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18660U -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及其内嵌入口门扶手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及其内嵌入口门扶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918660U CN211918660U CN202020181754.2U CN202020181754U CN211918660U CN 211918660 U CN211918660 U CN 211918660U CN 202020181754 U CN202020181754 U CN 202020181754U CN 211918660 U CN211918660 U CN 21191866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unting seat
- groove
- handrail
- entrance door
- transit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及其内嵌入口门扶手,所述内嵌入口门扶手包括第一上安装座、第一下安装座、第二上安装座、第二下安装座、以及安装在第一上安装座和第一下安装座之间的第一扶手杆、安装在第二上安装座和第二下安装座之间的第二扶手杆;在入口门门框和底架边梁的对应处分别开有竖向设置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下端位于边梁上盖板上方,所述第二凹槽的上端位于边梁上盖板下方;第一上安装座、第一下安装座分别设置在第一凹槽内,第二上安装座、第二下安装座分别设置在第二凹槽内。本实用新型采用两节扶手杆的结构,无需破坏边梁上盖板的结构,从而不必额外增设边梁加强结构,有利于车体的轻量化设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嵌入口门扶手及其车体结构,尤其适用于轨道交通车辆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轨道机车车辆的入口门较高,司乘人员出入车辆时需要借助入口门扶手来保证上下车的安全,所以轨道机车车辆的入口门两侧都需要安装有扶手杆。国内早期轨道机车车辆入口门扶手一般形式是突出于入口门,在入口门两边的侧墙上分别固定上下两个安装座,在此两安装座之间固定呈弯曲状的扶手。但是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对于轨道机车车辆的安全性与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机车车体的有效空间利用率要求越来越高,即需要在固有的车体限界条件要求下,使得车体内部空间越大越好。这种突出于入口门形式的扶手相比于内嵌于入口门扶手来说已然不存在优势。
近年来,行业已经出现了内嵌入门口扶手。如发明专利CN201610946190.5公开了一种内嵌入口门扶手及其安装方法,其中内嵌入口门扶手设置在入口门所在的侧墙以及边梁的凹槽内,不突出车体侧墙和边梁的外表面,有效地增加了轨道机车的有效空间,且满足UIC651标准中的从扶手的一个下部末端到轨道上平面的距离不得超过1250mm这一要求。但是该专利中扶手装置为轨道交通行业长期以来惯用的一节扶手形式,其原因是一节扶手结构形式简单,但采用一节扶手结构会产生以下问题,其一:由于扶手装置贯穿侧墙结构和边梁,使得边梁上盖板以及侧面板都需要开槽用于扶手安装。此种开槽方式改变了边梁的正常结构,使得边梁的纵向承载能力降低。而为了使边梁满足正常结构强度及承载能力,边梁结构不得不额外增设加强结构用以提升边梁结构强度及承载能力,不仅使边梁结构更为复杂,还不利于车体轻量化设计要求;其二:一节扶手的设置形式对入口门对应的侧墙和边梁之间的开槽部分对中装配要求高,增加了工艺生产难度,不利于批量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减小对边梁原始结构的改变,弱化入口门门框与底架边梁所开凹槽的对中装配要求,降低工艺生产难度的内嵌入口门扶手。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的内嵌入口门扶手,包括第一上安装座、第一下安装座、第二上安装座、第二下安装座、以及安装在第一上安装座和第一下安装座之间的第一扶手杆、安装在第二上安装座和第二下安装座之间的第二扶手杆;在入口门门框和底架边梁的对应处分别开有竖向设置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下端位于边梁上盖板上方,所述第二凹槽的上端位于边梁上盖板下方;第一上安装座、第一下安装座分别设置在第一凹槽的顶端和底端,第二上安装座、第二下安装座分别设置在第二凹槽的顶端和底端,第一扶手杆、第二扶手杆分别设置在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内且不突出车体侧墙外表面。
