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07608U - 锂离子电池结构 - Google Patents

锂离子电池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07608U
CN211907608U CN202020732832.3U CN202020732832U CN211907608U CN 211907608 U CN211907608 U CN 211907608U CN 202020732832 U CN202020732832 U CN 202020732832U CN 211907608 U CN211907608 U CN 2119076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collector
lithium
pole piece
area
negative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3283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田
马福元
赵宇
成城
熊兴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Energy Group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Energy Group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Energy Group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Energy Group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3283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076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076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076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结构,包括:电芯和富含锂离子的电解液;所述电芯由隔膜、负极极片和正极极片按照隔膜、负极极片、隔膜、正极极片的顺序卷绕形成;所述富含锂离子的电解液注入到电芯中;负极极片由集流体、集流体上涂覆有活性物质的涂覆区、未涂覆活性物质的集流体留白区和尾部补锂区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负极极片集流体上设有涂覆区,负极极片的集流体留白区和含锂材料相结合形成尾部补锂区,通过电解液实现补锂;避免了高活性锂源与负极直接接触所造成的热量积累,同时和现有的锂离子电池制备工艺兼容性好、效率高、无安全性问题,适合产业化批量生产。

Description

锂离子电池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未来大规模电动汽车应用需求,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技术需要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电池电极材料由于中间相固体电解质SEI的膜形成导致首次循环过程中大量的活性锂的损失,正是源于正极材料中活性锂的不可逆损失降低了锂离子电池的首次效率,同时也永久地降低锂离子电池的可用能量。因此,如果能额外在负极材料中补偿正极材料首次充电过程中损耗的活性锂,就能大幅度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迄今为止,负极补锂技术是现有补锂工艺中产业化速度最快、技术成熟度最高,主要是在负极材料中添加金属锂粉和压锂带的方式补锂。例如申请号为CN201210237240的专利采用特殊处理的金属锂粉吸附在极片上,然后进过冷压等后续工艺使金属锂直接与电极材料反应的方式补锂。但金属锂粉补锂工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高精度的设备、补锂量监测困难、悬浮在空气中锂粉可能会引起爆炸等风险。CN201610015441专利公开了一种负极极片补锂方法及系统,该发明将昂贵的超薄金属锂带在正负极片卷绕之前将负极极片和金属锂带辊压进行接触补锂,生产效率较高,但是由于高活性的超薄金属锂带与负极极片在辊压过程中易产生热量积累,同时由于金属锂带辊压容易导致较高的延展,大大增加了设备的操作精度和实际卷绕过程补锂量的监控的难度。
另外一种常见的补锂方式是在电芯生产前增加一步补锂工艺,在正负极之间或者电芯外部加入金属锂或者高容量含锂氧化物电极,在电池注液后,将第三电极负极组成回路,通过充放电实现对负极的补锂。例如CN201610807837专利提出在正负极之间增加一层隔膜然后在隔膜之间增加金属锂作为第三电极,但是这种方式会引起正负极之间阻抗的增加,隔膜用膜量的增加,因此实用性不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结构。
这种锂离子电池结构,包括:电芯和富含锂离子的电解液;所述电芯由隔膜、负极极片和正极极片按照隔膜、负极极片、隔膜、正极极片的顺序卷绕形成;所述富含锂离子的电解液注入到电芯中;
所述负极极片由集流体、集流体上涂覆有活性物质的涂覆区、未涂覆活性物质的集流体留白区和尾部补锂区构成;
所述正极极片由集流体和涂覆于集流体上的活性物质组成;
所述尾部补锂区为负极极片中集流体留白区与含锂材料的结合。
作为优选,所述负极极片在集流体尾部的正面设有集流体留白区,反面不含集流体留白区;所述负极极片中集流体留白区、尾部补锂区和涂覆区在整个集流体上所占面积的比例分别为:0%~50%,0%~50%,50~100%;
