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51322U - 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51322U
CN211551322U CN202020346121.2U CN202020346121U CN211551322U CN 211551322 U CN211551322 U CN 211551322U CN 202020346121 U CN202020346121 U CN 202020346121U CN 211551322 U CN211551322 U CN 2115513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nd surface
main surface
light guide
illumina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4612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棚桥理
村上忠史
阿南真一
关井广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513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513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照明装置(10),具备:光源(20);导光体(30),具有光源(20)发出的光入射的第一端面(31)、位于第一端面(31)的相反侧且包括相对于第一端面(31)倾斜的倾斜面的第二端面(32)、以及设置有使入射到第一端面(31)的光反射的反射结构的第一主面(33);以及与第二端面(32)在光学上紧贴的光吸收材料(40)。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备导光体的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近几年,利用了LED(Light Emitting Diode)的光源越来越普及。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在由两个导光棒构成的导光体的两端部相对配置LED元件的线性光源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3588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抑制配光的紊乱的照明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形态涉及的照明装置,具备:光源;导光体,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以及主面,所述光源发出的光入射到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相反侧,并且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面倾斜的倾斜面,在所述主面设置有使入射到所述第一端面的光反射的反射结构;以及光吸收材料,与所述第二端面在光学上紧贴。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光吸收材料,覆盖所述第二端面的全部、以及所述主面的所述第二端面侧的端部。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第二端面包括多个所述倾斜面。
并且,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二端面形成有不规则的凹凸。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光吸收材料的折射率与所述导光体的折射率的比例为0.9以上1.1以下。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导光体,由丙烯酸树脂形成,所述光吸收材料的折射率为1.4以上1.6以下。
并且,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端面,排列设置有沿着与所述主面交叉的方向的截面为V字状的多个槽。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照明装置还具备与所述主面相对的反射板。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反射结构包括多个凹部,关于所述主面的所述多个凹部的密度,越远离所述光源的区域则越大。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反射结构包括多个凹部,关于所述主面的所述多个凹部的密度,在所述第一端面以及所述第二端面排列的方向上的中央部最小,在该方向上越远离中央部则越大。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反射结构包括多个凹部,所述多个凹部分别包括相对于所述主面倾斜的侧面,关于所述多个凹部的所述侧面的倾斜角,所述主面的离所述光源越远的位置上的凹部的所述侧面则越大。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反射结构包括多个凹部,所述多个凹部分别包括相对于所述主面倾斜的侧面,关于所述多个凹部的所述侧面的倾斜角,在所述主面的所述第一端面以及所述第二端面排列的方向上的中央部最小,在所述主面的该方向上越远离中央部则越大。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反射结构包括长槽状的多个凹部,所述长槽状的凹部的长边方向沿着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方向是沿着所述主面且与所述第一端面以及所述第二端面排列的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