上述方案中,通过分别在入口门门框和底架边梁分别安装第一扶手杆、第二扶手杆,形成整个扶手装置,在满足UIC651标准中的从扶手的一个下部末端到轨道上平面的距离不得超过1250mm这一要求的基础上,无需破坏边梁上盖板的结构,从而不必额外增设边梁加强结构,有利于车体的轻量化设计;其次,入口门门框与底架边梁所开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无需完全对中,从而可降低工艺生产难度。
优选的,所述第二凹槽的上端延伸至边梁上盖板的下表面,第二凹槽的底端延伸至边梁下封板的上表面。
上述设置使得整个扶手装置的长度增长,在满足标准所要求的扶手下端至轨道上平面距离的前提下,进一步缩小了此距离,更加方便司乘人员在出入车辆时使用扶手,优化了人机工程体验。
优选的,第一扶手杆、第二扶手杆分别安装在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扶手杆与第二扶手杆的中心线在水平方向的距离不大于5mm;使得两根扶手杆尽量对中,方便司乘人员使用扶手。
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均为U型槽,在扶手不突出车体侧墙外表面的基础上,减少对车辆结构的破坏。
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内分别安装有第一圆弧造型板和第二圆弧造型板,第一圆弧造型板、第二圆弧造型板均设有左右翻边,分别搭接在入口门门框外板、底架边梁外板的沉台上,且分别与入口门门框外板的沉台、底架边梁外板的沉台对接相连;使得整个扶手装置不突出侧墙表面,且处于同一平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扶手杆包括中空直管和上下两个扶手杆安装座;两个扶手杆安装座分别可拆卸地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上安装座、第一下安装座上。
优选的,所述两个扶手杆安装座上开设有竖直方向的腰形台阶孔,该腰形台阶孔用于安装和调节中空直管,所述扶手杆安装座上可拆卸地固定有安装盖板。
在第一上安装座的安装孔和第一下安装座的安装孔之间的距离与两个扶手杆安装座之间的距离有误差时,可通过扶手杆安装座上的腰形台阶孔进行调节;并通过盖板遮挡扶手杆安装座上的腰形台阶孔。
优选的,所述第二扶手杆为中空直管,所述第二上安装座、第二下安装座上均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扶手杆分别插入第二上安装座、第二下安装座的通孔之间,并与第二上安装座、第二下安装座焊接在一起。
优选的,所述第一上安装座、第一下安装座分别焊接在第一凹槽的顶端和底端;第二上安装座、第二下安装座分别焊接在第二凹槽的顶端和底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轨道交通车辆,包括上述的内嵌入口门扶手,所述内嵌入口门扶手安装在轨道交通车辆司机室的的入口门门框和底架边梁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相对于现有的内嵌入口门扶手,本实用新型在满足轨道机车车辆限界的基础上,提升了安装内嵌入口门扶手的机车车辆边梁的承载能力,简化了边梁结构,可达到轻量化设计的目的;此外,本实用新型相对于使用一节扶手杆的扶手装置而言,所需的入口门门框凹槽以及边梁凹槽的装配精度要求更低,可降低对入口门对应侧墙和边梁的装配要求,从而降低工艺生产难度,有利于工艺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扶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的内嵌入口门扶手,如图1~3所示,包括第一上安装座1、第一扶手杆2、第一下安装座3、第二上安装座4、第二扶手杆5、第二下安装座6、底架边梁7、第一圆弧造型板10、第二圆弧造型板11、安装盖板12、侧墙13。在入口门9的入口门门框8、底架边梁7的对应位置分别设有第一凹槽81和第二凹槽73,第一凹槽81和第二凹槽73均为U型凹槽。
其中安装第一扶手杆2的第一凹槽81底端一直开到边梁上盖板71上表面位置,不影响边梁结构,即不需要在组成边梁上表面的上盖板71上开槽。安装第二扶手杆5的第二凹槽73的上端由边梁上盖板71下表面开始,下端延伸到边梁下封板72上表面。整个扶手装置安装在凹槽内,且不会突出车体侧墙13的外表面。
首先安装第一上安装座1、第一下安装座3和第二上安装座4、第二下安装座6。第一上安装座1与第一下安装座3、第二上安装座4与第二下安装座6分别焊接安装在入口门门框8的第一凹槽81、底架边梁7的第二凹槽73上下两端的中间位置。第一上安装座1与第一下安装座3分别开有两个竖直方向的螺纹孔。
然后安装第一圆弧造型板10和第二圆弧造型板11,所述第一圆弧造型板10和第二圆弧造型板11分别安装在第一凹槽81、第二凹槽73内。第一圆弧造型板10和第二圆弧造型板11均设有左右翻边,分别搭接在入口门门框8外板、底架边梁7外板的沉台上,且分别与侧墙13蒙皮与入口门门框8外板的沉台边、底架边梁7外板的沉台对接相连,第一圆弧造型板10和第二圆弧造型板11、入口门门框8外板、侧墙13蒙皮、底架边梁7之间的连接焊缝位于在同一平面内。
再安装第一扶手杆2和第二扶手杆5,所述第一扶手杆2分别由两个扶手杆安装座21以及中空直管22组成,并且组焊在一起。第一扶手杆2长度小于第一凹槽81的高度,上下各留有5mm的间隙,第一扶手杆2通过上下各两个螺钉沿垂直于侧墙13的方向安装在第一上安装座1与第一下安装座3上。所述扶手杆座21上开有两个竖直方向的腰形台阶孔和两个螺纹孔,腰形台阶孔留有足够的调节余量,可供安装第一扶手杆2时上下调节,以消除制造误差,确保第一扶手杆2能够安装在第一上安装座1与第一下安装座3上;螺纹孔用来固定安装盖板12。
