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00082U - 颈部按摩仪 - Google Patents

颈部按摩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00082U
CN212700082U CN202020375452.9U CN202020375452U CN212700082U CN 212700082 U CN212700082 U CN 212700082U CN 202020375452 U CN202020375452 U CN 202020375452U CN 212700082 U CN212700082 U CN 2127000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bottom
side wall
main body
neck
neck massa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7545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杰
周彬彬
罗志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37545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000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000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000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颈部按摩仪。上述的颈部按摩仪包括主体支架、内侧支架以及电极片,主体支架呈向内弯折的弧形状;内侧支架连接于主体支架的弯折内侧,内侧支架包括内底面、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分别连接于内底面和主体支架的一个侧边缘处,第二侧壁分别连接于内底面和主体支架的另一个侧边缘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由远离内底面的方向逐渐变小;上述的颈部按摩仪,提高了内侧支架的柔软性,以便调整电极片的形变来适应使用者的脖颈,提高了颈部按摩仪的贴肤性和接触面积,从而使颈部按摩仪与脖颈的贴合性较好。

Description

颈部按摩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按摩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颈部按摩仪。
背景技术
颈部按摩仪将中低频电疗、磁疗、红外热灸和枕式牵引四种理疗方式集中在一起,利用传统中医原理,形成一个高效复合能量场,可以舒筋活络,帮助改善使用者的颈部血液循环,有效地缓解颈部肌肉僵直和疼痛的问题。
颈部按摩仪在使用时佩戴于使用者的脖颈,当颈部按摩仪的电极片受轴向力作用时,颈部按摩仪与脖颈的接触面积较小,使颈部按摩仪与脖颈的贴合性较差,进而使颈部按摩仪与脖颈接触不良,甚至产生刺痛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颈部按摩仪与脖颈的贴合性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颈部按摩仪。
一种颈部按摩仪,包括:
主体支架,所述主体支架呈向内弯折的弧形状;
内侧支架,所述内侧支架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的弯折内侧,所述内侧支架包括内底面、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分别连接于所述内底面和所述主体支架的一个侧边缘处,所述第二侧壁分别连接于所述内底面和所述主体支架的另一个侧边缘处,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由远离所述内底面的方向逐渐变小;
电极片,所述电极片连接于所述内底面,且所述电极片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内底面的背离所述主体支架的一面。
上述的颈部按摩仪,内侧支架连接于主体支架的弯折内侧,在使用时,内侧支架与使用者的脖颈直接接触,由于第一侧壁分别连接于内底面和主体支架的一个侧边缘处,第二侧壁分别连接于内底面和主体支架的另一个侧边缘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由远离内底面的方向逐渐变小,使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均相对于内底面的轴向倾斜设置,且电极片至少部分位于内底面的背离主体支架的一面,这样在佩戴时,颈部按摩仪受沿平行于内底面的轴向的力,第一侧壁受到的力被分解为沿第一侧壁所在平面的力和垂直于第一侧壁所在平面的力,这样提高了第一侧壁的变形能力,同理,提高了第二侧壁的变形能力,进而提高了内侧支架的柔软性,以便调整电极片的形变来适应使用者的脖颈,提高了颈部按摩仪的贴肤性和接触面积,从而使颈部按摩仪与脖颈的贴合性较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底面、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一体成型,使内侧支架的结构较紧凑,同时使内侧支架的制造难度较