背压腔1313设置有主侧第一腔1313a和主侧第二腔1313b,并且副侧背压腔1323设置有副侧第一腔1323a和副侧第二腔1323b。
主侧第一腔1313a和主侧第二腔1313b沿周向方向以在其间的预定间隔形成,并且副侧第一腔1323a和副侧第二腔1323b沿该周向方向以在其间的预定间隔形成。
主侧第一腔1313a形成的压力低于在主侧第二腔1313b中形成的压力,例如,形成在抽吸压力和排出压力之间的中间压力。并且副侧第一腔1323a形成的压力低于在副侧第二腔1323b中形成的压力,例如,形成与主侧第一腔1313a的压力几乎相同的中间压力。在油通过在主侧第一轴承突起部1314a和稍后将描述的辊子134的上表面134a 之间的细的或窄的通道被引入到主侧第一腔1313a中时,主侧第一腔 1313a通过减压形成中间压力,并且在油通过在副侧第一轴承突起部 1324a和稍后将描述的辊子134的下表面134b之间的细通道被引入到副侧第一腔1323a中时,副侧第一腔1323a也通过减压形成中间压力。另一方面,在通过第一油通道孔126a和第二油通道孔126b被引入主支承表面1311a和副支承表面1321a中的油通过稍后将描述的第一连通流动路径1315和第二连通流动路径1325流入到主侧第二腔1313b和副侧第二腔1323b中时,主侧第二腔1313b和副侧第二腔1323b维持排出压力或几乎等于排出压力的压力。
构成缸133的压缩空间V的内周表面被形成为椭圆形。缸133的内周表面可以被形成为具有一对长轴和短轴的对称椭圆形。然而,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中,缸133的内周表面具有不对称的椭圆形状,其具有多对长轴和短轴。形成为不对称椭圆形状的该缸133通常被称为混合缸,并且该实施例描述了应用这种混合缸的叶片回转式压缩机。然而,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背压腔结构同样应用于具有对称椭圆形状的缸的叶片回转式压缩机。
如在图2中所示意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混合缸(下文中,简称为“缸”)133的外周表面可以被形成为圆形。然而,如果它被固定到外壳110的内周表面,则也可以应用非圆形形状。当然,主轴承131和副轴承132可以被固定到外壳110的内周表面,并且缸133可以用螺栓联接到被固定到外壳110的主轴承131或副轴承132。
另外,在缸133的中心部分中形成空的空间,以便形成包括内周表面的压缩空间V。该空的空间由主轴承131和副轴承132密封,以形成压缩空间V。具有以圆形形状形成的外周表面的稍后将描述的辊子134以可旋转的方式联接到压缩空间V。
缸133的内周表面133a相对于缸133的内周表面133a和辊子134 的外周表面134c在此处几乎彼此接触的第一点P1在周向方向的两侧上设置有入口端口1331与出口端口1332a和1332b。
入口端口1331被直接连接到贯穿外壳110的抽吸管道113。出口端口1332a和1332b与外壳110的内部空间连通,从而被间接地连接到排出管道114,该排出管道114以穿透的方式联接到外壳110。因此,制冷剂通过入口端口1331被直接抽吸到压缩空间V中,而压缩的制冷剂通过出口端口1332a、1332b被排出到外壳110的内部空间中,并且然后被排出到排出管道114。结果,外壳110的内部空间被维持在形成排出压力的高压状态中。
另外,入口端口1331没有单独设置入口阀,然而,出口端口1332a、 1332b分别设置有排出阀1335a、1335b,用来打开和关闭出口端口 1332a、1332b。排出阀1335a、1335b可以是引导型阀(1ead-type valve),其一端固定而另一端自由。然而,根据需要,除了引导型阀之外的各种类型的阀诸如活塞阀可以被用作排出阀1335a、1335b。
当引导型阀被用于排出阀1335a和1335b时,阀凹槽1336a、1336b 在缸133的外周表面上形成,以便安装排出阀1335a、1335b。因此,出口端口1332a、1332b的长度减小到最小,从而减小了死体积。阀凹槽1336a、1336b可以被形成为三角形形状,以便确保如在图2中示意的平坦的阀座表面。
同时,出口端口1332a、1332b沿着压缩通道(压缩行进方向)被设置多个。为了便于解释,位于压缩通道的上游侧处的出口端口被称为副出口端口(或第二出口端口)1332b,而位于压缩路径的下游侧处的出口端口称为主出口端口(或第一出口端口)1332a。
关于上述第一点P1,第一出口端口1332a与第一点P1相邻地形成,而第二出口端口1332b在压缩路径的逆时针方向上形成在从第一出口端口1332a间隔开的位置处。
