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99103U - 备用轮胎装载结构 - Google Patents

备用轮胎装载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99103U
CN212099103U CN202020429951.1U CN202020429951U CN212099103U CN 212099103 U CN212099103 U CN 212099103U CN 202020429951 U CN202020429951 U CN 202020429951U CN 212099103 U CN212099103 U CN 2120991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re tire
protector
support portion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2995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丸山敦志
菅原健太
斋藤仁
人见和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2995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991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991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991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备用轮胎装载结构,能够防止备用轮胎或其他行李向后座碰撞,还能够确保装载行李的空间。备用轮胎装载结构包括:后地板,安装在车体上,且具有收纳装载物的凹部;以及备用轮胎载架,配置在所述凹部的上方,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连结在所述后地板的后纵梁上,所述备用轮胎载架包括支撑备用轮胎的支撑部、以及从所述支撑部的前端往上方形成的保护部,所述保护部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侧延伸至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内侧,且与位于所述另一侧的后座重叠。

Description

备用轮胎装载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备用轮胎(spare tire)装载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有些车辆有时安装有作为备用的备用轮胎。通常,依据车种的不同,备用轮胎可以安装在车身底部、或者安装在车辆的后方。因此,在车辆的车身结构中,可安装有用来收纳所述备用轮胎的备用轮胎盘(spare tire pan),例如设置在车辆后方的后地板(rear floor panel)上。进而,在现有技术中,也有在后地板的备用轮胎盘下方配置电池,进而在电池的上方即后地板的上方配置备用轮胎固定结构的作法。
在备用轮胎配置在后地板的上方的情况下,有必要设置用于防止因后方追撞等而导致备用轮胎向后座碰撞的防撞结构、以及确保装载行李的空间。然而,在安装有防撞结构的情况下,除了缩小装载空间之外,也料想到难以装载长的行李,或者行李的尺寸和形状受到限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第2017-132450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备用轮胎装载结构,能够防止备用轮胎或其他行李向后座碰撞,还能够确保装载行李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备用轮胎装载结构,包括:后地板,安装在车体上,且具有收纳装载物的凹部;以及备用轮胎载架,配置在所述凹部的上方,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连结在所述后地板的后纵梁上,所述备用轮胎载架包括支撑备用轮胎的支撑部、以及从所述支撑部的前端往上方形成的保护部,所述保护部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侧延伸至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内侧,且与位于所述另一侧的后座重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连结在所述后纵梁上,所述保护部在所述其中一侧的端部与所述支撑部在所述其中一侧的端部对应,且所述保护部在所述另一侧的端部相较于所述支撑部在所述另一侧的端部更配置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护部具有较所述支撑部配置在上方的第一保护件、以及较所述第一保护件配置在上方的第二保护件,所述第二保护件较所述后座的靠背上端配置在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护部具有连结所述第一保护件与所述第二保护件的中间连结件,所述中间连结件配置在所述保护部的靠近所述另一侧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保护件具有从所述支撑部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往上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部、以及从所述第一倾斜部的前端朝向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往上方倾斜的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一倾斜部与所述第二倾斜部经由弯曲部而形成,并且所述第一保护件从所述支撑部往上方延伸而配置在侧视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倾斜部及所述弯曲部重叠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后地板具有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地板横梁,所述支撑部具有支撑支架、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前部件、以及位于