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59099U - 一种救援破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救援破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59099U
CN211659099U CN201921741347.6U CN201921741347U CN211659099U CN 211659099 U CN211659099 U CN 211659099U CN 201921741347 U CN201921741347 U CN 201921741347U CN 211659099 U CN211659099 U CN 2116590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rod
abutting
rod
abutting part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4134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lai Rescu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olai Rescu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olai Rescu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olai Rescu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4134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590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590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590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救援破门装置。救援破门装置包括:驱动组件和铰接设置在驱动组件相对两端的第一抵接件和第二抵接件;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一抵接件和第二抵接件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运动;第一抵接件用于固定于预设位置,第二抵接件用于抵接于门体;其中,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第一活塞杆远离第二活塞杆的一端用于连接第一抵接件,第二活塞杆远离第一活塞杆的一端用于连接第二抵接件,通过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运动,以带动第一抵接件和/或第二抵接件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运动。本申请通过上述方案可以减小单个活塞杆的长度,保证救援破门装置的结构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救援破门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消防救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救援破门装置。
背景技术
现如今,在进行消防救援时,通常需要采用破门器强行将门打开,从而对门内进行救援。现有的破门器通常通过活塞杆向待破门体施加推力以对该门体进行破坏。现有的破门器的活塞杆通常需要设置得较长,从而才能满足破门作业的需求,然而,当活塞杆过长时容易导致活塞杆强度不够,进而导致破门器整体的稳定性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救援破门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破门器的活塞杆过长而导致活塞杆强度不够,进而导致破门器整体的稳定性不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救援破门装置,所述救援破门装置包括:
驱动组件和铰接设置在所述驱动组件相对两端的第一抵接件和第二抵接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二抵接件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一抵接件用于固定于预设位置,所述第二抵接件用于抵接于门体;
其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远离所述第二活塞杆的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抵接件,所述第二活塞杆远离所述第一活塞杆的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抵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活塞杆和所述第二活塞杆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运动,以带动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或所述第二抵接件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运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
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内开设有第一腔体空间和第二腔体空间,所述筒体上还开设有输液管路,所述输液管路与所述第一腔体空间和第二腔体空间均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活塞杆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一腔体空间中且与所述筒体活动匹配,其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抵接件;