然而,副出口端口(或第二出口端口)不是必需的,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地形成。例如,如稍后将描述地,如果通过设定长的压缩周期而适当地减少制冷剂的过度压缩,则可以不在缸133的内周表面133a上形成副出口端口。然而,为了使制冷剂的过度压缩最小化,副出口端口1332b可以形成在主出口端口1332a之前,即,基于压缩行进方向在主出口端口1332a的上游侧处形成。
同时,以上描述的辊子134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缸133的压缩空间V中。辊子134的外周表面134c被形成为圆形,并且旋转轴123 被一体地联接到辊子134的中心部分。这样,辊子134具有与旋转轴 123的轴向中心Os重合的中心Or,并且与围绕辊子134的中心Or定中的旋转轴123一起同心地旋转。
在下文中,为了方便起见,第一点P1被称为接触点。辊子134的中心Or相对于缸133的中心Oc是偏心的,即,缸133的内部空间的中心和辊子134的外周表面134c的一侧几乎与缸133的内周表面133a 接触。
辊子134的外周表面134c不实际地接触缸133的内周表面133a,而应与缸133的内周表面133a足够邻近,以在防止摩擦损失发生的同时限制高压制冷剂通过在辊子134的外周表面134c和缸133的内周表面133a之间的间隙从排出压力区域泄漏到抽吸压力区域中。因此,为了便于解释,第一点被称为接触点P1。
当缸133的与辊子134的一侧几乎形成接触的任意一点被称为接触点P1时,穿过接触点P1和缸133的中心的中心线可以是用于形成缸133的内周表面133a的椭圆曲线的短轴的位置。
辊子134具有多个叶片狭槽1341a、1341b和1341c,这些叶片狭槽在辊子134的外周表面中沿周向方向在适当的位置处形成。并且叶片1351、1352和1353分别以可滑动的方式插入叶片狭槽1341a、1341b 和1341c中。叶片狭槽1341a、1341b和1341c可以相对于辊子134的中心在径向方向上形成。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充分确保叶片的长度。因此,叶片狭槽1341a、1341b和1341c可以优选地被形成为相对于径向方向以预定的倾斜角度倾斜,因为能够充分确保叶片的长度。
这里,叶片1351、1352和1353倾斜的方向可以是与辊子134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叶片1351、1352和1353的与缸133的内周表面133a接触的前表面在辊子134的旋转方向上倾斜。这可能是优选的,因为压缩开始角度能够在辊子134的旋转方向上在前方形成,从而压缩能够快速开始。
此外,背压室1342a、1342b和1342c分别在叶片狭槽1341a、1341b 和1341c的内端处形成,以将油(或制冷剂)引入到叶片1351、1352 和1353的后侧中,以便将每个叶片推向缸133的内周表面。
背压室1342a、1342b和1342c由主轴承131和副轴承132气密密封。背压室1342a、1342b和1342c可以独立地与背压腔1313和1323 连通,或者多个背压室1342a、1342b和1342c可以被形成为通过背压腔1313和1323而连通在一起。
如图1中所示,背压腔1313和1323可以分别形成在主轴承131 和副轴承132中。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它们可以仅形成在主轴承131 和副轴承132中的一个轴承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中,背压腔 1313和1323形成在主轴承131和副轴承132这两者中。为了便于解释,在主轴承中形成的背压腔131被定义为主侧背压腔1313,而在副轴承 132中形成的背压腔被定义为副侧背压腔1323。
如上所述,主侧背压腔1313设置有主侧第一腔1313a和主侧第二腔1313b,并且副侧背压腔1323设置有副侧第一腔1323a和副侧第二腔1323b。而且,与第一腔相比,主侧和副侧这两侧的第二腔形成更高的压力。因此,主侧第一腔1313a和副侧第一腔1323a与那些叶片中的相对地位于上游侧处(在抽吸冲程中直至排出冲程之前)的叶片所属的背压室连通,并且主侧第二腔1313b和副侧第二腔1323b与那些叶片中的、相对地位于下游侧处(在排出冲程中直至抽吸冲程之前)的叶片所属的背压室连通。
对于叶片1351、1352和1353,如果将在压缩行进方向上最邻近接触点P1定位的叶片定义为第一叶片1351,并且从接触点P1将其它叶片顺序地定义为第二叶片1352和第三叶片1353,则第一叶片1351、第二叶片1352和第三叶片1353彼此间隔相同的圆周角。
因此,当在第一叶片1351和第二叶片1352之间形成的压缩室是第一压缩室V1时,在第二叶片1352和第三叶片1353之间形成的压缩室是第二压缩室V2,并且在第三叶片1353和第一叶片1351之间形成的压缩室是第三压缩室V3,所有压缩室V1、V2和V3在相同的曲柄角度下具有相同的容积。这里,第一压缩室V1可以被称为抽吸室V1,而第三压缩室V3可以被称为排出室V3。
