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84909U - 移动终端支架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84909U
CN211684909U CN201922492521.4U CN201922492521U CN211684909U CN 211684909 U CN211684909 U CN 211684909U CN 201922492521 U CN201922492521 U CN 201922492521U CN 211684909 U CN211684909 U CN 2116849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movable block
mobile terminal
movable
clamping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9252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卫
余建顺
潘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anj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9252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849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849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849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包括壳体、支撑臂、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复位件、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支撑臂固定在壳体下方,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第一夹持臂的第一端铰接在壳体内,第一夹持臂的第二端设置在壳体外,第二夹持臂的第一端铰接在壳体内,第二夹持臂的第二端设置在壳体外,壳体内设有活动块,第一连接臂一端与第一夹持臂铰接,另一端与活动块铰接,第二连接臂一端与第二夹持臂铰接,另一端与活动块铰接,复位件设置在活动块与壳体之间,复位件用于使活动块沿壳体的轴向移动,使得活动块带动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复位。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支架不仅部件之间连接紧密,而且夹持力度高、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终端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终端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化终端设备的快速普及,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电子设备,人们在驾驶过程中就常常需要使用手机进行导航,驾驶员直接手持手机是非常危险的,而且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抖动,所以需要车载手机固定支架来辅助。
重力支架是市面上常见的车载手机支架,通常包括两夹臂和一底部支撑臂,底部支撑臂通过齿轮等结构直接与两夹臂连接,重力支架利用手机自身的重力,通过底部支撑臂带动两侧的夹臂移动以将手机夹持固定,并通过连接在底部支撑臂与壳体之间的弹簧实现复位,然而,由于底部支撑臂与两夹臂直接传动连接,这样的结构连接不紧密,当未放置手机在手机支架上时,会让两侧夹臂过于松动,使支架整体的稳定性较差、手机易脱落,而且支架会因汽车行驶过程中的抖动而产生异响,容易导致驾驶员分心,因此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支架,不仅部件之间连接紧密,而且夹持力度高、结构简单。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包括壳体、支撑臂、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复位件、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支撑臂固定在所述壳体下方,用于支撑移动终端,所述第一夹持臂的第一端铰接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夹持臂的第二端设置在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二夹持臂的第一端铰接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夹持臂的第二端设置在所述壳体外,所述壳体内设有活动块,所述第一连接臂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持臂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活动块铰接,所述第二连接臂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臂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活动块铰接,所述复位件设置在所述活动块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复位件用于使所述活动块沿所述壳体的轴向移动,使得所述活动块带动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复位。
进一步地,所述复位件为弹性复位件,所述壳体内还设有支撑块,所述弹性复位件一端抵靠在所述支撑块上,所述弹性复位件的另一端抵靠在所述活动块上,所述弹性复位件用于使所述活动块沿所述壳体的轴向移动,通过所述弹性复位件的弹力使得所述活动块带动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复位。
进一步地,所述复位件为磁性复位件,所述磁性复位件包括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所述壳体内还设有支撑块,所述第一磁性件设置在所述支撑块上,所述第二磁性件设置在所述活动块上,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的相对面磁性相同,所述磁性复位件用于使所述活动块沿所述壳体的轴向移动,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相斥的磁力使得所述活动块带动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复位。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还设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沿所述壳体的轴向延伸设置,所述活动块上开设有与所述导向柱配合的导向槽。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还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支撑块上方,所述导向柱连接于所述限位块与所述支撑块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开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滑槽,所述活动块上设有与所述滑槽对应的滑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臂的第二端设有用于夹持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通过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一夹持臂上,所述第二夹持臂的第二端设有用于夹持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通过第二转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二夹持臂上,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部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夹持部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第一活动槽和第二活动槽,所述第一活动槽和所述第二活动槽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活动槽和所述第二活动槽内,所述第一夹持臂可相对所述第一活动槽移动,所述第二夹持臂可相对所述第二活动槽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活动槽包括第一限位挡块和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挡块下方的第二限位挡块,所述第二活动槽包括第三限位挡块和设置在所述第三限位挡块下方的第四限位挡块。