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15992U - 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15992U
CN211815992U CN201921893708.9U CN201921893708U CN211815992U CN 211815992 U CN211815992 U CN 211815992U CN 201921893708 U CN201921893708 U CN 201921893708U CN 211815992 U CN211815992 U CN 2118159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ng arm
cover plate
groove
dam
door lea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9370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晓敏
张晓峰
张倩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zhou Hechuan Gat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uzhou Hechuan Gat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zhou Hechuan Gat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uzhou Hechuan Gat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9370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159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159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159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11Hard structures, e.g. dams, dykes or breakwaters

Landscapes

  • Special W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属于堤坝构筑物技术领域,包括坝体、单元坝、侧止水机构和底止水机构;所述坝体开设有沿坝体延伸方向设置的堤槽;所述单元坝至少有2个,单元坝串接形成防洪墙;所述侧止水机构设置于相邻的单元坝之间且封闭相邻单元坝的间隙;所述底止水机构设置于单元坝底部,且当单元坝抬升后处于防洪状态时封闭单元坝底部与坝体的间隙。侧止水机构的设置,一方面起到相邻单元坝的间隙的止水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单元坝均设置有升降机构,侧止水机构允许相邻单元坝的升降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不同步,增加了产品的适应性。

Description

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堤坝构筑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
背景技术
现有的河道和海边的防洪堤均为固定式的,固定式的防洪堤结构稳固、成本低廉。但是,固定式的防洪堤,在非汛期的时候,由于其外露于防洪堤,高度较高,遮挡了视线,影响人们对河道环境的观光,且阻碍了行人和车辆在堤坝上的通行。
在堤坝上设置隐形活动防洪堤,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由于防洪堤长度较长,可以长达几公里,因此,防洪堤通常是由若干个单元构成,各个单元同步升降联动,从而实现防洪堤的提升或者收纳。各个单元之间需要密封,防止水流从单元之间的间隙渗入,而各个单元的联动无法完全同步,可能存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位移。
因此,如何实现隐形活动防洪堤的单元间的密封连接,并可容忍相邻单元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位移,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包括坝体、单元坝、侧止水机构和底止水机构;所述坝体开设有沿坝体延伸方向设置的堤槽;所述单元坝至少有2个,单元坝串接形成防洪墙;所述侧止水机构设置于相邻的单元坝之间且封闭相邻单元坝的间隙;所述底止水机构设置于单元坝迎水面和坝体之间,且当单元坝抬升后处于防洪状态时封闭单元坝迎水面与坝体的间隙。
