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80439U - 插座、插头和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插座、插头和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80439U
CN211480439U CN202020320445.9U CN202020320445U CN211480439U CN 211480439 U CN211480439 U CN 211480439U CN 202020320445 U CN202020320445 U CN 202020320445U CN 211480439 U CN211480439 U CN 2114804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receptacle
signal
mating
signal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2044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志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peed Tech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peed Tech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peed Tech Corp filed Critical Speed Tech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804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804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插座和插头,插设置于插座中,插头的第一插头信号端子与插座的第一插座信号端子接触连接;插头的第二插头信号端子与对应的插座的第二插座信号端子接触连接,电连接器透过第一插座信号端子与第一插头信号端子连接进行第一信号传输,电连接器透过第二插座信号端子与第二插头信号端子连接进行第二信号传输。本申请的电连接器能实现传输多个信号,每一信号所传输的数据不同,使电连接器具有多任务的功效。

Description

插座、插头和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连接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座、插头和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电连接器包括插座和插头,插座和插头内均只设置一个信号端子,当插头插设置于插座时,插头的信号端子与插头的信号端子接触导通,以传输单一个信号。以电源连接器为例,当插头的信号端子与插头的信号端子接触导通,两者所传输的信号为侦测信号,仅侦测插头与插座是否导通,无法进行其他信号的传输,如此使电源连接器的功能单一,无法灵活运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插座、插头和电连接器,解决目前电连接器仅能作单一信号传输。导致电连接器的功能单一及无法灵活运用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插座,其包括:插座本体,包括插座壳体和对接柱体,插座壳体具有插座对接槽,插座对接槽具有插座对接开口,对接柱体设置于插座对接槽中,并且往插座对接开口延伸,对接柱体具有插孔、相对的二第一外表面和相对的二;第一插座信号端子,设置于插座壳体中,并且位于插孔内;至少一第二插座信号端子,设置于插座壳体中,并且位于邻近的第一外表面上,至少一第二插座信号端子位于第一插座信号端子的下方或/及上方;二插座电源端子,设置于插座壳体中,并且分别位于邻近的第二外表面上,二插座电源端子位于第一插座信号端子和至少一第二插座信号端子的两侧;以及二插座接地端子,设置于插座壳体中,并且分别设置于插座壳体与二第二外表面对应的二侧壁上。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插头,其包括:插头本体,包括插头壳体,插头壳体具有插头对接槽,插头对接槽具有插头对接开口;第一插头信号端子,设置于插头壳体中;至少一第二插头信号端子,设置于插头壳体中,至少一第二插头信号端子位于第一插头信号端子的下方或/及上方;以及二插头电源端子,设置于插头壳体中,二插头电源端子位于第一插头信号端子和至少一第二插头信号端子的两侧。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插座;以及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插头,插设置于插座的插座对接槽中,第一插头信号端子插入对接柱体的插孔,并且与第一插座信号端子接触连接;至少一第二插头信号端子与对应的第二插座信号端子接触连接,二插头电源端子与对应的插座电源端子接触连接,电连接器透过第一插座信号端子与第一插头信号端子连接进行第一信号传输,电连接器透过第二插座信号端子与第二插头信号端子连接进行第二信号传输。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透过于插座和插头中分别增加第二插座信号端子和第二插头信号端子的设置,使本申请的电连接器能同时传递多个信号,每一信号所传递的数据不同,本申请的电连接器实现多任务的效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另一分解图;
