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80115U - 一种收集和饲养田间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收集和饲养田间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180115U CN205180115U CN201520803661.8U CN201520803661U CN205180115U CN 205180115 U CN205180115 U CN 205180115U CN 201520803661 U CN201520803661 U CN 201520803661U CN 205180115 U CN205180115 U CN 20518011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asitic wasp
- parasitic
- rice
- honeybee
- larva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收集和饲养田间二化螟幼虫的寄生蜂的装置;该方法包括提供一种饲养二化螟幼虫和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装置,装置包括:无色透明的饲养盒,在盒子的底部包括有吸有水分的滤纸,其中,在滤纸上种植有水稻幼苗,在所述的水稻幼苗或茭白块上放置铁纱网,在铁纱网上放置多根透明塑料吸管。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已经成功地实现规模化收集大量二化螟幼虫寄生蜂茧,极大地减少了人工投入,提高了二化螟幼虫寄生蜂茧的收集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昆虫饲养技术领域,用于室内连续收集二化螟幼虫寄生蜂和田间释放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新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较高的经济效益,种植茭白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许多稻区出现大片种植茭白,茭白田已成为与水稻田最密切相关的非稻田生境。水稻和茭白插花种植模式导致了害虫的发生为害更加复杂化,给害虫防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完全变态类昆虫。是水稻、茭白生产中重要钻蛀性、杂食性害虫,严重危及我国水稻和茭白的安全生产。近年来,由于寄主植物大面积种植、品种更替、耕作制度变更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二化螟种群数量呈快速回升趋势。目前,对二化螟的防治主要依赖于物理防治(性信息素、灯光诱杀)、生物防治(释放天敌、农田套养动物)和高效低毒农药防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提倡环保、健康和绿色食品的时代,人们更希望通过利用害虫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来保证农作物的安全高产优质。因此,发展害虫生物防治已成必然趋势,对二化螟的生物防治措施也更显迫切。二化螟生物防治的重点是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尤其是二化螟寄生蜂。作为我国二化螟幼虫的优势寄生性天敌,螟黄足绒茧蜂Apantelesflavipes(郑许松等,2003)、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japonicum(郭慧芳等,2002)、二化螟绒茧蜂Apanteleschilonis和中华钝唇姬蜂Eriborusterebrans(韩永强等,2009)、螟甲腹茧蜂Chelonusmunakatae(丁楠,2012)对二化螟田间种群动态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蒋明星等,1999;Kazuoetal,1974),人工释放寄生蜂防治水稻、茭白二化螟成为这二种作物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在稻田、茭白田收集和释放二化螟幼虫的寄生蜂、调查寄生蜂的自然寄生情况显得尤为重要。
对二化螟进行有效生物防治工作的要求在二化螟幼虫发育阶段需要有大量的寄生蜂。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保证生物防治的有效性、时效性和针对性,必须进行大规模收集二化螟幼虫寄生蜂茧,以便在合适时机破茧而出的寄生蜂达到有效防治二化螟幼虫的目的。目前,有关二化螟幼虫寄生蜂收集涉及1篇文献:中国生物防治,2011,26(增刊):1–7,小型寄生蜂采集方法的简便有效改进及贵州稻田寄生蜂新记录,龙见坤、罗庆怀、忙定泽、石庆型、潘盛波,提到网捕收集各类寄生蜂,每次网捕时用网在大小约2m×2m来回扫3次后,用手捏紧网的中部;将手捏网的下半部分全部放;稻田浸湿后立即提起,松开手后先把翅已浸湿但仍在爬行的大型寄生蜂种类取出,然后将网底翻出,将手捏住的下半部分的全部内容物放入白色解剖盘的清水中。
