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12908U - 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 - Google Patents

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12908U
CN211812908U CN202020305342.5U CN202020305342U CN211812908U CN 211812908 U CN211812908 U CN 211812908U CN 202020305342 U CN202020305342 U CN 202020305342U CN 211812908 U CN211812908 U CN 2118129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pe
connecting seat
bending section
shaped
rope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0534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世云
唐川东
杨豪
王成华
李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Macro Lif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Macro Lif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Macro Lif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Macro Lif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30534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129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129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129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绳头板、下连接座、上连接座、绳头连接座和绳头安装楔形块,下连接座安装在绳头板上,其包括两L型板,L型板竖直段相对设置,水平段与绳头板固定连接;上连接座呈倒U形结构,其开口端套入下连接座,且上连接座的两侧壁与竖直段滑动配合相连;上连接座的开口端弯折并延伸形成弯折段,所述弯折段与绳头板之间设导向螺杆,导向螺杆上端穿过弯折段后与锁紧螺母相连;导向螺杆上套设有弹簧,在弹簧的作用下,弯折段与锁紧螺母紧贴;在弯折段的正下方设有距离传感器,用于检测弯折段与距离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本实用新型减少了井道立面空间的占用,适用于低电梯运行空间。

Description

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绳头组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现有的绳头组合来说,绳头板上端都是使用一根长螺杆连接减震弹簧或减震胶来实现钢丝绳的减震,由于现有的绳头组合设计方式是直着向上,所以长螺杆及减震弹簧(减震胶)会占很大一部分空间,当我们在设计电梯轿厢与对重架高度时,必须要考虑这部分占用的空间,如果井道空间不够高的话,我们往往只能降低轿厢的高度或者降低对重架的高度使用高密度的对重块来满足电梯安全运行的要求。
传统的绳头组合结构具体见附图2和附图3,图中标号:曳引钢丝绳1′;钢丝绳卡子2′;绳头安装楔形块3′;绳头组合座4′;绳头板5′;下安装座6′;减震弹簧7′;上安装座8′;连接螺杆9′;螺母10′;开口销11′;减震胶12′。其中附图2中的绳头组合和附图3中的传统的绳头组合的原理与主要零部件基本相同,唯一不同之处就是一个是使用了减震弹簧,一个使用了减震胶。但是,不管是图2中的绳头组合还是图3中的绳头组合,都需要占一定高度的立面空间,不适合在低电梯运行空间内设置。
因此,怎样才能够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降低绳头组合的高度,实现井道空间的最大利用化的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才能够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降低绳头组合的高度,实现井道空间的最大利用化的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绳头板、下连接座、上连接座、绳头连接座和绳头安装楔形块;
所述下连接座安装在绳头板上侧,其包括两L型板,其中,所述L型板竖直段相对设置,水平段通过安装螺栓与绳头板固定连接;所述上连接座呈倒U形结构,其开口端套入下连接座,且上连接座的两侧壁与下连接座的L型板的竖直段滑动配合相连,并能够沿L型板的竖直段上下移动;上连接座的开口端分别向相背离方向弯折并延伸形成弯折段,所述弯折段通过竖向设置的导向螺杆与绳头板相连,其中,所述导向螺杆的下端与绳头板相连,上端穿过弯折段后与一锁紧螺母相连,且弯折段与导向螺杆滑动配合;在弯折段与绳头板之间设有一弹簧,所述弹簧套设在导向螺杆上,在弹簧的作用下,弯折段与锁紧螺母紧贴;在弯折段的正下方设有一距离传感器,所述距离传感器通过连接架与绳头板相连,用于检测弯折段与距离传感器之间的距离;
