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72073U - 一种城镇生态河道断面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城镇生态河道断面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72073U
CN211972073U CN202020128474.5U CN202020128474U CN211972073U CN 211972073 U CN211972073 U CN 211972073U CN 202020128474 U CN202020128474 U CN 202020128474U CN 211972073 U CN211972073 U CN 2119720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retaining wall
water
river
reve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2847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瑶
王汉辉
邹德兵
闫福根
丁刚
黄小艳
肖伟
傅兴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Survey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Survey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Survey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Survey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2847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720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720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720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城镇生态河道断面。它包括渠底,挡墙系统和驳岸,沿河交通系统和植物缓冲带;所述渠底铺设有卵石层;所述挡墙系统为多层垂直格宾挡墙;所述挡墙系统下端位于所述渠底上、且上端伸出常水位;所述驳岸位于所述挡墙系统的背水侧;所述沿河交通系统位于所述驳岸与所述植物缓冲带之间。本实用新型具有防洪排涝基础功能外,增加了对污染物的截留能力驳岸和稳定河岸、提供多项生态功能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城镇生态河道断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城镇生态河道断面。
背景技术
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日益增多,其景观、休闲和生态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肯定与重视,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增长与土地资源稀缺性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对城市水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毁灭性的打击,单一的防洪功能,土地需求的增涨势必导致耕地、城市河道等面积被建设用地占用。具体有如下缺点:
1)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河道作为城镇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相互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对维系整个城市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有着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如航运、游憩、生态、城市景观功能等,功能的增加,地少人多的矛盾日渐突出,势必造成河道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形成对立。
2)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显现