但以上田间采集寄生蜂的工作繁冗复杂、收集难度较大,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而且大型寄生蜂的翅一旦弄湿,难以起飞,影响放蜂效果;小型寄生蜂被弄湿后难以动弹或易被淹死,严重影响筛选及放蜂效果。上述这些方法在实际中收集到的活体寄生蜂数量很少,无法保证田间大规模释放。因此,亟需解决二化螟幼虫寄生蜂收集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进行大规模田间收集、释放。
为了充分挖掘寄生蜂的生防效能,保证生物防治的有效性、时效性和针对性,必须完善高效且简便的寄生蜂释放技术,以便寄生蜂在合适时机羽化,达到有效防治二化螟幼虫的目的。目前,有关二化螟幼虫寄生蜂释放涉及2篇文献:其一,植物保护,2001,27(4):45–46,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研究,董本春,李晓光,高德宇,张富满,提到将蜂卡用钉书钉固定于1/2张扑克牌上,再扑克牌两端钉住,用长约10.0cm的线系住扑克牌,在田间二化螟成虫发生始盛期开始时将线绳套挂于稻叶。其二,农业灾害学期刊,2011,1(1):28–30,稻田释放拟澳洲赤眼蜂防治一代二化螟研究,杭德龙,焦兆文,赵有文,杨学文,夏必文,孙蔚,提到越冬代二化螟发蛾盛期人工释放拟澳洲赤眼蜂,将赤眼蜂卡用针线缝在一次性水杯的内侧底部,棉线从杯子底部穿出,杯口向下,悬挂在竹竿上,杯口距离水稻叶片顶部10.0~20.0cm。
虽然上述二化螟寄生蜂的释放技术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寄生蜂田间释放过程中,并没有突破外界因子(如复杂的气候条件包括台风、暴雨等)造成寄生蜂释放过程中死亡的瓶颈。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新型的田间人工释放二化螟寄生蜂的方法,减少人工释放寄生蜂过程中造成寄生蜂大量死亡的窘境。目前人工释放二化螟寄生蜂的方式以悬挂赤眼蜂等寄生蜂的卵卡为主,寄生二化螟卵,释放方式通常粘在田间植株叶片上或者粘在插入农田中的毛竹竿上。由于下雨、强风或者阳光暴晒,造成寄生蜂出蜂前大量死亡,寄生效果显著下降。
为此,这就需要对收集二化螟寄生蜂和释放寄生蜂进行改进,从而提高防治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二化螟幼虫寄生蜂茧收集的规模化、简便化问题,我们实用新型出一个利用透明塑料吸管快速、简便、高效收集二化螟幼虫寄生蜂茧的新方法,利用该方法已经成功地实现规模化收集大量二化螟幼虫寄生蜂茧,极大地减少了人工投入,提高了二化螟幼虫寄生蜂茧的收集效率。
一方面,提供一种低成本、快速、简便、高效收集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新方法和新的饲养二化螟幼虫的装置。
一方面,提供用于饲养用二化螟幼虫的装置,该装置包括:无色透明的饲养盒,在盒子的底部包括有滤纸,其中,在滤纸上种植有水稻幼苗或者放置有新鲜茭白块,在所述的水稻幼苗上或茭白块上放置16目的铁纱网,在铁纱网上放置多根透明塑料吸管。
优选的,滤纸上包含水分。
在一些优选的方式中,所述的饲养盒为无色透明16L长方形塑料盒,其中长:宽:高=46.0cm:33.0cm:16.0cm。优选的,所述的透明塑料吸管的长度:直径=19.0cm:0.8cm。优选的,所述的滤纸上均匀播种有4-5厘米高的水稻幼苗。优选的,所述的铁纱网的长:宽=21.0cm:13.0cm。
在一些优选的方式中,所述的装置还包括黑布和白色塑料盘,其l长×w宽×h高=31.0cm×22.7cm×4.2cm。
优选的,该装置还包括用一层黑布蒙住盒盖,同时用黑布遮住养虫盒上部1/2的区域(即养虫盒高度的1/2区域)。
在一些优选的方式中,所述的装置还包括:养虫架,其(l长×w宽×h高=128.5cm×50.0cm×2.0cm,分为3层,层间距为1.0m,每层底板上并列装3盏40瓦的日光灯管,接入定时器控制开灯关灯。优选的,养虫架的层间加装一层厚玻璃隔板(l长×w宽×h高=128.0cm×50.0cm×1.0cm),用以放置幼虫饲养瓶,使日光仅照射养虫盒基部。由于幼虫具有趋光性,灯光透过玻璃隔板吸引幼虫往养虫盒底活动和取食。
优选的,幼虫饲养条件:室内以空调控制温度为28±1℃,光周期为16h光照、8h黑暗,相对湿度90%左右。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饲养二化螟幼虫来收集他们的寄生蜂茧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提供前所述的饲养用二化螟幼虫的装置,该装置包括无色透明的饲养盒,在盒子的底部包括有吸有水分的滤纸,其中,在滤纸上种植有水稻幼苗或新鲜的茭白块,在所述的水稻幼苗上或茭白块上放置铁纱网,在铁纱网上放置多根透明塑料吸管。
优选的,水稻二化螟幼虫的饲养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将剥取的幼虫随机分成3组,每组80、80、100头幼虫;每个养虫盒底部铺一张滤纸,其上播种水稻,待水稻苗长到4-5厘米高后随机接入剥取的二化螟4-6龄幼虫,让其自然取食;同龄期幼虫接入同一养虫盒中;盖好养虫盒盖,用一层黑布蒙住盒盖,同时用黑布遮住养虫盒上部1/2的区域,即养虫盒高度的1/2区域;每天在养虫盒中加入适量水以便保湿;每天观察塑料吸管中寄生蜂幼虫啮出寄主体外结茧情况。