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侧支架为硅胶支架,使内侧支架具有更好的柔软性,进一步提高了颈部按摩仪与脖颈的贴合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底面的弯折轮廓的中心线所在的平面为所述内底面的径向平面,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关于所述内底面的径向平面对称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支架沿平行于所述内底面的径向在所述内底面的投影的轮廓位于所述内底面内;所述内底面的径向平面与所述内底面的相交线为所述内底面的延伸弧线,所述内底面的径向为垂直于所述延伸弧线并在所述径向平面内的方向,使所述主体支架沿平行于所述内底面的径向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内底面沿平行于所述内底面的径向的投影面积,使内底面与使用者的脖颈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使电极片可设置于内底面的面积较大,这样可有效地减缓刺疼的现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与所述内底面的径向平面垂直的方向为所述内底面的轴向,所述内底面沿平行于所述内底面的轴向的方向的宽度由所述内底面的中间位置到所述内底面的两端逐渐减小,这样可以保证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内壳与中间支架的连接顺滑过渡,有效地避免颈部按摩仪的外形结构产生棱角的问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支架在平行于所述内底面的轴向方向的宽度为18mm~28mm,避免主体支架的宽度过大而导致主体支架抵抗变形的能力增强的问题,即避免主体支架的宽度过大而导致内侧支架不易变形的问题,进而提高了颈部按摩仪的使用体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底面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电极片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使电极片至少部分位于内底面的背离主体支架的一面,以使电极片作用于人体的脖颈,同时使电极片可靠地设置于内底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片形成有朝背离所述内底面的一侧拱起的拱起部,使电极片更好地贴合于使用者的颈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片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极片间隔设置于所述内底面的弯折内侧,多个所述电极片的所述拱起部的拱起高度沿所述内底面的中间位置到所述内底面的两端逐渐增加,不仅能减小颈部按摩仪的电阻,而且提高了颈部按摩仪的适应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颈部按摩仪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颈部按摩仪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颈部按摩仪的内侧支架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内侧支架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颈部按摩仪的又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颈部按摩仪的另一视角的内侧支架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颈部按摩仪的另一位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颈部按摩仪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颈部按摩仪的首选实施例。但是,颈部按摩仪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颈部按摩仪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颈部按摩仪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至图3所示,一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包括按摩仪主体100、内侧支架200以及电极片300。按摩仪主体100呈向内弯折的弧形状。在一个实施例中,按摩仪主体呈向人体的脖颈方向弯折的弧形状,使颈部按摩仪能够紧密贴附在人体的脖颈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按摩仪主体100呈C型状,即按摩仪主体100的轮廓的弯折方向呈C型状,使颈部按摩仪能够紧密贴附在人体的脖颈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内侧支架200连接于按摩仪主体100的弯折内侧。如图4 所示,内侧支架200包括内底面210、第一侧壁220和第二侧壁230,内底面210 分别与第一侧壁220和第二侧壁230连接。第一侧壁220分别连接于内底面210 和主体支架110的一个侧边缘处。第二侧壁230分别连接于内底面210和主体支架110的另外一个侧边缘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由远离内底面的方向逐渐变小。