实用新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能够抑制配光的紊乱。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装置的外观斜视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装置的配光特性的图。
图4A是示出导光体的第二端面的形状的变形例的第一图。
图4B是示出导光体的第二端面的形状的变形例的第二图。
图4C是示出导光体的第二端面的形状的变形例的第三图。
图4D是示出导光体的第二端面的形状的变形例的第四图。
图5A是示出光吸收材料的配置的变形例的第一图。
图5B是示出光吸收材料的配置的变形例的第二图。
图6是示出导光体的第一端面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图。
图7是示出以不均匀的密度配置多个凹部的导光体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示出以不均匀的密度配置多个凹部的导光体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示出多个凹部的形状按照该凹部的位置不同的导光体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0是示出多个凹部的形状按照该凹部的位置不同的导光体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示出具有长槽状的多个凹部的导光体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2是示出具有圆锥形状的凹部、以及长槽状的凹部的双方的导光体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3是示出具有圆锥形状的凹部、以及长槽状的凹部的双方的导光体的配光特性的图。
图14是示出侧端面为倾斜面的导光体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5是示出具备反射板的照明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
符号说明
10,10a 照明装置
20 光源
30,30a至30h 导光体
31,31a 第一端面
32,32a至32d 第二端面
33 第一主面
35,37 凹部
36,38 侧面
40,40a,40b 光吸收材料
50 反射板
θ 倾斜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都示出总括或具体的例子。以下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形态等是一个例子,并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宗旨。并且,对于以下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的示出最上位概念的实施方案中没有记载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而被说明。
并且,各个图是示意图,并不一定是严密示出的图。并且,在各个图中,对实际相同的结构附上相同的符号,会有省略或简化重复说明的情况。并且,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大略”或“大致”的表现,也意味着包括制造误差以及尺寸公差等。
并且,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利用的使用的附图中,会有示出坐标轴的情况。将Z轴方向,作为照明装置的高度方向进行说明。会有将Z轴+侧表现为,上侧(上方),将Z轴-侧表现为,下侧(下方)的情况。并且,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是,在与Z轴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相互正交的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平面视意味着,从Z轴方向看的情况。
(实施方式)
[照明装置]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装置。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装置的外观斜视图。
