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24399U - 颈部按摩仪 - Google Patents

颈部按摩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24399U
CN211724399U CN201922501410.5U CN201922501410U CN211724399U CN 211724399 U CN211724399 U CN 211724399U CN 201922501410 U CN201922501410 U CN 201922501410U CN 211724399 U CN211724399 U CN 2117243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ssage
massage head
neck
boss
huma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50141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杰
王子瑞
洪湧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50141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243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243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243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颈部按摩仪,包括:中间支架;第一按摩头、第二按摩头和第三按摩头,第一按摩头、第二按摩头和第三按摩头安装于中间支架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第一按摩头、第二按摩头和第三按摩头沿中间支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按摩头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具有第一按摩弧面,第二按摩头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具有第二按摩弧面,第三按摩头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具有第三按摩弧面,第一按摩弧面、第二按摩弧面和第三按摩弧面位于同一弧形面;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第一夹臂安装于所述中间支架的一端,第二夹臂安装于所述中间支架的另一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能够减少刺痛感,提升按摩效果。

Description

颈部按摩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保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颈部按摩仪。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许多患者选择颈部按摩仪缓解和治疗颈椎病。颈部按摩仪是一种对人体通过电脉冲的方式进行按摩的专业设备,可以帮助改善颈部血液循环,有效缓解颈部肌肉僵直、疼痛问题。但相关技术中的颈部按摩仪主要对颈椎两侧部位进行按摩,按摩面积小,贴合性不好,按摩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刺痛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颈部按摩仪,该颈部按摩仪能够减少刺痛感,提升按摩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颈部按摩仪,所述颈部按摩仪包括:中间支架;第一按摩头、第二按摩头和第三按摩头,所述第一按摩头、所述第二按摩头和所述第三按摩头安装于所述中间支架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所述第一按摩头、所述第二按摩头和所述第三按摩头沿所述中间支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按摩头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具有第一按摩弧面,所述第二按摩头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具有第二按摩弧面,所述第三按摩头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具有第三按摩弧面,所述第一按摩弧面、所述第二按摩弧面和所述第三按摩弧面位于同一弧形面;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中间支架的一端,所述第二夹臂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中间支架的另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能够减少刺痛感,提升按摩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按摩头在所述中间支架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按摩头和所述第三按摩头之间,所述第一按摩弧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按摩弧面和所述第三按摩弧面中每一个的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按摩头和所述第二按摩头的相邻侧沿之间的直线距离为5mm~20mm;所述第一按摩头和所述第三按摩头的相邻侧沿之间的直线距离为5mm~2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二按摩头的远离所述第一按摩头的侧沿和所述第三按摩头的远离所述第一按摩头的侧沿之间的直线距离为80mm~13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中间支架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设有第一凸台、第二凸台和第三凸台,所述第一按摩头安装于所述第一凸台,所述第二按摩头安装于所述第二凸台,所述第三按摩头安装于所述第三凸台。