城镇的发展,河流两岸的土地被大量开发利用,附近的生产、生活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加上雨水冲刷带来的城市垃圾,使得水质恶化,河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水体自净能力下降,造成水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且现代城市许多河道被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污染,总磷、总氮、COD等化学物质超标,通过径流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中微生物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水质下降。
3)注重单一功能,弱化了生态效应
传统河道建设功能相对单一,往往采用传统护坡,形成传统的“三面光”梯形河道。工程化的措施注重体现河道防洪排涝的功能性,使河岸断面设计单一、呆板,既弱化了亲水性,也淡化了水路交界地带生物交换。切断了微生物、鱼虾、两栖类动物的生存环境,河流的生态功能大大被削弱,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
4)资源共享不足,无法传播和发扬
大部分河道由于受岸边空间限制,难以建设必要的文化休闲设施或场所,缺少滨水空间,公众参与缺失,造成人与水的关系未得到妥善处理,狭窄污浊的河流与生态文明的城市形象格格不入,当代水利事业成就未得到传播和发扬。
因此,现亟需开发一种具有防洪排涝和稳定河岸功能、又能改善入会径流水质的城镇生态河道断面。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城镇生态河道断面,既具有防洪排涝和稳定河岸功能,又能提供多项生态功能,如蓄留降级外援污染、改善河流水质和提供水陆动植物栖息地等,营造亲水景观;有利于解决城市土地开发与河道建设的土地矛盾,优化区域水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市民生活环境,以感受当代水利事业的深刻内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城镇生态河道断面,包括渠底,挡墙系统和驳岸,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河交通系统和植物缓冲带;
所述渠底铺设有卵石层;
所述挡墙系统为多层垂直格宾挡墙;所述挡墙系统下端位于所述渠底上、且上端伸出常水位;
所述驳岸位于所述挡墙系统的背水侧;
所述沿河交通系统位于所述驳岸与所述植物缓冲带之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卵石层的厚度小于或等于300mm;所述卵石层中的卵石直径为10-20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挡墙系统包括设于底部的混凝土垫层、设于所述混凝土垫层上的多层垂直格宾挡墙阶梯和至下而上依次设于所述多层垂直格宾挡墙阶梯断面的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多层垂直格宾挡墙阶梯由多层垂直格宾挡墙垂直堆砌布设而成,且迎水侧堆砌布设呈阶梯形,有助于增加过流断面,缓解缓解城镇用地紧张;
每层所述垂直格宾挡墙交接处通过扎丝系扣紧固;
所述垂直格宾挡墙为六边形双绞合钢丝网箱;所述垂直格宾挡墙内部充填有天然块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多层垂直格宾挡墙阶梯由三层垂直格宾挡墙垂直堆砌布设而成:
第一层垂直格宾挡墙尺寸为2.5m×2m×1m,第二层垂直格宾挡墙尺寸为2.5m×1.5m×1m,第三层垂直格宾挡墙尺寸为2.5m×1m×0.5m;
多层垂直格宾挡墙阶梯采用迎水侧垂直布设,且墙后回填土,坡度为1:3;
多层垂直格宾挡墙阶梯的总体高度为2.5m,渠底以上净高1.8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驳岸包括蓄水层,亲水植物,覆盖层,种植土层,人工填料层,厚砂层,土工布,碎石层,花管和排水管;
所述土工布包括第一土工布和第二土工布;
所述驳岸的背部和底层铺各设有第一土工布;
所述驳岸内至下而上依次设有碎石层、第二土工布、厚砂层、人工填料层、种植土层、覆盖层、蓄水层和亲水植物。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花管和排水管预埋在碎石层内;所述花管有多个;
多个所述花管间隔设于所述排水管上;
所述排水管朝向河道一侧倾斜;所述排水管位于河道一端设有喷水管。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沿河交通系统包括透水面层、透水基层和构筑挡墙;
所述构筑挡墙设置在所述驳岸与所述河交通系统之间;
所述透水基层位于所述构筑挡墙侧面、且位于所述透水面层下端;
所述透水面层与所述构筑挡墙的顶端齐平;
有泄水管预埋在透水基层底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泄水管穿过所述构筑挡墙、一端位于透水基层内、另一端位于蓄水层内;
