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20725U - 承载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承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20725U
CN211920725U CN202020541413.1U CN202020541413U CN211920725U CN 211920725 U CN211920725 U CN 211920725U CN 202020541413 U CN202020541413 U CN 202020541413U CN 211920725 U CN211920725 U CN 2119207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assembly
cover plate
web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4141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建
权哲奎
何喜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America Inc
Original Assignee
Sany Americ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America Inc filed Critical Sany America Inc
Priority to CN20202054141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207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207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2072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ib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机械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承载装置。一种承载装置,用于起重机,包括支撑组件以及侧墙组件;侧墙组件沿第一方向设置在支撑组件上;支撑组件,包括底板以及纵梁;纵梁设置有多个,且多个纵梁沿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纵梁的横截面为T字型;纵梁与底板连接以形成工字型结构。本申请中沿底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纵梁,且纵梁与底板之间构成工字型结构,从而提高了支撑组件的支撑强度,即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可以承载重量较大的构件。更具体地,在侧墙组件沿第一方向设置在支撑组件上。基于支撑组件可以承载重量较大的构件,即本申请的承载装置的稳定性以及强度更好。

Description

承载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机械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承载装置。
背景技术
承载装置用于连接起重机臂架以及配重,在起重机中尤其重要,现有的承载装置包括墙板以及底板,如图1所示,其中,墙板100’直接与底板101’连接,然而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随着起重机吨位的增加,现有承载装置的整体强度以及刚度不能满足高吨位的起重机。
因此,亟需一种承载装置,在一定程度上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承载装置,在一定程度上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当起重机吨位增加时,现有的承载装置的整体强度以及刚度不能满足高吨位的起重机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承载装置,用于起重机,包括支撑组件以及侧墙组件;
所述侧墙组件沿第一方向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上。
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底板以及纵梁;
所述纵梁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纵梁沿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纵梁的横截面为T字型;
所述纵梁与所述底板连接以形成工字型断面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纵梁包括第一盖板以及第一腹板;
所述第一腹板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底板;
所述第一腹板、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底板之间围设成插装空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横梁构件,所述横梁构件设置在相邻的所述纵梁之间,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纵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纵梁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纵梁上分别设置有所述侧墙组件;
所述侧墙组件包括墙板以及与所述墙板通过连接板连接的第一支撑板;
所述墙板与所述纵梁呈预设角度,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纵梁呈预设角度,以使所述墙板、所述连接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以及部分所述纵梁围设成多边形支撑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侧墙组件还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一端连接所述墙板,另一端连接所述纵梁,所述支撑柱用于加强所述墙板与所述纵梁的连接强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横梁构件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以及第三横梁;
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墙板和所述纵梁的连接处对应;所述第一横梁包括第二盖板以及与所述第二盖板沿所述第一方向连接的第二腹板;所述第二腹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延伸至所述插装空间内并与所述第一腹板连接;
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支撑柱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横梁包括第三盖板以及与所述第三盖板沿所述第一方向连接的第三腹板,所述第三盖板的两端与所述第一盖板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三腹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延伸至所述插装空间内并与所述第一腹板连接;所述第三盖板与所述纵梁的连接处设置有圆弧过渡段;