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台为横截面积向人体颈部的方向逐渐减小的圆台形;所述第二凸台为横截面积向人体颈部的方向逐渐减小的圆台形,且所述第二凸台的朝向所述第一凸台的侧表面与所述中间支架之间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二凸台的背向所述第一凸台的侧表面与所述中间支架之间的角度;所述第三凸台为横截面积向人体颈部的方向逐渐减小的圆台形,且所述第三凸台的朝向所述第一凸台的侧表面与所述中间支架之间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三凸台的背向所述第一凸台的侧表面与所述中间支架之间的角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凸台、所述第二凸台和所述第三凸台的横截面均为长方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按摩头、所述第二按摩头和所述第三按摩中的每一个包括:电极支架,所述电极支架安装于所述中间支架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电极片,所述电极片安装于所述电极支架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所述第一按摩弧面、所述第二按摩弧面和所述第三按摩弧面形成于对应电极片的朝向人体颈部的表面;其中,所述电极片向所述人体颈部的方向凸出所述电极支架0.2mm~2.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中间支架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第一按摩弧面、所述第二按摩弧面和所述第三按摩弧面所处的弧形面的直径为90mm~14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中间支架包括:柔性支架,所述第一按摩头、所述第二按摩头和所述第三按摩头安装于所述柔性支架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弹性支架,所述弹性支架安装于所述柔性支架的背向人体颈部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夹臂连接于所述柔性支架和所述弹性支架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夹臂连接于所述柔性支架和所述弹性支架中的至少一个。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颈部按摩仪1、
中间支架100、第一按摩头200、第二按摩头300、第三按摩头400、
第一按摩弧面210、第二按摩弧面310、第三按摩弧面410、
第一夹臂500、第二夹臂600、
第一凸台220、第二凸台320、第三凸台420、
电极支架140、电极片141、柔性支架11、弹性支架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包括中间支架100、第一按摩头200、第二按摩头300和第三按摩头400。
第一按摩头200、第二按摩头300和第三按摩头400安装于中间支架100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第一按摩头200、第二按摩头300和第三按摩头400沿中间支架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按摩头200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具有第一按摩弧面210,第二按摩头300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具有第二按摩弧面310,第三按摩头400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具有第三按摩弧面410,第一按摩弧面210、第二按摩弧面310和第三按摩弧面410位于同一弧形面。第一夹臂500可转动地安装于中间支架100的一端,第二夹臂600可转动地安装于中间支架100的另一端。
具体而言,颈部按摩仪1通过在中间支架100设置第一按摩头200、第二按摩头300和第三按摩头400,保证第一按摩弧面210、第二按摩弧面310和第三按摩弧面410处在同一个圆弧面,圆弧面形状与人体颈部形状匹配。第一夹臂500和第二夹臂600的横截面大体呈相对的弧形,第一夹臂500可以围绕中间支架100的一端转动,第二夹臂600可以围绕中间支架100另一端转动。第一夹臂500和第二夹臂600配合第一按摩头200、第二按摩头300和第三按摩头400在颈部对颈部按摩仪1进行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通过设置第一按摩头200、第二按摩头300和第三按摩头400,可以同时按摩人体颈椎两侧相对应的穴位和按摩人体颈椎部位,第一按摩弧面210、第二按摩弧面310和第三按摩弧面410在同一个圆弧面上,由于人体颈部的外表面为近似圆弧面,第一按摩弧面210、第二按摩弧面310和第三按摩弧面410形状与人体颈部形状适配。