所述第二活塞杆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二腔体空间中且与所述筒体活动匹配,其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抵接件;
当通过所述输液管路向所述筒体输入液体时,所述第一活塞杆和所述第二活塞杆在所述液体液压作用下分别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运动;
所述第一活塞杆和所述第二活塞杆的轴线位于一条直线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
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弹性件;
所述第一活塞杆插入所述第一腔体空间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一腔体空间的内壁,以使得所述第一活塞杆与所述筒体弹性连接;
所述第二活塞杆插入所述第二腔体空间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二腔体空间的内壁,以使得所述第二活塞杆与所述筒体弹性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均与所述输液管路相连通。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
所述救援破门装置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杆和第三抵接件,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抵接件相铰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抵接件;
所述第三抵接件用于抵接于第二预设位置,所述支撑组件用于对所述第二抵接件进行支撑,以防止所述第二抵接件向靠近所述第二预设位置的方向运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
所述支撑杆包括第一支撑杆和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相对两端的两个第二支撑杆,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支撑杆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抵接件相铰接,另一个所述第二支撑杆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用于设置所述第三抵接件;
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直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
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延长组件,所述延长组件用于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第二抵接件的一端以对所述支撑杆进行延长;
其中,所述延长组件包括:
延长杆;
插销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延长杆的一端以用于将所述延长杆与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延长杆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三抵接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
所述插销组件包括:
套管,部分套设于所述延长杆的一端;
销钉机构,设置在所述套管未设置所述延长杆的区域,所述销钉机构包括壳体、销钉以及第二弹性件;
所述壳体用于与所述套管固定连接,所述销钉一端贯穿所述壳体后插设于所述套管内,所述销钉另一端设置有手柄部;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容置空间内,且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壳体的内壁及所述销钉,以使得所述销钉与所述壳体弹性连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二抵接件的一侧均包括基板和设置在所述基板一侧的铰接部,所述铰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活塞杆或者所述第一活塞杆铰接匹配;
其中,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二抵接件远离所述铰接部一侧的表面均用于作为抵接面,所述抵接面包括多个均匀排布的支撑齿,所述支撑齿的齿尖沿远离所述铰接部的方向延伸。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
所述抵接面上还设置有定位钉,定位钉的尖端沿远离所述铰接部的方向延伸,所述定位钉的尺寸大于所述支撑齿的尺寸。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
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两个套杆,两个套杆的靠近彼此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活塞杆和所述第二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两个套杆远离彼此的一端分别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二抵接件铰接;