图3是图1中沿着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1中沿着B-B’线的剖视图;
图5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插座的立体图;
图6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插座的分解图;
图7是图5中沿着C-C’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5中沿着D-D’线的剖视图;
图9是图7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10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插头的立体图;
图1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插头的分解图;
图12是图10中沿着E-E’线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中B区域的放大图;
图14是图10中沿着F-F’线的剖视图;
图15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插头的立体图;
图16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插头的另一立体图;
图17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插头的分解图;
图18是图15中沿着G-G’线的剖视图;
图19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使用状态图;
图20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另一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申请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施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施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申请。也就是说,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施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在以下各实施例中,将以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组件。
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分解图、另一分解图、图1中沿着A-A’线的剖视图和图1中沿着B-B’线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插座1和插头2,插头2插接于插座1中而组装成电连接器3。本实施例的插座1包括插座本体10和设置于插座本体10 的第一插座信号端子11、第二插座信号端子12、二插座电源端子13及二插座接地端子14。本实施例的插头2包括插头本体20和设置于插头本体20的第一插头信号端子21、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及二插头电源端子23。当插头 2插接于插座1时,第一插头信号端子21与第一插座信号端子11接触,以实现第一信号的传输。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与第二插座信号端子12接触,以实现第二信号的传输。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3能实现传输多个信号,每一信号所传输的数据不同,使电连接器3具有多任务的功效。同时本实施例的插座1和插头2的尺寸与现有的插座和插头的尺寸相同,也表示本实施例的插座1和插头2的空间有限,分别于插座1和插头2的有限空间中增加第二插座信号端子12和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的设置,实现了上述功效,又能维持插座1和插头2的尺寸不变。
下述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插座1和插头2的结构。请参阅图5、图6、图 7和图8,其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的插座的立体图、分解图、图5中沿着 C-C’线的剖视图和图5中沿着D-D’线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插座本体10包括插座壳体101和对接柱体102,插座壳体101具有插座对接槽1011、第一插座对接侧壁1012、第二插座对接侧壁1013、二第三插座对接侧壁1014和插座底部对接侧壁1015,第一插座对接侧壁1012和第二插座对接侧壁1013相对,二第三插座对接侧壁1014相对并且位于第一插座对接侧壁 1012和第二插座对接侧壁1013之间,插座底部对接侧壁1015设置于第一插座对接侧壁1012、第二插座对接侧壁1013和二第三插座对接侧壁1014的一端,并且插座底部对接侧壁1015的四侧边分别与第一插座对接侧壁1012、第二插座对接侧壁1013和二第三插座对接侧壁1014连接,以形成插座对接槽1011。插座对接槽1011位于第一插座对接侧壁1012、第二插座对接侧壁 1013、二第三插座对接侧壁1014和插座底部对接侧壁1015之间,并且具有插座对接开口10111,插座对接开口10111与插座底部对接侧壁1015对应。
