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81136A - 加湿设备 - Google Patents

加湿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81136A
CN112781136A CN202110173096.1A CN202110173096A CN112781136A CN 112781136 A CN112781136 A CN 112781136A CN 202110173096 A CN202110173096 A CN 202110173096A CN 112781136 A CN112781136 A CN 1127811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water mist
channel
mi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7309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裴清钢
张翼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tekcit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tekcit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tekcity Corp filed Critical Etekcity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17309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81136A/zh
Publication of CN1127811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11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1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forming water dispersions in th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3/00Air heaters
    • F24H3/02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 F24H3/04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the air being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e.g.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 F24H3/0405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the air being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e.g.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using electric energy supply, e.g. the heating medium being a resistive element; Heating by direct contact, i.e. with resistive elements, electrodes and fins being bonded together without additional element in-between
    • F24H3/0411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the air being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e.g.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using electric energy supply, e.g. the heating medium being a resistive element; Heating by direct contact, i.e. with resistive elements, electrodes and fins being bonded together without additional element in-between for 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湿设备,包括壳体、水雾通道、风道、风扇组件以及加热组件,壳体内设有雾化腔;具有与雾化腔连通的用于进水雾的入雾口以及与外界连通以用于出雾的出雾口,入雾口与出雾口相互连通;风道设置于壳体之中,具有与水雾通道连通的出风口以及与外界连通以用于进风的进风口,出风口位于水雾通道的延伸路径上,且置于入雾口以及出雾口之间;风扇组件用于使气体自进风口流向出风口;加热组件设置在风道的延伸路径上,能够为风道内流向水雾通道内的气体加热;水雾通道包括自出风口至出雾口的第一段,风道被配置为风道内的气流从出风口输出后进入第一段并朝向出雾口方向流动。从而使加湿设备不易产生污垢和不易被腐蚀,而且寿命更长。

Description

