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72362U - 一种浸涂沥青的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浸涂沥青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72362U
CN211772362U CN201922379396.6U CN201922379396U CN211772362U CN 211772362 U CN211772362 U CN 211772362U CN 201922379396 U CN201922379396 U CN 201922379396U CN 211772362 U CN211772362 U CN 2117723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asphalt
coating
extrusion
roll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7939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昭奇
匡奕楠
丁爱国
王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shun Waterproof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eshun Waterproof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shun Waterproof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eshun Waterproof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7939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723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723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723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沥青防水卷材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浸涂沥青的系统,包括顺序设置的预浸装置、烘干装置和涂盖装置;预浸装置将沥青涂覆于胎基布表面或将胎基布浸入沥青中以使沥青覆盖胎基布表面,然后在与竖直方向成锐角的方向上对表面覆有沥青的胎基布进行挤压;烘干装置以接触滚动发热体的方式对预浸胎基进行烘干;涂盖装置将沥青涂覆于烘干后的预浸胎基表面或将预浸胎基浸入沥青中以使沥青覆盖预浸胎基表面,然后用高速滚动发热体进行粗压再用低速滚动发热体进行精压。通过预浸‑烘干‑涂盖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预浸工艺、烘干工艺、涂盖工艺以及预浸装置、烘干装置、涂盖装置的改进,使三者更相适应,从而促进防水卷材成品质量的提升。

Description

一种浸涂沥青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沥青防水卷材生产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浸涂沥青的系统。
背景技术
沥青防水卷材是指以沥青材料、胎料和表面撒布防黏材料等制成的成卷材料,又称油毡,常用于张贴式防水层。沥青防水卷材包括有胎卷材和无胎卷材。凡是用厚纸或玻璃丝布、石棉布、棉麻织品等胎料浸渍石油沥青制成的卷状材料,称为有胎卷材;将石棉、橡胶粉等掺入沥青材料中,经碾压制成的卷状材料称为辊压卷材即无胎卷材。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俗称改性沥青油毡,以玻纤毡、聚酯毡、黄麻布、聚乙烯膜、聚酯无纺布、金属箔或者两种复合材料为胎基,以掺量不少于10%的合成高分子聚合物改性沥青、氧化沥青为浸涂材料,以粉状、片状、粒状矿质材料、合成高分子薄膜、金属膜为覆面材料制成的可卷曲的片状类防水材料。由于沥青本身的低软化点、高针入度和低温脆性等固有缺点,在利用它作为防水材料时,限制了使用范围。在沥青中添加了高分子聚合物改性后,大大改善了上述性能,使其耐候性、感温性(高温特性、低温柔性)、及与基底龟裂的适应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使用这种改性沥青制成的防水材料从过去的“重、厚、长、大”的时代进入到“轻、薄、短、小”的工业化时代成为现实和可能。
无论是未经改性的有胎沥青防水卷材还是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都属于有胎防水卷材,这类防水卷材的生产工艺通常是在无纺布等胎基布上浸涂沥青,再对浸涂了沥青的胎基布进行挤压使沥青夯实于胎基布上。生产时需经预浸、涂盖两道工序。预浸的作用是将预浸用的沥青浸透到胎基布中,保证胎基布能够全部浸透沥青,避免成品在遇水后出现窜水、分层;申请号为201821253146.7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的预浸装置,其采用压辊组对浸涂了沥青的胎基布进行挤压,压辊组6竖直方向从下到上包括传动辊61、挤压定辊62和挤压动辊63。虽然能够起到挤压胎基布的作用,但是由于传动辊61、挤压定辊62和挤压动辊63设置在同一竖直平面,挤压的作用点位于相邻两道辊中偏下设置的那道辊的最高点,挤压时被挤压出来的沥青将会向挤压点两侧流淌,偏下设置的那道辊上没有被胎基布覆盖的一侧的辊面将会被流淌下来的沥青粘附,造成粘辊,当沥青黏度较大时,还会影响对后续胎基布的挤压,造成挤压后的胎基布表面出现明显的坑洼,最终导致成品出现气泡、表面白点的现象,不透水性差、剥离强度低。
