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00667U - 可回转折叠式换梁机 - Google Patents
可回转折叠式换梁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000667U CN212000667U CN201922341239.6U CN201922341239U CN212000667U CN 212000667 U CN212000667 U CN 212000667U CN 201922341239 U CN201922341239 U CN 201922341239U CN 212000667 U CN212000667 U CN 21200066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wing arm
- swing
- filling section
- limiting
- trolle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换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回转折叠式换梁机。包括导梁和设置在导梁两端下方的移动小车,导梁下端设置有一对用于吊放并移动梁片的吊梁小车,导梁的两端均铰接有第一摆臂,每个移动小车上均铰接有第二摆臂,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对应的与第三摆臂的顶部和底部铰接,第一摆臂、第二摆臂以及第三摆臂所形成的组合体可在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沿水平方向摆动,第三摆臂可在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相对于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摆动以实现第一摆臂的升降,组合体的摆动通过第一限位机构进行限位,第三摆臂的摆动通过第二限位机构进行限位。本申请中,当导梁在运输时位于低位,当设备需要工作时可快速切换成高位,从而提高梁片的换架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换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回转折叠式换梁机。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目前铁路、公路营运时间的增长,桥梁老化问题对既有线(已经建好的线路)运营的安全影响日益突出。一些建造时间不是很久的桥梁,因为既有线尤其是主要干线的不断提速及通行重载列车的需要,导致其强度或刚度不能满足要求而不得不进行更换。由于某些桥梁制造、安装质量较差,每年也产生部分病害桥梁。
此外,我国在过去的铁路制造上使用大量的钢梁,这些钢梁的使用寿命明显低于混凝土梁,且钢梁的维护工作量很大,而有些地方根本无法维护,这也造成了部分钢梁在其没有达到强度寿命前就需要更换。因此,针对不同的桥梁形式,研究一种或几种安全、可靠的既有铁路线桥梁换架方法已经是迫在眉睫。
我国目前既有铁路线桥梁换架方法包括全封闭进行既有线桥梁换架法和间断封闭进行既有线桥梁换架法。
全封闭换架梁的思路是在既有铁路桥梁附近修建临时便线或便桥;列车通行于临时便线或便桥,利用架桥机等方式进行桥梁换架。此种作业模式不必中断行车,适应于河道或山谷的桥梁,但需修建便线或便桥,耗资大,时间长列车通行便线(便桥)时还需限速,便线与正线对接及正线与正线对接时需要点施工,同时频繁地扰动线路,造成了路基及道床的不稳定,因此限速时间长,对列车正点运营影响大;修建与拆除便线对环境影响大。
间断封闭换架梁的思路是通过调整列车运行图或列车运行空隙利用龙门吊或支架横移等方案实施桥梁换架作业。此种作业模式不需修建便线,耗资少,无环境污染;准备时间短,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桥梁换架工作;对既有线扰动小,换架完成后较短的时间内即可恢复正常运行。准备工作在线下进行,对既有线无干扰,但无法适用于山谷或河流上部的桥梁。间断封闭进行既有线桥梁换架由于没有供车辆绕行的便线,所以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及封闭时间的长短成为该方案的重中之重。
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急需提出一套全新的、可适用于各种桥墩高度或桥下地形、地貌的铁路梁桥换架梁施工技术和装备,为桥梁换架工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保证在对原线路设备最低干扰的前提下,在“天窗点”内安全、高效地完成整孔梁的换架施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回转折叠式换梁机,以至少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部分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回转折叠式换