上述的颈部按摩仪,内侧支架连接于主体支架的弯折内侧,在使用时,内侧支架与使用者的脖颈直接接触,由于第一侧壁分别连接于内底面和主体支架的一个侧边缘处,第二侧壁分别连接于内底面和主体支架的另一个侧边缘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由远离内底面的方向逐渐变小,使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均相对于内底面的轴向倾斜设置,且电极片至少部分位于内底面的背离主体支架的一面,这样在佩戴时,颈部按摩仪受沿平行于内底面的轴向的力,第一侧壁受到的力被分解为沿第一侧壁所在平面的力和垂直于第一侧壁所在平面的力,这样提高了第一侧壁的变形能力,同理,提高了第二侧壁的变形能力,进而提高了内侧支架的柔软性,以便调整电极片的形变来适应使用者的脖颈,提高了颈部按摩仪的贴肤性和接触面积,从而使颈部按摩仪与脖颈的贴合性较好。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内底面210的弯曲轮廓的中心线所在的平面为内底面210的径向平面。垂直于内底面210的径向平面的方向为内底面210 的轴向X。可以理解,由于内底面210的轴向垂直于内底面210的径向平面,使内底面210的轴向垂直于内底面210的径向平面内的任意方向。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内底面210的径向平面与内底面的相交线为内底面的延伸弧线211,内底面沿延伸弧线211延伸。内底面的径向R为垂直于延伸弧线211并在径向平面内的方向。可以理解,对于内底面的不同位置,相应的延伸弧线211的位置也不同,内底面的径向也不同,图4示出了内底面的不同位置的径向R。内底面210的轴向与内底面210的任意位置的径向相互垂直。
如图3与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壁220和第二侧壁230分别位于内底面210的径向平面的两侧。同时参见图5,第一侧壁220和第二侧壁 230均相对于内底面210的轴向沿预定角度a倾斜设置。电极片300设于内底面 210,且电极片300至少部分位于内底面的背离按摩仪主体100的一面。在本实施例中,内底面210、第一侧壁220和第二侧壁230的延伸方向均呈弯折状。由于第一侧壁220和第二侧壁230分别位于内底面210的径向平面的两侧,第一侧壁220和第二侧壁230均相对于内底面210的轴向沿预定角度倾斜设置,且电极片300至少部分位于内底面210的背离按摩仪主体100的一面,在佩戴时,颈部按摩仪受沿平行于内底面210的轴向的力,如使用者在调整颈部按摩仪的佩戴角度或调整姿势等动作时,颈部按摩仪与使用者脖颈接触的内侧支架在内底面210的轴向上受力,具体地,如使用者的头部动作时,头部带动脖颈运动,此时与脖颈接触的内侧支架在内底面210的轴向上受力。同时结合图5的受力分析示意可知,第一侧壁220受到的力F被分解为沿第一侧壁220所在平面的力F1和垂直于第一侧壁220所在平面的力F2,这样提高了第一侧壁220的变形能力,同理,提高了第二侧壁230的变形能力,进而提高了内侧支架200的柔软性,以便调整电极片300的形变来适应使用者的脖颈,提高了颈部按摩仪10 的贴肤性和接触面积,从而使颈部按摩仪10与脖颈的贴合性较好。
为使内底面与按摩仪主体更好地适配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内底面210 朝背离按摩仪主体100的弯折内侧的方向弯折,使内底面与按摩仪主体更好地适配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按摩仪主体100的弯折方向和内底面210的弯折方向一致。内底面210的轮廓的弯折方向呈C型状。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内底面210、第一侧壁220和第二侧壁230 一体成型,使内侧支架200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使内底面210分别与第一侧壁220和第二侧壁230可靠连接。具体地,内底面210、第一侧壁220和第二侧壁230一体注塑成型,使内侧支架200的制造工艺较为简单且容易实现。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内底面210、第一侧壁220和第二侧壁230也可以各自成型,并通过胶接连接,使内底面210分别与第一侧壁220和第二侧壁230可靠连接。
如图4所示,如何进一步提高了颈部按摩仪10与脖颈的贴合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内侧支架200为硅胶支架,使内侧支架200具有更好的柔软性,进一步提高了颈部按摩仪10与脖颈的贴合性,同时使内侧支架200的制造工艺较简单。在本实施例中,内侧支架200为硅胶材质,使内侧支架200具有较好的弹性和柔软性。
