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55846U - 一种新型无线充电线圈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无线充电线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55846U
CN211655846U CN202020415333.1U CN202020415333U CN211655846U CN 211655846 U CN211655846 U CN 211655846U CN 202020415333 U CN202020415333 U CN 202020415333U CN 211655846 U CN211655846 U CN 2116558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harging
pin needle
set casing
charging coil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1533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青
张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phi Electrical Center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lphi Electrical Center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phi Electrical Center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lphi Electrical Center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1533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558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558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558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无线充电线圈,包括固定壳(1)、感应线圈(3)、磁片(2)、柱状Pin针(4)和钩状Pin针(5),所述固定壳(1)为圆角矩形结构,所述固定壳(1)中部设有固定孔(6),所述固定壳(1)设有与柱状Pin针(4)对应的柱状插孔(8)以及与钩状Pin针(5)对应的槽式插孔(9),所述柱状Pin针(4)和钩状Pin针(5)分别通过柱状插孔(8)和槽式插孔(9)嵌入固定壳(1),所述感应线圈(3)绕制后与磁片(2)连接并通过所述固定孔(6)嵌入固定壳(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装配误差小、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无线充电线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无线充电线圈。
背景技术
目前车内智能设备需求越来越普遍,大部分手机也都支持无线充电功能,所以车内无线充电设备的装机量正在飞速发展。无线充电的核心在线圈,所以线圈装配的质量直接影响无线充电的效率。
现在大部分无线充电的线圈还是通过引线焊锡后再穿进印制电路板(PCB)的孔中,效率偏低,装配过程中还易损坏。大部分车载无线充电因为车身内部电磁干扰(EMI)的要求,都需要在线圈上再加一块滤波板,然后使用昂贵的板对板接插件来实现两块印制电路板之间的通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线圈装配效率较低、容易损坏且成本较高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无线充电线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新型无线充电线圈,包括固定壳、感应线圈、磁片、柱状Pin针和钩状Pin针,所述固定壳为圆角矩形结构,所述固定壳中部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壳设有与柱状Pin针对应的柱状插孔以及与钩状Pin针对应的槽式插孔,所述柱状Pin针和钩状Pin针分别通过柱状插孔和槽式插孔嵌入固定壳,所述感应线圈绕制后与磁片连接并通过所述固定孔嵌入固定壳。
优选的,所述感应线圈通过胶水粘接在磁片上。
所述感应线圈的引脚在绕制后向外引出。
所述引脚上设有锡。
所述引脚与柱状Pin针或钩状Pin针焊接。
所述柱状插孔设于固定壳的两条长边上。
所述槽式插孔仅设于固定壳的一条长边上。
优选的,所述固定壳设有槽式插孔的长边上柱状插孔与槽式插孔间隔排列。
所述柱状Pin针的两端分别焊接在两块不同的印制电路板上,完成两块印制电路板之间的信号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感应线圈的引脚出来焊接到柱状Pin针或钩状Pin针上,再由柱状Pin针或钩状Pin针焊接到PCB上,相比现有技术中将引线装进PCB上,生产效率更高,有效降低了装配误差。
2.本实用新型将以往分开的接插件集成到固定壳上,减少了之前两块PCB板之间昂贵的板对板接插件,利用固定壳上的柱状Pin针或钩状Pin针进行焊接实现电路连接,节约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固定壳;2-磁片;3-感应线圈;4-柱状Pin针;5-钩状Pin针;6-固定孔;7-引脚;8-柱状插孔;9-槽式插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无线充电线圈,包括固定壳1、感应线圈3、磁片2、柱状Pin针4和钩状Pin针5,固定壳1为圆角矩形结构,固定壳1中部设有固定孔6,固定壳1设有与柱状Pin针4对应的柱状插孔8以及与钩状Pin针5对应的槽式插孔9,柱状Pin针4和钩状Pin针5分别通过柱状插孔8和槽式插孔9嵌入固定壳1,感应线圈3绕制后与磁片2连接并通过固定孔6嵌入固定壳1。
感应线圈3通过胶水粘接在磁片2上。
感应线圈3的引脚7在绕制后向外引出,引脚7上设有锡。
引脚7与柱状Pin针4或钩状Pin针5焊接。