叶片1351、1352和1353被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这里,在叶片的长度方向上的叶片的两个端表面中,与缸133的内周表面133a接触的表面被定义为叶片的前表面,而面向背压室1342a、1342b、1342c 的表面被定义为叶片的后表面。
叶片1351、1352和1353中的每个叶片的前表面是弯曲的,以便与缸133的内周表面133a线接触,而叶片1351、1352和1353中的每个叶片的后表面被平坦地形成以插入到背压室1342a、1342b、1342c 中,从而均匀地接收背压。
在附图中,未解释的附图标记110b和110c分别表示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110a和下壳体110c与中间壳体110b一起形成压缩机100 的外观,并且可以将内部空间S从外部隔离密封。
在具有混合缸的叶片回转式压缩机中,当向驱动马达120供电从而驱动马达120的转子122和联接到转子122的旋转轴123一起旋转时,辊子134与旋转轴123一起旋转。
然后,叶片1351、1352和1353通过由于辊子134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和设置在叶片1351、1352和1353的后侧处的背压室1342a、 1342b、1342c的背压而从分别的叶片狭槽1341a、1341b和1341c被拉出。因此,叶片1351、1352和1353中的每个叶片的前表面与缸133的内周表面133a形成接触。
然后,缸133的压缩空间V被该多个叶片1351、1352和1353分成与叶片1351、1352和1353的数目一样多的多个压缩室(包括抽吸室或排出室)V1、V2和V3。在响应于辊子134的旋转而移动时,每个压缩室V1、V2和V3的容积根据缸133的内周表面133a的形状和辊子134的偏心率而变化。在压缩室V1、V2和V3中的每一个中填充的制冷剂然后沿着辊子134和叶片1351、1352和1353流动从而被抽吸、压缩和排出。
这将在下面更详细地描述。图3(a)至图3(d)是示意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缸中抽吸、压缩和排出制冷剂的过程的截面视图。在图3(a)至图3(d)中,主轴承被投影,并且未示出的副轴承与主轴承相同。
如在图3(a)中所示意的,第一压缩室V1的容积连续增加,直到第一叶片1351通过入口端口1331并且第二叶片1352达到抽吸完成时间之前,从而制冷剂通过入口端口1331连续地被引入到第一压缩室 V1中。
此时,设置在第一叶片1351的后侧处的第一背压室1342a暴露于主侧背压腔1313的第一腔1313a,并且设置在第二叶片1352的后侧处的第二背压室1342b暴露于主侧背压腔1313的第二腔1313b。因此,第一背压室1342a形成中间压力,并且第二背压室1342b形成排出压力或几乎等于排出压力的压力(以下称为“排出压力”)。第一叶片 1351和第二叶片1352分别被中间压力挤压和排出压力挤压,以与缸 133的内周表面形成紧密接触。
如在图3(b)中所示意的,当第二叶片1352在经过抽吸完成时间(或压缩开始角度)之后开始压缩冲程时,第一压缩室V1处于气密密封状态中并且与辊子134一起在朝向出口端口的方向上移动。在该过程期间,第一压缩室V1的容积连续减小,并且因此第一压缩室V1中的制冷剂逐渐被压缩。
此时,当第一压缩室V1中的制冷剂压力升高时,第一叶片1351 可以被推向第一背压室1342a。结果,第一压缩室V1与前一第三腔室V3连通,这可能导致制冷剂泄漏。因此,需要在第一背压室1342a中形成更高的背压,以防止制冷剂泄漏。
参考附图,第一叶片1351的背压室1342a在经过主侧第一腔1313a 之后即将进入主侧第二腔1313b。因此,在第一叶片1351的第一背压室1342a中形成的背压立即从中间压力升高到排出压力。随着第一背压室1342a的背压增加,能够抑制第一叶片1351被向后推动。
如在图3(c)中所示意的,当第一叶片1351已经通过第二出口端口1332b并且第二叶片1352尚未到达第二出口端口1332b时,第一压缩室V1与第二出口端口1332b连通,并且第二出口端口1332b被第一压缩室V1的压力打开。然后,第一压缩室V1中的制冷剂的一部分通过第二出口端口1332b被排出到外壳110的内部空间,使得第一压缩室V1的压力被降低到预定压力。在没有形成第二出口端口1332b的情况下,第一压缩室V1中的制冷剂进一步朝向作为主出口端口的第一出口端口1332a移动,而不被从第一压缩室V1排出。
此时,第一压缩室V1的容积进一步减小,使得第一压缩室V1中的制冷剂被进一步压缩。然而,在其中容纳有第一叶片1351的第一背压室1342a与主侧第二腔1313b完全连通,以形成几乎等于排出压力的压力。因此,第一叶片1351不被第一背压室1342a的背压推动,从而抑制在压缩室之间的泄漏。