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后部件,所述支撑部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连结在所述后纵梁上,并且所述支撑部以所述支撑支架连结所述前部件与所述地板横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具有在装载所述备用轮胎时与所述备用轮胎接触的至少两个接触板,所述接触板具有与所述后部件接合的接合部,且所述接合部具有U字形的缺口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备用轮胎载架具有固定所述备用轮胎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从所述保护部延伸至所述支撑部的后方而设置,并且在侧视方向上形成L字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护部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备用轮胎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护部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所述备用轮胎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上的高度。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备用轮胎装载结构中,备用轮胎载架包括支撑备用轮胎的支撑部、以及从支撑部的前端往上方形成的保护部,保护部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侧延伸至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内侧,且与位于另一侧的后座重叠。如此,保护部从其中一侧延伸至与另一侧后座重叠,因此能够防止装载在支撑部上的备用轮胎或其他行李向后座碰撞。并且,保护部延伸至另一侧的内侧而与所述另一侧之间具有间隔,因此能够确保装载长的行李等的装载空间。据此,本实用新型的备用轮胎装载结构能够防止备用轮胎或其他行李向后座碰撞,还能够确保装载行李的空间。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备用轮胎装载结构应用在车身后部结构中并装载有备用轮胎与行李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备用轮胎装载结构与后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备用轮胎装载结构与后座的侧视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备用轮胎载架的后视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备用轮胎载架的侧视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的备用轮胎载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50:车身后部结构;
60:备用轮胎;
70A、70B:行李;
80:后座;
82:靠背;
90:电池;
100:备用轮胎装载结构;
110:后地板;
112:凹部;
114:后纵梁;
116:地板横梁;
120:备用轮胎载架;
122:支撑部;
122A、122B:端部;
1222:支撑支架;
1224:前部件;
1226:后部件;
1228:接触板;
124:保护部;
124A、124B:端部;
1242:第一保护件;
1242A、1244D:上部杆件;
1242B:侧部杆件;
1244:第二保护件;
1244A:第一倾斜部;
1244B:第二倾斜部;
1244C:弯曲部;
1246:中间连结件;
126:固定板;
D1:车辆宽度方向;
D2:车辆高度方向;
D3:车辆前后方向;
G:间隔;
H1、H2:高度;
J1、J2、J3:接合部;
N1、N2、N3:缺口部;
S1:其中一侧;
S2:另一侧;
W1、W2: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备用轮胎装载结构应用在车身后部结构中并装载有备用轮胎与行李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备用轮胎装载结构与后座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备用轮胎装载结构与后座的侧视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备用轮胎载架的后视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备用轮胎载架的侧视示意图,图6是图4所示的备用轮胎载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备用轮胎装载结构100能够应用在车身后部结构50中并装载有备用轮胎60与行李70A、70B。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备用轮胎装载结构100的用途,其可依据需求调整。以下将以图1至图6来说明在本实施例的备用轮胎装载结构100的的整体构成。
请参考图1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备用轮胎装载结构100包括后地板110以及备用轮胎载架120。后地板110安装在车体上,例如是安装在图1与图2所示出的车身后部结构50上,且位在设置在车辆后方的后座80的后方。并且,后地板110具有收纳装载物的凹部112。备用轮胎载架120配置在凹部112的上方,且在车辆宽度方向D1上的端部连结在后地板110的后纵梁114上。如此,后地板110的凹部112与备用轮胎载架120之间的空间能够收纳装载物如图2所示出的电池90,且备用轮胎载架120上方能够装载备用轮胎60与行李70A、70B等,进而防止备用轮胎60与行李70A、70B等向后座80碰撞(如图3所示)。
详细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备用轮胎载架120包括支撑备用轮胎60的支撑部122、以及从支撑部122的前端往上方形成的保护部124。支撑部122为与后地板110大致平行的框架,但不以此为限制。支撑部122从车辆宽度方向D1上的其中一侧S1延伸至车辆宽度方向D1上的另一侧S2,且支撑部122在车辆宽度方向D1上的两端部122A、122B(示出于图4)连结在一对后纵梁114(示出于图2)上。因此,支撑部122形成能够装载备用轮胎60与行李70A、70B等的装载位置。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例中,保护部124为从支撑部122往上方延伸的框架,但不以此为限制。保护部124从车辆宽度方向D1上的其中一侧S1延伸至车辆宽度方向D1上的另一侧S2的内侧,且与位于另一侧S2的后座80重叠。因此,当因后方追撞等而导致备用轮胎60等向后座80移动时(如图3所示),保护部124位在放置在支撑部122上的备用轮胎60等与后座80之间,而能够防止备用轮胎60等向后座80碰撞。
