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95409U - 车顶支撑平台及智能驾驶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顶支撑平台及智能驾驶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95409U
CN211995409U CN202020571803.3U CN202020571803U CN211995409U CN 211995409 U CN211995409 U CN 211995409U CN 202020571803 U CN202020571803 U CN 202020571803U CN 211995409 U CN211995409 U CN 2119954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roof
supporting
seat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7180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治国
李林涛
田高翔
崔家硕
凌志成
单小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Pony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Pony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Pony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Pony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57180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954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954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954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顶支撑平台及智能驾驶车辆,车顶支撑平台包括:行李架,行李架上设有第一通孔;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与行李架连接;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座,支撑座具有与行李架贴合的配合表面,支撑座上设有第一连接孔,以通过穿设在第一通孔和第一连接孔内的第一紧固件将行李架固定在车辆本体上,并通过第一紧固件将支撑结构与行李架连接;平台主体,平台主体安装在支撑结构上。本实用新型的车顶支撑平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车顶支撑平台的安装稳定性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车顶支撑平台及智能驾驶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驾驶辅助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顶支撑平台及智能驾驶车辆。
背景技术
在智能驾驶车辆的顶部通常设置车顶支撑平台以对雷达、传感器等部件进行支撑和定位,车顶支撑平台的结构稳定性将直接影响雷达、传感器等部件的工作精度,因此,确保车顶支撑平台结构的稳定性对智能驾驶车辆的可靠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车顶支撑平台通常采用与车门上侧边缘卡接配合的结构与车辆本体之间进行固定,这种结构的固定效果较差,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与车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进而影响传感器、雷达等的工作精度;而且其与车门卡接的位置处会存在缝隙,容易导致雨水进入驾驶室内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顶支撑平台及智能驾驶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顶支撑平台的安装稳定性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顶支撑平台,包括:行李架,行李架上设有第一通孔;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与行李架连接;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座,支撑座具有与行李架贴合的配合表面,支撑座上设有第一连接孔,以通过穿设在第一通孔和第一连接孔内的第一紧固件将行李架固定在车辆本体上,并通过第一紧固件将支撑结构与行李架连接;平台主体,平台主体安装在支撑结构上。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孔为通孔,第一连接孔远离行李架的一端设有沉头凹槽。
进一步地,行李架为两个,两个行李架沿车辆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支撑座为两组,各组支撑座与各个行李架一一对应地设置,每组支撑座均包括多个支撑座,每组支撑座的多个支撑座沿相应的行李架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进一步地,每组支撑座均包括两个支撑座;或者,每组支撑座均包括三个支撑座。
进一步地,各个支撑座均具有与相应的行李架抵接的限位凸缘;各个限位凸缘均位于两个行李架之间。
进一步地,配合表面的形状与行李架的部分表面的形状相匹配。
进一步地,支撑结构包括连接座,连接座可拆卸地安装在支撑座上,以通过连接座将平台主体与支撑座之间可拆卸地连接。
进一步地,支撑座上设有第二连接孔,连接座上设有第三连接孔,以通过穿设在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内的第二紧固件将支撑座与连接座连接;其中,第二连接孔和/或第三连接孔为弧形孔,以通过改变第二紧固件在弧形孔内的位置以调节支撑座与连接座之间的角度。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均为两个,两个第二连接孔与两个第三连接孔一一对应地设置;两个第三连接孔均为圆弧形开孔,两个圆弧形开孔的圆心重合。
进一步地,连接座上设有第一穿设孔,支撑结构包括:安装座,安装座为多个,多个安装座均与平台主体连接,各个安装座上均设有第二穿设孔;连接柱,连接柱穿设在第一穿设孔和多个安装座的第二穿设孔内。
