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98973U - 一种装配式梁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装配式梁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898973U CN211898973U CN201922097754.4U CN201922097754U CN211898973U CN 211898973 U CN211898973 U CN 211898973U CN 201922097754 U CN201922097754 U CN 201922097754U CN 211898973 U CN211898973 U CN 2118989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nk
- connection
- inserted bar
- connection body
- connecting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配式梁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支柱、第二支柱、连接梁、第一衔接体、第二衔接体、第三衔接体、第四衔接体、第一固定插杆、第二固定插杆、第三固定插杆、第四固定插杆、第一连接螺杆、第二连接螺杆。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梁连接装置,先将连接装置固定安装到制成支柱上,然后将装配式梁架设到连接装置上进行固定,降低了装配式梁安装的难度;同时本实用新型在装配式梁固定完成后可以在连接装置内部浇筑混凝土使装配梁与支撑柱之间连接的更加紧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梁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装配式梁通过预先浇筑的方式进行加工,加工完成后运送到施工现场进行装配安装,在现场安装时通常使用机械的结构进行装配,但是这种连接方式无法做到与支撑柱一体成型的效果,而且安装时难度较大,施工难度较大,对施工人员的要求很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配式梁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支柱、第二支柱、连接梁、第一衔接体、第二衔接体、第三衔接体、第四衔接体、第一固定插杆、第二固定插杆、第三固定插杆、第四固定插杆、第一连接螺杆、第二连接螺杆,所述连接梁内贯穿有钢筋,所述钢筋的两端超出所述连接梁的两端,所述第一衔接体与所述第二衔接体套设在所述第一支柱上,所述第一固定插杆穿过所述第一衔接体的两端将所述第一衔接体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柱上,所述第一固定插杆穿过所述第一支柱的两端,所述第二固定插杆穿过所述第二衔接体的两端将所述第二衔接体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柱上,所述第三衔接体与所述第四衔接体套设在所述第二支柱上,所述第三固定插杆穿过所述第三衔接体的两端将所述第三衔接体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柱上,所述第四固定插杆穿过所述第四衔接体的左右两端将第四衔接体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柱上,所述第二衔接体与所述第四衔接体水平等高,所述第一衔接体与所述第三衔接体水平等高且所述第一衔接体位于所述第二衔接体的上方,所述第三衔接体位于所述第四衔接体的上方,所述连接梁架设在所述第一支柱与第二支柱之间,所述第一衔接体与第二衔接体将所述连接梁的右端夹紧固定,所述第三衔接体与所述第四衔接体将所述连接梁的左端夹紧固定,所述第一衔接体、第二衔接体、第三衔接体、第四衔接体通过插钉与所述连接梁紧固相连,所述第一衔接体的四周与所述第二衔接体的四周通过第一连接螺杆相连,所述第三衔接体的四周与所述第四衔接体的四周通过第二连接螺杆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衔接体、第二衔接体、第三衔接体、第四衔接体与连接梁相连的端面上设置有锯齿状的条纹,所述连接梁对应位置处设置有与之相契合的锯齿条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插杆的两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一衔接体固定相连,所述第二固定插杆的两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二衔接体固定相连,所述第三固定插杆的两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三衔接体固定相连,所述第四固定插杆的两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第四衔接体固定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钢筋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螺杆以及第二连接螺杆固定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衔接体与第二衔接体之间浇筑有混凝土,所述第三衔接体与所述第四衔接体之间浇筑有混凝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配式梁连接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梁连接装置,先将连接装置固定安装到制成支柱上,然后将装配式梁架设到连接装置上进行固定,降低了装配式梁安装的难度。