如图1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装置10是,细长平板状的柱灯,具备主体部11、以及设置在主体部11的上端部的发光部12。发光部12的高度是,离地上50cm至70cm的位置。照明装置10具有,照射发光部12的周边、且发光部12的下方的配光特性。这是因为,若向发光部12的上方发出光,则通过照明装置10的周边的人感到晃眼的缘故。
接着,说明用于实现这样的配光特性的照明装置10的内部结构。图2是示出照明装置10的内部结构的图。图2的(a)是,从X轴方向看照明装置10的内部结构的图,图2的(b)是,从Y轴方向看照明装置10的内部结构的图。如图2示出,照明装置10具备,光源20、导光体30、以及光吸收材料40。
[光源]
光源20是,位于导光体30的上方,向导光体30的第一端面31发出光的发光模块。光源20具有,基板21以及发光元件22。
基板21是,在图中的X轴方向上长的细长矩形状的基板。基板21的长边方向是,X轴方向,基板21的短边方向是,Y轴方向。基板21被配置为,与导光体30的第一端面31平行。而且,基板21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
基板21是,具体而言,树脂基板、陶瓷基板、或金属基板等的刚性基板。
基板21之中的作为安装了多个发光元件22的主面的安装面,与导光体30的第一端面31相对。多个发光元件22,沿着基板21的长边方向排列配置为一列。
发光元件22是,发出白光的表面安装型(Surface Mount Device:SMD型)的LED元件。表面安装型的LED元件是,在树脂成型的腔中安装LED芯片,且在该腔内装入含荧光体树脂的封装型的LED元件。发光元件22,向位于发光元件22的下方的导光体30的第一端面31,例如,发出日光色至灯泡色(色温2600K以上7100K以下)的白光。
而且,光源20,由电缆(图中未示出),与主体部11内的电源电路(图中未示出)电连接,利用从电源电路提供的电力发出光。
[导光体]
导光体30是,从Y轴方向看的形状为矩形的平板状的光学部件,换句话说,是导光板。导光体30是,透明的部件,但是,具有透光性的部件即可。导光体30,例如,由丙烯形成,但是,也可以是聚碳酸酯或玻璃等。
导光体30具有,第一端面31、第二端面32、第一主面33、以及第二主面34。
第一端面31是,光源20发出的光入射的端面,例如,是平面。第二端面32是,位于第一端面31的相反侧的端面(即,与第一端面31背向的端面)。第二端面32包括,相对于第一端面31倾斜的倾斜面。关于第二端面32,全部为单一的倾斜面,倾斜面是,例如,以与第二主面34相比第一主面33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倾斜的平面。第二端面32,不与第一主面33(或第二主面34)正交,由第二端面32与第一主面33(或第二主面34)而成的角度为,例如,5°左右。如此,若第二端面32包括倾斜面,则与第二端面32平行于第一端面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起因于第二端面32的光的全反射的配光的紊乱(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主面33是,设置有使入射到第一端面31的光反射的反射结构的主面。在第一主面33,作为反射结构,设置有圆锥形状或圆锥台形状的微小的多个凹部35。在图中,示出大的凹部35以便于说明,但是,实际上微小。在此,圆锥形状或圆锥台形状,意味着包括制造不均匀等的实际上圆锥形状或圆锥台形状,并不严格意味着圆锥形状或圆锥台形状。根据这样的凹部35,实现图3的A那样的向下方的配光特性。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照明装置10的配光特性的图。图3的(a)是,从X轴方向看照明装置10的图,图3的(b)是,从Y轴方向看照明装置10的图。
第二主面34是,位于与第一主面33相反侧的主面(即,与第一主面33背向的主面)。第二主面34是平面。在第二主面34,没有设置反射结构,但是,也可以与第一主面33同样,作为反射结构,设置有圆锥形状或圆锥台形状的微小的多个凹部35。
[光吸收材料]
设置在第一主面33的多个凹部35,使入射到第一端面31的来自光源20的光反射,其结果为,实现图3的A那样的配光特性。此时,若入射到第一端面31的来自光源20的光在第二端面32反射,返回到导光体30的内部由多个凹部35反射,则成为配光的紊乱(在设计上,光向不意图的区域射出)的原因。在如上所述照明装置10是低柱灯的情况下,若因配光的紊乱而光射出到图3的区域B,则在照明装置10的周边行走的人,感到晃眼。
为了抑制这样的配光的紊乱,而第二端面32由光吸收材料40覆盖。光吸收材料40,与第二端面32在光学上紧贴,抑制第二端面32的光的全反射。光吸收材料40,具体而言,以覆盖第二端面32的全部的方式,与第二端面32在光学上紧贴。光吸收材料40,通过涂装、树脂填充、粘着、插入成型、或双色成型等的方法,与第二端面32在光学上紧贴。在光吸收材料40是带状的部件的情况下,光吸收材料40,通过这样的胶带的粘贴,与第二端面32在光学上紧贴。
光吸收材料40,例如,将具有与导光体30实际相同的折射率的材料设为母材料,向该母材料添加碳等的具有光吸收功能的添加物(例如,黑色的添加物),从而被形成。光吸收材料40的折射率并不需要具有与导光体实际上相同的折射率,若光吸收材料40的折射率与导光体30的折射率的比例为,0.9以上1.1以下,则得到抑制第二端面32的光的全反射的一定的效果。在导光体30由丙烯酸树脂形成的情况下,光吸收材料40的折射率为,例如,1.4以上1.6以下。并且,若光吸收材料40的母材料的折射率为所述范围,添加物,并不一定限定为黑色,例如,即使在其为白色的添加物且添加物本身具有扩散反射的特性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第二端面32的全反射的影响,因此,能够抑制从导光体30向特定方向射出的眩光。