加湿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活电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湿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能够出热雾的加湿器,通常是将通过加热组件对加入加湿器内的热水进行加热,该方案需要将水加热后方能出热的水雾,需要用户等待一定的时间,一些相关技术中的加湿器,通过将加热组件放在水雾通道内进行对水雾进行加热,虽然出热雾速度比较快,但是,加热组件上会残留水质,长时间会导致产生污垢或发霉腐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产生污垢、不易被腐蚀及使用寿命更长的加湿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加湿设备,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雾化腔;
水雾通道,设置于所述壳体之中,具有与所述雾化腔连通的用于进水雾的入雾口以及与外界连通以用于出雾的出雾口,所述入雾口与所述出雾口相互连通;
风道,设置于所述壳体之中,具有与所述水雾通道连通的出风口以及与外界连通以用于进风的进风口,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水雾通道的延伸路径上,且置于所述入雾口以及所述出雾口之间;
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用于使气体自所述进风口流向所述出风口;以及
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风道的延伸路径上,能够为所述风道内流向所述水雾通道内的气体加热;
所述水雾通道包括自所述出风口至所述出雾口的第一段,所述风道被配置为所述风道内的气流从所述出风口输出后进入所述第一段并朝向所述出雾口方向流动。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道包括具有所述出风口的第一通道以及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用于安装所述风扇组件和所述加热组件,且所述第二通道设在所述水雾通道外。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通道包括具有所述出风口的导风段,所述导风段由导风筒围设形成,所述导风筒伸入至所述水雾通道内部,且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出雾口所在的方向。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通道包括连通所述导风段和所述第二通道的过渡段,所述导风段与所述第二通道自连接所述过渡段的位置朝向所述过渡段的同侧延伸。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通道设置于所述水雾通道外,所述第一通道包括具有所述出风口的导风段,所述导风段由导风筒围设形成,所述导风筒具有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水雾通道壁面相连,且所述出风口开设于所述水雾通道的壁面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风段相对所述水雾通道倾斜设置,所述导风段与所述第一段所呈的角度大于90°。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段以及所述第二通道延伸于所述第一通道的同侧。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道上开设有用于排放沉积后的水雾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的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通道远离所述出雾口的一侧壁面,且所述壳体底部开设出液口,所述排水口与所述出液口相互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排水口上封堵有的吸水件。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导热片以及加热膜,所述导热片包括两端贯通的套筒以及自所述套筒的内壁朝向内侧延伸形成的若干翅片,所述加热膜设置在所述套筒上,所述套筒的内部空间形成供所述风道内气体流经的通道。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底座以及储液箱,所述储液箱设置于所述底座上;
所述雾化腔形成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水雾通道穿设于所述储液箱中,且从所述底座所在的一侧朝向远离所述底座所在的一侧延伸;
所述底座上朝向所述储液箱所在的一侧凸设有设置于所述水雾通道一侧的收容件,所述收容件内部中空,形成一风腔;
所述底座还具有一分隔壁,所述分隔壁与所述入雾口相对设置;
形成所述第一通道的管道为第一管道,形成所述第二通道的管道为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设置于所述风腔内,所述第一管道穿过所述分隔壁且伸入至于所述水雾通道内部。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底座以及储液箱,所述储液箱设置于所述底座上;
所述雾化腔形成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水雾通道穿设于所述储液箱中,且从所述底座所在的一侧朝向远离所述底座所在的一侧延伸;
所述底座上朝向所述储液箱所在的一侧凸设有设置于所述水雾通道一侧的收容件,所述收容件内部中空,形成一风腔;
