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94721U - 防地震的电梯对重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地震的电梯对重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594721U CN211594721U CN201922215092.6U CN201922215092U CN211594721U CN 211594721 U CN211594721 U CN 211594721U CN 201922215092 U CN201922215092 U CN 201922215092U CN 211594721 U CN211594721 U CN 21159472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unterweight
- sway
- elevator
- straight
- ro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地震的电梯对重装置,包括对重架,叠置于对重架内的对重块,以及安装在对重架顶部的对重轮,通过将对重块由上至下分为多组,并在相邻组之间设有与对重架相固定的防晃梁,使防晃梁压靠下方一组的对重块且承载上方一组的对重块,使得各组的对重块更加稳固,在地震使对重块不容易从对重架中脱落。在对重轮的其中一部分为曳引绳绕置区,对重架上安装有多个挡绳件,各挡绳件沿对重轮周向间隔排布在曳引绳绕置区的外周,各挡绳件设置在曳引绳绕置区的外周,使得曳引绳不容易从曳引轮上脱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地震的电梯的对重装置。
背景技术
据悉我国所发生的地震对电梯的破坏力相当惊人,在一次地震中,重灾区的4.9万台电梯中就有20918台受损,高达一千台电梯报废或重大维修,且发生电梯困人的现象。在近几年的时间里,世界各地发生地震事件中,电梯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以至于人被困在电梯里。
根据地震的一些基本常识,地震主要包括P波和S波:
P波:地震产生的一种压缩纵波,也称为初至波。非破环性的P波是推进波,比起破坏性的S波能更快地穿过地壳,它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可以通过探测P波就有可能发出地震预警,预警时间取决于P波和其他破坏性波到达的时间差。
S波:地震产生的一种剪切横波,S波穿过地壳内部,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动方向。S波是破坏性波,迟于P波到达,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根据以上的电梯常识,电梯地震安全主要采取“被动防御”和“主动防御”的这些措施。被动防御是指提高电梯的自身抗震能力,而主动防御则是指基于地震报警、地震预警技术的在地震严重波及电梯前就近平层的减灾措施。
对于电梯设计和制造来说,采取被动防御措施是关键,通过对我国近几年来所发生的地震状况的分析和总结,对电梯破坏力较强的相当大的一个方面就是,地震S波的冲击下,首先钢丝绳从绳轮上脱落,而对重装置在电梯曳引力的作用下继续运行而导致钢丝绳将绳轮卡死,进一步导致钢丝绳断绳的状况;甚至电梯对重装置从对重导轨上脱离,导致脱轨后的对重装置撞击损坏轿厢,对重块脱落对重框砸坏轿厢等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防地震的电梯的对重装置。
一种防地震的电梯对重装置,包括对重架,叠置于对重架内的对重块,以及安装在对重架顶部的对重轮,所述的电梯对重装置包括:所述对重块由上至下分为多组,相邻组之间设有与所述对重架相固定的防晃梁,所述防晃梁压靠下方一组的对重块且承载上方一组的对重块;
所述对重轮的其中一部分为曳引绳绕置区,所述对重架上安装有多个挡绳件,各挡绳件沿对重轮周向间隔排布在所述曳引绳绕置区的外周。
可选的,所述对重架包括上梁、下梁以及连接在所述上梁、下梁之间的两直梁,所述对重轮与所述挡绳件均安装于所述上梁,所述防晃梁的两端与相应侧的直梁相连。
可选的,所述直梁上沿高度方向排布有多个第一安装孔用以适应所述防晃梁的不同安装高度,所述防晃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配合的第二安装孔,且所述第二安装孔为条形孔,所述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直梁的高度方向一致。
可选的,所述防晃梁包括两块相对布置的防晃板,各防晃板包括:
连接在所述两直梁之间的承载部,且所述承载部开设有所述第二安装孔;
由所述承载部沿对重架宽度方向进一步延伸的扩展部。
可选的,所述对重架上安装有用于与对重导轨相配合的主导靴;同一防晃梁中两块防晃板的扩展部连同相应侧的直梁围成U形区且作为防晃导靴,其中直梁处在U形区底部,两块防晃板的扩展部处在U形区两侧;所述防晃导靴与对重导轨相邻近且预留有间隙。
可选的,所述间隙包括:
在对重架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直梁与对重导轨之间的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为2-10mm;