较佳地,在本实施例中,保护部124在车辆宽度方向D1上的宽度W1大于备用轮胎60在车辆宽度方向D1上的宽度W2(标示于图1),且保护部124在车辆高度方向D2上的高度H1大于备用轮胎60在车辆高度方向D2上的高度H2(标示于图3)。如此,当因后方追撞等而导致备用轮胎60等向后座80移动时,保护部124能够在车辆宽度方向D1与车辆高度方向D2上防止备用轮胎60等向后座80碰撞。然而,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依据需求调整保护部124的尺寸,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保护部124从其中一侧S1延伸至另一侧S2的内侧,是指保护部124并未如同支撑部122那样从其中一侧S1延伸至另一侧S2,而是延伸到另一侧S2的内侧。也就是说,保护部124在其中一侧S1的端部124A与支撑部122在其中一侧S1的端部122A对应(示出于图4),且保护部124在另一侧S2的端部124B相较于支撑部122在另一侧S2的端部122B更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D1上的内侧(示出于图4),使得保护部124与另一侧S2之间具有间隔G(示出于图2与图4)。如此,当因后方追撞等而导致备用轮胎60等向后座80移动时,保护部124不仅能够防止备用轮胎60与行李70A向位于其中一侧S1的后座80碰撞,还可以防止备用轮胎60与行李70B向位于另一侧S2的后座80碰撞。并且,间隔G能够作为装载长的行李等的装载空间,因此能够确保装载行李的空间。
请参考图2、图4与图5,在本实施例中,保护部124具有较支撑部122配置在上方的第一保护件1242、以及较第一保护件1242配置在上方的第二保护件1244。第一保护件1242从支撑部122朝向车辆前后方向D3的前方往上方倾斜。第二保护件1244具有从支撑部122朝向车辆前后方向D3的前方往上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部1244A、以及从第一倾斜部1244A的前端朝向车辆前后方向D3的后方往上方倾斜的第二倾斜部1244B。进而,第一倾斜部1244A与第二倾斜部1244B经由弯曲部1244C而形成,且第二保护件1244较后座80的靠背82上端配置在下方。如此,当因后方追撞等而导致备用轮胎60等向后座80移动时,较第一保护件1242配置在上方的第二保护件1244能够在碰撞时防止支撑备用轮胎60上方的行李70A向后座80碰撞,或者抑制碰撞时所施加的冲击,但在车辆高度方向D3上不超过后座80的靠背82的高度。也就是说,放置在支撑部122上的备用轮胎60能够承靠在第二保护件1244上,而能够防止备用轮胎60等向后座80碰撞,但第二保护件1244的高度不影响坐在后座80的乘客使用靠背82。
详细来说,在本实施例中,保护部124的第二保护件1244立设在支撑部122上且具有弯折形状。弯曲部1244C为保护部124在车辆前后方向D3上最靠近前方的部位,第一倾斜部1244A从弯曲部1244C朝向后方往下方倾斜延伸而连接支撑部122,第二倾斜部1244B从弯曲部1244C朝向后方往上方倾斜延伸而较后座80的靠背82上端位在下方。如此,放置在支撑部122上的备用轮胎60能够承靠在第一倾斜部1244A与第二倾斜部1244B之间的弯折区域,而能够防止备用轮胎60等向后座80碰撞。进而,在第二保护件1244上设置较为上方的第二倾斜部1244B不会损失装载空间,且即使在碰撞时备用轮胎60浮起也能够保护后座80。然而,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依据需求调整第二保护件1244的组成,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保护件1242从支撑部122往上方延伸而配置在侧视方向(如图5所示的方向)上与第一倾斜部1244A及弯曲部1244C重叠的位置(如图5的虚线所示)。也就是说,第一保护件1242的上部杆件1242A与弯曲部1244C位在同一水平高度,第一保护件1242的侧部杆件1242B与第一倾斜部1244A具有相同的倾斜延伸方向,因此第一保护件1242在侧视方向上隐藏在第二保护件1244的内侧。如此,第一保护件1242能够增加备用轮胎60的装载空间,并且能够在碰撞时支撑备用轮胎60。也就是说,放置在支撑部122上的备用轮胎60能够承靠在第一保护件1242的上部杆件1242A与侧部杆件1242B之间,当因后方追撞等而导致备用轮胎60等向后座80移动时,第一保护件1242能够防止备用轮胎60等向后座80碰撞。然而,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依据需求调整第一保护件1242的组成,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保护部124具有连结第一保护件1242与第二保护件1244的中间连结件1246。更进一步地说,第一保护件1242与第二保护件1244为从支撑部122往上方倾斜的框架,而中间连结件1246是设置在第一保护件1242的上部杆件1242A与第二保护件1244的上部杆件1244D之间的杆件。如此,当因后方追撞等而导致备用轮胎60等向后座80移动时,中间连结件1246能够防止备用轮胎60通过第一保护件1242与第二保护件1244之间。较佳地,中间连结件1246配置在保护部124的靠近另一侧S2的位置。如此,能够提高保护部124在另一侧S2的刚性,即使备用轮胎60等碰撞保护部124也能抑制保护部124的变形。然而,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依据需求调整中间连结件1246的位置或者省略设置中间连结件1246,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4与图5所示,后地板110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D1上延伸的地板横梁116,支撑部122具有支撑支架1222、位于车辆前后方向D3上的前侧的前部件1224、以及位于车辆前后方向D3上的后侧的后部件1226。地板横梁116与前述用于固定支撑部122的一对后纵梁114相交(示出于图2)。前部件1224从后部件1226往上方延伸而配置在侧视方向(如图5所示的方向)上与第一倾斜部1244A重叠的位置(如图5的虚线所示),且支撑支架1222从前部件1224朝向车辆前后方向D3的前方往下方延伸。