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16870U - 一种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16870U
CN211716870U CN201922364817.8U CN201922364817U CN211716870U CN 211716870 U CN211716870 U CN 211716870U CN 201922364817 U CN201922364817 U CN 201922364817U CN 211716870 U CN211716870 U CN 2117168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channel
heating element
units
elemen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6481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zhong Xianglong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gzhong Xianglong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zhong Xianglong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gzhong Xianglong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6481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168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168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168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rect Air Heating By Heater Or Combustion Ga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包括壳体组件以及和壳体组件相连接的加热元件,壳体组件内形成加热通道,壳体组件的一端设有和加热通道相连通的进气口,另一端设有和加热通道相连通的排气口;加热元件包括多个第一加热单元和多个第二加热单元,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均设置在加热通道内,且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沿加热通道的流向方向交替排列,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在加热通道的流向截面呈网状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元件结构,网状结构的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和空气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空气带走更多的热量,达到利用效率更高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道加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风道加热器是将加热元件布置于箱体内,一端由风机或者气泵吹入方箱,加热元件采用U型或者W型等结构,加热元件加热箱体内部气体,箱体的一侧开口,在正压的作用下热气体排出方箱,达到气体加热的目的。
现有风道加热器加热元件采用U型或者多U型结构,气体不能充分的与加热元件接触,达不到理想的换热效果。加热器出口温度设置超过一定温度时,加热元件的热量不能充分的释放,超过加热元件自身承受的温度时,会出现损坏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多项缺陷或缺陷之一。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包括壳体组件以及和所述壳体组件相连接的加热元件,所述壳体组件内形成加热通道,所述壳体组件的一端设有和所述加热通道相连通的进气口,另一端设有和所述加热通道相连通的排气口;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多个第一加热单元和多个第二加热单元,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均设置在所述加热通道内,且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沿加热通道的流向方向交替排列,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在所述加热通道的流向截面呈网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在所述加热通道的流向方向互相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的结构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包括第一接线端和第一加热管,所述第一接线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加热管的两端,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一加热管之间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组件上连接有电气盒,所述第一接线端连接至所述电气盒内。
进一步地,所述电气盒包括盒体、上盖体和开设在所述盒体侧面的导线孔,所述上盖体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盒体的开口端。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体的顶面连接有手柄。手柄的设置便于将拿持盖体。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组件的底部连接有支脚。一方面能够支撑本装置,另一方面能够使本装置不与地面接触,增加本装置的使用寿命。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元件结构,在壳体的加热通道内设置有交替布置的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且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形成网状结构。气体经过加热通道,网状结构的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和空气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空气带走更多的热量,达到利用效率更高的效果;
2、这种高效率热风风道加热器加热元件排布较之前普通风道加热器排布结构有很大的改善。气体可以充分的与加热元件进行接触,达到换热效果更佳的效果,在加热元件数量相同的时候,加热气体温度可以达到更高水平。在同样气体温度的情况下,加热元件的使用寿命可以更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不同视角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加热元件的布置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左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加热元件的组合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加热元件和电气盒的连接示意图。
其中:1、壳体组件;2、气泵;3、电气盒;4、支脚;5、加热元件;11、上壳体;12、下壳体;31、盒体;32、上盖体;33、手柄;34、导线孔;51、第一加热单元;52、第二加热单元;511、第一接线端;512、第一加热管;521、第二接线端;522、第二加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中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描述中使用的术语“前”、“后”、“左”、“右”、“上”、“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术语“内”、“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在壳体的加热通道内设置有交替布置的第一加热单元51和第二加热单元52,且第一加热单元51和第二加热单元52形成网状结构。气体经过加热通道,网状结构的第一加热单元51和第二加热单元52的组合结构和空气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空气带走更多的热量,达到利用效率更高的效果。
如图1至图6所示,本装置包括壳体组件1,壳体组件1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下壳体12为U型结构,上壳体11为C型,上壳体11包括一方形的连接板和一C型的通道板。C型的通道板连接在连接板的底面,通道板的两侧的宽度和下壳体12U型相适配。连接时,将C型的通道板插入至下壳体12内。连接板和下壳体12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
下壳体12的左端连接有进气口,右端连接有排气口,进气口和排气口均和加热通道相连通,进气口和排气口的截面的形状均为圆形。进气口和气泵2相连通,气泵的工作将气体送至进气口,气体经过加热通道加热后从排气口排出。
为了保证气体从能均匀的进入至加热通道内,在加热通道靠近进气口的一端设有一多孔板,多孔板的形状为圆形,且多孔板的截面面积和加热通道的截面面积相同。多孔板通过焊接在下壳体12及上壳体11之间,保证了多孔板和壳体之间的连接紧密。多孔板上设有多个气孔,气孔设置在不同直径的圆上。能够保证气体从进气口13进入后经过多孔板后均匀的流至加热通道内。
如图2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加热元件5和电气盒3。加热元件5包括第一加热单元51和第二加热单元52,第一加热单元51和第二加热单元52的结构相同。第一加热单元51和第二加热单元沿加热通道方向依次交替布置。如图4方向,从左向右依次布置第一加热单元51、第二加热单元52直至最右端。如图5所示,第一加热单元包括第一接线端511和第一加热管512,第二加热单元52包括第二接线端521和第二加热管522。两者结构相同,下面以第一加热单元具体说明。第一加热管512包括多个首尾相连的U型管,多个U型管且互相平行。第一接线端511和第一加热管512之间呈一定夹角。第一接线端511为铅锤方向设置,贯穿上壳体11连接至电气盒3内。第一加热管512和第二加热管522排布形成网状结构,如图3和图5所示。设计成此种结构保证了空气充分和加热管接触,提高了换热的效果。
第一接线端511和第二接线端521连接至电气盒3内,电气盒3包括和盒体31,盖在盒体31开口端的上盖体32,为了便于上盖体32打开,上盖体32上设置了手柄33。盒体31的侧面设有导线孔34,供导线连接至盒体31内部,通过导线和第一接线端511及第二接线端521相连接,使第一加热管512及第二加热管522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的底部还连接有支脚4,支脚4包括连接板、底板和支撑板。连接板为圆弧形,连接板通过焊接和下壳体相连接,连接板的底面上焊接有多个块支撑板,支撑板的底面焊接有底板。底板上设有连接孔,便于安装本装置。支脚的设置用于支撑本装置,使本装置不直接与底面接触,增加本装置的使用寿命。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含。

