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96536U -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96536U
CN211896536U CN202020084693.8U CN202020084693U CN211896536U CN 211896536 U CN211896536 U CN 211896536U CN 202020084693 U CN202020084693 U CN 202020084693U CN 211896536 U CN211896536 U CN 2118965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nctional
tank
pool
sludge
sewage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8469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军
孙承媚
方好明
朱冰晶
林鹏程
陈晓东
徐维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Huayang Wat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Huayang Wat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Huayang Wat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Huayang Wat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08469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965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965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965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其内部中空,上部敞开,且由若干可拆卸的板材拼接而成;若干内部隔板,其在竖直方向上将所述主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若干个功能池,且至少一个功能池内部设有防水内胆;所述功能池包括第一功能池、第二功能池、第三功能池、第四功能池中的至少2个,且功能池之间相互连通;待处理水体依次流过各功能池后流出。其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思路,采用可拆卸的板材拼接形成主体,使其便于转运、拆装,能满足各种工作环境的使用需求,同时各个功能池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造,使其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使得水体处理效率、质量大幅提高。

Description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污水处理设备中,各个功能池多单独设计,之间仅通过管道连接。如申请号201620656272.1“一体式污水净化循环处理系统”的专利申请中所示,其污水槽、好氧生化池、厌氧生化池、过滤池均需要独立设置,由此导致其组装过程极为复杂,影响工作效率,同时每个功能池的功能固定,不能进行改造。同时,其最后在过滤池中获得的仅为湿态污泥,不便于转运和处理,并且其污水只能按照设定顺序依次、单线经过各个功能池进行处理,其处理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思路,采用可拆卸的板材拼接形成主体,使其便于转运、拆装,能满足各种工作环境的使用需求,同时各个功能池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造,使其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使得水体处理效率、质量大幅提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包括:主体,其内部中空,上部敞开,且由若干可拆卸的板材拼接而成;若干内部隔板,其在竖直方向上将所述主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若干个功能池,且至少一个功能池内部设有防水内胆;所述功能池包括第一功能池、第二功能池、第三功能池、第四功能池中的至少2个,且功能池之间相互连通;待处理水体依次流过各功能池后流出。
优选的,所述第一功能池为厌氧反应池。
优选的,所述第二功能池为好氧反应池。
优选的,所述第二功能池内设有制成生态水草形状的填料,且填料表面通过涂覆石墨烯形成石墨烯层。
优选的,所述第三功能池为消化沉淀池。
优选的,所述第一功能池、第二功能池之间设有第一带网堰槽;和/或,所述第二功能池、第三功能池之间设有第二带网堰槽。
优选的,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还包括:污泥回流泵,其连通所述第三功能池;污泥干化设备,其用于对污泥回流泵泵送而来的湿态污泥进行过滤和干化,以分别产生滤水和干化污泥。
优选的,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还包括:污泥回流组件,其用于将所述污泥干化设备和/或第三功能池内的湿态污泥回流至第一功能池和/或第二功能池中再次进行处理;
和/或,消化液回流组件,其用于将所述污泥干化设备内的滤液和/或第三功能池内的消化液回流至第一功能池和/或第二功能池中再次进行处理。
优选的,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还包括:光伏发电板、蓄电池以及控制板;所述光伏发电板连接所述主体,且将生成的电能存储于所述蓄电池中,进一步通过控制板向需电设备供电。
