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07395U - 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07395U
CN211507395U CN202020399073.3U CN202020399073U CN211507395U CN 211507395 U CN211507395 U CN 211507395U CN 202020399073 U CN202020399073 U CN 202020399073U CN 211507395 U CN211507395 U CN 2115073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circular tube
screw
connecting block
transformer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9907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帅
陈志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iemens Energy Transform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Transformer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Transformer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emens Transformer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39907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073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073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073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用于通过变压器线圈的内模模具对变压器线圈进行支撑,该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包括:中心连接块和四个伸缩支撑杆;伸缩支撑杆包括:螺杆、套管和支撑块,其中,螺杆的第一端与支撑块相连接,螺杆的第二端套接在套管的第一端内;四个伸缩支撑杆所包括的四个套管的第二端均与中心连接块固定连接,构成十字型结构;当中心连接块位于内模模具内,且每一个螺杆沿与其相套接的套管伸长至使相连接的支撑块与内模模具相接触时,两个相对的伸缩支撑杆沿内模模具的水平直径方向对内模模具进行支撑,另外两个相对的支撑杆沿内模模具的竖直直径方向对内模模具进行支撑。本方案能够保证变压器线圈的圆度。

Description

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高压干式变压器内包括有大直径的铜制或铝制线圈,由于大直径的铜制或铝制线圈具有较大的重量,线圈内模模具和胀紧装置无法完全支撑线圈的重量,在将线圈从绕线机上卸下后线圈会发生变形,无法保证线圈的圆度。
为了保证线圈的圆度,目前所采用的方式是将一字型杆状支架放入线圈的内模模具中,使一字型杆状支架在竖直方向上通过内模模具对线圈进行支撑。
一字型杆状支架沿线圈的竖直直径方向对内模模具进行支撑,在一字型杆状支架的支撑作用下线圈上与竖直方向直径相交的位置不会下沉,但线圈上与水平方向直径相交的位置仍会由于自重而下沉,导致线圈位于水平方向直径之上的部分变形为伞状,因此仍无法保证线圈的圆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和/或其他技术问题并提供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能够保证变压器线圈的圆度。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用于通过变压器线圈的内模模具对所述变压器线圈进行支撑,其中,所述变压器线圈绕制在所述内模模具上,该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包括:中心连接块和四个伸缩支撑杆;
所述伸缩支撑杆包括:螺杆、套管和支撑块,其中,所述螺杆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块相连接,所述螺杆的第二端套接在所述套管的第一端内;
所述四个伸缩支撑杆所包括的四个所述套管的第二端均与所述中心连接块固定连接,构成十字型结构;
当所述中心连接块位于所述内模模具内,且每一个所述螺杆沿与其相套接的所述套管伸长至使相连接的所述支撑块与所述内模模具相接触时,两个相对的所述伸缩支撑杆沿所述内模模具的水平直径方向对所述内模模具进行支撑,另外两个相对的所述支撑杆沿所述内模模具的竖直直径方向对所述内模模具进行支撑。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所述伸缩支撑杆进一步包括:伸缩驱动机构;
所述伸缩驱动机构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且所述伸缩驱动机构与所述套管相连接;