在对重架的深度方向上,同一防晃梁中、两块防晃板的扩展部各自与对重导轨之间的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2-10mm;
对重架宽度方向和深度方向均为水平方向且相互垂直,其中所述上梁、下梁均沿对重架宽度方向延伸。
可选的,所述对重架上安装有与对重导轨相配合的触发开关用以产生停机信号,所述触发开关包括:
在对重架的宽度方向上与对重导轨相抵触发的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开关的动作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间隙;
在对重架的深度方向上与对重导轨相抵触发的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的动作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间隙。
可选的,所述两直梁之间设有处在最上方一组对重块顶部的顶层防晃梁,各直梁上设有压紧装置,所述压紧装置中带有可调的顶杆与最顶部对重块相抵。
可选的,所述压紧装置包括:
与所述直梁相固定的基座;
活动贯穿于所述基座的所述顶杆;
连接与所述顶杆的一端且与最顶部对重块相抵的压紧块
与所述顶杆螺纹配合且与所述基座相抵的锁紧螺母。
可选的,所述挡绳件包括:
两根挡绳杆,分别处在所述对重轮水平方向的两侧;
至少两块挡绳板,沿对重轮周向、各挡绳板处在所述两根挡绳杆之间。
上述防地震的电梯对重装置,包括对重架,叠置于对重架内的对重块,以及安装在对重架顶部的对重轮,通过将对重块由上至下分为多组,并在相邻组之间设有与对重架相固定的防晃梁,使防晃梁压靠下方一组的对重块且承载上方一组的对重块,使得各组的对重块更加稳固,在地震使对重块不容易从对重架中脱落。在对重轮的其中一部分为曳引绳绕置区,对重架上安装有多个挡绳件,各挡绳件沿对重轮周向间隔排布在曳引绳绕置区的外周,各挡绳件设置在曳引绳绕置区的外周,使得曳引绳不容易从曳引轮上脱落。
附图说明
图1为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防地震的电梯对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压紧装置结构示意图;
1、上梁;2、下梁;3、直梁;31、第一安装孔;
4、对重块;5、对重轮;6、防晃梁;61、第二安装孔;
7、连接板;8、对重导轨;9、主导靴;10、防晃导靴;11、油杯;12、第一开关;13、第二开关;14、开关固定板;
15、压紧装置;151、顶杆;152、基座;153、压紧块;154、锁紧螺母;
16、挡绳板;17、防尘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防地震的电梯对重装置,包括对重架,叠置于对重架内的对重块4,以及安装在对重架顶部的对重轮5,电梯对重装置包括:对重块4由上至下分为多组,相邻组之间设有与对重架相固定的防晃梁6,防晃梁6压靠下方一组的对重块4且承载上方一组的对重块4。对重轮5的其中一部分为曳引绳绕置区,对重架上安装有多个挡绳件,各挡绳件沿对重轮5周向间隔排布在所述曳引绳绕置区的外周。这样,通过将多个对重块4进行分组,并在各组之间设置有向下压紧的防晃梁6,各防晃梁6靠上一组2重块4的重力向下一组对重块4施加压力,使得对重块4之间压制得更加紧密,在地震时,对重块4不容易从对重架上掉落,牢固可靠。并且在对重轮5周向上还设置有多个挡绳件,使得曳引绳不容易从对重轮5侧边脱落,以避免对重装置在电梯曳引力的作用下继续运行而导致钢丝绳将绳轮卡死,而导致钢丝绳断绳的状况。
在本实施例中,对重架包括、下梁2以及连接在上梁1、下梁2之间的两直梁3,对重轮5与挡绳件均安装于上梁1,防晃梁6的两端与相应侧的直梁3相连。
进一步的,在上梁1与下梁2两端分别设置有一根直梁3,直梁3具有一定的宽度,并且直梁3的宽度也为对重架的宽度。直梁3还包括由宽度部分两侧向另一根直梁3方向延伸的安装部。
具体的,上梁1包括两块相对应的上梁1板,分别通过两直梁3的安装部安装在直梁3顶部的前后两侧,且对重轮5安装在两上梁1板之间。下梁2包括两块相对应的下梁2板,分别通过两直梁3的安装部安装在直梁3底部的前后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直梁3上沿高度方向排布有多个第一安装孔31用以适应防晃梁6的不同安装高度,防晃梁6上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孔31相配合的第二安装孔61,且第二安装孔61为条形孔,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直梁3的高度方向一致。
具体的,第一安装孔31沿高度方向开设在直梁3的安装部上。在对重架上将多块对重块4进堆栈时,可根据要求将一定数量的对重块4作为一组,再将防晃梁6依据一组对重块4的高度安装在两个根直梁3对应位置的第一安装孔31上。由于一组对重块4堆栈的数量不等,并且对重块4的表面粗糙度和高度均有一定的误差,堆栈后的对重块4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间隙,导致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异音异响。开设在防晃梁6两侧的第二安装孔61呈长条形,可在进行安装时,进一步的配合一组对重块4的高度进行直梁3高度方向上的微调,使得防晃梁6可紧压在对重块4上。在进行安装防晃梁6时,将防晃梁6两侧的第二安装孔61与两侧直梁3上相应位置的第一安装孔31进行重合,并通过锤击防晃梁6压紧对重块4,此时由于第二安装孔61为长条孔,任然与第一安装孔31重合,再采用螺栓进行固定。这样,对重块4数量一定,依靠防晃梁6的压紧力足以使对重块4的可靠固定,地震状况下可靠压紧,不会轻易从对重架中脱落。
