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78905U - 一种温控装置及温控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温控装置及温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78905U
CN211778905U CN201921269533.4U CN201921269533U CN211778905U CN 211778905 U CN211778905 U CN 211778905U CN 201921269533 U CN201921269533 U CN 201921269533U CN 211778905 U CN211778905 U CN 2117789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ontrol
control device
port
cavity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6953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6953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789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789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789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温控装置,包括外壁部、第三口道、端部,所述外壁部包括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位于所述第三口道与所述端部之间,所述环形凹槽环绕所述外壁部,通过将温控装置插入安装于其他部件,比如变速箱箱体等,并且省略接口,与变速箱之间不再通过管路连接,减小了温控装置的占用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温控装置及温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温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随温度变化改变流体流动路径的温控装置及车辆温控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各部件之间需要及时以润滑油润滑以保证汽车的正常运行。若润滑油润滑性能不够好则可能影响汽车使用寿命,如变速箱油等,变速箱油一般通过调温阀和外部冷却用换热装置组成的温控流路来实现温度调节。当变温箱油路的温度上升时,热动组件的热敏物质受热膨胀,变速箱油直接流回变速箱的通道被封住或通道流量下降,高温油进入外部冷却用换热装置进行降温再流回变速箱。反之,当油温过低时,热动组件的热敏物质开始收缩,顶杆复位,变速箱油直接流回变速箱的通道被打开。变速箱油路的油在流动过程中与发热的变速箱元器件进行热交换,使变速箱元器件控制在适宜温度。
一般的温控流路中,调温阀与变速箱以及外部冷却用换热装置一般通过管路连接,需要对调温阀设计合适的安装位置以固定调温阀,并且调温阀与变速箱之间需要通过管路连接,管路会占用一定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温控装置。
一种温控装置,所述温控装置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包括端部、外壁部,所述阀体内有腔;所述温控装置包括弹簧、热动组件,所述弹簧、热动组件位于所述腔;所述温控装置包括底壁,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底壁抵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热动组件抵接;所述热动元件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相对所述第二主体部远离所述端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截面积;所述腔包括第一腔、阀口腔、第二腔,所述第一腔相对所述第二腔远离所述端部,所述阀口腔位于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二腔之间,所述阀口腔的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腔的截面积;所述温控装置包括直通、旁通两种状态,当所述温控装置处于直通状态时,所述第二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二腔,当所述温控装置处于旁通状态时,所述第二主体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阀口腔,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阀口腔对应的内壁滑动配合;所述阀体至少开设第一口道、第二口道、第三口道,所述第二口道、第三口道位于所述阀口腔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口道与所述第一腔相连,所述第二口道与所述第二腔相连,所述第三口道与所述第二腔相连;所述外壁部还包括环形凹槽,所述第二口道相对所述环形凹槽远离所述端部,所述第三口道相对环形凹槽远离所述端部,所述环形凹槽环绕所述外壁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控装置,能够插入安装于其他部件,比如变速箱箱体等,与变速箱之间可以节省管路连接,可减小温控装置的占用空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温控系统。
