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36419U - 手持式吹风机 - Google Patents

手持式吹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36419U
CN212036419U CN202020114735.8U CN202020114735U CN212036419U CN 212036419 U CN212036419 U CN 212036419U CN 202020114735 U CN202020114735 U CN 202020114735U CN 212036419 U CN212036419 U CN 2120364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
air outlet
air
hair dryer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Ceas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1473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俞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ream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ream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73538137&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212036419(U)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eam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Dream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1473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364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364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36419U/zh
Ceas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And Drying H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持式吹风机,包括手持部;与手持部连接的主体部;以及用于将外部气流引入至主体部的吸风组件;其中,主体部包括形成有腔体的风筒外壳以及设置在腔体内的中心风筒,风筒外壳和中心风筒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主体部的出风端设置有与气流通道相连通的出风口,出风端还设置有位于出风口内侧且用以使得气流聚拢的导流件。通过在出风端位于出风口内侧设置有导流件,使得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形成的涡流压缩进导流件,形成均匀且粗壮的聚拢气流,增强聚风效果并保持聚风状态传播较远距离,间接达到节省资源的效果。

Description

手持式吹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持式吹风机,属于吹风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吹风机是可以快速使头发风干的个人护理类小家电,可以通过加热丝加热,使风变热,从而使头发更快被吹干,缩短了干头发的时间,便利了人们生活。然而,当气流从主体部的出风口吹出时,出风效果比较散,不聚焦,吹风效果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一种手持式吹风机,其在出风端位于出风口内侧设置有导流件,使得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形成的涡流压缩进导流件,增强聚风效果并保持聚风状态传播较远距离。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手持式吹风机,包括
手持部;
与所述手持部连接的主体部;
以及用于将外部气流引入至所述主体部的吸风组件;
其中,所述主体部包括形成有腔体的风筒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腔体内的中心风筒,所述风筒外壳和所述中心风筒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所述主体部的出风端设置有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的出风口,所述出风端还设置有位于所述出风口内侧且用以使得气流聚拢的导流件。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件为向所述中心风筒内凹陷的凹槽,沿所述主体部径向方向,所述凹槽的截面为弧形、矩形和梯形中的一个。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深度为5mm-15mm。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具有槽底壁及与所述槽底壁连接的槽壁,所述槽壁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为用以汇聚气流的斜面。
进一步地,所述斜面为自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侧向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侧倾斜设置的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斜面为弧形曲面。
进一步地,所述槽壁与所述槽底壁之间形成有夹角,所述夹角范围为大于90°且小于180°。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外侧连接有卡持件,所述卡持件与所述凹槽的槽壁形成有与所述中心风筒卡持的卡持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还包括与所述导流件连接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风筒外壳上,所述导流件与所述连接件之间形成有用以通过气流的弧形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卡持件与所述连接件通过若干支撑板连接,所述支撑板用以将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导流件之间形成所述弧形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凸起,所述风筒外壳上设置有与所述凸起卡持的槽孔。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及所述风筒外壳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出风端位于出风口内侧设置有导流件,使得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形成的涡流压缩进导流件,形成均匀且粗壮的聚拢气流,增强聚风效果并保持聚风状态传播较远距离,间接达到节省资源的效果。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手持式吹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手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手持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手持式吹风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主体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主体部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手持式吹风机的剖面图;
图8为图1中导流件与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导流件与连接件在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主体部的爆炸图;
图11为图1中没有安装导流件的手持式吹风机的气流仿真模拟;
图12为图1中具有截面为梯形的凹槽的手持式吹风机的气流仿真模拟;
图13为图1中具有截面为矩形的凹槽的手持式吹风机的气流仿真模拟;