优选的,所述防水内胆包括外壳以及内层防水布;且所述外壳由自耦式拼装板材组装组成,所述内层防水布表面涂覆有防水涂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采用集成设计思路,结构设计合理,其采用可拆卸的板材拼接形成所述设备主体,使其便于转运、拆装,同时同时各个功能池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造,能满足各种工作环境的使用需求,可扩大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应用范围;功能池内部的防水内胆组装方便、防止老化;污水可依次流经不同的功能池进行处理,并且经过厌氧、好氧、消化沉淀及污泥干化处理,同时还可循环处理,使得水体处理效率、质量大幅提高;同时通过光伏发电使得设备符合绿色环保、节能的理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含有光伏发电板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整体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防水内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主体100,长度为6000-7000mm、宽度为1500-2500mm、高度为2000-3000mm,其内部中空,上部敞开,且由若干可拆卸的板材1拼接而成,所述板材1优选为304不锈钢冲压板,长度和宽度均为1000mm,使得主体美观、安全(饮用水水箱级别),且为防止不同板材拼接处因存在缝隙而产生污水泄漏,不同板材的拼接处采用密封条(可有橡胶、塑胶等防水材料制成)进行密封,且至少一块板材1上开设有散热孔,且散热孔上覆盖有钢丝网22,以防止异物(如动物等)进入;若干内部隔板2,其在竖直方向上将所述主体10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若干个功能池,待处理水体依次流过各功能池后流出;走道3,其设置在所述主体100顶部,以供人员行动和/或安装设备和/或使用设备;升降梯3,其设置在所述主体100的侧部,且可在动力驱动下升降,以使得人员和/或设备进入到走道3,或,从所述走道3上离开;以及走道护栏(未示出),其竖直安装在所述走道4上,防止人员和/或设备从所述走道3跌落,提高在走道3上进行相关操作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功能池包括第一功能池P1、第二功能池P2、第三功能池P3、第四功能池P4中的至少2个,且功能池之间相互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功能池P1为厌氧反应池,其内部与第一进水管5连通,且所述第一功能池P1内设置有第一填料S1以及安装有与第一进水管31连通的第一布水管6,所述第一进水管5位置高于第二布水管6,以在两者之间形成高度差;
所述第二功能池P2为好氧反应池,其内部与第二进水管7连通,所述第二进水管7与第一功能池P1、第二功能池P2之间的第一带网堰槽8连通,且所述第二功能池P2内设置有第二填料S2以及安装有与第二进水管7连通的第二布水管9,所述第二进水管7位置高于第二布水管9,以在两者之间形成高度差,同时,所述第二功能池P2底部还设有曝气组件10(本实施例中,所述曝气组件10优选为曝气盘);
所述第三功能池P3为消化沉淀池,其内部与第三进水管11、出水管14以及污泥排放管15连通,所述第三进水管11与第二功能池P2、第三功能池P3之间的第二带网堰槽12连通,且所述第三功能池P3内设置有斜管填料S3以及与所述第三进水管11连通的整流罩13。
工作时,污水首先通过第一进水管5、第一布水管6进入到第一功能池P1中,并与第一填料S1之间发生厌氧反应;厌氧反应完后,水体经过第一带网堰槽8后依次流经第二进水管7、第二布水管9进入第二功能池P2,充氧风机18对曝气组件10充氧曝气,水体与第一填料S1之间发生好氧反应;厌氧反应完后,水体经过第二带网堰槽12后依次流经第三进水管11进入第三功能池P3中,开启整流罩13,斜管填料S3对水体进行消化沉淀,消化沉淀完毕后,分离出的水体经上部出水管14排出,底部沉淀污泥经污泥排放管15排出。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填料S2制成生态水草的形状,且表面通过涂覆石墨烯形成石墨烯层,由此可通过石墨烯增强水体处理的效率。
由此,本实施例中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采用集成设计思路,结构设计合理,污水可依次流经不同的功能池进行处理,并且经过厌氧、好氧以及消化沉淀处理,使得水体处理效率大幅提高;同时采用可拆卸的板材1拼接形成所述设备,使其便于转运、拆装,同时同时各个功能池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造,使其能满足各种工作环境的使用需求,可扩大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应用范围。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还包括:污泥回流泵16,其通过所述污泥排放管15连通第三功能池;污泥干化设备17,其用于对污泥回流泵16泵送而来的湿态污泥进行过滤和干化,以分别产生滤水和干化污泥。
由此,可通过污泥干化设备17将湿态污泥进行干化处理,而固化形成的干泥便于转运和集中处理,可增大向污泥处理厂的单次运送量,由此提高处理效率。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还包括:污泥回流组件,其用于将所述污泥干化设备17和/或第三功能池P3内的湿态污泥回流至第一功能池P1和/或第二功能池P2中再次进行处理;
和/或,消化液回流组件,其用于将所述污泥干化设备17内的滤液和/或第三功能池P3内的消化液回流至第一功能池P1和/或第二功能池P2中再次进行处理。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污泥回流组件包括:污泥回流管19,其分别连通所述污泥回流泵16、污泥干化设备17和/或第三功能池P3,所述污泥回流泵16通过污泥回流管19将湿态污泥泵回至第一功能池P1和/或第二功能池P2中;
所述消化液回流组件包括:消化液回流泵20以及消化液回流管21;所述消化液回流管21分别连通所述消化液回流泵20、污泥干化设备17和/或第三功能池P3,所述消化液回流泵20通过消化液回流管21将所述污泥干化设备17内的滤液和/或第三功能池P3内的消化液泵回至第一功能池P1和/或第二功能池P2中再次进行处理。
由此,可通过污泥回流组件、消化液回流组件将湿态污泥、消化液泵回至第一功能池P1和/或第二功能池P2中反复处理,以保证处理质量。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还包括:光伏发电板23、蓄电池24以及控制板;所述光伏发电板23可拆卸的连接所述主体100(如覆盖在板材1的表面),且将生成的电能存储于所述蓄电池24中,进一步通过控制板向需电设备供电(如充氧风机18、整流罩13等)。由此,当所述设备需要长时间进行处理时,其可不用外带电源,符合绿色环保、节能的理念。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本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功能池内部设有防水内胆,所述防水内胆包括外壳26以及内层防水布25;具体的,所述外壳26由自耦式拼装板材组装而成,其组装方便,且具有抗压防水功能,所述内层防水布25表面涂覆有防水涂层,由此可防止老化,延长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采用集成设计思路,结构设计合理,其采用可拆卸的板材拼接形成所述设备主体,使其便于转运、拆装,同时同时各个功能池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造,能满足各种工作环境的使用需求,可扩大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应用范围;功能池内部的防水内胆组装方便、防止老化;污水可依次流经不同的功能池进行处理,并且经过厌氧、好氧、消化沉淀及污泥干化处理,同时还可循环处理,使得水体处理效率、质量大幅提高;同时通过光伏发电使得设备符合绿色环保、节能的理念。