如在图3(d)中所示意的,当第一叶片1351通过第一出口端口 1332a并且第二叶片1352达到排出开始角度时,第一出口端口1332a 被第一压缩室V1中的制冷剂压力打开。然后,第一压缩室V1中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出口端口1332a被排出到外壳110的内部空间。
此时,第一叶片1351的背压室1342a在经过作为排出压力区域的主侧第二腔1313b之后即将进入作为中间压力区域的主侧第一腔1313a。因此,在第一叶片1351的背压室1342a中形成的背压被从排出压力降低到中间压力。
在另一方面,第二叶片1352的背压室1342b位于作为排出压力区域的主侧第二腔1313b中,并且对应于排出压力的背压在第二背压室 1342b中形成。
结果,在抽吸压力和排出压力之间的中间压力Pm在将被定位在主侧第一腔1313a中的第一叶片1351的后端部分中形成,并且排出压力Pd(实际上略低于排出压力的压力)形成在位于第二腔1313b中的第二叶片1352的后端部分中。特别地,当主侧第二腔1313b通过第一油通道孔126a和第一连通流动路径1315与油流动路径125直接连通时,能够防止与主侧第二腔1313b连通的第二背压室1342a的压力升高到排出压力Pd以上。因此,远低于排出压力Pd的中间压力Pm形成在主侧第一腔1313a中,并且因此在缸133和叶片135之间的机械效率能够提高。而且,排出压力Pd或略低于排出压力Pd的压力在主侧第二腔1313b中形成,并且因此叶片适当地与缸形成紧密接触,从而抑制在压缩室之间的泄漏并且提高机械效率。
在另一个方面,在具有根据本公开的混合缸的叶片回转式压缩机中,由于缸133的内周表面133a被形成为非对称形状,因此压缩机的效率取决于接触点P1的位置而改变。在下文中,将描述能够被组装以使得接触点P1在预定位置处形成的结构。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回转式压缩机的压缩机构的分解透视图,并且图5是图4的压缩机构的纵向截面视图。
根据本公开的回转式压缩机包括缸位置固定单元140,缸位置固定单元140允许在组装压缩机时接触点P1在预定位置处形成。缸位置固定单元140在组装压缩机时调节缸133相对于主轴承131的相对位置。因此,在完全组装压缩机之后,接触点P1形成在辊子134的外周表面134c和缸133的内周表面133a之间。
更具体地,缸位置固定单元140可以包括销141、销接收孔142b、第一凹部142a和第二凹部142c。
每个销141可以被设置成在轴向方向上贯穿缸133。更具体地,销141可以被形成为具有预定直径和长度的筒形形状。销141可以被插入到缸133中以在轴向方向上平行。
每个销接收孔142b可以在缸133的一个区域中形成,使得销141 穿过那里而插入。销接收孔142b可以在轴向方向上穿过缸形成。另外,销接收孔142b可以在它在此处不干扰第一和第二出口端口1332a和 1322b、入口端口1331等的区域中形成。
另外,销接收孔142b可以被形成为具有圆形截面,以便对应于销 141的外周表面的形状。这里,销接收孔142b的内径和销141的外径可以被形成为基本相同。因此,销141可以以插入的方式联接到销接收孔142b。
同时,销141的一个端部或另一个端部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被联接到主轴承131或副轴承132。销141可以被形成为延伸得比缸133的轴向长度更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销141在轴向方向上平行地插入到缸133中,所以该一个端部或该另一个端部中的至少一个从缸133突出。
这里,销141的突出的部分可以被插入到在主轴承131中形成的第一凹部142a或在副轴承132中形成的第二凹部142b中。
第一凹部142a可以被形成为凹进到主轴承131的面向缸133的一个表面中。与销接收孔142b一样,第一凹部142a可以被形成为具有圆形截面以对应于销141的外周表面的形状。与销接收孔142b一样,第一凹部142a的内径可以被形成为与销141的外径大致相同。
辊子134被联接到旋转轴123,并且旋转轴123由设置在主轴承 131中的第一轴承部1311径向支撑。因此,在此处形成接触点P1的位置取决于主轴承131和缸133的相对位置而不同。
因此,第一凹部142a和销接收孔142b可以被形成为在缸133和主轴承131彼此对准的状态下在轴向方向上彼此重叠,从而接触点P1 能够在辊子134的外周表面134c和缸133的内周表面133a之间形成。
同时,在由主轴承131、缸133和副轴承132形成压缩空间V的结构中,旋转轴123也可以由设置在副轴承132中的第二轴承部1321 径向支撑。因此,由于在此处形成接触点P1的位置也取决于副轴承132 和缸133的相对位置而不同,因此为了使接触点P1在预定位置处形成,调节主轴承131、缸133和副轴承132的相对位置是相对重要的。