所述第三横梁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纵梁的连接处对应,所述第三横梁包括第四盖板以及与所述第四盖板沿所述第一方向连接的第四腹板;所述第四盖板的两端与所述第一盖板的两端连接,所述第四腹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延伸至所述插装空间内并与所述第一腹板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安装组件,所述第一安装组件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侧墙组件之间,且与所述第一横梁位置对应;
所述第一安装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承接板、第二固定板以及第一立板;所述第一固定板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盖板上,所述承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连接,且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板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二盖板呈预设角度;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端与所述承接板连接,且另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盖板连接,所述第一立板用于安装第一待安装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安装组件,所述第二安装组件设置在所述侧墙组件上;
所述第二安装组件包括端板以及第二立板;所述端板的两端分别于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所述第二立板设置在所述端板上;
所述第二立板用于连接第二待安装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卷扬组件,所述卷扬组件沿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侧墙组件上;
所述卷扬组件呈槽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承载装置,用于起重机,包括支撑组件以及侧墙组件;
所述侧墙组件沿第一方向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上。
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底板以及纵梁;
所述纵梁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纵梁沿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纵梁的横截面为T字型;
所述纵梁与所述底板连接以形成工字型断面结构。
具体地,本申请中沿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纵梁,且所述纵梁与所述底板之间构成工字型断面结构,从而提高了所述支撑组件的支撑强度,即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可以承载重量较大的构件。
更具体地,在所述侧墙组件沿第一方向设置在支撑组件上。基于支撑组件可以承载重量较大的构件,即本申请的承载装置的稳定性以及强度更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承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撑组件的俯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撑组件沿长度方向的侧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撑组件沿宽度方向的侧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承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承载装置的俯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承载装置的侧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侧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侧墙组件的俯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支撑组件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一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二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卷扬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墙板;101’-底板;100-底板;101-纵梁;102-第一盖板;103-第一腹板;104-安装孔;200-侧墙组件;201-第一方向;202-墙板;203-连接板;204-第一支撑板;205-支撑柱;206-补强板;207-第一连接孔;208-第一磨耗环;300-第一横梁;301-第二盖板;302-第二腹板;303-隔板;400-第二横梁;401-第三盖板;402-第三腹板;403-圆弧过渡段;500-第三横梁;501-第四盖板;502-第四腹板;600-第四横梁;700-第一安装组件;701-第一固定板;702-承接板;703-第二固定板;704-第一立板;705-第三连接孔;706-第三磨耗环;800-第二安装组件;801-端板;802-第二立板;803-第二连接孔;804-第二磨耗环;900-卷扬组件;901-第二方向;902-第五腹板;903-底座;904-第五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参见图2至图5所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支撑组件,包括底板100以及纵梁101;所述纵梁101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纵梁101沿所述底板10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纵梁101的横截面为T字型;横截面为T字型的所述纵梁101与所述底板100连接以形成工字型结构。
具体地,本申请中沿所述底板10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纵梁101,且所述纵梁101与所述底板100之间构成工字型断面结构,从而提高了所述支撑组件的支撑强度,即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可以承载重量较大的构件。
更具体地,所述底板100上设置若干安装孔104,利用安装孔104和连接件,能够将所述底板100安装于固定的装置上。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纵梁101包括第一盖板102以及第一腹板103;所述第一腹板103垂直于所述第一盖板102,以使所述纵梁101的横截面为所述T字型;所述第一腹板103垂直于所述底板100,以使所述纵梁101与所述底板100呈所述工字型断面结构。