所述单元坝包括门叶、摆臂组件、摆臂座和提升机构;所述门叶侧面呈弧形;所述摆臂组件位于门叶的背水侧,且其迎水端固定安装于门叶,背水端转动安装于摆臂座;所述摆臂座固定安装于堤槽的槽壁;门叶在提升机构推动下绕摆臂座旋转。
所述门叶的圆心位于摆臂座。所述摆臂组件至少有2个,相邻摆臂组件间隙设置,且摆臂组件与门叶垂直设置。
所述堤槽包括用以容置有门叶的门叶槽、用以容置摆臂组件的摆臂槽;所述门叶槽沿坝体延伸方向设置,且门叶槽顶部开口的宽度略大于门叶的宽度,门叶槽的槽壁与门叶间隙设置;所述摆臂槽位于门叶槽的背水面,并与门叶槽相连通;所述摆臂槽至少有2个,相邻摆臂槽间隙设置;所述摆臂槽的宽度略大于摆臂组件的宽度,摆臂槽的槽壁与摆臂组件间隙设置。
所述提升机构包括伸缩杆机构;伸缩杆机构为气缸、水缸或者液压油缸;所述提升机构一端转动安装于堤槽底部,另一端转动安装于门叶底部或者摆臂组件。
所述摆臂组件包括摆臂活动座、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内端部、第二连杆内端部均固定安装于摆臂活动座;所述第一连杆外端部、第二连杆外端部分别固定于第三连杆两端,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围设呈三角状;所述第三连杆两端固定安装于门叶内侧面。
所述单元坝还包括插销杆;当单元坝处于提升状态时,所述插销杆横穿摆臂组件,其中部架设摆臂组件,两端搁置于坝体表面,从而固定单元坝高度。
所述门叶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盖板;所述摆臂组件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盖板;所述摆臂座顶部设置有第三盖板;所述第一盖板迎水侧和背水侧外露于门叶;所述第二盖板迎水端与第一盖板固定连接,背水端与第三盖板间隙设置,且第二盖板的左右两侧均外露于摆臂组件;所述第三盖板固定安装于堤槽,并位于摆臂座上方,且第三盖板上表面与坝体上表面相齐平;
所述门叶槽顶部设置有用以容置第一盖板的第一盖板槽;所述单元坝处于收纳状态时,第一盖板容置于第一盖板槽,且第一盖板上表面与坝体上表面相齐平;
所述摆臂槽顶部设置有用以容置第二盖板的第二盖板槽;所述单元坝处于收纳状态时,第二盖板容置于第二盖板槽,且第二盖板上表面与坝体上表面相齐平;
所述摆臂活动座顶部开设有沿坝体延伸方向设置的旋转槽;所述第二盖板和第三盖板之间的间隙位于旋转槽上方;在摆臂活动座转动时,所述旋转槽的背水面和迎水面始终与第三盖板间隙设置。
所述侧止水机构包括侧止水条;所述侧止水条位于相邻门叶之间并沿门叶的侧壁自上而下布设;所述侧止水条一侧固定安装于一个门叶侧壁,该门叶上设置的第一盖板端部外露于门叶侧壁并覆盖此侧止水条;所述侧止水条另一侧顶触另一个门叶侧壁,该门叶上设置的第一盖板端部与门叶侧壁相齐平,并且相邻第一盖板间隙设置。
整个隐形活动防洪堤,主要由多个单元坝串接而成。多个单元坝一同提升,从而形成防洪堤。弧形的门叶,通过摆臂组件将受力传递至摆臂座,受力稳固。多个单元坝一同降落并容置于堤槽,下降后整个隐形活动防洪堤的顶部与基础地面在同一水平高度,无需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将防洪设备拆除,而且也不会影响地面上的正常通行及景观需求。侧止水机构的设置,一方面起到相邻单元坝的间隙的止水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单元坝均设置有升降机构,侧止水机构允许相邻单元坝的升降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不同步,增加了产品的适应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收纳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提升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的提升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5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坝体100、堤槽110、门叶槽111、第一盖板槽112、摆臂槽113、第二盖板槽114、单元坝200、门叶210、摆臂组件220、第一连杆221、第二连杆222、第三连杆223、摆臂活动座224、旋转槽225、摆臂座230、提升机构240、下提升座241、上提升座242、第一盖板251、第二盖板252、第三盖板253、侧止水机构300、侧止水条301、止水头302、止水座303、止水腔304、底止水机构400、底止水条4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隐形活动防洪堤,包括坝体100、单元坝200、侧止水机构300、底止水机构400。
所述坝体100开设有沿坝体100延伸方向设置的用以容置单元坝200的堤槽110;所述单元坝200至少有2个,单元坝200串接形成防洪墙;所述侧止水机构300设置于相邻的单元坝200之间且封闭相邻单元坝200的间隙;所述底止水机构400设置于单元坝200底部,且当单元坝200抬升并处于防洪状态时封闭单元坝200底部与坝体100的间隙。