优选的,茭白二化螟幼虫的饲养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将剥取的幼虫随机分成3组,每组80、80、100头幼虫;于茭白块侧壁随机接入剥取的二化螟4-6龄幼虫让其自然取食;同龄期幼虫接入同一养虫盒中;茭白块上方放置铁纱网,在每个铁纱网上方放置多根透明塑料吸管,盖好养虫盒盖,用一层黑布蒙住盒盖,同时用黑布遮住养虫盒上部1/2的区域,即养虫盒高度的1/2区域;每天在养虫盒中加入适量水以便保湿;每天观察塑料吸管中寄生蜂幼虫啮出寄主体外结茧情况;
优选的,其中,水稻二化螟幼虫的饲养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将剥取的幼虫随机分成3组,每组80、80、100头幼虫;每个养虫盒底部铺一张滤纸,其上播种水稻,待水稻苗长到4-5厘米高后随机接入剥取的二化螟4-6龄幼虫,让其自然取食;同龄期幼虫接入同一养虫盒中;盖好养虫盒盖,用一层黑布蒙住盒盖,同时用黑布遮住养虫盒上部1/2的区域(即养虫盒高度的1/2区域)。水稻苗上放置铁纱网,在每个铁纱网上方放置塑料吸管40根,其长度:直径=19.0cm:0.8cm。每天在养虫盒中加入适量水以便保湿,每天观察塑料吸管中寄生蜂幼虫啮出寄主体外结茧情况(图1、图3);
优选的,该方法还包括茭白二化螟幼虫的饲养方法,其中按照如下的方法进行:
将剥取的幼虫随机分成3组,每组80、80、100头幼虫。饲养茭白二化螟的养虫盒盖底部铺上4层纱布,其上垫一张滤纸;滤纸上方放置9段新鲜茭白块。于茭白块侧壁随机接入剥取的二化螟4-6龄幼虫让其自然取食。同龄期幼虫接入同一养虫盒中。茭白块上方放置铁纱网,在每个铁纱网上方放置40根透明塑料吸管(长度:直径=19.0cm:0.8cm),盖好养虫盒盖,用一层黑布蒙住盒盖,同时用黑布遮住养虫盒上部1/2的区域(即养虫盒高度的1/2区域)。每天在养虫盒中加入适量水以便保湿,每天观察塑料吸管中寄生蜂幼虫啮出寄主体外结茧情况(图2,3)。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方法还包括水稻二化螟或茭白二化螟幼虫寄生蜂收集的方法,其中按以下步骤进行:(1)取一个白色塑料盘,底部铺一层与盘底同等大小的黑布;(2)将揭去养虫盒盖上的黑布,掀开养虫盒盖,观察寄生蜂幼虫啮出寄主体外结茧情况,目测定位寄生蜂茧所在位置(图4);(3)用镊子将结有寄生蜂茧的塑料吸管小心地夹出,放于白色塑料盘内;(4)根据寄生蜂茧所在位置,用镊子尽量沿无蜂茧的一侧小心地将吸管夹取,放于白色塑料盘内的黑布上。(5)记录每根吸管中寄生蜂茧数、二化螟化蛹数和二化螟幼虫被寄生数,挑出二化螟蛹和被寄生后死亡的幼虫,仅保留寄生蜂茧。(6)根据田间寄生蜂的释放需要及释放时间,暂将寄生蜂茧放置在铺有潮湿纱布的干净养虫盒中,盖上具透气口的盒盖,放置在4℃冰箱保存。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田间收集的自然生长的二化螟幼虫,有些被寄生蜂产卵(一个或多个卵)寄生,有些则没有。如果二化螟幼虫经过本实用新型的装置饲养的时候,经过发育并化蛹的,表明二化螟幼虫没有被寄生蜂寄生;如果被寄生蜂寄生的二化螟幼虫则不能化蛹而会产生一头或多头寄生蜂。该实用新型方法也可以研究寄生蜂田间实际寄生率和寄生蜂的发生规律。
优选的,该方法还包括二化螟虫源采集方法:水稻二化螟和茭白二化螟分别采自余姚市三七市镇水稻田和杭州市余杭区崇贤镇茭白田的越冬代幼虫。采集时,将带有越冬幼虫的水稻稻桩及茭白残茬带回养虫室内。将水稻稻桩中剥取的全部幼虫(即水稻二化螟幼虫)和茭白残茬中剥取的所有幼虫(即茭白二化螟幼虫)分开单独饲养。在田间采集来的这些水稻二化螟和茭白二化螟的幼虫中,有些幼虫可能已被寄生蜂寄生,有些则可能没有被寄生蜂寄生,通过本实用新型的饲养方法可以准确收集到二化螟幼虫的寄生蜂及其寄生率信息。
另一方面,为解决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田间释放高效、简便化问题,我们实用新型出一个利用透明塑料吸管、遮蔽盖和携蜂体进行快速、简便、高效释放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新方法,利用该方法成功地实现规模化释放大量二化螟幼虫寄生蜂,极大地减少了人工投入,提高了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释放效率。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成本、快速、简便、高效释放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装置,该装置包括:(1)圆形的遮蔽盖(100)和圆形的携蜂体(200)(图5),遮蔽盖和携蜂体之间用铁丝(500)串连,遮蔽盖与携蜂体均用透明塑料片制作而成;遮蔽盖的一边与携蜂体固定,遮蔽盖(100)的底部与携蜂体(200)成30度角;携蜂体的两端用10目网眼的尼龙网纱(90)覆盖,有效携蜂部位长度为20cm、宽度为10-12cm;在携蜂体体内放置若干个带有蜂茧的透明塑料管(20);(2)漂浮材料(300);整个携蜂体(200)粘连在漂浮材料表面上,漂浮材料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分别为250-300mm、150-180mm和80-100mm(图6)。携蜂体粘连到漂浮材料后,整个装置的重心稳定,漂浮在水面上。优选的,携蜂体可以设计为能够容纳透明塑料管为限,在塑料管中带有本实用新型方法收集的寄生蜂茧。