一种温控系统,所述温控系统包括上述的温控装置,所述温控系统包括变速箱,所述变速箱包括变速器箱体,所述变速器箱体包括温控装置安装腔,所述温控装置插入安装于所述温控装置安装腔,所述温控装置包括配合壁部,所述温控装置安装腔对应的内壁与所述温控装置的配合壁部之间为滑动配合。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温控系统。
一种温控系统,所述温控系统包括上述的温控装置,所述温控系统包括变速箱,所述变速箱包括变速器箱体,所述变速器箱体包括温控装置安装腔,所述温控装置插入安装于所述温控装置安装腔,所述温控装置包括配合壁部,所述温控装置安装腔对应的内壁与所述温控装置的配合壁部之间为滑动配合;所述变速器箱体至少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口道相连,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口道相连,所述第三通道与所述第三口道相连;所述温控系统包括油冷器,当温控系统中的流体温度较低时,所述热动组件向所述端部一侧移动并关闭所述第二阀口,流体从所述第一通道流入所述第二腔后,经所述阀口腔流入所述第一腔,并从所述第一口道流出经所述第二通道流回所述变速箱;当流体温度较高时,所述热动组件所述端部一侧移动并关闭所述第一阀口,流体从所述第一通道流入所述第二腔后,从所述第三口道流出并经所述第三通道流向所述油冷器进行降温,然后从所述油冷器流出后经所述第二通道流回所述变速箱。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控系统,温控装置插入安装于温控装置安装腔,节省了与变速箱连接的管路,可减小温控系统的占用空间,而且温控装置的安装也较为便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温控系统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温控系统的调温阀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温控阀的第二腔轴向轮廓与阀口腔轴向轮廓分别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温控阀的第二腔轴向轮廓与阀口腔轴向轮廓位置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温控系统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详细描述具体实施例。为了全面理解本实用新型,在以下详细描述中提到了众多具体细节。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附图中图示并且在此描述的具体组件、器件、方位及特征仅仅是示范性的并且不应当被视为限制。
图1示意了一种温控系统50,温控系统50包括变速器30、温控装置 10、油冷器40。变速器30包括变速器箱体31,变速器箱体31设置温控装置安装腔35,温控装置10插入安装于温控装置安装腔35,变速器箱体31 具有至少第一通道32、第二通道33、第三通道34,第一通道32、第二通道33、第三通道34与温控装置10连通。第二通道33、第三通道34与油冷器40连通。这里应当说明,油冷器40可以与变速器箱体31直接固定,油冷器40可以与变速器箱体31通过管路连接。
图2示意了一种可以安装于图1所示温控系统50的变速器箱体31的温控装置安装腔35的温控装置10。温控装置10包括阀体11、弹簧12、热动组件13、端座14、挡圈15。
阀体11包括端部18和外壁部116。端部18为棱柱形,方便利用工具将温控装置10安装于温控装置安装腔35。外壁部116包括外壁面1164,外壁面1164包括第一部位1161、第二部位1162,第二部位1162相对第一部位1161靠近端部18,外壁面1164位于第一主体部分1161与第二主体部分1162之间的部分为回转曲面,特别的,如图2所示,外壁部116自第一部位1161至第二部位1162以非缩径方式延伸。应当说明,此处的“非缩径方式延伸”是指从第一部位1161至第二部位1162,外壁部的直径只会保持不变或变大,不会变小。另外,外壁面1164位于第一主体部分1161 与第二主体部分1162之间的部分也可以不为回转曲面。定义第一部位1161 与第二部位1162之间的部分外壁部为配合壁部。
温控装置安装腔35对应的内壁与温控装置10的配合壁部之间为滑动配合,例如,温控装置安装腔35对应的内壁与温控装置10的配合壁部之间的间隙为0.05-0.10mm,可以形成油封,有效防止温控装置10的内漏。
外壁部116还包括环形凹槽1163,第二部位1162相对环形凹槽1163 远离端部18,环形凹槽1163由外壁面1164向内凹陷,环形凹槽1163环绕外壁部116。环形凹槽1163可以设置密封圈。