所述单元坝200包括门叶210、摆臂组件220、摆臂座230和提升机构240;所述门叶210侧面呈弧形;所述摆臂组件220位于门叶210的背水侧,且其迎水端固定安装于门叶210,背水端转动安装于摆臂座230;所述摆臂座230固定安装于堤槽110的槽壁;门叶210在提升机构240推动下绕摆臂座230旋转。
作为优选,所述门叶210的圆心位于摆臂座230。所述摆臂组件220至少有2个,相邻摆臂组件220间隙设置,且摆臂组件220与门叶210垂直设置。单个单元坝200中设置2个以上摆臂组件220,均衡了门叶210的受力,使得门叶210绕摆臂座230的旋转能更稳固。
所述堤槽110包括用以容置有门叶210的门叶槽111、用以容置摆臂组件220的摆臂槽113;所述门叶槽111沿坝体100延伸方向设置,且门叶槽111顶部开口的宽度略大于门叶210的宽度,门叶槽111的槽壁与门叶210间隙设置;所述摆臂槽113位于门叶槽111的背水面,并与门叶槽111相连通;所述摆臂槽113至少有2个,相邻摆臂槽113间隙设置;所述摆臂槽113的宽度略大于摆臂组件220的宽度,摆臂槽113的槽壁与摆臂组件220间隙设置。进一步,所述摆臂槽113垂直于门叶槽111。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提升机构240包括伸缩杆机构;伸缩杆机构为气缸、水缸或者液压油缸等;所述提升机构240一端转动安装于堤槽110底部,另一端转动安装于门叶210底部或者摆臂组件220。进一步,所述提升机构240还包括下提升座241、上提升座242;伸缩杆机构底部转动安装于下提升座241;下提升座241固定安装于门叶槽111的槽底背水侧;伸缩杆机构顶部转动安装于上提升座242;上提升座242固定安装于门叶210底部。此时,当单元坝200处于收纳状态时,伸缩杆机构位于摆臂组件220下方,堤槽110内部为伸缩杆机构提供了足够的容纳空间;当单元坝200处于展开状态时,在提升机构240的作用下,门叶210绕摆臂座230旋转,由于提升机构240作用于门叶210时其力臂较大,减小了提升机构240的作用力,因此,提升机构240的位置设置,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当然,考虑到某些情况下,伸缩杆机构的最大长度的限制,上提升座242也可以安装于摆臂组件220中部。
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提升机构240包括相互啮合的齿条、齿轮。所述齿条竖向安装于门叶210背部;所述齿轮转动安装于堤槽110,齿轮连接有变速箱,变速箱连接有电机。齿轮在电机的作用下旋转,从而驱动齿条位移,最终使得门叶210绕摆臂座230旋转。齿条、齿轮的结构设置,为常规设置,故不做赘述。
所述摆臂组件220包括摆臂活动座224、第一连杆221、第二连杆222、第三连杆223;所述第一连杆221内端部、第二连杆222内端部均固定安装于摆臂活动座224;所述第一连杆221外端部、第二连杆222外端部分别固定于第三连杆223两端,第一连杆221、第二连杆222、第三连杆223围设呈三角状。所述第三连杆223两端固定安装于门叶210内侧面,起到加强门叶210强度的作用。此处,对摆臂组件中一种结构进行了详细表述,仅用以说明摆臂组件的作用,不对摆臂组件作具体的结构限定。当然,摆臂组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等同方案,实现相同的效果。因此,采用其他等同的常规方案的摆臂组件结构,用以实现支撑门叶的效果,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作为优选,所述单元坝200还包括插销杆;当单元坝200处于提升状态时,所述插销杆横穿摆臂组件220,其中部架设摆臂组件220,两端搁置于坝体100表面,从而起到固定单元坝200高度的作用,防止提升机构240失效,方便操作人员检修或者清扫卫生。
所述门叶210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盖板251;所述摆臂组件220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盖板252;所述摆臂座230顶部设置有第三盖板253。所述第一盖板251迎水侧和背水侧外露于门叶210;所述第二盖板252迎水端与第一盖板251固定连接,背水端与第三盖板253间隙设置,且第二盖板252的左右两侧均外露于摆臂组件220;所述第三盖板253固定安装于堤槽110,并位于摆臂座230上方,且第三盖板253上表面与坝体100上表面相齐平。
所述门叶槽111顶部设置有用以容置第一盖板251的第一盖板槽112;所述单元坝200处于收纳状态时,第一盖板251容置于第一盖板槽112,且第一盖板251上表面与坝体100上表面相齐平。
所述摆臂槽113顶部设置有用以容置第二盖板252的第二盖板槽114;所述单元坝200处于收纳状态时,第二盖板252容置于第二盖板槽114,且第二盖板252上表面与坝体100上表面相齐平。