另一方面,本发提供一种低成本、快速、简便、高效释放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新方法。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利用收集到的水稻二化螟幼虫和茭白二化螟幼虫的寄生蜂茧,进行田间释放寄生蜂试验,具体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供一种寄生蜂释放装置,该装置包括:(1)圆形的遮蔽盖(100)和圆形的携蜂体(200)(图5),遮蔽盖和携蜂体之间用铁丝串连,遮蔽盖与携蜂体均用透明塑料片制作而成;遮蔽盖的一边与携蜂体固定,遮蔽盖的底部(100)与携蜂体(200)成30度角;携蜂体的两端用10目网眼的尼龙网纱(90)覆盖,有效携蜂部位长度为20cm、宽度为10-12cm;在携蜂体体内放置若干个带有蜂茧的透明塑料管(20);(2)漂浮材料(300);整个携蜂体(200)粘连在漂浮材料表面上,漂浮材料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分别为250-300mm、150-180mm和80-100mm(图6)。携蜂体粘连到漂浮材料后,整个装置的重心稳定,漂浮在水面上。
优选的,寄生蜂释放装置的设计如下:
为了有效避免阳光和雨水影响寄生蜂存活和羽化,设计的寄生蜂释放容器为两个部分:1)圆形的遮蔽盖和圆形的携蜂体(图5),两者之间用铁丝串连,遮蔽盖与携蜂体均用透明塑料片制作而成。遮蔽盖的一边与携蜂体固定,遮蔽盖的底部与携蜂体成30度角。2)漂浮材料。携蜂体的两端用10目网眼的尼龙网纱覆盖,有效携蜂部位长度为20cm、宽度为10-12cm。整个携蜂体粘连在漂浮材料表面上,漂浮材料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分别为250-300mm、150-180mm和80-100mm(图6)。携蜂体粘连到漂浮材料后,整个装置的重心稳定,漂浮在水面上。
2、田间释放技术:
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准备:分别采集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水稻田二化螟幼虫和杭州市余杭区崇贤镇茭白田二化螟幼虫,在饲养二化螟幼虫过程中,寄生蜂幼虫啮出寄主体外结茧,收集寄生蜂茧(图7),备用。
释放装置田间排列方法:沿水稻田和茭白田的行间释放寄生蜂容器,每块田释放寄生蜂容器的数量取决于田块的面积,根据二化螟发生程度确定释放数量。
释放时期:根据水稻二化螟和茭白二化螟成虫发生时期及其以后的天气条件情况,预测二化螟产卵日期、卵孵化日期和3龄幼虫的发生时期,在3龄幼虫发生盛期前释放寄生蜂容器。
有益效果
饲养和收集二化螟幼虫或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方法的有益效果体现如下几个方面:(1)、上述收集二化螟幼虫寄生蜂茧的方法极为高效、简便,操作简单,节省时间。一根吸管能够容纳几十个寄生蜂茧,收集蜂茧时只要将塑料吸管用镊子夹取即可。(2)、采用塑料吸管收集寄生蜂茧的模式,这是本研究小组提出的饲养和收集寄生蜂创新方法。一方面塑料吸管不仅模拟水稻茎杆的形态结构,而且其两端通畅,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通风效果,因此,既能保持塑料吸管中微环境所需的湿度,又能使塑料吸管不至于过湿,导致寄生蜂幼虫和蜂茧“溺水”;另一方面,被寄生蜂寄生的二化螟幼虫可以顺利自如地钻入“宽敞”的塑料吸管,从而有利于寄生蜂幼虫啮出寄主体外结茧。在自然界,由于二化螟幼虫隐蔽取食于寄主植物茎杆、茎鞘中;被寄生的幼虫倾向于钻入隐蔽的场所,因此收集二化螟幼虫寄生蜂难度大,且具有盲目性。在室内饲养条件下,室内灯光仅照射养虫盒基部,加之养虫盒盖被黑布的遮住,使塑料吸管成为了良好的隐蔽;同时,相对于寄生蜂幼虫的其它结茧场所,塑料吸管因透明而能够快速、准确定位寄生蜂茧的位置,从而减少因盲目寻蜂茧带来不必要的潜在机械损伤。上述这些因素使得寄生蜂幼虫选择在塑料吸管内壁结茧。(3)、上述收集方法能够明确田间不同生境(如稻田和茭白田)中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优势种类、自然寄生率、每头二化螟幼虫寄生的寄生蜂数、二化螟幼虫的化蛹率以及蛹的雌雄性比。(4)、塑料吸管非常轻便并且可以反复利用。因此,该方法不仅能节省材料,降低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收集寄生蜂茧的效率,便于操作。
另外,关于释放的有益效果如下:(1)寄生蜂存活率高。由于塑料吸管两端通畅,透气性和通风效果好,既能保持塑料吸管中微环境所需的湿度,也能观察寄生蜂的发育情况,又能保证寄生蜂顺利自如地爬出“宽敞”的塑料吸管,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机械伤害和死亡,提高寄生蜂的存活率。(2)释放方法简便、高效。塑料吸管非常轻便并且可以反复利用,不仅能节省材料,降低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释放寄生蜂的效率。(3)释放地点灵活。由于该释放装置漂浮在水面,借助风力移动,能够到达更远的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水稻二化螟幼虫寄生蜂茧的收集模式。
图2茭白二化螟幼虫寄生蜂茧的收集模式。
图3塑料吸管在养虫盒中的放置模式。
图4二化螟幼虫寄生蜂茧在塑料吸管中的排列模式。
图5:本实用新型释放装置的剖面图;
图6:本实用新型释放装置的立体图;
