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56106U - 制雾装置和具有其的雾化器、移动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雾装置和具有其的雾化器、移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56106U
CN211756106U CN201922301608.9U CN201922301608U CN211756106U CN 211756106 U CN211756106 U CN 211756106U CN 201922301608 U CN201922301608 U CN 201922301608U CN 211756106 U CN211756106 U CN 2117561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ing chamber
mist
shell
outlet
nozz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0160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杰
彭斌
李晟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0160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561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561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561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制雾装置和具有其的雾化器、移动设备,制雾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进气口和出雾口;动力组件,动力组件设在壳体内,动力组件包括风机和电控板,电控板与风机相连以控制风机的运行状态;雾化组件,雾化组件设在壳体内,雾化组件包括喷嘴和导液管,喷嘴的进液口与导液管相连且喷嘴的出液口与出雾口相对设置;隔离件,隔离件设在壳体内且与壳体相连以将壳体的内部分隔成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第一工作腔与进气口连通,第二工作腔与出雾口连通,动力组件位于第一工作腔内,雾化组件位于第二工作腔内,隔离件上设有通气口,第一工作腔与第二工作腔通过通气口连通。本实用新型的制雾装置,可靠性高。

Description

制雾装置和具有其的雾化器、移动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雾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制雾装置和具有其的雾化器、移动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制雾装置喷出的喷雾回流时,容易与壳体内的电控板接触而发生短路等失效现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雾装置工作的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制雾装置,可以有效地防止喷雾回流到壳体内后与电控板接触而发生短路等失效现象,进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动力组件运行的可靠性,提高制雾装置工作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雾化器,包括上述的制雾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移动设备,包括上述的雾化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雾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气口和出雾口;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动力组件包括风机和电控板,所述电控板与所述风机相连以控制所述风机的运行状态;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喷嘴和导液管,所述喷嘴的进液口与所述导液管相连且所述喷嘴的出液口与所述出雾口相对设置;隔离件,所述隔离件设在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壳体相连以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分隔成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所述第一工作腔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工作腔与所述出雾口连通,所述动力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工作腔内,所述雾化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工作腔内,所述隔离件上设有通气口,所述第一工作腔与所述第二工作腔通过所述通气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雾装置,通过设置隔离件,隔离件设在壳体内且与壳体相连以将壳体的内部分隔成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第一工作腔与进气口连通,第二工作腔与出雾口连通,动力组件位于第一工作腔内,雾化组件位于第二工作腔内,隔离件上设有通气口,第一工作腔与第二工作腔通过通气口连通。