如图3所示,为提高电极片300与人体皮肤的接触面积,有效减缓刺疼的现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按摩仪主体100包括主体支架110。主体支架110 呈弯折状,使按摩仪主体100呈弯折状。第一侧壁220分别连接于内底面210 和主体支架110的侧边缘处。第二侧壁230分别连接于内底面210和主体支架 110的侧边缘处,使得内侧支架200连接于按摩仪主体100的弯折内侧,同时提高了内底面210所能设置电极片300的面积,提高了电极片300的总面积,进而提高了电极片300与人体皮肤的接触面积,有效减缓刺疼的现象。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内底面210的轴向截面朝背离主体支架110弯折内侧的方向弯折,使内底面210朝背离按摩仪主体100的弯折内侧的方向弯折。电极片300设于内底面210的背离主体支架110的一面,使得电极片300设于内底面210的背离按摩仪主体100的一面,这样在佩戴使用时,电极片300与使用者的脖颈直接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内底面210的轴向截面指的是与内底面210的轴向相垂直的截面,亦指内地面的径向平面。
为使第一侧壁220和第二侧壁230更好地分解受力,进而使颈部按摩仪10 与脖颈的贴合性更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壁220和第二侧壁230关于内底面210的弯折方向所在的平面对称设置,即第一侧壁220和第二侧壁230 关于内底面210的径向平面对称设置,这样使第一侧壁220和第二侧壁230更好地分解受力,使颈部按摩仪10与脖颈的贴合性更好。可以理解,第一侧壁220 相对于内底面210的轴向倾斜设置的角度大小与第二侧壁230相对于内底面210 的轴向倾斜设置的角度大小相等,且第一侧壁220相对于内底面210的轴向倾斜的方向与第二侧壁230相对于内底面210的轴向倾斜的方向相反。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侧壁220和第二侧壁230关于内底面210的弯折方向所在的平面不仅限于对称设置。第一侧壁220相对于内底面210的轴向倾斜设置的角度大小与第二侧壁230相对于内底面210的轴向倾斜设置的角度大小可以不相等。第一侧壁220相对于内底面210的轴向倾斜的方向与第二侧壁230 相对于内底面210的轴向倾斜的方向也不仅限于相反。
如图3所示,为使按摩仪主体100的弯折内侧较好地佩戴于使用者的脖颈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按摩仪主体100还包括第一夹臂120和第二夹臂130。第一夹臂120和第二夹臂130分别连接于主体支架110的两端连接,使第一夹臂120和第二夹臂130分别位于按摩仪主体100的弯折内侧的两端,从而使按摩仪主体100的弯折内侧更好地佩戴于使用者的脖颈上。第一夹臂120和第二夹臂130均与主体支架110的弯折内侧连接,使按摩仪主体100的弯折内侧较好地佩戴于使用者的脖颈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夹臂120位于主体支架110与内侧支架200之间。第二夹臂130位于主体支架110与内侧支架200之间,使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均能较好地连接于主体支架与内侧支架。第一夹臂120和第二夹臂130均与主体支架110的弯折内侧连接,使按摩仪主体100的弯折内侧较好地佩戴于使用者的脖颈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臂120与第二夹臂130相对设置,且第一夹臂120与第二夹臂130分别位于按摩仪主体100的弯折内侧的两端位置处,即第一夹臂120与第二夹臂130分别位于按摩仪主体100的弯折内侧的最小宽度位置处,亦即是第一夹臂120与第二夹臂130分别位于按摩仪主体100 的套接于人体脖颈的开口处。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按摩仪主体100包括主体支架110、第一夹臂120和第二夹臂130。主体支架110呈弯折状,使按摩仪主体100呈弯折状。第一夹臂120位于主体支架110与内侧支架200之间,使第一夹臂120连接于主体支架110与内侧支架200之间。第二夹臂130位于主体支架110与内侧支架200之间,使第二夹臂130连接于主体支架110与内侧支架200之间。第一夹臂120和第二夹臂130均与主体支架110的弯折内侧连接,使按摩仪主体100的弯折内侧较好地佩戴于使用者的脖颈上。内侧支架200包括内底面210、第一侧壁220和第二侧壁230,内底面210分别与第一侧壁220和第二侧壁230连接。内底面210的轴向截面朝背离按摩仪主体100的弯折内侧的方向弯折。第一侧壁220和第二侧壁230分别位于内底面210的径向平面的两侧。第一侧壁220 和第二侧壁230均相对于内底面210的轴向沿预定角度a倾斜设置。电极片300 设于内底面210的背离按摩仪主体100的一面。第一侧壁220分别连接于内底面210和主体支架110的侧边缘处。第二侧壁230分别连接于内底面210和主体支架110的侧边缘处,使得内侧支架200连接于按摩仪主体100的弯折内侧,同时提高了内底面210所能设置电极片300的面积,提高了电极片300的总面积,进而提高了电极片300与人体皮肤的接触面积,有效减缓刺疼的现象。