形成所述第一通道的管道为第一管道,形成所述第二通道的管道为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设置于所述风腔内,所述第一管道穿过所述收容件靠近所述水雾通道的壁面,且与所述水雾通道的壁面相互连接。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中的加湿设备,由于出风口与水雾通道连通,自风道流入的气体能够与第一段内的水雾在所述第一段内混合,另外,由于风道能够向第一段内输入自出风口朝向出雾口方向流动的气体,在第一段内的水雾和气体经出雾口流出后,第一段内的压强降低并低于入雾口处的压强,从而水雾会从高压强的入雾口流向低压强的第一段内,然后经出雾口喷出,其中,由于从雾化腔内输出的水雾为冷雾,从风道内输出的气体经过加热装置后为热气,热气和冷雾混合后成为热雾最终被输出;再者,由于加热组件设在风道内或水雾通道外,进而水雾通道内的水雾不会直接沉积至加热组件上,大大降低了加热组件上产生污垢以及被水雾腐蚀的可能,延长了加热组件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加湿设备通过关闭加热组件还能够喷出冷的水雾,而且由热的水雾转变为冷的水雾,或由冷的水雾转变为热的水雾时所需等待时间少,用户几乎无需等待,提高用户的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加湿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的加湿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加湿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加湿设备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加湿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其中:10、壳体;11、储液箱;11a、雾化腔;11b、储液腔;11c、过水孔;11d、底座;11e、储液箱上壳;11f、储液箱底壁;11g、第一进气口;11h、通气口;11i、风腔;11j、第二进气口;11k、收容件;11m、排水通道;11n、穿孔;11p、出液口;11q、分隔壁;12、雾化装置;13、浮子;14、封堵件;100、水雾通道;101、入雾口;102、出雾口;110、第一段;120、第二段;200、风道;201、出风口;202、进风口;210、第一通道;211、导风段;212、过渡段;2121、限流段;213、导风筒;214、第一管道;220、第二通道;221、第二管道;300、风扇组件;400、加热组件;410、导热片;411、套筒;412、翅片;420、加热膜;510、排水口;520、吸水件;600、香薰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容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照图1-图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湿设备,该加湿设备主要通过喷雾的方式实现加湿的目的,故而本实施例中的加湿设备还可以是其它使用喷雾原理实现加湿目的设备。
在一实施例中,加湿设备包括壳体10、设置在壳体10内的雾化腔11a、水雾通道100、风道200、风扇组件300以及加热组件400。其中,水雾通道100设置于壳体10之中,具有与雾化腔11a连通的用于进水雾的入雾口101以及与外界连通以用于出雾的出雾口102,入雾口101与出雾口102相互连通;风道200设置于壳体10之中,具有与水雾通道100连通的出风口201以及与外界连通以用于进风的进风口202,出风口201位于水雾通道100的延伸路径上,且置于入雾口101以及出雾口102之间;风扇组件20用于使气体自进风口流向出风口201;加热组件400设置在风道200的延伸路径上,能够为风道200内流向水雾通道100内的气体加热;水雾通道100包括自出风口201至出雾口102的第一段110,风道200被配置为风道200内的气流从出风口201输出后进入第一段110并朝向出雾口102方向流动。对于壳体10,该壳体10包括底座11d以及储液箱11,储液箱11设置于底座11d上。底座11d内设有雾化腔11a,雾化装置12位于雾化腔11a内并能够将雾化腔11a内的水雾化为水雾,储液箱11内具有储液腔11b。
进一步具体地,储液箱11包括储液箱上壳11e以及储液箱底壁11f,储液箱底壁11f夹设在底座11d与储液箱上壳11e之间,储液箱底壁11f盖设在底座11d上并与底座11d围合形成雾化腔11a,储液箱上壳11e罩设在储液箱底壁11f上并与储液箱底壁11f围合形成储液腔11b。
请参照图3,雾化腔11a毗邻储液腔11b,储液腔11b内可用于盛放附加的水,储液箱底壁11f上开设有连通储液腔11b与雾化腔11a的过水孔11c,当雾化腔11a内的水位高度低于预设值时,储液腔11b内的水经过水孔11c流向雾化腔11a内,当雾化腔11a内的水位达到预设高度时,则储液腔11b内的水不再通过过水孔11c继续向雾化腔11a内的添加水。通过增设储液腔11b,即可以避免加湿设备内的水很快被喷完,又可以避免雾化腔11a内盛放过量的水而导致雾化难度增高。
进一步地,在加湿设备正常工作时,该储液腔11b位于雾化腔11a的上方,以方便储液腔11b内的水流向雾化腔11a。当然,储液腔11b也可以位于雾化腔11a的侧方,通过水泵等装置将储液腔11b内的水输送至雾化腔11a内。
请参照图3,为了控制过水孔11c的通断,加湿设备还包括设置在雾化腔11a内的浮子13以及用于封堵过水孔11c的封堵件14,封堵件14与浮子13联动设置,当雾化腔11a内的水位达到预设位置时,浮子13能够驱动封堵件14密封封堵在过水孔11c上;当雾化腔11a内的水位未达到预设位置时,封堵件14与过水孔11c之间留有间隙。通过浮子13能够使雾化腔11a内的水位始终保持在预设值,以达到最佳喷雾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该壳体10的结构只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壳体10的众多实施例中的一种。