图7:本实用新型的二化螟幼虫寄生蜂茧在塑料吸管中的排列模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试验例1:水稻二化螟和茭白二化螟幼虫寄生蜂收集及寄生率调查
试验时间:2015年4月1日至2015年6月10日
试验地点: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植保工程实验室。
试验虫数:水稻和茭白二化螟幼虫合计520头。
1.1二化螟虫源采集:水稻二化螟和茭白二化螟分别采自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水稻田和杭州市余杭区崇贤镇茭白田的越冬代幼虫。采集时,将带有越冬幼虫的水稻稻桩及茭白残茬带回养虫室内(这些幼虫中可能被寄生蜂寄生,也可能没有被寄生蜂寄生)。将水稻稻桩中剥取的全部幼虫(即水稻二化螟幼虫)和茭白残茬中剥取的所有幼虫(即茭白二化螟幼虫)分开单独饲养,采用如下方法。
1.2二化螟幼虫饲养盒的结构和设计(如图1、图2):
无色透明16L长方形塑料盒40(长:宽:高=46.0cm:33.0cm:16.0cm)。
透明塑料吸管20(长度:直径=19.0cm:0.8cm),每一个盒子40根,如图1的水稻二化螟的饲养装置和图2的茭白二化螟的饲养装置。
水稻苗30、滤纸10(长:宽=23.0cm:15.0cm)、黑布。
铁纱网60(16目,长:宽=21.0cm:13.0cm)。
白色塑料盘(l长×w宽×h高=31.0cm×22.7cm×4.2cm)。
养虫架:(l长×w宽×h高=128.5cm×50.0cm×2.0cm),分为3层,层间距为1.0m,每层底板上并列装3盏40瓦的日光灯管,接入定时器控制开灯关灯。层间加装一层厚玻璃隔板(l长×w宽×h高=128.0cm×50.0cm×1.0cm),用以放置幼虫饲养瓶,使日光仅照射养虫盒基部。由于幼虫具有趋光性,灯光透过玻璃隔板吸引幼虫往养虫盒底活动和取食。
1.3饲养场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植保工程实验室的人工气候室。
1.4幼虫饲养条件:室内以空调控制温度为28±1℃,光周期为16h光照、8h黑暗,相对湿度90%左右。
1.5.水稻二化螟幼虫的饲养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将剥取的幼虫随机分成3组,每组80、80、100头幼虫。每个养虫盒40底部铺一张滤纸10,其上播种水稻30,待水稻苗长到4天随机接入剥取的二化螟4-6龄幼虫,让其自然取食。同龄期幼虫接入同一养虫盒中。在稻苗上方放置一块铁纱网60,并在铁纱网上方放置40根透明塑料吸管20(长度:直径=19.0cm:0.8cm),盖好养虫盒盖50,用一层黑布蒙住盒盖,同时用黑布遮住养虫盒上部1/2的区域(即养虫盒高度的1/2区域)。每天在养虫盒中加入适量水以便保湿,每天观察塑料吸管中寄生蜂幼虫啮出寄主体外结茧情况(图1,3)。
2.茭白二化螟幼虫的饲养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将剥取的幼虫随机分成3组,每组80、80、100头幼虫。饲养茭白二化螟的养虫盒40盖底部铺上4层纱布11,其上垫一张滤纸10;滤纸上方放置9段新鲜茭白块31。于茭白块侧壁随机接入剥取的二化螟4-6龄幼虫让其自然取食。同龄期幼虫接入同一养虫盒中。茭白块上方放置铁纱网60,在每个铁纱网上方放置40根透明塑料吸管20(长度:直径=19.0cm:0.8cm),盖好养虫盒盖,用一层黑布蒙住盒盖,同时用黑布遮住养虫盒上部1/2的区域(即养虫盒高度的1/2区域)。每天在养虫盒中加入适量水以便保湿,每天观察塑料吸管中寄生蜂幼虫啮出寄主体外结茧情况(图2,3)。
3.水稻二化螟和茭白二化螟幼虫寄生蜂收集的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1)取一个白色塑料盘,底部铺一层与盘底同等大小的黑布。
(2)将揭去养虫盒盖上的黑布,掀开养虫盒盖50,观察寄生蜂幼虫啮出寄主体外结茧情况,目测定位寄生蜂茧70所在位置(图4)。
(3)用镊子将结有寄生蜂茧的塑料吸管20小心地夹出,放于白色塑料盘内。
(4)根据蜂茧所在位置,用镊子尽量沿无蜂茧的一侧小心地将吸管夹取,放于白色塑料盘内的黑布上。
(5)记录每根吸管中寄生蜂茧数、二化螟化蛹数和二化螟幼虫被寄生数,挑出二化螟蛹和被寄生后死亡的幼虫,仅保留寄生蜂茧。
(6)根据田间寄生蜂的释放需要及释放时间,暂将寄生蜂茧放置在铺有潮湿纱布的干净养虫盒中,盖上具透气口的盒盖,放置在4℃冰箱保存。
试验结果:
因为二化螟幼虫被寄生蜂产卵寄生后,经过发育体内寄生蜂幼虫啮出体外化茧,每头幼虫所寄生的寄生蜂的数量差异大,少的几头,多的几十头。根据每个养虫盒中放入的二化螟幼虫数、所有塑料吸管中二化螟幼虫被寄生数、二化螟化蛹数和寄生蜂茧数,来计算二化螟幼虫的寄生率和每头二化螟幼虫的平均寄生蜂数量。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寄生率为25.00%~28.00%,平均为26.5%;每头二化螟幼虫平均羽化出寄生蜂数为21.32±10.37。茭白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寄生率为6.25%~8.75%,平均为7.5%;每头二化螟幼虫平均羽化出寄生蜂数为25.16±10.74(表1)。说明虽然茭白田二化螟幼虫的寄生率比水稻田二化螟幼虫的寄生率低,但茭白田二化螟幼虫每头羽化出的寄生蜂数则明显多于水稻田二化螟幼虫。此方法达到了规模化收集二化螟寄生蜂标准虫源的目的。试验还表明,二化螟幼虫钻入吸管化蛹提供了干净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病菌的感染频率,达到了实用化要求。