所述两个套杆的端面分别与其所正对的所述筒体端面抵接匹配。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救援破门装置,通过采用两个活塞杆对第一抵接件和第二抵接件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即采用两个活塞杆分别以不同的方向撑顶第一抵接件和第二抵接件),从而可以降低单个活塞杆的长度,保证结构可靠性;同时,通过在第一抵接件和第二抵接件的抵接部上设置支撑齿和定位钉,可以确保第一抵接件和第二抵接件的抵接固定的稳定性;将支撑杆设置为多段式的结构可以确保支撑杆强度,确保支撑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救援破门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救援破门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图2所示救援破门装置在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所示救援破门装置在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2所示救援破门装置在C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延长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救援破门装置在D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图2,其中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救援破门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救援破门装置的剖视图。
救援破门装置10包括驱动组件100、第一抵接件200以及第二抵接件300。其中,第一抵接件200和第二抵接件300分别设置在驱动组件 100的相对两端,通过驱动组件100可以带动第一抵接件200和第二抵接件300分别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运动。
具体的,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将其中一个抵接件(例如第一抵接件 200)抵接固定于预设位置(例如地面),另一抵接件(例如第二抵接件 300)则抵接于需要破门作业的门体上,通过驱动组件100使得第一抵接件200和第二抵接件300分别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运动,从而可以将该门体破坏掉,从而可以方便进入门内的空间进行救援作业。
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00包括筒体110、第一活塞杆120以及第二活塞杆130。
筒体110的相对两端各设置有一个腔体空间(包括第一腔体空间111 和第二腔体空间112),以用于设置第一活塞杆120和第二活塞杆130。
具体的,第一活塞杆120的一端插设于第一腔体空间111中与筒体 110活动匹配,且第一活塞杆120的另一端位于第一腔体空间111之外,且第一活塞杆120的另一端与第一抵接件200的一侧铰接,第一抵接件 200的另一侧则为抵接部211(抵接部211具体参阅后文),抵接部211 则用于与预设位置抵接固定;同样的,第二活塞杆130的一端插设于第二腔体空间112中与筒体110活动匹配,且第二活塞杆130的另一端位于第二腔体空间112之外,且第二活塞杆130的另一端与第二抵接件300 的一侧铰接,第二抵接件300的另一侧同样为抵接部,且该抵接部可与后文所述的抵接部211相同,且用于与门体相抵接。
其中,驱动组件100是液压驱动组件,因此,筒体110上还设置有连通第一腔体空间111和第二腔体空间112的输液管路113。输液管路 113可以与液压机向连通,通过液压机向输液管路113中输入液体,从而可以使得液体经过输液管路113进入第一腔体空间111和第二腔体空间112内,进而可以通过液体的液压压力驱动第一活塞杆120和第二活塞杆130分别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运动,进而可以通过第一活塞杆120和第二活塞杆130分别推动第一抵接件200和第二抵接件300分别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运动。此时若第一抵接件200抵接固定于预设位置,则可以通过第一活塞杆120推动筒体110、第二活塞杆130以及第二抵接件300 向远离第一抵接件200的方向运动,同时,第二活塞杆130还可以推动第二抵接件300向远离第一抵接件200的方向运动,进而可以通过第二抵接件300抵接门体而对该门体进行破门作业。
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两个活塞杆对第一抵接件200和第二抵接件 300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即采用两个活塞杆分别以不同的方向撑顶第一抵接件200和第二抵接件300),从而可以降低单个活塞杆的长度,保证结构可靠性。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筒体110可以包括第一筒体部1101和分别设置在第一筒体部1101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二筒体部1102,其中,第一腔体空间111和第二腔体空间112分别设置在这两个第二筒体部1102中。本实施例中,第一筒体部1101的直径可以大于第二筒体部1102的直径,且第二筒体部1102的一端可以插设于第一筒体部1101内从而与第一筒体部1101固定连接,其中,第一筒体部1101 和第二筒体部1102可以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且在第一筒体部1101和第二筒体部1102的螺纹连接位置可以设置密封结构,从而可以防止漏液。
本实施例中,输液管路113设置在第一筒体部1101上,其中,输液管路113可以包括接口件1131和设置在第一筒体部1101内的输液管道 1132,其中,接口件1131一端插设于第一筒体部1101内且与输液孔1132 相连通,接口件1131的另一端则可以用于连接液压机;进一步的,输液管道1132一端与接口件1131相连通,输液管道1132的另一端则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可以与第一腔体空间111相连通,另一个分支则可以与第二腔体空间112相连通。
请参阅图4,第二筒体部1102远离第一筒体部1101的一端开设有连通第二筒体部1102内部设置的腔体空间(第一腔体空间111或者第一腔体空间112)的开口,第一活塞杆120或者第二活塞杆130的一端可以通过该开口插设于对应的腔体空间内。