如图5所示,为避免预定角度过小不能起到分解压力的作用的问题,或避免预定角度过大降低了颈部按摩仪10的刚度,使颈部按摩仪10的结构牢固性和稳定性均较差的问题,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预定角度a为20°~45°,使预定角度较为适中。在本实施例中,预定角度a为35°。若预定角度过小,则不能起到分解压力的作用。若预定角度过大,则降低了颈部按摩仪10的刚度,使颈部按摩仪10的结构牢固性和稳定性均较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主体支架110沿平行于内底面210的径向在内底面的投影的轮廓位于内底面210内,使内底面210与使用者的脖颈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使电极片300可设置于内底面210的面积较大,这样可有效地减缓刺疼的现象。实验表明,只有当电极片300的总面积在11平方厘米以上时才能有效地减缓刺痛的现象。在本实施例中,主体支架110沿平行于内底面210的径向的投影位于内底面210沿平行于内底面210的径向的投影内,即在从按摩仪主体100的弯折外侧向弯折内侧的投影中,主体支架110的投影位于内底面210 的投影内,使电极片300在颈部按摩仪10最小体积条件下所能设于内底面210 的面积较大,从而使颈部按摩仪10不仅能有效地减缓刺痛的现象,同时使颈部按摩仪10的体积较小。
如图5所示,为提高颈部按摩仪10的使用体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主体支架110在平行于内底面210的轴向方向的宽度d为18mm~28mm,避免主体支架110的宽度过大而导致主体支架110抵抗变形的能力增强的问题,即避免主体支架110的宽度过大而导致内侧支架200不易变形的问题,提高了颈部按摩仪10的使用体验。
如图6所示,为保证第一夹臂120和第二夹臂130的内壳与中间支架的连接顺滑过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内底面210沿平行于内底面210的轴向的方向的宽度B由内底面210的中间位置到内底面210的两端逐渐减小,这样可以保证第一夹臂120和第二夹臂130的内壳与中间支架的连接顺滑过渡,有效地避免颈部按摩仪10的外形结构产生棱角的问题。
如图1与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内底面210开设有安装孔212,电极片300安装于安装孔内,使电极片至少部分位于内底面的背离按摩仪主体的一面,即使电极片至少部分位于内底面的背离主体支架的一面,以使电极片作用于人体的脖颈,同时使电极片可靠地设置于内底面。在本实施例中,电极片凸设于安装孔内。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极片胶接于内底面,使电极片可靠连接于内底面。
如图8所示,为使电极片300更好地贴合于使用者的颈部,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极片300形成有朝背离内底面210的一侧拱起的拱起部310,使电极片 300更好地贴合于使用者的颈部。在本实施例中,拱起部310形成于电极片300 的中间位置,使电极片300为中间微拱起的形状,使拱起部310与人体的脖颈较好地贴合。
如图1与图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极片300的数目为多个,多个电极片300间隔设置于内底面210。每一电极片300形成有朝背离内底面210的一侧拱起的拱起部310,使颈部按摩仪10更好地作用于人体的脖颈。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电极片300间隔分布于内底面210的弯折内侧。具体地,多个电极片 300沿内底面210的中间位置到内底面210的两端间隔分布。
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电极片300的拱起部310的拱起高度不同,使颈部按摩仪10的弯折内侧更好地与人体的脖颈表面接触。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电极片300的拱起部310的拱起高度沿内底面210的中间位置到内底面210的两端逐渐增加,不仅能尽可能地减小电阻,而且能提高颈部按摩仪10的适应能力。可以理解,人体的脖颈的表面为非绝对圆弧表面,这使得内底面210、第一侧壁 220和第二侧壁230的过渡区域的形状各异,很难保证电极片300与人体的脖颈的皮肤完全贴合,将多个电极片300的拱起部310的拱起高度沿内底面210的中间位置到内底面210的两端逐渐增加,可以在尽量减小电阻的同时提高颈部按摩仪10的适应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电极片300的拱起部310的拱起高度沿内底面210 的中间位置到内底面210的两端逐渐增加,不仅能尽可能地减小电阻,而且能提高颈部按摩仪10的适应能力。内底面210沿平行于内底面210的轴向的方向的宽度由内底面210的中间位置到内底面210的两端逐渐减小,这样可以保证第一夹臂120和第二夹臂130的内壳与中间支架的连接顺滑过渡,有效地避免颈部按摩仪10的外形结构产生棱角的问题。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支架,所述主体支架呈向内弯折的弧形状;
内侧支架,所述内侧支架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的弯折内侧,所述内侧支架包括内底面、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分别连接于所述内底面和所述主体支架的一个侧边缘处,所述第二侧壁分别连接于所述内底面和所述主体支架的另一个侧边缘处,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由远离所述内底面的方向逐渐变小;