进一步的,在两上梁1板的两侧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孔31相应的第三安装孔,通过将第一安装孔31和第三安装孔重合,采用螺栓连接,使得两上梁1板分别固定在直梁3的前后侧。
进一步的,在两下梁2板的两端与直梁3连接处还设置有连接板7,连接板7呈“U”形,其“U”形的两侧贴合两下梁2板,“U”形的底部与两下梁2板的底部连接。在连接板7“U”形的两侧上与下梁2板上均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孔31相应的第四安装孔,并采用螺栓将连接板7、两下梁2板与直梁3进行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在两下梁2板两端靠近直梁3处以及连接板7上还开设有相匹配的安装孔,并采用螺栓连接,使得下梁2的机构更加稳固。
在本实施例中,防晃梁6包括两块相对布置的防晃板,各防晃板包括:连接在两直梁3之间的承载部,且承载部开设有第二安装孔61,由承载部沿对重架宽度方向进一步延伸的扩展部。
进一步的,第二安装孔61开设在承载部的两端,在直梁3宽度方向前后侧相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一块防晃板,前后两块防晃板的承载部两端通第二安装孔61安装在两直梁3同侧的安装部上。通过前后侧的防晃板共同作用,将下方的对重块4进行稳固,避免在对重装置运动时,对重块4会在对重架中摇晃。
在本实施例中,对重架上安装有用于与对重导轨8相配合的主导靴9;同一防晃梁6中两块防晃板的扩展部连同相应侧的直梁3围成U形区且作为防晃导靴10,其中直梁3处在U形区底部,两块防晃板的扩展部处在U形区两侧,防晃导靴10与对重导轨8相邻近且预留有间隙。
具体的,主导靴9分别设置在两直梁3顶部与底部的宽度部分。同侧的主导靴9与相对应的对重导轨8相配合,使得对重装置沿规定路径在井道中运动。
具体的,前后侧相对应的防晃板同一侧的扩展部由承载部一端向直梁3的宽度侧延伸合抱住直梁3宽度侧的一部分后,再90度折弯形成U形区的两侧,与U形区的两侧之间裸露的直梁3部分形成防晃导靴10。在防晃导靴10与对重导轨8相邻近且预留有间隙,在应对地震的S波冲击时,减少对重装置对对重导轨8在宽度方向的冲击力。
进一步的,在直梁3顶部位于主导靴9的上方还设置有油杯11,油杯11中的润滑剂作用于主导靴9与对重轨道上,起到润滑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间隙包括在对重架的宽度方向上,直梁3与对重导轨8之间的第一间隙,第一间隙为2-10mm。在对重架的深度方向上,同一防晃梁6中、两块防晃板的扩展部各自与对重导轨8之间的第二间隙,第二间隙为2-10mm。对重架宽度方向和深度方向均为水平方向且相互垂直,其中所述上梁1、下梁2均沿对重架宽度方向延伸。这样,在对重架与对重导轨8的宽度方向以及深度方向均留有间隙,使得在地震S波的作用下,降低对重装置在对重深度以及宽度方向上对对重导轨8的冲击力,从而使得对重装置不易脱轨,以保证轿厢内的人员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对重架上安装有与对重导轨8(图1中,仅画了单列导轨,在此说明)相配合的触发开关用以产生停机信号,触发开关包括:在对重架的宽度方向上与对重导轨8相抵触发的第一开关12,第一开关12的动作距离小于第一间隙;在对重架的深度方向上与对重导轨8相抵触发的第二开关13,第二开关13的动作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间隙。
具体的,在对重架的下梁2与对重轨道相接近的地方设置有开关固定板14,所述触发开关固定在所述开关固定板14上,并且触发开关与电梯的控制系统电连接。当对重架异常晃动时,第一开关12和第二开关13其中一者,或者两者均被触发,此时触发开关则会先行动作,将停机信号反馈至控制系统以使控制系统实现电梯停梯,避免问题进一步扩大。
进一步的,触发开关可设置在下梁2两端其中任意一端与对重轨道接近的位置。也可设置在上梁1两端其中任意一端与对重轨道接近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两直梁3之间设有处在最上方一组对重块4顶部的顶层防晃梁6,各直梁3上设有压紧装置15,所述压紧装置15中带有可调的顶杆151与最顶部对重块4相抵。这样,在多道防晃梁6以及压制在顶层防晃梁6上的压紧装置15一起形成冗余保护,保证地震状况下对重块4无法脱出框架。
如图2所示,压紧装置15包括:与直梁3相固定的基座152,活动贯穿于基座152的顶杆151,连接与顶杆151的一端且与最顶部对重块4相抵的压紧块153,与顶杆151螺纹配合且与基座152相抵的锁紧螺母154。通过调节顶杆151的高度的,使得压紧块153可紧压在最顶部的对重块4上,并且通过锁紧螺母154进行锁紧,进一步的使得对重块4进行稳固。
在本实施例中,挡绳件包括:两根挡绳杆(在图中未标出),分别处在对重轮5水平方向的两侧。至少两块挡绳板16,沿对重轮5周向、各挡绳板16处在两根挡绳杆之间。