当所述伸缩驱动机构绕所述套管的轴线正向旋转时,所述伸缩驱动机构通过所述螺纹连接驱动所述螺杆沿所述套管向远离所述中心连接块的方向运动;
当所述伸缩驱动机构绕所述套管的轴线反向旋转时,所述伸缩驱动机构通过所述螺纹连接驱动所述螺杆沿所述套管向靠近所述中心连接块的方向运动。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上述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伸缩驱动机构包括:操作把手、驱动机构主体和两个卡接片;
所述驱动机构主体包括第一圆管和第二圆管,其中,所述第一圆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圆管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圆管的内侧壁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圆管的第二端套接在所述套管外;
所述操作把手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圆管的外径且小于所述第二圆管的外径,所述操作把手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套装在所述第一圆管上并与所述第二圆管的第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套管第一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环状凹槽,两个呈半圆环状的所述卡接片卡接在所述环状凹槽内组成完整的圆环,且两个所述卡接片分别与所述第二圆管的第二端相连接,以将所述第二圆管卡接在所述套管上;
当所述操作把手驱动所述第二圆管绕所述套管的轴线正向旋转时,所述第二圆管带动所述第一圆管旋转,以通过所述第一圆管与所述螺杆之间的螺纹连接驱动所述螺杆沿所述套管向远离所述中心连接块的方向运动;
当所述操作把手驱动所述第二圆管绕所述套管的轴线反向旋转时,所述第二圆管带动所述第一圆管旋转,以通过所述第一圆管与所述螺杆之间的螺纹连接驱动所述螺杆沿所述套管向靠近所述中心连接块的方向运动。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上述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伸缩驱动机构进一步包括:至少两个螺栓;
所述操作把手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通孔;
所述第二圆管的侧壁上设置有沿其轴线方向的至少两个第三通孔;
每个所述卡接片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螺孔;
所述螺栓依次穿过所述操作把手上的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二圆管上的所述第三通孔后与所述卡接片上的所述螺孔螺纹连接,以将所述操作把手和所述卡接片均与所述第二圆管相连接,其中,每个所述卡接片与至少一个所述螺栓相连接。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上述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伸缩支撑杆进一步包括:限位杆;
所述套管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沿所述套管的轴线方向的滑槽;
所述螺杆第二端的侧壁上设置有第四通孔;
所述限位杆穿过所述第四通孔并位于所述滑槽内;
当所述伸缩驱动机构驱动所述螺杆向远离或靠近所述中心连接块的方向运动时,所述限位杆阻止所述螺杆与所述套管发生相对转动。
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上述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套管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所述滑槽,且两个所述滑槽关于所述套管的轴线相对称。
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和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所述中心连接块为八棱柱结构;
针对所述中心连接块上四个不相邻侧壁中的每一个侧壁,该侧壁上设置有直径等于或大于所述套管的外径的盲孔,所述套管的第二端插入所述盲孔中,且所述套管与所述中心连接块相焊接。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四个伸缩支撑杆与中心连接块相连接构成十字型结构,当中心连接块位于内模模具中,且四个伸缩支撑杆均伸长至使相连接的支撑块23与内模模具相接触后,其中两个相对的伸缩支撑杆可沿内模模具的水平直径方向对内模模具进行支撑,另外两个相对的伸缩支撑杆可沿内模模具的竖直直径方向对内模模具进行支撑。由于变压器线圈绕制在内模模具上,因此内模模具可以在各个伸缩支撑杆的支撑作用下对变压器线圈进行有效支撑,使得变压器线圈上与竖直方向直径相交的位置和与水平方向直径相交的位置均不会由于自重而下沉,使得变压器线圈从绕线机上卸下后也不会发生变形,从而可以保证变压器线圈的圆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伸缩支撑杆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操作把手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心连接块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中心连接块 20:伸缩支撑杆 30:变压器线圈