[第二端面的形状的变形例]
以下,说明用于抑制第二端面32的光的全反射的第二端面32的形状的变形例。图4A至图4D是示出第二端面32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图。
关于图4A所示的第二端面32a,全部为单一的倾斜面,倾斜面是,例如,以与第一主面33相比第二主面34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倾斜的平面。第二端面32a,不与第一主面33(或第二主面34)正交,由第二端面32a与第一主面33(或第二主面34)而成的角度为,例如,5°左右。
根据这样的第二端面32a,能够抑制第二端面32a的光的全反射的影响。
并且,图4B所示的第二端面32b,包括两个倾斜面,从X轴方向看时的形状为V字状。如此,根据包括两个倾斜面的第二端面32b,能够更抑制第二端面32b的光的全反射的影响。
并且,图4C所示的第二端面32c,包括三个以上的(具体而言,四个)倾斜面,从X轴方向看时的形状为两个V连接的形状。如此,根据包括三个以上的倾斜面的第二端面32c,能够更抑制第二端面32b的光的全反射的影响。
并且,在图4D所示的第二端面32d,通过褶皱加工、或喷砂处理等设置不规则的凹凸。这样的不规则的凹凸中包括,相对于第一端面31倾斜的倾斜面。根据如此包括不规则的凹凸的第二端面32d,能够更抑制第二端面32d的光的全反射的影响。
[光吸收材料的配置的变形例]
以下,说明光吸收材料40的配置的变形例。图5A以及图5B是示出光吸收材料40的配置的变形例的图。
如图5A示出,光吸收材料40a也可以,覆盖第二端面32的全部,并且,达到第一主面33或第二主面34。也就是说,光吸收材料40a也可以,覆盖第二端面32的全部、以及第一主面33或第二主面34的第二端面32侧的端部。据此,由光吸收材料40a能够可靠地覆盖第二端面32,因此,能够更抑制第二端面32的光的全反射。
并且,如图5B示出,光吸收材料40b也可以,覆盖第二端面32的全部,并且,达到第一主面33以及第二主面34。也就是说,光吸收材料40a也可以,覆盖第二端面32的全部、第一主面33的第二端面32侧的端部、第二主面34的第二端面32侧的端部。据此,由光吸收材料40b能够可靠地覆盖第二端面32,因此,能够更抑制第二端面32的光的全反射。
而且,这样的光吸收材料40的配置也可以,与第二端面32a、第二端面32b、第二端面32c、以及第二端面32组合。
[第一端面的形状的变形例]
以下,说明第一端面31的形状的变形例。图6是示出第一端面31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图。图6的(a)是,从X轴方向看导光体30a的图,图6的(b)是,从Y轴方向看导光体30a的图。
在图6所示的导光体30a的第一端面31a,沿着Y轴方向(换句话说,与第一主面33垂直交叉的方向)的截面为V字状的槽,在X轴方向上排列设置多个。根据这样的第一端面31a的形状,能够从导光体30a向广范围射出光。也就是说,导光体30a能够,实现具有广角配光的照明装置10。
根据这样的第一端面31a的形状,达到第二端面32并反射的光也扩大,因此,会有眩光变大的情况。然而,若由光吸收材料40减少第二端面32的反射光,则能够实现同时得到广角配光和眩光的减少的照明装置10。
而且,在如此第一端面31a不是平面的情况下,第二端面32中包括的倾斜面,相对于通过第一端面31a的顶部的平面(通过图6的C-C线的平面)倾斜即可。
[凹部的密度1]
多个凹部35的密度是,例如,均匀,但是,也可以是不均匀。图7是示出以不均匀的密度配置多个凹部35的导光体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所示的导光体30b的第一主面33的多个凹部35的(每单位面积的)密度,在Z轴方向上越远离光源20的区域则越大。换句话说,多个凹部35的密度,离光源20近的区域最小,越远离光源20则越大。多个凹部35的密度,也可以线性增加,也可以非线性增加。
这样的导光体30b,能够使从正面(即,Y轴方向)看的导光体30b的发光面亮度接近均匀。
在导光体30b中,第二端面32的周边的多个凹部35的密度高,因此,会有起因于在第二端面32反射的光的眩光变大的情况。然而,若由光吸收材料40减少第二端面32的反射光,则能够实现同时得到从正面看的发光面亮度的均匀化和眩光的减少的照明装置10。
[凹部的密度2]
并且,图8是示出以不均匀的密度配置多个凹部35的导光体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8所示的导光体30c的第一主面33的多个凹部35的(每单位面积的)密度,在Z轴方向(第一端面31以及第二端面32排列的方向)上的中央部最小,在Z轴方向上越远离中央部则越大。第一主面33的Z轴方向的多个凹部35的密度,也可以线性变化,也可以非线性变化。
这样的导光体30c,能够使从侧方(即,X轴方向)看的导光体30b的发光面亮度接近均匀。
在导光体30c中,第二端面32的周边的多个凹部35的密度高,因此,会有起因于在第二端面32反射的光的眩光变大的情况。然而,若由光吸收材料40减少第二端面32的反射光,则能够实现同时得到从侧方看的发光面亮度的均匀化和眩光的减少的照明装置10。