所述泄水管朝向所述蓄水层一侧倾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植物缓冲带包括紧邻沿河交通系统的缓坡,和位于缓坡上的陆生植物。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植物缓冲带宽度大于或等于2米;
所述垂直格宾挡墙上设有防腐层;
有反滤碎石设置在透水基层内、且位于泄水管端部;所述反滤碎石外周设有土工布。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从渠底、挡墙系统、驳岸、沿河交通、植物缓冲带五个方面来构建一种城镇生态河道断面,可以有效净化径流产生的污染物,并实现水文削峰与调控功能,同时产生良好的生态、景观效应;
(2)本实用新型具有提升河道基本功能,缓解城镇用地紧张的功能;本实用新型利用垂直格宾挡墙组成的矩形型河槽,既有利于增加河道正常防洪排涝能力,相比传统梯形河道,又能释放坡比,节约土地,缓解城市用地紧张。在遇到洪水时,将洪水转移至蓝线陆域控制范围内(驳岸),既能满足排洪断面,同时又满足生态、景观的要求;
(3)本实用新型具有植物拦网,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功能;本实用新型沿港渠营造良好的水生、湿生和陆生植物环境,且种植有亲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和陆生植物,茂密的植物根系构成了层层叠叠的生物滤网,大量截留、降解并净化地表净流中携带的污染物,促进了城市水资源的积蓄、防洪排涝等系统的良性运作;
(4)本实用新型具有两网交融,推动城镇生态系统发展的功能;本实用新型设有种植土层、蓄水层以及层垂直格宾挡墙,修复与拓展河道两侧的城镇生态空间,从区域协同的角度串联生态资源,为水生、陆生动植物提供了合适的生存环境与栖息环境,修复了城镇的生态系统,构建多尺度的生态网络体系,形成“水域蓝网”和“生态绿网”两网交融的廊道系统,增加与其他交叉廊道生物交换的几率,进而推动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5)本实用新型加强河道建设,带动城市功能升级;本实用新型设有挡墙系统、驳岸、沿河交通系统和植物缓冲带,在保证城市安全底线的基础上,注重发挥河道生态效益,增强城市防洪排汛能力,有序打造沿河公共交流、景观多样的复合功能节点,提升了河道及滨水陆域空间对城市的服务能力,沿河两岸的环境整治带动了城市开发,优化了城市用地结构,通过滨水空间建设,带动沿岸商业布局、房地产开发、安居工程等,实现水利工作思路从单纯工程建设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
(6)本实用新型利用大自然的生修复能力,恢复生态系统;本实用新型渠底铺设有卵石层,挡墙系统设置呈多层垂直格宾挡墙,且设有亲水植物和陆生植物和沿河交通系统,将多层级过滤系统利用大自然的生修复能力,(驳岸过滤系统,利用植物根系截留、降解并净化地表净流中携带的污染物)在适当的人工措施辅助下(定期清理截留污染物等),恢复生态系统原有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维持生物多样的生态功能和开发利用等经济功能,不仅考虑人的活动与工程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且注重维护人与自然、工程与自然的发展规律;景观化的处理手法,使得整个过程既满足功能,又能形成景观供人欣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垂直格宾挡墙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垂直格宾挡墙通过扎丝系扣紧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泄水管节点结构示意图。
图1中,A表示最高水位;B表示常水位。设置最高水位,示意整个断面,可以承载的最大过水断面,驳岸、沿河交通系统、植物缓冲带均是整个河道断面承载的最大洪水的系统之一,进而说明了本实用新型断面系统缓解城镇用地紧张的功能;非汛期时,回归河道生态功能。
图中 1-渠底,1.1-卵石层,2-挡墙系统,2.1-混凝土垫层,2.2-扎丝系扣,2.3-沉水植物,2.4-浮叶植物,2.5-挺水植物,2.6-多层垂直格宾挡墙阶梯,2.61-垂直格宾挡墙,3-驳岸,3.1-蓄水层,3.2-亲水植物,3.3-覆盖层,3.4-种植土层,3.5-人工填料层,3.6-厚砂层,3.7-土工布,3.71-第一土工布,3.72-第二土工布,3.8-碎石层,3.9-花管,3.10-排水管,3.11-喷水管,4-沿河交通系统,4.1-透水面层,4.2-透水基层,4.3-泄水管,4.4-构筑挡墙,4.5-反滤碎石,5-植物缓冲带,5.1-陆生植物,5.2-缓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参阅附图可知:一种城镇生态河道断面,包括渠底1,挡墙系统2,驳岸3,沿河交通系统4和植物缓冲带5;
所述渠底1铺设有卵石层1.1;在满足渠道正常排水流量前提下,最大限度扩宽平面空间以争取更多绿地范围,为不影响观赏效果,渠底结合水下地形进行塑造,采用具有良好透水性的卵石护底,塑造深浅不同、变化多样水下地形;