所述绳头连接座位于两L型板的竖直段之间,其上端与上连接座固定连接,其下部具有一上大下小的楔形槽;所述绳头安装楔形块位于该楔形槽内,并通过固定螺栓与绳头连接座固定连接,该绳头安装楔形块与楔形槽的槽壁之间形成曳引绳容置槽。
这样,本申请在绳头安装楔形块的两侧设置有两个弹簧,通过两个弹簧分别承担电梯的承载力,相对于传统技术只在绳头安装楔形块的上侧设置一个弹簧,本申请能够大大减少了导向螺杆的长度,进而大大减少了井道的立面空间的占用;同时,本申请还设置了上连接座和下连接座,下连接座与绳头板固定连接,上连接座与下连接座滑动配合连接,大大增强了整个绳头组合结构的稳定性;在低电梯运行空间内设置时,本申请不必像传统技术一样需要降低轿厢或是对重架的高度,实施简单方便,节省了人力。另外,在弯折段的正下方设有一距离传感器,电梯装配过程中,将距离传感器与电梯系统相连;当电梯处于停止空载状态时,上连接座与距离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一定。而当电梯平层停靠时,电梯轿厢不断上下人,会导致曳引绳的受力不同,从而带动上连接座不断震动,通过距离传感器实时监测弯折段与距离传感器之间的距离能够获取振幅的大小,距离传感器将该振幅大小转换为电信号发送给电梯系统,电梯系统能够根据该电信号换算出电梯上、下人及载重情况。而当电梯正常上下运行时,如果电梯出现异常抖动,电梯轿厢会通过曳引绳带动上连接座相应抖动,通过距离传感器实时监测弯折段与距离传感器之间的距离,能够实时获取该抖动情况以及抖动幅度的大小,并将该抖动信号发送给电梯系统,电梯系统再将该抖动信号通过物联网发送至维保人员手中,以使维保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电梯的运行状态,从而能尽快解决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绳头连接座的一侧凸出于绳头板,楔形槽位于绳头连接座凸出于绳头板的一侧。
进一步地,在绳头板上,对应曳引绳容置槽的位置开设有绳孔。
进一步地,在楔形块的侧面,设有绕其一周的曳引绳定位槽。
这样,能保证曳引绳牢牢地围绕在楔形块上,而防止曳引绳滑落出楔形块外。
进一步地,两L型板的水平段朝相背离的方向弯折并延伸;所述导向螺杆的下端和所述水平段相连;所述连接架设于所述水平段上。
进一步地,两L型板的竖直段相背离的一侧竖直设有一滑槽,上连接座的两侧壁对应滑槽设有滑块,所述滑块伸入滑槽内,并与滑槽滑动配合相连。
这样,来保证上连接座能够垂直上下,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上连接座的封闭端的下侧具有两竖向设置的连接支板,所述绳头连接座的上端通过连接螺栓与两连接支板相连。
这样,将绳头连接座和上连接座固定在一起,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螺杆的上端伸出至锁紧螺母上方,且所述导向螺杆的上端具有还开设有一沿导向螺杆的径向延伸并贯通导向螺杆的固定孔,该固定孔内可拆卸配置有一开口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申请在绳头安装楔形块的两侧设置有两个弹簧,通过两个弹簧分别承担电梯的承载力,相对于传统技术只在绳头安装楔形块的上侧设置一个弹簧,本申请能够大大减少了导向螺杆的长度,进而大大减少了井道的立面空间的占用。
2.本申请还设置了上连接座和下连接座,下连接座与绳头板固定连接,上连接座与下连接座滑动配合连接,大大增强了整个绳头组合结构的稳定性。
3.在低电梯运行空间内设置时,本申请不必像传统技术一样需要降低轿厢或是对重架的高度,实施简单方便,节省了人力。
4. 在弯折段的正下方设有一距离传感器,电梯装配过程中,将距离传感器与电梯系统相连;当电梯处于停止空载状态时,上连接座与距离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一定。而当电梯平层停靠时,电梯轿厢不断上下人,会导致曳引绳的受力不同,从而带动上连接座不断震动,通过距离传感器实时监测弯折段与距离传感器之间的距离能够获取振幅的大小,距离传感器将该振幅大小转换为电信号发送给电梯系统,电梯系统能够根据该电信号换算出电梯上、下人及载重情况。而当电梯正常上下运行时,如果电梯出现异常抖动,电梯轿厢会通过曳引绳带动上连接座相应抖动,通过距离传感器实时监测弯折段与距离传感器之间的距离,能够实时获取该抖动情况以及抖动幅度的大小,并将该抖动信号发送给电梯系统,电梯系统再将该抖动信号通过物联网发送至维保人员手中,以使维保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电梯的运行状态,从而能尽快解决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传统绳头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另一种传统绳头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绳头安装楔形块1;绳头连接座2;曳引绳3;卡子4;绳头板5;下连接座6;竖直段61;水平段62;弹簧7;上连接座8;滑块9;滑槽10;连接螺栓11;导向螺杆12;锁紧螺母13;开口销14;安装螺栓15;距离传感器16;连接架17;弯折段18;连接支板1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参见图1,一种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包括绳头板5、下连接座6、上连接座8、绳头连接座2和绳头安装楔形块1。