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31538U - 车载智能终端 - Google Patents

车载智能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31538U
CN211831538U CN202020635983.7U CN202020635983U CN211831538U CN 211831538 U CN211831538 U CN 211831538U CN 202020635983 U CN202020635983 U CN 202020635983U CN 211831538 U CN211831538 U CN 2118315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ling
vehicle
intelligent terminal
mounted intelligent
seal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3598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波
陈芸
温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Yameiz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Yameiz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Yameiz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Yameiz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3598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315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315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315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智能终端,一种车载智能终端包括上壳体、下壳体、线路板和密封件。所述线路板设置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对接所形成的空腔内。所述线路板包括接口端子。所述接口端子包括用于和所述上壳体、下壳体相接触的周向面,所述周向面均设有限位部。所述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夹设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接触面之间;所述第二密封部安装于所述接口端子的所述限位部上。如此,由于各接口端子上设有限位部,第二密封部卡到限位部内,从而对第二密封部进行限位,保证第二密封部可以稳定安装在接口端子上,最终提高产品的防水密封效果。整个组装过程较为简单,方便组装,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

Description

车载智能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通信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载智能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中的车载智能终端(比如车载T-BOX)由于外设端子接口比较多,无法做到严格密封,不能达到IPX-5的防水等级。如图1所示,现有的T-BOX产品完全依靠自身的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紧密装配来实现防水功能,但是位于上壳体110与下壳体120之间的接口端子131与上壳体110、下壳体120存在装配间隙,这些间隙可以渗水。另外,由于接口端子131为塑胶材料,在注塑过程中本身也会存在变形的问题,进一步加大接口端子131和上壳体110、下壳体120的装配间隙。即现有的T-BOX无法做到严格密封,防水密封性差,无法达到IPX5防水等级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车载智能终端,密封性能较好,产品装配简单,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一种车载智能终端,包括:
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可拆卸连接;
线路板,所述线路板设置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对接所形成的空腔内,所述线路板包括接口端子,所述接口端子包括用于和所述上壳体、下壳体相接触的周向面,所述周向面均设有限位部;以及
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夹设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接触面之间;所述第二密封部安装于所述接口端子的所述限位部上。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为设于所述周向面上的凹陷部,所述第二密封部为和所述凹陷部相匹配的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部嵌设于所述凹陷部。如此可以保证所述第二密封部稳定地安装在所述接口端子上,不会发生滑移或脱落现象,有利于保证所述接口端子处的防水密封性,提高T-BOX产品的防水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为设于所述周向面上的凸起部,所述第二密封部为和所述凸起部相匹配的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部套设于所述凸起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路板上设有若干所述接口端子,若干所述接口端子的大小不同,所述第二密封部和所述接口端子相匹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口端子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第二密封部为矩形密封圈。所述线路板上的所述接口端子一般设有多个,且各个所述接口端子的大小不完全相同。对应地,所述第二密封部根据所述接口端子的形状大小来制作成相匹配的形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部包括若干段密封条,所述密封条夹设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接触面之间,所述密封条之间设置所述第二密封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部和所述第二密封部一体成型,形成密封环。安装所述密封件的过程如下:将所述第二密封部套在所述接口端子的所述限位部上,再将所述第一密封部整体安装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接触面上。由于所述第一密封部的多段所述密封条以及所述第二密封部为一体成型结构,安装过程不需要分段安装,而是采用整体安装,有利于提高安装效率,进而提高产品生产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部和所述第二密封部为硅胶密封圈或橡胶密封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分别设有对应的螺纹孔,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通过穿过所述螺纹孔的螺丝相固定连接。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可以为塑料制品,也可以为金属制品。其中,塑料制品具体可以为PC塑料、ABS塑料、PA塑料、PC/ABS塑料、PA/ABS塑料中的任意一种,金属制品具体可以为冷轧钢板、热镀锌钢板或电镀锌钢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路板通过紧固件安装于所述下壳体朝向所述上壳体的一面,或者,所述线路板通过紧固件安装于所述上壳体朝向所述下壳体的一面。
上述车载智能终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智能终端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和线路板,在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接触面之间设置第一密封部,在接口端子的限位部上设置第二密封部。如此,由于各接口端子上设有限位部,第二密封部在装入接口端子时,可以卡到限位部内,从而对第二密封部进行限位,保证第二密封部可以稳定安装在接口端子上,使得第二密封部与接口端子的密封贴合效果达到最佳,也提高了接口端子处的防水性能,最终提高产品的防水密封效果。第一密封部夹设于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接触面之间,有利于提高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防水性能。另外,在安装车载智能终端时,只需要将第二密封部卡在限位部上,再安装上第一密封部,最后安装好上壳体和下壳体,即可完成车载智能终端的组装。整个组装过程较为简单,方便组装,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传统的车载智能终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智能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车载智能终端的P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智能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车载智能终端;110、上壳体;120、下壳体;130、线路板;131、接口端子;1311、限位部;140、密封件;141、第一密封部;1411、密封条;142、第二密封部;150、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智能终端100,具有密封性能较好,产品装配简单,装配效率高的优点,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3,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智能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所示车载智能终端的P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一种车载智能终端100包括上壳体110、下壳体120、线路板130和密封件140。所述上壳体110和所述下壳体120可拆卸连接。所述线路板130设置于所述上壳体110和所述下壳体120对接所形成的空腔内。所述线路板130包括接口端子1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口端子131伸出所述空腔,所述接口端子131包括用于和所述上壳体110、下壳体120相接触的周向面,所述周向面均设有限位部1311。所述密封件140包括第一密封部141和第二密封部142。所述第一密封部141夹设于所述上壳体110和所述下壳体120的接触面之间;所述第二密封部142安装于所述接口端子131的所述限位部1311上。上述车载智能终端100可以为车载T-BOX。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智能终端100包括上壳体110、下壳体120和线路板130,在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20的接触面之间设置第一密封部141,在接口端子131的限位部1311上设置第二密封部142。如此,由于各接口端子131上设有限位部1311,第二密封部142在装入接口端子131时,可以卡到限位部1311内,从而对第二密封部142进行限位,保证第二密封部142可以稳定安装在接口端子131上,使得第二密封部142与接口端子131的密封贴合效果达到最佳,也提高了接口端子131处的防水性能,最终提高产品的防水密封效果。第一密封部141夹设于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20的接触面之间,有利于提高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20之间的防水性能。另外,在安装车载智能终端100时,只需要将第二密封部142卡在限位部1311上,再安装上第一密封部141,最后安装好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20,即可完成车载智能终端100的组装。