具体地,所述第一盖板102以及第一腹板103的厚度不做具体的限定,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优选地,所述第一腹板103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盖板102的厚度,能够保证相同重量下提高纵梁101的抗弯刚度。更具体地,所述第一腹板103、所述第一盖板102以及所述底板100之间围设成插装空间;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优选地,在所述插装空间内可以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盖板102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底板100连接,进而进一步提高所述纵梁101的稳定性。
在该实施例中,考虑到本申请中所述支撑组件上放置有待支撑件,当所述待支撑件的重量过大时,难免会使得下面的纵梁101产生横向变形,为防止此类问题发生,即在相邻所述纵梁101之间设置有横梁构件,所述横梁构件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纵梁101,进一步地,横梁构件的一端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纵梁101,且另一端连接相邻的所述纵梁101,即横梁构件的设置能够防止纵梁101横向变形,从而加强了所述支撑组件的稳定性以及强度。
优选地,所述横梁构件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横梁构件间隔设置。
更优选地,所述横梁构件可以为连接柱,即在相邻所述纵梁101之间间隔设置有连接柱,利用连接柱从而实现对相邻所述纵梁101的连接。
实施例二
该实施例二是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的改进,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重复描述,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内容也属于该实施例二公开的内容。
参见图6至图8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承载装置,用于起重机,包括上述的支撑组件以及侧墙组件200;
所述侧墙组件200沿第一方向201设置在支撑组件上。
具体地,所述第一方向201为支撑组件正常使用过程中的竖直方向,根据实施例一可知,所述支撑组件的支撑强度更强,即当侧墙组件200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上构成承载装置时,所述承载装置同样具有较强的支撑强度。
更具体地,根据图1所示,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墙板100’直接与底板101’连接,随着起重机吨位的增加,现有承载装置的整体强度以及刚度不能满足高吨位的起重机相比较,本申请中,首先沿所述底板10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纵梁101,且所述纵梁101与所述底板100之间构成工字型断面结构,当所述侧墙组件200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上时,使得所述承载装置的整体结构强度更强,更能够使用较大重量的待承载构件。
在该实施例中(以及下面的阐述过程中),以所述纵梁101为两个为例,两个所述纵梁101沿所述底板10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纵梁101上分别设置有所述侧墙组件200。
结合图9和图10所示,所述侧墙组件200包括墙板202以及与所述墙板202通过连接板203连接的第一支撑板204;
所述墙板202与所述纵梁101呈预设角度,所述第一支撑板204与所述纵梁101呈预设角度,以使所述墙板202、所述连接板203、所述第一支撑板204以及部分所述纵梁101围设成多边形支撑结构。
具体地,所述墙板202与所述第一盖板102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具体地,可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204的侧壁上设置主梁,所述主梁优选采用H型型钢制成(也可采用钢板焊接型式制成),利用主梁从而提高所述第一支撑板204的连接强度。
具体地,在所述墙板202的侧壁设置有连接梁。
具体地,在所述连接板203与所述第一支撑板204的连接处设置有补强板206,即补强板206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板203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204连接;利用补强板206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连接板203与所述第一支撑板204的连接强度,优选地,所述补强板206采用焊接的方式与所述连接板203以及所述第一支撑板204连接。
参见图9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侧墙组件200的整体强度,所述侧墙组件200还包括支撑柱205,所述支撑柱205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墙板202上,且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纵梁101上,所述支撑柱205用于加强所述墙板202与所述纵梁101的连接强度。
具体地,在所述支撑柱205与所述墙板202的连接处设置有补强板206,即补强板206的一端与所述墙板202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柱205连接;利用补强板206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支撑柱205与所述墙板202的连接强度,优选地,所述补强板206采用焊接的方式与所述墙板202以及所述支撑柱205连接。
具体地,所述支撑柱205与所述墙板202以及所述第一盖板102之间均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具体地,所述连接梁和所述立柱为槽形冷弯或热轧型钢,可根据需要设置为相同规格或不同规格。
参见图1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横梁构件包括第一横梁300、第二横梁400以及第三横梁500;
所述第一横梁300与所述墙板202和所述纵梁101的连接处对应;所述第一横梁300包括第二盖板301以及与所述第二盖板301沿所述第一方向201连接的第二腹板302;所述第二盖板301呈燕尾形结构,所述第二腹板30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延伸至所述插装空间内并与所述第一腹板103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二腹板30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延伸至所述插装空间内,能够增强所述第一横梁300的连接强度。
更具体地,沿所述第一腹板103的宽度方向设置有隔板303,所述隔板30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腹板302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底板100连接,利用隔板303进一步加强所述第一腹板103的强度。
所述第二横梁400与所述支撑柱205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横梁400包括第三盖板401以及与所述第三盖板401沿所述第一方向201连接的第三腹板402,所述第三盖板401的两端与所述第一盖板102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三腹板40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延伸至所述插装空间内并与所述第一腹板103连接;所述第三盖板401与所述纵梁101的连接处设置有圆弧过渡段403;