进而,支撑部122在车辆宽度方向D1上的两端部122A、122B连结在后纵梁114上,且支撑部122以支撑支架1222连结前部件1224与地板横梁116,而通过地板横梁116与后座80连接(连接方式如图3所示)。如此,当因后方追撞等而导致备用轮胎60等向后座80移动时,备用轮胎60碰撞备用轮胎载架120的力能够经由支撑支架1222往后地板110传递至后座80,因此能够在后座80支撑备用轮胎60,进而吸收导致备用轮胎60变形的冲击负荷。然而,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依据需求调整支撑部122的组成,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4与图5所示,备用轮胎载架120具有固定备用轮胎60的固定板126。固定板126从保护部124延伸至支撑部122的后方而设置,并且在侧视方向上形成L字形(如图5所示)。由此可知,固定板126在作为支撑部122与保护部124的框架上提供较大的接触面来支撑备用轮胎60,且进而形成为L字形。如此,装载在支撑部122上的备用轮胎60的底面与侧面能够承靠在形成为L字型的固定板126上,当因后方追撞等而导致备用轮胎60等向后座80移动时,形成为L字形的固定板126能够防止作为备用轮胎60的圆盘状的轮框部件向后座80碰撞。然而,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依据需求调整固定板126的位置或者省略设置固定板126,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
请参考图2与图6,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122具有在装载备用轮胎60时与备用轮胎60接触的至少两个接触板1228。接触板1228具有与后部件1226接合的接合部J1、J2、J3,且接合部J1、J2、J3具有U字形的缺口部N1、N2、N3。由此可知,接触板1228在作为支撑部122与保护部124的框架上提供较大的接触面来支撑备用轮胎60,且接触板1228能够藉由熔接等固定在作为后部件1226的框架上。进而,形成为U字形的缺口部N1、N2、N3相较于平口更增加接触板1228熔接在后部件1226时的熔接量。如此,能够防止支撑部122与备用轮胎60接触所产生的敲击声或脱落。然而,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依据需求调整接触板1228的数量、位置与连接方式,或者省略设置接触板1228,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备用轮胎装载结构中,备用轮胎载架包括支撑备用轮胎的支撑部、以及从支撑部的前端往上方形成的保护部,保护部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侧延伸至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内侧,且与位于另一侧的后座重叠。进而,还可以依据需求调整保护部的组成(如第一保护件、第二保护件、以及中间连结件等)、支撑部的组成(如支撑支架、前部件、后部件、以及接触板等)或者另设置有固定板。如此,保护部从其中一侧延伸至与另一侧后座重叠,因此能够防止装载在支撑部上的备用轮胎或其他行李向后座碰撞。并且,保护部延伸至另一侧的内侧而与所述另一侧之间具有间隔,因此能够确保装载长的行李等的装载空间。据此,本实用新型的备用轮胎装载结构能够防止备用轮胎或其他行李向后座碰撞,还能够确保装载行李的空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备用轮胎装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地板,安装在车体上,且具有收纳装载物的凹部;以及
备用轮胎载架,配置在所述凹部的上方,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连结在所述后地板的后纵梁上,
所述备用轮胎载架包括支撑备用轮胎的支撑部、以及从所述支撑部的前端往上方形成的保护部,
所述保护部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侧延伸至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内侧,且与位于所述另一侧的后座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备用轮胎装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连结在所述后纵梁上,
所述保护部在所述其中一侧的端部与所述支撑部在所述其中一侧的端部对应,且所述保护部在所述另一侧的端部相较于所述支撑部在所述另一侧的端部更配置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备用轮胎装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部具有较所述支撑部配置在上方的第一保护件、以及较所述第一保护件配置在上方的第二保护件,
所述第二保护件较所述后座的靠背上端配置在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备用轮胎装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部具有连结所述第一保护件与所述第二保护件的中间连结件,
所述中间连结件配置在所述保护部的靠近所述另一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备用轮胎装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保护件具有从所述支撑部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往上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部、以及从所述第一倾斜部的前端朝向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往上方倾斜的第二倾斜部,
所述第一倾斜部与所述第二倾斜部经由弯曲部而形成,并且
所述第一保护件从所述支撑部往上方延伸而配置在侧视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倾斜部及所述弯曲部重叠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备用轮胎装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地板具有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地板横梁,