预浸后往往需要先干燥再进行涂盖,干燥的效果既影响着预浸的效果也关系着涂盖的成败,为避免预浸胎基被拉扯而出现变形,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悬空烘干或吹干的方式进行干燥,而这种干燥方式的干燥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涂盖一方面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厚度要求,更重要的是为了最终得到严实均匀的防水卷材,然而现有的涂盖装置生产出来的防水卷材的严实均匀程度差强人意,影响防水卷材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不足,提供一种浸涂沥青的系统,解决挤压时出现粘辊现象的问题,避免因此造成成品不合格;解决烘干效果与拉扯变形的矛盾以及涂盖难易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浸涂沥青的工艺,用于在胎基布浸涂沥青以制作有胎防水卷材,包括如下步骤:
S1.预浸:将沥青涂覆于胎基布表面或将胎基布浸入沥青中以使沥青覆盖胎基布表面,然后在与竖直方向成锐角的方向上对表面覆有沥青的胎基布进行挤压;
S2.烘干:以接触滚动发热体的方式对步骤S1处理后的预浸胎基进行烘干;
S3.涂盖:将沥青涂覆于步骤S2处理后的预浸胎基表面或将预浸胎基浸入沥青中以使沥青覆盖预浸胎基表面,然后用高速滚动发热体进行粗压再用低速滚动发热体进行精压。
本实用新型步骤S1摒弃传统工艺中在竖直方向上对胎基布进行挤压即挤压作用力与竖直方向平行的方式,创造性地提出在与竖直方向成锐角的方向上对表面覆有沥青的胎基布进行挤压的方式,即挤压作用力呈倾斜状态,因此被挤压的胎基布在挤压作用点/线/面附近的部分也呈倾斜状态,挤压作用点/线/面两侧的胎基布在位置关系呈一侧偏上一侧偏下的关系,被挤压而跑向两侧的沥青均能够被胎基布重新接收而不会粘附到起挤压作用的设备上,从而避免成品因此出现气泡、表面白点、不透水性差、剥离强度低等缺陷。步骤S2也放弃了传统的隔空干燥模式,采用接触式烘干,大大提高了烘干的效果。步骤S3则对挤压方式进行了改进,通过粗压、精压两道工序的相结合提高挤压的严实性和均匀性,同样地双直排挤压成型机构延续了烘干装置的设计理念,在提高延时均匀性的同时还能够大大降低变形的概率。
对表面覆有沥青的胎基布在与竖直方向成锐角的方向上进行两次挤压,胎基布的正反面在所述两次挤压过程中的朝向相反,使得挤压后得到卷材或预浸卷材的正反两面受力平均,不易翘曲,表面更为平整。前面提到挤压作用力呈倾斜状态,被挤压的胎基布在挤压作用点/线/面附近的部分也呈倾斜状态,因此胎基布的正反两面必然一面倾斜朝上另一面倾斜朝下,所以这里的朝向相反不是位置关系的绝对相反,而应该理解为:如果胎基布正面在第一次挤压中倾斜朝上,则在第二次挤压中倾斜朝下;反之亦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浸涂沥青的系统,包括顺序设置的预浸装置、烘干装置和涂盖装置;所述预浸装置包括用于盛放沥青并为胎基布浸涂沥青的预浸池和设置于预浸池上方并对浸涂了沥青的胎基布进行挤压的挤压机构,所述挤压机构包括至少两道挤压辊,相邻两道挤压辊的转动轴相互平行但不在同一竖直平面内,胎基布在预浸池浸涂沥青后从相邻两道挤压辊的下侧穿进相邻两道挤压辊之间的夹缝;所述烘干装置包括相距设置且各自独立驱动的两道具有热量的烘干辊;所述涂盖装置包括用于盛放和/或承接沥青的涂盖池以及设置于涂盖池上方的双直排挤压成型机构,所述双直排挤压成型机构包括相距设置且具有热量的两对成对设置的挤压辊,分别为用于粗压的第二上挤压辊与第二下挤压辊和用于精压的第三上挤压辊与第三下挤压辊,第二上挤压辊的转速比第三上挤压辊的转速大。
本实用新型针对沥青防水卷材生产工艺中预浸、干燥、涂盖沥青的工艺提供一套有效改善防水卷材成品质量的浸涂沥青的系统,包括顺序设置的预浸装置、烘干装置和涂盖装置。
预浸装置中相邻两道挤压辊对穿过其间的胎基布形成挤压作用,每道挤压辊对胎基布起挤压作用的地方成为一条挤压作用线,本实用新型将相邻两道挤压辊的转动轴设置在不同的竖直平面内,使得挤压作用线偏离位置偏下的挤压辊的最高点,挤压辊在挤压作用线处的切面与水平面之间形成夹角。以相邻两道挤压辊的转动轴所在平面为分界面,在分界面的上侧(即相邻两道挤压辊的上侧)相邻两道挤压辊之间形成一道具有承接作用的凹槽,挤压胎基布时被挤出的沥青从分界面上侧冒出时将被凹槽接纳,不会沿着辊面流淌导致出现粘辊现象。而被挤出的沥青从分界面下侧(即相邻两道挤压辊的下侧)冒出时将向下低落或沿辊面向下流淌,但由于挤压辊一般会沿胎基布走料方向转动,流经辊面的沥青将不断被胎基布重新吸收,不会在辊面上停留太长时间,因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粘辊的问题,从而避免成品因此出现气泡、表面白点、不透水性差、剥离强度低等缺陷。
烘干装置主要由两道独立驱动的烘干辊相距设置构成,两道烘干辊分别由不同的驱动机构驱动,即便在高温下黏度大为提高的情况下也不会导致防水卷材被拉伸变形,这样的设置一方面避免了两道烘干辊对位于两者之间的那段防水卷材构成拉扯作用,另一方面相当于在烘干阶段给烘干前和烘干后的防水卷材提供了张力缓冲区,从而有效防止防水卷材在生产过程中被不断拉伸而发生变形。此外,本实用新型摒弃了传统的隔空干燥方式,采用接触式烘干,大大提高了烘干的效果。
涂盖装置采用双直排挤压成型机构,每一挤压辊均具有热量,挤压的同时进一步软化接触处的沥青使其更快地挤出空气、填实缝隙,防止气泡产生,在转速较大的第二上挤压辊与第二下挤压辊的挤压作用下实现对防水卷材的粗压,在转速相对较小的第三上挤压辊与第三下挤压辊的挤压作用下实现对防水卷材的精压,通过粗压、精压两道工序的相结合提高挤压的严实性和均匀性,同样地双直排挤压成型机构延续了烘干装置的设计理念,在提高延时均匀性的同时还能够大大降低变形的概率。
对于黏度较高的沥青,被挤出的沥青从分界面下侧冒出并沿辊面向下流淌时,可能还来不及被重新吸收就粘附于挤压辊上。为此,相邻两道挤压辊的转动轴也不在同一水平面内,每相邻两道挤压辊之间从位置关系上看包括上辊和下辊,胎基布从远离上辊一侧进料并从下侧穿进上辊与下辊之间的夹缝。因此,从下侧穿进夹缝的胎基布的进料侧包裹着下辊,流淌下来的沥青将落在未经该挤压辊挤压的胎基布上,不会粘附到挤压辊上,进一步防止沥青粘辊,尤其是沥青黏度较高时,被挤出的沥青重新落在未经该挤压辊挤压的胎基布上,既能够有效防止粘辊,又不会因为重新落在胎基布上的沥青而致表面不平,挤压效果更佳,能够更好地保持设备的良好运行,减少设备维护的次数,保证生产的连续性,提高生产效率。
所述挤压机构包括三道挤压辊,由下至上分别为第一下挤压辊、第一中挤压辊和第一上挤压辊,胎基布从远离第一中挤压辊一侧进料,然后先从下侧穿过第一下挤压辊与第一中挤压辊之间的夹缝,再从下侧穿过第一中挤压辊与第一上挤压辊之间的夹缝,因此胎基布在这三道挤压辊中分别进行正反两面的两次挤压,使得挤压后得到卷材或预浸卷材的正反两面受力平均,不易翘曲,表面更为平整。