对接柱体102设置于插座对接槽1011中,对接柱体102具有第一端102a 和第二端102b,对接柱体102的第一端102a设置于插座底部对接侧壁1015 的内表面上,并且往插座对接开口10111延伸,对接柱体102的第二端102b 靠近插座对接开口10111。对接柱体102分别与插座壳体101的第一插座对接侧壁1012、第二插座对接侧壁1013和二第三插座对接侧壁1014之间具有对接空间。对接柱体102具有相对的二第一外表面1021和相对的二第二外表面1022,二第一外表面1021分别与第一插座对接侧壁1012和第二插座对接侧壁1013对应,二第二外表面1022分别与二第三插座对接侧壁1014对应。对接柱体102具有插孔1023,插孔1023贯穿对接柱体102的第一端102a和第二端102b,插孔1023具有相对的二内表面10231,二内表面10231分别与靠近的对接柱体102的第二外表面1022相对。
插座对接槽1011的插座底部对接侧壁1015具有第一插座信号端子插孔 10151、第二插座信号端子插孔10152、二插座电源端子插孔10153和二插座接地端子插孔10154。第二插座信号端子插孔10152较第一插座信号端子插孔10151靠近第二插座对接侧壁1013。二插座电源端子插孔10153对称设置于第一插座信号端子插孔10151和第二插座信号端子插孔10152的两侧。二插座接地端子插孔10154对称设置于二插座电源端子插孔10153的两侧,二插座接地端子插孔10154分别靠近对应的第三插座对接侧壁1014。
第一插座信号端子插孔10151与插孔1023对应连通,第二插座信号端子插孔10152、二插座电源端子插孔10153和二插座接地端子插孔10154分别与对接柱体102和第一插座对接侧壁1012、第二插座对接侧壁1013和二第三插座对接侧壁1014之间的对接空间连通。第二插座信号端子插孔10152 和二插座电源端子插孔10153位于对接柱体102的周缘,第二插座信号端子插孔10152邻近对接柱体102的第一外表面1021,二插座电源端子插孔10153 分别邻近对应的第二外表面1022。
请一并参阅图9,其是图7中A区域的放大图;如图所示,第一插座信号端子11设置于插座壳体101中,并且位于对接柱体102的插孔1023中,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插座信号端子11从插座底部对接侧壁1015的第一插座信号端子插孔10151插入,并且进入对接柱体102的插孔1023中。第一插座信号端子11具有二第一插座信号接触端部111和第一插座信号连接端部 112,二第一插座信号接触端部111对称设置,二第一插座信号接触端部111 之间具有间距,二第一信号接触端部111位于插孔1023中,并且分别位于邻近的插孔1023的内表面10231上,第一插座信号连接端部112位于插座本体 10的外侧(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二第一插座信号接触端部111为金属弹片,金属弹片经弯折后产生接触凸点,二第一插座信号接触端部111的二接触凸点相对。
优选地,对接柱体102的插孔1023相对的二内表面10231分别具有第一插座信号端子容置槽10232,二第一信号端子容置槽10232相对,第一插座信号端子容置槽10232与第一插座信号端子插孔10151连通。当第一插座信号端子11从第一插座信号端子插孔10151插入并且进入插孔1023中时,第一插座信号端子11的两侧进入相对的二第一插座信号端子容置槽10232中,使二第一插座信号接触端部111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一插座信号端子容置槽10232中,每一第一插座信号端子容置槽10232靠近插座对接开口10111的侧壁阻挡第一插座信号端子11,以定位二第一插座信号端子11于二第一插座信号端子容置槽10232中。
第二插座信号端子12设置于插座壳体101中,并且位于对接柱体102 的第一外表面1021上,第二插座信号端子12位于第一插座信号端子11的下方或上方,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插座信号端子12从插座底部对接侧壁1015 的第二插座信号端子插孔10152插入,并且进入对接柱体102与第二插座对接侧壁1013之间的对接空间中,第二插座信号端子12位于对接柱体102的第一外表面1021上,并且位于第一插座信号端子11的下方。第二插座信号端子12具有第二插座信号接触端部121和第二插座信号连接端部122,第二插座信号接触端部121位于对接柱体102与第二插座对接侧壁1013之间的对接空间中,并且位于对接柱体102的第一外表面1021上,第二插座信号连接端部122位于插座本体10的外侧。
优选地,对接柱体102的第一外表面1021具有第二插座信号端子容置槽 10211,第二插座信号端子容置槽10211与第二插座信号端子插孔10152连通。当第二插座信号端子12从第二插座信号端子插孔10152插入时,第二插座信号端子12进入第二插座信号端子容置槽10211中,第二插座信号接触端部 121位于第二插座信号端子容置槽10211中,第二插座信号端子容置槽10211 靠近插座对接开口10111的侧壁阻挡第二插座信号端子12,以定位第二插座信号端子12于第二插座信号端子容置槽10211中。
二插座电源端子13设置于插座壳体101中,并且分别位于邻近的对接柱体102的第二外表面1022上,二插座电源端子13位于第一插座信号端子11 和第二插座信号端子12的两侧。于本实施例中,二插座电源端子13从插座底部对接侧壁1015的二插座电源端子插孔10153插入,并且分别进入对接柱体102与第三插座对接侧壁1014之间的对接空间中,每一插座电源端子13 位于邻近的对接柱体102的第二外表面1022上,二插座电源端子13位于第一插座信号端子11和第二插座信号端子12的两侧。每一插座电源端子13 分别具有插座电源接触端部131和插座电源连接端部132,插座电源接触端部131与插座电源连接端部132连接,插座电源接触端部131位于对接柱体 102与第三插座对接侧壁1014之间的对接空间中,并且位于邻近的对接柱体 102的第二外表面1022上,插座电源连接端部132位于插座本体10的外侧。于本实施例中,插座电源接触端部131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插座电源接触端部131间隔设置。本实施例的每一插座电源接触端部131为金属弹片,金属弹片经弯折后产生接触凸点,每一第一插座电源接触端部131的接触凸点朝向对应的第三插座对接侧壁1014。