梁机,包括导梁和设置在导梁两端下方的移动小车,导梁下端设置有一对用于吊放并移动梁片的吊梁小车,导梁的两端均铰接有第一摆臂,每个移动小车上均铰接有第二摆臂,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对应的与第三摆臂的顶部和底部铰接,第一摆臂、第二摆臂以及第三摆臂所形成的组合体可在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沿水平方向摆动,第三摆臂可在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相对于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摆动以实现第一摆臂的升降,组合体的摆动通过第一限位机构进行限位,第三摆臂的摆动通过第二限位机构进行限位。
可选的,导梁两侧的既有线路上均设有运梁专列,运梁专列的尾部均设有第一填充段,当第二摆臂摆动至工作位时,第一填充段搭接至移动小车的顶端并位于第二摆臂靠近运梁专列的一侧,用于为驮梁小车的移动提供轨道。
可选的,第二摆臂的另一侧设有可对第二摆臂的摆动进行避让的第二填充段,第二摆臂的顶端设有第三填充段,第二填充段和第三填充段用于为驮梁小车的移动提供轨道。
可选的,第二填充段活动连接在移动小车上,第二填充段通过第三驱动机构驱动并靠近或远离第二摆臂,第二填充段构成为第一限位机构,第二填充段靠近第二摆臂的一端用于对第二摆臂的摆动进行限位。
可选的,第二摆臂上设有限位面,第二填充段通过第三驱动机构驱动与限位面接触并对第二摆臂的摆动进行限位。
可选的,第二摆臂与移动小车之间连接有第一驱动机构。
可选的,第三摆臂的两端均设有第一限位部,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上均设有第二限位部,当第一摆臂为升起状态时,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之间相对应且通过第二限位机构进行限位。
可选的,第一摆臂上设有第三限位部,当第一摆臂为下降状态时,第一限位部和第三限位部之间相对应且通过第二限位机构进行限位。
可选的,第二限位机构为销轴,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第三限位部上均设有销孔。
可选的,第三摆臂与第二摆臂之间连接有第二驱动机构。
有益效果:本申请可通过控制组合体的摆动来调整导梁和移动小车的状态,当导梁在运输时,导梁位于低位,并且支撑在移动小车上,因此可方便运输,当设备需要工作时,可将导梁快速切换成高位,从而便于完成梁片的吊装移动,施工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与运梁专列的第一填充段的配合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组合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位于工作位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设备进场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三摆臂带动导梁升起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位于工作位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旧梁的拆除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新梁的安装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设备的撤场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位于运输位的组合体的状态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三摆臂升起的组合体的状态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中位于工作位的组合体的状态图。
附图标记:
100、导梁;200、移动小车;300、组合体;301、第一摆臂;302、第二摆臂;303、第三摆臂;401、第一驱动机构;402、第二驱动机构;403、第三驱动机构;501、第一限位机构;502、第二限位机构;601、第一填充段;602、第二填充段;603、第三填充段;700、吊梁小车;801、第一运梁专列;802、第二运梁专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至4,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回转折叠式换梁机,包括导梁100和设置在导梁100两端下方的移动小车200,导梁100下端设置有一对用于吊放并移动梁片的吊梁小车700,导梁100的两端均铰接有第一摆臂301,每个移动小车200上均铰接有第二摆臂302,第一摆臂301和第二摆臂302对应的与第三摆臂303的顶部和底部铰接,第一摆臂301、第二摆臂302以及第三摆臂303所形成的组合体300可在第一驱动机构401的驱动下沿水平方向摆动,第三摆臂303可在第二驱动机构402的驱动下相对于第一摆臂301和第二摆臂302摆动以实现第一摆臂301的升降,组合体300的摆动通过第一限位机构501进行限位,第三摆臂303的摆动通过第二限位机构502进行限位。