第一按摩头200、第二按摩头300和第三按摩头400与人体脖颈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减少刺痛感,提升按摩效果。并且在佩戴时,第一夹臂500和第二夹臂600可扩张,使颈部容易伸到第一夹臂500和第二夹臂600之间与第一按摩头200、第二按摩头300和第三按摩头400匹配,按摩头随着第一夹臂500和第二夹臂600的扩张而发生位置变化以适应不同颈围的人群,既能将颈部按摩仪1牢固固定在颈部,又方便摘下。同时进一步地提高颈部触感,使得产品的适用人群更加广泛。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具有减少刺痛感,提升按摩效果等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按摩头200在中间支架10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第二按摩头300和第三按摩头400之间,第一按摩弧面210的面积大于第二按摩弧面310和第三按摩弧面410中每一个的面积。
第一按摩头200设置于中间支架100的中部,第二按摩头300和第三按摩头400分别邻近中间支架100的左端部和右端部设置且两者关于中间支架100的中心处的对称设置,在第一按摩头200、第二按摩头300和第三按摩头400与颈部接触时候,形成三个支点,相比两个按摩头的颈部按摩仪1佩戴更加稳固。且第一按摩弧面210与颈部接触面积更大,增加佩戴舒适感。
进一步地,第一按摩头200和第二按摩头300的相邻侧沿之间的直线距离S1为5mm~20mm。第一按摩头200和第三按摩头400的相邻侧沿之间的直线距离S2为5mm~20mm。其中,S1可以等于S2。
这样使得第一按摩头200,第三按摩头400,第三按摩头400处于颈部相应区域肌束位置,彼此相邻的第一按摩头200和第二按摩头300,以及第一按摩头200和第三按摩头400同时作用于同一块肌肉的概率增加,保证有更好的按摩体验,也可以避免第一按摩头200与第二按摩头300,以及第二按摩头300与第三按摩头400的距离过近,而导致两个按摩头因调整姿态而接触,避免导致短路情况的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按摩头300的远离第一按摩头200的侧沿和第三按摩头400的远离第一按摩头200的侧沿之间的直线距离S0为80mm~130mm。
由此,可以使得两侧的第二按摩头300和第三按摩头400能同时按摩颈部侧面的肌肉,进而,第二按摩弧面310和第三按摩弧面410能够更好地贴合颈部皮肤,减少刺痛,提高按摩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中间支架100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设有第一凸台220、第二凸台320和第三凸台420,第一按摩头200安装于第一凸台220,第二按摩头300安装于第二凸台320,所按述第三按摩头400安装于第三凸台420。
中间支架100的第一凸台220、第二凸台320和第三凸台420向朝向人体颈部一侧凸起,由此,在使用状态,人体肌肤给予按摩头压力,当第一凸台220、第二凸台320和第三凸台420为具有可变形能力的材料制成时,例如,第一凸台220、第二凸台320和第三凸台420可以由柔性更好的硅胶材料或相较于中间支架100更薄的材料制成,因此,第一按摩头200可以压迫第一凸台220,第二按摩头300可以压迫第二凸台320,第三按摩头400可以压迫第三凸台420,使得第一凸台220、第二凸台320和第三凸台420发生形变以适应人体颈部的形状,当凸台为硬质材料制成时,由于中间支架100的可变形能力,第一按摩头200可以压迫第一凸台220、第二按摩头300可以压迫第二凸台320、第三按摩头400可以压迫第三凸台420,第一凸台220、第二凸台320和第三凸台420压迫中间支架100,使得中间支架100发生形变,因此,第一按摩头200、第二按摩头300和第三按摩头400可以做扭摆运动以适应人体颈部的形状。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凸台220为横截面积向人体颈部的方向逐渐减小的圆台形。第二凸台320为横截面积向人体颈部的方向逐渐减小的圆台形,且第二凸台320的朝向第一凸台220的侧表面与中间支架100之间的角度α1小于第二凸台320的背向第一凸台220的侧表面与中间支架100之间的角度β1。第三凸台420为横截面积向人体颈部的方向逐渐减小的圆台形,且第三凸台420的朝向第一凸台220的侧表面与中间支架100之间的角度α2小于第三凸台420的背向第一凸台220的侧表面与中间支架100之间的角度β2。其中,α1与α2可以相等,β1与β2可以相等。
如此,第二凸台320、第三凸台420的朝向第一凸台220的侧表面与中间支架100形成了一个坡度较为平缓的近似平面,α1和α2呈锐角,在按摩头挤压第二凸台320、第三凸台420时,由于第二凸台320、第三凸台420的朝向第一凸台220的侧表面的可承力能力较差,因此优先发生变形。这样,位于两侧的第二按摩头300、第三按摩头400与位于中间的第一按摩头200之间呈一定角度,而正是由于位于两侧的按摩头按摩人体颈部的两侧部位,在佩戴时,位于两侧的第二按摩头300、第三按摩头400会优先接触脖颈,因此,第二按摩头300、第三按摩头400随颈部更好的变形贴合,便于按摩头调整姿态,使佩戴舒适。且可以理解,由于设置了三个按摩头,而中间支架100上的位置有限,在第一按摩头200或第二按摩头300或第三按摩头400压迫中间支架100发生形变时,可能会与中间支架100接触产生形变,以至于影响到相邻的第一按摩头200或第二按摩头300或第三按摩头400,导致按摩头与人体皮肤接触不良,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二凸台320、第三凸台420朝向第一凸台220的侧表面优先变形而使得第一按摩头200、第二按摩头300、第三按摩头400对中间支架100的影响尽可能小,有效避免了上述缺陷的产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凸台220、第二凸台320和第三凸台420的横截面均为长方形。