优选地,对接柱体102的二第二外表面1022分别具有插座电源端子容置凹口10221,每一插座电源端子容置凹口10221与对应的插座电源端子插孔 10153连通。当二插座电源端子13分别从插座电源端子插孔10153插入时,二插座电源端子13分别进入对应的插座电源端子容置凹口10221中,每一插座电源端子13的插座电源接触端部131位于对应的插座电源端子容置凹口 10221中,每一插座电源端子容置凹口10221靠近插座对接开口10111的侧壁阻挡插座电源端子13,以定位每一插座电源端子13位于对应的插座电源端子容置凹口10221中。
复参阅图7,二插座接地端子14设置于插座壳体101中,并且分别设置于插座壳体101与二第二外表面1022对应的二侧壁上,二插座接地端子14 位于二插座电源端子13的两侧。于本实施例中,二插座接地端子14从插座底部对接侧壁1015的二插座接地端子插孔10154插入,并且分别进入对接柱体102与第三插座对接侧壁1014之间的对接空间中,每一插座接地端子14 位于邻近的第三插座对接侧壁1014上。每一插座接地端子14分别具有插座接地接触端部141和插座接地连接端部142,插座接地接触端部141与插座接地连接端部142连接,插座接地接触端部141位于对接柱体102与第三插座对接侧壁1014之间的对接空间中,并且位于邻近的第三插座对接侧壁1014 上,插座接地连接端部142位于插座本体10的外侧。
优选地,插座壳体101的二第三插座对接侧壁1014分别具有插座接地端子容置槽10141,每一插座接地端子容置槽10141与对应的插座接地端子插孔10154连通。当二插座接地端子14分别从插座接地端子插孔10154插入时,二插座接地端子14分别进入对应的插座接地端子容置槽10141中,每一插座接地端子14的插座接地接触端部141位于对应的插座接地端子容置槽10141 中,每一插座接地端子容置槽10141靠近插座对接开口10111的侧壁能阻挡插座接地端子14,以定位每一插座接地端子14位于对应的插座接地端子容置槽10141中。
上述第一插座信号连接端部112、第二插座信号连接端部122、二插座电源连接端部132和二插座接地连接端部142与电路板插接,插座1可为水平式插座或垂直式插座,于本实施例中,插座1为水平式插座,所以第一插座信号连接端部1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插座信号接触端部111的延伸方向正交,位于插座壳体101外的第一插座信号连接端部112往第二插座对接侧壁1013 延伸,并从第二插座对接侧壁1013的外表面凸出。第二插座信号连接端部 12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插座信号接触端部121的延伸方向正交,第二插座信号连接端部122从插座对接槽1011内穿过第二插座对接侧壁1013,并且从第二插座对接侧壁1013的外表面凸出,所以本实施例的插座壳体101的插座底部对接侧壁1015上具有凹口10155,凹口10155贯穿插座底部对接侧壁 1015,并且与第二插座信号端子插孔10152连通。当第二插座信号端子12 从第二插座信号端子插孔10152插入时,第二插座信号连接端部122进入凹口10155中,并且从第二插座对接侧壁1013的外表面凸出。插座电源连接端部132的延伸方向与插座电源接触端部131的延伸方向正交,位于插座壳体 101外的插座电源连接端部132往第二插座对接侧壁1013延伸,并从第二插座对接侧壁1013的外表面凸出。插座接地连接端部142的延伸方向与插座接地接触端部141的延伸方向正交,位于插座壳体101外的插座接地连接端部 142往第二插座对接侧壁1013延伸,并从第二插座对接侧壁1013的外表面凸出。当插座1插接于电路板上时,第一插座信号连接端部112、第二插座信号连接端部122、二插座电源连接端部132和二接地电源连接端部142插设于电路板上,插座壳体101的第二插座对接侧壁1013位于电路板上。
若插座1为垂直式插座时,第一插座信号连接端部112、第二插座信号连接端部122、二插座电源连接端部132和二插座接地连接端部142均从插座底部对接侧壁1015的外表面凸出。当垂直式插座插接于电路板上时,第一插座信号连接端部112、第二插座信号连接端部122、二插座电源连接端部 132和二接地电源连接端部142插设于电路板上,插座壳体101的插座底部对接侧壁1015位于电路板上。
复参阅图5和图6,本实施例的插座壳体101的材质为绝缘材质,例如:塑料,本实施例的插座本体10还包括插座外壳103,插座外壳103设置于插座壳体101的外表面上,于本实施例中,插座外壳103设置于插座壳体101 的第一插座对接侧壁1012和二第三插座对接侧壁1014的外表面。于本实施例中,插座外壳103的材质为导电材质,例如:金属,插座外壳103具有第一板体1031和二第二板体1032,二第二板体1032分别设置于第一板体1031 的两侧,二第二板体1032相对。当插座外壳103设置于插座壳体101时,第一板体1031位于第一插座对接侧壁1012的外表面上,二第二板体1032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三插座对接侧壁1014的外表面上。