Claims (8)

1.一种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1)以及和所述壳体组件(1)相连接的加热元件(5),所述壳体组件(1)内形成加热通道,所述壳体组件(1)的一端设有和所述加热通道相连通的进气口,另一端设有和所述加热通道相连通的排气口;
所述加热元件(5)包括多个第一加热单元(51)和多个第二加热单元(52),所述第一加热单元(51)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52)均设置在所述加热通道内,且所述第一加热单元(51)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52)沿加热通道的流向方向交替排列,所述第一加热单元(51)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52)在所述加热通道的流向截面呈网状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单元(51)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52)在所述加热通道的流向方向互相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单元(51)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52)的结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单元(51)包括第一接线端(511)和第一加热管(512),所述第一接线端(511)连接在所述第一加热管(512)的两端,所述第一接线端(511)和所述第一加热管(512)之间倾斜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1)上连接有电气盒(3),所述第一接线端(511)连接至所述电气盒(3)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盒(3)包括盒体(31)、上盖体(32)和开设在所述盒体(31)侧面的导线孔(34),所述上盖体(32)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盒体(31)的开口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体(32)的顶面连接有手柄(3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1)的底部连接有支脚(4)。
CN201922364817.8U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 Active CN2117168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64817.8U CN211716870U (zh)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64817.8U CN211716870U (zh)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16870U true CN211716870U (zh) 2020-10-20

Family

ID=728186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64817.8U Active CN211716870U (zh)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168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79101A (zh) * 2021-08-11 2021-11-02 扬中市祥龙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风道加热器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79101A (zh) * 2021-08-11 2021-11-02 扬中市祥龙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风道加热器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716870U (zh) 一种风道加热器的加热元件结构
CN104755871A (zh) 具有前导管的凝缩热交换器
CN104329795A (zh) 容积式燃气热水器
CN201599788U (zh) 一种带夹套径向热管省煤器
CN205049014U (zh) 换热器
CN212205059U (zh) 一种热风风道加热器的壳体结构
CN201021843Y (zh) 游泳池加热器
CN211716869U (zh) 一种热风风道加热器
CN204214120U (zh) 容积式燃气热水器
CN200993538Y (zh) 一种高效废水余热回收器
CN209042765U (zh) 热交换器及热水器
CN208998158U (zh) 一种电锅炉的散热终端
CN216048377U (zh) 用于燃气热水设备的换热器和燃气热水设备
CN202734609U (zh) 胀管式铜质散热器
CN205537247U (zh) 一种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
CN218565774U (zh) 一种电加热器
CN212843069U (zh) 一种煤改电换热装置
CN218993686U (zh) 换热器及燃气热水器
CN214065296U (zh) 一种熔喷设备用空气加热器
CN204963210U (zh) 集烟罩及具有该集烟罩的燃气热水器
CN213334952U (zh) 热水供应装置
CN217155057U (zh) 一种具有快拆结构的空气加热器
CN214341799U (zh) 微型可加热水路系统模组
CN213984054U (zh) 换热器及燃气热水器
CN215864088U (zh) 一种太阳能供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