在本方案中,导梁100为条形结构,其长度方向与桥梁长度方向一致,通过位于其两端的组合体300以及移动小车200进行支撑并设置于待换架孔位的上方,导梁100的下端设置有一对吊梁小车700,吊梁小车700为现有技术,吊梁小车700与导梁100活动卡接,吊梁小车700设有行走机构以及起重机构,通过该行走机构可沿着导梁100的长度方向行走,通过起重机构则可用于将重物吊起,因此吊梁小车700可将梁片吊起并进行转移。
本方案中,第一摆臂301、第二摆臂302以及第三摆臂303之间可形成组合体300,且该组合体300为类似C字型的结构,第一摆臂301与第二摆臂302位于两端,第三摆臂303位于中部,这样会使得第一摆臂301、第二摆臂302以及第三摆臂303之间形成一个凹口。首先在第二驱动机构402的带动下,第三摆臂303相对于第一摆臂301和第二摆臂302旋转,使得第三摆臂303逐渐位于竖直的状态,第一摆臂301和第二摆臂302则为水平状态,且导梁100得以提升;由于第一摆臂301与导梁100铰接,第二摆臂302与移动小车200铰接,因此在第一驱动机构401的带动下,组合体300则沿着水平方向转动,将各个部件拆分出来看,即第一摆臂301相对于导梁100转动,第二摆臂302相对于移动小车200转动,在第一摆臂301和第二摆臂302的带动下,第三摆臂303也随之转动,上述转动方向一致且均沿水平方向,这样就会带动第一摆臂301、第二摆臂302以及第三摆臂303之间形成的凹口转动,当第一摆臂301和第二摆臂302转动至于桥面垂直时,该凹口所在平面垂直于导梁100,此时,凹口的开口也达到最大,则便于吊梁小车700吊取梁片从该凹口中穿过,此时该状态下的结构为工作位。而当第一摆臂301和第二摆臂302与桥面方向平行且第三摆臂303位于低位时,则为运输位。
组合体300的两端即第一摆臂301和第二摆臂302均与导梁100铰接,因此在外力的作用下,组合体300可实现摆动功能,在运输前,两个组合体300的初始状态处于收缩状态且相互远离,即移动小车200是远离导梁100两端的,待移动小车200移动至待换架孔位两侧的既有桥梁上时,控制组合体300摆动上升,即第三摆臂303摆动至竖直,需要强调的是,因组合体300之间相互远离,因此此时组合体300的摆动方向相反,即可带动导梁100上升至待换架孔位上方,在上述过程中,其中一个移动小车200可提前限位在既有桥梁上,这样在导梁100的上升过程中,其中一个移动小车200则保持稳定,仅仅导梁100和另一个移动小车200运动,这样可最大程度上优化施工进度。
因第三摆臂303与第一摆臂301、第二摆臂302铰接,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在第三摆臂303竖直时,即位于工作位时,采用第二限位机构502对第三摆臂303进行约束,约束方式可采用常规技术手段即可,以保证第三摆臂303相对于第一摆臂301和第二摆臂302之间不会发生转动,例如设置支撑,销轴等方式均可。
因第一摆臂301与导梁100铰接,第二摆臂302与移动小车200铰接,使得组合体300具有不稳定性,因此需要采用第一限位机构501对组合体300的水平摆动进行约束,主要可采取对第一摆臂301和/或第二摆臂302进行约束来实现,约束方式采用常规技术手段即可,以保证第一摆臂301相对于导梁100和/或第二摆臂302相对于移动小车200不会发生转动,例如设置支撑,销轴等方式均可。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结构整体的稳定性,仅仅在组合体300需要摆动时解除一限位机构501对组合体300的约束,其余状态下,一限位机构501均应与组合体300之间保持约束关系。
对于第三摆臂303的摆动,可通过第二驱动机构402进行驱动,该驱动机构可作用于第三摆臂303与第一摆臂301和/或第二摆臂302上,通过调整第三摆臂303相对于第一摆臂301和第二摆臂302的摆动,从而实现第一摆臂301的升降,即实现导梁100的升降,该第二驱动机构402可为电机,通过带动第三摆臂303与第一摆臂301、第二摆臂302之间的铰接轴进行转动,从而实现第三摆臂303的摆动,该第二驱动机构402也可为伸缩机构,通过伸缩调整第三摆臂303与第一摆臂301和第二摆臂302之间的角度来实现第三摆臂303的摆动。
对于第一摆臂301和第二摆臂302的摆动,可通过第一驱动机构401进行驱动,该驱动机构可作用于第一摆臂301和/或第二摆臂302上,通过调整第一摆臂301相对于导梁100的摆动和/或第二摆臂302相对于移动小车200的摆动,从而实现组合体300的水平转动。该第一驱动机构401可为电机,通过带动第一摆臂301相对于导梁100摆动的铰接轴和/或第二摆臂302相对于移动小车200摆动的铰接轴转动,从而实现第一摆臂301和/或第二摆臂302的摆动,该第一驱动机构401也可为伸缩机构,通过伸缩调整第一摆臂301相对于导梁100的角度和/或第二摆臂302相对于移动小车200的角度来实现其摆动。该驱动机构也可作用于第三摆臂上,在此不做赘述。
为了加强移动小车200对组合体300的支撑效果,移动小车200的底端可设置液压机构,而既有桥梁上也可对应液压机构设置垫块,当移动小车200就位后,其底端的液压机构伸长并顶在垫块上,从而有效提高移动小车200的支撑强度。