优选地,每一第三插座对接侧壁1014的外表面具有第一定位部10142,插座外壳103具有二第二定位部10321,于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二板体1032 具有第二定位部10321,当第二板体1032设置于对应的第三插座对接侧壁 1014时,第二定位部10321与第一定位部10142连接,以定位第二板体1032 于对应的第三插座对接侧壁1014的外表面上。本实施例的第一定位部10142 包括定位凸块10143和第一定位凹口10144,定位凸块10143靠近插座对接开口10111,第一定位凹口10144贯穿第三插座对接侧壁1014,并且与邻近的插座接地端子插孔10154连通。第二定位部10321包括第二定位凹口10322 和定位卡勾10323,第二板体1032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1032a和第二侧边 1032b,第一侧边1032a和第二侧边1032b与第一板体1031正交,第二定位凹口10322贯穿第二板体1032及第一侧边1032a,定位卡勾10323设置于第二侧边1032b。当第二板体1032设置于对应的第三插座对接侧壁1014时,定位凸块10143位于第二定位凹口10322中,第二定位凹口10322相对的二侧边抵接于定位凸块10143相对的二表面。定位卡勾10323进入第一定位凹口10144中,并且抵接于第三插座对接侧壁1014的内表面上。由上述可知,插座外壳103透过第二定位部10321与第一定位部10142连接而定位于插座壳体101上。上述定位卡勾10322除了定位的作用之外,定位卡勾10322与对应的插座接地端子14接触,换句话说,插座外壳103透过第二定位部10321 与第一定位部10142连接而与插座接地端子14接触,使插座外壳103接地形成电磁屏蔽件,以屏蔽插座1于信号传输过程中所产生的电磁干扰。
优选地,插座壳体101的第一插座对接侧壁1012的外表面具有阻挡凸块 10121,第一板体1031具有限位开口10311。当第一板体1031设置于第一插座对接侧壁1012时,阻挡凸块10121位于限位开口10311中,以防止第一板体1031往靠近插座底部对接侧壁1015的方向退出。
优选地,插座壳体101的第一插座对接侧壁1012具有弹片容置开口 10122,弹片容置开口10122贯穿第一插座对接侧壁1012,并且与插座对接槽1011连通。第一板体1031具有夹紧弹片10312,当第一板体1031设置于插座壳体101的第一插座对接侧壁1012时,夹紧弹片10312进入弹片容置开口10122中,并且位于插座对接槽1011中。当插头2插入插座对接槽1011 中时,夹紧弹片10312抵接于插头2上,以固定插头2于插座1中。
优选地,第一板体1031还具有弹片让位开口10313,夹紧弹片10312的一端与弹片让位开口10313的侧边,夹紧弹片10312投影至第一板体1031 的正投影位于弹片让位开口10313中,弹片让位开口10313提供夹紧弹片 10312活动的空间,也表示夹紧弹片10312受压缩后能进入弹片让位开口 10313中,使插头2顺利地插入插座1中。
请参阅图10、图11、图12和图13,其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插头的立体图、分解图、图10中沿着E-E’线的剖视图和图10中沿着F-F’线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插头本体20包括插头壳体201,插头壳体201具有插头对接槽2011、第一插头对接侧壁2012、第二插头对接侧壁2013、二第三插头对接侧壁2014和插头底部对接侧壁2015,第一插头对接侧壁2012 与第二插头对接侧壁2013相对,二第三插头对接侧壁2014位于第一插头对接侧壁2012与第二插头对接侧壁2013之间,插头底部对接侧壁2015位于第一插头对接侧壁2012、第二插头对接侧壁2013和二第三插头对接侧壁2014 的一端,并且插头底部对接侧壁2015的四侧边分别与第一插头对接侧壁 2012、第二插头对接侧壁2013和二第三插头对接侧壁2014连接,以形成插头对接槽2011。插头对接槽2011位于第一插头对接侧壁2012、第二插头对接侧壁2013、二第三插头对接侧壁2014和插头底部对接侧壁2015之间。
插头对接槽2011具有插头对接开口20111,插头对接开口20111与插头底部对接侧壁2015对应。插头底部对接侧壁2015具有第一插头信号端子插孔20151、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20152和二插头电源端子插孔20153,第一插头信号端子插孔20151、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20152和二插头电源端子插孔20153与插头对接槽2011连通。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20152较第一插头信号端子插孔20151靠近第二插头对接侧壁2013,即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20152位于第一插头信号端子插孔20151与第二插头对接侧壁2013之间。插头电源端子插孔20153位于第一插头信号端子插孔20151和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20152的两侧,并且分别邻近对应的第三插头对接侧壁2014。
第一插头信号端子21设置于插头壳体201中,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插头信号端子21从第一插头信号端子插孔20151插入而进入插头对接槽2011中,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从第二插头端子插孔20152插入而进入插头对接槽 2011中,并且位于第二插头对接侧壁2013上,即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位于第一插头信号端子21与第二插头对接侧壁2013之间。二插头电源端子23 分别从二插头电源端子插孔20153插入而进入插头对接槽2011中,并且分别位于二第三插头对接侧壁2014上。