所述支撑部具有支撑支架、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前部件、以及位于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后部件,
所述支撑部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连结在所述后纵梁上,并且
所述支撑部以所述支撑支架连结所述前部件与所述地板横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备用轮胎装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具有在装载所述备用轮胎时与所述备用轮胎接触的至少两个接触板,
所述接触板具有与所述后部件接合的接合部,且所述接合部具有U字形的缺口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备用轮胎装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备用轮胎载架具有固定所述备用轮胎的固定板,
所述固定板从所述保护部延伸至所述支撑部的后方而设置,并且在侧视方向上形成L字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备用轮胎装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部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备用轮胎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备用轮胎装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部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所述备用轮胎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上的高度。
CN202020429951.1U 2020-03-30 2020-03-30 备用轮胎装载结构 Active CN2120991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29951.1U CN212099103U (zh) 2020-03-30 2020-03-30 备用轮胎装载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29951.1U CN212099103U (zh) 2020-03-30 2020-03-30 备用轮胎装载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99103U true CN212099103U (zh) 2020-12-08

Family

ID=73636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29951.1U Active CN212099103U (zh) 2020-03-30 2020-03-30 备用轮胎装载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9910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06316A (ja) * 2021-01-07 2022-07-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06316A (ja) * 2021-01-07 2022-07-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CN114954707A (zh) * 2021-01-07 2022-08-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构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77651B2 (en)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KR960005861B1 (ko) 자동차의 후부구조
US9085329B2 (en) Automotive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8998305B2 (en) Automotive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6033300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KR101163882B1 (ko) 자동차의 차체 구조
US6431300B1 (en) Structure for installing an automotive battery
CN112140860A (zh) 车辆车身结构及包括该车辆车身结构的车辆
US20090001682A1 (en) Passenger Step Mount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JP2013035435A (ja) 車両の電源装置支持構造
JP5311203B2 (ja) 燃料タンク支持構造
CN212099103U (zh) 备用轮胎装载结构
JP5568606B2 (ja) 車両用部品の支持構造
CN101301864B (zh) 用于车辆的拼合式座椅靠背的连接装置
JP2007131259A (ja) 車両の下部構造
JP2011131711A (ja) 車体後部の下部構造
JP3138175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984754B2 (ja)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KR101755450B1 (ko) 차량용 후방 프레임 유닛
US10576845B2 (en) Vehicle seat
JP3726464B2 (ja) キャブオーバ車両の衝突安全車体構造
CN220180943U (zh) 车辆底部结构
JP5477680B2 (ja) 車体の前部構造
WO2023139896A1 (ja) 車体構造
CN110341809B (zh) 车身后部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