对于胎基布在预浸池的具体浸涂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三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还包括设置于挤压机构一侧且至少部分伸入预浸池中与沥青接触的涂覆辊,胎基布从远离挤压机构的涂覆辊一侧进入预浸装置且依次经过涂覆辊和挤压机构后离开预浸装置,涂覆辊转动过程中将预浸池中的沥青往上带并涂覆于经过涂覆辊的胎基布下表面。本方案中,胎基布无需进入预浸池中的沥青中,跨过涂覆辊并在此过程中保持与涂覆辊的有效接触即可,跨过涂覆辊时胎基布的下表面将被覆上沥青,最终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半胎防水卷材。优选地,所述涂覆辊的表面为沙面结构,有助于涂覆辊转动过程中更好地将沥青往上带,从而更好地保证胎基布能够被覆上厚度符合要求的沥青层。
第二种方案,还包括至少部分伸入预浸池中沥青中的浸覆辊,胎基布进入预浸装置后从浸覆辊的一侧伸入预浸池然后从浸覆辊的另一侧伸出,再经过挤压机构挤压后离开预浸装置。本方案中,胎基布需要完全进入预浸池中的沥青,在此过程中浸覆辊作用是将胎基布压向沥青中使其被完全浸润,最终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全胎防水卷材。优选地,所述浸覆辊为空心结构,空心结构的浸覆辊转动的时候能够起到搅动预浸池中沥青的作用,保证沥青的均匀性,同时,空心结构的浸覆辊占用的绝对空间较小,从而提高浸涂的有效容纳空间,有利于促进设备的小型化。优选地,所述浸覆辊可升降伸入预浸池中,清洗预浸池时可以使浸覆辊上升,便于后期维护或维修。优选地,包括两道相距设置的浸覆辊和一对预压辊,胎基布经过其中一道浸覆辊后经由预压辊预压再经过另一道浸覆辊,然后进入挤压机构挤压,使得胎基布能够被浸透,有助于达到更好的浸涂效果。
第三种方案,所述预浸装置包括涂覆辊和浸覆辊,所述涂覆辊设置于预浸池远离挤压机构的一侧,浸覆辊设置于涂覆辊与挤压机构之间。本方案是上述两种方案的综合,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选用涂覆方式或浸覆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浸涂方式。涂覆辊设置在预浸池的一侧,胎基布进入预浸装置时先经过涂覆辊,无论是否选择涂覆方式,涂覆辊都能够对胎基布起到支撑作用,避免胎基布刮到预浸池边缘,严重时可导致胎基布变形,尤其是采用浸覆方式时更有可能刮擦到预浸池边缘。分别针对涂覆辊及浸覆辊的优选方案可参考上述两种方案中的优选方案。
涂盖池中所述第二上挤压辊的转速比第二下挤压辊的转速大,所述第三上挤压辊的转速比第三下挤压辊的转速小,上下挤压辊之间形成了速度差,使得第二上挤压辊对防水卷材上表面形成刮平的作用,第三上挤压辊则对防水卷材上表面形成压实的作用,刮平的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压实,压实的同时也带着一定程度的刮平,使得防水卷材的严实性均匀性进一步提高。所述第二下挤压辊的转速与第三下挤压辊的转速保持基本一致,保持其对防水卷材下表面持续的压实作用。每一所述挤压辊分别由四台大力矩伺服电机驱动。
涂盖池中在挤压辊与防水卷材接触处,所述第二上挤压辊的线速度方向与防水卷材的移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二下挤压辊的线速度方向与防水卷材的移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三上挤压辊的线速度方向与防水卷材的移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三下挤压辊的线速度方向与防水卷材的移动方向相反。换言之,所有挤压辊的旋转方向保持一致,上挤压辊在与防水卷材的接触处对防水卷材形成与防水卷材走向相一致的摩擦力,推动防水卷材向前走;下挤压辊在与防水卷材的接触处对防水卷材形成与防水卷材走向相反的摩擦力,压实的同时形成一定刮平作用。
涂盖池中所述两对挤压辊之间的间距不大于60cm,相距太大既不利于在合适的温度完成压实,也不利于保持粗压精压的连续性、不利于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
每一所述挤压辊分别通过滚珠丝杆传动机构升降连接于涂盖池上方从而实现防水卷材厚度控制,滚珠丝杆传动机构具有较高的精度,有利于防水卷材厚度的精确控制。
挤压辊的长度一般较大,具有一定长度的挤压辊由于重力或压力作用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形,将导致防水卷材出现中间厚两边薄的缺陷,为此,所述挤压辊最好设计成中部直径大于两端直径的结构。
所述涂盖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涂盖池池中或可升降进入涂盖池池中的浸料辊,主要为防水卷材的下表面涂盖沥青。所述浸料辊位于涂盖池池壁与双直排挤压成型机构之间,浸料辊与涂盖池池壁之间还设有引导辊,防止防水卷材触碰到涂盖池池壁,甚至刮坏前工序预浸的沥青。
所述双直排挤压成型机构的进料侧还设有瀑布式下料机构,为防水卷材上表面均匀铺撒沥青。每对挤压辊的进料侧都设有瀑布式下料机构,在挤压之前为防水卷材的上表面涂盖沥青,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厚度和严实度。
实际上,为了保证胎基布在预浸装置或涂盖装置中顺利行进,上述各种辊,包括但不限于挤压辊、涂覆辊、浸覆辊、预压辊、浸料辊基本上保持相互平行。所述预浸池、涂盖池池底垂直各辊辊轴的竖直截面均呈V字形,减少池中死角,使得进入池中的沥青能够被有效利用,降低池的容量,使得沥青不会在池中停留太久就能够被有效利用,进而提高最终产品的性能,也能够促进沥青中的沉淀在重力作用下流向V字形池底的最低处。V字形池池底的最低处设有排出口,可以及时排出池中的沥青沉淀物,还能够进一步推动沥青中的沉淀流向V字形池底的最低处,或者清洗时排出清洗污水。所述涂覆辊、浸覆辊、挤压机构、双直排挤压成型机构、浸料辊偏离V字形池底最低处所在竖直平面设置,防止池中的沉淀被覆上胎基布;优选涂覆辊与浸覆辊、双直排挤压成型机构与浸料辊分别设置在V字形池底最低处所在竖直面的两侧,进一步减少池中死角,降低池容量,促进沥青被及时有效利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沉淀的形成。所述池底和池壁均设置有加热膛管,保证沥青的流动性。