第一插头信号端子21具有第一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11与第一插头信号连接端部212。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具有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21与第二插头信号连接端部222。本实施例的二插头电源端子23透过电源端子连接件24 连接,使二插头电源端子23形成一体,每一插头电源端子23具有插头电源接触端部231,二插头电源端子23中一者具有插头电源连接端部232,二插头电源接触端部231位于电源端子连接件24的一侧,插头电源连接端部232 位于电源端子连接件24的另一侧。
当第一插头信号端子21、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和二插头电源端子23设置于插头壳体201时,第一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11、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 221和二插头电源接触端部231位于插头对接槽2011中,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21位于第二插头对接侧壁2013上,二插头电源接触端部231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三插头对接侧壁2014上。第一插头信号连接端部212、第二插头信号连接端部222和插头电源连接端部232位于插头壳体201的外侧,电源端子连接件24横跨于插头壳体201的第一插头对接侧壁2012的外表面。本实施例的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21为金属弹片,金属弹片经弯折后产生接触凸点,接触凸点朝向第一插头对接侧壁2012。本实施例的二插头电源端子23 透过电源端子连接件24连接,使二插头电源端子23能一同插入插头壳体201 中,提升组装便利性和组装效率。本实施例的二插头电源端子23与电源端子连接件24为一体成型,当然本实施例的二插头电源端子23也能独立设置,即省略电源端子连接件24的设置,若二插头电源端子23为独立设置时,每一插头电源端子23具有插头电源接触端部231和插头电源连接端部232。
优选地,第二插头侧壁2013具有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20131,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20131与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20152连通。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从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20152插入并进入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20131中,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20131靠近插头对接开口20111的侧壁阻挡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使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21位于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20131中。
优选地,二第二插头对接侧壁2014分别具有插头电源端子容置槽20141,每一插头电源端子容置槽20141与对应的插头电源端子插孔20153连通。每一插头电源端子23从插头电源端子插孔20153插入并进入插头电源端子容置槽20141中,插头电源端子容置槽20141靠近插头对接开口20111的侧壁阻挡插头电源端子23,使插头电源接触端部231位于插头电源端子容置槽20141 中。
本实施例的插头本体20还包括插头外壳202,插头外壳202设置于插头壳体201的外表面上,于本实施例中,插头外壳202包覆第一插头对接侧壁 2012、第二插头对接侧壁2013和二第三插头对接侧壁2014的外表面。插头外壳202的材质为金属。
本实施例的插头2插接于插座1时,插头2进入插座1的对接槽1011 中,插头2的第一插头信号端子21插入插座1的对接柱体102的插孔1023 中,对接柱体102进入插头2的插头对接槽2011,第一插头信号端子21的第一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11位于第一插座信号端子11的二第一插座信号接触端部111之间,二第一信号接触端部111的二接触凸点与第一插头信号端子 21的第一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11接触。插头2的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进入插座1的对接柱体102的第一外表面1021与插座壳体101的第二插座对接侧壁1013之间,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的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21与位于对接柱体102的第一外表面1021上的第二插座信号端子12的第二信号接触端部121接触。每一插头电源端子23分别进入插座1的对接柱体102的第二外表面1022与插座壳体101的第三插座对接侧壁1014之间,插头电源端子23的插头电源接触端部231与位于对接柱体102的第二外表面1022的插座电源端子13的插座电源接触端部131接触。插座1的夹紧弹片10312抵接于插头 2的插头外壳202的外表面,不但能固定插头2于插座1中,另能使插头2 的插头外壳202进行接地导通。