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1-5的技术特征可进行任意组合,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本文中,诸如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其内部中空,上部敞开,且由若干可拆卸的板材拼接而成;若干内部隔板,其在竖直方向上将所述主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若干个功能池,且至少一个功能池内部设有防水内胆;所述功能池包括第一功能池、第二功能池、第三功能池、第四功能池中的至少2个,且功能池之间相互连通;待处理水体依次流过各功能池后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池为厌氧反应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功能池为好氧反应池。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功能池内设有制成生态水草形状的填料,且填料表面通过涂覆石墨烯形成石墨烯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功能池为消化沉淀池。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池、第二功能池之间设有第一带网堰槽;和/或,所述第二功能池、第三功能池之间设有第二带网堰槽。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还包括:污泥回流泵,其连通所述第三功能池;污泥干化设备,其用于对污泥回流泵泵送而来的湿态污泥进行过滤和干化,以分别产生滤水和干化污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还包括:污泥回流组件,其用于将所述污泥干化设备和/或第三功能池内的湿态污泥回流至第一功能池和/或第二功能池中再次进行处理;
和/或,消化液回流组件,其用于将所述污泥干化设备内的滤液和/或第三功能池内的消化液回流至第一功能池和/或第二功能池中再次进行处理。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还包括:光伏发电板、蓄电池以及控制板;所述光伏发电板连接所述主体,且将生成的电能存储于所述蓄电池中,进一步通过控制板向需电设备供电。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内胆包括外壳以及内层防水布;且所述外壳由自耦式拼装板材组装组成,所述内层防水布表面涂覆有防水涂层。
CN202020084693.8U 2020-01-15 2020-01-15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Active CN2118965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84693.8U CN211896536U (zh) 2020-01-15 2020-01-15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84693.8U CN211896536U (zh) 2020-01-15 2020-01-15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96536U true CN211896536U (zh) 2020-11-10

Family

ID=73297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84693.8U Active CN211896536U (zh) 2020-01-15 2020-01-15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965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267038A (en) Controlled natural purification system for advanced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protein conversion and recovery
CN205419988U (zh) 用于水处理的混合装置及应用其的漂浮式水处理设备
CN101767901B (zh) 一种采用移动式处理装置处理污水的方法
CN111138024B (zh) 一种用于污水脱氮除磷的一体化竖向循环反应器
CN101905924A (zh) 一种船用污水处理设备及方法
CN102020394B (zh) 污水处理系统
CN103252167B (zh) 一种嵌入式中空纤维膜组件及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
CN211896536U (zh)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01517061U (zh)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CN105693036A (zh) 一种智能污水处理系统
CN202725040U (zh) 嵌入式中空纤维膜组件及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
KR100955585B1 (ko) 호숫물 정화를 위한 부유식 정화장치
CN213446692U (zh) 一种混合型膜污水处理器
CN211339187U (zh) 一种气提式回流集成化mbr污水处理设备
CN213012446U (zh) Mbr污水处理装置
CN211445417U (zh) 一种氧化沟+mbbr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09989133U (zh) 一种组合式曝气生物滤池
CN209778574U (zh) 一种高氨氮废水处理反应装置
WO2021093214A1 (zh) 一种氧化沟加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101549935A (zh) 污水强化脱氮的多级竖向循环工艺及设备
CN219297339U (zh) 一种船载一体式污水处理系统
SK101195A3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iological activation waste water treatment and device for its realization
CN201517062U (zh) 污水处理系统
CN205024016U (zh) 漂浮式水处理设备
CN106698807A (zh) 一种生物生态提升水体质量的反应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