盖板槽的设置,用以承受盖板的作用力,保证盖板上表面与地面的齐平,并限定了单元坝200的向下位移的极限位置。由于门叶槽111的开口较小,摆臂槽113呈梳齿状的设置于门叶槽111的背水面,因此,能够使得盖板槽的宽度较小。本防洪堤处于收纳状态时,盖板的宽度较小,并与地面平行,大大降低了行人或者车辆在其上通行时发出的噪音,并增强了承重能力和通流量,同时,减小了单元坝的外露面积,增加了单元坝与坝体的一体性,增强了防洪堤的隐形效果。
所述摆臂活动座224顶部开设有沿坝体100延伸方向设置的旋转槽225;所述第二盖板252和第三盖板253之间的间隙位于旋转槽225上方。
在单元坝200抬升时,由于第三盖板253是固定不动的,所述第二盖板252绕摆臂座230旋转至第三盖板253上方,摆臂活动座224也随着第二盖板252转动相同角度,此时,第三盖板253的端部可容置于旋转槽225,为第三盖板253转动更大的角度提供空间。
在摆臂活动座224转动时,所述旋转槽225的背水面和迎水面始终与第三盖板253间隙设置。作为优选,所述旋转槽225的背水面呈圆弧状。当单元坝200处于收纳状态时,以摆臂座230的旋转中心为圆心,旋转槽225的槽底到第三盖板253迎水端的圆心角度数大于门叶210绕摆臂座230的可抬升的最大角度。
第二盖板252、第三盖板253之间的间隙以及旋转槽225的设置,在不阻碍门叶210旋转的前提下,可使得第二盖板252、第三盖板253之间的间隙做到最小。间隙小后,可减少杂物或者雨水等渗入堤槽110,同时保证了单元坝200上通行的平稳性。
所述侧止水机构300包括侧止水条301;所述侧止水条301位于相邻门叶210之间并沿门叶210的侧壁自上而下布设;所述侧止水条301一侧固定安装于一个门叶210侧壁,该门叶210上设置的第一盖板251端部外露于门叶210侧壁并覆盖此侧止水条301;所述侧止水条301另一侧顶触另一个门叶210侧壁,该门叶210上设置的第一盖板251端部与门叶210侧壁相齐平,并且相邻第一盖板251间隙设置。
侧止水条301的设置,用以封闭相邻门叶210的间隙,从而在防洪堤在工作时,阻止水流从相邻单元坝200渗入。侧止水条301采用了单侧固定的方式,且固定侧的第一盖板251覆盖侧止水条301,其主要效果有以下几点:
1.第一盖板251覆盖侧止水条301,避免了侧止水条301遭受日晒雨淋,从而改善了侧止水条301的工作环境,延长了侧止水条301的使用寿命。
2.传统的止水机构,大多采用双侧固定的方式,其两侧均设置有止水条,2个止水条往中间交汇。相邻第一盖板251均往相邻门叶210的间隙中部延伸。由于相邻单元坝200的升降动作无法做到完全同步,因此,相邻第一盖板251会存在高度差,位置低的第一盖板251会卡碰到另一侧的止水条,从而破坏止水条并最终导致侧止水机构300的失效。
本侧止水机构300,侧止水条301的固定侧和第一盖板251外露端同向设置,避免了第一盖板251卡碰止水条,同时,保证了相邻第一盖板251的间隙足够小,减少了杂物或者雨水的渗入,也保证了盖板上通行的平稳性。
作为优选,所述侧止水条301,包括迎水侧的止水头302和背水侧的止水座303;所述止水头302开设有沿门叶210侧壁延申的止水腔304;所述止水座303与止水头302一体设置,且所述止水座303上设置有垫片和螺栓,螺栓穿过垫片、止水座303从而将止水座303固定安装于门叶210侧壁。
值得指出的是,所述侧止水机构300可以由多段侧止水条301首尾相接所构成,也可以在相邻门叶210之间并排设置多个侧止水机构300。上述技术手段,均应视为常规技术手段的替换或者本技术方案的等同方案。
所述底止水机构400,包括底止水条401。所述底止水条401沿门叶210的延申方向布设固定于门叶210底部,且底止水条401迎水端外露于门叶210;当单元坝200抬升并处于防洪状态时,底止水条401迎水端顶触堤槽110侧壁。
如果将底止水机构400安装于第一盖板槽112的迎水端,其存在以下不足:1.底止水条常年日晒雨淋,容易老化,降低使用寿命;2.底止水具有一定的宽度,导致第一盖板槽112需要加宽,从而容置底止水,这样,第一盖板251也需要加宽,从而覆盖第一盖板槽112。第一盖板251加宽后,在其上通行的噪音也将增加。
本底止水机构400具有以下优点:1.位于单元坝200下方,不会日晒雨淋,工作环境良好,有利于延长其使用寿命。2.可以保持第一盖板251的厚度较窄,增加了本设备的隐身效果,同时,降低了第一盖板251上通行的噪音。
一种隐形活动防洪堤的防洪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当需要防洪时,提升机构240动作并作用于单元坝200,门叶210和摆臂组件220一体式绕摆臂座230转动,门叶210得到抬升,底止水机构400迎水端顶触堤槽110侧壁,此时单元坝200处于防洪状态;
S2.当无需防洪时,提升机构240回退动作并作用于单元坝200,门叶210和摆臂组件220一体式绕摆臂座230转动,门叶210下降并容置于门叶槽111,摆臂组件220下降并容置于摆臂槽113;所述第一盖板251盖合第一盖板槽112,第一盖板251、第二盖板252、第三盖板253顶部均与坝体100上表面齐平。