进一步地,连接座上设有第一固定孔,第一固定孔延伸至第一穿设孔,以通过安装在第一固定孔内的螺钉对连接柱进行顶紧固定。
进一步地,安装座上设有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间隔设置;连接柱穿设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第一夹持部上设有第二固定孔,第二夹持部上设有第三固定孔,以通过穿设在第二固定孔和第三固定孔内的第三紧固件驱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相互靠近,以对连接柱进行夹持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驾驶车辆,智能驾驶车辆包括车辆本体和设置于车辆本体的顶部的车顶支撑平台,车顶支撑平台为上述的车顶支撑平台。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车顶支撑平台包括:行李架,行李架上设有第一通孔;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与行李架连接;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座,支撑座具有与行李架贴合的配合表面,支撑座上设有第一连接孔,以通过穿设在第一通孔和第一连接孔内的第一紧固件将行李架固定在车辆本体上,并通过第一紧固件将支撑结构与行李架连接;平台主体,平台主体安装在支撑结构上。安装使用时,在车辆本体顶部打出第二通孔后,将第一紧固件依次穿入在第二通孔、第一通孔、第一连接孔内,从而通过第一紧固件将车辆本体、行李架、支撑结构连接为一个整体,不仅连接比较方便,而且连接后的结构的一体性更好,可有效地提高车顶支撑平台安装的稳定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车顶支撑平台安装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顶支撑平台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顶支撑平台的实施例的行李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顶支撑平台的实施例的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顶支撑平台的实施例的行李架与支撑座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顶支撑平台的实施例的支撑座与连接座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顶支撑平台的实施例的安装座与连接柱和平台主体之间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行李架;11、第一通孔;21、支撑座;211、第一连接孔;212、限位凸缘;213、第二连接孔;22、连接座;221、第三连接孔;222、第一穿设孔;223、第一固定孔;23、安装座;231、第一夹持部;232、第二夹持部;24、连接柱;3、平台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顶支撑平台,包括:行李架1,行李架1上设有第一通孔11;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与行李架1连接;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座21,支撑座21具有与行李架1贴合的配合表面,支撑座21上设有第一连接孔211,以通过穿设在第一通孔11和第一连接孔211内的第一紧固件将行李架1固定在车辆本体上,并通过第一紧固件将支撑结构与行李架1连接;平台主体3,平台主体3安装在支撑结构上。
本实用新型的车顶支撑平台包括:行李架1,行李架1上设有第一通孔11;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与行李架1连接;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座21,支撑座21具有与行李架1贴合的配合表面,支撑座21上设有第一连接孔211,以通过穿设在第一通孔11和第一连接孔211内的第一紧固件将行李架1固定在车辆本体上,并通过第一紧固件将支撑结构与行李架1连接;平台主体3,平台主体3安装在支撑结构上。安装使用时,在车辆本体顶部打出第二通孔后,将第一紧固件依次穿入在第二通孔、第一通孔11、第一连接孔211内,从而通过第一紧固件将车辆本体、行李架1、支撑结构连接为一个整体,不仅连接比较方便,而且连接后的结构的一体性更好,可有效地提高车顶支撑平台安装的稳定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车顶支撑平台安装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具体地,第一连接孔211为通孔,第一连接孔211远离行李架1的一端设有沉头凹槽。这样,在安装时,可采用螺栓作为第一紧固件,将螺栓穿入第一连接孔211内,并使螺栓的螺栓头陷入沉头凹槽内,螺栓的螺纹段依次穿过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后进入车辆本体的内部,然后通过设置在车辆本体内部的螺母可对螺栓进行紧固,从而将车辆本体、行李架1、支撑结构固定在一起,固定效果好,而且这样设计对支撑座21远离行李架1的一面的平整度影响较小,减小对平台主体3安装造成的干扰。
为了保证支撑效果,行李架1为两个,两个行李架1沿车辆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支撑座21为两组,各组支撑座21与各个行李架1一一对应地设置,每组支撑座21均包括多个支撑座21,每组支撑座21的多个支撑座21沿相应的行李架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可选地,每组支撑座21均包括两个支撑座21;或者,每组支撑座21均包括三个支撑座21。
为了对支撑座21进行更好的限位,防止支撑座21与相应的行李架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各个支撑座21均具有与相应的行李架1抵接的限位凸缘212;各个限位凸缘212均位于两个行李架1之间。
为了提高配合效果,配合表面的形状与行李架1的部分表面的形状相匹配。
另外,支撑结构包括连接座22,连接座22可拆卸地安装在支撑座21上,以通过连接座22将平台主体3与支撑座21之间可拆卸地连接。这样,将支撑座21与连接座22之间设置为可拆卸的结构,可通过将支撑座21与连接座22连接或拆分从而方便地将平台主体3安装在车辆本体上或从车辆本体上拆下,不需要频繁地拆卸车辆本体、行李架1、支撑结构之间的连接结构,有效地方便了车顶支撑平台的安装和维护。