烘干装置中,每一所述烘干辊的包辊率不低于75%,较高的包辊率可以提供更多的烘干面积,提高烘干效率和烘干辊的利用率,减小设备的跨度,从而节省空间;更重要的是,较高的包辊率有利于维持烘干辊中导热油的温度平衡,避免由于热胀冷缩导致烘干辊发生变形,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所述第一烘干辊转动轴与第二烘干辊转动轴所在的共有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为60°~80°;所述烘干装置还设有分别与第一烘干辊、第二烘干辊相距设置的两道烘干引导辊,保证烘干辊的包辊率不低于75%。
所述烘干装置还包括设置于两侧的弹跳架,进一步防止防水卷材被拉伸,起到缓冲的作用。所述弹跳架包括导轨、滑动连接于导轨的弹跳辊、设置于弹跳辊下方的弹簧缓冲装置以及通过链轮机构为弹跳辊配重的重力块。
每一所述烘干辊分别由变频电机驱动,更进一步防止防水卷材被拉伸。
所述烘干辊和挤压辊均为夹心通油辊,其中通有导热油;烘干辊和挤压辊设计为夹心通油结构,并采用导热油加热的方式为烘干辊提供热量,使得烘干辊的温度不至于产生骤变,变化量也不会过大,有效避免因此而破坏防水卷材,甚至导致着火。预浸池的挤压辊中导热油的温度为220℃,辊面温度为160~190℃;烘干辊中导热油的温度为190~220℃;涂盖池的挤压辊中导热油的温度为220℃,辊面温度为170~190℃。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预浸-烘干-涂盖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预浸工艺、烘干工艺、涂盖工艺以及预浸装置、烘干装置、涂盖装置的改进,使三者更相适应,从而促进防水卷材成品质量的提升。预浸过程摒弃传统工艺中在竖直方向上对胎基布进行挤压即挤压作用力与竖直方向平行的方式,创造性地提出在与竖直方向成锐角的方向上对表面覆有沥青的胎基布进行挤压的方式,即挤压作用力呈倾斜状态,因此被挤压的胎基布在挤压作用点/线/面附近的部分也呈倾斜状态,挤压作用点/线/面两侧的胎基布在位置关系呈一侧偏上一侧偏下的关系,被挤压而跑向两侧的沥青均能够被胎基布重新接收而不会粘附到起挤压作用的设备上,从而避免成品因此出现气泡、表面白点、不透水性差、剥离强度低等缺陷。烘干过程也放弃了传统的隔空干燥模式,采用接触式烘干,大大提高了烘干的效果。涂盖过程则对挤压方式进行了改进,通过粗压、精压两道工序的相结合提高挤压的严实性和均匀性,同样地双直排挤压成型机构延续了烘干装置的设计理念,在提高延时均匀性的同时还能够大大降低变形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浸涂工艺的挤压示意图。
图2是浸涂工艺的示意图。
图3是浸涂沥青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预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挤压机构的挤压示意图。
图6是三辊挤压预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挤压机构的挤压示意图。
图8是烘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涂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双直排挤压成型机构的运转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3中预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4中预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5中预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挤压作用力F,胎基布A,摩擦力f,预浸池110,挤压机构120,挤压辊121,上辊121a,下辊121b,第一下挤压辊1211,第一中挤压辊1212,第一上挤压辊1213,支架122,驱动机构1221,涂覆辊131,浸覆辊132,预压辊133,烘干装置200,第一烘干辊211,第二烘干辊212,烘干引导辊213,弹跳架220,导轨221,弹跳辊222,弹簧缓冲装置223,涂盖装置300,涂盖池310,第二上挤压辊321,第二下挤压辊322,第三上挤压辊323,第三下挤压辊324,浸料辊331,引导辊332,瀑布式下料机构340,纠偏装置400。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于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浸涂沥青的工艺,用于在胎基布浸涂沥青以制作有胎防水卷材,包括如下步骤:
S1.预浸:将沥青涂覆于胎基布表面或将胎基布浸入沥青中以使沥青覆盖胎基布表面,然后在与竖直方向成锐角的方向上对表面覆有沥青的胎基布进行挤压;
S2.烘干:以接触滚动发热体的方式对步骤S1处理后的预浸胎基进行烘干;
S3.涂盖:将沥青涂覆于步骤S2处理后的预浸胎基表面或将预浸胎基浸入沥青中以使沥青覆盖预浸胎基表面,然后用高速滚动发热体进行粗压再用低速滚动发热体进行精压。
如图1所示,步骤S1摒弃传统工艺中在竖直方向上对胎基布进行挤压即挤压作用力与竖直方向平行的方式,创造性地提出在与竖直方向成锐角的方向上对表面覆有沥青的胎基布进行挤压的方式,即挤压作用力呈倾斜状态,因此被挤压的胎基布在挤压作用点/线/面附近的部分也呈倾斜状态,挤压作用点/线/面两侧的胎基布在位置关系呈一侧偏上一侧偏下的关系,被挤压而跑向两侧的沥青均能够被胎基布重新接收而不会粘附到起挤压作用的设备上,从而避免成品因此出现气泡、表面白点、不透水性差、剥离强度低等缺陷。步骤S2也放弃了传统的隔空干燥模式,采用接触式烘干,大大提高了烘干的效果。步骤S3则对挤压方式进行了改进,通过粗压、精压两道工序的相结合提高挤压的严实性和均匀性,同样地双直排挤压成型机构延续了烘干装置的设计理念,在提高延时均匀性的同时还能够大大降低变形的概率。
如图2所示,对表面覆有沥青的胎基布在与竖直方向成锐角的方向上进行两次挤压,胎基布的正反面在所述两次挤压过程中的朝向相反,使得挤压后得到卷材或预浸卷材的正反两面受力平均,不易翘曲,表面更为平整。前面提到挤压作用力呈倾斜状态,被挤压的胎基布在挤压作用点/线/面附近的部分也呈倾斜状态,因此胎基布的正反两面必然一面倾斜朝上另一面倾斜朝下,所以这里的朝向相反不是位置关系的绝对相反,而应该理解为:如果胎基布正面在第一次挤压中倾斜朝上,则在第二次挤压中倾斜朝下;反之亦然。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一种浸涂沥青的系统,包括顺序设置的预浸装置100、烘干装置200和涂盖装置300。