外壁部116可以包括螺纹部,螺纹部为外螺纹,螺纹部凸出于外壁面 1164,螺纹部设置于第二部位1162和环形凹槽1163之间,温控装置安装腔35包括内螺纹,通过螺纹部的外螺纹与温控装置安装腔35的内螺纹啮合实现对温控装置10的固定。当然也可以在温控装置安装腔35中设置卡扣槽,通过卡扣方式实现对温控装置10的固定。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螺纹固定,且通过设置密封圈来提高密封性能,进一步的环形凹槽1163以及环形凹槽1163中设置的密封圈位于外螺纹部与端部18之间,同时,环形凹槽1163的一侧壁位于端部18,端部18的直径大于等于螺纹部的直径,温控装置10安装于温控装置安装腔35后,端部18与变速箱箱体31抵接,可以通过端部18压缩密封圈,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密封性能。
阀体11内有腔20,腔20贯穿端部18,挡圈15、端座14、弹簧12、热动组件13均位于腔20内。腔20包第一腔21、阀口腔22、第二腔23,第一腔21相对第二腔23远离端部18,阀口腔22位于第一腔21与第二腔 23之间。
阀体11至少开设第一口道113、第二口道114、第三口道115,第一口道115与第一腔21相连,第二口道114、第三口道115与第二腔23相连。第二口道114、第三口道115均相对环形凹槽1163远离端部18,即环形凹槽1163位于第三口道115与端部18之间,第三口道115相对第二部位1162远离端部18。
第一通道32与第二口道114相连,第二通道33与第一口道113相连,第三通道34与第三口道115相连。
定义温控装置10插入变速器箱体31的方向为温控装置10的轴向,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定义垂直于轴向的平面为投影平面。定义腔体投影至投影平面形成的图形的轮廓为该腔体的轴向轮廓,例如,具体以阀口腔22 为例,阀口腔22投影至投影平面形成的图形的轮廓即为阀口腔22的轴向轮廓。因此,阀口腔22包括阀口腔轴向轮廓81,第二腔23包括第二腔轴向轮廓82,阀口腔轴向轮廓81与第二腔轴向轮廓82在本实施中如图3所示。
第二腔轴向轮廓82与阀口腔轴向轮廓81部分重合,第二腔轴向轮廓 82包络阀口腔轴向轮廓81,应当说明,此处“第二腔轴向轮廓82包络阀口腔轴向轮廓81”的意思为阀口腔轴向轮廓81形成的形状包括在第二腔轴线轮廓81形成的图形内部。因此,阀口腔22的截面积小于第二腔23 的截面积。阀体11内形成有阀口台阶部117,第一阀口111位于阀口台阶部117。定义第二腔轴向轮廓82与阀口腔轴向轮廓81重合部分为重合轮廓83,如图4所示,第二阀口112位于重合轮廓83对应的第二腔23的部位。
端座14的一部分位于第二腔23,第二阀口112位于第三口道115与第二腔23的交接处。
如图2所示,第一腔21对应内壁包括底壁211、周壁212,第一弹簧 12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腔21,第一弹簧12的一端与底壁211抵接,另一端与热动组件13抵接。
第一口道113开设于底壁211或侧壁212。
在本实施例中,底壁211开设第一口道113,侧壁212开设第四口118,如图1所示,第一口道113的中心线与温控装置10的轴线近似重合,当然侧壁212也可以不开设第四口118。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侧壁212开设第一口道113,底壁211开设第四口118,如图5所示,第一口道113的中心线与温控装置10的轴线近似垂直,当然底壁211也可以不开设第四口118。
热动组件13包括本体131、顶杆132,热动组件13内部包括热敏物质,热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在温度降低时体积缩小。热动组件的本体131包括第一主体部136、第二主体部137,第一主体部136相对第二主体部137远离端部18,第一主体部136的截面积小于第二主体部137截面积。第一主体部136至少部分位于阀口腔22。第二主体部137与第二阀口112周侧所对应的第二腔23内壁部滑动配合。第一主体部136的截面积小于阀口腔22的截面积,第二主体部137的截面积小于第二腔23的截面积
端座14相对第一弹簧12靠近端部18或所述端部14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端部,端座14相对热动组件13远离第一阀口111。
端座14包括顶杆槽,顶杆132伸入顶杆槽。
弹簧12具有初始形变力。初始形变力是指产品在未使用时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受到外力作用要产生形变所需要的压力。
当流体温度较低时,温控装置10处于直通状态,热动组件13内的热敏物质收缩,热动组件13向端部一侧移动,第二主体部137位于第二腔 23,第二主体部137与第二腔23对应的部分内壁滑动配合,第二主体部 137关闭第二阀口112,流体从第一通道32流入温控装置10的第二腔23 后,经阀口腔22流入第一腔21,并从第一口道113流出经第二通道33流回变速箱。
当流体温度较高时,温控装置10处于旁通状态,热动组件13内的热敏物质膨胀,热动组件13背离端部一侧移动,第二主体部137的至少部分位于阀口腔22,第二主体部137与阀口腔22对应的内壁滑动配合,第二主体部137关闭第一阀口,流体从第一通道32流入温控装置10的第二腔 23后,并从第三口道115流出并经第三通道34流向油冷器40进行降温,然后从油冷器40流出后经第二通道33流回变速箱。
本技术方案这种将温控装置10可以插入安装于变速箱壳体31的温控装置安装腔35,可以减少温控装置10与变速箱进行连接的管路,省去了与变速箱连接的接头的同时,减小了因接头处的密封效果不佳引起的外漏风险,而且安装和替换也较为方便,同时,与传统温控装置相比,具有体积更小,质量更轻的优点。
