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82530U - 一种提高二化螟幼虫存活率的食料更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高二化螟幼虫存活率的食料更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82530U
CN211482530U CN201921920415.5U CN201921920415U CN211482530U CN 211482530 U CN211482530 U CN 211482530U CN 201921920415 U CN201921920415 U CN 201921920415U CN 211482530 U CN211482530 U CN 2114825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lo suppressalis
larvae
bracket body
survival rate
polycarbonate h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2041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海英
陈建明
张珏锋
李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92192041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825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825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82530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eed For Specific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高二化螟幼虫存活率的食料更换装置,包括上下叠放的上支架本体和下支架本体,上支架本体和下支架本体均包括支撑腿、支架盘,支架盘的上表面上焊接设置有中空结构的半透明聚碳酸酯硬管,半透明聚碳酸酯硬管的管口设置有盖体,支架盘上对应半透明聚碳酸酯硬管管底位置处设置有管底网筛孔,支架盘下表面对应管底网筛孔的位置处向下延伸有环形凸起,环形凸起上设置有密封盖。本实用新型采用茭白作为饲料,更换方法极为高效、简便、操作简单、省时、循环利用等优点,获得很好的更换效果。更换饲料时只需将装有鲜茭白的上下支架本体叠放即可。

Description

一种提高二化螟幼虫存活率的食料更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昆虫饲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二化螟幼虫存活率的食料更换装置。
背景技术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俗称“钻心虫”,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完全变态类昆虫,是我国水稻、茭白上重要的钻蛀性害虫。二化螟以老熟幼虫在稻草、稻桩、茭白遗株及杂草中越冬,翌年春天适宜温湿度时化蛹。近年来,由于寄主植物的大面积种植、水稻品种更替、耕作制度变更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二化螟种群数量近年来呈回升趋势,危害逐年加重,素有“南螟北蝗”之称,给我国水稻、茭白的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给害虫防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严重影响我国水稻、茭白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外均开展该种害虫抗药性监测、新型农药筛选等工作,而这些工作均需大批量、发育进度(虫态、龄期、个体大小、健康状况、敏感性等)尽可能一致的二化螟供试幼虫。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保证药剂生测结果的准确性,必须进行大规模的人工饲养。在大规模饲养过程时,饲料更换是关键环节,该环节影响到二化螟发育进度及存活率。在需要大量试虫时饲料更换问题尤为严重,同时,面临着因频繁人工转移成长中的幼虫导致的大量人工消耗和幼虫死亡问题。
有关二化螟的饲料更换涉及七篇文献:其一,中国水稻科学,2013,27(5):535–538页,利用半人工饲料大规模简便化饲养二化螟,胡阳、郑永利、曹国连、傅强,提到将存活的幼虫用镊子转移到另一个装有新鲜饲料幼虫饲养盒内。其二,昆虫知识,2003,40(5):469–472页,利用茭白、荸荠及水稻饲养二化螟的技术研究,孟凤霞、吴孔明、高希武,提到稻苗更换过程为将装有新、旧稻苗的瓶口对接,对接处和老稻苗瓶底用黑布包裹,在新稻苗下放节能灯,用黑暗和光照使幼虫自然转移,以防人工转移操作过程对幼虫的机械损伤;茭白更换过程为在旧茭白上添加新鲜茭白使幼虫自然转移。其三,应用昆虫学报,2012,49(6):1535–1540页,人工饲料、转Bt 水稻及其亲本稻苗饲养下二化螟种群适合度的比较研究,徐艳博、王孟伦、韩兰芝、陈法军,提到稻苗更换过程都均为装有新旧稻苗瓶口对接,瓶口的对接处和老稻苗瓶底上用黑布包裹,用黑暗和光照使幼虫自然转移。其四,安徽农业科学,2003,31(2):270–271页,水稻二化螟的室内饲养方法初探,陆玉荣、苏建坤、吉春明、刘琴、张春梅、刘怀阿,提到换取饲料时, 可把有虫的饲养瓶中的稻苗及幼虫倒入搪瓷盘,翻开稻苗找寻二化螟幼虫;并用软毛笔把幼虫转移入新饲养瓶。其五,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7837–7838页,二化螟的采集与室内饲养方法,郑福山、强承魁、董红霞、沈媛,提到新鲜茭白垫于旧茭白下使二化螟幼虫自然转移。其六,宁波农业科技,1999,11–12页,二化螟的采集与饲养,谢士杰、毛国孟、毛嘉正、胡仁孟,提到将幼虫从残稻芽中剥出,转移入新鲜谷芽瓶。其七,昆虫学报,1979,22(2):164–168,二化螟饲养方法的研究,尚稚珍、王银淑、邹永华,提到将幼虫从残稻苗中剥出转移入新玻璃缸。