表1本专利的水稻和茭白二化螟幼虫寄生蜂收集及寄生率的调查结果
处理1
处理2
处理3
注:①寄生的幼虫数=试验幼虫数-幼虫化蛹数-幼虫自然死亡数;
②寄生率(%)=寄生的幼虫数/试验的幼虫数×100;
③每头幼虫所寄生的寄生蜂数(头)=寄生蜂茧数/寄生的幼虫数。
④试验的幼虫数、寄生的幼虫数、每头幼虫寄生的寄生蜂数的单位均为(头)。
另外,水稻三个处理的每头幼虫寄生的寄生蜂数为21.3±10.4(头);茭白三个处理的每头幼虫寄生的寄生蜂数为25.2±10.7(头)。
此方法收集还具有以下优点:(1)上述收集方法明确了田间不同生境(稻田和茭白田)中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主要种类、自然寄生率、平均每头二化螟幼虫羽化出的寄生蜂数。这是客观评价寄生蜂对水稻二化螟的控制作用大小的重要依据。通过进一步剖析生境间的差异,找出寄生蜂发生动态的关键因子,为因地制宜地制定与优化水稻害虫综合防治(IPM)策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2)由于同一时期的不同生境或不同时期的同一生境内,二化螟幼虫期的主要寄生蜂种类、寄生率均存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该差异可作为分析翌年二化螟幼虫有效发生基数、探讨寄生蜂初始种群来源及进一步制定相应措施的依据。今后可以利用该方法进一步室外调查不同生境、不同时期二化螟幼虫的优势寄生蜂种类及其寄生率,为生物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3)可以方便确定二化螟幼虫的化蛹率、蛹的雌雄性比,以利于后续二化螟成虫交配、产卵。(4)收集寄生蜂所需的设备和材料非常简单,而且塑料吸管轻便、可重复利用,操作十分方便。(5)由于塑料吸管本身透明,在收集寄生蜂茧之前能够准确定位蜂茧所在位置,从而避免因盲目剥找蜂茧造成对蜂茧的潜在人为机械损伤。
实施例2:田间释放水稻二化螟幼虫寄生蜂防治早稻二化螟的试验
试验时间:2015年4月20日至2015年7月10日
试验地点: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水稻试验基地。
释放蜂源:来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子1中获得的透明塑料管中寄生蜂茧。
释放装置: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6的装置为本实验的装置。
释放装置的结构如下:一种低成本、快速、简便、高效释放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装置,该装置包括:(1)圆形的遮蔽盖(100)和圆形的携蜂体(200)(图5),遮蔽盖和携蜂体之间用铁丝(500)串连,遮蔽盖与携蜂体均用透明塑料片制作而成;遮蔽盖的一边与携蜂体固定,遮蔽盖(100)的底部与携蜂体(200)成30度角;携蜂体的两端用10目网眼的尼龙网纱(90)覆盖,有效携蜂部位长度为20cm、宽度为10-12cm;在携蜂体体内放置若干个带有蜂茧的透明塑料管(20);(2)漂浮材料(300);整个携蜂体(200)粘连在漂浮材料表面上,漂浮材料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分别为250-300mm、150-180mm和80-100mm(图6)。携蜂体粘连到漂浮材料后,整个装置的重心稳定,漂浮在水面上。
试验处理:不同放蜂数量、不同放蜂时期。
(1)水稻田二化螟的发生规律: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结果表明,二化螟在水稻田中完成3个世代的生活史,第4代则发生不完整。在水稻生长期,完成1个世代约历时两个月。二化螟卵孵化高峰期为5月11日,3龄幼虫高峰期为5月25日,5龄幼虫高峰期为6月6日,化蛹高峰期为6月22日。
(2)不同放蜂数量的寄生效果:在二化螟3龄幼虫发生高峰期前2天(即5月23日),沿水稻田的行距释放寄生蜂装置(图6),设置二个寄生蜂释放数量(3万头/667m2、6万头/667m2),释放后7天,采集田间水稻二化螟为害枯鞘,剥查二化螟幼虫,并在室内饲养检查幼虫的寄生数量,统计寄生率和校正寄生率。计算公式:
寄生率(%)=寄生的幼虫数/试验的幼虫数×100
校正寄生率(%)=[(放蜂田寄生率-对照田寄生率)/(1-对照田寄生率)×100]
(3)不同放蜂时期的寄生效果:分别在二化螟3龄幼虫和5龄幼虫发生高峰期前2天(即5月23日、6月4日),沿水稻田的行距释放寄生蜂装置,释放寄生蜂数量3万头/667m2,释放后7天,采集田间水稻二化螟为害枯鞘,剥查二化螟幼虫,并在室内饲养检查幼虫的寄生数量,统计寄生率和校正寄生率。
(4)试验结果
表2显示,在二化螟3龄幼虫高峰期前2天,分别释放二化螟幼虫寄生蜂3万头和6万头/667m2的密度时,发现二化螟幼虫的校正寄生率分别为24.6%和40.2%;在放蜂量固定为3万头/667m2时,分别在3龄幼虫高峰期和5龄幼虫高峰期前2天释放幼虫寄生蜂,其校正寄生率分别为25.3%和13.7%。说明,在相同的放蜂时期下,放蜂量越大,寄生效果越好。在相同的放蜂量下,3龄幼虫的放蜂效果明显高于5龄幼虫。
表2、田间释放水稻二化螟幼虫寄生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试验结果
实施例3:田间释放茭白二化螟幼虫寄生蜂防治茭白二化螟的试验