图14为图1中具有截面为弧形的凹槽的手持式吹风机的气流仿真模拟;
图15为图1中具有截面为完整半球状的凹槽的手持式吹风机的气流仿真模拟;
图16为图1中具有一深度凹槽的手持式吹风机的气流仿真模拟;
图17为图1中具有另一深度凹槽的手持式吹风机的气流仿真模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机构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中的手持式吹风机100可用于干发场景;或者,实验室、理疗室及工业生产、美工等方面作局部干燥、加热和理疗的场景,本申请不对手持式吹风机100的应用场景作限定。该手持式吹风机100可以包括以下部件:手持部1、与手持部1连接的主体部2。
请结合图2及图3,手持部1具有与主体部2连接的第一端部11、以及远离主体部2且用于进风的第二端部12。第二端部12贯穿有线缆4以为手持式吹风机100整体供电。线缆4远离第二端部12的一端提供有插头(图中未示出),插头可以提供到主电源或者电池组的电连接。
其中,线缆4包括载电导线(火线,live wire)和中性导线(零线,neutral wire)。可选地,线缆4以一股电线贯穿第二端部12后,在手持部1内部被分成至少两股电线。
手持部1包括形成有中空部的手持外壳13以对手持部1内部的组件进行保护,14设置在手持部1内以将外部气流从第二端部12吸入并导向至主体部2。该吸风组件14包括马达141和风扇,马达141和风扇可以一体化设置;或者,也可以可拆分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可选地,马达141可以是交流感应电机、串激式交直两用电机、或者是直流电机等,本实施例不对马达141的类型作限定。
手持外壳13从主体部2延伸至第二端部12远离主体部2的一端。线缆4穿过位于第二端部12位置处的手持外壳13进入手持部1。线缆4大体定位于第二端部12的中间处,向手持部1的内部中心延伸。示意性地,手持部1整体呈管状结构,且具有基本一致的直径。当然,手持部1也可以为其它形状,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可选地,为了保证使用者使用手持式吹风机100时的稳定性,手持外壳13的手持部1分可以设置有防滑组件;或者,手持外壳13上手持部1分的材料为防滑材料。
可选地,手持部1上还设置有第一触控组件5,第一触控组件5用于接收第一触控操作以调节手持式吹风机100的工作状态。比如:根据第一触控操作调节手持式吹风机100的开关状态。可选地,第一触控组件5可以实现为按钮组件(即基于实体按键实现的触控组件)、或者触控显示屏组件(即,基于虚拟按键实现的触控组件)等,本实施例不对第一触控组件5的实现方式作限定。
当然,手持部1内还可以设置有其它组件,比如:用于对线缆4、触控组件和吸风组件14进行固定的固定组件等,本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请结合图4至图10,主体部2包括形成有腔体的风筒外壳21、设置在腔体内的中心风筒22、套设在中心风筒22上用以调节温度的加热组件23、与中心风筒22连接且用以控制吸风组件14与加热组件23的控制组件24、盖设在风筒外壳21一侧的盖板组件25、与手持部1连接的进风口26、以及设置在风筒外壳21远离盖板组件25一端,即出风端的出风口27。风筒外壳21和中心风筒22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未标号),气流通道与进风口26和出风口27相连通。吸风组件14、加热组件23与控制组件24电连接,控制组件24与线缆4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组件24为双层电路板241,中心风筒22具有外周面,双层电路板241套设在外周面上以与中心风筒22固定,双层电路板241皆为PCB板,加热组件23为加热丝231。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双层电路板241也可为其他,加热组件23也可为其他,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本实施例中,风筒外壳21为圆形以配合中心风筒22的形状。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风筒外壳21也可为其他,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主体部2还包括设置在出风口27内侧且用以使得气流聚拢的导流件282,导流件282将从出风口27流出的气流形成的涡流压缩到自身结构里,增强聚风效果,导流件282可拆卸地安装在手持式吹风机100上,导流件282与主体部2的连接方式不限于螺栓连接、螺纹连接、卡箍连接等连接方式,本实施例以卡箍连接方式为例进行说明。导流件282为向中心风筒内凹陷的凹槽282。凹槽282具有槽底壁2821及与槽底壁2821连接的槽壁2822,槽壁2822靠近出风口27的一端为用以汇聚气流进入凹槽282的斜面28221,该斜面28221为自靠近出风口27的一侧向远离出风口27的一侧倾斜设置的平面28221,斜面28221为弧形曲面28221。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斜面也可为其他用以导向的面,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槽底壁2821为弧形曲面或平面,槽壁2822与槽底壁2821之间形成有夹角,夹角范围为大于90°且小于180°,槽壁2822远离斜面28221的一端的弧形结构、圆柱形结构和锥形结构等中的一个,即,沿主体部2径向方向,凹槽282的截面可以为弧形、矩形和梯形等结构中的一个。在其他实施例中,凹槽282也可为其他结构,凹槽282的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凹槽282的大小在此也不做具体限定。为了确保凹槽282聚拢气流的效果,凹槽282的深度的较佳的选择范围为5mm-15mm,凹槽282外侧连接有卡持件2823,卡持件2823与槽壁2822形成有与中心风筒22卡持的卡持空间2824。当凹槽282与主体部2连接时,中心风筒22靠近出风口27的一端正好卡进卡持空间2824,使得凹槽282与主体部2固定连接。为了进一步增强凹槽282与主体部2的连接稳定性,主体部2还包括与导流件282连接的连接件281,连接件281可拆卸地固定在风筒外壳21上,导流件282与连接件281之间形成有用以通过气流的弧形开口283,其中,连接件281与风筒外壳21的连接方式不限于螺栓连接、螺纹连接、卡箍连接等连接方式,本实施例以卡箍连接方式为例进行说明。卡持件2823与连接件281通过若干支撑板284连接。支撑板284用以将连接件281与导流件282之间形成弧形开口283,用以使得从出风口27流出的气流穿过。连接件281为具有中空的圆环结构,在连接件281等间距设置有若干凸块2811,当连接件281与风筒外壳21以卡箍连接方式连接时,凸块2811卡箍在形成在风筒外壳21的锁孔内211,使连接件281与主体部2的连接固定,此外连接件281上还设置有凸起2812,风筒外壳21上设置有与凸起2812卡持的槽孔(未图示),凸起2812与槽孔配合使连接件281与风筒外壳21连接紧密。连接件281及风筒外壳22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圈(未图示),避免气流从连接件281与风筒外壳22之间的流出。
主体部2还包括设置在腔体内用以将气流导向至出风口27的挡风环29,挡风环29设置在进风口26处,挡风环29套设在中心风筒22上且朝向出风口27倾斜设置。为了更好的将气流导向至出风口27,挡风环29在靠近进风口26处朝向进风口26倾斜设置有一导向板291。加热组件23靠近进风口26设置,控制组件24设置在挡风环29的一侧且背离加热组件23设置,从而使得气流能够直接从进风口26经过加热组件23直接流向至出风口27。如图7中的箭头方向所指,气流在挡风环29的作用下,流向至出风口27。
双层电路板241用于控制手持式吹风机100的工作参数。比如:调节加热组件23的加热功率、吸风组件14的转速等工作参数。相应地,手持式吹风机100上设置有第二触控组件6和第三触控组件7,第二触控组件6和第三触控组件7均电连接至双层电路板241。其中,第二触控组件6用于接收第二触控操作以使双层电路板241调节加热组件23的加热功率,从而实现调节双层电路板241出风温度。第三触控组件7用于接收第三触控操作以使双层电路板241调节吸风组件14的转速,从而实现调节双层电路板241的出风速度。
可选地,第二触控组件6和第三触控组件7设置在盖板组件25上;当然,在实际实现时,第二触控组件6和第三触控组件7也可以设置在其它位置,比如:手持部1上,本实施例不对第二触控组件6和第三触控组件7的设置位置作限定。
另外,本实施例仅以双层电路板241控制加热组件23的加热功率、吸风组件14的转速两种工作参数为例进行说明,在实际实现时,还可以增加控制其它工作参数,相应地,手持式吹风机100上还可以集成更多的触控组件,本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同上述,第二触控组件6和第三触控组件7可以实现为按钮组件(即基于实体按键实现的触控组件)、或者触控显示屏组件(即,基于虚拟按键实现的触控组件)等,本实施例不对第二触控组件6和第三触控组件7的实现方式作限定。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一触控组件5、第二触控组件6和第三触控组件7中的二者或者三者也可以实现为一个触控组件,该触控组件具有多种调节功能。