对于水雾通道100,如上所述,水雾通道100设于壳体10之中,并与雾化腔11a连通,进而雾化腔11a内产生的水雾能够通过水雾通道100喷出,具体地,水雾通道100具有与雾化腔11a连通的入雾口101以及与外界连通以用于出雾的出雾口102,入雾口101与出雾口102相互连通。
更具体地,水雾通道100穿设于储液箱11中,且从底座11d所在的一侧朝向远离底座11d所在的一侧延伸,出雾口102开设于储液箱11上,雾化腔11a内的水雾自入雾口101进入水雾通道100并经出雾口102喷出。
该壳体10上开设有将外界与雾化腔11a连通的第一进气口11g,通过第一进气口11g能够自外界向雾化腔11a内输入空气,从而使雾化腔11a内的压强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以使雾化腔11a内的水雾能够进入水雾通道100。
进一步地,底座11d上开设有与雾化腔11a连通的通气口11h,通气口11h设置于底座11d,且与雾化腔11a同侧设置,通气口11h与第一进气口11g连通,通气口11h位于预设水位的上方,进而可以避免雾化腔11a内的水进入通气口11h。
优选地,第一进气口11g开设在底座11d的底壁上,当然也可以开设在底座11d的侧壁上或壳体10的其它位置。
对于风道200,请参照图3所示,如上风道200设置于壳体10之中,风道200具有与水雾通道100连通的出风口201以及用于进风的进风口202,出风口201位于水雾通道100的延伸路径上,且出风口201位于入雾口101以及出雾口102之间,风扇组件300用于使气体自进风口202流向出风口201,进而使风道200内产生风,而加热组件400能够为风道200内流向水雾通道100内的气体进行加热,从而使风道200流向水雾通道100内的风为热风。
该水雾通道100包括第一段110,第一段110为水雾通道100自出风口201至出雾口102的部分,风道200被配置为风道200内的气流从出风口201输出后进入第一段110并朝向出雾口102方向流动,而不会朝向入雾口101流动。通过该第一段110与风道200的配合,至少能带来三个具体的效果,具体如下第一效果、第二效果和第三效果。
第一效果:风道200向第一段110内输入自出风口201朝向出雾口102方向流动的气体,即风道200的气体进入第一段110后继续由出风口201朝向出雾口102的方向流动,进而带动第一段110内的水雾也自出风口201朝向出雾口102的方向快速流动,最后经出雾口102喷出,故而使第一段110内的压强降低并低于入雾口101处的压强,从而水雾会从高压强的入雾口101流向低压强的第一段110内,然后经出雾口102喷出。
第二效果:由于风道200能够向第一段110内输入自出风口201朝向出雾口102方向流动的气体,进而能够使自风道200流入的气体与水雾在第一段110内混合,在混合的过程中,自风道200进入的气体的温度既能够影响水雾的温度,具体地,当加热组件400开启工作时,风道200进入第一段110内的气体是加热后的气体,进而在与第一段110的水雾混合后能够将水雾加热,并最后经出雾口102喷出热的水雾,需要说明的是,雾化腔11a内未设有加热器件,从雾化腔11a直接输出的水雾为冷雾,与从风道200内输出的加热后的气体混合后最终成为热雾被输出;当加热组件400关闭不工作时,风道200进入第一段110内的气体是冷的气体,从而自出雾口102喷的水雾也是冷的水雾。无论是通过加热组件400在风道200内加热气体,还是通过加热后的气体在第一段110内加热水雾,都能够快速加热到预设温度,也能够在加热组件400关闭时,由于加热组件400不再对气体加热,进而能够快速由喷出热的水雾转变为冷的水雾,进而使本实施例中的加湿设备可根据需求快速调节至所需状态的热雾或冷雾,用户几乎无需等待,用户体验更佳。
第三效果:风道200内的气流从出风口201输出后进入第一段110并朝向出雾口102方向流动,而不会朝向入雾口101流动,则说明风道200内的气流从风道200流出后会按照预定的路径流动,可以实现较短气流流动路径,另外,由于风200道内流出的气流不会朝向入雾口101方向流动,则表明气流不会流入雾化腔11a内,也不会在雾化腔11a内窜动,减少了由于气流在雾化腔11a内窜动所带来的气流阻力,从而使得出雾效率更高;且由于风道200内的气体为加热后的气体,而加热后的气体不会流入至雾化腔11a,不会因为雾化腔11a内的温度升高对雾化腔11a内的器件造成影响,保证了雾化腔11a工作环境和工作寿命。进一步,雾化腔11a内的水也不会回流到风道200中,避免了水对风道200内设置的器件产生腐蚀。
对于加热组件400,该加热组件400设在风道200内或水雾通道100外,具体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加热组件400设置在风道200内且位于水雾通道100内;第二种,加热组件400设置在风道200内且位于水雾通道100外,第三种,加热组件400设置在风道200上且位于水雾通道100外。以上三种情况中,水雾通道100内的水雾均不会直接沉积至加热组件400上,大大降低了加热组件400上产生污垢以及被水雾腐蚀的可能,延长了加热组件400的使用寿命,进而延长了本实施例中的加湿设备的使用寿命。
对于风扇组件300,风扇组件300设在风道200内或水雾通道100外,具体也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风扇组件300设置在风道200内且位于水雾通道100内;第二种,风扇组件300设置在风道200内且位于水雾通道100外,第三种,风扇组件300设置在风道200上且位于水雾通道100外。以上三种情况中,水雾通道100内的水雾均不会直接沉积至风扇组件300上,大大降低了风扇组件300上产生污垢以及被水雾腐蚀的可能,延长了风扇组件300的使用寿命,进而延长了本实施例中的加湿设备的使用寿命,也延长了本实施例中的加湿设备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当本申请中的加湿设备对风扇组件300的防污垢以及防腐蚀要求不高时,或者风扇组件300本身具有很好的防污垢以及防腐蚀性能时,本实施例中的风扇组件300也可以是不设置在风道200内或水雾通道100外,比如直接暴露于水雾通道100内。