其中,在该开口处还设置有密封圈140,密封圈140可与第一活塞杆120或者第二活塞杆130滑动匹配。其中,密封圈140可以用于填充活塞杆(第一活塞杆120或者第二活塞杆130)与与其对应的腔体空间 (第一腔体空间111或者第一腔体空间112)的开口处的间隙,从而确保该腔体空间的密封性,从而防止出现因为漏液而导致的液压推力下降的问题。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弹性件150。
其中,第一活塞杆120与第一腔体空间111的内壁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50弹性连接;同样的第二活塞杆130与第二腔体空间112 的内壁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50弹性连接。
具体的,第一活塞杆120插入第一腔体空间111内且指向第二活塞杆130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121,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50的一端插设于第一凹槽121内从而与第一活塞杆120固定连接,且该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50的另一端则与第一腔体空间111的内壁固定连接,因此通过该第一弹性件150使得第一活塞杆120与第一腔体空间111弹性连接。
同样的,第二活塞杆130插入第二腔体空间112内且指向第一活塞杆120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凹槽131,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50的一端插设于第二凹槽131内从而与第二活塞杆130固定连接,且该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50的另一端则与第二腔体空间112的内壁固定连接,因此通过该第一弹性件150使得第二活塞杆130与第二腔体空间112活动匹配。
因此,通过向筒体110内输入液体,可以在该液体液压的作用下使得第一活塞杆120和第二活塞杆130分别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运动(即第一活塞杆120和第二活塞杆130均向脱离筒体110的方向运动),此时第一活塞杆120和第二活塞杆130可以对二者所对应的第一弹性件150 进行拉伸;当停止向筒体110内输入液体后,第一活塞杆120和第二活塞杆130则可以在二者所对应的第一弹性件150的回收作用下向靠近彼此的方向运动(即第一活塞杆120和第二活塞杆130均向插入筒体110 的方向运动)。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21连通第一腔体空间111,第二凹槽131连通第二腔体空间112;因此当通过输液管路113向筒体110 内输入液体时,该液体同样可以进入到第一凹槽121和第二凹槽131内,从而通过该液体将第一弹性件150淹没,进而可以通过该液体使得第一弹性件150与空气隔绝,从而可以防止第一弹性件150被氧化而受损。
进一步的,如前文所述,第一抵接件200与第一活塞杆120铰接,第二抵接件300与第二活塞杆130铰接。其中,第一活塞杆120和第二活塞杆130可以分别通过一个套杆160与对应的抵接件相铰接。
具体的,以第一活塞杆120为例。
第一活塞杆120远离筒体110的一端可以连接一套杆160,其中,该套杆160一端与第一活塞杆120固定连接,该套杆160的另一端则与第一抵接件200相铰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活塞杆120的一端可以插设于套杆160内与套杆 160固定连接,其中当未向筒体110内输入液体时,在第一弹性件150 的拉力作用下,可以使得套杆160固定连接第一活塞杆120一端的端面与第二筒体部1102设置有开口的端面相抵接。
请进一步参阅图2和图5。
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接件200和第二抵接件300的结构可以大致相同。
以第一抵接件200为例,第一抵接件200包括基板210和铰接部220,其中,铰接部220固定设置在基板210的一侧与基板210固定连接,套杆160可以通过与该铰接部220铰接,从而实现第一活塞杆120与第一抵接件200铰接匹配。其中,基板210和铰接部220可以一体成型第一抵接件200;或者也可以分别成型后通过螺钉等连接件固定连接,从而形成第一抵接件200。
其中,基板210远离铰接部220的一侧则可以作为抵接部211,具体的,抵接部211包括多个均匀排布的支撑齿2111,且多个支撑齿2111 可以填充于基板210远离铰接部220的一侧的表面,其中,每一支撑齿 2111的齿尖均可以沿远离铰接部220的方向延伸。因此,通过设置多个支撑齿2111可以使得多个支撑齿2111齿尖插设于预设位置的物体中(例如可以插设于地面内),从而可以防止第一抵接件200抵接预设位置时出现第一抵接件200固定不稳定,而导致的无法进行破门作业的问题。进一步的,还可以在该抵接部211内设置定位钉2112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一抵接件200的抵接固定的稳定性,其中定位钉2112的尺寸大于支撑齿2111的尺寸,同样的,定位钉2112的尖端同样可以沿远离铰接部220 的方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抵接部211可以包括多个定位钉2112,多个定位钉2112 可以在基板210远离铰接部220一侧的表面上均匀分布。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当救援破门装置10的第一抵接件200抵接固定与地面上,第二抵接件300抵接固定于门体上时,则说明驱动组件100与该门体相倾斜设置,即救援破门装置10对门体的破门推力是沿倾斜于门体的方向通过第二抵接件300施加于门体上。因此为了防止第二抵接件300沿门体滑动而导致出现无法进行破门作业的问题,还可以设置支撑组件400。通过,支撑组件400对第二抵接件300进行支撑,从而可以防止第二抵接件300出现沿门体滑动的现象。
具体的,请进一步参阅图2。
援救援破门装置10还包括支撑组件400,其中,支撑组件400包括支撑杆410和设置在支撑杆410一端第三抵接件500;支撑杆410未设置第三抵接件500的一端则可与第二抵接件300相铰接设置。
