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81084U - 燃气混合装置、引射装置及灶具 - Google Patents

燃气混合装置、引射装置及灶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81084U
CN211781084U CN201922378837.0U CN201922378837U CN211781084U CN 211781084 U CN211781084 U CN 211781084U CN 201922378837 U CN201922378837 U CN 201922378837U CN 211781084 U CN211781084 U CN 2117810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xing
gas
air
combustible gas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7883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东升
郭正柔
谢俊锋
黄忠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Unicoo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Unicoo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Unicoo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Unicoo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7883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810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810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810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烧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燃气混合装置、引射装置及灶具。所述燃气混合装置包括混合腔,以及与所述混合腔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混合腔内包含混合块,所述进气口进入的可燃气体经过混合块后通过述出气口输出。本实用新型将气流通过进气口进入混合腔内得到缓冲,降低气压的波动;同时混合腔内的气流通过混合块进行分流,使燃气和空气进一步充分混合,再由出气口均匀流出,使燃气和空气充分混合,提高混合效果,避免了灶具出现黄火现象,使火焰更稳定,提高了灶具的能效。

Description

燃气混合装置、引射装置及灶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烧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燃气混合装置、引射装置及灶具。
背景技术
灶具引射器是燃烧器的重要组成部件之一,其通过燃气流动引射周围环境中的空气进入引射器中,由引射器引流燃气至燃烧器进行燃烧,而传统的燃烧器一般采用单喷嘴的带有风门调节的引射管,使用单喷嘴的引射器所导致的燃气燃烧火焰长短不均匀、软弱无力。为增强引射管的引射能力,目前市场上出现了采用多喷嘴引射管的燃烧器,通过多管多引射的方式来引流燃气,但是该种结构依然存在燃气与空气混合程度低的问题,从而影响燃气的燃烧的能效。另外,现有的多管引射管批量生产时,采用砂型铸造为一体式结构,对其加工不方便,生产制造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气混合装置、引射装置及灶具,能够提高燃气与空气混合程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燃气混合装置,包括混合腔,以及与所述混合腔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混合腔内包含混合块,所述进气口进入的可燃气体经过所述混合块后通过所述出气口输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混合块包括挤压部,所述挤压部迎接所述进气口进入的可燃气体;并且,所述挤压部挤压所述进气口进入的可燃气体的通路大小以增强混合。
所述挤压部外壁与所述混合腔内壁之间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进气口的截面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混合块还包括释放部,所述可燃气体经所述释放部后通过所述出气口输出;并且,所述释放部相对所述挤压部拓宽所述可燃气体的通路大小以增强混合。
所述释放部外壁与所述混合腔内壁之间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挤压部外壁与所述混合腔内壁之间的横截面积。
所述挤压部先迎接所述可燃气体的部分比后迎接所述可燃气体的部分对所述通路大小挤压更弱。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挤压部呈倒锥体形,其尖端先迎接所述可燃气体;并且,所述挤压部位于所述混合腔在可燃气体流通方向上的中线位置。
所述释放部先迎接所述可燃气体的部分比后迎接所述可燃气体的部分对所述通路大小挤压更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释放部呈锥体形,其尖端后迎接所述可燃气体;并且,所述释放部位于所述混合腔在可燃气体流通方向上的中线位置。
所述挤压部先迎接可燃气体,所述释放部后迎接可燃气体;所述挤压部和释放部整体呈梭体形。
所述混合块位于所述混合腔内可燃气体流通方向上的中线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器以及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混合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的一种引射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混合装置,以及引射模块;所述引射模块包括引射管、中接管及引气管;所述混合装置设置于所述中接管内部,所述中接管与所述引射管、所述引气管连通,可燃气体从所述引射管进入所述混合腔,由所述引气管流出。