所述预浸装置100包括用于盛放沥青并为胎基布浸涂沥青的预浸池110和设置于预浸池110上方并对浸涂了沥青的胎基布进行挤压的挤压机构120。
所述挤压机构120包括至少两道挤压辊121,相邻两道挤压辊121的转动轴相互平行但不在同一竖直平面内,胎基布在预浸池110浸涂沥青后从相邻两道挤压辊121的下侧穿进相邻两道挤压辊121之间的夹缝。如图5所示,相邻两道挤压辊121对穿过其间的胎基布形成挤压作用,每道挤压辊121对胎基布起挤压作用的地方成为一条挤压作用线,本实施例将相邻两道挤压辊121的转动轴设置在不同的竖直平面内,使得挤压作用线偏离位置偏下的挤压辊121的最高点,挤压辊121在挤压作用线处的切面与水平面之间形成夹角。以相邻两道挤压辊121的转动轴所在平面为分界面,在分界面的上侧(即相邻两道挤压辊121的上侧)相邻两道挤压辊121之间形成一道具有承接作用的凹槽,挤压胎基布时被挤出的沥青从分界面上侧冒出时将被凹槽接纳,不会沿着辊面流淌导致出现粘辊现象。而被挤出的沥青从分界面下侧(即相邻两道挤压辊121的下侧)冒出时将向下低落或沿辊面向下流淌,但由于挤压辊121一般会沿胎基布走料方向转动,流经辊面的沥青将不断被胎基布重新吸收,不会在辊面上停留太长时间,因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粘辊的问题,从而避免成品因此出现气泡、表面白点、不透水性差、剥离强度低等缺陷。
对于黏度较高的沥青,被挤出的沥青从分界面下侧冒出并沿辊面向下流淌时,可能还来不及被重新吸收就粘附于挤压辊121上。为此,相邻两道挤压辊121的转动轴也不在同一水平面内,每相邻两道挤压辊121之间从位置关系上看包括上辊121a和下辊121b,胎基布从远离上辊121a一侧进料并从下侧穿进上辊121a与下辊121b之间的夹缝。因此,从下侧穿进夹缝的胎基布的进料侧包裹着下辊121b,流淌下来的沥青将落在未经该挤压辊121挤压的胎基布上,不会粘附到挤压辊121上,进一步防止沥青粘辊,尤其是沥青黏度较高时,被挤出的沥青重新落在未经该挤压辊121挤压的胎基布上,既能够有效防止粘辊,又不会因为重新落在胎基布上的沥青而致表面不平,挤压效果更佳,能够更好地保持设备的良好运行,减少设备维护的次数,保证生产的连续性,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施例的挤压机构120以三道挤压辊121为例,如图6所示,由下至上分别为第一下挤压辊1211、第一中挤压辊1212和第一上挤压辊1213,胎基布从远离第一中挤压辊1212一侧进料,然后先从下侧穿过第一下挤压辊1211与第一中挤压辊1212之间的夹缝,再从下侧穿过第一中挤压辊1212与第一上挤压辊1213之间的夹缝。如图7所示,被挤出的沥青从分界面下侧(即相邻两道挤压辊121的下侧)冒出时将向下低落或沿辊面向下流淌,对于第一下挤压辊1211与第一中挤压辊1212的挤压而言,由于胎基布从远离第一中挤压辊1212一侧进料,从下侧穿进夹缝的胎基布的进料侧包裹着第一下挤压辊1211,流淌下来的沥青将落在未经第一下挤压辊1211与第一中挤压辊1212挤压的胎基布上,不会粘附到第一下挤压辊1211上,进一步防止沥青粘辊,尤其是沥青黏度较高时,被挤出的沥青重新落在未经第一下挤压辊1211与第一中挤压辊1212挤压的胎基布上,同理,对于第一中挤压辊1212与第一上挤压辊1213的挤压,未经第一中挤压辊1212与第一上挤压辊1213挤压的胎基布的进料侧则包裹着第一中挤压辊1212,流淌下来的沥青将落在未经第一中挤压辊1212与第一上挤压辊1213挤压的胎基布上,不会粘附到第一中挤压辊1212上,进一步防止沥青粘辊,尤其是沥青黏度较高时,被挤出的沥青重新落在未经第一下挤压辊1211与第一中挤压辊1212挤压的胎基布上,既能够有效防止粘辊,又不会因为重新落在胎基布上的沥青而致表面不平,挤压效果更佳,能够更好地保持设备的良好运行,减少设备维护的次数,保证生产的连续性,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三辊挤压相对于双辊挤压更具有优势,胎基布在这三道挤压辊121中分别进行正反两面的两次挤压,使得挤压后得到卷材或预浸卷材的正反两面受力平均,不易翘曲,表面更为平整。
所述挤压机构120还包括支架122,所述第一下挤压辊1211和第一上挤压辊1213分别连接于支架122内侧的底部和顶部,所述第一中挤压辊1212连接于支架122内侧的侧壁。所述第一下挤压辊1211和第一上挤压辊1213分别升降连接于支架122内侧的底部和顶部,使用时可以根据卷材的性能要求分别调整第一下挤压辊1211、第一上挤压辊1213的高度从而调整三道挤压辊121之间起挤压作用的夹缝之间的间距,任意相邻挤压辊121之间的间距可以随意调整。更优选地,所述支架122底部设有驱动第一下挤压辊1211作升降运动的驱动机构1221,所述支架122顶部设有驱动第一上挤压辊1213作升降运动的驱动机构1221,更为精准方便地调整三道挤压辊121之间起挤压作用的夹缝之间的间距。除了本实施例采用的前述方案外,还可以有另一种方案:所述第一中挤压辊1212可移动连接于支架122内侧的侧壁,使用时可以根据卷材的性能要求使第一中挤压辊1212水平位移从而调整三道挤压辊121之间起挤压作用的夹缝之间的间距,只需要调整第一中挤压辊1212的位置即可同时调整三道挤压辊121之间位置关系。
优选地,相邻两道挤压辊121的转动轴所在平面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5°~80°;更优选地,相邻两道挤压辊121的转动轴所在平面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60°。相邻两道挤压辊121的转动轴所在平面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不宜过小,否则相邻两道挤压辊121之间形成的具有承接作用的凹槽可能接纳不了所有被挤出并从分界面上侧冒出的沥青;夹角也不宜过大,否则即便从下侧穿进夹缝的胎基布的进料侧包裹着下辊121b,被挤出并从分界面下侧冒出的沥青也有可能直接低落到处于更低位置的其他挤压辊121上;夹角的大小与沥青的黏度、密度、浸涂与挤压量息息相关,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试。
相邻两道挤压辊121之间形成挤压胎基布的挤压作用线,所述挤压作用线与挤压辊121转动轴所在竖直平面之间的距离为50~150mm。