所述挡墙系统2为多层垂直格宾挡墙;所述挡墙系统2下端位于所述渠底1上、且上端伸出常水位;常水位以下(含常水位)采用垂直格宾挡墙,释放坡度比,减少河道所占空间,增加两岸其他功能需要宽度;
所述驳岸3位于所述挡墙系统2的背水侧;
所述沿河交通系统4位于所述驳岸3与所述植物缓冲带5之间(如图1所示)。
进一步地,所述卵石层1.1的厚度小于或等于300mm;所述卵石层1.1中的卵石直径为10-20mm。
进一步地,所述挡墙系统2包括设于底部的混凝土垫层2.1、设于所述混凝土垫层2.1上的多层垂直格宾挡墙阶梯2.6和至下而上依次设于所述多层垂直格宾挡墙阶梯2.6断面的浮叶植物2.4、沉水植物2.3和挺水植物2.5;其中,沉水植物2.3种植在多层垂直格宾挡墙阶梯2.6断面上部,浮叶植物2.4种植在多层垂直格宾挡墙阶梯2.6断面下部,挺水植物2.5种植在多层垂直格宾挡墙阶梯2.6断面最上层临近常水位处;
浮叶植物2.4、沉水植物2.3和挺水植物2.5均位于常水位下,以长江中下游流域为例,植被选择选择如下:
沉水植物:穗花狐尾藻、金鱼藻、轮叶黑藻、菹草、眼子菜中的1种以上,种植密度为20-30株/㎡,每种比例不低于15%。
选择浮水及浮叶植物:凤眼莲、荇菜、浮萍、睡莲、菰中的1种以上,种植密度为20-30株/㎡,每种比例不低于15%。
进一步地,所述多层垂直格宾挡墙阶梯2.6由多层垂直格宾挡墙2.61垂直堆砌布设而成,且迎水侧堆砌布设呈阶梯形;城市河渠的岸坡设计通常会受到空间、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常水位以下坡度陡,腹地小,采用台阶式分层处理,保证一定的行洪排水断面;
每层所述垂直格宾挡墙2.61交接处通过扎丝系扣2.2紧固;扎丝系扣2.2为双股线。
所述垂直格宾挡墙2.61为六边形双绞合钢丝网箱;垂直格宾挡墙2.61以钢丝网箱为主体,为柔性结构,能适应各种土层性质并与之较好的结合,能很好的适应地基变形;
垂直格宾挡墙2.61采用镀高尔凡(5%铝锌合金+稀土元素)防腐处理六边形双绞合钢丝网制作,内部充填环保的天然块石堆砌而成;多层垂直格宾挡墙阶梯2.6由三层垂直格宾挡墙2.61堆砌:第一层垂直格宾挡墙2.61尺寸2.5m×2m×1m(长×宽×高),第二层垂直格宾挡墙2.61尺寸2.5m×1.5m×1m(长×宽×高),第三层垂直格宾挡墙2.61尺寸2.5m×1m×0.5m(长×宽×高);多层垂直格宾挡墙阶梯2.6采用迎水侧垂直布设,且墙后回填土,坡度为1:3。多层垂直格宾挡墙阶梯2.6的总体高度为2.5m,渠底以上净高1.8m。
所述垂直格宾挡墙2.61内部充填环保的有石料;内部充填的石料采用本地自然卵石,粒径均为100-150mm,要求质地坚硬、颜色均匀,填充时保证石笼的直线外形,禁止填入土方。
垂直格宾挡墙2.61之间的预留空隙用碎石和砂土作为填充物,既能有效解决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利于岸坡的稳定,又可保持土体与水体之间的自然交换功能,随着时间推移,水生动、植物均能依附卵石及生态块预留空隙良好生存,进而增加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和抗侵扰能力,使水、陆生物交换更加频繁,完善多维生境的构筑(如图1、图2、图3所示)。
进一步地,驳岸3包括蓄水层3.1,亲水植物3.2,覆盖层3.3,种植土层3.4,人工填料层3.5,厚砂层3.6,土工布3.7,碎石层3.8,花管3.9和排水管3.10;驳岸3位于垂直格宾挡墙以上,不仅能营造良好的亲水空间,利于岸边带动植物群落的建立,也能更好的营造区域的生态廊道,滨水植被群落的规划,除了讲究灌草的层次和组合搭配及养护管理的经济性外,还可以去除污染物质,维持生态环境,而且具有生态美学价值同时作为景观供人欣赏;
所述土工布3.7包括第一土工布3.71和第二土工布3.72;
所述驳岸3的背部和底层铺各设有第一土工布3.71;
所述驳岸3内至下而上依次设有碎石层3.8、第二土工布3.72、厚砂层3.6、人工填料层3.5、种植土层3.4、覆盖层3.3、蓄水层3.1和亲水植物3.2;
所述碎石层3.8位于所述第一土工布3.71与第二土工布3.72之间;
上述每层级中间用浆砌石挡墙间隔;
主要最大限度存储洪峰径流,并使部分沉淀物得到沉淀,本层高度控制在150~250mm之间;
覆盖层,本层采用50mm珍珠岩,可以保持下部种植土的湿度,防止过度水分蒸发,防止土壤侵蚀,杂草生长等。营造一个微生物生存环境,进而促使附着在沉淀物上有机物和金属离子得到去除;且可防止道路、亲水平台系统排水对本系统的径流冲刷;
植被及种植土层,植被主要用于吸收营养物质,且防止土壤板结而损坏整个系统,种植土层主要用于维系植物的生长,提供植物新城代谢空间,选用渗透系数较高的种植土层。植被选择以长江中下游流域为例,可选用芦苇、香蒲、风车草、美人、水葱、黄菖蒲、鸢尾、花叶芦竹、茨菇中的3种以上,种植密度为20-30株/㎡,每种比例不低于15%;
在控制一定比例的情况下,亲水植物3.2茂密的植物根系构成了层层叠叠的生物滤网,可以吸附、沉淀、净化杂质及相关化学物质,达到水体净化的效果,不但保证了水体质量,且能够提高河道的生物多样性,为大量的两栖类提供栖息的环境,形成富有生机、活力、可持续性的的生态绿廊。运用不同层次植物相结合形成生态驳岸,营建连续的水生、湿生和陆生植物环境。使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打造一个柔性整体界面,恢复河道自然生态之境;