而在本实施例中,温控装置10可以通过卡扣、螺纹等方式固定于温控装置安装腔35,温控装置10的安装和拆除更换都较为方便,有后期维修方便等优点。
温控装置10在长时间使用时,第一弹簧12、第二弹簧15等存在失效风险,需要进行更换,将温控装置10整体拿出之后对第一弹簧12、第二弹簧15等进行更换会影响温控装置10整体的密封性并且温控装置10整体取出也较为不便,而本实施方式可以通过拆下第一挡圈后在不取出阀体11 的前提下对失效部件进行更换,维修更为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中关于“第一”、“第二”、“第三”等类似的表述仅仅是为了命名,不包括任何顺序的限定。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装置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包括端部、外壁部,所述阀体内有腔;所述温控装置包括弹簧、热动组件,所述弹簧、热动组件位于所述腔;所述温控装置包括底壁,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底壁抵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热动组件抵接;所述热动元件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相对所述第二主体部远离所述端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截面积;所述腔包括第一腔、阀口腔、第二腔,所述第一腔相对所述第二腔远离所述端部,所述阀口腔位于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二腔之间,所述阀口腔的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腔的截面积;所述温控装置包括直通、旁通两种状态,当所述温控装置处于直通状态时,所述第二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二腔,当所述温控装置处于旁通状态时,所述第二主体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阀口腔,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阀口腔对应的内壁滑动配合;所述阀体至少开设第一口道、第二口道、第三口道,所述第二口道、第三口道位于所述阀口腔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口道与所述第一腔相连,所述第二口道与所述第二腔相连,所述第三口道与所述第二腔相连;所述外壁部还包括环形凹槽,所述第二口道相对所述环形凹槽远离所述端部,所述第三口道相对环形凹槽远离所述端部,所述环形凹槽环绕所述外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动组件包括顶杆,所述温控装置包括顶杆槽,所述顶杆伸入所述顶杆槽;所述外壁部包括螺纹部,所述外壁部包括外壁面,所述螺纹部凸出于所述外壁面,所述螺纹部位于所述端部与所述第三口道之间,所述环形凹槽位于所述螺纹部与所述端部之间,所述环形凹槽的一侧壁部位于所述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壁面包括第一部位、第二部位,所述第二部位相对所述第一部位靠近所述端部,所述第二部位位于所述第三口道与所述螺纹部之间,所述外壁部自所述第一部位至所述第二部位以非缩径方式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装置包括第二阀口,所述第二阀口位于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三口道交接处,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第二阀口周侧所对应的第二腔内壁部滑动配合,所述温控装置处于直通状态时,所述第二主体部关闭所述第二阀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口腔包括阀口腔轴向轮廓,所述第二腔包括第二腔轴向轮廓,所述第二腔轴向轮廓与所述阀口腔轴向轮廓部分重合,并定义所述第二腔轴向轮廓与所述阀口腔轴向轮廓重合部分为重合轮廓,所述第二腔轴向轮廓包络所述阀口腔轴向外轮廓,所述第二阀口位于所述重合轮廓对应的所述第二腔的部位,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重合轮廓滑动配合,所述第一主体部的截面积小于所述阀口腔的截面积,所述第二主体部的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腔的截面积。
6.一种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温控装置,所述温控系统包括变速箱,所述变速箱包括变速器箱体,所述变速器箱体包括温控装置安装腔,所述温控装置插入安装于所述温控装置安装腔,所述温控装置包括配合壁部,所述温控装置安装腔对应的内壁与所述温控装置的配合壁部之间为滑动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装置包括阀体,所述阀体至少开设第一口道、第二口道、第三口道,所述变速器箱体至少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口道相连,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口道相连,所述第三通道与所述第三口道相连,所述温控装置安装腔对应的内壁与所述温控装置的配合壁部之间的间隙为0.05-0.10mm。