本隐形活动防洪堤,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结构简单,门叶210、底止水机构400和位于门叶210迎水侧的坝体100形成水的隔离面。因此,门叶210的背水侧的摆臂组件220等部件,就不需要进行防水的密封处理,简化了结构,节省了成本,减轻了重量,降低了使用功耗,且便于后续的维修,减小了摆臂槽113的体积,减小了开挖的土方。
2.应用于固定防洪堤,收纳状态时,具有隐形的效果,且便于行人和车辆的通行。收纳状态时,盖板面积小,且盖板底部得到了盖板槽的支撑,能承受较大的受力,且盖板顶部与坝体顶部齐平,因此,不仅行人可以通行,车辆也可以正常通行。
3.摆壁槽的宽度只需要略大于摆臂组件,摆壁槽有多组,相邻摆壁槽间隙设置。传统的结构中,摆壁槽为相连的,体积大,开挖面积非常大,建造工时长。
本申请中的方位词,例如上、下、左、右、前、后,只是为了说明本技术方案中部件的相对位置,不做绝对限制。其中,背水方向表示靠近内陆一侧,迎水方向表示远离内陆一侧。作为优选,本方案中的转动安装均为铰接。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其特征在于,包括坝体(100)、单元坝(200)、侧止水机构(300)和底止水机构(400);所述坝体(100)开设有沿坝体(100)延伸方向设置的堤槽(110);所述单元坝(200)至少有2个,单元坝(200)串接形成防洪墙;所述侧止水机构(300)设置于相邻的单元坝(200)之间且封闭相邻单元坝(200)的间隙;所述底止水机构(400)设置于单元坝(200)迎水面和坝体(100)之间,且当单元坝(200)抬升后处于防洪状态时封闭单元坝(200)迎水面与坝体(100)的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坝(200)包括门叶(210)、摆臂组件(220)、摆臂座(230)和提升机构(240);所述门叶(210)侧面呈弧形;所述摆臂组件(220)位于门叶(210)的背水侧,且其迎水端固定安装于门叶(210),背水端转动安装于摆臂座(230);所述摆臂座(230)固定安装于堤槽(110)的槽壁;门叶(210)在提升机构(240)推动下绕摆臂座(230)旋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叶(210)的圆心位于摆臂座(230);所述摆臂组件(220)至少有2个,相邻摆臂组件(220)间隙设置,且摆臂组件(220)与门叶(210)垂直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其特征在于,所述堤槽(110)包括用以容置有门叶(210)的门叶槽(111)、用以容置摆臂组件(220)的摆臂槽(113);所述门叶槽(111)沿坝体(100)延伸方向设置,且门叶槽(111)顶部开口的宽度略大于门叶(210)的宽度,门叶槽(111)的槽壁与门叶(210)间隙设置;所述摆臂槽(113)位于门叶槽(111)的背水面,并与门叶槽(111)相连通;所述摆臂槽(113)至少有2个,相邻摆臂槽(113)间隙设置;所述摆臂槽(113)的宽度略大于摆臂组件(220)的宽度,摆臂槽(113)的槽壁与摆臂组件(220)间隙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机构(240)包括伸缩杆机构;伸缩杆机构为气缸、水缸或者液压油缸;所述提升机构(240)一端转动安装于堤槽(110)底部,另一端转动安装于门叶(210)底部或者摆臂组件(220)。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组件(220)包括摆臂活动座(224)、第一连杆(221)、第二连杆(222)、第三连杆(223);所述第一连杆(221)内端部、第二连杆(222)内端部均固定安装于摆臂活动座(224);所述第一连杆(221)外端部、第二连杆(222)外端部分别固定于第三连杆(223)两端,第一连杆(221)、第二连杆(222)、第三连杆(223)围设呈三角状;所述第三连杆(223)两端固定安装于门叶(210)内侧面。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坝(200)还包括插销杆;当单元坝(200)处于提升状态时,所述插销杆横穿摆臂组件(220),其中部架设摆臂组件(220),两端搁置于坝体(100)表面,从而固定单元坝(200)高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叶(210)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盖板(251);所述摆臂组件(220)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盖板(252);所述摆臂座(230)顶部设置有第三盖板(253);所述第一盖板(251)迎水侧和背水侧外露于门叶(210);所述第二盖板(252)迎水端与第一盖板(251)固定连接,背水端与第三盖板(253)间隙设置,且第二盖板(252)的左右两侧均外露于摆臂组件(220);所述第三盖板(253)固定安装于堤槽(110),并位于摆臂座(230)上方,且第三盖板(253)上表面与坝体(100)上表面相齐平;