本实施例中的风扇组件300和加热组件400优选为设在水雾通道100之外。
由于水雾通道100、风道200、风扇组件300以及加热组件400的配合能够带来如上有益效果,下面进一步对水雾通道100、风道200、风扇组件300以及加热组件400的结构进行细化说明。
对于风道200,请参照图3以及图8,风道200包括具有出风口201的第一通道210以及与第一通道210连通的第二通道220,第二通道220设在水雾通道100外,第二通道220用于安装风扇组件300和加热组件400,由于第二通道220设在水雾通道100外,进而可以避免水雾在重力的作用下沉积时落在第二通道220内或第二通道220上,进而可以避免水雾直接沉积在风扇组件300和加热组件400上。进一步,水雾通道100的第一段110以及第二通道220延伸于第一通道210的同侧,则说明第一段110与第二通道220并列设置,更加减小了水雾通道内的水雾沉积于第二通道220中,腐蚀第二通道200内的器件。
对于第二通道220,风扇组件300和加热组件400可以是安装在第二通道220内,也可以是第二通道220由加热组件400围合形成。
在一具体地实施例中,该实施例中,风扇组件300和加热组件400安装在第二通道220内。
优选地,第二通道220竖直或倾斜设置,且使第二通道220与第一通道210连接的端口比进风口202在竖直方向上距离出雾口102更远,进风口202形成于第二通道220远离第一通道210的一端,风扇组件300设置在第二通道220内靠近进风口202的一端,加热组件400设置在第二通道220内且位于风扇组件300和第二通道220与第一通道210连接的端口之间,风扇组件300能够使气体自进风口202流向第二通道220与第一通道210连接的端口。通过将风扇组件300和加热组件400设置在第二通道220内,能够有效地防止水雾与风扇组件300和加热组件400接触,从而防止风扇组件300和加热组件400产生污垢和被腐蚀。通过将第二通道220竖直或倾斜设置,能够使第二通道220内流出的气体的方向竖直向下或斜向下,以进一步避免水雾沉积在风扇组件300上和加热组件400上。
在另一具体地实施例中,第二通道220是由加热组件400围合形成,且风扇组件300安装在第二通道220的进风口202的一端上。具体地,加热组件400包括导热片410以及加热膜420,加热膜420贴设在导热片410上,以向导热片410上传导热量。
在该实施例中,导热片410包括两端贯通的套筒411以及自套筒411的内壁朝向内侧延伸形成的若干翅片412,加热膜420套设在套筒411上,套筒411的内部空间形成供风道200内气体流经的通道,且该通道为第二通道220,风扇组件300安装在第二通道220靠近进风口202的一端上以能够使气体经第二通道220流向第一通道210内,通过该翅片412能够提高导热能力,从而使通过第二通道220的气体能够被快速加热,本实施例中,同时也节约了生产第二通道220所需的材料成本,由于风扇组件300和加热组件400是安装在风道200外,从而更易于安装。
对于第一通道210,第一通道210包括具有出风口201的导风段211以及用于连通导风段211和第二通道220的过渡段212,过渡段212包括至少一段限流段2121,限流段2121为过渡段212与第二通道220相连的一段,在竖直且由入雾口101指向出雾口102的方向,限流段2121靠近导风段211的一端低于限流段2121靠近第二通道220的一端。进而使水雾沉积成液态水后想要进入第二通道220,必然会经过该限流段2121,而限流段2121靠近第二通道220的一端更高,在重力作用下,限流段2121可限制液态水进入第二通道220。
进一步地,导风段211与第二通道220自连接过渡段212的位置朝向过渡段212的同侧延伸。由于第二通道220与导风段211自连接过渡段212的位置朝向过渡段212的同侧延伸,进而能够使安装在第二通道220内或第二通道220上的风扇组件300或加热组件400能够避免与水雾接触。
为了进一步提高阻水效果,请参照图3、图4以及图7,风道200上位于出风口201与加热组件400之间的位置上,开设有用于排放沉积后的水雾的排水口510,排水口510的在竖直方向上位于风道200远离出雾口102的一侧壁面,具体地,排水口510开设在过渡段212上,且优选为排水口510的在竖直且由入雾口101指向出雾口102的方向低于过渡段212与第二通道220连接的端口,通过该排水口510能够使少许的、特殊情况下进入过渡段212的水雾经过排水口510时排出,而不会继续流动至第二通道220内,从而避免安装在第二通道220上或第二通道220内的风扇组件300和加热组件400与水雾接触。
为了防止沉积后的水流过排水口510,请参照图7,还包括封堵在排水口510上的吸水件520,优选为该吸水件520为海绵,通过海绵能够阻止水雾沉积后流入第二通道220内,还能够很大程度上防止气体自排水口510排出,从而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自出风口201流出的气体的流速的降低。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3以及图7,壳体10底部开设出液口11p,排水口510与出液口11p相互连通。具体地,壳体10包括将出液口11p与排水口510连通的排水通道11m,优选为,排水通道11m的出水口设置在底座11d的底壁上,以便于水的排放。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通道210具有限流段2121的情况下,无论第二通道220的具体结构及布局方位如何,均能够避免安装在第二通道220上或第二通道220内的风扇组件300和加热组件400与水雾接触。
为实现使风道200内的气流从出风口201输出后进入第一段110并朝向出雾口102方向流动,风道200的结构至少有两种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是风道200部分设置于水雾通道100内部,第二实施方式是风道200完全设置于水雾通道100外部。
风道200的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风道200部分设置于水雾通道100内部。