第二扶手杆5为中空直管,其安装方式是在第二上安装座4、第二下安装座6上均开设通孔,将第二扶手杆5插入第二上安装座4、第二下安装座6之间,使第二扶手杆5与第二上安装座4、第二下安装座6组焊在一起;再将其焊接在边梁的第二凹槽73内,使第二扶手杆5保持与轨道平面垂直的方向对齐。
最后安装盖板12,所述安装盖板12截面为拱形,同第一扶手杆2组合成同一外径的直杆,安装盖板12上开有竖直方向的两个沉头孔,通过螺钉安装到扶手杆安装座21上,可遮挡扶手杆安装座21的腰形台阶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轨道交通车辆上述内嵌入口门扶手安装在轨道交通车辆入口门9的入口门门框8和底架边梁7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满足轨道机车车辆限界和满足UIC651标准的基础上扩大了机车车辆的有效宽度空间,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减少机车车辆运行时的空气阻力并确保了扶手的使用安全性;减少了对边梁结构的破坏,提升了边梁的承载能力,简化了边梁结构,可达到轻量化设计的目的。
Claims (10)
1.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的内嵌入口门扶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上安装座(1)、第一下安装座(3)、第二上安装座(4)、第二下安装座(6)、以及安装在第一上安装座(1)和第一下安装座(3)之间的第一扶手杆(2)、安装在第二上安装座(4)和第二下安装座(6)之间的第二扶手杆(5);在入口门门框(8)和底架边梁(7)的对应处分别开有竖向设置的第一凹槽(81)和第二凹槽(73),所述第一凹槽(81)的下端位于边梁上盖板(71)上方,所述第二凹槽(73)的上端位于边梁上盖板(71)下方;第一上安装座(1)、第一下安装座(3)分别设置在第一凹槽(81)的顶端和底端,第二上安装座(4)、第二下安装座(6)分别设置在第二凹槽(73)的顶端和底端,第一扶手杆(2)、第二扶手杆(5)分别设置在第一凹槽(81)、第二凹槽(73)内且不突出车体侧墙(13)外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的内嵌入口门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73)的上端延伸至边梁上盖板(71)的下表面,第二凹槽(73)的底端延伸至边梁下封板(72)的上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的内嵌入口门扶手,其特征在于,第一扶手杆(2)、第二扶手杆(5)分别安装在第一凹槽(81)、第二凹槽(73)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扶手杆(2)与第二扶手杆(5)的中心距不大于5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的内嵌入口门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81)、第二凹槽(73)均为U型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的内嵌入口门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81)、第二凹槽(73)内分别安装有第一圆弧造型板(10)和第二圆弧造型板(11),第一圆弧造型板(10)、第二圆弧造型板(11)均设有左右翻边,分别搭接在入口门门框(8)外板、底架边梁(7)外板的沉台上,且分别与入口门门框(8)外板的沉台、底架边梁(7)外板的沉台对接相连。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的内嵌入口门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扶手杆(2)包括中空直管(22)和上下两个扶手杆安装座(21);两个扶手杆安装座(21)分别可拆卸地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上安装座(1)、第一下安装座(3)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的内嵌入口门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扶手杆安装座(21)上开设有腰形台阶孔,该腰形台阶孔用于安装和调节中空直管(22),所述扶手杆安装座(21)上可拆卸地固定有安装盖板(12)。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的内嵌入口门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扶手杆(5)为中空直管,所述第二上安装座(4)、第二下安装座(6)上均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扶手杆(5)分别插入第二上安装座(4)、第二下安装座(6)的通孔之间,并与第二上安装座(4)、第二下安装座(6)焊接在一起。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的内嵌入口门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安装座(1)、第一下安装座(3)分别焊接在第一凹槽(81)的顶端和底端;第二上安装座(4)、第二下安装座(6)分别焊接在第二凹槽(73)的顶端和底端。
