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距可调的皮带传送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皮带传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间距可调的皮带传送机构。
背景技术
皮带传送属于接触式传送作业的方式。实施过程一般为:工件在传动皮带上传送移动,被光电式或电磁式接近感应开关感应到,该开关会发送信号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收到信号后,会发送信号(含延时信号)给传动系统,传动部件收到指令后带动或加速带动皮带传送线传送工件。
对于现有的多根皮带的皮带传送机构,由于间距固定,存在其皮带根数无法与不同的产品规格匹配,在生产小的产品规格时就会有皮带接触不到工件,皮带线过多而浪费;如果皮带线少,在生产大的产品规格时就会有工件不能完全或大面积的接触工件。
对此,中国专利文献申请号201910431157.2公开一种任意宽度等宽可调皮带线体,包括调节板、六角钢滑动轴套、第一同步轮、主动轮、从动轮、皮带、滑轨、滑块、第二同步轮、轴固定手柄、调节手轮、丝杆、丝杆固定座和滚针轴承,所述调节板平行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调节板底部中间位置处安装有丝杆固定座,两个所述调节板之间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同步轮,所述第二同步轮两端均转动连接有丝杆。该实用新型的皮带输送线通过电机调整传动速度,线体宽度可调节,各转轮间距始终相同并可调节。然而,其六角钢轴与主动轮之间通过六角钢滑动轴套滑动连接,即六角钢滑动轴套与主动轮之间以及六角钢滑动轴套与六角钢轴之间均为滑动摩擦,磨损大、使用寿命短、故障率高,而普通的滚动轴承由于其设计的滚动方向限制,无法适用在该具有两个方向的移动机构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间距可调的皮带传送机构,移动阻力小、磨损少、故障率低、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间距可调的皮带传送机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间距可调的皮带传送机构,包括基台,所述基台上设有至少两条导轨,每条所述导轨上设有若干相对导轨可滑动的滑块;若干第一传动带组件,所述第一传动带组件包括主动轮、从动轮以及传动连接主动轮与从动轮的传动带,其中,所述主动轮可转动的安装于一导轨的对应滑块上,所述从动轮可转动的安装于另一导轨的对应滑块上;动力轴,用于传动连接若干主动轮;以及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动力轴转动;其中,所述第一传动带组件还包括设于主动轮两侧的套设于动力轴的直线轴承、固定于主动轮对应滑块上的用于限制直线轴承和主动轮在动力轴轴向移动的支撑板,以及设于直线轴承与支撑板之间的第一滚动轴承,所述直线轴承内环与动力轴表面匹配,所述直线轴承外环与主动轮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动力轴上开设一沿动力轴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所述主动轮的内环面突出有与凹槽匹配的连接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直线轴承的外环径向凸出形成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一侧与主动轮固定连接,另一侧抵接于第一滚动轴承。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动轮内环面的两侧开设第一容置槽,两个所述直线轴承的一端分别伸入两第一容置槽内;所述支撑板内侧开设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滚动轴承设于第二容置槽内,所述直线轴承另一端伸入第一滚动轴承内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传动带组件还包括挡板、从动轴以及调节件,所述挡板设于从动轮的两侧,所述挡板上开设有调节孔,所述从动轴一端位于一侧挡板的调节孔中,另一侧延伸穿过对应从动轮,并继续延伸至另一侧挡板的调节孔中,所述调节件用于调节从动轴在调节孔长度方向的位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调节孔侧壁开设有一沿所述第一传动带组件的传送方向延伸的螺纹孔,所述调节件一端自螺纹孔伸入调节孔,并与从动轴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调节孔为腰形孔,所述调节孔的长度方向与第一传动带组件的传送方向相同,所述调节孔的宽度与从动轴直径相匹配。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从动轴与从动轮之间设有第二滚动轴承。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传动带组件还包括用于支撑传送带的带托以及用于支撑带托的条形型材,所述带托和条形型材设于环形的传送带的中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传送带上设有用于实时清理传送带的毛刷。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间距可调的皮带传送机构的有益效果是:驱动组件驱动动力轴转动,主动轮跟随转动,直线轴承跟随主动轮转动,传动带移动并传送工件,此时直线轴承与动力轴之间没有相对位移,位于直线轴承与支撑板之间的第一滚动轴承工作。