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的支撑臂固定在壳体下方,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的一端分别铰接在壳体内,另一端分别设置在壳体外,壳体内设有活动块,第一连接臂一端与第一夹持臂铰接,另一端与活动块铰接,第二连接臂一端与第二夹持臂铰接,另一端与活动块铰接,在活动块与壳体之间安装复位件,当移动终端放置在移动终端支架上,复位件用于使活动块沿壳体的轴向移动,当移动终端取出时,复位件可以使得活动块带动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复位,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支架结构简单,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的两端与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以及活动块之间的联动可靠、结构紧凑,对移动终端的夹持力度更高,并且移动终端支架内的部件不会发生碰撞产生异响。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移动终端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移动终端支架的拆分正视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移动终端支架的拆分后视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移动终端支架的收拢状态的局部拆分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一中移动终端支架的张开状态的局部拆分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二中移动终端支架的拆分正视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二中移动终端支架的拆分后视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二中移动终端支架的收拢状态的局部拆分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二中移动终端支架的张开状态的局部拆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包括壳体1、支撑臂2、第一夹持臂3、第二夹持臂4、复位件、第一连接臂6和第二连接臂7。
壳体1包括前壳11和后壳12,前壳11连接在后壳12上,优选地,前壳11和后壳12通过固定柱与固定孔配合或者螺丝连接成型。前壳11与后壳12之间形成活动腔10,活动腔10为第一夹持臂3、第二夹持臂4、复位件、第一连接臂6和第二连接臂7提供活动的通道。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上可设置与车身部件连接的夹持件或安装座,根据实际需求可自由选择。
第一夹持臂3的第一端铰接在壳体1内,第一夹持臂3的第二端设置在壳体1外,并且第一夹持臂3的第二端设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一夹持部31,第一夹持部31沿着垂直于第一夹持臂3的方向设置,并且第一夹持部31上设有第一凹槽311。可选地,第一凹槽311内设有防滑块,以增加对移动终端的摩擦力,防滑块可以选择橡胶或塑胶,但并不以此为限。
第二夹持臂4与第一夹持臂3左右对称设置,第二夹持臂4的第一端铰接在壳体1内,第二夹持臂4的第二端设置在壳体1外,并且第二夹持臂4的第二端设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二夹持部41,第二夹持部41沿着垂直于第二夹持臂4的方向设置,并且第二夹持部41上设有第二凹槽411。可选地,第二凹槽411内设有防滑块,防滑块可以选择橡胶或塑胶,但并不以此为限。可以理解的,此处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代指第一夹持臂3或第二夹持臂4相对设置的两端。
优选地,第一夹持部31通过第一转轴30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一夹持臂3上,第二夹持部41通过第二转轴40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二夹持臂4上,第一夹持部31与第二夹持部41相对设置,第一夹持部31和第二夹持部41通过螺丝固定。可以理解的,位于第一夹持部31上的第一凹槽311与位于第二夹持部41上的第二凹槽411相对设置,移动终端放置在第一凹槽311与第二凹槽411之间。第一夹持部31和第二夹持部41分别相对于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可转动,从而适配移动终端,使移动终端的拿取更方便。
支撑臂2的一端沿竖直方向固定在壳体1下方,支撑臂2的另一端朝垂直于支撑臂2的方向延伸有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撑部21,支撑部21设置在壳体1外。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臂2的一端通过螺栓和固定柱安装在后壳12上。
壳体1内设有活动块51,第一连接臂6的一端与第一夹持臂3铰接,第一连接臂6的另一端与活动块51铰接,第二连接臂7的一端与第二夹持臂4铰接,第二连接臂7的另一端与活动块51铰接,其中,第一连接臂6和第二连接臂7在活动块51上的铰接点对称设置。复位件设置在活动块51与壳体1之间,复位件用于使活动块51沿壳体1的轴向移动,使得活动块51带动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复位。
在本实施例中,复位件为弹性复位件5。具体地,壳体1内还设有支撑块13,支撑块13位于活动块51的下方,弹性复位件5一端抵靠在支撑块13上,另一端抵靠在活动块51上。弹性复位件5用于使活动块51沿壳体1的轴向移动,通过弹性复位件5的弹力使得活动块51带动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复位。
当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受到外力作用张开时,即移动终端放置于移动终端支架上,带动与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铰接的第一连接臂6和第二连接臂7向下移动,驱动与第一连接臂6和第二连接臂7连接的活动块51向下压,即驱动活动块51向支撑块13靠近,并使移动终端的端部抵靠在支撑部21上,抵靠在活动块51下的弹性复位件5处于压缩状态,此时,弹性复位件5的弹力通过两侧的连接臂和夹持臂而作用到移动终端上,形成对移动终端的夹持力;当作用在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之间的外力消失时,即移动终端从移动终端支架取出,弹性复位件5依靠弹力推动活动块51上升,使第一连接臂6、第二连接臂7、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复位,即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恢复到收拢状态。
进一步地,壳体1内还设有限位块14,限位块14位于支撑块13上方,活动块51设置限位块14与支撑块13之间,限位块14与支撑块13之间连接有导向柱15,导向柱15沿壳体1的轴向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柱15相对设置有两个,弹性复位件5设置在由支撑块13与活动块51之间。活动块51上开设有与导向柱15配合的导向槽511,活动块51可以通过导向槽511与导向柱15配合,沿导向柱15上下滑动。当有外力作用在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之间时,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带动第一连接臂6和第二连接臂7向下移动,从而驱动与第一连接臂6和第二连接臂7连接的活动块51在弹性复位件5的弹力引导下,通过导向槽511和导向柱15配合,沿导向柱15向下滑动,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处于张开状态;当外力撤销,弹性复位件5的弹力使活动块51上升到抵靠于限位块14下方,此时活动块51停止上升,移动终端支架的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处于收拢状态。