人工填料层,本层以陶粒为填充料,构筑起400mm人工填料层,实现较好的污染去除效果,尤其对磷元素,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本层不仅具有良好的透水间隙,还可以防止因颗粒送到造成的系统损坏;
厚砂层,主要防止上一层人工填料进入下一层,且具有通风作用,选用一般级配砂层,填充高度为100mm,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转,在上层与本层之间铺设一层土工布;
碎石层,本层由直径不大于50mm的碎石,组成高度200mm,中间预埋3根直径150mm花管用于收集渗滤水,经过渗虑的径流水,通过水管最后经喷头形成小型喷泉进入河道,且喷头低于蓄水层,保障水能在重力作用下顺利进入进排管,同时避免水流的强大作用力对系统造成冲、侵蚀。形成的小型喷泉,进行曝氧,进入河道后提高河道含氧量的同时,还可以作为景观,供人欣赏。
更进一步地,所述花管3.9和排水管3.10预埋在碎石层3.8内;底部设有排水管,便于过滤后进入河道,排水管入口比临水处挡墙高;所述花管3.9有多个;
多个所述花管3.9间隔设于所述排水管3.10上;水体流入花管3.9,进而在河道一侧的排水管3.10出口喷水管3.11喷出,水体跌落过程中与空气中氧气充分结合,进行曝氧,进入水体后提高水体含氧量,整个过程具有景观观赏价值、生态效益;
所述排水管3.10朝向河道一侧倾斜;所述排水管3.10位于河道一端设有喷水管3.11(如图1所示)。
更进一步地,所述沿河交通系统4包括透水面层4.1、透水基层4.2和构筑挡墙4.4;
所述构筑挡墙4.4设置在所述驳岸3与所述河交通系统4之间;保持道路的基础稳定;
所述透水基层4.2位于所述构筑挡墙4.4侧面、且位于所述透水面层4.1下端;
所述透水面层4.1与所述构筑挡墙4.4的顶端齐平;
有泄水管4.3预埋在透水基层4.2底部。
沿河交通系统4中的沿河交通及节点如下:
结合上位规划综合考虑垂河腹地空间的跨渠交通需求,通过桥梁、码头联系腹地空间和滨水空间,与周边道路合理衔接,形成一桥一景,沿河步道、绿道、跨渠桥梁共同构成陆上慢行系统。
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安全、使用安全和管理便利前提下,结合腹地空间规模和人流活动密集程度,统一设置亲水平台、栈道、淹水台阶等亲水设施,以“精致、多样”的原则,每间隔一定距离积极开辟滨河空间通道、广场等不同规模的公共空间节点,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整体开放连贯的滨水空间结构,为市民提供景观、休息的活动场所,强化水体与场地的记忆关系,共享水资源。其中分为两种类型:
公共活动型节点:河道所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按一公里设置一处。
生活服务型节点:河道所处居住用地,按1.5-2公里设置一处。
道路、亲水平台均采用本行业公知透水材料及做法,在底部设有排水管,收集地表径流后排入驳岸系统进行净化。
更进一步地,所述泄水管4.3穿过所述构筑挡墙4.4、一端位于透水基层4.2内、另一端位于蓄水层3.1内;
所述泄水管4.3朝向所述蓄水层3.1一侧倾斜。
更进一步地,所述植物缓冲带5包括紧邻沿河交通系统4的缓坡5.2,和位于缓坡5.2上的陆生植物5.1(如图1所示);采用缓坡相接城市道路或城市建筑边缘;
本实用新型运用不同层次不同品种的乔灌草相结合,构成比较自然粗放的植物群落,通过种植深根性、根系发达植物,达到固土、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立体植物带跟城市绿地衔接,形成相对封闭式滨水环境,不仅有利于空气净化、噪声降低,还有利于亲水空间的营造。低矮的草坪、灌木不仅能为昆虫、爬行类等动物提供栖息环境,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乔木与低矮植被按照错落有致的景观美学要求形成对比和参照,以色叶乔木为骨干树种,搭配浆果类灌木,以及低成本养护的观赏草和耐阴藤本,为廊道中飞禽内生境系统提供筑巢栖息和觅食的场所,挺拔的乔木能有效延长雨水落地的时间,能为高峰期的径流缓解压力,以空间换时间,实现最佳的渗透效果。这种植物群落的建立,在本实用新型构筑成沿港渠、河道的生态屏障,形成滨岸带复合生态圈,改善了人与自然相处环境,形成连续富有生机、活力、可持续性的生态绿网;
以长江中下游流域为例:
陆生植物可选用但不限于早熟禾、黑麦草、夹竹桃、八角金盘、杜鹃、木槿、垂柳、水杉、池杉。
更进一步地,所述植物缓冲带5宽度大于或等于2米;
所述垂直格宾挡墙2.61上设有防腐层;起防腐作用;
有反滤碎石4.5设置在透水基层4.2内、且位于泄水管4.3端部;有土工布3.7设于反滤碎石4.5外周;所述反滤碎石4.5外周设有土工布3.7(如图1、图4所示)。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城镇生态河道断面的运行过程如下:
来自城市道路或城市建筑边缘噪音、污染通过植被缓冲带5进行拦截,形成一个封闭的河道系统。
雨水滴落到植被缓冲带5的乔木上,能有效延长雨水落地的时间,能为高峰期的径流缓解压力,为高峰期雨水进入驳岸3、沿河交通系统4提供时间,以空间换时间。