因此,销141可以被插入到副轴承132以及主轴承131中。在这种情况下,销141可以穿过缸133的一个表面朝向主轴承131突出,并且另外地还可以穿过缸133的与该一个表面相对的另一个表面朝向副轴承132突出。
销141的穿过缸133的另一个表面突出的一部分可以被插入到副轴承132的第二凹部142c中。第二凹部142c可以被形成为凹进到副轴承132的面向缸133的一个表面中。
与销接收孔142b一样,第二凹部142c可以被形成为具有圆形截面,以对应于销141的外周表面的形状。与销接收孔142b一样,第二凹部142c的内径可以被形成为基本上与销141的外径相同。另外,第二凹部142c和销接收孔142b可以被形成为在缸133和副轴承132彼此对准的同时在轴向方向上彼此重叠从而形成接触点P1。
即,第一凹部142a、销接收孔142b和第二凹部142c可以形成连续的筒形空间,并且销141可以被插入到该筒形空间中。因此,在辊子134的外周表面134c和缸133的内周表面133a之间的接触点P1可以形成在设计的位置处。
同时,如上所述,在接触点P1处辊子134的外周表面134c和缸 133的内周表面133a应彼此间隔开足够窄的间隙,以在避免发生摩擦的同时防止制冷剂泄漏。在这方面,在接触点P1处,所需的在辊子134 的外周表面134c和缸133的内周表面133a之间的间隙可以在20μm至 30μm的范围中。
根据本公开,为了在接触点P1于设计的位置处形成的同时,使间隙形成在所述范围中,缸位置固定单元140可以被设置为多个。例如,当设置两个缸位置固定单元140时,接触点P1可以在该两个缸位置固定单元140之间的位置处形成。更具体地,接触点P1和缸位置固定单元140可以被设置成被定位于一条假想直线上。
同时,图6A是示意从底部观察的根据该一个实施例的变型在主轴承和缸之间的联接关系的透视图,并且图6B是示意在图6A中所示意的在主轴承和缸之间的联接状态的截面视图。
在该实施例中,缸位置固定单元240可以包括突起241和突起接收凹部242,突起241被容纳在突起接收凹部242中。更具体地,突起 241可以从主轴承131的面向缸133的一个表面突出。在另一个方面,在其中容纳有突起241的突起接收凹部242可以凹进到缸133的面向主轴承131的一个表面中。
突起241可以被形成为具有预定直径的筒形形状,并且突起接收凹部242可以被形成为与突起241的形状相对应的筒形形状的空间。另外,突起241的外径和突起接收凹部242的内径被形成为彼此大致相同,从而突起241能够被装配到突起接收凹部242中。
突起接收凹部242可以被形成为在轴向方向上与突起241重叠,并且在缸133和主轴承131彼此对准的状态下接收突起241,从而形成接触点P1。
在另一个方面,与前述实施例类似,在压缩空间V由主轴承131、缸133和副轴承132形成的结构中,缸位置固定单元240还可以包括从副轴承132的面向缸的一个表面突出的突起。在这种情况下,如所所示意的,突起接收凹部242可以被形成为在轴向方向上延伸以形成孔。
副轴承132的突起可以被插入到在轴向方向上延伸的突起接收凹部242中,从而能够与主轴承131和缸133一起在辊子134和缸133 之间形成接触点P1。
图7A是示意从底部观察的根据该一个实施例的另一个变型在主轴承和缸之间的联接关系的透视图,并且图7B是示意在图7A中所示意的在主轴承和缸之间的联接状态的截面视图。
同时,根据该实施例,缸位置固定单元340可以包括在主轴承131 中形成的缸接收部分341a以容纳缸133的至少一部分。缸接收部分 341a可以由从主轴承131的面向缸133的一个表面突出的多个突起341 形成。
该多个突起341可以是至少两个突起。当缸133被联接到主轴承 131时,该多个突起341可以与缸133的外周表面形成接触。换句话说,缸133可以被联接以被装配到从主轴承131突出的该多个突起341中。
换句话说,该多个突起341可以被形成为包围缸133的外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通过该多个突起341,能够调节缸133和主轴承132在与缸133 和主轴承132的轴向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从而在设计的位置处形成接触点P1。
尽管未示出,但是该多个突起341中的每个突起的与缸133接触的一个表面可以被形成为具有特定的形状。另外,缸133的外周表面的与该多个突起341接触的部分可以被形成为对应于该多个突起341 中的每个突起的该一个表面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调节主轴承131和缸133在主轴承131和缸133的周向方向或旋转方向上的设计的相对位置。