所述门叶槽(111)顶部设置有用以容置第一盖板(251)的第一盖板槽(112);所述单元坝(200)处于收纳状态时,第一盖板(251)容置于第一盖板槽(112),且第一盖板(251)上表面与坝体(100)上表面相齐平;
所述摆臂槽(113)顶部设置有用以容置第二盖板(252)的第二盖板槽(114);所述单元坝(200)处于收纳状态时,第二盖板(252)容置于第二盖板槽(114),且第二盖板(252)上表面与坝体(100)上表面相齐平;
所述摆臂活动座(224)顶部开设有沿坝体(100)延伸方向设置的旋转槽(225);所述第二盖板(252)和第三盖板(253)之间的间隙位于旋转槽(225)上方;在摆臂活动座(224)转动时,所述旋转槽(225)的背水面和迎水面始终与第三盖板(253)间隙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止水机构(300)包括侧止水条(301);所述侧止水条(301)位于相邻门叶(210)之间并沿门叶(210)的侧壁自上而下布设;所述侧止水条(301)一侧固定安装于一个门叶(210)侧壁,该门叶(210)上设置的第一盖板(251)端部外露于门叶(210)侧壁并覆盖此侧止水条(301);所述侧止水条(301)另一侧顶触另一个门叶(210)侧壁,该门叶(210)上设置的第一盖板(251)端部与门叶(210)侧壁相齐平,并且相邻第一盖板(251)间隙设置。
CN201921893708.9U 2019-11-05 2019-11-05 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 Active CN2118159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93708.9U CN211815992U (zh) 2019-11-05 2019-11-05 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93708.9U CN211815992U (zh) 2019-11-05 2019-11-05 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15992U true CN211815992U (zh) 2020-10-30

Family

ID=73147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93708.9U Active CN211815992U (zh) 2019-11-05 2019-11-05 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159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31824A (zh) 一种液压卧倒坝
CN111088780A (zh) 一种浮箱式横移挡潮闸闸门结构
CN109629522B (zh) 一种双向隐藏式气盾坝
CN211815992U (zh) 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
CN117513255A (zh) 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用泄洪设备
CN113463567A (zh) 具有排沙结构的液压坝
CN110670539A (zh) 一种改进型隐形活动防洪堤及其防洪方法
CN211523094U (zh) 一种隐形活动防洪堤
CN219137594U (zh) 一种钢坝闸门泄洪翻板
CN202298571U (zh) 一种液压卧倒坝
CN215105054U (zh) 一种基于防洪堤坝的加固结构
CN215906706U (zh) 一种升降式的隐形防洪闸门和隐形防洪墙
CN213418038U (zh) 一种泵站用多功能的拦污栅
CN216865063U (zh) 一种便于检修的水库防水闸门
CN211571644U (zh) 一种浮箱式横移挡潮闸闸门结构
CN112343012B (zh) 一种水利水电用新型闸门系统
CN211368626U (zh) 一种太阳能驱动立式蝶形钢闸门
CN210737457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挡水坝
KR101317313B1 (ko) 인양 및 전도수문 일체형 복합게이트
CN211665694U (zh) 一种齿轮齿条式可活动防洪堤
CN210857135U (zh) 一种水利工程上的防渗止水结构
CN210658224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的拦水装置
CN208870008U (zh) 一种平卧翻板门
CN203514271U (zh) 一种中铰上翻钢闸门
CN211665692U (zh) 一种隐形防洪堤的动力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