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引射管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出气口与所述引气管可拆卸地连接。
所述引射管包括直流段和入口段,所述直流段的一端与所述中接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入口段连接,所述入口段的内径沿进气方向逐渐缩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引射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引射模块,所述引射模块通过连接板连接。
基于同样的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灶具,包括燃烧器和如上述的引射装置。
所述燃烧器包括火盖和底座,火盖可拆卸地盖设在底座上;底座包括通气槽、连接部和多个火盖底盘,所述连接部连接两个相邻的所述火盖底盘,所述通气槽设置在所述连接部内,所述通气槽上设有位于两个火盖底盘之间的点火孔,各所述火盖底盘设有独立的火盖进气口,火盖进气口与所述引射模块的引气管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混合装置、引射装置及灶具,利用引射管中的燃气流动引射周围环境中的空气,燃气和空气混合的气流由引射管进入混合腔内,可燃气体通过混合块的分流作用,使燃气和空气充分混合,混合气体再由引气管均匀流出。因此,该燃气混合装置和引射装置能够提高燃气和空气混合效果,避免了灶具出现黄火现象,使火焰更稳定,提高了灶具的能效。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燃气混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混合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引射装置的第一轴测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引射装置的第二轴测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引射装置的主视图;
图6为图5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灶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灶具的俯视图;
图9为图8中A-A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灶具的仰视图。
图中:1为连接座,2为入口段,3为引射管,4为连接法兰,5为中接管,6为引气管,7为连接板,8为混合块,81为挤压部,82为释放部,83为连接部,9为承接部,10为引射装置,11为混合腔,12为进气口,13为出气口,20为燃烧器,201为内环火盖,202为中间环火盖,203为外环火盖,204为连接部,205为外环进气通道,206为中间环进气通道,207为内环进气通道,208为通气槽,209为点火孔,2011为内环火盖底盘,2012为中间环火盖底盘,2013为外环火盖底盘。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混合装置,可燃气体通过进气口进入混合腔内进行分流,使燃气和空气进一步充分混合。参见图1至图2所示,该燃气混合装置,包括混合腔11,以及与混合腔11连通的进气口12和出气口13;混合腔11内包含混合块8,由进气口12进入混合腔11内的可燃气体经过混合块8进行分流,使燃气和空气进一步充分混合后通过出气口13输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混合腔11连通至少两个进气口12,用于引进空气及燃气,或取其中一定数量的进气口12连通燃气管,用于引进燃气,然后剩余的进气口12用于引进空气,引进空气的方式可为通过进气口12连接风机,使得燃气与空气在混合腔11中混合,然后通过多个出气口13输出可燃气体到燃烧器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图2所示,混合块8包括挤压部81,挤压部81迎接进气口12进入的可燃气体;并且,挤压部81挤压进气口12进入的可燃气体的通路大小以增强混合。挤压部81外壁与混合腔11内壁之间的横截面积小于进气口12的截面积,以便进一步增强混合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图2所示,混合块8还包括释放部82,可燃气体经释放部82后通过出气口13输出;并且,释放部82相对挤压部81拓宽可燃气体的通路大小以增强混合。释放部82外壁与混合腔11内壁之间的横截面积大于挤压部81外壁与混合腔11内壁之间的横截面积,以使燃气释放过程顺畅。
如图2所示,挤压部81先迎接可燃气体的部分比后迎接可燃气体的部分对通路大小挤压更弱,可使进入混合腔11内的气流得到缓冲,进一步提高气压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2所示,挤压部81呈倒锥体形,其尖端先迎接可燃气体;并且,挤压部81位于混合腔11在可燃气体流通方向上的中线位置,使燃气气流均匀地向上分流。
释放部82先迎接可燃气体的部分比后迎接可燃气体的部分对通路大小挤压更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释放部82呈锥体形,其尖端后迎接可燃气体;并且,释放部82位于混合腔11在可燃气体流通方向上的中线位置,使燃气均匀快速地流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挤压部81先迎接可燃气体,释放部82后迎接可燃气体;挤压部81和释放部82整体呈梭体形,使燃气均匀快速地流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混合块8位于混合腔11内可燃气体流通方向上的中线位置,且外表面与混合腔11的内壁之间留有可燃气体通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2所示,挤压部81的下端设有连接部83,混合块8通过连接部83固定在混合腔11内。