但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二化螟室内人工更换饲料工作人工投入量大、耗费时间较长、机械损伤程度高;用镊子转移或剥取幼虫,机械损伤程度高、人工投入量大、耗费时间较长;瓶口对接因通气不畅,容易造成幼虫因“废气”或“窒息”而死(本人实验证实);新鲜茭白(或稻苗)垫于原茭白下,旧茭白(或稻苗)的腐液容易直接淋入新茭白(或稻苗),加速后者的腐烂变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二化螟幼虫(尤其是低龄幼虫)的存活率,严重影响幼虫的发育和存活,为后续化蛹及下一代饲养带来困难。另外,传统的饲养过程中饲料更换费工费时。因此,亟需解决二化螟幼虫饲料更换过程中出现的棘手问题,以便进行大规模继代饲料。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二化螟幼虫存活率的食料更换装置,该装置实现了二化螟饲料更换的规模化、简便化及继代化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加以实现:
所述的一种提高二化螟幼虫存活率的食料更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叠放的上支架本体和下支架本体,所述上支架本体和下支架本体均包括支撑腿、支架盘,所述支架盘固定设置在支撑腿的上端,支架盘的上表面上焊接设置有中空结构的半透明聚碳酸酯硬管,所述半透明聚碳酸酯硬管的管口设置有盖体,所述支架盘上对应半透明聚碳酸酯硬管管底位置处设置有管底网筛孔,所述支架盘下表面对应管底网筛孔的位置处向下延伸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通过其上设置的密封盖密封。
所述的一种提高二化螟幼虫存活率的食料更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设置有三个,每个支撑腿的下端一体式设置有呈水平状的放置杆及由放置杆延伸的弧形部。
所述的一种提高二化螟幼虫存活率的食料更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透明聚碳酸酯硬管设置有8个,呈八孔梅花管状。
所述的一种提高二化螟幼虫存活率的食料更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凸起与密封盖通过密封盖内侧螺纹实现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上述更换二化螟饲料的方法极为高效、简便、操作简单、省时、循环利用等优点,获得很好的更换效果。更换饲料时只需将装有鲜茭白的下支架本体放置于养虫盒底部,将剩有残茭白的上支架本体架在下支架本体上方,1天后将聚碳酸酯硬管内的茭白残渣取走即可。聚碳酸酯硬管便于清洗且可反复利。因此,该方法不仅能节省材料、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饲料更换的效率,便于操作;
2)聚碳酸酯硬管的上述放置模式,一方面能保持养虫盒中微环境所需湿度;另一方面,二化螟幼虫可以顺利自如地从旧茭白转移到新茭白。在自然条件下,若寄主残株不利于继续取食,二化螟便会主动爬离残株并向新鲜寄主转移;新、旧寄主因距离很近(甚至紧挨),且无其它障碍物阻挡,使二化螟能够很快、顺利定位、转移并蛀入鲜寄主继续取食。寄主植物的新鲜度是影响幼虫发育进度的关键因子,但在室内饲养二化螟条件下,寄主的保鲜程度非常有限,且茭白块腐烂程度很高。若为保证寄主植物的新鲜程度而频繁地更换食物,又会造成很大浪费。聚碳酸酯硬管的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该类硬管底部因具有足够大的网孔,保证幼虫从新茭白顺利转移到新茭白;上述因素使得二化螟主动、高效地转移至新鲜茭白,从而提高饲料更换效率;
3)更换饲料过程中造成的机械损伤程度大大降低,避免了因镊子夹、盲目剥幼虫造成的潜在伤害。而刚孵化的蚁螟体形很小,在更换饲料时不易别发觉,容易被认为机械地杀死,聚碳酸酯硬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机械伤害的问题;同时,新、旧食物间用聚碳酸酯硬管隔开,可起到分隔不同批次食物的作用。同时,取旧残茭白基本不会对幼虫造成干扰。由于二化螟的钻蛀性很强,所以通过聚碳酸酯硬管底部的网孔顺利从旧茭白转移至新旧茭白。因此,间接提高了二化螟幼虫的存活率;
4)避免因饲养盒内空气污浊造成的幼虫大量死亡;同时,避免因茭白横放使幼虫挤压致死现象的发生。瓶口对接会导致通气严重不畅,同时浊气不易及时排出,容易导致幼虫因“废气”或“窒息”而死;
5)根据二化螟钻蛀力很强的特性,以低成本的市售的聚碳酸酯硬管作为新、旧茭白的隔离网,不让幼虫直接接触新鲜茭白,而是让其取食完上层的旧茭白后,再自如地爬入下层的新旧茭白取食,避免了浪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茭白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支架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上支架本体和下支架本体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半透明聚碳酸酯硬管、支架盘及密封盖侧面示意图;
