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73822U - 烹饪器具及其壳体组件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及其壳体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73822U
CN211673822U CN202020135890.8U CN202020135890U CN211673822U CN 211673822 U CN211673822 U CN 211673822U CN 202020135890 U CN202020135890 U CN 202020135890U CN 211673822 U CN211673822 U CN 2116738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opening
housing assembly
outer shell
cush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3589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小勇
袁伟
朱传斌
陈永锋
陈达
文堂波
瞿月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3589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738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738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738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烹饪器具及其壳体组件。其中,壳体组件包括:外壳罩和垫块,外壳罩设置有一开口,以允许烹饪器具的内锅经开口放置于壳体组件内;垫块为独立于外壳罩的独立部件,并装配固定于开口的周围,垫块的支撑高度可调,以支撑内锅的不同厚度的锅口上沿。通过在外壳罩设置垫块支撑内锅的锅口上沿,从而在同一个外壳罩上调节垫块的支撑高度,即可支撑具有不同厚度的锅口上沿的内锅,使得内锅的锅口上沿的上表面位于预设密封平面。通过外壳罩与垫块搭配,实现了外壳罩的通用性,减少因为不同厚度的锅口上沿的内锅而制造新的外壳罩的情况,减少了开模生产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及其壳体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烹饪器具及其壳体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烹饪器具产品,例如电饭煲,包括上盖,煲体,和连接上盖和煲体的外壳罩,外壳罩一般仅能匹配一种锅沿厚度的内锅,不满足多种不同厚度锅沿的内锅。由于外壳罩不能通用,所以往往需要为了匹配不同厚度边沿的内锅而新开外壳罩,实用性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烹饪器具及其壳体组件,以解决外壳罩不能匹配不同厚度边沿的内锅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烹饪器具的壳体组件,包括:外壳罩,所述外壳罩设置有一开口,以允许所述烹饪器具的内锅经所述开口放置于所述壳体组件内;垫块,所述垫块为独立于所述外壳罩的独立部件,并装配固定于所述开口的周围,所述垫块的支撑高度可调,以支撑所述内锅的不同厚度的锅口上沿。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垫块为具有不同高度的至少两种垫块,所述至少两种垫块能够分别可拆卸装配固定于所述开口的周围,以匹配不同厚度的锅口上沿。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垫块设置有不同高度的至少两个支撑区,所述垫块能够调整其朝向所述开口的所述支撑区,进而以不同的所述支撑区支撑所述锅口上沿,进而匹配不同厚度的锅口上沿。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垫块绕所述开口呈环形设置,或者所述垫块的数量为多个,并绕所述开口间隔排列。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锅口上沿在所述垫块的支撑下沿所述壳体组件的轴向与所述外壳罩间隔设置,且间隔距离不小于0.5mm。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垫块以卡合方式或螺钉锁固方式固定于所述外壳罩。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垫块包括垫块主体、设置于所述垫块主体上并彼此间隔的至少两个插装脚以及设置于所述插装脚上的第一卡合部;所述外壳罩包括用于形成所述开口的环形罩板,所述环形罩板上设置有与所述插装脚对应的插孔,所述垫块主体设置于所述环形罩板朝向所述锅口上沿的一侧,所述插装脚插入所述插孔,所述外壳罩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环形罩板背离所述锅口上沿的一侧的第二卡合部,在所述插装脚插入所述插孔后,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彼此卡合,进而将所述垫块固定于所述外壳罩上。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垫块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垫块主体朝向所述开口一侧的第一限位块,所述外壳罩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环形罩板朝向所述开口一侧的第二限位块,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中的一个上设置有限位槽,并与所述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中的另一个限位配合。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垫块主体朝向所述开口一侧呈与所述开口匹配的弧形设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壳体组件。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通过在外壳罩设置垫块支撑内锅的锅口上沿,从而在同一个外壳罩上调节垫块的支撑高度,即可支撑具有不同厚度的锅口上沿的内锅,使得内锅的锅口上沿的上表面位于预设密封平面。