整个组装过程较为简单,方便组装,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3,所述限位部1311为设于所述周向面上的凹陷部,所述第二密封部142为和所述凹陷部相匹配的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部142嵌设于所述凹陷部。具体地,凹陷部为环绕接口端子131的周向面设置,比如凹陷部可以为开设在接口端子131周向面上的环形凹槽,第二密封部142为密封圈,密封圈可以为硅胶圈或橡胶圈,密封圈和接口端子131上的环形凹槽相匹配,保证第二密封部142稳定地安装在接口端子131上,不会发生滑移或脱落现象,有利于保证接口端子131处的防水密封性,提高T-BOX产品的防水性能。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2至图3,所述限位部1311为设于所述周向面上的凸起部,所述第二密封部142为和所述凸起部相匹配的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部142套设于所述凸起部上。具体地,凸起部为环绕接口端子131的周向面设置,比如凸起部为设置在接口端子131的周向面上的凸起环,第二密封部142为密封圈,且密封圈可以套在凸起环上,如此也可以保证第二密封部142稳定地安装在接口端子131上,不会发生滑移或脱落现象,有利于保证接口端子131处的防水密封性,提高T-BOX产品的防水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3,所述线路板130上设有若干所述接口端子131,若干所述接口端子131的大小不同,所述第二密封部142和所述接口端子131相匹配。具体地,线路板130上的接口端子131一般有多个,且各个接口端子131的大小不同。对应地,第二密封部142根据接口端子131的形状大小来制作成相匹配的形状。比如接口端子131的横截面为矩形,对应地,第二密封部142为矩形密封圈。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3,所述第一密封部141包括若干段密封条1411,所述密封条1411夹设于所述上壳体110和所述下壳体120的接触面之间,所述密封条1411之间设置所述第二密封部142。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和图3,第一密封部141和第二密封部142一体成型,形成密封环。具体地,相邻两个第二密封部142之间通过一根密封条1411连接,多个密封条1411和多个第二密封部142依次连接形成密封环,且多个密封条1411和多个第二密封部142为一体成型结构。安装密封件140的过程如下:将第二密封部142套在接口端子131的限位部1311上,再将第一密封部141整体安装在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20的接触面上。由于第一密封部141的多段密封条1411以及第二密封部142为一体成型结构,安装过程不需要分段安装,而是采用整体安装,有利于提高安装效率,进而提高产品生产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请参阅图4,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智能终端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密封部141也可以由几段密封条1411拼接形成,在安装密封件140时,将几段密封条1411对应安装在下壳体120和上壳体110的接触面上。当然,该安装过程由于需要采用分段安装,产品组装效率会有所降低。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至图4,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20可以为塑料制品,也可以为金属制品。其中,塑料制品具体可以为PC塑料、ABS塑料、PA塑料、PC/ABS塑料、PA/ABS塑料中的任意一种,以PC/ABS塑料作为优选方案。金属制品具体可以为冷轧钢板、热镀锌钢板或电镀锌钢板,而且由于下壳体120采用金属制品制作,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20之间的发热元件与下壳体120接触,如此下壳体120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导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2至图4,所述第一密封部141和所述第二密封部142为硅胶密封圈或橡胶密封圈。密封圈在工作压力和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并随着压力的增加能自动提高密封性能。密封圈具有抗腐蚀能力强,不易老化,工作寿命长,耐磨性好,磨损后在一定程度上能自动补偿的优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述上壳体110和所述下壳体120分别设有对应的螺纹孔,所述上壳体110和所述下壳体120通过穿过所述螺纹孔的螺丝150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20还可以通过卡合连接的方式安装在一起,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线路板130通过紧固件(未图示)安装于所述下壳体120朝向所述上壳体110的一面,线路板130通过紧固件安装于所述上壳体110朝向所述下壳体120的一面。比如,紧固件为螺钉,线路板130通过螺钉螺合在下壳体120上。
需要说明的是,上壳体110、下壳体120和线路板130之间的连接结构不局限于上述结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壳体110、下壳体120和线路板130之间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智能终端100包括上壳体110、下壳体120和线路板130,在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20的接触面之间设置第一密封部141,在接口端子131的限位部1311上设置第二密封部142。如此,由于各接口端子131上设有限位部1311,第二密封部142在装入接口端子131时,可以卡到限位部1311内,从而对第二密封部142进行限位,保证第二密封部142可以稳定安装在接口端子131上,使得第二密封部142与接口端子131的密封贴合效果达到最佳,也提高了接口端子131处的防水性能,最终提高产品的防水密封效果。第一密封部141夹设于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20的接触面之间,有利于提高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20之间的防水性能。另外,在安装车载智能终端100时,只需要将第二密封部142卡在限位部1311上,再安装上第一密封部141,最后安装好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20,即可完成车载智能终端100的组装。整个组装过程较为简单,方便组装,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凸体”可以为“第一安装件的一部分”,即“第一凸体”与“第一安装件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第一安装件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第一凸体”可以独立制造,再与“第一安装件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
等同的,“某体”、“某部”可以为对应“构件”的一部分,即“某体”、“某部”与该“构件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构件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某体”、“某部”可以独立制造,再与“构件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本申请对上述“某体”、“某部”的表达,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申请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特征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为是本申请等同的技术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安装件”可以为“安装单元”这一模块的其中一个零件,即与“安装单元的其他构件”进行模块化组装;也可以与“安装单元的其他构件”相对独立,可分离,即可在本装置中与“安装单元的其他构件”模块化组装。
等同的,本申请“单元”、“组件”、“机构”、“装置”所包含的构件亦可灵活进行组合,即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模块化生产,以方便进行模块化组装。本申请对上述构件的划分,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申请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构件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是本申请等同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车载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可拆卸连接;
线路板,所述线路板设置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对接所形成的空腔内,所述线路板包括接口端子,所述接口端子包括用于和所述上壳体、下壳体相接触的周向面,所述周向面均设有限位部;以及
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夹设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接触面之间;所述第二密封部安装于所述接口端子的所述限位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为设于所述周向面上的凹陷部,所述第二密封部为和所述凹陷部相匹配的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部嵌设于所述凹陷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为设于所述周向面上的凸起部,所述第二密封部为和所述凸起部相匹配的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部套设于所述凸起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上设有若干所述接口端子,若干所述接口端子的大小不同,所述第二密封部和所述接口端子相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端子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第二密封部为矩形密封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部包括若干段密封条,所述密封条夹设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接触面之间,所述密封条之间设置所述第二密封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部和所述第二密封部一体成型,形成密封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部和所述第二密封部为硅胶密封圈或橡胶密封圈。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分别设有对应的螺纹孔,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通过穿过所述螺纹孔的螺丝相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通过紧固件安装于所述下壳体朝向所述上壳体的一面,或者所述线路板通过紧固件安装于所述上壳体朝向所述下壳体的一面。
CN202020635983.7U 2020-04-24 2020-04-24 车载智能终端 Active CN2118315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35983.7U CN211831538U (zh) 2020-04-24 2020-04-24 车载智能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35983.7U CN211831538U (zh) 2020-04-24 2020-04-24 车载智能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31538U true CN211831538U (zh) 2020-10-30