来自城市道路径流,流入沿河交通系统4,通过道路、亲水平台的透水面层4.1和道路、亲水平台的透水基层4.2渗透进入泄水管4.3,其中固体悬浮物被滞留在道路、亲水平台透水面层4.1,形成粗过滤;经粗过滤后的径流进入驳岸3的蓄水层3.1,其中蓄水层3.1蓄水高度为150~250mm厚。
利用种植在种植土层3.4的亲水植物3.2根系和微生物对水中的N、P等营养物质进行吸收。随后,水体在重力作用下经覆盖层3.3流入到种植土层3.4,该层进一步对水中的固体悬浮物进行过滤。接着水体进入人工填料层3.5,该层的陶粒具有良好的透水间隙,能满足水体有效流动,进一步过滤了水中的固体悬浮物,并吸收磷元素、氮元素等营养物质。最后经砂层3.6、碎石层3.8流入底部,根据连通器原理,水体流入花管3.9,进而在河道一侧的排水管3.10出口喷水管3.11喷出,水体跌落过程中与空气中氧气充分结合,进行曝氧,进入水体后提高水体含氧量,整个过程具有景观观赏价值、生态效益。
实施例
一种城镇生态河道断面,包括渠底1、挡墙系统2、驳岸3、沿河交通系统4、植物缓冲带5。
所述的渠底1,铺设有卵石,形成的卵石层1.1,其中卵石的厚度不超过300mm,卵石的直径为10-20mm,用于减缓水流速度、充当生物膜基质,营造卵石景观。
所述的挡墙系统2为多层垂直格宾挡墙,底部采用C20混凝土垫层2.1铺设0.1米,格宾挡墙采用镀高尔凡(5%铝锌合金+稀土元素)防腐处理六边形双绞合钢丝网制作,内部充填环保的天然块石,迎水侧垂直分多层堆砌布设,使河道两岸挡墙形成一个矩形的排水槽。在每层垂直格宾挡墙交接处采用扎丝系扣(双股线)2.2紧固,形成多层垂直格宾挡墙阶梯,回填部分种植土,在种植土上种植沉水植物2.3与浮叶植物2.4,其中最上层临近常水位处种植挺水植物2.5,即完成挡墙系统2断面构筑。
在挡墙系统2后,在背部和最底层铺设一层土工布3.7,然后回填200mm厚的碎石层3.8,并在其中预埋好花管3.9与排水管3.10,回填好碎石层3.8后再铺设一层土工布3.7,再回填50mm厚砂层3.6,紧接着回填400mm厚的人工填料层3.5余400mm厚的种植土层3.4,然后种植亲水植物3.2,最后回填50mm厚的覆盖层,其中排水管朝向河道一侧倾斜,最后安装喷水管3.11;即得驳岸3完整断面形式。
构筑挡墙4.4将驳岸3与河交通系统4空间分割,根据垂河的宽度布置连续的道路及亲水平台,其中道路宽度不低于1.2米,亲水平台所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按1公里设置1处,所处居住用地,按1.5—2公里设置1处,宽度不低于2米。无论道路、亲水平台均采用透水做法,由道路、亲水平台的透水基层4.2打底,道路、亲水平台的透水面层4.1根据不同类型项目特点选择,在道路、亲水平台的透水基层4.2底部预埋好泄水管4.3。
在紧邻沿河交通系统4,采用缓坡相接城市道路或城市建筑边缘,在缓坡上种植陆生植物5.1,即可得到植被缓冲带5,形成沿河生态绿网,也为高峰期的径流缓解压力,为保证必要功能及效果,宽度不低于2米。
结论:上述实例中,利用本实用新型构造的河道断面,利用垂直格宾挡墙,释放坡比,增大城市用地面积,增强行洪能力,利用预留空隙为后续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创造了条件,增强了生物的多样性。
植物的优化组合,利用植物拦截、滞留、净化等措施增加了对城市河道污染物的截留与净化能力,且最终形成有组织排水,增加生态效益同时满足景观观赏效果,进而促使河道、绿地两个庞大的生态系统高效运行,最终形成稳定可持续的水域蓝网和生态绿网两网交融的廊道系统,推动城镇生态系统发展。
其它未说明的部分均属于现有技术。

Claims (10)

1.一种城镇生态河道断面,包括渠底(1),挡墙系统(2)和驳岸(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河交通系统(4)和植物缓冲带(5);
所述渠底(1)铺设有卵石层(1.1);
所述挡墙系统(2)为多层垂直格宾挡墙;所述挡墙系统(2)下端位于所述渠底(1)上、且上端伸出常水位;
所述驳岸(3)位于所述挡墙系统(2)的背水侧;
所述沿河交通系统(4)位于所述驳岸(3)与所述植物缓冲带(5)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镇生态河道断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卵石层(1.1)的厚度小于或等于300mm;所述卵石层(1.1)中的卵石直径为10-2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城镇生态河道断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墙系统(2)包括设于底部的混凝土垫层(2.1)、设于所述混凝土垫层(2.1)上的多层垂直格宾挡墙阶梯(2.6)以及至下而上依次设于所述多层垂直格宾挡墙阶梯(2.6)断面的浮叶植物(2.4)、沉水植物(2.3)和挺水植物(2.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城镇生态河道断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垂直格宾挡墙阶梯(2.6)由多层垂直格宾挡墙(2.61)垂直堆砌布设而成,且迎水侧堆砌布设呈阶梯形;