优选地,连接部83与混合块8为一体式结构,以增强整体结构的刚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气混合装置的工作过程具体如下: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流由进气口12进入混合腔11内,气流进入混合腔11内得到缓冲,降低气压的波动。同时混合腔11内的气流通过混合块8进行分流,使燃气和空气进一步充分混合;气流由混合块8下部的挤压部81向上流动,再经上部的释放部82导出,混合气体再由出气口13均匀流出,达到燃气与空气充分混合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灶具,该灶具包括燃烧器以及如上文所述的任一项所述的混合装置。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引射装置,利用燃气流动引射周围环境中的空气,气流在混合腔内进行分流,从而起到充分混合的作用。参见图3至图6所示,该引射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之一实施例提供的混合装置,以及引射模块;引射模块包括引射管3、中接管5及引气管6;混合装置设置于中接管5的内部,中接管5与引射管3和引气管6连通,气流从引射管3进入混合腔11内且通过混合块8进行分流,再由引气管6均匀流出。
如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中接管5为圆柱形结构,其内腔设置混合腔11,可以容纳混合块8且能使气流通过。中接管5具有进气口12和出气口13,进气口12与引射管3可拆卸地连接,出气口13与引气管6可拆卸地连接,这种将引射管3、中接管5及引气管6设计为单独零件,便于安装和拆卸。另外,将引射管3、中接管5及引气管6均设计为直管,无需砂型铸造,可采用普通压铸的生产工艺,因此具有生产效率高,装配速度快的优点,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接管5的上端为出气口13,下端为封闭端,进气口12设置于下部侧壁上,即进气口12与出气口13垂直设置。这种进、排气垂直布设的方式,可使进入混合腔11内的气流得到缓冲,进一步提高气压的稳定性。或者,通过设置多个进气口12以引进空气,使得燃气与空气混合后的可燃气体种含有足够的氧气量,能够使得燃气充分燃烧。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引射管3包括直流段和入口段2,直流段的一端设有连接法兰4,连接法兰4通过螺栓与中接管5的进气口连接。直流段的另一端与入口段2连接,入口段2的内径沿进气方向逐渐缩小,即为收缩型结构,以提高该引射管3对空气的引射效果。引射管3的直流段使燃气流速高,提高能效和功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引射管3与中接管5垂直设置,燃气在流动过程中,能在中接管5的混合腔内得到缓冲,以降低气压波动,保证良好的引射效果,避免了热负荷损失。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4所示,为了便于安装及提高安装的牢固性,在中接管5的底部设置有用于与混合块8连接的承接部9,承接部9凸出于中接管5的底部外侧。连接部83的下端与该承接部9螺纹连接,可调整混合块8在混合腔11内的高度,以便调整排气流量。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引气管6为直管结构,且设置于中接管5的上方,引气管6的一端与中接管5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与燃气灶燃烧器连接。引气管6采用直管的方式,燃气流速高,能效和功率高,从而能够为燃气灶火盖提供稳定且流速高的燃气气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引射装置的工作过程具体如下:燃气由设置在引射管3上游的喷嘴提供,喷嘴的出口对准于引射管3首端入口段2的中间位置,可提高引射管3内的整体气流流速;引射管3利用燃气流动引射周围环境中的空气,燃气和空气混合的气流由入口段2进入直管段内,再经中接管5的进气口进入混合腔11内,气流进入混合腔11内得到缓冲,降低气压的波动。同时混合腔内的气流通过混合块8进行分流,使燃气和空气进一步充分混合;气流由混合块8下部的挤压部81向上流动,在经上部的释放部82导出进入引气管6内,混合气体再由引气管6均匀流出,为燃气灶火盖提供气流均匀、高流速、稳定性高的气流;因此,该引射装置能够提高燃气和空气混合效果,避免了灶具出现黄火现象,使火焰更稳定,提高了灶具的能效。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引射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引射模块,引射模块通过连接板7连接。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引射装置包括五个引射模块,五个引射模块并列布设,且其中五个引射管3通过连接板7依次连接,使五个引射模块形成一个整体。为了进一步完善整体结构的牢固性,通过连接件将五个引射模块中的中接管5依次连接,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五个引射模块中的引射管3长度相等且相互平行设置,其中五个引气管6呈一字型排列,为燃气灶火盖的内、外环火盖提供稳定的燃气气流。根据燃气灶火盖的进气口布设不同,五个引射管3可选择不同的长度,同时五个引气管6的位置也可不用排成一列,根据燃气灶火盖的进气口的位置进行设置即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采用五个引射模块,通过五个引射管3引射周围环境中的空气,吸入空气多,能效高。另外,引射管3采用直喷式结构,燃气流速高,能效和功率高;同时,在各中间管5内增加了混合球结构,使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效果更好,避免了燃气灶火盖出现黄火现象,使火焰更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五个引射模块为单独模块,通过连接板7可拆卸连接,便于安装和拆卸,方便日常养护和维修。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引射装置,结构简单,性能优良,易于制造。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引射装置包括三个引射模块,三个引射模块并列布设,且其中三个引射管3通过连接板7依次连接,使三个引射模块形成一个整体。为了进一步完善整体结构的牢固性,通过连接件将三个引射模块中的中接管5依次连接,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引射装置采用三管的形式,相较于上述五管形式,引射管3的长度变短,管径加大,使燃气灶流速更高,有利于提高功率和能效。同样,三个引射模块均为独立模块,便于安装和拆卸,方便日常养护和维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采用三个引射模块,通过三个管径较大的引射管3引射周围环境中的空气,吸入空气更多,能效更高。另外,引射管3的长度变短,燃气流速更高,能效和功率高;同时,在各中间管3内增加了混合球结构,使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效果更好,避免了燃气灶火盖出现黄火现象,使火焰更稳定。