中心风筒22包括靠近盖板组件25设置的第一风筒221及与第一风筒221连通设置的第二风筒222,第一风筒221的直径小于第二风筒222的直径,双层电路板241套设在第一风筒221上,加热组件23套设在第二风筒222上,气流从第一风筒221流向至第二风筒222,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气流经过加热组件23加热,另一方便使得手持式吹风机100整体外观更为美观。呈上述,为了配合风筒外壳21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双层电路板241的形状为圆形。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双层电路板241的形状也可为其他,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中心风筒22靠近盖板组件25的端部设置有第一螺纹,盖板组件25上设置有与第一螺纹相匹配以实现螺纹连接的第二螺纹。
中心风筒22靠近盖板组件2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通孔223,盖板组件25上设置有第一突伸块,第一突伸块穿过第一通孔223并与第一通孔223卡持以使得盖板组件25与中心风筒22固定连接,即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筒221的端部设置有第一通孔223。为了使得第一突伸块与第一通孔223卡持更为牢固,第一突伸块突伸出第一通孔223的端部还设置有紧固件,以防止第一突伸块滑出第一通孔223。紧固件为常规设置,在此不做赘述。
盖板组件25靠近双层电路板241设置,包括设置在双层电路板241一侧的盖板本体251、设置在盖板本体251一侧的后盖板253及设置在后盖板253与盖板本体251之间的端盖252,第一突伸块设置在盖板本体251的中心部。在本实施例中,盖板本体251、后盖板253及端盖252皆为圆形以与风筒外壳21盖合。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盖板本体251、后盖板253及端盖252也可为其他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双层电路板241上设置有第二通孔242,盖板组件25上设置有与第二通孔242位置对应的第二突伸块,第二突伸块穿过第二通孔242并与第二通孔242卡持以使得盖板组件25与双层电路板241卡持。呈上述,第二突伸块设置在盖板本体251上。
盖板本体251上设置有卡槽,后盖板253上设置有与卡槽位置对应的第三突伸块2531,第三突伸块2531与卡槽卡持设置。盖板组件25还包括设置在盖板本体251与后盖板253之间的端盖252,端盖252上设置有用以使得第三突伸块2531穿过的第三通孔2521。
为了验证该导流件282对气流的聚拢效果,我们将安装有多种不同结构凹槽282的手持式吹风机100的吹出的气流进行仿真模拟,请参见图11,没有安装导流件的手持式吹风机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比较散,无规则,效果比较差。请参见图12至图14,相对没有安装导流件的手持式吹风机,安装导流件的手持式吹风机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的更加聚拢,出现均匀且粗壮的聚拢气流,出风效果更好。此外,相对截面为梯形和弧形结构的凹槽,截面为矩形的凹槽的聚风效果更好,并且保持聚风状态传播距离最远。
请参见图15至图17,具有截面为完整半球状的凹槽汇聚的气流具有最大的核心速度,具有最远的送风距离,但是汇聚气流好耗散比较块。随着凹槽的深度增大,气流汇聚点距离出风口位置变远,气流汇聚区域变大,但气流核心速度略有变小。基于此,可探索出最佳深度的导流件,从而增强出风效果。
综上:通过在出风端位于出风口内侧设置有导流件,使得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形成的涡流压缩进导流件,形成均匀且粗壮的聚拢气流,增强聚风效果并保持聚风状态传播较远距离,间接达到节省资源的效果。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手持式吹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手持部;
与所述手持部连接的主体部;
以及用于将外部气流引入至所述主体部的吸风组件;
其中,所述主体部包括形成有腔体的风筒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腔体内的中心风筒,所述风筒外壳和所述中心风筒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所述主体部的出风端设置有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的出风口,所述出风端还设置有位于所述出风口内侧且用以使得气流聚拢的导流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为向所述中心风筒内凹陷的凹槽,沿所述主体部径向方向,所述凹槽的截面为弧形、矩形和梯形中的一个。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式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为5mm-15mm。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式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具有槽底壁及与所述槽底壁连接的槽壁,所述槽壁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为用以汇聚气流的斜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持式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为自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侧向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侧倾斜设置的平面。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持式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为弧形曲面。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持式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壁与所述槽底壁之间形成有夹角,所述夹角范围为大于90°且小于180°。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持式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外侧连接有卡持件,所述卡持件与所述凹槽的槽壁形成有与所述中心风筒卡持的卡持空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持式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还包括与所述导流件连接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风筒外壳上,所述导流件与所述连接件之间形成有用以通过气流的弧形开口。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持式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持件与所述连接件通过若干支撑板连接,所述支撑板用以将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导流件之间形成所述弧形开口。
CN202020114735.8U 2020-01-19 2020-01-19 手持式吹风机 Ceased CN2120364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14735.8U CN212036419U (zh) 2020-01-19 2020-01-19 手持式吹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14735.8U CN212036419U (zh) 2020-01-19 2020-01-19 手持式吹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36419U true CN212036419U (zh) 2020-12-01

