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08360U - 变电站端子箱 - Google Patents

变电站端子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08360U
CN211508360U CN202020372728.8U CN202020372728U CN211508360U CN 211508360 U CN211508360 U CN 211508360U CN 202020372728 U CN202020372728 U CN 202020372728U CN 211508360 U CN211508360 U CN 2115083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x
cavity
processor
terminal box
fi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7272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安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hongdian Kerui Power Autom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ongdian Kerui Power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ongdian Kerui Power Autom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ongdian Kerui Power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37272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083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083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083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变电站端子箱,其中,所述变电站端子箱包括箱体和除湿组件,所述箱体包括内箱和外箱,内箱设有内腔和第一风口,内箱位于外箱内,并与外箱围合形成有安装腔,且安装腔通过第一风口与内腔连通;除湿组件包括处理器、半导体制冷器及第一湿度传感器;处理器设于内腔内;半导体制冷器设于安装腔内,并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半导体制冷器具有热端和冷端,冷端设有制冷片,制冷片与第一风口相对设置;第一湿度传感器设于外箱的外壁,第一湿度传感器与处理器电连接,用于检测箱体外的湿度数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预测湿气情况,及时启动除湿功能。

Description

变电站端子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电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变电站端子箱。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的变电站端子箱内部空间十分紧凑,各种执行元件布置密集,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严重的凝露现象,甚至部分装置也会出现轻微腐蚀的现象。箱柜内受潮、凝露,会存在以下问题:电器设备生锈,导致转动部分在执行工作时失灵;电器设备严重受潮后,容易造成电气击穿或绝缘下降,产生安全隐患。
为此现有变电站端子箱会在内部增设除湿器,用以除去箱内的湿气,但现有的除湿器的湿度传感器只能在湿气进入后才能检测,此时湿气已经在变电站端子箱内的电气设备上凝露,导致除湿器只能被动地除湿,不能做到预防湿气进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变电站端子箱,旨在能预测湿气情况,及时启动除湿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变电站端子箱,所述变电站端子箱包括箱体和除湿组件,所述箱体包括内箱和外箱,所述内箱设有内腔和第一风口,所述内箱位于所述外箱内,并与所述外箱围合形成有安装腔,且所述安装腔通过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内腔连通;
所述除湿组件包括:
处理器,设于所述内腔内;
半导体制冷器,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所述半导体制冷器具有热端和冷端,所述冷端设有制冷片,所述制冷片与所述第一风口相对设置;及
第一湿度传感器,设于所述外箱的外壁,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用于检测箱体外的湿度数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变电站端子箱还包括设于所述内腔内的第二湿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湿度传感器与所述处理器间隔设置,并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所述第二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内腔的湿度数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片包括制冷圈和与所述制冷圈连接的多个冷凝翅片,所述制冷圈与所述冷端连接,且多个所述冷凝翅片呈倾斜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安装腔内的进风风机,所述进风风机与所述第一风口相对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制冷片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热端连接的多个散热片,多个所述散热片呈间隔设置,所述散热片用于散发所述热端的热量。