40:内模模具 11:盲孔 21:螺杆
22:套管 23:支撑块 24:伸缩驱动机构
25:限位杆 221:环形凹槽 241:操作把手
242:驱动机构主体 243:卡接片 244:螺栓
2421:第一圆管 2422:第二圆管 2431:螺孔
222: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前所述,由于线圈内模模具和胀紧装置无法完全支撑变压器线圈的重量,在从绕线机上卸下后变压器线圈会发生变形,无法保证变压器线圈的圆度。为了避免变压器线圈从绕线机上卸下后发生变形,目前采用一字型杆状支架对变压器线圈的内模模具进行支撑,具体为通过一字型杆状支架沿变压器线圈的竖直直径方向对内模模具进行支撑,此时在一字型杆状支架的支撑作用下变压器线圈上与竖直方向直径相交的位置不会下沉,但变压器线圈上与水平方向直径相交的位置仍会下沉,导致变压器线圈上位于水平方向直径之上的部分变形为伞状,因此通过一字型杆状支架对变压器线圈进行支撑仍无法保证变压器线圈的圆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四个伸缩支撑杆均连接在中心连接块上,构成十字型结构,每个伸缩支撑杆包括螺杆、套管和支撑块,套管的一端与中心连接块相连接,套管得另一端套接在螺杆的一端外,螺杆的另一端与支撑块相连接。当中心连接块位于变压器线圈的内模模具内,各个伸缩支撑杆中的螺杆可以沿与其相套接的套管伸长至使与其相连接的支撑块与内模模具相接触,此时两个相对的伸缩支撑杆可沿内模模具的水平直径方向对内模模具进行支撑,而另外两个相对的伸缩支撑杆可沿内模模具竖直直径方向对内模模具进行支撑,内模模具在四个伸缩支撑杆的支撑作用下可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对变压器线圈进行支撑,使得变压器线圈上与竖直方向直径相交的位置和与水平方向直径相交的位置均不会下沉,从而在从绕线机上卸下后变压器线圈也不会发生变形,保证了变压器线圈的圆度。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用于通过变压器线圈30的内模模具40对变压器线圈30进行支撑,其中,变压器线圈30绕制在内模模具40上,该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包括:中心连接块10和四个伸缩支撑杆20;
伸缩支撑杆20包括:螺杆21、套管22和支撑块23,其中,螺杆21的第一端与支撑块23相连接,螺杆21的第二端套接在套管22的第一端内;
四个伸缩支撑杆20所包括的四个套管22的第二端均与中心连接块10固定连接,构成十字型结构;
当中心连接块10位于内模模具40内,且每一个螺杆21沿与其相套接的套管22伸长至使相连接的支撑块23与内模模具40相接触时,两个相对的伸缩支撑杆20沿内模模具40的水平直径方向对内模模具40进行支撑,另外两个相对的伸缩支撑杆20沿内模模具40的竖直直径方向对内模模具40进行支撑。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四个伸缩支撑杆20与中心连接块10相连接构成十字型结构,当中心连接块10位于内模模具40中,且四个伸缩支撑杆20均伸长至使相连接的支撑块23与内模模具40相接触后,其中两个相对的伸缩支撑杆20可沿内模模具40的水平直径方向对内模模具40进行支撑,另外两个相对的伸缩支撑杆20可沿内模模具40的竖直直径方向对内模模具40进行支撑。由于变压器线圈30绕制在内模模具40上,因此内模模具40可以在各个伸缩支撑杆20的支撑作用下对变压器线圈30进行有效支撑,使得变压器线圈30上与竖直方向直径相交的位置和与水平方向直径相交的位置均不会由于自重而下沉,使得变压器线圈30从绕线机上卸下后也不会发生变形,从而可以保证变压器线圈30的圆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四个伸缩支撑杆20与中心连接块10相连接构成十字型结构,为了避免变压器线圈30由于自重而发生变形,需要在环状变压器线圈30的内部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对变压器线圈30进行支撑,在竖直方向对变压器线圈30进行支撑可以保证变压器线圈30不会变扁,在水平方向对变压器线圈30进行支撑可以保证变压器线圈30不会变窄。为此,在将该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安装到内模模具40内时,需要使两个相对的伸缩支撑杆20处于水平方向,而另外两个相对的伸缩支撑杆20处于竖直方向,并且处于水平方向的两个相对伸缩支撑杆20与处于竖直方向的两个相对伸缩支撑杆20的轴线交点应与变压器线圈30和内模模具40的中心重合,以此可以在变压器线圈30的水平直径方向和竖直直径方向对变压器线圈30进行支撑,保证变压器线圈30不会由于自重过大发生变形而影响圆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变压器线圈30绕制在内模模具40上,内模模具40本身可以对变压器线圈30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但由于变压器线圈30的重量过大,单纯依靠内模模具40无法完成支撑变压器线圈30使其不发生变形。