每层所述垂直格宾挡墙(2.61)交接处通过扎丝系扣(2.2)紧固;
所述垂直格宾挡墙(2.61)为六边形双绞合钢丝网箱;所述垂直格宾挡墙(2.61)内部充填有石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城镇生态河道断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垂直格宾挡墙阶梯(2.6)由三层垂直格宾挡墙(2.61)垂直堆砌布设而成:
第一层垂直格宾挡墙(2.61)尺寸为2.5m×2m×1m,第二层垂直格宾挡墙(2.61)尺寸为2.5m×1.5m×1m,第三层垂直格宾挡墙(2.61) 尺寸为2.5m×1m×0.5m;
多层垂直格宾挡墙阶梯(2.6)采用迎水侧垂直布设,且墙后回填土,坡度为1:3;
多层垂直格宾挡墙阶梯(2.6)的总体高度为2.5m,渠底以上净高1.8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城镇生态河道断面,其特征在于:驳岸(3)包括蓄水层(3.1),亲水植物(3.2),覆盖层(3.3),种植土层(3.4),人工填料层(3.5),厚砂层(3.6),土工布(3.7),碎石层(3.8),花管(3.9)和排水管(3.10);
所述土工布(3.7)包括第一土工布(3.71)和第二土工布(3.72);
所述驳岸(3)的背部和底层铺各设有第一土工布(3.71);
所述驳岸(3)内至下而上依次设有碎石层(3.8)、第二土工布(3.72)、厚砂层(3.6)、人工填料层(3.5)、种植土层(3.4)、覆盖层(3.3)、蓄水层(3.1)和亲水植物(3.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城镇生态河道断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花管(3.9)和排水管(3.10)预埋在碎石层(3.8)内;
所述花管(3.9)有多个;多个所述花管(3.9)间隔设于所述排水管(3.10)上;
所述排水管(3.10)朝向河道一侧倾斜;所述排水管(3.10)位于河道一端设有喷水管(3.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城镇生态河道断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沿河交通系统(4)包括透水面层(4.1)、透水基层(4.2)和构筑挡墙(4.4);
所述构筑挡墙(4.4)设置在所述驳岸(3)与所述沿河交通系统(4)之间;
所述透水基层(4.2)位于所述构筑挡墙(4.4)侧面、且位于所述透水面层(4.1)下端;
所述透水面层(4.1)与所述构筑挡墙(4.4)的顶端齐平;
有泄水管(4.3)预埋在透水基层(4.2)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城镇生态河道断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水管(4.3)穿过所述构筑挡墙(4.4)、一端位于透水基层(4.2)内、另一端位于蓄水层(3.1)内;
所述泄水管(4.3)朝向所述蓄水层(3.1)一侧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城镇生态河道断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缓冲带(5)包括紧邻沿河交通系统(4)的缓坡(5.2),和位于缓坡(5.2)上的陆生植物(5.1);
所述植物缓冲带(5)宽度大于或等于2米;
所述垂直格宾挡墙(2.61)上设有防腐层;
有反滤碎石(4.5)设置在透水基层(4.2)内、且位于泄水管(4.3)端部;
所述反滤碎石(4.5)外周设有土工布(3.7)。
CN202020128474.5U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城镇生态河道断面 Active CN2119720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28474.5U CN211972073U (zh)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城镇生态河道断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28474.5U CN211972073U (zh)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城镇生态河道断面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72073U true CN211972073U (zh) 2020-11-20

Family