试验时间:2015年4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
试验地点: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茭白试验基地。
释放蜂源:来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子1中获得的透明塑料管中寄生蜂茧。
释放装置: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6的装置为本实验的装置。
释放装置的结构如下:一种低成本、快速、简便、高效释放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装置,该装置包括:(1)圆形的遮蔽盖(100)和圆形的携蜂体(200)(图5),遮蔽盖和携蜂体之间用铁丝(500)串连,遮蔽盖与携蜂体均用透明塑料片制作而成;遮蔽盖的一边与携蜂体固定,遮蔽盖(100)的底部与携蜂体(200)成30度角;携蜂体的两端用10目网眼的尼龙网纱(90)覆盖,有效携蜂部位长度为20cm、宽度为10-12cm;在携蜂体体内放置若干个带有蜂茧的透明塑料管(20)(图7);(2)漂浮材料(300);整个携蜂体(200)粘连在漂浮材料表面上,漂浮材料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分别为250-300mm、150-180mm和80-100mm(图6)。携蜂体粘连到漂浮材料后,整个装置的重心稳定,漂浮在水面上。
试验处理:不同放蜂数量、不同放蜂时期
(1)茭白田1代二化螟的发生规律: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结果表明,二化螟在单季茭白田中完成3个世代的生活史,第4代则发生不完整。在茭白生长期,完成1个世代约历时两个月。二化螟卵孵化高峰期为5月10日,3龄幼虫高峰期为5月21日,5龄幼虫高峰期为6月2日,化蛹高峰期为6月15日。
(2)不同放蜂数量的寄生效果:在二化螟3龄幼虫发生高峰期前2天,即5月19日,沿茭白田的行距释放寄生蜂装置,设置二个寄生蜂释放数量(3万头/667m2、6万头/667m2),释放后7天,采集田间茭白二化螟为害枯鞘,剥查二化螟幼虫,并在室内饲养检查幼虫的寄生数量,统计寄生率和校正寄生率。
(3)不同放蜂时期的寄生效果:分别在二化螟3龄幼虫和5龄幼虫发生高峰期前2天(即5月19日、5月31日),沿茭白田的行距释放寄生蜂装置,释放寄生蜂数量3万头/667m2,释放后7天,采集田间茭白二化螟为害枯鞘,剥查二化螟幼虫,并在室内饲养检查幼虫的寄生数量,统计寄生率和校正寄生率。
(4)试验结果
表3、田间释放茭白二化螟幼虫寄生蜂防治茭白二化螟的试验结果
表3显示,在二化螟3龄幼虫高峰期前2天,分别释放二化螟幼虫寄生蜂3万头和6万头/667m2的密度时,二化螟幼虫的校正寄生率分别为24.0%和39.3%;在放蜂量固定为3万头/667m2时,分别在3龄幼虫高峰期和5龄幼虫高峰期前2天释放幼虫寄生蜂,其校正寄生率分别为24.5%和12.8%。说明,在相同的放蜂时期下,放蜂量越大,寄生效果越好。在相同的放蜂量下,3龄幼虫的放蜂效果明显高于5龄幼虫。
Claims (1)
1.一种收集和饲养田间二化螟幼虫的寄生蜂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无色透明的饲养盒,在盒子的底部包括有吸有水分的滤纸,其中,在滤纸上种植有高4-5厘米的水稻幼苗或放置新鲜的茭白块,在所述的水稻幼苗上或茭白块上放置有16目的铁纱网,在铁纱网上放置多根透明塑料吸管;其中,所述的饲养盒为无色透明16L长方形塑料盒,所述的塑料盒的长:宽:高=46.0cm:33.0cm:16.0cm;所述的透明塑料吸管的长度:直径=19.0cm:0.8cm,所述的滤纸上均匀播种有4-5厘米高的水稻幼苗,所述的铁纱网的长:宽=21.0cm:13.0c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803661.8U CN205180115U (zh) | 2015-10-18 | 2015-10-18 | 一种收集和饲养田间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803661.8U CN205180115U (zh) | 2015-10-18 | 2015-10-18 | 一种收集和饲养田间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180115U true CN205180115U (zh) | 2016-04-27 |
Family
ID=55773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803661.8U Active CN205180115U (zh) | 2015-10-18 | 2015-10-18 | 一种收集和饲养田间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180115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15356A (zh) * | 2018-09-20 | 2019-02-12 | 云南农业大学 | 一种适用于粉虱类或寄生蜂类昆虫孵化、饲喂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CN110024751A (zh) * | 2019-05-21 | 2019-07-19 |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一种二化螟饲养装置及饲养方法 |