在本方案中,导梁100在运输时位于低位,因此可方便运输,当需要工作时,可快速切换成高位,从而便于完成梁片的吊装移动,施工效率高。
参阅图2,导梁100两侧的既有线路上均设有运梁专列,运梁专列的尾部均设有第一填充段601,当第二摆臂302摆动至工作位时,第一填充段601搭接至移动小车200的顶端并位于第二摆臂302靠近运梁专列的一侧,用于为驮梁小车的移动提供轨道。
在本方案中,则设置了第一填充段601,该第一填充段601的顶端可设置与运梁专列一致的轨道,以便于驮梁小车行走。移动小车200在和第二摆臂302连接的过程中,考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移动小车200的长度可设置较长,从而起到支撑地面的作用,而第二摆臂302则位于移动小车200的中部,这样会导致在移动小车200上,第二摆臂302和相应的运梁专列之间会产生较大的空隙,不利于梁片的吊取。因此在本方案中,则设置了第一填充段601,该第一填充段601的顶端可设置与运梁专列一致的轨道,以便于驮梁小车行走。当第二摆臂302摆动至工作位后,第二摆臂302与桥面方向垂直,此时通过第一填充段601,则可有效填补移动小车200顶部的空缺。
更为优选地,该第一填充段601铰接在运梁专列的尾部,当需要与移动小车200搭接时,第一填充段601从上往下旋转,从而顺利搭接在移动小车200的顶端。
第二摆臂302的另一侧设有可对第二摆臂302的摆动进行避让的第二填充段602,第二摆臂302的顶端设有第三填充段603,第二填充段602和第三填充段603用于为驮梁小车的移动提供轨道。
在本申请中,第一摆臂301设置在导梁100的端部,因此吊梁小车700只能止步于第一摆臂301之前,即使有第一填充段601的补充,在水平方向上,还是会存在吊梁小车700到第二摆臂302这一段空缺,因此设置第二填充段602和第三填充段603以填补这段空缺,如第一填充段601,第二填充段602和第三填充段603的顶端可设置与运梁专列一致的轨道,以便于驮梁小车行走。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第二摆臂302会转动,而第二填充段602设置在移动小车200上,因此其需要对第二摆臂302的摆动进行避让。优选地,第三填充段603可与第二填充段602为一体化结构。
第二填充段602活动连接在移动小车200上,第二填充段602通过第三驱动机构403驱动并靠近或远离第二摆臂302,第二填充段602构成为第一限位机构501,第二填充段602靠近第二摆臂302的一端用于对第二摆臂302的摆动进行限位。
在本方案中,则对第二填充段602的避让进行具体实施,即第二填充段602与移动小车200活动连接,且通过第三驱动机构403进行驱动,从而可靠近或远离第二摆臂302,当第二摆臂302需要摆动时,第二填充段602远离第二摆臂302,从而为第二摆臂302的旋转提供空间,当第二摆臂302摆动就位时,第二填充段602重新与第二摆臂302搭接,用于为驮梁小车提供轨道。
且本方案还利用了第二填充段602可活动的性质,实现了对第二摆臂302转动的限制,即第二填充段602构成为第一限位机构501,通过对第二摆臂302的约束实现了对组合体300旋转的约束,该设置的好处首先体现在设置的位置上,由于移动小车200与桥面接触,因此移动小车200的稳定性最好,因此对第二摆臂302与移动小车200之间进行约束可使整体的结构更为稳定。其次,可实现第二填充段602的多功能利用,即第二填充段602的移动不但可实现对第二摆臂302的避让还可利用其对第二摆臂302进行约束,约束方式也可采用常规方式,如在第二填充段602与第二摆臂302上设置相对应的卡接件,通过卡接实现限位,或者采用螺栓等方式进行固定均可。
具体的,第二填充段602远离第二摆臂302的一端铰接在移动小车200顶端,第三驱动机构403为驱动第二填充段602另一端相对于移动小车200上下摆动的伸缩装置,当伸缩装置伸长时,第二填充段602相对于移动小车200向上摆动,第二填充段602则脱离第二摆臂302,当伸缩装置收缩时,第二填充段602相对于移动小车200向下摆动,第二填充段602则与第二摆臂302接触。
作为补充的,第二填充段602还可与移动小车200滑动连接,其通过滑轨沿移动小车200长度方向滑动,第三驱动机构403也可为伸缩装置,通过伸缩控制第二填充段602的滑动,从而实现第二填充段602与第二摆臂302的靠近或远离。
第二摆臂302上设有限位面,第二填充段602通过第三驱动机构403驱动与限位面接触并对第二摆臂302的摆动进行限位。
本实施例中,则对第二填充段602与第二摆臂302的约束进行了优化,不需要使用限位部件即可实现二者的约束,由于第二填充段602具有活动性,因此其靠近第二摆臂302时可与限位面进行接触,从而形成锁定结构,例如第二摆臂302的旋转部位的外壁为矩形,第二填充段602的端部为平面,因此第二填充段602与第二摆臂302的接触面也为一个平面,这样就可以限制第二摆臂302的旋转,且矩形的两面之间夹角为90°,也便于对工作位以及运输位下的第二摆臂302进行约束,该限位面还可为其他形状,例如波浪形等,而第二填充段602的端部则相对于限位面的形状进行适应性调整。
所述第二摆臂302与所述移动小车200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驱动机构401.