弹性复位件5例如为回位弹簧,回位弹簧的一端抵靠在支撑块13上,回位弹簧的另一端抵靠在活动块51上。在活动块51的底部设有限位柱512,回位弹簧的另一端套设在限位柱512上并抵靠在活动块51底部,以实现定位。
优选地,在前壳11上开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滑槽111,活动块51上设有与滑槽111对应的滑块513,滑块513与滑槽111配合,避免了活动块51在运动过程中晃动而产生异响的同时,对活动块51的运动轨迹进行限位。
壳体1内还设有第一活动槽(图未标)和第二活动槽,第一活动槽和第二活动槽相对设置,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分别设置在第一活动槽和第二活动槽内,第一夹持臂3以铰接在壳体1内的铰接点为转动点,第一夹持臂3可相对第一活动槽移动,第二夹持臂4以铰接在壳体1内的铰接点为转动点,第二夹持臂4可相对第二活动槽移动。
具体地,壳体1的周缘对应第一活动槽和第二活动槽开设有第一开口101和第二开口102,第一夹持臂3从第一开口101伸出于壳体1外,第二夹持臂4从第二开口102伸出于壳体1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01和第二开口102均设置在后壳12上。
进一步地,第一活动槽包括设置在后壳12上的第一限位挡块121和设置在第一限位挡块121下方的第二限位挡块122,第二活动槽包括第三限位挡块123和设置在第三限位挡块123下方的第四限位挡块124。当移动终端未放置在移动终端支架上时,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分别抵靠在第一限位挡块121和第三限位挡块123上,处于收拢状态;当移动终端放置在移动终端支架上时,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分别向第二限位挡块122和第四限位挡块124靠近,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处于张开状态。可以理解的,如果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分别抵靠在第二限位挡块122和第四限位挡块124上,则表示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的张开距离最大,即达到可放置的最大移动终端的尺寸。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通过在壳体1内的支撑块13和活动块51之间安装弹性复位件5,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的一端铰接在壳体1内,另一端设置在壳体1外,第一连接臂6一端与第一夹持臂3铰接,另一端与活动块51铰接,第二连接臂7一端与第二夹持臂4铰接,另一端与活动块51铰接,当移动终端放置在移动终端支架上时,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保持张开状态,第一连接臂6和第二连接臂7带动活动块51压缩弹性复位件5,使活动块51靠拢支撑块13;当移动终端未放置在移动终端支架上时,弹性复位件5依靠弹力推动活动块51上升,使第一连接臂6、第二连接臂7、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复位,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恢复到收拢状态,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支架结构简单,第一连接臂6和第二连接臂7的两端与第一夹持臂3、第二夹持臂4以及活动块51之间的联动可靠、结构紧凑,对移动终端的夹持力度更高,并且移动终端支架内的部件不会发生碰撞产生异响。
实施例二
如图6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架的复位件为磁性复位件8,包括第一磁性件81和第二磁性件82,第一磁性件81设置在支撑块13上,第二磁性件82设置在活动块51上,第一磁性件81与第二磁性件82的相对面磁性相同,磁性复位件8用于使活动块51沿壳体1的轴向移动,通过第一磁性件81和第二磁性件82相斥的磁力使得活动块51带动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复位。
当移动终端未放置在移动终端支架上时,第一磁性件81与第二磁性件82相斥,推动活动块51远离支撑块13,使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处于收拢状态,当移动终端放置在移动终端支架上时,第一连接臂6和第二连接臂7带动活动块51压缩第二磁性件82靠拢第一磁性件81,使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保持张开状态。
进一步地,壳体1内还设有限位块14,限位块14位于支撑块13上方,活动块51设置限位块14与支撑块13之间,限位块14与支撑块13之间连接有导向柱15,导向柱15沿壳体1的轴向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柱15相对设置有两个,第一磁性件8和第二磁性件9设置在支撑块13和活动块51之间。活动块51上开设有与导向柱15配合的导向槽511,活动块51可以通过导向槽511与导向柱15配合,沿导向柱15上下滑动。当有外力作用在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之间时,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带动第一连接臂6和第二连接臂7向下移动,从而驱动与第一连接臂6和第二连接臂7连接的活动块51通过导向槽511和导向柱15配合,沿导向柱15向下滑动,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处于张开状态;当外力撤销,第一磁性件8和第二磁性件9通过同性相斥的原理,推动活动块51上升到抵靠于限位块14下方,此时活动块51停止上升,移动终端支架的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处于收拢状态。
进一步地,第一夹持臂3另一端设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一夹持部31,第一夹持部31沿着垂直于第一夹持臂3的方向设置;第二夹持臂4与第一夹持臂3左右对称设置,第二夹持臂4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二夹持部41,第一夹持部31与第二夹持部41相对设置。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除支撑块13和活动块51之间设置的第一磁性件81和第二磁性件82与实施例一不同,其余部分部件与实施例一相同,相同部分请参考实施例一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回位弹簧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产生疲劳导致弹力将衰减,如此会影响第一夹持臂3和第二夹持臂4的夹持力度,本实施例中使用第一磁性件81和第二磁性件82作为复位件,能够让夹持臂保持稳定的夹持力度。