所述下连接座6安装在绳头板5上侧,其包括两L型板,其中,所述L型板的竖直段61相对设置,水平段62通过安装螺栓15与绳头板5固定连接,且两L型板的水平段62朝相背离的方向弯折并延伸;所述上连接座8呈倒U形结构,其开口端套入下连接座6,且上连接座8的两侧壁与下连接座6的L型板的竖直段61滑动配合相连,并能够沿L型板的竖直段61上下移动。具体地,两L型板的竖直段61相背离的一侧竖直设有一滑槽10,上连接座8的两侧壁对应滑槽10设有上下配置的两滑块9,所述滑块9伸入滑槽内,并与滑槽10滑动配合相连。这样,来保证上连接座能够垂直上下,提高装置的稳定性。上连接座6的开口端分别向相背离方向水平弯折并延伸形成弯折段18,所述弯折段18通过竖向设置的导向螺杆12与绳头板5相连,其中,所述导向螺杆12的下端与水平段62相连,上端穿过弯折段18后与一锁紧螺母13相连,且弯折段18与导向螺杆12滑动配合;在弯折段18与绳头板5之间设有一弹簧7,所述弹簧7套设在导向螺杆12上,在弹簧7的作用下,弯折段18与锁紧螺母13紧贴。其中,所述导向螺杆12的上端伸出至锁紧螺母13上方,且所述导向螺杆12的上端具有还开设有一沿导向螺杆12的径向延伸并贯通导向螺杆12的固定孔,该固定孔内可拆卸配置有一开口销14。在弯折段18的正下方设有一距离传感器16,所述距离传感器16通过连接架17与绳头板5相连,用于检测弯折段18与距离传感器17之间的距离。所述绳头连接座2位于两L型板的竖直段61之间,其上端与上连接座8固定连接,其下部具有一上大下小的楔形槽;所述绳头安装楔形块1位于该楔形槽内,并通过固定螺栓与绳头连接座2固定连接,该绳头安装楔形块1与楔形槽的槽壁之间形成曳引绳容置槽,在楔形块的侧面,设有绕其一周的曳引绳定位槽。这样,能保证曳引绳牢牢地围绕在楔形块上,而防止曳引绳滑落出楔形块外。其中,所述上连接座8的封闭端的下侧具有两竖向设置的连接支板19,所述绳头连接座2的上端通过连接螺栓11与两连接支板19相连。这样,将绳头连接座和上连接座固定在一起,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这样,本申请在绳头安装楔形块的两侧设置有两个弹簧,通过两个弹簧分别承担电梯的承载力,相对于传统技术只在绳头安装楔形块的上侧设置一个弹簧,本申请能够大大减少了导向螺杆的长度,进而大大减少了井道的立面空间的占用;同时,本申请还设置了上连接座和下连接座,下连接座与绳头板固定连接,上连接座与下连接座滑动配合连接,大大增强了整个绳头组合结构的稳定性;在低电梯运行空间内设置时,本申请不必像传统技术一样需要降低轿厢或是对重架的高度,实施简单方便,节省了人力。另外,在弯折段的正下方设有一距离传感器,电梯装配过程中,将距离传感器与电梯系统相连;当电梯处于停止空载状态时,上连接座与距离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一定。而当电梯平层停靠时,电梯轿厢不断上下人,会导致曳引绳的受力不同,从而带动上连接座不断震动,通过距离传感器实时监测弯折段与距离传感器之间的距离能够获取振幅的大小,距离传感器将该振幅大小转换为电信号发送给电梯系统,电梯系统能够根据该电信号换算出电梯上、下人及载重情况。而当电梯正常上下运行时,如果电梯出现异常抖动,电梯轿厢会通过曳引绳带动上连接座相应抖动,通过距离传感器实时监测弯折段与距离传感器之间的距离,能够实时获取该抖动情况以及抖动幅度的大小,并将该抖动信号发送给电梯系统,电梯系统再将该抖动信号通过物联网发送至维保人员手中,以使维保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电梯的运行状态,从而能尽快解决问题。
其中,所述绳头连接座的一侧凸出于绳头板,楔形槽位于绳头连接座凸出于绳头板的一侧。
其中,在绳头板上,对应曳引绳容置槽的位置开设有绳孔。
当本申请的绳头组合结构正常工作时,是将曳引绳3或钢带绕过绳头安装楔形块1,然后通过卡子4拧紧螺母固定,并通过安装螺栓15将绳头板5与下连接座6连接固定,再将距离传感器16固定到连接架17上,其中,距离传感器16的数据用于上传至电梯物联网。
当曳引绳3受力后,会带动绳头连接座2与上连接座8向下压,此时上连接座8中的滑块9只能在下连接座6上的滑槽10内进行上下运动。当电梯处于停止空载状态时,上连接座8与距离传感器16之间的距离一定。而当电梯平层停靠时,电梯在不断上下人,会导致曳引绳3的受力不同,从而使上连接座8不断震动,由于振幅不同,可以通过距离传感器16实时监测电梯载人情况。而当电梯正常上下运行时,如果电梯出现异常抖动,会直接通过距离传感器16检测到,将数据通过物联网发送至维保人员手中,能尽快解决问题。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8)

1.一种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绳头板、下连接座、上连接座、绳头连接座和绳头安装楔形块;
所述下连接座安装在绳头板上侧,其包括两L型板,其中,所述L型板竖直段相对设置,水平段通过安装螺栓与绳头板固定连接;所述上连接座呈倒U形结构,其开口端套入下连接座,且上连接座的两侧壁与下连接座的L型板的竖直段滑动配合相连,并能够沿L型板的竖直段上下移动;上连接座的开口端分别向相背离方向弯折并延伸形成弯折段,所述弯折段通过竖向设置的导向螺杆与绳头板相连,其中,所述导向螺杆的下端与绳头板相连,上端穿过弯折段后与一锁紧螺母相连,且弯折段与导向螺杆滑动配合;在弯折段与绳头板之间设有一弹簧,所述弹簧套设在导向螺杆上,在弹簧的作用下,弯折段与锁紧螺母紧贴;在弯折段的正下方设有一距离传感器,所述距离传感器通过连接架与绳头板相连,用于检测弯折段与距离传感器之间的距离;