第一凸台220、第二凸台320和第三凸台420的横截面为长方形的形状,截面边缘为直线。使得第一按摩头200与第一凸台220,第二按摩头300与第二凸台320,第三按摩头400与第三凸台420安装时有方向性,第一按摩头200、第二按摩头300和第一按摩头200安装时可利用安装凸台进行定位,利于按摩头组件的安装,提高了组装效率和减小位置误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按摩头200、第二按摩头300和第三按摩中的每一个包括电极支架140和电极片141。
电极支架140安装于中间支架100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电极片141安装于电极支架140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第一按摩弧面210、第二按摩弧面310和第三按摩弧面410形成于对应电极片141的朝向人体颈部的表面。其中,电极片141向人体颈部的方向凸出电极支架140的尺寸H为0.2mm~2.5mm。
具体地,电极片141通过电极支架140和中间支架100连接,电极片141与电极支架140连接固定,连接方式可以是胶连接或卡扣连接,保证电极片141表面形成的第一按摩弧面210、第二按摩弧面310和第三按摩弧面410朝向人体颈部的表面光滑。此外,电极片141向人体颈部的方向凸出电极支架140的尺寸H为0.2mm~2.5mm,这样在佩戴时,电极片141首先接触颈部皮肤,使得颈部皮肤远离电极支架140一定的距离,避免佩戴时电极支架140与人体颈部皮肤接触,压迫颈部皮肤,影响电极片141工作面与人体皮肤的贴合性,进一步地,电极片141的外周缘倒有圆角,可以避免佩戴时刮伤皮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中间支架100处于自然状态时,第一按摩弧面210、第二按摩弧面310和第三按摩弧面410所处的弧形面的直径D为90mm~140mm。
如此,成年人颈部相应的区域近似于一个圆柱面,颈部类似圆柱的直径大部分位于100mm和150mm之间,这样,在佩戴时,D小于人体颈部类似圆柱的直径,按摩头给与颈部肌肤一个预压力,使按摩头工作面能更好的贴合颈部皮肤,减少刺痛感,提升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中间支架100包括柔性支架11和弹性支架12。第一按摩头200、第二按摩头300和第三按摩头400安装于柔性支架11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其中,第一凸台220、第二凸台320和第三凸台420形成于柔性支架11。弹性支架12安装于柔性支架11的背向人体颈部的一侧。其中,第一夹臂500连接于柔性支架11和弹性支架12中的至少一个,第二夹臂600连接于柔性支架11和弹性支架12中的至少一个。
柔性支架11可以采用硅胶制成,柔性支架11可以较大范围产生形变,从而间接对设于柔性支架11的第一凸台220、第二凸台320和第三凸台420进行位置调整,使得第一按摩头200,第二按摩头300和第三按摩头400更好地贴合人体颈部。弹性支架12具有一定结构强度,在远离人体颈部一侧包覆柔性支架11,保证内部零部件不受到碰撞而损坏。能够小范围的产生形变,配合柔性支架11保证了颈部按摩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并且弹性支架12还能限制第一夹臂500和第二夹臂600张开程度。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具体实施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间支架;
第一按摩头、第二按摩头和第三按摩头,所述第一按摩头、所述第二按摩头和所述第三按摩头安装于所述中间支架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所述第一按摩头、所述第二按摩头和所述第三按摩头沿所述中间支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按摩头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具有第一按摩弧面,所述第二按摩头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具有第二按摩弧面,所述第三按摩头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具有第三按摩弧面,所述第一按摩弧面、所述第二按摩弧面和所述第三按摩弧面位于同一弧形面;
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安装于所述中间支架的一端,所述第二夹臂安装于所述中间支架的另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摩头在所述中间支架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按摩头和所述第三按摩头之间,所述第一按摩弧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按摩弧面和所述第三按摩弧面中每一个的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摩头和所述第二按摩头的相邻侧沿之间的直线距离为5mm~20mm;
所述第一按摩头和所述第三按摩头的相邻侧沿之间的直线距离为5mm~20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按摩头的远离所述第一按摩头的侧沿和所述第三按摩头的远离所述第一按摩头的侧沿之间的直线距离为80mm~130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支架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设有第一凸台、第二凸台和第三凸台,所述第一按摩头安装于所述第一凸台,所述第二按摩头安装于所述第二凸台,所述第三按摩头安装于所述第三凸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为横截面积向人体颈部的方向逐渐减小的圆台形;