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安装到内模模具40内之后,四个伸缩支撑杆20可以沿内模模具40的直径分别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对内模模具40进行支撑,使得内模模具40不会由于变压器线圈30的压迫而发生变形,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变压器线圈30进行支撑,使得变压器线圈30不会由于发生变形而影响其圆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每一个螺杆21的第一端连接有一个支撑块23,当螺杆21沿套管22伸长至支撑块23与内模模具40相接触时,支撑块23对内模模具40进行支撑。支撑块23可以为圆形片状结构,且支撑块23的直径大于螺杆21的直径,这样可以增大支撑块23与内模模具40之间的受力面积,从而减小支撑块23与内模模具40之间的应力,避免内模模具40由于承受较大的应力所损坏。
可选地,在图1所示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伸缩支撑杆20进一步包括:伸缩驱动机构24;
伸缩驱动机构24与螺杆21螺纹连接,且伸缩驱动机构24与套管22相连接;
当伸缩驱动机构24绕套管22的轴线正向旋转时,伸缩驱动机构24通过其与螺杆21之间的螺纹连接驱动螺杆21沿套管22向远离中心连接块10的方向运动;
当伸缩驱动机构24绕套管22的轴线反向旋转时,伸缩驱动机构24通过其与螺杆21之间的螺纹连接驱动螺杆21沿套管22向靠近中心连接块10的方向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伸缩驱动机构24一方面与套管22相连接,另一方面还与螺杆21螺纹连接,伸缩驱动机构24可绕套管24的轴线旋转,当伸缩驱动机构24绕套管24的轴线旋转时可通过与螺杆21之间的螺纹连接驱动螺杆21伸缩,以实现通过各个伸缩支撑杆20对内模模具40进行支撑,或从内模模具40内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拆除。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连接螺杆21与套管22的伸缩驱动机构24,用户通过操作伸缩驱动机构24使其绕套管22的轴线正向旋转或反向旋转,伸缩驱动机构24旋转会通过其与螺杆21之间的螺纹连接驱动螺杆21向远离或靠近中心连接块10的方向运动,进而方便地将该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安装到内模模具40内或从内模模具40内拆除,提升了用户使用的方便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伸缩驱动机构24绕套管22的轴线正向旋转时可以驱动螺杆21向远离中心连接块10的方向运动,当伸缩驱动机构24绕套管22的轴线反向旋转时可以驱动螺杆21向靠近中心连接块10的方向运动。根据伸缩驱动机构24与螺杆21之间螺纹连接的螺纹绕向,伸缩驱动机构24正向旋转可以是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相应地伸缩驱动机构24反向旋转可以是逆时针旋转或顺时针旋转。
可选地,在图2所示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伸缩驱动机构24包括:操作把手241、驱动机构主体242和两个卡接片243;
驱动机构主体242包括第一圆管2421和第二圆管2422,其中,第一圆管2421的第一端与第二圆管2422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一圆管2421的内侧壁与螺杆21螺纹连接,第二圆管2422的第二端套接在套管22外;
操作把手24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第一圆管2421的外径且小于第二圆管2422的外径,操作把手241铜鼓第一通孔套装在第一圆管2421上并与第二圆管242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
套管22的第一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环状凹槽221,两个呈半圆环状的卡接片243卡接在环状凹槽221内组成完整的圆环,且两个卡接片243分别与第二圆管2422的第二端相连接,以将第二圆管2422卡接在套管22上;
当操作把手241驱动第二圆管2422绕套管22的轴线正向旋转时,第二圆管2422带动第一圆管2421旋转,以通过第一圆管2421与螺杆21之间的螺纹连接驱动螺杆21沿套管22向远离中心连接块10的方向运动;