基于同样的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灶具,参见图7至图10所示,该灶具包括燃烧器20和如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提供的引射装置10。其中燃烧器20包括火盖和底座,火盖可拆卸地盖设在底座上。
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底座包括通气槽208、连接部204和多个火盖底盘,连接部204连接两个相邻的火盖底盘,通气槽208设置在连接部204内,通气槽204上设有位于两个火盖底盘之间的点火孔209,各火盖底盘设有独立的火盖进气口,火盖进气口与引射装置10的引气管6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火盖底盘包括同心设置的内环火盖底盘2011、中间环火盖底盘2012和外环火盖底盘2013,连接部204连接内环火盖底盘2011和中间环火盖底盘2012及中间环火盖底盘2012和外环火盖底盘2013,点火孔209可以位于中间环火盖底盘2012和外环火盖底盘2013之间。
如图10所示,内环火盖底盘2011、中间环火盖底盘2012和外环火盖底盘2013上均设有独立的进气通道,具体为:内环火盖底盘2011的底部设有内环进气通道207,中间环火盖底盘2012的底部设有中间环进气通道206,外环火盖底盘2013的底部设有外环进气通道205。各进气通道可分别控制,从而实现不同形式的组合燃烧,以适应不同的应用环境。
如图8、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中间环火盖底盘2012和外环火盖底盘2013可以均为环形结构,且不限于环形结构,中间环火盖底盘2012的底部可以对称设有两个中间环进气通道206,外环火盖底盘2013的底部可以对称设有两个外环进气通道205,这种进气通道对称设置可使燃气分布均匀,火焰稳定性高,燃烧更加充分。本实施例中的引射装置10为五管式结构,位于中间的引射模块的引气管6与内环进气通道207连接;位于次外侧的两个引气管6分别与两个中间环进气通道206连接;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引气管6分别与两个外环进气通道205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内环进气通道207、中间环进气通道206及外环进气通道205处设有调节阀,通过调节阀控制调节气流量,可进一步细化调节幅度,从而实现均匀的火力调节。
与三个火盖底盘相对应地,火盖包括内环火盖201、中间环火盖202和外环火盖203,其中内环火盖201可拆卸地盖设于内环火盖底盘2011上;中间环火盖202可拆卸地盖设于中间环火盖底盘2012上;外环火盖203可拆卸地盖设于外环火盖底盘2013上。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燃烧器20工作时,可根据需要采用三环火盖不同的组合燃烧形式,即内环火盖201单独燃烧、内环火盖201和中间环火盖202组合燃烧、内环火盖201和外环火盖203组合燃烧及三环火盖同时燃烧的形式;当内环火盖201和中间环火盖202组合燃烧、内环火盖201和外环火盖203组合燃烧的形式,可实现普通炒,节省能源;三环同时燃烧的形式,功率最大,可实现爆炒。在工作过程中,点火孔209和最内环火盖201为一直有火状态,以保证外环火盖203的顺利点燃。
本实施例中的灶具为具有多种组合燃烧形式的厨具,燃烧器20设置于引射装置10的上方,多种组合燃烧的功能通过该燃烧器20实现。工作时,通过控制不同火盖进气通道的进气,来实现不同火力的组合调节。当三个火盖同时进气燃烧时,功率最大,可实现爆炒;当内环火盖201与间环火盖202或外环火盖203组合进气燃烧时,实现普通炒。与此同时,通过三个进气通道处增加的调节阀,可进一步细化调节幅度,实现火力的均匀调节,以提高灶具的燃烧和加热效果,用户使用体验大大提高。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8)

1.一种燃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腔,以及与所述混合腔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混合腔内包含混合块,所述进气口进入的可燃气体经过所述混合块后通过所述出气口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块包括挤压部,所述挤压部迎接所述进气口进入的可燃气体;并且,所述挤压部挤压所述进气口进入的可燃气体的通路大小以增强混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部外壁与所述混合腔内壁之间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进气口的截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块还包括释放部,所述可燃气体经所述释放部后通过所述出气口输出;并且,所述释放部相对所述挤压部拓宽所述可燃气体的通路大小以增强混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部外壁与所述混合腔内壁之间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挤压部外壁与所述混合腔内壁之间的横截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部先迎接所述可燃气体的部分比后迎接所述可燃气体的部分对所述通路大小挤压更弱。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部呈倒锥体形,其尖端先迎接所述可燃气体;并且,所述挤压部位于所述混合腔在可燃气体流通方向上的中线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部先迎接所述可燃气体的部分比后迎接所述可燃气体的部分对所述通路大小挤压更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部呈锥体形,其尖端后迎接所述可燃气体;并且,所述释放部位于所述混合腔在可燃气体流通方向上的中线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部先迎接可燃气体,所述释放部后迎接可燃气体;所述挤压部和释放部整体呈梭体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块位于所述混合腔内可燃气体流通方向上的中线位置。