在另一个方面,该多个突起341可以在与多条排出通道1316相同的圆周上形成。也就是说,该多个突起341和该多条排出通道1316可以在径向方向上位于距旋转轴123的轴线的中心相同的距离处,并且沿周向方向在间隔开的位置处交替地形成。
而且,在该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类似,当压缩空间V由主轴承131、缸133和副轴承132形成时,该多个突起341可以被形成为从副轴承132的面向缸133的一个表面突出。
图8A是示意从底部观察的根据该一个实施例的另一个变型在主轴承和缸之间的联接关系的透视图,并且图8B是示意在图8A中所示意的在主轴承和缸之间的联接状态的截面视图。
如所所示意的,主轴承231和缸233可以彼此一体地形成。在该实施例中,由于主轴承231和缸233一体地形成,所以可以省略对主轴承231和缸233的相对位置的调节。
在与该实施例相同的结构中,当组装压缩机时,应将副轴承232 设置成独立于主轴承231和缸233的部件,从而在压缩空间V中设置辊子233。因此,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径向方向上调节在缸233和支撑旋转轴123的副轴承232的相对位置,能够形成在辊子234和缸233 之间的接触点P1。
在这种情况下,如在前述实施例中所述,可以包括缸位置固定单元140、240、340以在将缸233与副轴承232组装时在预设位置处形成接触点。
同时,在前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在缸和主轴承之间形成缸位置固定单元的实例,但是缸位置固定单元可以可替代地在缸和副轴承之间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前述实施例的描述来理解每个实施例,并且因此其详细描述将被前述实施例替代。
前述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以实施根据本公开的回转式压缩机。因此,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形式和细节上作出各种改变。

Claims (10)

1.一种叶片回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缸,所述缸具有内周表面,所述内周表面被形成为非对称形状并且被形成为环形形状;
主轴承和副轴承,所述主轴承和所述副轴承在所述缸的轴向方向上覆盖所述缸的两个侧表面,以与所述缸一起形成压缩空间;
辊子,所述辊子在形成至少一个接触点的同时在所述压缩空间中旋转,在所述接触点处,所述辊子的外周表面与所述缸的内周表面相邻;
至少一个叶片,所述至少一个叶片被以滑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辊子中,并与所述缸的所述内周表面形成接触以将所述压缩空间划分成多个区域;和
缸位置固定单元,所述缸位置固定单元用于限制所述缸相对于所述主轴承或所述副轴承的对准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位置固定单元包括销,所述销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穿过所述缸插入并且具有被联接到所述主轴承或所述副轴承的至少一个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位置固定单元包括:
凹部,所述凹部通过在所述主轴承或所述副轴承的面向所述缸的一个表面中凹进而形成,从而容纳所述销的所述一个端部;和
销接收孔,所述销接收孔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穿过所述缸形成以接收所述销的至少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销接收孔被形成为在所述缸和所述主轴承或者所述缸和所述副轴承对准的状态下在所述轴向方向上与所述凹部重叠,从而形成所述接触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位置固定单元包括:
突起,所述突起在所述轴向方向上从所述缸或面向所述缸的所述主轴承或所述副轴承的一个表面突出;和