具体地,导风段211由导风筒213围设形成,优选为导风筒213伸入至水雾通道100内部,且出风口201朝向出雾口102所在的方向。从而使自导风段211流出的气体的流向与水雾通道100内的水雾的流向大致相同,从而使出雾口102喷出的水雾能够沿着第一段110的延伸方向。
优选地,导风筒213伸入至水雾通道100内部时,整个水雾通道10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段110延伸方向相同,导风段211与水雾通道100延伸方向相同。且水雾通道100以及导风段211均呈竖直方向设置,水雾通道100的中心轴线与导风段211的中心轴线是同一直线,进而使导风管的四周的水雾能够均匀的自出雾口102竖直向上喷出,喷雾效果更佳。
当导风筒213伸入至水雾通道100内部时,参照图2以及图3所示,底座11d上朝向储液箱11所在的一侧凸设有设置于水雾通道100一侧的收容件11k,收容件11k内部中空,形成一风腔11i;壳体10上还设有第二进气口11j,第二进气口11j与风腔11i相互连通。形成第一通道210的管道为第一管道214,形成第二通道220的管道为第二管道221,第二管道221设置于风腔11i内,以使风腔11i与风道200的进风口202连通,底座11d还具有一与入雾口101相对设置的分隔壁11q,该分隔壁11q可以是雾化腔11a底壁,或者是其他可以将风腔11i和雾化腔11a分开的壁面;第一管道214部分穿过分隔壁11q且伸入至于水雾通道100内部。
具体地,过渡段212呈U型,过渡段212与导风段211连接的端口与过渡段212与第二通道220连接的端口基本在同一水平面上,当导风段211竖着设置时,过渡段212与导风段211连接的端口水平设置,过渡段212与第二通道220连接的端口也水平设置,从而便于与竖直设置的导风筒213的连接。
更具体地,过渡段212固定在雾化腔11a的底壁上,过渡段212与导风段211连接的端口抵接在雾化腔11a的底壁的远离雾化腔11a的一个壁面上,此时分隔壁11q即为雾化腔11a的底壁,雾化腔11a的底壁上开设有与过渡段212和导风段211连接的端口对应的通口,导风段211安装在通口上,本实施例中的导风段211以及过渡段212能够方便的安装在壳体10上。需要说明的是,雾化腔11a的底壁与导风段211也可以是一体成型设置,以简化装配难度,并提高导风段211与底壁之间连接的密封性能。
进一步地,导风段211延伸至水雾通道100内距离出雾口102不太远的位置处,该位置可根据实验得出,即根据实验得出第一段110的最佳长度,具体思路为,以经过导风段211流出的气体能够在第一段110内将水雾加热到预设温度为前提,求得第一段110的最小长度,进而求得出风口201的最佳位置。由于出风口201越靠近出雾口102,出风口201流出的气体在水雾通道100内流动的距离越短,损失动能越小,则自出雾口102喷出的水雾和气体的速度越大,水雾喷的也就越高。
至于导风段211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优选为圆柱状,以易于加工和装配,当然,也可以是方形柱状或矩形柱状或其它形状。
风道200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该第二实施方式的风道200完全设置于水雾通道100外部。
为了降低风道200太长导致的成本增加,请参照图8以及图9,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通道210和第二通道220均设置于水雾通道100外,导风段211具有出风口201的一端与水雾通道100的壁面相连,出风口201开设于水雾通道100的壁面。由于出风口201位于水雾通道100的壁面上,无需将部分风道200设在水雾通道100内,进而使得第一通道210的长度无需太长,降低了制造风道200的材料成本,另外,由于风道200长度的降低,致使经风道200流出的气体的流速更大,喷雾效果更佳。
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导风段211相对水雾通道100倾斜设置,导风段211与第一段110所呈的角度大于90°。由于导风段211与第一段110所呈的角度大于90°,故而使导风段211内流出的气流能够经第一段110流向出雾口102。
请参照图8以及图9,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管道214是穿过分隔壁11q延伸至水雾通道100内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管道214穿过收容件11k靠近水雾通道100的壁面,且与水雾通道100的壁面相互连接。具体地,收容件11k上开设有穿孔11n,第一管道214穿过穿孔11n与水雾通道100的壁面相互连接,进而使第一通道210的长度大大降低,提高了经第一通道210流出的气体的速度。
优选地,第一段110竖直设置,优选为第一段110呈圆台状,且靠近出风口201处的面积更小,从而使第一段110的内壁呈倾斜状态,从而使第一段110的内壁对导风段211流出的气体具有一导向作用,避免了导风段211流出的气体与第一段110的内壁的直接冲击。
当然,第一段110也可以是相对竖直方向倾斜设置,比如第一段110的倾斜角度与导风段211分别相对竖直的两个相对方向的倾斜角度相同或相近,从而使导风段211流出的气体不会受到第一段110内壁的阻挡,使导风段211流向第一段110内的气体的流速保持在最大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水雾通道100还包括用于形成出风口201的第二段120。
第二段120呈圆柱状或棱柱状或圆台状或梯台状,且当第二段120呈圆台状或梯台状时,第二段120朝向出雾口102的一端的面积大于远离出雾口102的一端的面积。当第二段120呈圆柱状或棱柱状,由于出风口201形成于第二段120上,而水雾在沉积时由于重力作用竖直向下,移动,进而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会自出风口201进入风道200内的,从而可以避免安装在风道200上或风道200内的风扇组件300和加热组件400与水雾接触;当第二段120呈圆台状或梯台状且竖直设置时,由于第二段120朝向出雾口102的一端的面积大于远离出雾口102的一端的面积,同样的原理,水雾更不可能自出风口201进入风道200内的。