当操作把手241驱动第二圆管2422绕套管22的轴线反向旋转时,第二圆管2422带动第一圆管2421旋转,以通过第一圆管2421与螺杆21之间的螺纹连接驱动螺杆21沿套管22向靠近中心连接块10的方向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套管22的第一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环状凹槽221,两个卡接片243卡接在环状凹槽221内并与套接在套管22外的第二圆管2422相连接,使得驱动机构主体242可绕套管22的轴线旋转,而不可沿套管22的轴线方向运动。第一圆管2421的内侧壁与螺杆21螺纹连接,当驱动机构主体242绕套管22的轴线旋转时,由于驱动机构主体242不能沿套管22的轴线方向运动,因此会使螺杆21沿套管22的轴线方向运动。根据驱动机构主体242绕套管22的轴线旋转的方向不同,螺杆21沿套管22的轴线向远离或靠近中心连接块10的方向运动,当螺杆21沿套管22的轴线向远离中心连接块10的方向运动时可以使支撑块23与内模模具40相接触,从而实现通过内模模具40对变压器线圈30进行支撑,当螺杆21沿套管22的轴线向靠近中心连接块10的方向运动时可以使支撑块23与内模模具40相分离,从而实现该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的拆除。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作把手24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圆管2421可以穿过该第一通孔,从而操作把手241可以套装在第一圆管2421上并与第二圆管2422相连接,用户通过搬动操作把手241可以驱动相连接的第一圆管2421和第二圆管2422绕套管22的轴线旋转,方便用户对该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进行安装和拆除。
操作把手241的具体结构可以如图4所示,操作把手241由圆环和对称连接在圆环上的两个把手构成,圆环中间的孔即为第一通孔,用户通过推拉两个把手可以驱动操作把手241绕套管22的轴线旋转,进而带动第一圆管2421和第二圆管2422绕套管22的轴线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个卡接片243均呈半圆环状,而且两个卡接片243可以对接成完整的圆环,当两个卡接片243嵌入套管22上的环状凹槽221并对接成完整的圆环后,套管22被套在该完整的圆环内,并且两个卡接片243分别与第二圆管2422相连接,使得驱动机构主体242无法在套管22的轴线方向上相对套管22发生运动,从而驱动机构主体242转动可以驱动螺杆21沿套管22的轴线运动。
由于驱动机构主体242在驱动螺杆21伸缩运动时,驱动机构主体242与套管22之间存在较大的作用力,通过两个可以对接成完整圆环的卡接片243将第二圆管2422卡接在套管22上,对接成完整圆环的两个卡接片243可以增大第二圆管2422与套管22之间的受力面积,从而减小第二圆管2422与套管22之间的应力,能够避免套管22和第二圆管2422损坏。另外,两个卡接片243对接成完整的圆环,可以避免第二圆管2422绕套管22的轴线进行旋转时发生卡壳的现象,使得驱动机构主体242可以更加顺滑的绕套管22的轴线旋转。
可选地,如图3所述,伸缩驱动机构24进一步包括至少两个螺栓244,操作把手24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通孔,第二圆管2422的侧壁上沿第二圆管2422的轴线方向设置有两个第三通孔,每一个卡接片24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螺孔2431。螺栓244依次穿过操作把手241上的第二通孔和第二圆管2422上的第三通孔后与卡接片243上的螺孔2431螺纹连接,以将操作把手241和卡接片243均与第二圆管2422相连接,其中,每一个卡接片243与至少一个螺栓244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作把手241上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圆管2422上设置有第三通孔,卡接片243上设置有螺孔2431,螺栓244依次穿过操作把手241上设置有第二通孔和第二圆管2422上设置有第三通孔后与卡接片243上的螺孔2431螺纹连接,即通过螺栓244实现了操作把手241、第二圆管2422和卡接片243之间的连接,保证了伸缩驱动机构24具有较为精简的结构,一方面可以保证伸缩驱动机构24具有较强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对伸缩驱动机构24进行保养维护的方便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伸缩驱动机构24包括有两个卡接片243,为此需要至少两个螺栓244用于分别连接两个卡接片243。具体地,如图4所示,操作把手241上可以设置4个第二通孔,相应的第二圆管2422上也设置有4个第三通孔,每一个卡接片243上设置有两个螺孔2431。