如图2所示,所述烘干装置200包括两道烘干辊和设置于两侧的弹跳架220。两道烘干辊相距设置、各自独立驱动且具有热量,所述烘干辊为夹心通油辊,其中通有导热油,导热油的温度为190~220℃。两道烘干辊分别由不同的驱动机构驱动,即便在高温下黏度大为提高的情况下也不会导致防水卷材被拉伸变形,这样的设置一方面避免了两道烘干辊对位于两者之间的那段防水卷材构成拉扯作用,另一方面相当于在烘干阶段给烘干前和烘干后的防水卷材提供了张力缓冲区,从而有效防止防水卷材在生产过程中被不断拉伸而发生变形。此外,本实施例摒弃了传统的隔空干燥方式,采用接触式烘干,大大提高了烘干的效果。
每一所述烘干辊的包辊率不低于75%,较高的包辊率可以提供更多的烘干面积,提高烘干效率和烘干辊的利用率,减小设备的跨度,从而节省空间;更重要的是,较高的包辊率有利于维持烘干辊中导热油的温度平衡,避免由于热胀冷缩导致烘干辊发生变形,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两道烘干辊分别为具有热量的第一烘干辊211和第二烘干辊212;所述第一烘干辊211转动轴与第二烘干辊212转动轴所在的共有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为60°~80°;所述烘干装置200还设有分别与第一烘干辊211、第二烘干辊212相距设置的两道烘干引导辊213,保证烘干辊的包辊率不低于75%。所述弹跳架220包括导轨221、滑动连接于导轨的弹跳辊222、设置于弹跳辊下方的弹簧缓冲装置223以及通过链轮机构为弹跳辊配重的重力块,进一步防止防水卷材被拉伸,起到缓冲的作用。
如图4所示,所述涂盖装置300包括涂盖池310、设置于涂盖池310上方的双直排挤压成型机构、设置在涂盖池310池中或可升降进入涂盖池310池中的浸料辊331和设置于双直排挤压成型机构的进料侧的瀑布式下料机构340。
所述涂盖池310用于盛放和/或承接沥青。所述双直排挤压成型机构包括相距设置且具有热量的两对成对设置的挤压辊,所述挤压辊为夹心通油辊,其中通有导热油,导热油的温度为220℃,辊面温度为170~190℃,挤压的同时进一步软化接触处的沥青使其更快地挤出空气、填实缝隙,防止气泡产生。如图5所示,两对挤压辊分别为用于粗压的第二上挤压辊321与第二下挤压辊322和用于精压的第三上挤压辊323与第三下挤压辊324,第二上挤压辊321的转速比第三上挤压辊323的转速大,在转速较大的第二上挤压辊321与第二下挤压辊322的挤压作用下实现对防水卷材的粗压,在转速相对较小的第三上挤压辊323与第三下挤压辊324的挤压作用下实现对防水卷材的精压,通过粗压、精压两道工序的相结合提高挤压的严实性和均匀性,同样地双直排挤压成型机构延续了烘干装置200的设计理念,在提高延时均匀性的同时还能够大大降低变形的概率;所述第二上挤压辊321的转速ν11比第二下挤压辊322的转速ν12大,所述第三上挤压辊323的转速ν21比第三下挤压辊324的转速ν22小,上下挤压辊之间形成了速度差,使得第二上挤压辊321对防水卷材上表面形成刮平的作用,第三上挤压辊323则对防水卷材上表面形成压实的作用,刮平的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压实,压实的同时也带着一定程度的刮平,使得防水卷材的严实性均匀性进一步提高;第二下挤压辊322的转速ν12与第三下挤压辊324的转速ν22基本保持一致,保持其对防水卷材下表面持续的压实作用;每一所述挤压辊分别由四台大力矩伺服电机驱动。在挤压辊与防水卷材接触处,所述第二上挤压辊321的线速度方向与防水卷材的移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二下挤压辊322的线速度方向与防水卷材的移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三上挤压辊323的线速度方向与防水卷材的移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三下挤压辊324的线速度方向与防水卷材的移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三上挤压辊323的线速度方向与防水卷材的移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三下挤压辊324的线速度方向与防水卷材的移动方向相反。换言之,所有挤压辊的旋转方向保持一致,上挤压辊在与防水卷材的接触处对防水卷材形成与防水卷材走向相一致的摩擦力,推动防水卷材向前走;下挤压辊在与防水卷材的接触处对防水卷材形成与防水卷材走向相反的摩擦力,压实的同时形成一定刮平作用。
所述两对挤压辊之间的间距不大于60cm,相距太大既不利于在合适的温度完成压实,也不利于保持粗压精压的连续性、不利于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每一所述挤压辊分别通过滚珠丝杆传动机构升降连接于涂盖池310上方从而实现防水卷材厚度控制,滚珠丝杆传动机构具有较高的精度,有利于防水卷材厚度的精确控制。挤压辊的长度一般较大,具有一定长度的挤压辊由于重力或压力作用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形,将导致防水卷材出现中间厚两边薄的缺陷,为此,所述挤压辊最好设计成中部直径大于两端直径的结构。所述浸料辊331主要为防水卷材的下表面涂盖沥青。所述浸料辊331位于涂盖池310池壁与双直排挤压成型机构之间,浸料辊331与涂盖池310池壁之间还设有引导辊332,防止防水卷材触碰到涂盖池310池壁,甚至刮坏前工序预浸的沥青。所述瀑布式下料机构340为防水卷材上表面均匀铺撒沥青。每对挤压辊的进料侧都设有瀑布式下料机构340,在挤压之前为防水卷材的上表面涂盖沥青,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厚度和严实度。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如图11所示,还包括设置于挤压机构120一侧且至少部分伸入预浸池110中与沥青接触的涂覆辊131,胎基布从远离挤压机构120的涂覆辊131一侧进入预浸装置且依次经过涂覆辊131和挤压机构120后离开预浸装置,涂覆辊131转动过程中将预浸池110中的沥青往上带并涂覆于经过涂覆辊131的胎基布下表面。本方案中,胎基布无需进入预浸池110中的沥青中,跨过涂覆辊131并在此过程中保持与涂覆辊131的有效接触即可,跨过涂覆辊131时胎基布的下表面将被覆上沥青,最终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半胎防水卷材。