ID=73372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28474.5U Active CN211972073U (zh)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城镇生态河道断面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7207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62173A (zh) * 2021-03-22 2021-07-02 武汉一冶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园路下穿平板桥与锥坡基础结合处施工方法
CN113283743A (zh) * 2021-05-21 2021-08-2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一种流域中不同生态修复类型生境阈值的判定方法
CN113461166A (zh) * 2021-07-16 2021-10-01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一种城市湖泊生态净化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62173A (zh) * 2021-03-22 2021-07-02 武汉一冶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园路下穿平板桥与锥坡基础结合处施工方法
CN113062173B (zh) * 2021-03-22 2024-05-28 武汉一冶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园路下穿平板桥与锥坡基础结合处施工方法
CN113283743A (zh) * 2021-05-21 2021-08-2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一种流域中不同生态修复类型生境阈值的判定方法
CN113283743B (zh) * 2021-05-21 2023-06-2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一种流域中不同生态修复类型生境阈值的判定方法
CN113461166A (zh) * 2021-07-16 2021-10-01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一种城市湖泊生态净化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15920B (zh) 扇形多阶梯式生态缓冲型护岸系统
US20140042064A1 (en) Ecological Biotope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Utilizing a Multi-Cell and Multi-Lane Structure of a Constructed Wetland and Sedimentation Pond
CN211972073U (zh) 一种城镇生态河道断面
CN211368589U (zh) 一种复合型生态护岸结构
CN105198085B (zh) 一种阶梯式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及其应用
CN106193261B (zh) 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雨洪集蓄梯级人工湖系统和设计方法
CN106702980B (zh) 防止沟壁土壤流失的农田生态排水沟渠构建方法
CN110761241B (zh) 城市河道生态提防
CN108547254B (zh) 一种河道生态护岸及其施工方法
CN109368796A (zh) 一种用于河道水质治理的生态景观护岸
CN111809559A (zh) 一种湖滨湿地植被缓冲带配置结构与构建方法
CN108612047B (zh) 一种河湖岸坡的生态修护结构
CN203080471U (zh) 一种扇形多阶梯式生态缓冲型护岸系统
CN215758830U (zh) 拓展的城市滨水系统
CN108328744B (zh) 基于海绵生态体系的处理农田面源污染的三级生态水塘
CN211057724U (zh) 一种应对水文变化的消落带生态护坡系统
CN211813686U (zh) 一种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与雨污的分级生态处理系统
CN110241781B (zh) 城市内陆河生态与堤岸园林景观综合治理方法
CN210559648U (zh) 梯级多段潜流人工湿地处理池
CN217923356U (zh) 一种格宾石笼驳岸结构
JP2001224243A (ja) 人工緑化方法および人工緑地
CN114586591B (zh) 一种河道生态治理方法和系统
CN212506106U (zh) 一种阶梯式生态驳岸结构
CN215562338U (zh) 基于既有直立式挡墙的多级调蓄亲水型生态护岸结构
CN210857111U (zh) 一种复合式河道生态护坡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