[凹部的形状1]
多个凹部35的形状,例如,全部相同,但是,也可以不是全部相同。图9是示出多个凹部35的形状按照该凹部35的位置不同的导光体的一个例子的图。图9的(a)是,从X轴方向看导光体30d的图,图9的(b)是,从Y轴方向看导光体30d的图。
图9所示的设置在导光体30d的第一主面33的多个凹部35的每一个是,圆锥形状,但是,相对于第一主面33的凹部35的侧面36的角度θ,按照凹部35的位置不同。具体而言,多个凹部35的侧面36的倾斜角θ,在Z轴方向上离第一主面33的光源20越远的位置上的凹部35的侧面36则越大。
这样的导光体30d,能够使从正面(即,Y轴方向)看的导光体30d的发光面亮度接近均匀。
在导光体30d中,第二端面32的周边的多个凹部35的侧面36的倾斜角θ大,因此,会有起因于在第二端面32反射的光的眩光变大的情况。然而,若由光吸收材料40减少第二端面32的反射光,则能够实现同时得到从正面看的发光面亮度的均匀化和眩光的减少的照明装置10。
[凹部的形状2]
并且,图10是示出多个凹部35的形状按照该凹部35的位置不同的导光体的另一个例子的图。图10的(a)是,从X轴方向看导光体30e的图,图10的(b)是,从Y轴方向看导光体30e的图。
图10所示的设置在导光体30e的第一主面33的多个凹部35的每一个是,圆锥形状,但是,相对于第一主面33的凹部35的侧面36的角度θ,按照凹部35的位置不同。具体而言,多个凹部35的侧面36的倾斜角θ,在第一主面33中的Z轴方向(第一端面31以及第二端面32排列的方向)上的中央部最小,在第一主面33中的Z轴方向上越远离中央部则越大。
这样的导光体30e,能够使从侧方(即,X轴方向)看的导光体30e的发光面亮度接近均匀。
在导光体30e中,第二端面32的周边的多个凹部35的侧面36的倾斜角θ大,因此,会有起因于在第二端面32反射的光的眩光变大的情况。然而,若由光吸收材料40减少第二端面32的反射光,则能够实现同时得到从侧方看的发光面亮度的均匀化和眩光的减少的照明装置10。
[凹部的形状3]
并且,多个凹部35的形状,不仅限于圆锥形状或圆锥台形状。图11是示出具有长槽状的多个凹部的导光体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1的(a)是,从X轴方向看导光体30f的图,图11的(b)是,从Y轴方向看导光体30f的图。
在图11所示的导光体30f的第一主面33,设置长槽状的多个凹部37。长槽状的凹部37的长边方向,沿着X轴方向。X轴方向是,换句话说,沿着第一主面33且与第一端面31以及第二端面32排列的第二方向(Z轴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长槽状的凹部37的截面形状是,V字状。
这样的长槽状的凹部37(棱镜),朝向光源20侧(第一端面31侧)的侧面38(换句话说,控制面)的面积大,因此,光控制效率高,配光控制性良好。另一方面,朝向第二端面32侧的侧面38的面积也大,因此,会有起因于在第二端面32反射的光的眩光变大的情况。然而,若由光吸收材料40减少第二端面32的反射光,则能够实现同时得到配光控制性的提高和眩光的减少的照明装置10。
[凹部的形状4]
并且,设置在导光体30的第一主面33的多个凹部也可以包括,凹部35以及凹部37的双方。图12是示出具有圆锥形状的凹部35、以及长槽状的凹部37的双方的导光体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2的(a)是,从X轴方向看导光体30g的图,图12的(b)是,从Y轴方向看导光体30g的图。
在图12所示的导光体30g中,在第一主面33的靠近第一端面31的区域,设置凹部35,在第一主面33的靠近第二端面32的区域,设置凹部37。根据这样的导光体30g,能够实现如图13所示在X轴方向上宽广,且在Y轴-侧强的配光特性。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导光体30g的配光特性的图。图13的(a)是,从X轴方向看导光体30g的图,图13的(b)是,从Y轴方向看导光体30g的图。而且,并且,相对于第一主面33的凹部35的侧面36的角度θ、与相对于第一主面33的凹部37的侧面38的角度η的关系为,例如,θ>η。而且,相对于第一主面33的凹部37的侧面38的角度η,在满足θ>η的范围内,在Z轴方向上离第一主面33的光源20越远的位置上的凹部37的侧面38则越大。
[侧端面的形状]
而且,导光体30的侧端面(在Y轴方向上排列的两个端面)是,例如,相对于第一主面33(或第二主面)成为90°的角度的平面。然而,侧端面也可以,相对于第一主面33倾斜。图14是示出这样的侧端面为倾斜面的导光体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4的(a)是,从X轴方向看导光体30h的图,图14的(b)是,从Y轴方向看导光体30h的图,图14的(c)是,从Z轴方向看导光体30h的图。
如图14示出,导光体30h的侧端面39L以及侧端面39R的每一个,相对于第一主面33(或第二主面34)以90°-φ(φ>0)的角度倾斜。在此,φ是,例如,1°<φ<10°。这样的导光体30h,与导光体30相比能够实现在X轴方向上宽广的配光特性。
[反射板]
照明装置10也可以,还具备与第一主面33相对的反射板。图15是示出具备这样的反射板的照明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图15的(a)是,从X轴方向看照明装置10a的图,图15的(b)是,从Y轴方向看照明装置10a的图。