2,本实用新型在装配式梁固定完成后可以在连接装置内部浇筑混凝土使装配梁与支撑柱之间连接的更加紧密。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装配式梁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支柱;2-第二支柱;3-梁;4-钢筋(4);5-第一衔接体;6-第二衔接体;7-第一固定插杆;8-第二固定插杆;9-第一连接螺杆;10-第三衔接体;11-第四衔接体;12-第三固定插杆;13-第四固定插杆;14-第二连接螺杆;15-插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的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的“上、下、内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同样可以是机械连接、电连接或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配式梁的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支柱1、第二支柱2、连接梁3、第一衔接体5、第二衔接体6、第三衔接体10、第四衔接体11、第一固定插杆7、第二固定插杆8、第三固定插杆12、第四固定插杆13、第一连接螺杆9、第二连接螺杆14,所述连接梁内贯穿有钢筋4,所述钢筋4的两端超出所述连接梁3的两端,所述第一衔接体5与所述第二衔接体6套设在所述第一支柱1上,所述第一固定插杆7穿过所述第一衔接体5的两端将所述第一衔接体5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柱1上,所述第一固定插杆7穿过所述第一支柱1的两端,所述第二固定插杆8穿过所述第二衔接体6的两端将所述第二衔接体6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柱1上,所述第三衔接体10与所述第四衔接体11套设在所述第二支柱2上,所述第三固定插杆12穿过所述第三衔接体10的两端将所述第三衔接体10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柱2上,所述第四固定插杆13穿过所述第四衔接体11的左右两端将第四衔接体 11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柱2上,所述第二衔接体6与所述第四衔接体11水平等高,所述第一衔接体5与所述第三衔接体10水平等高且所述第一衔接体5位于所述第二衔接体6的上方,所述第三衔接体10位于所述第四衔接体11的上方,所述连接梁3架设在所述第一支柱1与第二支柱2之间,所述第一衔接体5与第二衔接体6将所述连接梁3的右端夹紧固定,所述第三衔接体10与所述第四衔接体11将所述连接梁3的左端夹紧固定,所述第一衔接体5、第二衔接体6、第三衔接体10、第四衔接体11通过插钉15与所述连接梁3紧固相连,所述第一衔接体5的四周与所述第二衔接体6的四周通过第一连接螺杆9相连,所述第三衔接体 10的四周与所述第四衔接体11的四周通过第二连接螺杆14相连,所述钢筋4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螺杆9以及第二连接螺杆14固定相连,所述第一衔接体5、第二衔接体6、第三衔接体10、第四衔接体11与连接梁3相连的端面上设置有锯齿状的条纹,所述连接梁3对应位置处设置有与之相契合的锯齿条纹。
所述第一固定插杆7的两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一衔接体5固定相连,所述第二固定插杆8的两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二衔接体6固定相连,所述第三固定插杆12的两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三衔接体10固定相连,所述第四固定插杆13的两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第四衔接体11固定相连。
所述第一衔接体5与第二衔接体6之间浇筑有混凝土,所述第三衔接体10与所述第四衔接体11之间浇筑有混凝土。
工作原理
在承重梁柱造完成后,施工人员将第二衔接体6以及第四衔接体11固定在承重柱上,然后将预先浇筑好的梁架设在第二衔接体6与第四衔接体11上,之后施工人员根据装配式梁的高度安装第一衔接体5和第三衔接体10,使用插钉15将装配式梁与第一衔接体5、第二衔接体6、第三衔接体10、第四衔接体11紧固相连,第一衔接体5与第二衔接体6之间通过第一连接螺杆9进行连接,第三衔接体10与第四衔接体11之间通过第二连接螺杆14进行连接,装配式梁两端超出表面的钢筋分别与第一连接螺杆9以及第二连接螺杆14焊接相连,之后将第一衔接体5与第二衔接体6之间以及第三衔接体10与第四衔接体11之间进行浇筑混凝土使装配式梁与承重梁连接为一个整体。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5)
1.一种装配式梁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支柱(1)、第二支柱(2)、连接梁(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衔接体(5)、第二衔接体(6)、第三衔接体(10)、第四衔接体(11)、第一固定插杆(7)、第二固定插杆(8)、第三固定插杆(12)、第四固定插杆(13)、第一连接螺杆(9)、第二连接螺杆(14),所述连接梁内贯穿有钢筋(4),所述钢筋(4)的两端超出所述连接梁(3)的两端,所述第一衔接体(5)与所述第二衔接体(6)套设在所述第一支柱(1)上,所述第一固定插杆(7)穿过所述第一衔接体(5)的两端将所述第一衔接体(5)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柱(1)上,所述第一固定插杆(7)穿过所述第一支柱(1)的两端,所述第二固定插杆(8)穿过所述第二衔接体(6)的两端将所述第二衔接体(6)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柱(1)上,所述第三衔接体(10)与所述第四衔接体(11)套设在所述第二支柱(2)上,所述第三固定插杆(12)穿过所述第三衔接体(10)的两端将所述第三衔接体(10)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柱(2)上,所述第四固定插杆(13)穿过所述第四衔接体(11)的左右两端将第四衔接体(11)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柱(2)上,所述第二衔接体(6)与所述第四衔接体(11)水平等高,所述第一衔接体(5)与所述第三衔接体(10)水平等高且所述第一衔接体(5)位于所述第二衔接体(6)的上方,所述第三衔接体(10)位于所述第四衔接体(11)的上方,所述连接梁(3)架设在所述第一支柱(1)与第二支柱(2)之间,所述第一衔接体(5)与第二衔接体(6)将所述连接梁(3)的右端夹紧固定,所述第三衔接体(10)与所述第四衔接体(11)将所述连接梁(3)的左端夹紧固定,所述第一衔接体(5)、第二衔接体(6)、第三衔接体(10)、第四衔接体(11)通过插钉(15)与所述连接梁(3)紧固相