优选地,请一并参阅图13,其是图12中B区域的放大图;如图所示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20131贯穿插头壳体201的第二插头对接侧壁2013,使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的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21从插头壳体201的第二插头对接侧壁2013露出,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21透过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20121从插头壳体201内往外移动。当插头2插入插座1的插座对接槽1011时,对接柱体102的第一外表面1021挤压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21 往插头壳体201外移动,如此不用增加第二插头对接侧壁2013的厚度,避免增加电连接器3的体积。
优选地,插头外壳202还具有让位开口2021,让位开口2021与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20131对应,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21从插头外壳202 露出,如此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21通过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20131 和让位开口2021从插头壳体201内往外移动时,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21 不与插头外壳202接触,避免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21与插头外壳202接触而产生信号短路。
优选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更具有位于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21 和第二插头信号连接端部222之间的第二插头信号转折部223,第二插头信号转折部223位于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20152中,第二插头信号转折部223 使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21与插头外壳202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D1小于位于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20152中的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与插头外壳202 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D2,即使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21和第二插头信号连接端部222以不同水平延伸,如此增加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21与第一插头信号端子21之间的距离,避免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21与第一插头信号端子21接触而发生短路。同时位于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20152中的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和插头外壳202之间保持一段间距以避免碰触而短路,其中位于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20152中的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与插头外壳202 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D2介于0.1mm至1.3mm之间。
此外第二插头信号转折部223横跨于让位开口2021靠近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20152的让位侧边2021a,使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21完全位于让位开口2021中,亦即,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21相较于第二插头信号连接端部222更往让位开口2021的一侧靠近。第二插头信号转接部223与让位侧壁2021a之间具有间距D3,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21往插座外壳202移动时,因第二插头信号转接部223与让位侧壁2021a之间具有间距D3,使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21被挤压时不会碰触插头外壳202而短路,其中间距D3 介于0.1mm至5.6mm之间。