通过外壳罩与垫块搭配,实现了外壳罩的通用性,减少因为不同厚度的锅口上沿的内锅而制造新的外壳罩的情况,减少了开模生产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的壳体组件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壳体组件一实施例放入内锅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壳体组件一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壳体组件一实施例的锅口上沿与垫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壳体组件又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壳体组件又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的壳体组件又一实施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的壳体组件又一实施例的局部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的壳体组件又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的烹饪器具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的烹饪器具一实施例的去除上盖和内锅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5,图1是本申请的壳体组件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的壳体组件一实施例放入内锅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的壳体组件一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的壳体组件一实施例的锅口上沿与垫块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的壳体组件100,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组件100包括外壳罩110和垫块120。其中,外壳罩110设置有一开口111(参见图14),以允许烹饪器具200的内锅10经开口111放置于壳体组件100内;垫块120为独立于外壳罩110的独立部件,并装配固定于开口111的周围,以支撑内锅10的锅口上沿11,其中,垫块120的支撑高度可调,以支撑内锅的不同厚度的锅口上沿11。在壳体组件100的设计过程中,当内锅10放置于壳体组件100内时,内锅10的锅口上沿11的上表面需要位于预设密封平面,本申请通过在外壳罩110设置垫块120支撑内锅10的锅口上沿11,从而在同一个外壳罩110上调节垫块120的支撑高度,即可支撑具有不同厚度的锅口上沿11的内锅10,使得内锅10的锅口上沿11的上表面位于预设密封平面。通过外壳罩110与垫块120搭配,实现了外壳罩110的通用性,减少因为不同厚度的锅口上沿11的内锅10而制造新的外壳罩110的情况,减少了开模生产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垫块120的支撑高度可调的具体方式为:垫块120为具有不同高度的至少两种垫块120,至少两种垫块120能够分别可拆卸装配固定于开口111的周围,以匹配不同厚度的锅口上沿11。具体地,垫块120可以设置有两种、三种、四种或者更多种,以匹配更多不同厚度的锅口上沿11。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垫块120的数量为多个,并绕开口111间隔排列,例如垫块120设置有两个、三个或者四个(参见图14),从而垫块120可稳定支撑锅口上沿11,防止内锅10歪斜。在其他实施例中,垫块120还可以绕开口111呈环形设置,从而垫块120也可对锅口上沿11稳定支撑,防止内锅10歪斜,当然,垫块120还可以以其他方式设置于开口111周围,仅需保证内锅10可稳定放置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锅口上沿11在垫块120的支撑下沿壳体组件100的轴向与外壳罩110间隔设置,且间隔距离不小于0.5mm。内锅10在烹饪器具200加热过程中温度高,锅口上沿11在垫块120的支撑下沿壳体组件100的轴向与外壳罩110的间隔距离不小于0.5mm,从而可以防止内锅10的高温传导至外壳罩110,避免高温导致外壳罩110变形等不良影响。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垫块120可以卡合方式或螺钉锁固方式固定于外壳罩110,从而方便不同的垫块120加装于外壳罩110。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垫块120包括垫块主体121、设置于垫块主体121上并彼此间隔的至少两个插装脚123以及设置于插装脚123上的第一卡合部1231。外壳罩110包括用于形成开口111的环形罩板112,环形罩板112上设置有与插装脚123对应的插孔1121,垫块主体121设置于环形罩板112朝向锅口上沿11的一侧,插装脚123插入插孔1121,外壳罩110进一步包括设置于环形罩板112背离锅口上沿11的一侧的第二卡合部1122。在插装脚123插入插孔1121后,第一卡合部1231与第二卡合部1122彼此卡合,进而将垫块120固定于外壳罩110上。通过上述卡合方式安装垫块120,安装便捷,无需其他辅助工具,拆卸垫块120时,仅需拨动两个插装脚123相互靠近,使得第一卡合部1231与第二卡合部1122脱离,垫块120即可从外罩壳上拆卸。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垫块120进一步包括设置于垫块主体121朝向开口111一侧的第一限位块124,外壳罩110进一步包括设置于环形罩板112朝向开口111一侧的第二限位块113,其中,第一限位块124和第二限位块113中的一个上设置有限位槽1131,并与第一限位块124和第二限位块113中的另一个限位配合。当垫块120安装于外壳罩110时,第一限位块124与第二限位块113配合,有利于垫块120准确安装。除此之外,第一限位块124用于贴合内锅10的外侧壁,以进一步起到支撑内锅10,并隔绝内锅10热量传导至外壳罩110的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垫块120的支撑高度可调的具体方式为:垫块120设置有不同高度的至少两个支撑区,垫块120能够调整装配固定于开口111的周围,以使得不同的支撑区朝向开口111,进而以不同的支撑区支撑锅口上沿11,进而匹配不同厚度的锅口上沿11。具体地,垫块120包括第一支撑区1211和第二支撑区1212,第一支撑区1211的高度大于第二支撑区1212,将第一支撑区1211朝向开口111方向加装于开口111的周围,即可支撑具有厚度较小的锅口上沿11的内锅10;将第二支撑区1212朝向开口111方向装配于开口111的周围,即可支撑具有厚度较大的锅口上沿11的内锅10。从而同一个垫块120可匹配至少两种厚度的锅口上沿11的内锅10,提高了垫块120的通用性,减少开模生产的成本,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益。
在一实施例中,垫块120的支撑高度可调的具体方式还可以为:垫块120本身的高度可调节,例如垫块120伸缩设置,可通过调节垫块120的高度,并通过螺钉等方式紧固,从而垫块120的高度改变,以匹配不同厚度的锅口上沿11的内锅10。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垫块主体121朝向开口111一侧呈与开口111匹配的弧形设置(参见图14),即垫块120与内锅10的锅口上沿11和内锅10的外壁的弧度贴合,从而充分起到对内锅10的支撑作用。