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喷雾回流到壳体内后与电控板接触而发生短路等失效现象,进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动力组件运行的可靠性,提高制雾装置工作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离件的一部分朝向远离所述出雾口的方向凹陷以形成接水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水部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加强筋以将所述接水部分隔出多个接水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气体的流动方向上,所述通气口与所述出雾口错位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通气口位于所述隔离件的边缘且沿所述隔离件的周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通气口为多个且沿所述隔离件的周向间隔分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通气口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离件与所述壳体为一体成型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离件的外周壁的一部分与所述壳体的内周壁的一部分共同限定出所述通气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雾化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制雾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雾化器,通过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制雾装置。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喷雾回流到壳体内后与电控板接触而发生短路等失效现象,进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动力组件运行的可靠性,提高雾化器工作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设备,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雾化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设备,通过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雾化器,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喷雾回流到壳体内后与电控板接触而发生短路等失效现象,进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动力组件运行的可靠性,提高移动设备工作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制雾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第二壳段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移动设备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分解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外壳主体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固定框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固定盖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制雾装置的分解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喷嘴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雾化器;200、移动设备;
10、制雾装置;
1、壳体;
11、第一壳段;12、第二壳段;13、第三壳段;
14、第一端盖;141、出雾口;15、第二端盖;151、进气口;
16、第二安装腔;161、第一工作腔;162、第二工作腔;
2、动力组件;
21、风机;211、动力电机;212、动力风轮;22、电控板;
23、动力壳;231、通风口;24、导流风道;
3、雾化组件;
31、喷嘴;311、喷嘴主体;3111、进液口;3112、出液口;312、隔水部;313、第一环形板、314、第二环形板;315、配合凸起;32、导液管;
4、隔离件;
41、通气口;
42、接水部;421、第一加强筋;422、接水槽;423、环形筋;
43、第二加强筋;
20、外壳组件;
5、外壳主体;
51、安装外壳;52、第一安装腔;53、安装部;
531、安装板;532、配合腔;533、配合板;5331、导风口;534、限位板;
54、连接部;55、止抵部;
6、固定盖;
61、固定底壁;611、流体进口;612、进风格栅;62、固定周壁;
7、导风壳;
71、流体出口;
8、固定框;
30、送风装置;
301、送风圈;302、送风电机;303、送风风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雾装置1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雾装置10,包括:壳体1、动力组件2、雾化组件3和隔离件4。
具体而言,壳体1上设有进气口151和出雾口141。动力组件2设在壳体1内,动力组件2包括风机21和电控板22,电控板22与风机21相连以控制风机21的运行状态。雾化组件3设在壳体1内,雾化组件3包括喷嘴31和导液管32,喷嘴31的进液口3111与导液管32相连且喷嘴31的出液口3112与出雾口141相对设置。隔离件4设在壳体1内且与壳体1相连以将壳体1的内部分隔成第一工作腔161和第二工作腔162,第一工作腔161与进气口151连通,第二工作腔162与出雾口141连通,动力组件2位于第一工作腔161内,雾化组件3位于第二工作腔162内。如图1和图2所示,隔离件4上设有通气口41,第一工作腔161与第二工作腔162通过通气口41连通。
由此可知,当制雾装置10工作时,可以通过电控板22控制风机21转动运行,从而气流可通过进气口151进入到第一工作腔161内,然后通过通气口41流动至第二工作腔162,最后流动至出雾口141。导液管32可以将待雾化的液体导向喷嘴31并且由喷嘴31喷向出雾口141,此时由于壳体1内的气体压强大于壳体1外的气体压强,从而喷嘴31喷出的喷雾在气流的高速流动作用下被细化、雾化,最终由出雾口141喷出壳体1。