本实施例中,则对第一驱动机构401的位置进行了优化,因为移动小车200与桥面接触,因此移动小车200的稳定性最好,从而驱动第二摆臂302相对于移动小车200摆动也可使得结构整体强度更高。
具体的,第一驱动机构401可为电机和减速器,设置于移动小车200的底端,而第二摆臂302则对应设置转轴,该转轴贯穿移动小车200且与减速器的输出端连接。
第三摆臂303的两端均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摆臂301和第二摆臂302上均设有第二限位部,当所述第一摆臂301为升起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之间相对应且通过第二限位机构502进行限位。
在本方案中,则对第二限位部进行了具体实施,通过第二限位机构502对相对应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进行限位,可有效实现第三摆臂303在竖直状态时的固定,第二限位机构502可采用常规设置,例如螺栓螺母、销轴等均可。
第一摆臂301上设有第三限位部,当第一摆臂301为下降状态时,第一限位部和第三限位部之间相对应且通过第二限位机构进行限位。
在本方案中,则对第二限位部进行了进一步具体实施,通过第二限位机构502对相对应的第三限位部进行限位,可有效实现第三摆臂303在水平状态时的固定,即运输位时的固定,可有效保证运输状态过程中第一摆臂301与第三摆臂303之间的稳定性,从而确保导梁100的稳定性,该第二限位机构502同样可采用常规设置,例如螺栓螺母、销轴等均可。
第二限位机构502为销轴,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第三限位部上均设有销孔。
本实施例则是对第二限位部进行了最具体的实施,即第二限位部为销轴,而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第三限位部上均设有销孔,通过将销轴插入对应的销孔内即可实现对第三摆臂303的约束,从而起到稳定整体结构的效果。
第三摆臂303与第二摆臂302之间连接有第二驱动机构。
在本实施例中,则对第二驱动机构402的具体位置进行优化,在本方案中,移动小车200最具稳定性,第二摆臂302铰接在移动小车200上,因此通过将第二驱动机构402设置在第二摆臂302和第三摆臂303之间可最大程度上实现第三摆臂303摆动的稳定性。具体的,第二驱动机构402可为伸缩机构,在运输位时,其设置在第三摆臂303远离第二摆臂302的一侧,其一端与第三摆臂303铰接,另一端与第二摆臂302的延长段铰接,从而通过伸缩可改变第二摆臂302与第三摆臂303之间的角度,进而实现第三摆臂303的摆动。
本申请中提供的设备使用方法如下:
首先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将待更换梁片两端的钢轨和轨排切割,且由于设备安装完成后可能会侵占一定的限界,因此,需要将待换梁跨区域的接触网立柱旋转90度并将接触网拨线。
一种可回转折叠式换梁机,包括以下步骤:
参阅图5和11,步骤一、将导梁100通过一对移动小车200支撑并移动至待换架孔位处,导梁100的两端分别铰接有组合体300,两个组合体300的另一端与相靠近的移动小车200铰接,第一运梁专列801移动至导梁100的一侧既有桥梁上,第二运梁专列802运送新梁至导梁100的另一侧的既有桥梁上;
其中,该处所描述的第一运梁专列801移动到导梁100的一侧,第二运梁专列802移动到导梁100的另一侧是指运输后的状态,即最终落位的位置,并非指第一运梁专列801、移动小车200和第二运梁专列802移动的顺序。优选的,第二运梁专列802、移动小车200和第一运梁专列801依次排列朝向施工现场的方向同步进场,增加落位效率。
其中,为了加强移动小车200的支撑效果,同时优化车体及下部梁跨受力,移动小车200的底端处可设置支撑机构,该支撑机构可为液压装置,而既有桥梁上也可对应液压机构设置垫块,当移动小车200就位后,其底端的液压机装置伸长并顶在垫块上,减少对小车车轮的压力,从而有效提高移动小车200的支撑强度。
参阅图6和12,步骤二、控制两个第二驱动机构402同步开始工作,第二驱动机构402带动第三摆臂303相对于第一摆臂301和第二摆臂302摆动,第三摆臂303的上端将第一摆臂301顶升从而带动导梁100至待换架孔位上方,第三摆臂303的下端支撑在移动小车200上的第二摆臂302上,再通过第二限位机构502对第三摆臂303与第一摆臂301和第二摆臂302之间的相对摆动进行限位;
参阅图7和13,步骤三、当导梁100上升后,先通过第三驱动机构403控制第二填充段602上升,从而解除对第二摆臂302的约束,使其可沿水平方向转动,再控制第一驱动机构401工作,从而带动组合体300在水平方向上转动,达到凹口所在平面垂直于桥面长度方向,再控制第二填充段602下降,实现第二填充段602对第二摆臂302的约束即可,此时设备即就绪完毕。优选地,第一驱动机构401可先后工作,从而带动两个组合体300先后旋转,即其中一个组合体300旋转就位后,另一个组合体300再进行旋转,从而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参阅图8,步骤四、利用导梁100上的两个吊梁小车700配合第一运梁专列801上的两个驮梁小车将旧梁吊装至第一运梁专列801上;