具体的,当第一抵接件200抵接固定于地面上,且第二抵接件300 抵接固定与门体上时,支撑杆410则可以沿平行与门体表面的方向,且使得第三抵接件500抵接于门体上端的第二预设位置上。因此,通过向筒体110内输入液体时,驱动组件100可以驱动第二抵接件300向远离第一抵接件200的方向运动,即可以通过第二抵接件300对门体施加一个斜向上的力,此时通过支撑杆410一端的第三抵接件500抵接于该门体上端的第二预设位置上,从而可以防止第二抵接件300向上滑动,因此可以确保破门作业顺利进行。
本实施例中,支撑杆410可以为多段式结构。具体来讲,支撑杆410 可以采用多个子杆对接组装而成。
请进一步参阅图2及图3。
其中,支撑杆410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杆411和可拆卸连接于第一支撑杆411相对两端的两个第二支撑杆412。固定安装在其中一个第二支撑杆412远离第一支撑杆411的一端,另一第二支撑杆412远离第一支撑杆411的一端则与第二抵接件300铰接。其中,第一支撑杆411的直径可以大于第二支撑杆412的直径。
其中,每一第二支撑杆412均可以通过一个螺纹件420与第一支撑杆411固定连接。具体的,螺纹件420可以包括两个螺纹部,第二支撑杆412可以与其中一个螺纹部螺接,第一支撑杆411则可以与另一个螺纹部螺接。
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二支撑杆412和第一支撑杆411的轴线可以处于同一直线上,且支撑杆410对第二抵接件300的支撑力与支撑杆410 的轴线方向相平行。因此,通过采用多段式的支撑杆410,可以提高每段子支撑杆的强度,进而可以确保整个支撑杆410的强度,确保支撑杆 410的支撑稳定性。
进一步的,如前文所述,本实施例中,第一活塞杆120通过套杆160 与第一抵接件200铰接;第二活塞杆130通过套杆160与第二抵接件300 铰接;第二支撑杆412远离第一支撑杆411的一端与第二抵接件300抵接。
其中,两个套杆160和该第二支撑杆412均可以由两个可拆卸连接的部分构成。
具体的,以套杆160为例,请参阅图2及图4。
套杆160可以包括第一子套杆161和第二子套杆162,其中,第一子套杆161一端与第一活塞杆120或者第二活塞杆130固定连接,且第一子套杆161的另一端则与第二子套杆162的一端可拆卸连接,第二子套杆162的另一端则与第一抵接件200或者第二抵接件300铰接。
其中,第一子套杆161和第二子套杆162可拆卸连接的一端为插接匹配。具体的,第一子套杆161的一端可以插设于第二子套杆162一端的凹槽内,此时第一子套杆161插入该凹槽内的端面可以抵接于该凹槽的内壁上。此时,可以通过销钉机构(销钉机构具体请参阅后文)或者螺栓等连接件沿垂直于套杆160轴线的方向依次贯穿第二子套杆162和第一子套杆161,从而可以将第二子套杆162和第一子套杆161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且此时,施加于套杆160上的轴向力可以经过第一子套杆 161一端的端面抵接于该凹槽的内壁上进行传导,因此不会对销钉机构或者螺栓等连接件产生切向力。
同样的,第二支撑杆412同样可以包括两个子支撑杆,且两个子支撑杆之间同样可以通过销钉机构或者螺栓等连接件可拆卸连接,具体可参阅前文所述的第一子套杆161和第二子套杆162的连接,在此不作赘述。
请进一步参阅图5-图7,本实施例中,第三抵接件500可以通过连接块510固定且可拆卸的连接于支撑杆410的一端,其中,在连接块510 和支撑杆410之间还可以设置延长组件600,通过延长组件600可以对整个支撑组件400的长度进行延长,以确保第三抵接件500可以稳定抵接与门体的上端的第二预设位置上。具体的,延长组件600可以套设在用于设置第三抵接件500的第二支撑杆412的一端。
其中,延长组件600包括延长杆610和插销组件620,插销组件620 固定连接于延长杆610的一端以用于将延长杆610与支撑杆410固定连接,延长杆610的另一端用于连接第三抵接件500或者其他的延长组件。
其中,插销组件620包括:套管621和设置在套管621上的销钉机构622。
本实施例中,套管621部分套设于延长杆610的一端以与延长杆610 固定连接,其中,在套管621内未设置延长杆610的区域开设有螺纹孔,销钉机构622可以通过与该螺纹孔螺接,从而与套管621固定连接。其中,销钉机构622包括壳体6221、销钉6222以及第二弹性件6223。
壳体6221的外壁上可以设置与套管621上的螺纹孔相匹配的螺纹,通过将壳体6221外壁上的螺纹与套管621上的螺纹孔螺接,从而可以实现销钉机构622与套管621可拆卸连接。
销钉6222的一端设置有手柄部6224,销钉6222的另一端则贯穿壳体6221后插入套管621内,其中,销钉6222位于壳体6221的容置空间内的部分设置有台阶部6225。
第二弹性件6223设置在壳体6221的容置空间内,且第二弹性件 6223两端分别抵接壳体6221的内壁和台阶部6225,从而可以实现销钉 6222与壳体6221弹性连接。
请进一步参阅图7,本实施例中,当插销组件620套设于第二支撑杆412上使得该第二支撑杆412与延长杆610固定连接时,销钉6222 至少部分插设于该第二支撑杆412内;此时可以通过抓取手柄部6224,使得销钉6222向上运动,从而可以使得销钉6222与第二支撑杆412相脱离,此时则可以将第二支撑杆412抽离套管621,从而可以使得第二支撑杆412与延长组件600相分离;当松开手柄部6224后,销钉6222 则可以在第二弹性件6223的弹力作用下向下运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通过上销钉机构622可以实现延长组件600的快速安装和更换,且操作简单快捷。
本实施例中,在第三抵接件500和第二支撑杆412之间可以设置一个或者至少两个延长组件600。
进一步,当将延长组件600套设到第二支撑杆412上后,第三抵接件500可以通过连接块510可以通过套设在该延长组件600中的延长杆 610远离第二支撑杆412的一端,从而实现第三抵接件500通过延长组件600与支撑杆410固定连接。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救援破门装置,通过采用两个活塞杆对第一抵接件和第二抵接件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即采用两个活塞杆分别以不同的方向撑顶第一抵接件和第二抵接件),从而可以降低单个活塞杆的长度,保证结构可靠性;同时,通过在第一抵接件和第二抵接件的抵接部上设置支撑齿和定位钉,可以确保第一抵接件和第二抵接件的抵接固定的稳定性;将支撑杆设置为多段式的结构可以确保支撑杆强度,确保支撑稳定性。
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救援破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救援破门装置包括:
驱动组件和铰接设置在所述驱动组件相对两端的第一抵接件和第二抵接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二抵接件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一抵接件用于固定于预设位置,所述第二抵接件用于抵接于门体;
其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远离所述第二活塞杆的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抵接件,所述第二活塞杆远离所述第一活塞杆的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抵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活塞杆和所述第二活塞杆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运动,以带动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或所述第二抵接件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援破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内开设有第一腔体空间和第二腔体空间,所述筒体上还开设有输液管路,所述输液管路与所述第一腔体空间和第二腔体空间均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活塞杆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一腔体空间中且与所述筒体活动匹配,其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抵接件;
所述第二活塞杆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二腔体空间中且与所述筒体活动匹配,其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抵接件;
当通过所述输液管路向所述筒体输入液体时,所述第一活塞杆和所述第二活塞杆在所述液体液压作用下分别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运动;
所述第一活塞杆和所述第二活塞杆的轴线位于一条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救援破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弹性件;
所述第一活塞杆插入所述第一腔体空间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一腔体空间的内壁,以使得所述第一活塞杆与所述筒体弹性连接;
所述第二活塞杆插入所述第二腔体空间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二腔体空间的内壁,以使得所述第二活塞杆与所述筒体弹性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均与所述输液管路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救援破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救援破门装置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杆和第三抵接件,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抵接件相铰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抵接件;
所述第三抵接件用于抵接于第二预设位置,所述支撑组件用于对所述第二抵接件进行支撑,以防止所述第二抵接件向靠近所述第二预设位置的方向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救援破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杆包括第一支撑杆和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相对两端的两个第二支撑杆,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支撑杆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抵接件相铰接,另一个所述第二支撑杆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用于设置所述第三抵接件;
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救援破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延长组件,所述延长组件用于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第二抵接件的一端以对所述支撑杆进行延长;
其中,所述延长组件包括:
延长杆;
插销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延长杆的一端以用于将所述延长杆与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延长杆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三抵接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救援破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销组件包括:
套管,部分套设于所述延长杆的一端;
销钉机构,设置在所述套管未设置所述延长杆的区域,所述销钉机构包括壳体、销钉以及第二弹性件;