同时可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雾装置10中,隔离件4的设置可以有效地防止喷雾回流到壳体1内后与电控板22接触而发生短路等失效现象,进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动力组件2运行的可靠性,提高制雾装置10工作的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回流到壳体1内的喷雾是无法通过通气口41流至第一工作腔161而与电控板22接触的,因为第一工作腔161内风机21转动时,气流通过进气口151进入到第一工作腔161内,从而使得第一工作腔161内的气体压强明显大于第二工作腔162内的气体压强,从而在压差的作用下,气流是由第一工作腔161流向第二工作腔162的,从而气流可以直接将流向通气口41的喷雾吹走。由此可以保证隔离件4的隔离喷雾的效果,同时保证制雾装置10工作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雾装置10,通过设置隔离件4,隔离件4设在壳体1内且与壳体1相连以将壳体1的内部分隔成第一工作腔161和第二工作腔162,第一工作腔161与进气口151连通,第二工作腔162与出雾口141连通,动力组件2位于第一工作腔161内,雾化组件3位于第二工作腔162内,隔离件4上设有通气口41,第一工作腔161与第二工作腔162通过通气口41连通。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喷雾回流到壳体1内后与电控板22接触而发生短路等失效现象,进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动力组件2运行的可靠性,提高制雾装置10工作的可靠性。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隔离件4的一部分朝向远离出雾口141的方向凹陷以形成接水部42。由此可知,接水部42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隔离后的喷雾液化成的液体收集在接水部42上,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隔离件4隔离喷雾的效果,进一步地防止喷雾回流到壳体1内后与电控板22接触而发生短路等失效现象,提高动力组件2运行的可靠性,提高制雾装置10工作的可靠性。同时还有利于提高隔离件4的结构强度,提高隔离件4的可靠性。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接水部42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加强筋421以将接水部42分隔出多个接水槽422。从而可知,第一加强筋421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地提高隔离件4的结构强度,提高隔离件4的可靠性。并且多个接水槽422能够提高接水部42收集液体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制雾装置10的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加强筋421为多个且间隔地设在接水部42的内壁上。从而能够进一步地提高隔离件4的可靠性,使接水部42上形成更多的接水槽422,进而提高制雾装置10的可靠性。可选地,每个第一加强筋421形成为板状,多个第一加强筋421的中心轴线与接水部42的中心轴线相交于同一点。可选地,接水部42的内壁上还设有环形筋423,环形筋423的中心轴线与接水部42的中心轴线重合,环形筋423与多个第一加强筋421相交设置。其中环形筋423可以为多个,多个环形筋423沿第一加强筋421的延伸方向顺次间隔分布。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隔离件4的结构强度,提高隔离件4的可靠性,从而提高制雾装置10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气体的流动方向上,通气口41与出雾口141错位设置。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隔离件4的设置效果,有利于避免回流到壳体1内的喷雾对气流流动的影响,使气体在通气口41附近流动的更加顺畅,进而有利于使从出雾口141喷出的雾滴更加细化,有利于增强制雾装置10的制雾效果。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通气口41位于隔离件4的边缘且沿隔离件4的周向延伸。已知,动力组件2中的风机21为轴流风机21,气流在靠近壳体1的内周壁附近的压强最大,从而通气口41的位置设置,有利于提高制雾装置10中气体的流动速度,进而有利于使从出雾口141喷出的雾滴更加细化,增强制雾装置10的制雾效果。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通气口41为多个且沿隔离件4的周向间隔分布。多个通气口41的设置,有利于增大气体在流经隔离件4时的流通面积,进而有利于提高制雾装置10中气体的流动速度,使从出雾口141喷出的雾滴更加细化,增强制雾装置10的制雾效果。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通气口41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43。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强隔离件4的结构强度,提高隔离件4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制雾装置10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隔离件4与壳体1为一体成型件。从而可以提高制雾装置10的生产效率,提高制雾装置10的结构可靠性。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隔离件4的外周壁的一部分与壳体1的内周壁的一部分共同限定出通气口41。由此可知,通气口41的设置方式简单、可靠。同时便于壳体1与隔离件4的生产加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雾化器100,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制雾装置1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雾化器100,通过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制雾装置10。