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口位于所述内箱的底部,所述内箱的侧部还设有第二风口,所述第二风口连通所述内腔和所述安装腔;多个所述散热片沿所述安装腔的腔壁排布,且多个所述散热片远离所述热端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风口伸入所述内腔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风口处的吸水棉层,多个所述散热片贯穿所述吸水棉层伸入所述内腔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与多个所述冷凝翅片远离所述第一风口的一端连接的集水罐,所述集水罐用于收集冷凝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器外壁的隔热层,所述隔热层位于所述热端和所述冷端之间,用于隔开所述热端和所述冷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变电站端子箱还包括设于所述内腔腔壁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处理器间隔设置,并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内腔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变电站端子箱的箱体设置除湿组件,所述箱体包括内箱和外箱,通过在内箱设置内腔和第一风口,而内箱位于外箱内,并与外箱间隔形成安装腔,且所述安装腔通过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内腔连通;通过在内腔设置处理器,半导体制冷器则设于安装腔,所述半导体制冷器具有热端和冷端,所述冷端设有制冷片,所述制冷片与所述第一风口相对设置;在外箱的外壁设置第一湿度传感器,第一湿度传感器、半导体制冷器均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如此设置,当在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湿度数据达到预设阈值时,处理器根据第一湿度传感器传输的湿度数据判断箱体外的湿气较重,并向位于安装腔的半导体制冷器输出控制指令,使得半导体制冷器在控制指令的指示下预先制冷,湿气刚进入内腔时被降温后的半导体制冷器液化形成液态水排出箱体外,达到及时启动除湿功能,干燥箱体内的空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变电站端子箱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箱体 23 制冷片
10a 内腔 23a 制冷圈
10b 第一风口 23b 冷凝翅片
10c 安装腔 24 第一湿度传感器
10d 第二风口 25 第二湿度传感器
20 除湿组件 26 进风风机
21 处理器 27 散热片
22 半导体制冷器 28 集水罐
22a 热端 29 隔热层
22b 冷端 30 温度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变电站端子箱。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1,该变电站端子箱包括箱体和除湿组件,所述箱体10包括内箱和外箱,所述内箱设有内腔10a和第一风口10b,所述内箱位于所述外箱内,并与所述外箱围合形成有安装腔10c,且所述安装腔10c通过所述第一风口10b与所述内腔10a连通;所述除湿组件20包括处理器21、半导体制冷器22及第一湿度传感器24;处理器21设于所述内腔10a内,并与所述处理器21电连接;半导体制冷器22设于所述安装腔10c的腔壁;所述半导体制冷器22具有热端22a和冷端22b,所述冷端22b设有制冷片23,所述制冷片23与所述第一风口10b相对设置;第一湿度传感器24设于所述外箱的外壁,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24与所述处理器21电连接,用于检测箱体10外的湿度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安装腔10c内设置半导体制冷器22,内腔10a设置处理器21,并在箱体10外壁设置第一湿度传感器24;第一湿度传感器24用于检测箱体10外的湿度数据,当湿度数据达到预设阈值时,此时处理器21根据第一湿度传感器24发送的湿度数据后,向半导体制冷器22输出控制指令,而半导体制冷器22在控制指令的控制下进行制冷和制热;当半导体制冷器22的冷端22b制冷,使得制冷片23也制冷,此时内腔10a内的湿气从第一风口10b进入安装腔10c,并在制冷片23上冷凝液化,进而将空气中的水分离出来,干燥后的空气不会让内腔10a的电器设备生锈,避免造成电气击穿或绝缘下降,产生安全隐患。通过第一湿度传感器24预先检测外界环境的湿度数据,当出现外界环境的湿度数据超过预设阈值时,第一湿度传感器24可向处理器21及时发送湿度数据,使得处理器21能预先启动半导体制冷器22进行制冷,当有湿气刚进入内腔10a时,湿气能立刻被半导体制冷器22液化。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变电站端子箱的箱体设置除湿组件,所述箱体包括内箱和外箱,通过在内箱设置内腔和第一风口,而内箱位于外箱内,并与外箱间隔形成安装腔,且所述安装腔通过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内腔连通;通过在内腔设置处理器,半导体制冷器则设于安装腔,所述半导体制冷器具有热端和冷端,所述冷端设有制冷片,所述制冷片与所述第一风口相对设置;在外箱的外壁设置第一湿度传感器,第一湿度传感器、半导体制冷器均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如此设置,当在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湿度数据达到预设阈值时,处理器根据第一湿度传感器传输的湿度数据判断箱体外的湿气较重,并向位于安装腔的半导体制冷器输出控制指令,使得半导体制冷器在控制指令的指示下预先制冷,湿气刚进入内腔时被降温后的半导体制冷器液化形成液态水排出箱体外,达到及时启动除湿功能,干燥箱体内的空气。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述变电站端子箱还包括设于所述内腔10a内的第二湿度传感器25,所述第二湿度传感器25与所述处理器21间隔设置,并与所述处理器21电连接,所述第二湿度传感器25用于检测所述内腔10a的湿度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内腔10a腔壁的第二湿度传感器25,而第二湿度传感器25与处理器21电连接;如此设置,当出现外界环境湿气不多,而内腔10a内聚集较多湿气时,可通过内腔10a内的第二湿度传感器25检测;当第二湿度传感器25检测的湿度数据达到预设阈值时,处理器21随即可向半导体制冷器22输出控制指令,使得半导体制冷器22根据控制指令进行制冷,从而提升除湿组件20的除湿能力。