所述壳体用于与所述套管固定连接,所述销钉一端贯穿所述壳体后插设于所述套管内,所述销钉另一端设置有手柄部;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容置空间内,且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壳体的内壁及所述销钉,以使得所述销钉与所述壳体弹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救援破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二抵接件的一侧均包括基板和设置在所述基板一侧的铰接部,所述铰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活塞杆或者所述第一活塞杆铰接匹配;
其中,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二抵接件远离所述铰接部一侧的表面均用于作为抵接面,所述抵接面包括多个均匀排布的支撑齿,所述支撑齿的齿尖沿远离所述铰接部的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救援破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面上还设置有定位钉,定位钉的尖端沿远离所述铰接部的方向延伸,所述定位钉的尺寸大于所述支撑齿的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救援破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两个套杆,两个套杆的靠近彼此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活塞杆和所述第二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两个套杆远离彼此的一端分别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二抵接件铰接;
所述两个套杆的端面分别与其所正对的所述筒体端面抵接匹配。
CN201921741347.6U 2019-10-15 2019-10-15 一种救援破门装置 Active CN2116590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41347.6U CN211659099U (zh) 2019-10-15 2019-10-15 一种救援破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41347.6U CN211659099U (zh) 2019-10-15 2019-10-15 一种救援破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59099U true CN211659099U (zh) 2020-10-13

Family

ID=72730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41347.6U Active CN211659099U (zh) 2019-10-15 2019-10-15 一种救援破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5909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119547A1 (fr) * 2021-02-05 2022-08-12 Jean-Michel Gerard Dispositif pour ouvrir en force des portes, fenetres et autres ouvrants
FR3119548A1 (fr) * 2021-02-05 2022-08-12 Jean-Michel Gerard Dispositif pour ouvrir en force des portes, fenetres et autres ouvrant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119547A1 (fr) * 2021-02-05 2022-08-12 Jean-Michel Gerard Dispositif pour ouvrir en force des portes, fenetres et autres ouvrants
FR3119548A1 (fr) * 2021-02-05 2022-08-12 Jean-Michel Gerard Dispositif pour ouvrir en force des portes, fenetres et autres ouvrant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659099U (zh) 一种救援破门装置
US11091976B2 (en) Setting tool for setting bridge plug
JP6495487B1 (ja) 光ファイバアダプタ
CN115153884A (zh) 手术机器人的示踪器组件
JP2002243887A (ja) 配管支持装置、それを使ったジェットポンプ及び嵌め合わせ方法
CN114585818A (zh) 连结装置
CN219204942U (zh) Led显示箱体
CN216028764U (zh) 一种便于拆卸更换的光纤传输激光焊接机焊接头
CN214434482U (zh) 快速插拔装置、执行机构及手术机器人
KR20110125302A (ko) 선상 수소재료 내장형 앰풀 시험편 및 이를 이용한 인장 시험 방법
CN109455319B (zh) 一种用于可重复运载器支撑机构的直线式限位机构
CN209615558U (zh) 一种可便捷拆装的关节装置
JPH1128677A (ja) ピン脱着装置
CN211670374U (zh) 一种建筑电气连接线接头密封结构
CN117905395B (zh) 一种测试用多级可调补偿伸缩接头及其使用方法
EP1528265A2 (en) Connection arrangement of guide rods with a mounting plate
CN211512933U (zh) 注射泵
CN217897846U (zh) 一种步进式延时趾端滑套
CN217362548U (zh) 一种潜油泵用电缆保护器
CN220226734U (zh) 滑动装置、锚杆钻机和作业机械
CN216561084U (zh) 一种光纤激光器的端帽保护装置
CN220086503U (zh) 一种线束端子连接结构
CN219492569U (zh) 一种柱塞泵连接结构
CN219711969U (zh) 一种多角度连接的紧固件
CN219758580U (zh) 一种内窥镜锁紧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