图15所示的照明装置10a具备,与第一主面33相对的反射板50。关于反射板50,例如,由铝等的金属材料形成,与第一主面33相对的面为镜面。而且,反射板50,也可以由添加了金属膜的树脂材料形成,并且,也可以由白色树脂材料、或白色涂装的金属材料形成。
如此具备反射板50的照明装置10a能够,仅向单侧(图15的例子中为Y轴-侧)有效地反射光。而且,反射板50,在第二端面32反射并返回到导光体30内的光也反射,因此,会有起因于在第二端面32的光的反射的眩光变大的情况。然而,若由光吸收材料40减少第二端面32的反射光,则能够减少眩光。而且,反射板50也可以,配置为与第二主面34相对。
[效果等]
如上说明,照明装置10,具备:光源20:导光体30,具有光源20发出的光入射的第一端面31、位于第一端面31的相反侧且包括相对于第一端面31倾斜的倾斜面的第二端面32、以及设置有使入射到第一端面31的光反射的反射结构的第一主面33;以及与第二端面32在光学上紧贴的吸收材料40。
这样的照明装置10,由光吸收材料40抑制第二端面32的光的全反射,因此,能够抑制配光的紊乱。
并且,例如,光吸收材料40,覆盖第二端面32的全部、以及第一主面33的第二端面32侧的端部。
这样的照明装置10,由光吸收材料40a能够可靠地覆盖第二端面32,因此,能够更抑制第二端面32的光的全反射。
并且,例如,第二端面32b等,包括多个倾斜面。
适用了这样的第二端面32b的照明装置10,通过包括多个倾斜面的第二端面32b,能够更抑制第二端面32b的光的全反射。
并且,例如,在第二端面32d形成不规则的凹凸。
适用了这样的第二端面32d的照明装置10,通过形成有不规则的凹凸的第二端面32d,能够更抑制第二端面32b的光的全反射。
并且,例如,光吸收材料40的折射率与导光体30的折射率的比例为0.9以上1.1以下。
这样的照明装置10,使第二端面32与光吸收材料40的折射率差变小,从而能够更抑制第二端面32b的光的全反射。
并且,例如,导光体30,由丙烯酸树脂形成,光吸收材料40的折射率为1.4以上1.6以下。
这样的照明装置10,使第二端面32与光吸收材料40的折射率差变小,从而能够更抑制第二端面32b的光的全反射。
并且,例如,在导光体30a中,在第一端面31a,排列设置有沿着与第一主面33交叉的方向的截面为V字状的多个槽。
根据这样的导光体30a,能够实现同时得到广角配光和眩光的减少的照明装置10。
并且,例如,照明装置10a还具备与第一主面33相对的反射板50。
这样的照明装置10a能够,仅向单侧有效地反射光,并且减少眩光。
并且,例如,在导光体30b中,反射结构包括多个凹部35,第一主面33的多个凹部35的密度,越远离光源20的区域则越大。
根据这样的导光体30b,能够实现同时得到从正面看的发光面亮度的均匀化和眩光的减少的照明装置10。
并且,例如,在导光体30c中,反射结构包括多个凹部35,第一主面33的多个凹部35的密度,在第一端面31以及第二端面32排列的方向的中央部最小,在该方向越远离中央部则越大。
根据这样的导光体30c,能够实现同时得到从侧方看的发光面亮度的均匀化和眩光的减少的照明装置10。
并且,例如,在导光体30d中,反射结构包括多个凹部35,多个凹部35分别包括相对于第一主面33倾斜的侧面36。多个凹部35的侧面36的倾斜角θ,第一主面33的离光源20越远的位置上的凹部35的侧面36则越大。
根据这样的导光体30d,能够实现同时得到从正面看的发光面亮度的均匀化和眩光的减少的照明装置10。
并且,例如,在导光体30e中,反射结构包括多个凹部35,多个凹部35分别包括相对于第一主面33倾斜的侧面36。多个凹部35的侧面36的倾斜角θ,在第一主面33的第一端面31以及第二端面32排列的方向上的中央部最小,在第一主面33的该方向上越远离中央部则越大。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面31以及第二端面32排列的方向是Z轴方向。
根据这样的导光体30e,能够实现同时得到从侧方看的发光面亮度的均匀化和眩光的减少的照明装置10。
并且,例如,在导光体30f中,反射结构包括长槽状的多个凹部37,长槽状的凹部37的长边方向沿着第一方向,第一方向是沿着第一主面33且与第一端面31以及第二端面32排列的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第一方向是所述实施方式的X轴方向,第二方向是所述实施方式的Z轴方向。
根据这样的导光体30f,能够实现同时得到配光控制性的提高和眩光的减少的照明装置10。
(其他的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所述实施方式。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照明装置示出了柱灯的例子,但是,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作为其他的照明装置实现。例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作为设置在住宅等的墙壁的下方的、照亮用户的脚下的脚灯实现,也可以作为利用了导光体的其他的照明装置实现。
并且,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光源,利用了所谓SMD型的发光模块,但是,光源的具体方式,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作为光源,也可以利用COB(Chip On Board)型的发光模块。并且,作为光源,也可以利用包括有机EL元件(OLED)或无机EL元件等的LED以外的固体发光元件的发光模块。