所述负极极片中集流体留白区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卷绕后卷芯最外一圈的长度,所述电芯由1~4个卷芯组成;集流体留白区的宽度等于集流体的宽度。
作为优选,所述负极极片中集流体留白区和含锂材料相结合的方式为辊压、喷涂或涂覆。
作为优选,所述负极极片中集流体为具有贯通孔的铜箔,铜箔孔隙率为0%~20%;所述正极极片中集流体为具有贯通孔的铝箔,所述的铝箔孔隙率为0%~20%;所述隔膜为有机高分子材料在熔点80~300℃内经过湿法或干法工艺制备的复合膜;隔膜的孔隙率在0%~50%。
作为优选,所述负极极片中涂覆区上的活性物质为石墨、软碳、硬碳、活性炭、中间相碳微球、硅、氧化硅、氧化亚硅、硫化钼、钛酸锂、氧化钛、金属锑和金属锡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含锂材料为金属锂片、锂块、锂粉和含锂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优选,正极极片中集流体上的活性物质为LiFePO4、LiCoO2、LiNi0.6Mn0.2Co0.2O2、LiMnO4、LiMn2O4、LiNiMnCoO2、LiNi0.5Mn0.3Co0.2O2、LiNi0.8Mn0.1Co0.1O2和LiNi0.8Co0.15Al0.05O2中的至少一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负极极片集流体上设有涂覆区,负极极片的集流体留白区和含锂材料相结合形成尾部补锂区,通过电解液实现补锂;避免了高活性锂源与负极直接接触所造成的热量积累,同时和现有的锂离子电池制备工艺兼容性好、效率高、无安全性问题,适合产业化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负极极片集流体留白区预设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负极极片涂覆区、集流体留白区以及尾部补锂区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负极极片、正极极片和隔膜卷绕的电芯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涂覆区1、集流体留白区2、尾部补锂区3、隔膜4、负极极片5、正极极片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下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这种锂离子电池结构,包括:电芯和富含锂离子的电解液;所述电芯由隔膜4、负极极片5和正极极片6按照隔膜4、负极极片5、隔膜4、正极极片6的顺序卷绕形成;所述富含锂离子的电解液注入到电芯中;
所述负极极片5由集流体、集流体上涂覆有活性物质的涂覆区1、未涂覆活性物质的集流体留白区2和尾部补锂区3构成;
所述正极极片6由集流体和涂覆于集流体上的活性物质组成;
所述尾部补锂区3为负极极片5中集流体留白区2与含锂材料的结合。
所述负极极片5在集流体尾部的正面设有集流体留白区2,反面不含集流体留白区2;所述负极极片5中集流体留白区2、尾部补锂区3和涂覆区1在整个集流体上所占面积的比例分别为:0%~50%,0%~50%,50~100%;
所述负极极片5中集流体留白区2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卷绕后卷芯最外一圈的长度,所述电芯由1~4个卷芯组成;集流体留白区2的宽度等于集流体的宽度。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的负极极片5是以Si/C作为负极活性材料,按照96.2%负极活性材料、1.0%导电炭黑、1.0%CMC、1.8%SBR的比例溶于水中(比例基于负极极片质量),制备成均匀无气泡浆料,负极极片5正面按照图1所示的极片集流体留白区2预设涂覆于孔隙率为0%铜箔集流体上,形成涂覆区1和集流体留白区2,集流体留白区2的长度为卷绕后卷芯最外一圈的长度L1,宽度为负极极片5的宽度D1。然后经烘干,辊压制备成负极极片5。
将按照电芯设计容量的8%来进行补锂,称取2g的金属锂粉,按照图2所示长度为L2(=L1),宽度为D2(=D1)的尺寸喷涂在负极极片5的留白区形成补锂区,集流体留白区、补锂区和涂覆区在整个集流体上所占面积的比例分别在0%,20%,80%。
本实施例中的正极极片6以LiCoO2作为正极活性材料,按照92.5%正极活性材料(基于正极质量)、3.8%导电炭黑(基于正极质量)、3.7%PVDF(基于正极质量)的比例溶于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制备成均匀无气泡浆料,涂覆在铝箔集流体的正反面上,然后经烘干,辊压制备成正极片。
本实施例中的隔膜选用双面陶瓷涂覆聚丙烯微孔膜,隔膜的孔隙率在40%。
将制备负极极片有补锂区正面背向正极,按照图3所示隔膜|负极|隔膜|正极的顺序进行卷绕制作成锂离子电池,然后用铝塑膜封装,制备成电芯。将电芯放置在温度为25℃和外加电场为1.0×103V/m的保温箱中,注入1mol/L锂离子电解液后,负极极片上的涂覆区作为阴极,补锂区作为阳极,集流体作为导线,利用涂覆区和补锂区的电位差所构成的原电池来进行自发的电化学反应,补锂区的活性锂离子在温度和外加电场加速的条件下通过电解液转移到负极的涂覆区中来完成对负极极片的补锂。之后,按照常规流程对电池进行化成,即制得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的负极极片5是以Si/C作为负极活性材料,按照96.2%负极活性材料、1.0%导电炭黑、1.0%CMC、1.8%SBR的比例溶于水中(比例基于负极极片质量),制备成均匀无气泡浆料,负极极片5正面按照图1所示的极片集流体留白区2预设涂覆于孔隙率为5%铜箔集流体上,形成涂覆区1和集流体留白区2,集流体留白区2的长度为卷绕后卷芯最外一圈的长度L1,宽度为负极极片5的宽度D1。然后经烘干,辊压制备成负极极片5。