具体地,在所述第三盖板401与所述纵梁101(第一盖板102)的连接处设置圆弧过渡段403,从而加强所述第三盖板401与所述第一盖板102之间的连接强度。
所述第三横梁500与所述第一支撑板204和所述纵梁101的连接处对应,所述第三横梁500包括第四盖板501以及与所述第四盖板501沿所述第一方向201连接的第四腹板502;所述第四盖板501的两端与所述第一盖板102的两端连接,所述第四腹板50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延伸至所述插装空间内并与所述第一腹板103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四腹板50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延伸至所述插装空间内,能够增强所述第三横梁500的连接强度。
值得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横梁构件不仅仅是包括第一横梁300、第二横梁400以及第三横梁500;根据承载装置支撑的构件决定,例如,当构件较大时,可以增加第四横梁600、第五横梁等等,从而增强所述承载装置的整体强度。优选地,所述第四横梁600为槽型或矩形梁,且两端均与所述第一盖板102连接。
参见图12所示,当所述承载装置用于支撑起重机时,考虑到实际的安装结构,在该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安装组件700,利用第一安装组件700从而实现所述起重机的油缸的安装,所述第一安装组件700设置在相邻所述侧墙组件200之间,且与所述第一横梁300位置对应;
所述第一安装组件700包括第一固定板701、承接板702、第二固定板703以及第一立板704;所述第一固定板701沿第一方向201设置在所述第二盖板301上,所述承接板70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701连接,且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板701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二盖板301呈预设角度;所述第二固定板703的一端与所述承接板702连接,且另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201与所述第二盖板301连接,所述第一立板704用于安装第一待安装件(油缸)。
具体地,所述第一立板704上开设有第三连接孔705,利用第一连接孔207以及连接件从而将所述油缸连接到所述第一立板704上。
具体地,所述第三连接孔705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三磨耗环706,增加油缸连接到第一立板704上的稳定性。
具体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组件700与所述第一横梁300位置对应,即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来自油缸的重力通过第一固定板701、第二固定板703、承接板702以及第一立板704分别传递到相邻的纵梁101上,避免力流偏转,保证了纵梁101具有良好的受力状态。
参见图13所示,当所述承载装置用于支撑起重机时,考虑到实际的安装结构,在该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安装组件800,所述第二安装组件800设置在所述侧墙组件200上;所述第二安装组件800用于支撑起重机的吊臂。
所述第二安装组件800包括端板801以及第二立板802;所述端板801的两端分别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04连接,所述第二立板802设置在所述端板801上;所述第二立板802用于连接第二待安装件(吊臂)。
具体地,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第二立板802优选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立板802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立板802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803,对应所述连接板203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207,利用第一连接孔207以及第二连接孔803从而将所述吊臂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组件800上。
更具体地,在所述第一连接孔207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磨耗环208;在所述第二连接孔803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二磨耗环804,分别利用第一磨耗环208以及第二磨耗环804,从而使得吊臂连接到第二立板802上的稳定性。
参见图1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承载装置还包括卷扬组件900,所述卷扬组件900沿所述第二方向901设置在所述侧墙组件200上;所述卷扬组件900呈槽状。所述卷扬组件900用于安放卷筒。
具体地,所述第二方向901为当所述承载装置正常使用过程中的水平方向。
优选地,所述卷扬组件900包括底座903、第五盖板904以及第五腹板902;在所述底座903上,沿第一方向201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五腹板902,所述第五腹板902的端部均设置有第五盖板904。
综上,本申请一方面优化了设计结构,结合受力特点,合理划分功能模块,采用空间骨架结构,优化力的传递路径,改善节点受力状态,从而提高结构安全系数,提高整体承载能力,提升产品可靠性;另一方面本申请可实现各结构模块的系列化变型以及通过不同的模块组合形成新的转台焊接体,满足不同起重吨位设计要求,满足产品多样化需求。例如:1)通过轻型结构模块组合形成满足小起重吨位起重机的转台焊接体;2)通过重型结构模块组合形成满足,满足小起重吨位起重机的转台焊接体;3)通过轻型、重型结构模块混搭组合形成中等起重吨位起重机的转台焊接体;4)通过某些模块的全新设计满足特殊功能要求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申请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

Claims (9)

1.一种承载装置,用于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组件以及侧墙组件(200);
所述侧墙组件(200)沿第一方向(201)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上;
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底板(100)以及纵梁(101);
所述纵梁(101)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纵梁(101)沿所述底板(10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纵梁(101)的横截面为T字型;
所述纵梁(101)与所述底板(100)连接以形成工字型断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101)包括第一盖板(102)以及第一腹板(103);
所述第一腹板(103)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盖板(102)和所述底板(100);