可选地,在图2所示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的基础上,如图5所示,伸缩支撑杆20进一步包括限位杆25,套管22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沿套管22的轴线方向的滑槽222,螺杆21的第二端的侧壁上设置有第四通孔,限位杆25穿过第四通孔并位于滑槽222内。当伸缩驱动机构24驱动螺杆21向远离或靠近中心连接块10的方向运动时,限位杆25阻止螺杆21与套管22发生相对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伸缩驱动机构24绕套管22的轴线旋转时,如果螺杆21与伸缩驱动机构24同步转动,则取法驱动螺杆21沿套管22的轴线方向运动,为此在伸缩驱动机构24绕套管22的轴线旋转时螺杆21不能所伸缩驱动机构24转动,即在伸缩驱动机构24绕套管22的轴线旋转时螺杆21不能与套管22发生相对转动。为此,在套管22上设置滑槽222,并在螺杆21上设置第四通孔,限位杆25穿入螺杆21上的第四通孔且限位杆25的至少一端位于滑槽222内,当伸缩驱动机构24绕套管22的轴线旋转时,在限位杆25的作用下螺杆21不会随伸缩驱动机构24旋转,从而伸缩驱动机构24可以通过其与螺杆21之间的螺纹连接而驱动螺杆21沿套管22的轴线方向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限位杆25限制螺杆21绕套管22的轴线转动,在通过伸缩驱动机构24驱动螺杆21伸缩运动时,用户无需手持螺杆21以阻止螺杆21随伸缩驱动机构24转动,有助于提高用户使用该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对变压器线圈30进行支撑的操作方便性。
可选地,在图5所示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的基础上,套管22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滑槽222,且两个滑槽222关于套管22的轴线相对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套管22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关于套管22的轴线呈三维轴对称的滑槽222,当限位杆25穿过螺杆21上的第四通孔后,限位杆25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滑槽222内。当伸缩驱动机构24绕套管22的轴线旋转时,螺杆21带动限位杆25运动至限位杆2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滑槽222的侧壁相接触后,限位杆25限制螺杆21继续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限位杆25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滑槽222内,两个滑槽222对限位杆25的两端提供支撑力以限制螺杆21旋转,使得螺杆21的受力更加均衡,同时也使套管22的受力更加均衡,能够避免螺杆21和套管22由于受力不均衡而损坏。
可选地,在上述各个实施例所提供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的基础上,如图6所示,中心连接块10为八棱柱结构,针对中心连接块10上四个不相邻侧壁中的每一个侧壁,该侧壁上设置有直径等于或大于套管22的外径的盲孔11,套管22的第二端插入盲孔11中,且套管22与中心连接块10相焊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四个伸缩支撑杆20均连接在中心连接块10上,并且四个伸缩支撑杆20构成了十字型结构,采用八棱柱结构的中心连接块10可以方便地将四个伸缩支撑杆20连接在中心连接块10上四个不相邻的侧壁上。另外,通过在中心连接块10的侧壁上设置盲孔11,套管22插入盲孔11后与中心连接块10相焊接,可以更加方便地将套管22固定在中心连接块10上,并可以保证套管22与中心连接块10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中心连接块10与套管22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固定,具体可以采用全缝焊接的方式将中心连接块10与套管22焊接在一起,以进一步保证中心连接块10与套管22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因素。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用于通过变压器线圈(30)的内模模具(40)对所述变压器线圈(30)进行支撑,其中,所述变压器线圈(30)绕制在所述内模模具(40)上,其特征在于,该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包括:中心连接块(10)和四个伸缩支撑杆(20);
所述伸缩支撑杆(20)包括:螺杆(21)、套管(22)和支撑块(23),其中,所述螺杆(21)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块(23)相连接,所述螺杆(21)的第二端套接在所述套管(22)的第一端内;
所述四个伸缩支撑杆(20)所包括的四个所述套管(22)的第二端均与所述中心连接块(10)固定连接,构成十字型结构;
当所述中心连接块(10)位于所述内模模具(40)内,且每一个所述螺杆(21)沿与其相套接的所述套管(22)伸长至使相连接的所述支撑块(23)与所述内模模具(40)相接触时,两个相对的所述伸缩支撑杆(20)沿所述内模模具(40)的水平直径方向对所述内模模具(40)进行支撑,另外两个相对的所述支撑杆(20)沿所述内模模具(40)的竖直直径方向对所述内模模具(40)进行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伸缩支撑杆(20)进一步包括:伸缩驱动机构(24);