将按照电芯设计容量的15%来进行补锂,称取4g的金属锂块,按照长度为L2(=3/4L1),宽度为D2(=D1)的尺寸辊压在负极极片的留白区形成补锂区,集流体留白区、补锂区和涂覆区在整个集流体上所占面积的比例分别在5%,15%,80%。
本实施例中的正极极片6以三元材料(LiNi0.6Co0.2Mn0.2O2)作为正极活性材料,按照92.5%正极活性材料、3.8%导电炭黑、3.7%PVDF的比例溶于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基于正极质量),制备成均匀无气泡浆料,涂覆在铝箔集流体的正反面上,然后经烘干,辊压制备成正极片。
本实施例中的隔膜选用双面陶瓷涂覆聚丙烯微孔膜,隔膜的孔隙率在30%。
将制备负极极片有补锂区正面背向正极,按照隔膜|负极|隔膜|正极的顺序进行卷绕制作成锂离子电池,然后用铝塑膜封装,制备成电芯。将电芯放置在温度为35℃和外加电场为5.0×103V/m的保温箱中,注入10mol/L锂离子电解液后,负极极片上的涂覆区作为阴极,补锂区作为阳极,集流体作为导线,利用涂覆区和补锂区的电位差所构成的原电池来进行自发的电化学反应,补锂区的活性锂离子在温度和外加电场加速的条件下通过电解液转移到负极的涂覆区中来完成对负极极片的补锂。之后,按照常规流程对电池进行化成,即制得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的负极极片5是以石墨作为负极活性材料,按照96.2%负极活性材料、1.0%导电炭黑、1.0%CMC、1.8%SBR的比例溶于水中(比例基于负极极片质量),制备成均匀无气泡浆料,负极极片5正面按照图1所示的极片集流体留白区2预设涂覆于孔隙率为0%铜箔集流体上,形成涂覆区1和集流体留白区2,集流体留白区2的长度为卷绕后卷芯最外一圈的长度L1,宽度为负极极片5的宽度D1。然后经烘干,辊压制备成负极片。
将按照电芯设计容量的8%来进行补锂,称取2g的金属锂带,按照长度为L2(=3/4L1),宽度为D2(=D1)的辊压在负极极片的留白区形成补锂区,集流体留白区、补锂区和涂覆区在整个集流体上所占面积的比例分别在5%,15%,80%。
本实施例中的正极极片6以磷酸铁锂(LiFePO4)作为正极活性材料,按照92.5%正极活性材料、3.8%导电炭黑、3.7%PVDF的比例溶于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基于正极质量),制备成均匀无气泡浆料,涂覆在铝箔集流体的正反面上,然后经烘干,辊压制备成正极片。
本实施例中的隔膜选用双面陶瓷涂覆聚丙烯微孔膜,隔膜的孔隙率在20%。
将制备负极极片有补锂区正面背向正极,按照隔膜|负极|隔膜|正极的顺序进行卷绕制作成锂离子电池,然后用铝塑膜封装,制备成电芯。将电芯放置在温度为45℃和外加电场为1.0×104V/m的保温箱中,注入20mol/L锂离子电解液后,负极极片上的涂覆区作为阴极,补锂区作为阳极,集流体作为导线,利用涂覆区和补锂区的电位差所构成的原电池来进行自发的电化学反应,补锂区的活性锂离子在温度和外加电场加速的条件下通过电解液转移到负极的涂覆区中来完成对负极极片的补锂。之后,按照常规流程对电池进行化成,即制得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的负极极片5是以Si/C作为负极活性材料,按照96.2%负极活性材料、1.0%导电炭黑、1.0%CMC、1.8%SBR的比例溶于水中(比例基于负极极片质量),制备成均匀无气泡浆料,负极极片5正面按照图1所示的极片集流体留白区2预设涂覆于孔隙率为0%铜箔集流体上,形成涂覆区1和集流体留白区2,集流体留白区2的长度为卷绕后卷芯最外一圈的长度L1,宽度为负极极片5的宽度D1。然后经烘干,辊压制备成负极片。
将按照电芯设计容量的15%来进行补锂,称取4g的金属锂带,按照长度为L2(=L1),宽度为D2(=D1)的辊压在负极极片的留白区形成补锂区,集流体留白区、补锂区和涂覆区在整个集流体上所占面积的比例分别在0%,20%,80%。
本实施例中的正极极片6以磷酸铁锂(LiFePO4)作为正极活性材料,按照92.5%正极活性材料、3.8%导电炭黑、3.7%PVDF的比例溶于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基于正极质量),制备成均匀无气泡浆料,涂覆在铝箔集流体的正反面上,然后经烘干,辊压制备成正极片。
本实施例中的隔膜选用双面陶瓷涂覆聚丙烯微孔膜,隔膜的孔隙率在30%。
将制备负极极片有补锂区正面背向正极,按照隔膜|负极|隔膜|正极的顺序进行卷绕制作成锂离子电池,然后用铝塑膜封装,制备成电芯。将电芯放置在温度为45℃和外加电场为1.0×104V/m的保温箱中,注入1mol/L锂离子电解液后,负极极片上的涂覆区作为阴极,补锂区作为阳极,集流体作为导线,利用涂覆区和补锂区的电位差所构成的原电池来进行自发的电化学反应,补锂区的活性锂离子在温度和外加电场加速的条件下通过电解液转移到负极的涂覆区中来完成对负极极片的补锂。之后,按照常规流程对电池进行化成,即制得锂离子电池。
对比实例1:
同实施例1,除以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
负极极片5按照无集流体留白区2方式进行涂覆,然后经烘干,辊压制备成负极片。按照隔膜|负极|隔膜|正极的顺序进行卷绕制作成锂离子电池,然后用铝塑膜封装,制备成电芯。注入电解液后,对电池进行化成,即制得锂离子电池。
对比实例2:
同实施例2,除以下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
负极极片5按照无集流体留白区2方式进行涂覆,然后经烘干,辊压制备成负极片。按照隔膜|负极|隔膜|正极的顺序进行卷绕制作成锂离子电池,然后用铝塑膜封装,制备成电芯。注入电解液后,对电池进行化成,即制得锂离子电池。