连,所述第一衔接体(5)的四周与所述第二衔接体(6)的四周通过第一连接螺杆(9)相连,所述第三衔接体(10)的四周与所述第四衔接体(11)的四周通过第二连接螺杆(14)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梁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衔接体(5)、第二衔接体(6)、第三衔接体(10)、第四衔接体(11)与连接梁(3)相连的端面上设置有锯齿状的条纹,所述连接梁(3)对应位置处设置有与之相契合的锯齿条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梁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插杆(7)的两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一衔接体(5)固定相连,所述第二固定插杆(8)的两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二衔接体(6)固定相连,所述第三固定插杆(12)的两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三衔接体(10)固定相连,所述第四固定插杆(13)的两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第四衔接体(11)固定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梁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4)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螺杆(9)以及第二连接螺杆(14)固定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梁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衔接体(5)与第二衔接体(6)之间浇筑有混凝土,所述第三衔接体(10)与所述第四衔接体(11)之间浇筑有混凝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097754.4U CN211898973U (zh) | 2019-11-29 | 2019-11-29 | 一种装配式梁连接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097754.4U CN211898973U (zh) | 2019-11-29 | 2019-11-29 | 一种装配式梁连接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898973U true CN211898973U (zh) | 2020-11-10 |
Family
ID=73299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097754.4U Active CN211898973U (zh) | 2019-11-29 | 2019-11-29 | 一种装配式梁连接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898973U (zh) |
-
2019
- 2019-11-29 CN CN201922097754.4U patent/CN21189897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579267B1 (ko) | 스틸하우스용 프레임 | |
KR101432260B1 (ko) | 강재노출형 철골철근콘크리트 기둥구조 | |
KR101565463B1 (ko) | 콘크리트 충전용 기둥조립체 | |
KR101741218B1 (ko) | 내다이아프램이 설치된 박스형 cft기둥구조체 및 그의 제작방법 | |
KR101814688B1 (ko) | 철근 콘크리트 건물의 개구부 및 단면증설 보강구조 | |
KR101594974B1 (ko) | 복합보 | |
KR101618798B1 (ko) | 데크거푸집 고정 구조 | |
KR20180042007A (ko) | 프리캐스트 보와 기둥의 연결구조 및 이를 이용한 보와 기둥을 연결하는 공법 | |
KR101229263B1 (ko) |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중공 슬래브(slab)형 수직연결 관통구조를 갖는 박스 거더 및 이를 이용한 교량시공방법 | |
KR101900310B1 (ko) | L형 강재의 모서리가 내향 설치된 선조립 src 기둥 구조체 | |
KR101879034B1 (ko) | 보 접합용 브래킷 및 이를 이용한 기둥-보 접합구조 | |
CN211898973U (zh) | 一种装配式梁连接装置 | |
KR101640172B1 (ko) | 건물의 단위구조부재와 이 단위구조부재를 이용한 바닥 구조 | |
KR20130102027A (ko) | 강-콘크리트 합성부재용 후프 일체형 선조립 골조 | |
KR102444579B1 (ko) | 단열재가 구비된 무해체 거푸집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이용한 보 구조물 시공방법 | |
JP2011117212A (ja) | 構造部材の連結構造 | |
JP2008138493A (ja) | 木造建築物の耐震補強金具 | |
JP6206836B2 (ja) | 仕口部材 及び 梁連結方法 | |
KR101621972B1 (ko) | 철골구조용 시스템 에이치 형강 | |
CN217379223U (zh) | 一种抗震交错桁架钢框架结构 | |
KR102154622B1 (ko) | 단열재가 내부에 구비된 무해체 거푸집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이용한 보 구조물 시공방법 | |
JP2010106630A (ja) | 中空塔状構造物のコーナー部の配筋構造 | |
CN118481271A (zh) | 装配式剪力墙系统及剪力墙制备方法 | |
JPS5817053Y2 (ja) | 開口部付壁体用骨組み枠 | |
JP6535481B2 (ja) | 既設建物の耐震補強構造及び既設建物の耐震補強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