请参阅图6-图12,图6是本申请的壳体组件又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的壳体组件又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9是本申请的壳体组件又一实施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申请的壳体组件又一实施例的局部侧视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12是本申请的壳体组件又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的壳体组件100,其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所示,壳体组件100包括煲体140和上盖130,上盖130与煲体140铰接,外壳罩110设置于堡体140朝向上盖130一侧。上盖130上设置有第一支撑面131,煲体140上设置有第二支撑面141,在上盖130和煲体140彼此盖合时,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之间形成接触,其中第一支撑面131与第二支撑面141的接触面积小于第一支撑面131在第二支撑面141上的投影面积,即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未完全接触,从而在壳体组件100的运输过程中,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间存在摩擦的接触面积小,可减少摩擦导致的刮花,煲体140和上盖130表面更美观。
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上盖130包括内盖132以及沿内盖132的周向围设于内盖132外围的面盖133,第一支撑面131设置于面盖133上。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9所示,煲体140包括底座142、筒状壳体143以及外壳罩110,底座142沿筒状壳体143的轴向支撑于筒状壳体143的底部,外壳罩110沿筒状壳体143的轴向盖设于筒状壳体143的顶部,第二支撑面141设置于外壳罩110上。从而通过减小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间的接触面积,即减小上盖130和外壳罩110之间的接触面积,可减少运输过程中由于震动而摩擦导致的刮花,外壳罩110和上盖130表面更美观。
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8所示,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之间为线接触。具体地,可以是第一支撑面131为平面,第二支撑面141具有呈线型的接触位置,从而两者间为线接触;或者,可以是第一支撑面131具有呈线型的接触位置,第二支撑面141为平面,从而与两者间为线接触;或者,还可以是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均具有呈线型的接触位置,两者间为线接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有其他的线接触方式,上述情况仅为列举,不作为限制。由于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之间仅为线接触,从而两者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减小,可效减少摩擦导致的刮花,煲体140和上盖130表面更美观。另外,由于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之间为线接触,上盖130和外壳罩110之间的间隙更好控制,通过改变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线接触区域的高度即可调节上盖130和煲体140之间的间隙大小,更有利于提升壳体组件100的外观。
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11所示,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中的一个在壳体组件100的外部到内部的方向上远离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中的另一个倾斜设置,从而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在壳体组件100的外边缘可形成线接触。且由于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在壳体100的外边沿形成线接触,外观上上盖130与煲体140贴合紧密,更为美观。
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11所示,第二支撑面141在从壳体组件100的外部到内部的方向上远离第一支撑面131倾斜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均在壳体组件100的外部到内部的方向上彼此远离地倾斜设置;或者,第一支撑面131在从壳体组件100的外部到内部的方向上远离第二支撑面141倾斜设置,此处不作限制。
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以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的接触点150为起点,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之间的间隙沿壳体组件100的径向逐渐增大,从而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之间形成点接触,可进一步减小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间存在摩擦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摩擦导致的刮花。具体地,接触点150可以位于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的外部;或者,接触点150位于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的内部;或者,接触点150位于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的外部和内部之间的任意位置,此处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分别为平面,进而在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之间形成以接触点150为顶点的夹角160,优选地,接触点150位于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的外边缘。其中,夹角160为1°至5°,例如1°、2°、3°、4°或者5°等,此处不作限制。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之间的间隙可以通过调节夹角160的角度进行控制,调节方便,更有利于提升产品外观。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之间任意一个具有点状凸起,从而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间形成点接触;或者,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均对应形成有点状凸起,从而第一支撑面131和第二支撑面141间形成点接触。