12.一种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意之一所述的混合装置,以及引射模块,所述引射模块包括引射管、中接管、引气管;所述混合装置设置于所述中接管内部;所述中接管与所述引射管、所述引气管连通,可燃气体从所述引射管进入所述混合腔,由所述引气管流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引射管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出气口与所述引气管可拆卸地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管包括直流段和入口段,所述直流段的一端与所述中接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入口段连接,所述入口段的内径沿进气方向逐渐缩小。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引射模块,所述引射模块通过连接板连接。
16.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器以及如权利要求12-14任一项所述的引射装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包括火盖和底座,火盖可拆卸地盖设在底座上;底座包括通气槽、连接部和多个火盖底盘,所述连接部连接两个相邻的所述火盖底盘,所述通气槽设置在所述连接部内,所述通气槽上设有位于两个火盖底盘之间的点火孔,各所述火盖底盘设有独立的火盖进气口,火盖进气口与所述引射模块的引气管密封连接。
18.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器以及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混合装置。
CN201922378837.0U 2019-12-25 2019-12-25 燃气混合装置、引射装置及灶具 Active CN2117810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78837.0U CN211781084U (zh) 2019-12-25 2019-12-25 燃气混合装置、引射装置及灶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78837.0U CN211781084U (zh) 2019-12-25 2019-12-25 燃气混合装置、引射装置及灶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81084U true CN211781084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978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78837.0U Active CN211781084U (zh) 2019-12-25 2019-12-25 燃气混合装置、引射装置及灶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810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64054B (zh)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内环火盖及应用有该内环火盖的燃烧器
CN211781084U (zh) 燃气混合装置、引射装置及灶具
CN201672516U (zh) 一种烤炉燃烧器
CN111102573A (zh) 燃气混合装置、引射装置及灶具
CN205227330U (zh) 一种三环火分火器
CN106482107A (zh) 一种三环火分火器
CN213421083U (zh) 灶具燃烧器
CN215411880U (zh) 一种引射组件、燃烧器和燃气设备
CN212132438U (zh) 一种喷嘴座装置及灶具
CN214384389U (zh) 炉头、燃烧器和燃气灶
CN111947149B (zh) 灶具燃烧器
CN212319697U (zh) 一种喷嘴、燃烧器及烹饪设备
CN104154537A (zh) 一种前端配氧燃气涡流燃烧装置
CN213453640U (zh) 一种商用燃气灶炉心的混气结构
CN215765082U (zh) 一种三环火炉头结构及应用其的燃烧器
CN216693542U (zh) 一种引射器、上进风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CN218721488U (zh) 一种披萨炉头及其披萨燃烧器
CN110529850A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CN218154340U (zh) 灶具面板及燃气灶
CN216244274U (zh) 一种引射管、引射器、上进风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CN111156547A (zh) 燃气灶炉头、灶具及控制方法
CN112254175B (zh) 一种不锈钢炉头结构
CN218379412U (zh) 可提高进气量的进气座、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6924349U (zh) 工业炉用控温烧嘴燃烧系统
CN212511145U (zh) 燃烧器及灶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