通过两个吊梁小车700将待换架孔位的旧梁吊起,并带动梁片朝向第一运梁专列801的方向移动,处于第一运梁专列801上的两个驮梁小车移动到靠近导梁100的位置处,靠近第一运梁专列801的吊梁小车700将梁片的端部下放,使得梁片支撑在远离导梁100的驮梁小车上,该驮梁小车与远离第一运梁专列801的吊梁小车700同步移动,直至远离第一运梁专列801的吊梁小车700移动到靠近导梁100端部的位置处,下放梁片,使得梁片的另一端支撑在靠近导梁100驮梁小车上,两个驮梁小车带动梁片在第一运梁专列801上移动到指定位置后,第一运梁专列801带动该梁片移动到梁片放置区。
参阅图9,步骤五、利用导梁100上的两个吊梁小车700配合第二运梁专列802上的两个驮梁小车将新梁吊装至待换架孔位处。
更换用的新梁放置在处于第二运梁专列802上的两个驮梁小车上,两个驮梁小车支撑在梁片的两端,两个吊梁小车700运动到导梁100靠近第二运梁专列802的一端,通过远离第二运梁专列802的吊梁小车700将梁片靠近导梁100的一端吊起,并与远离导梁100的驮梁小车同步朝向第一运梁专列801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二驮梁小车移动到靠近导梁100端部的位置处,靠近第二运梁专列802的吊梁小车700将梁片吊起,两个吊梁小车700在导梁100下端移动,将吊起的梁片架设在待换架孔位处。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步骤四和步骤五中,运梁专列应相应的移动到相对应的移动小车200旁,并完成第一填充段601与移动小车200的搭接。
步骤六、移动小车200带动导梁100移动到下一个换架孔位的上方,第一运梁专列801将已经拆除的旧梁运输到指定位置后返回至导梁100的一侧,第二运梁专列802将新的待换新梁运输至导梁100的另一侧,并重新开始旧梁的拆除以及新梁的安装,步骤五根据实际情况重复多次。
参阅图10,需要注意的是,在步骤五中,为了避免出现导梁100超过桥梁的高度限界,应对整体结构还原至运输位,从而便于运输,当施工完成后,设备依次退场即可。
最后,将切断的钢轨焊接,填补道砟,并利用捣固车将道砟捣固,恢复接触网,完成桥梁更换工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回转折叠式换梁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梁和设置在导梁两端下方的移动小车,所述导梁下端设置有一对用于吊放并移动梁片的吊梁小车,所述导梁的两端均铰接有第一摆臂,每个所述移动小车上均铰接有第二摆臂,所述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对应的与第三摆臂的顶部和底部铰接,所述第一摆臂、第二摆臂以及第三摆臂所形成的组合体可在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沿水平方向摆动,所述第三摆臂可在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相对于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摆动以实现第一摆臂的升降,所述组合体的摆动通过第一限位机构进行限位,所述第三摆臂的摆动通过第二限位机构进行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回转折叠式换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梁两侧的既有线路上均设有运梁专列,所述运梁专列的尾部均设有第一填充段,当第二摆臂摆动至工作位时,所述第一填充段搭接至移动小车的顶端并位于第二摆臂靠近运梁专列的一侧,用于为驮梁小车的移动提供轨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回转折叠式换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摆臂的另一侧设有可对所述第二摆臂的摆动进行避让的第二填充段,所述第二摆臂的顶端设有第三填充段,所述第二填充段和第三填充段用于为驮梁小车的移动提供轨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回转折叠式换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填充段活动连接在所述移动小车上,所述第二填充段通过第三驱动机构驱动并靠近或远离第二摆臂,所述第二填充段构成为所述第一限位机构,所述第二填充段靠近第二摆臂的一端用于对所述第二摆臂的摆动进行限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回转折叠式换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摆臂上设有限位面,所述第二填充段通过所述第三驱动机构驱动与所述限位面接触并对第二摆臂的摆动进行限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回转折叠式换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摆臂与所述移动小车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驱动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