为了提高车顶支撑平台安装的灵活性,支撑座21上设有第二连接孔213,连接座22上设有第三连接孔221,以通过穿设在第二连接孔213和第三连接孔221内的第二紧固件将支撑座21与连接座22连接;其中,第二连接孔213和/或第三连接孔221为弧形孔,以通过改变第二紧固件在弧形孔内的位置以调节支撑座21与连接座22之间的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孔213和第三连接孔221均为两个,两个第二连接孔213与两个第三连接孔221一一对应地设置;两个第三连接孔221均为圆弧形开孔,两个圆弧形开孔的圆心重合。
连接座22上设有第一穿设孔222,支撑结构包括:安装座23,安装座23为多个,多个安装座23均与平台主体3连接,各个安装座23上均设有第二穿设孔;连接柱24,连接柱24穿设在第一穿设孔222和多个安装座23的第二穿设孔内。这样,通过连接柱可实现对多个安装座23的支撑,进而通过多个安装座23对平台主体3的多个位置进行支撑,从而显著地提高对平台主体3的支撑稳定性。
具体地,连接座22上设有第一固定孔223,第一固定孔223延伸至第一穿设孔222,以通过安装在第一固定孔223内的螺钉对连接柱24进行顶紧固定。优选地,第一固定孔223为两组,两组第一固定孔223设置在第一穿设孔222的相对的两侧;每组第一固定孔223均包括多个第一固定孔223。
具体地,安装座23上设有第一夹持部231和第二夹持部232,第一夹持部231和第二夹持部232间隔设置;连接柱24穿设在第一夹持部231和第二夹持部232之间;第一夹持部231上设有第二固定孔,第二夹持部232上设有第三固定孔,以通过穿设在第二固定孔和第三固定孔内的第三紧固件驱动第一夹持部231和第二夹持部相互靠近,以对连接柱24进行夹持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驾驶车辆,智能驾驶车辆包括车辆本体和设置于车辆本体的顶部的车顶支撑平台,车顶支撑平台为上述的车顶支撑平台。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车顶支撑平台包括:行李架1,行李架1上设有第一通孔11;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与行李架1连接;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座21,支撑座21具有与行李架1贴合的配合表面,支撑座21上设有第一连接孔211,以通过穿设在第一通孔11和第一连接孔211内的第一紧固件将行李架1固定在车辆本体上,并通过第一紧固件将支撑结构与行李架1连接;平台主体3,平台主体3安装在支撑结构上。安装使用时,在车辆本体顶部打出第二通孔后,将第一紧固件依次穿入在第二通孔、第一通孔11、第一连接孔211内,从而通过第一紧固件将车辆本体、行李架1、支撑结构连接为一个整体,不仅连接比较方便,而且连接后的结构的一体性更好,可有效地提高车顶支撑平台安装的稳定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车顶支撑平台安装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车顶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行李架(1),所述行李架(1)上设有第一通孔(11);
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行李架(1)连接;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座(21),所述支撑座(21)具有与所述行李架(1)贴合的配合表面,所述支撑座(21)上设有第一连接孔(211),以通过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11)和所述第一连接孔(211)内的第一紧固件将所述行李架(1)固定在车辆本体上,并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将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行李架(1)连接;
平台主体(3),所述平台主体(3)安装在所述支撑结构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孔(211)为通孔,所述第一连接孔(211)远离所述行李架(1)的一端设有沉头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架(1)为两个,两个所述行李架(1)沿所述车辆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支撑座(21)为两组,各组所述支撑座(21)与各个所述行李架(1)一一对应地设置,每组所述支撑座(21)均包括多个所述支撑座(21),每组所述支撑座(21)的多个所述支撑座(21)沿相应的所述行李架(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顶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支撑座(21)均包括两个所述支撑座(21);或者,每组所述支撑座(21)均包括三个所述支撑座(2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顶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支撑座(21)均具有与相应的所述行李架(1)抵接的限位凸缘(212);各个所述限位凸缘(212)均位于两个所述行李架(1)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表面的形状与所述行李架(1)的部分表面的形状相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顶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连接座(22),所述连接座(22)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支撑座(21)上,以通过所述连接座(22)将所述平台主体(3)与所述支撑座(21)之间可拆卸地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顶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21)上设有第二连接孔(213),所述连接座(22)上设有第三连接孔(221),以通过穿设在所述第二连接孔(213)和所述第三连接孔(221)内的第二紧固件将所述支撑座(21)与所述连接座(22)连接;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孔(213)和/或所述第三连接孔(221)为弧形孔,以通过改变所述第二紧固件在所述弧形孔内的位置以调节所述支撑座(21)与所述连接座(22)之间的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顶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孔(213)和所述第三连接孔(221)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孔(213)与两个所述第三连接孔(221)一一对应地设置;两个所述第三连接孔(221)均为圆弧形开孔,两个所述圆弧形开孔的圆心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顶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22)上设有第一穿设孔(222),所述支撑结构包括:
安装座(23),所述安装座(23)为多个,多个所述安装座(23)均与所述平台主体(3)连接,各个所述安装座(23)上均设有第二穿设孔;
连接柱(24),所述连接柱(24)穿设在所述第一穿设孔(222)和所述多个所述安装座(23)的所述第二穿设孔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顶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22)上设有第一固定孔(223),所述第一固定孔(223)延伸至所述第一穿设孔(222),以通过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孔(223)内的螺钉对所述连接柱(24)进行顶紧固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顶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23)上设有第一夹持部(231)和第二夹持部(232),所述第一夹持部(231)和所述第二夹持部(232)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柱(24)穿设在所述第一夹持部(231)和所述第二夹持部(232)之间;所述第一夹持部(231)上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夹持部(232)上设有第三固定孔,以通过穿设在所述第二固定孔和所述第三固定孔内的第三紧固件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231)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相互靠近,以对所述连接柱(24)进行夹持固定。
13.一种智能驾驶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驾驶车辆包括车辆本体和设置于所述车辆本体的顶部的车顶支撑平台,所述车顶支撑平台为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顶支撑平台。
CN202020571803.3U 2020-04-16 2020-04-16 车顶支撑平台及智能驾驶车辆 Active CN2119954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71803.3U CN211995409U (zh) 2020-04-16 2020-04-16 车顶支撑平台及智能驾驶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71803.3U CN211995409U (zh) 2020-04-16 2020-04-16 车顶支撑平台及智能驾驶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95409U true CN211995409U (zh) 2020-11-24

Family

ID=73415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71803.3U Active CN211995409U (zh) 2020-04-16 2020-04-16 车顶支撑平台及智能驾驶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954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16500B1 (en) Roofrail with fastening system
US10601360B2 (en) Replacement tile mount for mounting solar panels on tile roofs
US10464494B2 (en) Roof luggage rack and vehicle with the same
CA2612743A1 (en) A screening module retaining assembly
CN108281932A (zh) 自转位螺母板
CN211995409U (zh) 车顶支撑平台及智能驾驶车辆
WO2004084350A3 (fr) Systeme de raccordement electrique et de fixation d'au moins un conducteur sur une piece de support
CN102734304A (zh) 螺钉扣环
CN211995431U (zh) 车顶支撑平台及具有其的智能驾驶车辆
CN101424149A (zh) 一种可拆卸的车门铰链
CN102825997A (zh) 预安装天窗总成的支架及汽车天窗
CN212022511U (zh) 传感器安装座及智能驾驶车辆
CN205595750U (zh) 一种可固定的电缆接头
CN219115369U (zh) 车辆顶棚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2892966A (zh) 可调整门吊挂装置
CN104340133A (zh) 一种汽车座椅用led调节装置
CN220410433U (zh) 雷达支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4728527U (zh) 车载扶手箱支架及具有其的车载扶手箱
CN208306565U (zh) 汽车及其车身雷达的加装结构
CN220129921U (zh) 一种车用遮阳罩及商用卡车
CN204236364U (zh) 一种汽车座椅用led调节装置
CN110562152B (zh) 座椅支架结构
CN220628212U (zh) 一种车载天线安装结构
CN114701471B (zh) 一种储气筒支架及储气筒总成
CN219257499U (zh) 立柱内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