所述伸缩驱动机构(24)与所述螺杆(21)螺纹连接,且所述伸缩驱动机构(24)与所述套管(22)相连接;
当所述伸缩驱动机构(24)绕所述套管(22)的轴线正向旋转时,所述伸缩驱动机构(24)通过所述螺纹连接驱动所述螺杆(21)沿所述套管(22)向远离所述中心连接块(10)的方向运动;
当所述伸缩驱动机构(24)绕所述套管(22)的轴线反向旋转时,所述伸缩驱动机构(24)通过所述螺纹连接驱动所述螺杆(21)沿所述套管(22)向靠近所述中心连接块(10)的方向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伸缩驱动机构(24)包括:操作把手(241)、驱动机构主体(242)和两个卡接片(243);
所述驱动机构主体(242)包括第一圆管(2421)和第二圆管(2422),其中,所述第一圆管(242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圆管(2422)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圆管(2421)的内侧壁与所述螺杆(21)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圆管(2422)的第二端套接在所述套管(22)外;
所述操作把手(24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圆管(2421)的外径且小于所述第二圆管(2422)的外径,所述操作把手(241)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套装在所述第一圆管(2421)上并与所述第二圆管(242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套管(22)第一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环状凹槽(221),两个呈半圆环状的所述卡接片(243)卡接在所述环状凹槽(221)内组成完整的圆环,且两个所述卡接片(243)分别与所述第二圆管(2422)的第二端相连接,以将所述第二圆管(2422)卡接在所述套管(22)上;
当所述操作把手(241)驱动所述第二圆管(2422)绕所述套管(22)的轴线正向旋转时,所述第二圆管(2422)带动所述第一圆管(2421)旋转,以通过所述第一圆管(2421)与所述螺杆(21)之间的螺纹连接驱动所述螺杆(21)沿所述套管(22)向远离所述中心连接块(10)的方向运动;
当所述操作把手(241)驱动所述第二圆管(2422)绕所述套管(22)的轴线反向旋转时,所述第二圆管(2422)带动所述第一圆管(2421)旋转,以通过所述第一圆管(2421)与所述螺杆(21)之间的螺纹连接驱动所述螺杆(21)沿所述套管(22)向靠近所述中心连接块(10)的方向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伸缩驱动机构(24)进一步包括:至少两个螺栓(244);
所述操作把手(24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通孔;
所述第二圆管(2422)的侧壁上设置有沿其轴线方向的至少两个第三通孔;
每个所述卡接片(24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螺孔(2431);
所述螺栓(244)依次穿过所述操作把手(241)上的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二圆管(2422)上的所述第三通孔后与所述卡接片(243)上的所述螺孔(2431)螺纹连接,以将所述操作把手(241)和所述卡接片(243)均与所述第二圆管(2422)相连接,其中,每个所述卡接片(243)与至少一个所述螺栓(244)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伸缩支撑杆(20)进一步包括:限位杆(25);
所述套管(22)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沿所述套管(22)的轴线方向的滑槽(222);
所述螺杆(21)第二端的侧壁上设置有第四通孔;
所述限位杆(25)穿过所述第四通孔并位于所述滑槽(222)内;
当所述伸缩驱动机构(24)驱动所述螺杆(21)向远离或靠近所述中心连接块(10)的方向运动时,所述限位杆(25)阻止所述螺杆(21)与所述套管(22)发生相对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管(22)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所述滑槽(222),且两个所述滑槽(222)关于所述套管(22)的轴线相对称。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心连接块(10)为八棱柱结构;
针对所述中心连接块(10)上四个不相邻侧壁中的每一个侧壁,该侧壁上设置有直径等于或大于所述套管(22)的外径的盲孔(11),所述套管(22)的第二端插入所述盲孔(11)中,且所述套管(22)与所述中心连接块(10)相焊接。