具体的,挡绳杆以及挡绳板16分别与钢丝绳之间保持微小的运行间隙,这样在地震状况下防钢丝绳挤压间隙后脱槽。一般挡绳杆与钢丝绳之间的间隙小于钢丝绳直径的1/3距离。挡绳杆和挡绳板16对防止对重轮5的钢丝绳脱槽起着双重保护作用。
进一步的,在前后侧的上梁1板对应位置分别开设有条形孔,其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为对重架的深度方向,挡绳杆的两端具有螺纹段,将挡绳杆两端分别放置在两上梁1板同侧开设的条形孔中,并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将挡绳杆在条形孔中放置的位置改变挡绳杆与对重轮5之间的距离,并采用螺栓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在前后侧的上梁1板对应位置分别开设有沿对重架高度方向的多个条形孔,通过将挡绳杆放置在不同高度的条形孔中,以满足两挡绳杆可分别放置不同直径的对重轮5水平方向的两侧。
进一步的,挡绳板16呈“U”形,挡绳板16“U”形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前后侧的两上梁1板上,并且“U”形的两侧均沿对重轮5的径向延伸至对重轮5的宽度侧后连接成一整体为“U”形的底部。
进一步的,在两上梁1板的顶部还设置有防尘罩17,用于防止在电梯运行过程中,有异物或者小石块掉落在运行的钢丝绳上以影响对重轮5的正常运行。
上述实施例中仅以普通的曳引比是2:1及1套对重轮的方式为例进行说明,当然,在曳引比是2:1及数套对重轮;曳引比是1:1,采用绳头板代替对重轮或者曳引比是4:1与数套对重轮的方式,对重框架主体均可以安装上述设计思路实现该对重装置的制造与安装使用,只要是按照上述规则设置即可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上述防地震的电梯对重装置,针对对重块4易脱落,设置有将各对重块4分组并压紧的多个防晃梁6,以及抵压在最顶层的对重块4上的压紧装置15,使得对重块4不会轻易脱离对重架。针对对重轮5上的钢丝绳易脱落,在对重轮5的周向两侧均设置有挡绳杆,以及两挡绳杆之间的挡绳板16两道防护措施,使得对重轮5上的钢丝绳不轻易从绳槽中脱落。针对对重架易脱轨,采用缩小直梁3和导轨之间的间隙,并且使防晃板和导轨侧面保持合适的间隙,应对S波冲击的两道措施。并且还在对重架上设置有触发开关及时检测对重架和对重导轨8之间的间隙状况,并以迅速停梯应对。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防地震的电梯对重装置,包括对重架,叠置于对重架内的对重块,以及安装在对重架顶部的对重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梯对重装置包括:所述对重块由上至下分为多组,相邻组之间设有与所述对重架相固定的防晃梁,所述防晃梁压靠下方一组的对重块且承载上方一组的对重块;
所述对重轮的其中一部分为曳引绳绕置区,所述对重架上安装有多个挡绳件,各挡绳件沿对重轮周向间隔排布在所述曳引绳绕置区的外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架包括上梁、下梁以及连接在所述上梁、下梁之间的两直梁,所述对重轮与所述挡绳件均安装于所述上梁,所述防晃梁的两端与相应侧的直梁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梁上沿高度方向排布有多个第一安装孔用以适应所述防晃梁的不同安装高度,所述防晃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配合的第二安装孔,且所述第二安装孔为条形孔,所述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直梁的高度方向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晃梁包括两块相对布置的防晃板,各防晃板包括:
连接在所述两直梁之间的承载部,且所述承载部开设有所述第二安装孔;
由所述承载部沿对重架宽度方向进一步延伸的扩展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架上安装有用于与对重导轨相配合的主导靴;同一防晃梁中两块防晃板的扩展部连同相应侧的直梁围成U形区且作为防晃导靴,其中直梁处在U形区底部,两块防晃板的扩展部处在U形区两侧;所述防晃导靴与对重导轨相邻近且预留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包括:
在对重架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直梁与对重导轨之间的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为2-10mm;
在对重架的深度方向上,同一防晃梁中、两块防晃板的扩展部各自与对重导轨之间的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为2-10mm;
对重架宽度方向和深度方向均为水平方向且相互垂直,其中所述上梁、下梁均沿对重架宽度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架上安装有与对重导轨相配合的触发开关用以产生停机信号,所述触发开关包括:
在对重架的宽度方向上与对重导轨相抵触发的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开关的动作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间隙;