电极片,所述电极片连接于所述内底面,且所述电极片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内底面的背离所述主体支架的一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底面、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支架为硅胶支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底面的弯曲轮廓的中心线所在的平面为所述内底面的径向平面,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关于所述内底面的径向平面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支架沿平行于所述内底面的径向在所述内底面的投影的轮廓位于所述内底面内;所述内底面的径向平面与所述内底面的相交线为所述内底面的延伸弧线,所述内底面的径向为垂直于所述延伸弧线并在所述径向平面内的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内底面的径向平面垂直的方向为所述内底面的轴向,所述内底面沿平行于所述内底面的轴向的方向的宽度由所述内底面的中间位置到所述内底面的两端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支架在平行于所述内底面的轴向方向的宽度为18mm~28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底面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电极片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片形成有朝背离所述内底面的一侧拱起的拱起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片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极片间隔设置于所述内底面的弯折内侧,多个所述电极片的所述拱起部的拱起高度沿所述内底面的中间位置到所述内底面的两端逐渐增加。
CN202020375452.9U 2020-03-23 2020-03-23 颈部按摩仪 Active CN2127000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75452.9U CN212700082U (zh) 2020-03-23 2020-03-23 颈部按摩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75452.9U CN212700082U (zh) 2020-03-23 2020-03-23 颈部按摩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00082U true CN212700082U (zh) 2021-03-16

Family

ID=74904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75452.9U Active CN212700082U (zh) 2020-03-23 2020-03-23 颈部按摩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000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700082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0493581U (zh) 一种具有按摩功能的失眠枕
CN111317914A (zh) 颈部按摩仪
CN210077249U (zh) 一种医用趴枕
KR20200088579A (ko) 부목 파스
CN214157938U (zh) 一种颈部按摩仪
CN212914085U (zh) 防压疮留置针
CN211835834U (zh) 按摩仪
CN211751012U (zh) 按摩仪
CN211835829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1724399U (zh) 颈部按摩仪
KR101161076B1 (ko) 지압용 목 베개
CN211750400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4181022U (zh) 一种指压颗粒按摩枕
CN111558130A (zh) 颈部按摩仪
CN211273163U (zh) 按摩头及其电极片和颈部按摩仪
CN213822437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4105579U (zh) 按摩头组件及按摩仪
CN205410640U (zh) 一种翻身护腰一体枕
CN220714233U (zh) 人体力学记忆翻身枕
CN214596457U (zh) 按摩头及人体护理装置
CN219595157U (zh) 按摩头和颈部按摩仪
CN217138394U (zh) 肋骨固定板
CN218390396U (zh) 一种颈枕按摩器
KR102449172B1 (ko) 부목 파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after: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Future wear Health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