CN202020399073.3U 2020-03-25 2020-03-25 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 Active CN2115073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99073.3U CN211507395U (zh) 2020-03-25 2020-03-25 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99073.3U CN211507395U (zh) 2020-03-25 2020-03-25 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07395U true CN211507395U (zh) 2020-09-15

Family

ID=72403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99073.3U Active CN211507395U (zh) 2020-03-25 2020-03-25 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0739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35754A (zh) * 2020-12-29 2021-04-30 安徽华能集团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具备安装位置可调功能的电压互感器
CN113117927A (zh) * 2021-02-25 2021-07-16 北京星航机电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舱段旋转支撑工装及其制备热防护涂层的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35754A (zh) * 2020-12-29 2021-04-30 安徽华能集团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具备安装位置可调功能的电压互感器
CN113117927A (zh) * 2021-02-25 2021-07-16 北京星航机电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舱段旋转支撑工装及其制备热防护涂层的方法
CN113117927B (zh) * 2021-02-25 2022-11-01 北京星航机电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舱段旋转支撑工装及其制备热防护涂层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507395U (zh) 变压器线圈支撑装置
CN108568640B (zh) 一种建筑钢管柱焊接辅助装置
CN203045119U (zh) 全自动管板焊接机
CN102416549A (zh) 带封头薄壁筒体对接焊定位装置
CN206200464U (zh) 一种带螺母定位的焊接固定装置
CN205772403U (zh) 一种卷线装置
CN104179765B (zh) 内锁式伸缩铝管
CN217977722U (zh) 一种可便于管道对齐的市政施工用管线支架
CN204639522U (zh) 一种贮箱筒段的环缝内撑装置
CN102133604B (zh) 一种缩管装置
CN213450291U (zh) 一种双层管路安装设备
CN205204677U (zh) 断路器的专用吊装工具
CN106112255A (zh) 一种大尺寸零件摩擦焊接夹具
CN209698310U (zh) 一种塔节焊接的辅助固定装置
CN109175023A (zh) 一种防止钢管变形的弯管机
CN209550958U (zh) 一种焊装夹具用推拉装置
CN219312042U (zh) 一种hdpe管道焊接时的内支外箍装置
CN219610211U (zh) 一种变压器铜管线圈绕制模具
CN208696015U (zh) 一种卡盘推进式轴承套圈顶撑装置
CN207464426U (zh) 一种用于不锈钢钢管生产的等离子弧焊机
CN213794974U (zh) 一种同步焊管卡爪
CN216671390U (zh) 变压器低压线圈成型器
CN201940493U (zh) 一种缩口总成
CN210524332U (zh) 管管对接安装工具
CN110848352A (zh) 一种线性传动总成及其应用的升降桌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0700 No.26 Jungong Road, East District,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Siemens Energy Transformer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700 No.26 Jungong Road, East District,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IEMENS TRANSFORMER (GUANGZHOU)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