图中,1-上支架本体,2-下支架本体,3-支撑腿,4-支架盘,5-半透明聚碳酸酯硬管,6-管底网筛孔,7-密封盖,8-放置杆,9-弧形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并给出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提高二化螟幼虫存活率的食料更换装置,该食料更换装置的具体结构包括上下叠放的上支架本体和下支架本体,上支架本体和下支架本体的结构相同,均包括支撑腿、支架盘,支架盘固定设置在支撑腿的上端,支架盘的上表面上焊接设置有中空结构的半透明聚碳酸酯硬管,半透明聚碳酸酯硬管的管口设置有盖体,支架盘上对应半透明聚碳酸酯硬管管底位置处设置有管底网筛孔,支架盘下表面对应管底网筛孔的位置处向下延伸,其上设置有密封盖,半透明聚碳酸酯硬管管底与密封盖之间采用密封盖内侧螺纹螺接设置。
进一步地,为实现放置的牢固性,支撑腿设置有三个,每个支撑腿的下端一体式设置有呈水平状的放置杆及由放置杆延伸的弧形部,水平状的放置杆及弧形部的设置,便于能够更加牢固的叠放。半透明聚碳酸酯硬管个数的设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最优的设置为8个,呈八孔梅花管状。
二化螟幼虫饲养条件为:室内以空调控制温度为28±1℃,光周期为16:8 h,相对湿度85-95%,在满足饲养条件的情况下上述装置在使用时的具体更换方法为:1)在饲养茭白二化螟的养虫盒底部放置上支架本体,在每个半透明聚碳酸酯硬管内放置一根新鲜茭白,将处于黑头期的卵块置于茭白块上方,待二化螟孵化后让其自然取食,盖好养虫盒盒盖,并用一层浸湿的黑布蒙住盒盖;2)透过半透明聚碳酸酯硬管观察茭白被取食的情况;待茭白块出现浸渍状,幼虫开始向聚碳酸酯硬管壁爬行时,取出上支架本体,在养虫盒底部放置下支架本体,在下支架本体的半透明聚碳酸酯硬管内分别放入新鲜茭白,然后盖好下支架本体的支架盘底部的密封盖,去掉上支架本体的每个密封盖,将上支架本体架于下支架本体,使下支架本体内的鲜茭白顶部接触到下支架本体底部的管底网筛孔;3)盖上饲养虫盒盖,用一层黑布蒙住盒盖,同时利用黑布遮住养虫盒上部1/2区域;在下光源及新鲜茭白气味的诱导下,幼虫取食尽上层聚碳酸酯硬管中的茭白后自然转移到下层新鲜茭白上取食,次日或隔日,将上层几乎不含幼虫的食料残渣取出丢弃即可,完成食料更换过程。
试验例:二化螟幼虫茭白种群和水稻种群化蛹场所及化蛹率的试验。
试验时间:2017年5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
实验地点: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水生蔬菜有害生物防控研究室。
试验虫数:4000头。
饲养幼虫及饲料更换方法:采用实施上述方法。
试验结构:利用此方法更换二化螟茭白幼虫的食料,所用的时间(4小时)内,绝大多数幼虫通过聚碳酸酯硬管底部的网孔顺利转移,其中茭白种群幼虫经“聚碳酸酯硬管”的转移数占接入幼虫数为80.00% ~94.78%,平均为88.98%(表1-1);茭白种群对照组的转移率依次为:92.80%~96.80%(毛笔刷)、80.80%~83.20%(新茭白垫底部)、82.00%~92.80%(剥取+镊子)、65.20%~71.20%(瓶口对接)(2-1)。水稻种群幼虫经“聚碳酸酯硬管”的转移数占接入幼虫数为86.40%~94.00%,平均89.38%(表1-2);水稻种群对照组的转移率依次为83.60%~89.60%(毛笔刷)、80.40%~86.10%(新稻苗置于底部)、80.90%~88.40%(剥取+镊子)、60.80%~66.00%(瓶口对接)(2-2)。茭白种群、水稻种群二化螟幼虫更换饲料过程中或更换后的死亡率更低,分别为1.88%和2.24%(表3-1);对照的死亡率较高,9.80~45.00%(表3-2)。此方法达到了规模化继代饲养、周年供应二化螟标准虫源的目的。
此方法收集有以下优点:(1)高效:二化螟老熟幼虫在有限的时间内从转移, 减少了寻找幼虫所耗费的大量时间;(2)简便:饲料更换所需的设备和材料非常简单,而且聚碳酸酯硬管可重复利用,操作十分方便;(3)损伤小:由于二化螟幼虫自然转移,避免了因镊子夹、盲目剥幼虫造成对幼虫的人为机械损伤。因此,在达到了实用化要求。
表1-1、本专利的二化螟茭白种群幼虫转移的试验结果(4 h)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1
表1-2、本专利的二化螟水稻种群幼虫转移的试验结果(4 h)
Figure 983135DEST_PATH_IMAGE002
表2-1、对照方法的二化螟茭白种群幼虫转移的试验结果(4 h)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3
表2-2、对照方法的二化螟水稻种群幼虫转移的试验结果(4 h)
Figure 87227DEST_PATH_IMAGE004
表3-1、本专利的二化螟幼虫死亡数(头)和死亡率(%)试验结果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5
表3-2、对照方法的二化螟幼虫死亡数(头)和死亡率(%)试验结果
Figure 866964DEST_PATH_IMAGE006

Claims (4)

1.一种提高二化螟幼虫存活率的食料更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叠放的上支架本体(1)和下支架本体(2),所述上支架本体(1)和下支架本体(2)均包括支撑腿(3)、支架盘(4),所述支架盘(4)固定设置在支撑腿(3)的上端,支架盘(4)的上表面上焊接设置有中空结构的半透明聚碳酸酯硬管(5),所述半透明聚碳酸酯硬管(5)的管口设置有盖体,所述支架盘(4)上对应半透明聚碳酸酯硬管(5)管底位置处设置有管底网筛孔(6),所述支架盘(4)下表面对应管底网筛孔(6)的位置处向下延伸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上设置有密封盖(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二化螟幼虫存活率的食料更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3)设置有三个,每个支撑腿(3)的下端一体式设置有呈水平状的放置杆(8)及由放置杆(8)延伸的弧形部(9)。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二化螟幼虫存活率的食料更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透明聚碳酸酯硬管(5)设置有8个,呈八孔梅花管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二化螟幼虫存活率的食料更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凸起与密封盖(7)通过密封盖内侧的螺纹实现连接。