突起接收凹部,所述突起接收凹部被设置在所述突起在所述轴向方向上所面向的部件中,从而使所述突起被插入所述突起接收凹部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和所述突起接收凹部中的每一个被设置为至少两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位置固定单元包括突起,所述突起设置在所述主轴承或所述副轴承上以径向支撑所述缸的外周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从面向所述缸的所述主轴承或所述副轴承的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的一个表面轴向延伸,并且所述突起沿着周向方向被设置为至少两个。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位置固定单元在所述缸从所述主轴承或所述副轴承一体地延伸时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触点处,在所述缸的所述内周表面和所述辊子的所述外周表面之间的间隙在20μm至30μm的范围中。
CN201922007836.5U 2019-03-06 2019-11-19 叶片回转式压缩机 Active CN21210625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025954 2019-03-06
KR1020190025954A KR102199140B1 (ko) 2019-03-06 2019-03-06 베인 로터리 압축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06256U true CN212106256U (zh) 2020-12-08

Family

ID=72669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07836.5U Active CN212106256U (zh) 2019-03-06 2019-11-19 叶片回转式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2199140B1 (zh)
CN (1) CN212106256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30041923A (ko) 2021-09-17 2023-03-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로터리 압축기
KR20230057525A (ko) * 2021-10-21 2023-05-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로터리 압축기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087260A (ko) * 2005-01-28 2006-08-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복식 로터리 압축기의 압축기구부 조립 구조
JP2016050574A (ja) * 2014-09-02 2016-04-11 Kyb株式会社 電動ベーンポンプ
KR102591415B1 (ko) * 2017-02-17 2023-10-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로터리 압축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199140B1 (ko) 2021-01-06
KR20200107204A (ko) 2020-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928187U (zh) 叶片回转式压缩机
CN113446219B (zh) 旋转式压缩机
KR20200057542A (ko) 베인 로터리 압축기
KR102086349B1 (ko) 전동식 압축기
CN212106256U (zh) 叶片回转式压缩机
CN211397888U (zh) 叶片回转式压缩机
CN116044759A (zh) 旋转式压缩机
US11754071B2 (en) Hermetic compressor including an intermediate plate having a curved suction passage
CN215256803U (zh) 旋转式压缩机
CN215292888U (zh) 旋转式压缩机
CN113700648B (zh) 旋转式压缩机
CN212055120U (zh) 叶片旋转式压缩机
CN212106257U (zh) 叶片回转式压缩机
KR20200069861A (ko) 로터리 압축기
KR102491472B1 (ko) 베인 로터리 압축기
CN215256804U (zh) 旋转式压缩机
KR102301479B1 (ko) 로터리 압축기
KR102508198B1 (ko) 로터리 압축기
KR102556247B1 (ko) 로터리 압축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