所述绳头连接座位于两L型板的竖直段之间,其上端与上连接座固定连接,其下部具有一上大下小的楔形槽;所述绳头安装楔形块位于该楔形槽内,并通过固定螺栓与绳头连接座固定连接,该绳头安装楔形块与楔形槽的槽壁之间形成曳引绳容置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绳头连接座的一侧凸出于绳头板,楔形槽位于绳头连接座凸出于绳头板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绳头板上,对应曳引绳容置槽的位置开设有绳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楔形块的侧面,设有绕其一周的曳引绳定位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两L型板的水平段朝相背离的方向弯折并延伸;所述导向螺杆的下端和所述水平段相连;所述连接架设于所述水平段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两L型板的竖直段相背离的一侧竖直设有一滑槽,上连接座的两侧壁对应滑槽设有滑块,所述滑块伸入滑槽内,并与滑槽滑动配合相连。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座的封闭端的下侧具有两竖向设置的连接支板,所述绳头连接座的上端通过连接螺栓与两连接支板相连。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螺杆的上端伸出至锁紧螺母上方,且所述导向螺杆的上端具有还开设有一沿导向螺杆的径向延伸并贯通导向螺杆的固定孔,该固定孔内可拆卸配置有一开口销。
CN202020305342.5U 2020-03-12 2020-03-12 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 Active CN2118129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05342.5U CN211812908U (zh) 2020-03-12 2020-03-12 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05342.5U CN211812908U (zh) 2020-03-12 2020-03-12 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12908U true CN211812908U (zh) 2020-10-30

Family

ID=73008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05342.5U Active CN211812908U (zh) 2020-03-12 2020-03-12 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1290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70118A (zh) * 2020-03-12 2020-05-19 重庆迈高电梯有限公司 适用于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70118A (zh) * 2020-03-12 2020-05-19 重庆迈高电梯有限公司 适用于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
CN111170118B (zh) * 2020-03-12 2024-05-28 重庆迈高电梯有限公司 适用于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812908U (zh) 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
CN214399464U (zh) 一种电梯配重结构
CN111170118A (zh) 适用于低电梯运行空间的绳头组合结构
CN219098551U (zh) 一种防尘性能好的电动葫芦
CN217947315U (zh) 一种井口悬挂式缓冲设备
CN216272627U (zh) 罐内阻车器、阻车系统及罐笼
CN213923753U (zh) 一种承重装置及桥式起重机
CN213679338U (zh) 使用拉索传动安全钳的背包架组件
CN115490109A (zh) 一种高安全性能的升降装置
CN114852821A (zh) 一种井道式两用转换梯
CN112225049B (zh) 具有减震功能的电梯曳引机
CN114852822A (zh) 一种井道式两用转换梯的曳引机机构
CN115342283A (zh) 一种牵引式巡检机器人
CN210594792U (zh) 夹轨式无机房电梯救援装置
CN213475124U (zh) 一种便于调整的对重架越程座
CN209974156U (zh) 一种新型悬臂起重机
CN219751690U (zh) 一种单轨吊轨道吊挂装置
CN218434398U (zh) 一种井道式两用转换梯的曳引机机构
CN216662144U (zh) 电梯限速绳头座装置
CN218434399U (zh) 一种井道式两用转换梯
CN215626535U (zh) 一种安全防坠装置及其堆垛机
CN217201534U (zh) 一种限制随行电缆摆动范围的限制装置
CN213568999U (zh) 补偿绳涨紧悬挂装置
CN214935121U (zh) 一种高速电梯钢丝绳补偿绳涨紧装置
CN218909622U (zh) 一种斜桥料车检修吊装的安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