请参阅图13和图14,图13是本申请的烹饪器具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申请的烹饪器具一实施例的去除上盖和内锅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200,如图13和图14所示,烹饪器具2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壳体组件100。其中,壳体组件100至少包括外壳罩110和垫块120。烹饪器具200包括电饭煲和压力锅等。其中,外壳罩110设置有一开口111,以允许烹饪器具200的内锅10经开口111放置于壳体组件100内;垫块120为独立于外壳罩110的独立部件,并以加装方式固定于开口111的周围,以支撑内锅10的锅口上沿11。在壳体组件100的设计过程中,当内锅10放置于壳体组件100内时,内锅10的锅口上沿11的上表面需要位于预设密封平面,本申请通过在外壳罩110设置垫块120支撑内锅10的锅口上沿11,从而在同一个外壳罩110上更换不同高度的垫块120,即可支撑具有不同厚度的锅口上沿11的内锅10,使得内锅10的锅口上沿11的上表面位于预设密封平面。通过外壳罩110与垫块120搭配,实现了外壳罩110的通用性,减少因为不同厚度的锅口上沿11的内锅10而制造新的外壳罩110的情况,减少了开模生产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罩,所述外壳罩设置有一开口,以允许所述烹饪器具的内锅经所述开口放置于所述壳体组件内;
垫块,所述垫块为独立于所述外壳罩的独立部件,并装配固定于所述开口的周围,所述垫块的支撑高度可调,以支撑所述内锅的不同厚度的锅口上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块为具有不同高度的至少两种垫块,所述至少两种垫块能够分别可拆卸装配固定于所述开口的周围,以匹配不同厚度的锅口上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块设置有不同高度的至少两个支撑区,所述垫块能够调整其朝向所述开口的所述支撑区,进而以不同的所述支撑区支撑所述锅口上沿,进而匹配不同厚度的锅口上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块绕所述开口呈环形设置,或者所述垫块的数量为多个,并绕所述开口间隔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口上沿在所述垫块的支撑下沿所述壳体组件的轴向与所述外壳罩间隔设置,且间隔距离不小于0.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块以卡合方式或螺钉锁固方式固定于所述外壳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块包括垫块主体、设置于所述垫块主体上并彼此间隔的至少两个插装脚以及设置于所述插装脚上的第一卡合部;
所述外壳罩包括用于形成所述开口的环形罩板,所述环形罩板上设置有与所述插装脚对应的插孔,所述垫块主体设置于所述环形罩板朝向所述锅口上沿的一侧,所述插装脚插入所述插孔,所述外壳罩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环形罩板背离所述锅口上沿的一侧的第二卡合部,在所述插装脚插入所述插孔后,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彼此卡合,进而将所述垫块固定于所述外壳罩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块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垫块主体朝向所述开口一侧的第一限位块,所述外壳罩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环形罩板朝向所述开口一侧的第二限位块,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中的一个上设置有限位槽,并与所述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中的另一个限位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块主体朝向所述开口一侧呈与所述开口匹配的弧形设置。
10.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
CN202020135890.8U 2020-01-19 2020-01-19 烹饪器具及其壳体组件 Active CN2116738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35890.8U CN211673822U (zh) 2020-01-19 2020-01-19 烹饪器具及其壳体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35890.8U CN211673822U (zh) 2020-01-19 2020-01-19 烹饪器具及其壳体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73822U true CN211673822U (zh) 2020-10-16

Family

ID=72774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35890.8U Active CN211673822U (zh) 2020-01-19 2020-01-19 烹饪器具及其壳体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738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673822U (zh) 烹饪器具及其壳体组件
CN212261168U (zh) 烹饪器具其壳体组件
CN211985087U (zh) 外壳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3371316U (zh) 一种烹饪电器
CN219720381U (zh) 烹饪器具
CN211432239U (zh) 烹饪器具及其锅体
CN215604950U (zh) 烹饪器具及其锅体
CN220236624U (zh) 烹饪器具
CN219720386U (zh) 烹饪器具
CN218338174U (zh) 烹饪器具
CN215686888U (zh) 上盖组件以及具备其的烹饪器具
CN205107270U (zh) 烹饪器具的锅体和烹饪器具
CN213371317U (zh) 一种烹饪电器
CN217565673U (zh) 烹饪器具及电压力锅
CN213605817U (zh) 一种食品内胆可替换的加热型装置
CN211270000U (zh) 一种电磁加热的电压力锅
CN215863584U (zh) 一种锅支架及其燃气灶
CN111248724A (zh) 一种适用于电磁加热的平底锅
CN216416779U (zh) 一种结构稳定的电饭煲
CN212912877U (zh) 外壳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3371295U (zh) 煲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3290715U (zh) 用于锅具的锅盖和具有其的锅具
CN217471767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9367710U (zh) 一种灶具
CN217471712U (zh) 一种烹饪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