所述第一腹板(103)、所述第一盖板(102)和所述底板(100)之间围设成插装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横梁构件,所述横梁构件设置在相邻的所述纵梁(101)之间,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纵梁(10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101)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纵梁(101)上分别设置有所述侧墙组件(200);
所述侧墙组件(200)包括墙板(202)以及与所述墙板(202)通过连接板(203)连接的第一支撑板(204);
所述墙板(202)与所述纵梁(101)呈预设角度,所述第一支撑板(204)与所述纵梁(101)呈预设角度,以使所述墙板(202)、所述连接板(203)、所述第一支撑板(204)以及部分所述纵梁(101)围设成多边形支撑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组件(200)还包括支撑柱(205),所述支撑柱(205)的一端连接所述墙板(202),另一端连接所述纵梁(101),所述支撑柱(205)用于加强所述墙板(202)与所述纵梁(101)的连接强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构件包括第一横梁(300)、第二横梁(400)以及第三横梁(500);
所述第一横梁(300)与所述墙板(202)和所述纵梁(101)的连接处对应;所述第一横梁(300)包括第二盖板以及与所述第二盖板沿所述第一方向(201)连接的第二腹板;所述第二腹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延伸至所述插装空间内并与所述第一腹板(103)连接;
所述第二横梁(400)与所述支撑柱(205)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横梁(400)包括第三盖板(401)以及与所述第三盖板(401)沿所述第一方向(201)连接的第三腹板(402),所述第三盖板(401)的两端与所述第一盖板(102)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三腹板(40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延伸至所述插装空间内并与所述第一腹板(103)连接;所述第三盖板(401)与所述纵梁(101)的连接处设置有圆弧过渡段(403);
所述第三横梁(500)与所述第一支撑板(204)和所述纵梁(101)的连接处对应,所述第三横梁(500)包括第四盖板(501)以及与所述第四盖板(501)沿所述第一方向(201)连接的第四腹板(502);所述第四盖板(501)的两端与所述第一盖板(102)的两端连接,所述第四腹板(50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延伸至所述插装空间内并与所述第一腹板(103)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安装组件(700),所述第一安装组件(700)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侧墙组件(200)之间,且与所述第一横梁(300)位置对应;
所述第一安装组件(700)包括第一固定板(701)、承接板(702)、第二固定板(703)以及第一立板(704);所述第一固定板(701)沿所述第一方向(201)设置在所述第二盖板(301)上,所述承接板(70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701)连接,且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板(701)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二盖板(301)呈预设角度;所述第二固定板(703)的一端与所述承接板(702)连接,且另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201)与所述第二盖板(301)连接,所述第一立板(704)用于安装第一待安装件。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安装组件(800),所述第二安装组件(800)设置在所述侧墙组件(200);
所述第二安装组件(800)包括端板(801)以及第二立板(802);所述端板(801)的两端分别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04)连接,所述第二立板(802)设置在所述端板(801)上;
所述第二立板(802)用于连接第二待安装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卷扬组件(900),所述卷扬组件(900)沿第二方向(901)设置在所述侧墙组件(200)上;
所述卷扬组件(900)呈槽状。
CN202020541413.1U 2020-04-13 2020-04-13 承载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9207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41413.1U CN211920725U (zh) 2020-04-13 2020-04-13 承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41413.1U CN211920725U (zh) 2020-04-13 2020-04-13 承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20725U true CN211920725U (zh) 2020-11-13

Family

ID=73375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41413.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920725U (zh) 2020-04-13 2020-04-13 承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207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920725U (zh) 承载装置
CN111332965A (zh) 承载装置
CN211645914U (zh) 支撑结构、支撑模块及钢箱梁
CN215714692U (zh) 斜拉桥施工用提升装置
CN211173227U (zh) 一种建筑用具有加固机构的钢结构支架
CN219258463U (zh) 横梁式货架
CN113060659A (zh) 臂架装置及起重设备
CN216444913U (zh) 一种传力于既有柱且设置在楼板间的塔吊结构
CN216405735U (zh) 一种钢结构的主次梁连接节点
CN214245409U (zh) 一种用于挂篮施工装置的钢吊带装置
CN217420237U (zh) 一种钢构梁
CN220133119U (zh) 一种用于连体结构抗连续倒塌的连接转换结构
CN205212369U (zh) 高强度母线桥框架
CN108560708A (zh) 一种钢框架支撑结构
CN220766259U (zh) 一种吊具
CN216891794U (zh) 一种墩柱结构及空中轨道
CN217458362U (zh) 升降机安装结构及升降系统
CN219751574U (zh) 一种电梯基础回顶装置
CN216196957U (zh) 一种空分冷箱横拼板块式结构
CN209505986U (zh) 壁墩结构组件及包含其的船舶
CN220845205U (zh) 一种车辆检修平台
CN212405789U (zh) 一种地铁车站公共区l型楼梯结构
CN210562895U (zh) 高强度装配式楼盖系统
CN209923768U (zh) 一种改良型钢箱梁结构
CN219219383U (zh) 一种拼接式钢结构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