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喷雾回流到壳体1内后与电控板22接触而发生短路等失效现象,进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动力组件2运行的可靠性,提高雾化器100工作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设备200,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雾化器100。其中移动设备200可以为车、飞行器、船等可移动的喷洒装置。例如如图3所示,移动设备200为无人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设备200,通过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雾化器100,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喷雾回流到壳体1内后与电控板22接触而发生短路等失效现象,进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动力组件2运行的可靠性,提高移动设备200工作的可靠性。
下面参考图1-图11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雾化器10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下述的说明仅具有示例性,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下述技术方案之后,显然可以对其中的技术方案或者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组合或者替换、修改,这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3所示,雾化器100用于移动设备200上,移动设备200为无人车。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雾化器100,包括:制雾装置10、送风装置30和外壳组件20。
具体而言,如图4和图6所示,外壳组件20包括外壳主体5、固定盖6、固定框8和导风壳7。其中,固定盖6和导风壳7分别位于外壳主体5的相对两端且与外壳主体5相连以限定出雾化器100的外观。固定框8位于导风壳7和外壳主体5之间且与外壳主体5相连。固定盖6上设有流体进口611,导风壳7的远离外壳主体5的一端敞开以限定出流体出口71。
如图5所示,其中外壳主体5包括安装外壳51、安装部53、连接部54和止抵部55。外壳主体5可以为一体成型件,例如一体注塑成型。
如图5所示,安装外壳51大体形成为空心的圆柱形结构,安装外壳51内限定出第一安装腔52,第一安装腔52的靠近固定盖6一侧的部分适于安装送风装置30,第一安装腔52的靠近导风壳7一侧的部分适于安装制雾装置10。
如图5所示,安装部53位于安装外壳51内且用于安装制雾装置10,安装部53包括安装板531、配合板533和限位板534,安装板531大体形成为空心的圆柱形结构且与安装外壳51同轴设置。连接部54为多个且沿安装外壳51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每个连接部54形成为板状,每个连接部54的一端与安装板531的外周壁相连、另一端与安装外壳51的内周壁相连。每个连接部54的延伸方向与安装板531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相同,从而有利于提高连接部54与安装外壳51和安装板531之间配合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外壳主体5的结构稳定可靠,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气流在第一安装腔52内流动的顺畅性,有利于提高第一安装腔52的导风能力。
安装板531内形成为配合腔532,配合板533位于配合腔532内且靠近送风装置30设置,配合板533形成为环形板且配合板533的延伸方向与安装板531的中心轴线垂直,配合板533的外周壁与安装板531的内周壁相连。限位板534设在配合板533的朝向导风壳7的端面上且与安装板531的内周壁相连,限位板534为多个且沿配合板533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配合板533上设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分布的导风口5331,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每个导风口5331与相邻的两个限位板534之间限定的空间正对。制雾装置10的至少一部分适于伸入到配合腔532内且卡设在多个限位板534之间。如图4和图7所示,固定框8适于套设在制雾装置10上且与安装部53固定连接,进而将制雾装置10安装固定。
如图5所示,止抵部55设在安装壳体1的内周壁上且形成为环形板,送风装置30的一端止抵在止抵部55上且与止抵部55配合连接,进而将送风装置30安装固定到外壳主体5的第一安装腔52内。
具体地,如图6和图10所示,送风装置30包括送风圈301、送风电机302和送风风轮303,送风电机302和送风风轮303位于送风圈301内,送风风机21与送风风轮303相连以驱动送风风轮303转动,进而可以使气体通过流体进口611流入第一安装腔52内。送风装置30通过送风圈301止抵在止抵部55上且与止抵部55固定连接。
具体地,如图4、图8和图10所示,固定盖6包括固定底壁61和固定周壁62,固定底壁61上设有流体进口611,并且流体进口611处设有进风格栅612。送风圈301的一部分位于固定盖6内且与固定底壁61配合连接,固定盖6通过固定周壁62与外壳主体5配合连接。
具体地,如图1所示,制雾装置10包括:壳体1、动力组件2、雾化组件3和隔离件4。