回转折叠式换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摆臂的两端均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上均设有第二限位部,当所述第一摆臂为升起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之间相对应且通过第二限位机构进行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回转折叠式换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摆臂上设有第三限位部,当所述第一摆臂为下降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部和第三限位部之间相对应且通过第二限位机构进行限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可回转折叠式换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机构为销轴,所述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第三限位部上均设有销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回转折叠式换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摆臂与所述第二摆臂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二驱动机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341239.6U CN212000667U (zh) | 2019-12-23 | 2019-12-23 | 可回转折叠式换梁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341239.6U CN212000667U (zh) | 2019-12-23 | 2019-12-23 | 可回转折叠式换梁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000667U true CN212000667U (zh) | 2020-11-24 |
Family
ID=73409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341239.6U Active CN212000667U (zh) | 2019-12-23 | 2019-12-23 | 可回转折叠式换梁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000667U (zh) |
-
2019
- 2019-12-23 CN CN201922341239.6U patent/CN21200066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824218B (zh) | 一种箱梁架设用兼容高铁单双线架梁的双梁步履式架桥机 | |
CN110904863B (zh) | 具有可折叠换梁机的换梁方法 | |
CN111172895A (zh) | 可折叠式换梁机 | |
CN110804958B (zh) | 一种整孔梁换架方法 | |
CN110777681B (zh) | 一种整孔梁换架设备 | |
CN110804960B (zh) | 整孔梁换架方法 | |
CN110747757B (zh) | 整孔梁换架设备 | |
CN110924317A (zh) | 可回转折叠式换梁机 | |
JP5037456B2 (ja) | 鉄道桁移動設置装置、鉄道桁移動設置方法および鉄道桁撤去方法 | |
CN212000667U (zh) | 可回转折叠式换梁机 | |
CN204804360U (zh) | 高空预制板安装机 | |
CN211772945U (zh) | 整孔梁换架设备 | |
CN211849003U (zh) | 整孔梁换架设备 | |
CN111675112A (zh) | 一种高度可调式桥墩吊装机、施工方法及过天桥方法 | |
CN211772946U (zh) | 一种整孔梁换架设备 | |
CN211772940U (zh) | 可变宽度的导梁 | |
CN211973154U (zh) | 可折叠式换梁机 | |
CN214423205U (zh) | 可折叠式换梁机 | |
CN111926706A (zh) | 一种预制桥墩架设装置、架设方法及过障碍物方法 | |
CN112554068A (zh) | 一种全预制桥墩桥梁联合施工设备及施工方法 | |
CN110747758B (zh) | 整孔梁换架设备及换架方法 | |
CN110735405A (zh) | 端部可摆动的导梁 | |
CN211848941U (zh) | 车体可升降的导梁转运车 | |
CN211772942U (zh) | 带有托梁平台的导梁转运车 | |
CN211772944U (zh) | 可在导梁上行走的导梁转运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