所述第二凸台为横截面积向人体颈部的方向逐渐减小的圆台形,且所述第二凸台的朝向所述第一凸台的侧表面与所述中间支架之间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二凸台的背向所述第一凸台的侧表面与所述中间支架之间的角度;
所述第三凸台为横截面积向人体颈部的方向逐渐减小的圆台形,且所述第三凸台的朝向所述第一凸台的侧表面与所述中间支架之间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三凸台的背向所述第一凸台的侧表面与所述中间支架之间的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所述第二凸台和所述第三凸台的横截面均为长方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摩头、所述第二按摩头和所述第三按摩头中的每一个包括:
电极支架,所述电极支架安装于所述中间支架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
电极片,所述电极片安装于所述电极支架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所述第一按摩弧面、所述第二按摩弧面和所述第三按摩弧面形成于对应电极片的朝向人体颈部的表面;
其中,所述电极片向所述人体颈部的方向凸出所述电极支架0.2mm~2.5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支架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第一按摩弧面、所述第二按摩弧面和所述第三按摩弧面所处的弧形面的直径为90mm~14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支架包括:
柔性支架,所述第一按摩头、所述第二按摩头和所述第三按摩头安装于所述柔性支架的朝向人体颈部的一侧;
弹性支架,所述弹性支架安装于所述柔性支架的背向人体颈部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夹臂连接于所述柔性支架和所述弹性支架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夹臂连接于所述柔性支架和所述弹性支架中的至少一个。
CN201922501410.5U 2019-12-31 2019-12-31 颈部按摩仪 Active CN2117243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501410.5U CN211724399U (zh) 2019-12-31 2019-12-31 颈部按摩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501410.5U CN211724399U (zh) 2019-12-31 2019-12-31 颈部按摩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24399U true CN211724399U (zh) 2020-10-23

Family

ID=72868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501410.5U Active CN211724399U (zh) 2019-12-31 2019-12-31 颈部按摩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243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724399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1097025U (zh) 颈部按摩器
CN211326660U (zh) 颈椎按摩仪
KR200279878Y1 (ko) 척추측만증 교정기
CN211835829U (zh) 颈部按摩仪
CN111569260B (zh) 颈椎按摩仪
CN211097029U (zh) 颈部按摩器及其手柄体
CN208851100U (zh) 弧形复合层颈枕
CN212700082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1835825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1750400U (zh) 颈部按摩仪
CN111558130A (zh) 颈部按摩仪
WO2021103564A1 (zh) 颈椎按摩仪
CN213285344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1097031U (zh) 颈部按摩器及其按摩主体
CN205339448U (zh) 一种带颈托的人体学牙椅
CN211326036U (zh) 颈椎按摩仪
CN211835820U (zh) 一种六头颈部按摩仪
CN205924271U (zh) 颈托
CN219630081U (zh) 按摩器
WO2021135153A1 (zh) 颈部按摩仪
CN215691056U (zh) 按摩仪
CN219049382U (zh) 颈部按摩装置
JP3217957U (ja) 姿勢矯正補助具
KR200475488Y1 (ko) 엎드린 자세용 베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Future wear Health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23af, building 3, zhongkefa Park, No.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Gaoxin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