Family

ID=73020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35983.7U Active CN211831538U (zh) 2020-04-24 2020-04-24 车载智能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3153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46793A (zh) * 2021-12-30 2022-02-15 陕西海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定位终端及车载导航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46793A (zh) * 2021-12-30 2022-02-15 陕西海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定位终端及车载导航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00871B2 (en) Battery pack
US10243182B2 (en) Power battery module with detachable separators
US11923565B2 (en) Battery module and device
CN110277261B (zh) 电子设备
CN108135104B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装配方法
CN211831538U (zh) 车载智能终端
CN109278572B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和无线充电系统
CN210225930U (zh) 容纳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5259362U (zh) 一种高防水组合灯
CN211352808U (zh) 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3052295B (zh) 用于微型振动马达的固定夹和微型振动马达
CN216436162U (zh) 传感器检测单元的接地结构
CN208515509U (zh) 具有防水效果的车载定位器
CN208520999U (zh) 可柔性变形的车载定位器
CN220798822U (zh) 一种控制器机壳
CN212908371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9019052U (zh) 加热器
CN214901726U (zh) 一种pcb板的密封结构
CN210137535U (zh) 一种智能车辆监控设备pcb板等电位结构
CN212990932U (zh) 一种耐高温高湿的干式电容器
CN211128648U (zh) 一种天线电调控制器安装壳上盖板
CN218040994U (zh) 一种泵用电机盒盖及泵
CN215816264U (zh) 电池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0486472B (zh) 密封件、端面密封结构及灯具
CN214225547U (zh) 门铃透镜的防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