CN201921920415.5U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提高二化螟幼虫存活率的食料更换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4825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20415.5U CN211482530U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提高二化螟幼虫存活率的食料更换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20415.5U CN211482530U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提高二化螟幼虫存活率的食料更换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82530U true CN211482530U (zh) 2020-09-15

Family

ID=72408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20415.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482530U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提高二化螟幼虫存活率的食料更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8253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92882A (zh) * 2019-11-08 2020-03-20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一种提高二化螟幼虫存活率的食料更换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92882A (zh) * 2019-11-08 2020-03-20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一种提高二化螟幼虫存活率的食料更换装置及方法
CN110892882B (zh) * 2019-11-08 2024-02-13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一种提高二化螟幼虫存活率的食料更换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06362B (zh) 一种斜纹夜蛾室内人工繁殖方法
CN101569297B (zh) 中华甲虫蒲螨的繁育方法和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CN104604814B (zh) 一种高效饲养二化螟的方法
CN102125002B (zh) 一种盲椿象寄生蜂的人工饲养方法
CN109315356B (zh) 一种适用于粉虱类或寄生蜂类昆虫孵化、饲喂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4365563A (zh) 多功能伸缩式养虫笼
CN111328770A (zh) 一种长尾潜蝇茧蜂的室内规模化繁育方法
CN104798732B (zh) 一种人工大量饲养光滑巨螯螨的方法
CN211482530U (zh) 一种提高二化螟幼虫存活率的食料更换装置
CN216088380U (zh) 一种便于收集马铃薯块茎蛾成虫的养虫及集虫复合装置
CN105265393A (zh) 一种收集和饲养田间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方法
CN108323476A (zh) 一种人工饲养双尾新小绥螨的方法
CN113519468A (zh) 一种黄曲条跳甲室内世代饲养的方法
CN205180115U (zh) 一种收集和饲养田间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装置
CN204272975U (zh) 多功能伸缩式养虫笼
CN110892882A (zh) 一种提高二化螟幼虫存活率的食料更换装置及方法
CN109329221B (zh) 一种东亚小花蝽的规模化繁育方法
CN211482531U (zh) 一种简便、高效更换斜纹夜蛾幼虫食料的装置
CN108207822B (zh) 一种褐带蚜小蜂的人工大量快速繁育技术方法
CN103125451A (zh) 一种扩繁伞群追寄蝇的方法
CN216567798U (zh) 一种粉斑螟蛾全虫态饲养及自动收集装置
CN213663191U (zh) 一种离体昆虫培养装置
CN104920318A (zh) 一种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
CN111802332B (zh) 一种利用大麦上多种蚜虫混合种群饲养食蚜瘿蚊的方法
CN105393986A (zh) 一种释放二化螟幼虫的寄生蜂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9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213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9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