Family

ID=73538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14735.8U Ceased CN212036419U (zh) 2020-01-19 2020-01-19 手持式吹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3641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87493A1 (zh) * 2021-11-19 2023-05-25 佛山市顺德区雷泰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87493A1 (zh) * 2021-11-19 2023-05-25 佛山市顺德区雷泰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34435A (zh) 手持式吹风机
JP4197461B2 (ja) ヘアードライヤー
CN110448028A (zh) 手持吹风设备
CN212036419U (zh) 手持式吹风机
CN210581441U (zh) 手持吹风设备
CN210960773U (zh) 手持式吹风机
CN212563735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10184822U (zh) 电吹风
CN113384057A (zh) 调节组件及吹风机
WO2020087706A1 (zh) 毛发干燥装置
CN207767749U (zh) 一种电吹风导风结构及电吹风
CN215873744U (zh) 使用安全的飓风筒
CN212117386U (zh) 风嘴组件及手持吹风机
CN106288012B (zh) 用于桌面空调的壳体组件及桌面空调
CN213757035U (zh) 吹风机
CN215456019U (zh) 便携式吹风机
CN210672442U (zh) 手持吹风设备
CN210581451U (zh) 手持吹风设备
CN210672439U (zh) 手持吹风设备
JP3223019U (ja) 組立式乾燥機及び布団送風ノズル構造
CN210783275U (zh) 手持吹风设备
CN215837549U (zh) 用于护发器具的附件
CN212177456U (zh) 送风装置
CN214258262U (zh) 一种手柄进风式吹风机
CN211932984U (zh) 调节组件及吹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IW01 Full invalidation of patent right

Decision date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20220728

Decision number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57352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201

IW01 Full invalidation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