并且,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导光体示出了平面视形状为矩形的导光板的例子,但是,对于照明装置,也可以利用其他的形状的导光板,也可以利用棒状的导光体等。
另外,对各个实施方式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想到的各种变形而得到的形态,或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任意组合各个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以及功能来实现的形态,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中。

Claims (13)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光源;
导光体,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以及主面,所述光源发出的光入射到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相反侧,并且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面倾斜的倾斜面,在所述主面设置有使入射到所述第一端面的光反射的反射结构;以及
光吸收材料,与所述第二端面在光学上紧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吸收材料,覆盖所述第二端面的全部、以及所述主面的所述第二端面侧的端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端面包括多个所述倾斜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端面形成有不规则的凹凸。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吸收材料的折射率与所述导光体的折射率的比例为0.9以上1.1以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体,由丙烯酸树脂形成,
所述光吸收材料的折射率为1.4以上1.6以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端面,排列设置有沿着与所述主面交叉的方向的截面为V字状的多个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明装置还具备与所述主面相对的反射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结构包括多个凹部,
关于所述主面的所述多个凹部的密度,越远离所述光源的区域则越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结构包括多个凹部,
关于所述主面的所述多个凹部的密度,在所述第一端面以及所述第二端面排列的方向上的中央部最小,在该方向上越远离中央部则越大。
11.如权利要求1至10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结构包括多个凹部,
所述多个凹部分别包括相对于所述主面倾斜的侧面,
关于所述多个凹部的所述侧面的倾斜角,所述主面的离所述光源越远的位置上的凹部的所述侧面则越大。
12.如权利要求1至10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结构包括多个凹部,
所述多个凹部分别包括相对于所述主面倾斜的侧面,
关于所述多个凹部的所述侧面的倾斜角,在所述主面的所述第一端面以及所述第二端面排列的方向上的中央部最小,在所述主面的该方向上越远离中央部则越大。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结构包括长槽状的多个凹部,
所述长槽状的凹部的长边方向沿着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方向是沿着所述主面且与所述第一端面以及所述第二端面排列的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
CN202020346121.2U 2019-03-27 2020-03-18 照明装置 Active CN21155132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1433A JP7357242B2 (ja) 2019-03-27 2019-03-27 照明装置
JP2019-061433 2019-03-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51322U true CN211551322U (zh) 2020-09-22

Family

ID=72495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46121.2U Active CN211551322U (zh) 2019-03-27 2020-03-18 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57242B2 (zh)