优选地,所述涂覆辊131的表面为沙面结构,有助于涂覆辊131转动过程中更好地将沥青往上带,从而更好地保证胎基布能够被覆上厚度符合要求的沥青层。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如图12所示,还包括至少部分伸入预浸池110中沥青中的浸覆辊132,胎基布进入预浸装置后从浸覆辊132的一侧伸入预浸池110然后从浸覆辊132的另一侧伸出,再经过挤压机构120挤压后离开预浸装置。本方案中,胎基布需要完全进入预浸池110中的沥青,在此过程中浸覆辊132作用是将胎基布压向沥青中使其被完全浸润,最终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全胎防水卷材。优选地,所述浸覆辊132为空心结构,空心结构的浸覆辊132转动的时候能够起到搅动预浸池110中沥青的作用,保证沥青的均匀性,同时,空心结构的浸覆辊132占用的绝对空间较小,从而提高浸涂的有效容纳空间,有利于促进设备的小型化。优选地,所述浸覆辊132可升降伸入预浸池110中,清洗预浸池110时可以使浸覆辊132上升,便于后期维护或维修。优选地,包括两道相距设置的浸覆辊132和一对预压辊133,胎基布经过其中一道浸覆辊132后经由预压辊133预压再经过另一道浸覆辊132,然后进入挤压机构120挤压,使得胎基布能够被浸透,有助于达到更好的浸涂效果。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如图13所示,还包括涂覆辊131和浸覆辊132,所述涂覆辊131设置于预浸池110远离挤压机构120的一侧,浸覆辊132设置于涂覆辊131与挤压机构120之间。本方案是上述两种方案的综合,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选用涂覆方式或浸覆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浸涂方式。涂覆辊131设置在预浸池110的一侧,胎基布进入预浸装置时先经过涂覆辊131,无论是否选择涂覆方式,涂覆辊131都能够对胎基布起到支撑作用,避免胎基布刮到预浸池110边缘,严重时可导致胎基布变形,尤其是采用浸覆方式时更有可能刮擦到预浸池110边缘。分别针对涂覆辊131及浸覆辊132的优选方案可分别参考实施例3和实施例4。
为了保证胎基布在预浸装置100或涂盖装置200中顺利行进,上述各种辊,包括但不限于挤压辊121、涂覆辊131、浸覆辊132、预压辊133、浸料辊331基本上保持相互平行。所述预浸池110、涂盖池310池底垂直各辊辊轴的竖直截面呈V字形,减少预浸池死角,使得进入池中的沥青能够被有效利用,降低池的容量,使得沥青不会在池中停留太久就能够被有效利用,进而提高最终产品的性能,也能够促进沥青中的沉淀在重力作用下流向V字形池底的最低处。V字形池池底的最低处设有排出口,可以及时排出池中的沥青沉淀物,还能够进一步推动沥青中的沉淀流向V字形池底的最低处,或者清洗时排出清洗污水。所述涂覆辊131、浸覆辊132、挤压机构120、双直排挤压成型机构、浸料辊331偏离V字形池底最低处所在竖直平面设置,防止池中的沉淀被覆上胎基布;优选涂覆辊131与浸覆辊132、双直排挤压成型机构与浸料辊331分别设置在V字形池底最低处所在竖直的两侧,进一步减少预浸池死角,降低池的容量,促进沥青被及时有效利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沉淀的形成。池底和池壁均设置有加热膛管,保证沥青的流动性。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浸涂沥青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顺序设置的预浸装置、烘干装置和涂盖装置;所述预浸装置包括用于盛放沥青并为胎基布浸涂沥青的预浸池和设置于预浸池上方并对浸涂了沥青的胎基布进行挤压的挤压机构,所述挤压机构包括至少两道挤压辊,相邻两道挤压辊的转动轴相互平行但不在同一竖直平面内,胎基布在预浸池浸涂沥青后从相邻两道挤压辊的下侧穿进相邻两道挤压辊之间的夹缝;所述烘干装置包括相距设置且各自独立驱动的两道具有热量的烘干辊;所述涂盖装置包括用于盛放和/或承接沥青的涂盖池以及设置于涂盖池上方的双直排挤压成型机构,所述双直排挤压成型机构包括相距设置且具有热量的两对成对设置的挤压辊,分别为用于粗压的第二上挤压辊与第二下挤压辊和用于精压的第三上挤压辊与第三下挤压辊,第二上挤压辊的转速比第三上挤压辊的转速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浸涂沥青的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两道挤压辊的转动轴也不在同一水平面内,每相邻两道挤压辊之间从位置关系上看包括上辊和下辊,胎基布从远离上辊一侧进料并从下侧穿进上辊与下辊之间的夹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浸涂沥青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机构包括三道挤压辊,由下至上分别为第一下挤压辊、第一中挤压辊和第一上挤压辊,胎基布从远离第一中挤压辊一侧进料,然后先从下侧穿过第一下挤压辊与第一中挤压辊之间的夹缝,再从下侧穿过第一中挤压辊与第一上挤压辊之间的夹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浸涂沥青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浸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挤压机构一侧且至少部分伸入预浸池中与沥青接触的涂覆辊,胎基布从远离挤压机构的涂覆辊一侧进入预浸装置且依次经过涂覆辊和挤压机构后离开预浸装置,涂覆辊转动过程中将预浸池中的沥青往上带并涂覆于经过涂覆辊的胎基布下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浸涂沥青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浸装置还包括至少部分伸入预浸池中沥青中的浸覆辊,胎基布进入预浸装置后从浸覆辊的一侧伸入预浸池然后从浸覆辊的另一侧伸出,再经过挤压机构挤压后离开预浸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浸涂沥青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