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述制冷片23包括制冷圈23a和与所述制冷圈23a连接的多个冷凝翅片23b,所述制冷圈23a与所述冷端22b连接,且多个所述冷凝翅片23b呈倾斜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制冷片23通过分设制冷圈23a和多个冷凝翅片23b,制冷圈23a与半导体制冷器22的冷端22a直接连接,制冷圈23a降低冷凝翅片23b的温度,进而湿气可在降温后的多个冷凝翅片23b液化,且多个冷凝翅片23b间隔设置,增大了冷凝面积,以提升制冷片23的液化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安装腔10c内的进风风机26,所述进风风机26与所述第一风口10b相对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风口10b和所述制冷片23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安装腔10c设置进风风机26,利用进风风机26将位于内腔10a的空气能依次抽入安装腔10c,使得混有水分的空气能被半导体制冷器22液化干燥。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热端22a连接的多个散热片27,多个所述散热片27呈间隔设置,所述散热片27用于散发所述热端22a的热量。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除湿组件20还包括与热端22a连接的多个散热片27,热端22a在通电后产生一定热量,而通过多个散热片27散热,使得半导体制冷器22不容易受损,延长半导体制冷器22的使用寿命。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述第一风口10b位于所述内箱的底部,所述内箱的侧部还设有第二风口10d,所述第二风口10d连通所述内腔10a和所述安装腔10c;多个所述散热片27沿所述安装腔10c的腔壁排布,且多个所述散热片27远离所述热端22a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风口10d伸入所述内腔10a内。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多个散热片27沿安装腔10c的腔壁排布,进而增大散热片27的散热面积,提升散热片27的散热效果。而将多个散热片27远离热端22a的一端通过第二风口10d伸入内腔10a内,如此可利用多个散热片27传递的一部分热量在内腔10a内释放,可进一步干燥内腔10a的空气,提升除湿组件20的除湿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风口10d处的吸水棉层,多个所述散热片27贯穿所述吸水棉层伸入所述内腔10a内。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风口10d处设置吸水棉层,如此设置,当被制冷片23液化干燥后的空气还混有少量水分,为避免这些水分从第二风口10d重新进入内腔10a中,可通过吸水棉层吸取,进一步提升除湿组件的除湿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与多个所述冷凝翅片23b远离所述第一风口10b的一端连接的集水罐28,所述集水罐28用于收集冷凝水。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多个冷凝翅片23的一端设置集水罐28,当湿气在多个冷凝翅片23的表面液化后,避免液化的水分再次蒸发到内腔10a,可利用集水罐28将液化形成的水滴收集。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器22外壁的隔热层29,所述隔热层29位于所述热端22a和所述冷端22b之间,用于隔开所述热端22a和所述冷端22b。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半导体制冷器22设置隔热层29,即在半导体制冷器22外壁设置,利用隔热层29将半导体制冷器22的冷端22a和热端22b隔开,避免热端22b产生的热量影响冷端22a制冷,降低冷端22a的液化干燥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述变电站端子箱还包括设于所述内腔10a腔壁的温度传感器30,所述温度传感器30与所述处理器21间隔设置,并与所述处理器21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30用于检测所述内腔10a的温度。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内腔10a腔壁设置温度传感器30,当温度传感器30检测到的温度数据达到预设阈值时,并向处理器21发送温度数据,使得处理器21根据温度数据分析内腔10a的温度升降情况,进而可及时调控半导体制冷器22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频率,避免半导体制冷器22的热端22b升温过高,影响内腔10a内的电气设备的正常运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变电站端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电站端子箱包括箱体和除湿组件,所述箱体包括内箱和外箱,所述内箱设有内腔和第一风口,所述内箱位于所述外箱内,并与所述外箱围合形成安装腔,且所述安装腔通过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内腔连通;
所述除湿组件包括:
处理器,设于所述内腔内;
半导体制冷器,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所述半导体制冷器具有热端和冷端,所述冷端设有制冷片,所述制冷片与所述第一风口相对设置;及