CN (1) CN21155132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44949A (zh) * 2021-03-31 2022-10-0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导光板及照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32112A (ja) * 2000-05-22 2001-11-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液晶表示装置用バックライ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108116A (ja) * 2005-12-07 2006-04-20 Enplas Corp 面光源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7225788A (ja) * 2006-02-22 2007-09-06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導光板及び該導光板を用いた表裏一体型バックライト及び該バックライト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5278412B2 (ja) * 2010-11-17 2013-09-0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及び立体表示装置
JP2013073114A (ja) * 2011-09-28 2013-04-22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導光板、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表示装置
JP2017116790A (ja) * 2015-12-25 2017-06-29 京セラ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44949A (zh) * 2021-03-31 2022-10-0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导光板及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61405A (ja) 2020-10-01
JP7357242B2 (ja) 2023-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544393C2 (ru) Светоизлуч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осветительный прибор
US8096679B2 (en) Reflector and LED light-emitting unit using the same
CN206361642U (zh) 光束调整装置和用于车灯的光学装置
JP5838084B2 (ja) 照明装置
US20060081863A1 (en) Dipolar side-emitting led lens and led modul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9557465B2 (en) Illuminator
KR20110106919A (ko) Led를 갖는 광학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원
CN107614964B (zh) 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及照明装置
US9964687B2 (en) Luminaire
JP6887257B2 (ja) 車両用灯具
CN211551322U (zh) 照明装置
US10088128B2 (en) Illuminating device
CN109681793A (zh) 透镜、导光罩及双面发光装置
JP6814070B2 (ja) 車両用灯具
CN211551324U (zh) 照明装置
US10208926B2 (en) Vehicular lamp
JPH01143366A (ja) Led面発光光源
CN105937749B (zh) 一种配光元件、光源组件以及照明设备
KR20220098713A (ko) 조명 장치
CN103912804A (zh) 大角度发光led灯
CN214222797U (zh) 一种偏光透镜及灯具
US20230332751A1 (en) Flexible lighting device and support structure
CN211502647U (zh) 配光装置及配光器
US20210318484A1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KR101085189B1 (ko) 엘이디모듈 투광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엘이디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