如图1和图9所示,壳体1包括:第一壳段11、第二壳段12、第三壳段13、第一端盖14以及第二端盖15。第一壳段11、第二壳段12以及第三壳段13分别形成为空心结构以共同限定出第二安装腔16,第一壳段11、第二壳段12以及第三壳段13同轴设置且顺次连接。第一壳段11为金属材料件。第一端盖14设置于第三壳段13远离第二壳段12一端的开口处且与第三壳段13螺纹连接,第一端盖14的中心处设有与第二安装腔16连通的出雾口141,出雾口141位于导风壳7内且与导风壳7上的流体出口71正对设置,从而可以利用导风壳7提高雾化器100的喷雾射程。第二端盖15设置于第一壳段11远离第二壳段12一端的开口处且套设在第一壳段11的端部。第二端盖15上设置有进气口151,进气口151与配合板533中心的空心处相对设置,进而可使得第二安装腔16与第一安装腔52相连通。在将制雾装置10伸入配合腔532内后,安装部53的多个限位板534止抵在的第二端盖15和第一壳段11上。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隔离件4设在第二壳段12的靠近第一壳段11的端部且与第二壳段12为一体成型件。隔离件4将第二安装腔16分隔成第一工作腔161和第二工作腔162,第一工作腔161与进气口151连通,第二工作腔162与出雾口141连通,隔离件4上设有通气口41,第一工作腔161与第二工作腔162通过通气口41连通。由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喷雾回流到壳体1内后与电控板22接触而发生短路等失效现象,进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动力组件2运行的可靠性,提高制雾装置10工作的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2所示,隔离件4的中心处的部分朝向远离出雾口141的方向凹陷以形成接水部42,接水部42的内壁上设有多个第一加强筋421以将接水部42分隔出多个接水槽422。其中接水部42的中心轴线与出雾口141的中心轴线共线。通气口41位于隔离件4的边缘且沿隔离件4的周向延伸、环绕接水部42设置。同时通气口41为多个且沿隔离件4的周向间隔分布。其中,隔离件4的外周壁的一部分与第二壳段12的内周壁的一部分共同限定出通气口41。相邻的两个通气口41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43。由此不但可以保证隔离件4的隔离喷雾的效果,还能够提高隔离件4的结构强度和可靠性。
如图1所示,动力组件2设在第一工作腔161内,动力组件2包括风机21和电控板22,电控板22与风机21相连以控制风机21的运行状态。风机21包括动力电机211和动力风轮212,动力电机211与动力风轮212相连以驱动动力风轮212转动。动力组件2还包括动力壳23,风机21和电控板22均设在动力壳23内。动力壳23的朝向第二端盖15的一端设有与进气口151相对设置的通风口231,而动力风轮212与通风口231正对设置,动力电机211与动力壳23的内周壁形成有导流风道24,由此,第一工作腔161内的气压可以在动力风轮212的转动下增大,进而通过通气口41流向第二工作腔162以增大第二工作腔162内的气压。
具体地,风机21位于第一壳段11内,第一壳段11为金属材料件,从而当动力组件2工作时,风机21产生的热量可以传导至第一壳段11上,而第一壳段11卡设在多个限位板534上,从而在送风装置30工作时,气体可以从流体进口611流入第一安装腔52内,而第一安装腔52内流经多个导风口5331的气流可以与第一壳段11进行热交换,进而将第一壳段11上的热量带走。由此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制雾装置10的散热效果,提高雾化器100的可靠性,有利于延长雾化器100的使用寿命。
如图1所示,雾化组件3设在第二工作腔162内,雾化组件3包括喷嘴31和导液管32,喷嘴31的进液口3111与导液管32相连且喷嘴31的出液口3112与出雾口141相对设置,导液管32的远离喷嘴31的一端伸出第三壳体1以与外部的储液器相连以将带待雾化的液体导向喷嘴31。
具体地,如图1和图11所示,喷嘴31包括喷嘴主体31、隔水部312和配合凸起315,喷嘴主体31形成为管状,喷嘴主体31的进液口3111处形成为宝塔头以与导液管32可靠密封连接。喷嘴主体31的出液口3112靠近出雾口141且与出雾口141正对设置。隔水部312套设在喷嘴主体31上且与喷嘴主体31密封连接。在靠近出雾口141的方向上,隔水部312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隔水部312的靠近出雾口141的端部设有第一环形板313,第一环形板313的延伸方向与出雾口141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相同。隔水部312的内壁面上设有第二环形板314,第二环形板314位于第一环形板313内且与第一环形板313的延伸方向相同,进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由出雾口141回流的喷雾隔离在第一环形板313与第二环形板314之间和/或隔离在第二环形板314与喷嘴主体31之间。由此可以进一步地防止喷嘴31喷出的喷雾逆流回第二安装腔16后与电控板22接触而发生短路等失效现象,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动力组件2运行的可靠性,提高制雾装置10工作的可靠性。
如图11所示,配合凸起315为多个,多个配合凸起315间隔地设在第一环形板313的外周壁上且环绕第一环形板313设置。每个配合凸起315形成为板状且朝向第一端盖14延伸,第一端盖14上设有多个配合卡槽,多个配合卡槽与多个配合凸起315一一对应设置,每个配合凸起315适于伸入对应的配合卡槽内以将喷嘴31固定在第一端盖14上,提高雾化器100喷雾的可靠性。
雾化器100工作时,送风电机302驱动送风风轮303运转,从而雾化器100外部的气体可通过流体进口611流入第一安装腔52,电控板22控制动力电机211驱动动力风轮212转动,从而第一安装腔52内的气流可通过进气口151进入到第一工作腔161内,然后通过通气口41流动至第二工作腔162,最后流动至出雾口141。导液管32可以将待雾化的液体导向喷嘴31并且由喷嘴31喷向出雾口141,此时由于壳体1内的气体压强大于壳体1外的气体压强,从而喷嘴31喷出的喷雾在气流的高速流动作用下被细化、雾化,最终由出雾口141喷出制雾装置10。喷出制雾装置10的喷雾在送风风轮303的作用向外喷出导风壳7。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雾化器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制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气口和出雾口;
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动力组件包括风机和电控板,所述电控板与所述风机相连以控制所述风机的运行状态;