对比实例3:同实施例3,除以下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
负极极片按照无留白区方式进行涂覆,然后经烘干,辊压制备成负极片。按照隔膜|负极|隔膜|正极的顺序进行卷绕制作成锂离子电池,然后用铝塑膜封装,制备成电芯。注入电解液后,对电池进行化成,即制得锂离子电池。
对比实例4:
同实施例4,除以下与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负极极片5按照无集流体留白区2方式进行涂覆,然后经烘干,辊压制备成负极片。按照隔膜|负极|隔膜|正极的顺序进行卷绕制作成锂离子电池,然后用铝塑膜封装,制备成电芯。注入电解液后,对电池进行化成,即制得锂离子电池。
表1电池的性能数据表
组别 补锂容量 电池的库伦效率 正极材料的放电比容量
实施例1 8% 88.4% 178.5
对比例1 0% 82.5% 166.6
实施例2 15% 93.2% 162.1
对比例2 0% 82.8% 144.0
实施例3 8% 97.5% 163.8
对比例3 0% 91.2% 153.2
实施例4 15% 93.6% 157.2
对比例4 0% 85.6% 143.8
表1所示为上述实施例所制作电池的性能数据对比。其中,各实施例为相同正极活
性材料(LiCoO2,LiNi0.6Co0.2Mn0.2O2,LiFePO4)与负极活性材料(石墨或石墨与硅的混合料)经相同制备过程得到的电池,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以及实施例4的锂离子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和补锂后的放电克容量都分别明显高于对比例1、对比例2、对比例3和对比例4。这是因为,对负极补充的锂离子有效替代了从正极释放出的锂,在负极材料表面成为SEI膜的组分,从而降低了不可逆容量,提高了电池的可用容量。上述性能测试数据明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补锂方法适用于锂离子电池,对电池的性能提升显著。

Claims (4)

1.一种锂离子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芯和富含锂离子的电解液;所述电芯由隔膜(4)、负极极片(5)和正极极片(6)按照隔膜(4)、负极极片(5)、隔膜(4)、正极极片(6)的顺序卷绕形成;所述富含锂离子的电解液注入到电芯中;
所述负极极片(5)由集流体、集流体上涂覆有活性物质的涂覆区(1)、未涂覆活性物质的集流体留白区(2)和尾部补锂区(3)构成;
所述正极极片(6)由集流体和涂覆于集流体上的活性物质组成;
所述尾部补锂区(3)为负极极片(5)中集流体留白区(2)与含锂材料的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锂离子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极片(5)在集流体尾部的正面设有集流体留白区(2),反面不含集流体留白区(2);所述负极极片(5)中集流体留白区(2)、尾部补锂区(3)和涂覆区(1)在整个集流体上所占面积的比例分别为:0%~50%,0%~50%,50~100%;
所述负极极片(5)中集流体留白区(2)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卷绕后卷芯最外一圈的长度,所述电芯由1~4个卷芯组成;集流体留白区(2)的宽度等于集流体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锂离子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极片(5)中集流体留白区(2)和含锂材料相结合的方式为辊压、喷涂或涂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锂离子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极片(5)中集流体为具有贯通孔的铜箔,铜箔孔隙率为0%~20%;
所述正极极片(6)中集流体为具有贯通孔的铝箔,所述的铝箔孔隙率为0%~20%;
所述隔膜(4)为有机高分子材料在熔点80~300℃内经过湿法或干法工艺制备的复合膜;隔膜(4)的孔隙率在0%~50%。
CN202020732832.3U 2020-05-07 2020-05-07 锂离子电池结构 Active CN2119076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32832.3U CN211907608U (zh) 2020-05-07 2020-05-07 锂离子电池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32832.3U CN211907608U (zh) 2020-05-07 2020-05-07 锂离子电池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07608U true CN211907608U (zh) 2020-11-10

Family

ID=732701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32832.3U Active CN211907608U (zh) 2020-05-07 2020-05-07 锂离子电池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07608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99920A (zh) * 2021-05-24 2021-08-24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卷芯