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支撑臂、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复位件、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支撑臂固定在所述壳体下方,用于支撑移动终端,所述第一夹持臂的第一端铰接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夹持臂的第二端设置在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二夹持臂的第一端铰接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夹持臂的第二端设置在所述壳体外,所述壳体内设有活动块,所述第一连接臂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持臂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活动块铰接,所述第二连接臂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臂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活动块铰接,所述复位件设置在所述活动块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复位件用于使所述活动块沿所述壳体的轴向移动,使得所述活动块带动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复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为弹性复位件,所述壳体内还设有支撑块,所述弹性复位件一端抵靠在所述支撑块上,所述弹性复位件的另一端抵靠在所述活动块上,所述弹性复位件用于使所述活动块沿所述壳体的轴向移动,通过所述弹性复位件的弹力使得所述活动块带动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复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为磁性复位件,所述磁性复位件包括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所述壳体内还设有支撑块,所述第一磁性件设置在所述支撑块上,所述第二磁性件设置在所述活动块上,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的相对面磁性相同,所述磁性复位件用于使所述活动块沿所述壳体的轴向移动,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相斥的磁力使得所述活动块带动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复位。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沿所述壳体的轴向延伸设置,所述活动块上开设有与所述导向柱配合的导向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支撑块上方,所述导向柱连接于所述限位块与所述支撑块之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开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滑槽,所述活动块上设有与所述滑槽对应的滑块。
7.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臂的第二端设有用于夹持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通过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一夹持臂上,所述第二夹持臂的第二端设有用于夹持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通过第二转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二夹持臂上,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对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夹持部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相对设置。
9.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第一活动槽和第二活动槽,所述第一活动槽和所述第二活动槽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活动槽和所述第二活动槽内,所述第一夹持臂可相对所述第一活动槽移动,所述第二夹持臂可相对所述第二活动槽移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槽包括第一限位挡块和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挡块下方的第二限位挡块,所述第二活动槽包括第三限位挡块和设置在所述第三限位挡块下方的第四限位挡块。
CN201922492521.4U 2019-12-31 2019-12-31 移动终端支架 Active CN2116849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92521.4U CN211684909U (zh) 2019-12-31 2019-12-31 移动终端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92521.4U CN211684909U (zh) 2019-12-31 2019-12-31 移动终端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84909U true CN211684909U (zh) 2020-10-16

Family

ID=72798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92521.4U Active CN211684909U (zh) 2019-12-31 2019-12-31 移动终端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849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40183238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holder for car
CN107087046B (zh) 车载手机支架
CN211684909U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16412032U (zh) 挂耳组件以及终端设备
CN213152122U (zh) 一种重力机械联动车载手机支架
CN112874666A (zh) 一种具有定位功能的水壶架
CN108819865B (zh) 一种手机重力支架
CN218409263U (zh) 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磁吸式支架
CN212473314U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10867816U (zh) 一种角度易调节的车载手机支架
CN108413225B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02911657U (zh) 车载仪器夹
CN214900949U (zh) 手机支架及其夹脚组件
CN110966508B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10623966U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10609301U (zh) 一种具有无线充电的车载手机支架
CN211127885U (zh) 手机支架
CN210135392U (zh) 夹持装置及移动终端支架
CN210093278U (zh) 一种车载重力手机支架
CN209805897U (zh) 一种手机支架装置
CN216673067U (zh) 一种手机支架
CN218863651U (zh) 移动终端支架托盘及移动终端支架
CN210469434U (zh) 无外壳承载的电子设备夹持架
WO2019218632A1 (zh) 充电支架及汽车
CN220858152U (zh) 一种齿轮联动手机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131, Block C, 1601, Zhantao Technology Building, Intersection of Minzhi Avenue and Gongye East Road, Xinniu Community, Minzhi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Jianju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708, block C, Zhant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intersection of Minzhi Avenue and Gongye East Road, Xinniu community, Minzhi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