柱状插孔8设于固定壳1的两条长边上。
槽式插孔9仅设于固定壳1的一条长边上。
固定壳1设有槽式插孔9的长边上柱状插孔8与槽式插孔9间隔排列。
柱状Pin针4的两端分别焊接在两块不同的印制电路板上,完成两块印制电路板之间的信号连接。
实施例一
固定壳1为塑料件,柱状Pin针4通过柱状插孔8压装进固定壳1,钩状Pin针5通过槽式插孔9压装进固定壳1,同时感应线圈3绕制后与磁片2粘接的总成压装进固定壳1的固定孔6中。感应线圈3的引脚7焊接到钩状Pin针5上,然后通过柱状Pin针4或钩状Pin针5分别与处在上方和下方的PCB板焊接到一起实现电路连接。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所做的举例说明。凡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小变化或者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法,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新型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壳(1)、感应线圈(3)、磁片(2)、柱状Pin针(4)和钩状Pin针(5),所述固定壳(1)为圆角矩形结构,所述固定壳(1)中部设有固定孔(6),所述固定壳(1)设有与柱状Pin针(4)对应的柱状插孔(8)以及与钩状Pin针(5)对应的槽式插孔(9),所述柱状Pin针(4)和钩状Pin针(5)分别通过柱状插孔(8)和槽式插孔(9)嵌入固定壳(1),所述感应线圈(3)绕制后与磁片(2)连接并通过所述固定孔(6)嵌入固定壳(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线圈(3)通过胶水粘接在磁片(2)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线圈(3)的引脚(7)在绕制后向外引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脚(7)上设有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脚(7)与柱状Pin针(4)或钩状Pin针(5)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插孔(8)设于固定壳(1)的两条长边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式插孔(9)仅设于固定壳(1)的一条长边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新型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壳(1)设有槽式插孔(9)的长边上柱状插孔(8)与槽式插孔(9)间隔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Pin针(4)的两端分别焊接在两块不同的印制电路板上,完成两块印制电路板之间的信号连接。
CN202020415333.1U 2020-03-27 2020-03-27 一种新型无线充电线圈 Active CN2116558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15333.1U CN211655846U (zh) 2020-03-27 2020-03-27 一种新型无线充电线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15333.1U CN211655846U (zh) 2020-03-27 2020-03-27 一种新型无线充电线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55846U true CN211655846U (zh) 2020-10-09

Family

ID=72686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15333.1U Active CN211655846U (zh) 2020-03-27 2020-03-27 一种新型无线充电线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558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56555B2 (en) Electrical distribution center with terminal stabilizing terminal position assurance member
CN211655846U (zh) 一种新型无线充电线圈
CN209168921U (zh) 一种汽车无线充电线圈组件
CN101740199B (zh) 磁性电子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01645347B (zh) 变压器结构
CN215342206U (zh) 一种环形电感
CN201985382U (zh) 带屏蔽功能的连接器
CN201725906U (zh) 电连接器
CN219873094U (zh) 一种电感结构
CN210201650U (zh) 一种控制板及具有其的电机
CN112968587A (zh) 一种电源结构
CN219476464U (zh) 一种用于低频天线的模块化电感组件
CN206975361U (zh) 直下式背光灯条模组
CN217982990U (zh) 一种应用于电力设备组合电感器
CN214505215U (zh) 一体集成伺服器变压器
CN213635568U (zh) 一种贴片式共模电感
CN200941683Y (zh) 一种线圈的固定结构
CN217522813U (zh) 平面滤波器
CN221040708U (zh) 整合式线圈结构
CN212967292U (zh) 绞线式共模电感
CN220288435U (zh) 一种新型电子雷管控制模块结构
CN104183358B (zh) 滤波模组
CN214380627U (zh) 一种新型结构的直插微功率电源
CN218101754U (zh) 一种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112996272B (zh) 一种电源结构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