CN113764753A (zh) * 2021-11-10 2021-12-07 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负极补锂方法及锂离子储能器件的制作方法
CN114597391A (zh) * 2022-03-18 2022-06-07 安徽力源新能源有限公司 富锂锰基复合单晶三元/氧化亚硅复合石墨锂离子电池
CN114792848A (zh) * 2021-01-25 2022-07-26 上海汉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连续补锂/钠的蓄电池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92848A (zh) * 2021-01-25 2022-07-26 上海汉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连续补锂/钠的蓄电池
WO2022156383A1 (zh) * 2021-01-25 2022-07-28 上海汉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连续补锂/钠的蓄电池
CN113299920A (zh) * 2021-05-24 2021-08-24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卷芯
CN113299920B (zh) * 2021-05-24 2022-05-03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卷芯
CN113764753A (zh) * 2021-11-10 2021-12-07 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负极补锂方法及锂离子储能器件的制作方法
CN114597391A (zh) * 2022-03-18 2022-06-07 安徽力源新能源有限公司 富锂锰基复合单晶三元/氧化亚硅复合石墨锂离子电池
CN114597391B (zh) * 2022-03-18 2022-09-27 安徽力源新能源有限公司 富锂锰基复合单晶三元/氧化亚硅复合石墨锂离子电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46489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结构及补锂方法
CN211907608U (zh) 锂离子电池结构
US10326136B2 (en) Porous carbonized composite material for high-performing silicon anodes
CN111554883B (zh) 一种基于干法制备电极膜的预锂化方法
CN111081982A (zh) 锂离子电池补锂方法
CN111769288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原位补锂的方法
CN111600064A (zh) 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的快充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1430675A (zh) 锂金属负极片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1370752A (zh) 快速充电且安全的低温锂离子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1969179A (zh) 预锂化方法、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KR101028657B1 (ko) 리튬 분말과 실리콘 옥사이드 이중층 음극, 그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리튬 이차 전지
CN113782847B (zh) 一种补锂方法及其应用
CN111710900A (zh) 一种石墨烯基“磷酸亚铁锂正极-硅氧复合负极”低温高倍率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
CN112103554A (zh) 一种三电极可修复锂离子电池
CN218867198U (zh) 电池及用电设备
CN109817467B (zh) 一种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一种化学电源及其制备方法
CN116454283A (zh) 一种钾离子电池正极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215184062U (zh) 极片和锂二次电池
CN115458793A (zh) 一种低温快充磷酸铁锂软包电芯、制作方法及动力电池
CN114883531A (zh) 一种三电极锂离子电池及其预锂和补锂方法
CN114597350A (zh) 补锂电极补锂时间的计算方法、补锂方法以及锂离子电池
CN113097453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电极预嵌锂方法
CN113964372B (zh) 一种高功率圆柱型锂离子电池
CN219419080U (zh) 一种电池
CN112802998B (zh) 一种硅基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