在对重架的深度方向上与对重导轨相抵触发的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的动作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直梁之间设有处在最上方一组对重块顶部的顶层防晃梁,各直梁上设有压紧装置,所述压紧装置中带有可调的顶杆与最顶部对重块相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装置包括:
与所述直梁相固定的基座;
活动贯穿于所述基座的所述顶杆;
连接与所述顶杆的一端且与最顶部对重块相抵的压紧块
与所述顶杆螺纹配合且与所述基座相抵的锁紧螺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绳件包括:
两根挡绳杆,分别处在所述对重轮水平方向的两侧;
至少两块挡绳板,沿对重轮周向、各挡绳板处在所述两根挡绳杆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15092.6U CN211594721U (zh) | 2019-12-10 | 2019-12-10 | 防地震的电梯对重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15092.6U CN211594721U (zh) | 2019-12-10 | 2019-12-10 | 防地震的电梯对重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594721U true CN211594721U (zh) | 2020-09-29 |
Family
ID=72591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215092.6U Active CN211594721U (zh) | 2019-12-10 | 2019-12-10 | 防地震的电梯对重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59472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44430A (zh) * | 2021-12-09 | 2022-02-15 | 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低高度抗震设计的电梯对重装置 |
-
2019
- 2019-12-10 CN CN201922215092.6U patent/CN21159472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44430A (zh) * | 2021-12-09 | 2022-02-15 | 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低高度抗震设计的电梯对重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090285U (zh) | 一种用于桥梁的减振支座 | |
CN211594721U (zh) | 防地震的电梯对重装置 | |
WO2021244195A1 (zh) | 一种电梯坠落缓冲保护装置 | |
JP5989549B2 (ja) | 乗客コンベア | |
CN106567325A (zh) | 一种组合式防落梁及碰撞装置 | |
CN101883732A (zh) | 电梯减震器 | |
CN106347401A (zh) | 一种能防脱防松的底架设备吊挂支座及吊挂结构 | |
US9567744B2 (en) | Impact resisting column assembly of a train station | |
CN103569918A (zh) | 一种自动检测防坠落安全装置 | |
CN111705637B (zh) | 连接式减震球型支座 | |
CN105752795A (zh) | 电梯井底防坠落保护装置 | |
CN203144898U (zh) | 桥梁防撞护栏 | |
CN1569598A (zh) | 一种制动绳式防坠装置 | |
CN110294385A (zh) | 电梯耗能减震装置 | |
CN202466397U (zh) | 一种桥梁限位隔震橡胶滑板支座 | |
CN211366667U (zh) | 一种大吨位货梯对重架 | |
CN212356124U (zh) | 一种电梯轿厢的坠落缓冲保护装置 | |
CN213202107U (zh) | 一种起重行车 | |
CN209276024U (zh) | 用于采用双头顺穿法的起重吊装设备的断绳保险装置 | |
CN108547240B (zh) | 一种串联可滑移的高速公路防撞护栏 | |
CN206345584U (zh) | 一种电梯减震对重框架 | |
CN202208584U (zh) | 一种电梯缓冲装置 | |
KR101826881B1 (ko) | 내진성능을 갖춘 엘리베이터용 카운터 웨이트의 탈선 방지 구조 | |
US6618999B1 (en) | Crown bumper | |
CN115787877B (zh) | 一种具有可变竖向刚度的组合式多维隔减震装置及其隔减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