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喷嘴和导液管,所述喷嘴的进液口与所述导液管相连且所述喷嘴的出液口与所述出雾口相对设置;
隔离件,所述隔离件设在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壳体相连以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分隔成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所述第一工作腔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工作腔与所述出雾口连通,所述动力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工作腔内,所述雾化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工作腔内,所述隔离件上设有通气口,所述第一工作腔与所述第二工作腔通过所述通气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的一部分朝向远离所述出雾口的方向凹陷以形成接水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部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加强筋以将所述接水部分隔出多个接水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气体的流动方向上,所述通气口与所述出雾口错位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口位于所述隔离件的边缘且沿所述隔离件的周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口为多个且沿所述隔离件的周向间隔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雾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通气口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与所述壳体为一体成型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的外周壁的一部分与所述壳体的内周壁的一部分共同限定出所述通气口。
10.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雾装置。
11.一种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器。
CN201922301608.9U 2019-12-19 2019-12-19 制雾装置和具有其的雾化器、移动设备 Active CN2117561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01608.9U CN211756106U (zh) 2019-12-19 2019-12-19 制雾装置和具有其的雾化器、移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01608.9U CN211756106U (zh) 2019-12-19 2019-12-19 制雾装置和具有其的雾化器、移动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56106U true CN211756106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975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01608.9U Active CN211756106U (zh) 2019-12-19 2019-12-19 制雾装置和具有其的雾化器、移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561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41822A (zh) 雾化器和具有其的载具
CN211746948U (zh) 雾化器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EP3163182B1 (en) Apparatus for both humidification and air cleaning
WO2020181438A1 (zh) 雾化喷嘴及雾化装置
CN112303735B (zh) 吹风设备
CN211756106U (zh) 制雾装置和具有其的雾化器、移动设备
WO2021120658A1 (zh) 雾化器和具有其的载具
CN211563383U (zh) 雾化器和具有其的载具
CN112781136A (zh) 加湿设备
CN211563476U (zh) 雾化装置及具有其的载具
CN217274669U (zh) 空气净化器
CN216080155U (zh) 加湿器
CN207342928U (zh) 一种离心雾化器
CN107138302A (zh) 一种离心雾化器
CN212349263U (zh) 自保压式雾化设备
CN212596709U (zh) 带扩散风的雾化设备
CN211011756U (zh) 盒盖、水盒、加湿装置及吹风设备
CN218581849U (zh) 一种有散热结构的风机
CN111389643A (zh) 带扩散风的雾化设备
CN216897646U (zh) 多方向出雾的加湿装置
CN211451155U (zh) 一种导流结构、加湿器及空调器
CN220173658U (zh) 一种电风筒马达
CN215002042U (zh) 加湿器
CN219103209U (zh) 一种蒸发式加湿器
CN220728381U (zh) 冷暖空调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0000 Block C, 115 Gaopu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Jife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Block C, 115 Gaopu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