为了避免自出风口201进入风道200内水雾,且不愿使水雾通道100的形状过于复杂,水雾通道100内壁上与出风口201对应的位置上向内侧延伸形成有一遮沿(图中未示出),具体地,该遮沿形成在第一段110上,即,使遮沿设在出雾口102与出风口201之间,通过该遮沿同样可以避免水雾沉积时进入出风口201。
在上述两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实施方式是将风道200的部分设置于水雾通道100内部,可使出雾口102喷出的水雾能够沿着第一段110的延伸方向,可避免自出风口201流出的气体不与水雾通道100内壁直接冲撞。第二实施方式是风道200完全设置于水雾通道100外部,在保证出雾口102喷出的水雾能够沿着第一段110的延伸方向的情况下,可减小风道200的长度,以提高气体流动的速度。
对于水雾通道100,水雾通道100优选为圆台状,且水雾通道100出雾口102一端的面积大于入雾口101一端的面积,当雾化腔11a产生雾气后,由于水雾通道100入雾口101一端的面积比较小,故而更容易使压强增大,而水雾通道100出雾口102一端的面积比较大,压强相对来说会更小,从而增加了水雾通道100出雾口102与入雾口101之间的压强差,进一步提高本申请的加湿设备的喷雾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水雾通道100的形状可根据不同的实施方式适当修改,比如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水雾通道100呈圆柱状,或水雾通道100呈圆台状,又或水雾通道100的第一段110和其它部分又分别呈不同类型的形状。
请参照图1以及图4,底座11d上可拆卸的安装有香薰盒600,底座11d上开设有供香薰盒600内的香气进入雾化腔11a的香薰孔,当然,该香薰孔的形状不做限定,该香薰孔开设在雾化腔11a内的预设水位之上,以防止雾化腔11a内的水自香薰孔流出。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雾化腔;
水雾通道,设置于所述壳体之中,具有与所述雾化腔连通的用于进水雾的入雾口以及与外界连通以用于出雾的出雾口,所述入雾口与所述出雾口相互连通;
风道,设置于所述壳体之中,具有与所述水雾通道连通的出风口以及与外界连通以用于进风的进风口,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水雾通道的延伸路径上,且置于所述入雾口以及所述出雾口之间;
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用于使气体自所述进风口流向所述出风口;以及
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风道的延伸路径上,能够为所述风道内流向所述水雾通道内的气体加热;
所述水雾通道包括自所述出风口至所述出雾口的第一段,所述风道被配置为所述风道内的气流从所述出风口输出后进入所述第一段并朝向所述出雾口方向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包括具有所述出风口的第一通道以及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用于安装所述风扇组件和所述加热组件,且所述第二通道设在所述水雾通道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包括具有所述出风口的导风段,所述导风段由导风筒围设形成,所述导风筒伸入至所述水雾通道内部,且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出雾口所在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包括连通所述导风段和所述第二通道的过渡段,所述导风段与所述第二通道自连接所述过渡段的位置朝向所述过渡段的同侧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设置于所述水雾通道外,所述第一通道包括具有所述出风口的导风段,所述导风段由导风筒围设形成,所述导风筒具有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水雾通道壁面相连,且所述出风口开设于所述水雾通道的壁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段相对所述水雾通道倾斜设置,所述导风段与所述第一段所呈的角度大于90°。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以及所述第二通道延伸于所述第一通道的同侧。
8.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上开设有用于排放沉积后的水雾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通道远离所述出雾口的一侧壁面,且所述壳体底部开设出液口,所述排水口与所述出液口相互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水口上封堵有的吸水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导热片以及加热膜,所述导热片包括两端贯通的套筒以及自所述套筒的内壁朝向内侧延伸形成的若干翅片,所述加热膜设置在所述套筒上,所述套筒的内部空间形成供所述风道内气体流经的通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以及储液箱,所述储液箱设置于所述底座上;