CN111418555A (zh) * | 2020-03-27 | 2020-07-17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一种茭白锈菌瘿蚊收集释放装置及收集释放技术 |
CN112741023A (zh) * | 2019-10-30 | 2021-05-04 |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 一种捕杀斯氏蜜蜂茧蜂幼虫的装置及方法 |
-
2015
- 2015-10-18 CN CN201520803661.8U patent/CN20518011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15356A (zh) * | 2018-09-20 | 2019-02-12 | 云南农业大学 | 一种适用于粉虱类或寄生蜂类昆虫孵化、饲喂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CN109315356B (zh) * | 2018-09-20 | 2024-03-01 | 云南农业大学 | 一种适用于粉虱类或寄生蜂类昆虫孵化、饲喂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CN110024751A (zh) * | 2019-05-21 | 2019-07-19 |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一种二化螟饲养装置及饲养方法 |
CN112741023A (zh) * | 2019-10-30 | 2021-05-04 |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 一种捕杀斯氏蜜蜂茧蜂幼虫的装置及方法 |
CN111418555A (zh) * | 2020-03-27 | 2020-07-17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一种茭白锈菌瘿蚊收集释放装置及收集释放技术 |
CN111418555B (zh) * | 2020-03-27 | 2022-01-11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一种茭白锈菌瘿蚊收集释放装置及收集释放技术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284747B (zh) | 一种朱红毛斑蛾的室内饲养方法 | |
CN102125002B (zh) | 一种盲椿象寄生蜂的人工饲养方法 | |
CN101569297B (zh) | 中华甲虫蒲螨的繁育方法和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 |
CN103109781B (zh) | 一种台湾甲腹茧蜂人工繁育方法 | |
CN104604814B (zh) | 一种高效饲养二化螟的方法 | |
CN105265393A (zh) | 一种收集和饲养田间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方法 | |
CN205180115U (zh) | 一种收集和饲养田间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装置 | |
WO2015003545A1 (zh) | 虫草寄主昆虫人工扩繁方法及其专用设备 | |
CN102870742A (zh) | 一种海氏桨角蚜小蜂的人工大规模饲养方法 | |
WO2015003548A1 (zh) | 一种在室内培殖虫草的方法 | |
CN1631125A (zh) | 丽蚜小蜂人工繁殖生产工艺方法 | |
CN108012995A (zh) | 一种绿翅绢野螟的室内饲养方法及装置 | |
CN105123631A (zh) | 一种基于生产平面茧的养蚕方法 | |
CN107581159A (zh) | 一种花布灯蛾天敌悬茧蜂的人工繁殖方法 | |
CN105393986B (zh) | 一种释放二化螟幼虫的寄生蜂的方法 | |
CN105360078A (zh) | 一种蔗根土天牛的室内人工饲养方法 | |
CN105165726B (zh) | 一种利用扦插植物立体扩繁烟蚜茧蜂的方法 | |
CN113519468A (zh) | 一种黄曲条跳甲室内世代饲养的方法 | |
CN104126458B (zh) | 菜蚜茧蜂载体植物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 |
CN212184776U (zh) | 一种在培养箱内四季饲养不带病毒烟粉虱的装置 | |
CN205180197U (zh) | 一种释放二化螟幼虫的寄生蜂的装置 | |
WO2015003546A1 (zh) | 一种人工繁育虫草寄主昆虫的种性复壮培养方法 | |
CN208402950U (zh) | 一种西花蓟马饲养过程中防止饲料发霉的装置 | |
CN106472431B (zh) | 一种日本刀角瓢虫蛹的收集方法与日本刀角瓢虫人工大规模繁殖方法 | |
CN105379681A (zh) | 一种监测寄生蜂寄生二化螟幼虫寄生效果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