8.一种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温控装置,所述温控装置包括阀体,所述阀体至少开设第一口道、第二口道、第三口道和第一阀口,所述温控系统包括变速箱,所述变速箱包括变速器箱体,所述变速器箱体包括温控装置安装腔,所述温控装置插入安装于所述温控装置安装腔,所述温控装置包括配合壁部,所述温控装置安装腔对应的内壁与所述温控装置的配合壁部之间为滑动配合;
所述变速器箱体至少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口道相连,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口道相连,所述第三通道与所述第三口道相连;
所述温控系统包括油冷器,当温控系统中的流体温度较低时,所述热动组件向所述端部一侧移动并关闭所述第二阀口,流体从所述第一通道流入所述第二腔后,经所述阀口腔流入所述第一腔,并从所述第一口道流出经所述第二通道流回所述变速箱;
当流体温度较高时,所述热动组件所述端部一侧移动并关闭所述第一阀口,流体从所述第一通道流入所述第二腔后,从所述第三口道流出并经所述第三通道流向所述油冷器进行降温,然后从所述油冷器流出后经所述第二通道流回所述变速箱。
CN201921269533.4U 2019-08-07 2019-08-07 一种温控装置及温控系统 Active CN2117789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69533.4U CN211778905U (zh) 2019-08-07 2019-08-07 一种温控装置及温控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69533.4U CN211778905U (zh) 2019-08-07 2019-08-07 一种温控装置及温控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78905U true CN211778905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906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69533.4U Active CN211778905U (zh) 2019-08-07 2019-08-07 一种温控装置及温控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789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82506B1 (ko) 온도조절장치
KR101776834B1 (ko) 온도 조절기 및 온도 조절기 부품
US20230332849A1 (en) Devices and method for regulating cooler flow through automotive transmissions
JP2019537698A (ja)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油の温度調節システム、熱交換アセンブリ及びバルブアセンブリ
CN211778905U (zh) 一种温控装置及温控系统
CN108087530B (zh) 热交换组件
CN210830399U (zh) 一种温控装置及温控系统
CN211574225U (zh) 一种温控装置及温控系统
CN107304834B (zh) 一种温控系统
CN211574224U (zh) 一种温控装置及具有该温控装置的温控系统
US9945284B2 (en) Thermostatic valve with a restriction element and bypass port arranged between a first inlet connection and a first outlet connection
CN107975611B (zh) 阀组件
CN108087532B (zh) 热交换组件
CN108087531B (zh) 热交换组件
CN113007330B (zh) 一种热管理装置
EP1304517B1 (en) Thermostat and mounting structure of the thermostat
WO2019206118A1 (zh) 一种调温阀及具有该调温阀的热管理系统
CN209743553U (zh) 一种换热装置及热管理装置
CN112747166B (zh) 一种阀组件
CN211501834U (zh) 一种调温阀
WO2019076246A1 (zh) 一种热交换装置
CN112049920A (zh) 调温阀及具有该调温阀的热管理系统
CN112747167B (zh) 一种调温阀
RU182525U1 (ru) Узел для подключения радиатора отопления термостатический
CN212643582U (zh) 阀座-笼组件和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