所述雾化腔形成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水雾通道穿设于所述储液箱中,且从所述底座所在的一侧朝向远离所述底座所在的一侧延伸;
所述底座上朝向所述储液箱所在的一侧凸设有设置于所述水雾通道一侧的收容件,所述收容件内部中空,形成一风腔;
所述底座还具有一分隔壁,所述分隔壁与所述入雾口相对设置;
形成所述第一通道的管道为第一管道,形成所述第二通道的管道为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设置于所述风腔内,所述第一管道穿过所述分隔壁且伸入至于所述水雾通道内部。
12.根据权利要求5-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以及储液箱,所述储液箱设置于所述底座上;
所述雾化腔形成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水雾通道穿设于所述储液箱中,且从所述底座所在的一侧朝向远离所述底座所在的一侧延伸;
所述底座上朝向所述储液箱所在的一侧凸设有设置于所述水雾通道一侧的收容件,所述收容件内部中空,形成一风腔;
形成所述第一通道的管道为第一管道,形成所述第二通道的管道为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设置于所述风腔内,所述第一管道穿过所述收容件靠近所述水雾通道的壁面,且与所述水雾通道的壁面相互连接。
CN202110173096.1A 2021-02-08 2021-02-08 加湿设备 Pending CN1127811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73096.1A CN112781136A (zh) 2021-02-08 2021-02-08 加湿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73096.1A CN112781136A (zh) 2021-02-08 2021-02-08 加湿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1136A true CN112781136A (zh) 2021-05-11

Family

ID=75761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73096.1A Pending CN112781136A (zh) 2021-02-08 2021-02-08 加湿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81136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73650A (zh) * 2023-05-23 2023-06-23 广东科高电器有限公司 热雾雾化器
CN116608522A (zh) * 2023-06-12 2023-08-18 东莞市泰源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汽雾加热功能的加湿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73650A (zh) * 2023-05-23 2023-06-23 广东科高电器有限公司 热雾雾化器
CN116273650B (zh) * 2023-05-23 2023-08-22 广东科高电器有限公司 热雾雾化器
CN116608522A (zh) * 2023-06-12 2023-08-18 东莞市泰源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汽雾加热功能的加湿器
CN116608522B (zh) * 2023-06-12 2024-05-17 东莞市泰源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汽雾加热功能的加湿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81136A (zh) 加湿设备
US10989424B2 (en) Atomization humidifier
CN209857215U (zh) 加湿结构、具有其的空调系统和空气处理系统
CN112303735A (zh) 吹风设备
CN215260262U (zh) 加湿设备
CN105796314A (zh) 家用桑拿机
CN102927644A (zh) 一种纺丝空调机组热水喷淋装置
JP7431938B2 (ja) ボックスカバー、水ボックス、加湿装置及びブロー機器
CN210220117U (zh) 一种加湿器
CN210128440U (zh) 座吊式空调器
CN113154574A (zh) 加湿设备
CN218884245U (zh) 一种空调导水结构及其空调
CN108105891B (zh) 空气处理机
CN216143885U (zh) 冷风扇
CN111964162A (zh) 加湿单元、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4446563U (zh) 家用桑拿机
CN209857211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18581849U (zh) 一种有散热结构的风机
CN215809023U (zh) 一种加湿器
CN212901838U (zh) 一种带出雾引导组件的加湿器
CN219177876U (zh) 一种出风量大的加湿器
CN209857214U (zh) 加湿结构、具有其的空调系统和空气处理系统
CN113623742B (zh) 水净化模块及空调
CN210373926U (zh) 水箱组件和加湿器
CN219889630U (zh) 一种高效且可切换排换气的浴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