10.一种轨道交通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内嵌入口门扶手,所述内嵌入口门扶手安装在轨道交通车辆司机室的入口门门框(8)和底架边梁(7)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181754.2U CN211918660U (zh) | 2020-02-18 | 2020-02-18 |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及其内嵌入口门扶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181754.2U CN211918660U (zh) | 2020-02-18 | 2020-02-18 |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及其内嵌入口门扶手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918660U true CN211918660U (zh) | 2020-11-13 |
Family
ID=73351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181754.2U Active CN211918660U (zh) | 2020-02-18 | 2020-02-18 |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及其内嵌入口门扶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918660U (zh) |
-
2020
- 2020-02-18 CN CN202020181754.2U patent/CN21191866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1143355A1 (zh) | 模块化轨道车辆车体 | |
CN104309618B (zh) | 一种轻量化轨道车辆车体结构 | |
CN109808725B (zh) | 一种控制车底架及控制车 | |
CN110588693B (zh) | 一种轨道车辆枕梁、底架及底架焊接方法 | |
CN109178009B (zh) | 一种100%低地板轨道车辆底架及100%低地板轨道车辆 | |
WO2018112684A1 (zh) | 一种轨道车辆车头结构 | |
CN204172921U (zh) | 轨道车辆车体地板底架结构 | |
CN106428053B (zh) | 一种铁道客车车体钢结构框架 | |
CN110667617A (zh) | 一种高地板有轨电车的头车车体结构 | |
CN113291342B (zh) |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底架 | |
CN106627616A (zh) | 一种内嵌入口门扶手及其安装方法 | |
CN112810697A (zh) | 一种挤压型材和铸造组合型电动车前副车架 | |
CN111959547B (zh) | 轨道车辆及其高低地板底架结构 | |
CN112061162A (zh) | 一种跨座式单轨车体底架边梁及侧墙连接结构 | |
CN111891158A (zh) | 一种轨道车辆高强度车头铝结构 | |
CN211918660U (zh) |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及其内嵌入口门扶手 | |
CN115771536B (zh) | 一种导轨式胶轮捷运系统车体结构 | |
CN113306585B (zh) | 一种车体结构及轨道车辆 | |
CN112249067B (zh) | 一种适用于鼓形车体的轨道车辆底架边梁连接结构 | |
CN209921321U (zh) | 轨道车辆的底架及其下铰接座的安装结构 | |
CN110065509B (zh) | 车体门角结构、车体及轨道列车 | |
CN113184001A (zh) |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车体底架结构 | |
CN114312887B (zh) | 一种车体底架及轨道车辆 | |
CN217074358U (zh) | 双边梁结构、车体及轨道车辆 | |
CN114179842B (zh) | 双层底架、车体及轨道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