当需要调整传送带的间距时,沿导轨长度方向移动对应的滑块,第一传动带组件跟随移动,此时,支撑板沿动力轴的轴向移动,并推动直线轴承跟随移动,直线轴承与动力轴之间发生滚动摩擦。本间距可调的皮带传送机构,移动阻力小、磨损少、故障率低、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间距可调的皮带传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间距可调的皮带传送机构的第一传动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间距可调的皮带传送机构的第一传动带组件的主动轮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间距可调的皮带传送机构的第一传动带组件的主动轮一侧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间距可调的皮带传送机构的第一传动带组件的从动轮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间距可调的皮带传送机构的第一传动带组件的从动轮一侧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
请参考图1,一种间距可调的皮带传送机构,包括基台10、若干平行设置的第一传动带组件20、动力轴30以及驱动组件40。
请参考图1和图2,基台10上设有至少两条导轨11,每条导轨11上设有若干相对导轨11可滑动的滑块12。第一传动带组件20包括主动轮21、从动轮22以及传动连接主动轮21与从动轮22的传动带23。其中,主动轮21可转动的安装于一导轨11的对应滑块12上,从动轮22可转动的安装于另一导轨11的对应滑块12上。动力轴30用于传动连接若干主动轮21。驱动组件40用于驱动动力轴30转动。
请参考图3和图4,第一传动带组件20还包括设于主动轮21两侧的套设于动力轴30的直线轴承28、固定于主动轮21对应滑块上的用于限制直线轴承28和主动轮21在动力轴30轴向移动的支撑板27,以及设于直线轴承28与支撑板27之间的第一滚动轴承282。直线轴承28的内环与动力轴30表面匹配,直线轴承28外环与主动轮30固定连接。
动力轴30上开设一沿动力轴30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主动轮21内环面突出有与凹槽匹配的连接键211。动力轴30的转动通过凹槽与连接键211的配合实现传递,结构简单、对中性好、适合高速、大扭矩传递。
具体的,直线轴承28的外环径向凸出形成环形凸起281,环形凸起281一侧与主动轮21固定连接,另一侧抵接于第一滚动轴承282。
主动轮21内环面的两侧开设第一容置槽212,两个直线轴承28的一端分别伸入两第一容置槽212内。支撑板27内侧开设第二容置槽,第一滚动轴承282设于第二容置槽内,直线轴承28另一端伸入第一滚动轴承内。
传动时,动力轴30转动,主动轮21、直线轴承28跟随转动,此时第一滚动轴承282起到滚动摩擦以降低摩擦阻力的作用。调整间距时,主动轮21、支撑板27、直线轴承28相对动力轴30移动,此时直线轴承28与动力轴30之间产生滚动摩擦。
请参考图5和图6,第一传动带组件20还包括挡板24、从动轴25以及调节件26,挡板24设于从动轮22的两侧,挡板24上开设有调节孔241,从动轴25一端位于一侧挡板24的调节孔241中,另一侧延伸穿过对应从动轮22,并继续延伸至另一侧挡板24的调节孔241中。在第一传动带组件20的传送方向上,调节孔241的长度尺寸大于从动轴25直径尺寸。
调节件26用于调节从动轴25在调节孔241长度方向的位置。具体的调节孔241侧壁开设有一沿第一传动带组件20的传送方向延伸的螺纹孔,调节件26一端自螺纹孔伸入调节孔241,并与从动轴25连接。该调节件26具体为螺栓,调节件26带有螺纹一端与螺纹孔相匹配。
从动轴25与从动轮22之间设有第二滚动轴承252,以减低摩擦,减少磨损,延长使用寿命。从动轴25的两端通过锁紧块251可拆卸的锁紧于挡板24,以避免传动过程中传送带因震动而松动。
请参考图1,驱动组件40包括电机41以及传动连接电机41的第二传动带组件42,第二传动带组件42与动力轴30传动连接。
请参考图2,第一传动带组件20还包括用于支撑传送带23的带托29以及用于支撑带托的条形型材,带托29和条形型材设于环形传送带23的中部。带托29条形板部以及自条形板部两侧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延伸部,该带托29的最高点低于传送带的上表面。第一传动带组件20上设有定位组件,定位组件用于第一传动带组件20在导轨11长度方向上的定位。
请参考图5和图6,上述方案中,调节孔241为腰形孔,调节孔24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传动带组件20的传送方向相同,调节孔241的宽度与从动轴25直径相匹配。
请参考图1,传送带23上设有用于实时清理传送带的毛刷231,毛刷231设于传送带23下方并与传送带下表面接触。传动带23上还设有涨紧托轮,用于传动带23的张紧。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间距可调的皮带传送机构,驱动组件40驱动动力轴30转动,主动轮21跟随转动,直线轴承28跟随主动轮21转动,传动带23移动并传送工件,此时直线轴承28与动力轴30之间没有相对位移,位于直线轴承28与支撑板27之间的第一滚动轴承282工作。当需要调整传送带23的间距时,沿导轨11长度方向移动对应的滑块12,第一传动带组件20跟随移动,此时,支撑板27沿动力轴30的轴向移动,并推动直线轴承28跟随移动,直线轴承28与动力轴30之间发生滚动摩擦。
调节传动带23的张紧力时,通过转动调节件26,即可调整调节件26在第一传动带组件20的传送方向上的位置,进而实现从动轴25、从动轮22在该方向上的位置,实现对传动带23张紧力的调节。本间距可调的皮带传送机构,移动阻力小、磨损少、故障率低、使用寿命长。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