挤压辊的转速比第二下挤压辊的转速大,所述第三上挤压辊的转速比第三下挤压辊的转速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浸涂沥青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挤压辊的转速与第三下挤压辊的转速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浸涂沥青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挤压辊与防水卷材接触处,所述第二上挤压辊的线速度方向与防水卷材的移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二下挤压辊的线速度方向与防水卷材的移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三上挤压辊的线速度方向与防水卷材的移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三下挤压辊的线速度方向与防水卷材的移动方向相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浸涂沥青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烘干辊的包辊率不低于7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浸涂沥青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辊和挤压辊均为夹心通油辊,其中通有导热油。
CN201922379396.6U 2019-12-26 2019-12-26 一种浸涂沥青的系统 Active CN2117723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79396.6U CN211772362U (zh) 2019-12-26 2019-12-26 一种浸涂沥青的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79396.6U CN211772362U (zh) 2019-12-26 2019-12-26 一种浸涂沥青的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72362U true CN211772362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979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79396.6U Active CN211772362U (zh) 2019-12-26 2019-12-26 一种浸涂沥青的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7236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31248A (zh) * 2021-05-17 2021-08-10 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缆防护层的涂覆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31248A (zh) * 2021-05-17 2021-08-10 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缆防护层的涂覆装置及方法
CN113231248B (zh) * 2021-05-17 2022-07-19 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缆防护层的涂覆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54578B (zh) 一种双压式防水卷材涂盖装置
CN111036484B (zh) 一种有胎防水卷材浸涂工艺及系统
CN111169138A (zh) 一种沥青防水卷材生产线
CN102312380B (zh) 高分子胎双面粘防水卷材生产方法及设备
CN211772362U (zh) 一种浸涂沥青的系统
CN205288840U (zh) 一种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用张力自控型浸涂装置
CN110712383A (zh) 水基粉末浸渍制备碳纤维热塑性浸渍带的装置及其方法
CN108867154A (zh) 一种用于水处理的mbr平板膜的湿法基材无纺布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41853A (zh) 一种浸涂沥青的工艺及系统
CN211616928U (zh) 一种沥青防水卷材生产线
CN212018364U (zh) 一种双压式防水卷材涂盖装置
CN111823686B (zh) 一种沥青防水卷材加工设备
CN211678565U (zh) 一种沥青防水卷材二次涂盖设备
CN111822224B (zh) 一种用于沥青防水卷材的沥青涂覆挤压设备
CN217069427U (zh) 一种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预浸装置
CN217069430U (zh) 一种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浸胶装置
CN211660402U (zh) 一种有胎防水卷材浸涂挤压装置
CN215695287U (zh) 防水卷材生产用涂油池
US4873303A (en) Method for making a reinforced product of bituminous material
CN111036505A (zh) 一种沥青防水卷材二次涂盖设备
CN212796168U (zh) 一种用于双压沥青防水卷材的挤压成型机构
CN213681487U (zh) 沥青防水卷材涂覆装置
CN111845009B (zh) 一种用于双压沥青防水卷材的挤压成型机构
CN212796169U (zh) 一种沥青防水卷材加工设备
CN109177429B (zh) 一种厚层沥青防水卷材的生产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