第一湿度传感器,设于所述外箱的外壁,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用于检测箱体外的湿度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端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电站端子箱还包括设于所述内腔内的第二湿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湿度传感器与所述处理器间隔设置,并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所述第二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内腔的湿度数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端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片包括制冷圈和与所述制冷圈连接的多个冷凝翅片,所述制冷圈与所述冷端连接,且多个所述冷凝翅片呈倾斜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电站端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安装腔内的进风风机,所述进风风机与所述第一风口相对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制冷片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电站端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热端连接的多个散热片,多个所述散热片呈间隔设置,所述散热片用于散发所述热端的热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电站端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口位于所述内箱的底部,所述内箱的侧部还设有第二风口,所述第二风口连通所述内腔和所述安装腔;多个所述散热片沿所述安装腔的腔壁排布,且多个所述散热片远离所述热端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风口伸入所述内腔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电站端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风口处的吸水棉层,多个所述散热片贯穿所述吸水棉层伸入所述内腔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电站端子箱,其特征在于,上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与多个所述冷凝翅片远离所述第一风口的一端连接的集水罐,所述集水罐用于收集冷凝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电站端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组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器外壁的隔热层,所述隔热层位于所述热端和所述冷端之间,用于隔开所述热端和所述冷端。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电站端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电站端子箱还包括设于所述内腔腔壁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处理器间隔设置,并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内腔的温度。
CN202020372728.8U 2020-03-20 2020-03-20 变电站端子箱 Active CN2115083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72728.8U CN211508360U (zh) 2020-03-20 2020-03-20 变电站端子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72728.8U CN211508360U (zh) 2020-03-20 2020-03-20 变电站端子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08360U true CN211508360U (zh) 2020-09-15

Family

ID=72403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72728.8U Active CN211508360U (zh) 2020-03-20 2020-03-20 变电站端子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083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58059B (zh) 一种半导体除湿机
CN103872584A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除湿降温电力柜
CN215579653U (zh) 一种电气柜内置除湿结构
CN211508360U (zh) 变电站端子箱
CN209056790U (zh) 一种输配电绝缘环网柜防潮装置
CN203071450U (zh) 电子式微型除湿器
CN210928241U (zh) 一种船用dce电气控制箱
CN111049039A (zh) 一种智能控制除湿装置
CN217307058U (zh) 一种低压开关柜
CN214313908U (zh) 一种环网柜用空气干燥装置
CN213208057U (zh) 除湿器
CN212114433U (zh) 一种电力设备的新型变电箱装置
CN211625554U (zh) 一种带环境检测功能新风机组
CN208368958U (zh) 一种智能除湿装置
CN105627640A (zh) 一种车载空调发热元器件的散热冷却方法和散热冷却装置
CN217985846U (zh) 一种新型机械压缩制冷式电柜除湿器
CN205425549U (zh) 一种车载空调发热元器件的散热冷却装置
CN220834873U (zh) 一种制氧机除湿装置
CN221226859U (zh) 电气开关柜及其除湿装置
CN211720013U (zh) 一种智能配电柜
CN214478848U (zh) 一种内循环电子降温抽湿器
CN213610630U (zh) 控制柜用除湿系统
CN214345457U (zh) 一种主动吸附的除湿系统
CN221042305U (zh) 一种高压电缆分支箱
CN219874649U (zh) 一种防凝露户外环网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