优选地,本实施例的插头本体20还包括插头定位件203,插头定位件203 设置于插头壳体201与插头外壳202之间,即插头外壳202通过插头定位件 203固定于插头壳体201上。于本实施例中,插头定位件203设置于插头壳体201上,并且位于第一插头对接侧壁2012和二第三插头对接侧壁2014的外表面上,插头定位件203覆盖位于第一插头对接侧壁2012上的电源端子连接件24。
本实施例的插头定位件203与二第三插头对接侧壁2014对应的二侧壁上分别具有第一扣接部2031,插头外壳202与二第三插头对接侧壁2014对应的的二侧壁分别具有第二扣接部2022,插头外壳202通过第二扣接部2022 与第一扣接部2031连接而固定于插头定位件203,进而使插头外壳202固定于插头壳体202上。本实施例的第一扣接部2031为凸块,第二扣接部2022 为穿孔,当然第一扣接部2031为穿孔,第二扣接部2022为凸块。
请参阅图15、图16、图17和图18,其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插头的立体图、分解图和图15中沿着G-G’线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插头2与第一实施例的插头不同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的数量为两个,插头壳体201的插头底部对接侧壁2015的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 20152的数量为两个,二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20152分别靠近第一插头对接侧壁2012和第二插头对接侧壁2013,即二第二插头信号插孔20152分别位于第一插头信号端子21与第一插头对接侧壁2012之间和第一插头信号端子21与第二插头对接侧壁2013之间。本实施例的第一插头对接侧壁2012 具有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20121,第一插头对接侧壁2012的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20121与第二插头对接侧壁2013的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 20131的结构相同,第一插头对接侧壁2012的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20121 贯穿第一插头对接侧壁2012。插头壳体202具有二让位开口2021,二让位开口2021分别与第一插头对接侧壁2012的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20121与第二插头对接侧壁2013的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20131对应。上述关于二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20121、20131分别贯穿第一插头信号对接侧壁2012 与第二插头信号对接侧壁2013的设置和二让位开口2022的设置的座用以于第一实施例中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二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分别从二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20152插入而进入插头对接槽2011中,二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分别位于第一插头信号端子 21与第一插头对接侧壁2012之间和第一插头信号端子21与第二插头对接侧壁2013之间,二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的二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221分别位于第一插头对接侧壁2012的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20121与第二插头对接侧壁2013的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20131中。
请一并参阅图19和图20,其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使用状态图;如图所示,当本实施例的插头2插接于第一实施例的插座1时,位于第一插头信号端子21与第一插头对接侧壁2012之间的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 或位于第一插头信号端子21与第二插头对接侧壁2013之间的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可与插座1的第二插座信号端子12接触连接。插头2的第二插头对接侧壁2013与插座1的第二插座对接侧壁1013对应,位于第一插头信号端子21与第二插头对接侧壁2013之间的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可与插座1的第二插座信号端子12接触连接,此时插头2正向插入插座1中(如图19所示)。插头2的第一插头对接侧壁2012与插座1的第二插座对接侧壁1013对应,位于第一插头信号端子21与第一插头对接侧壁2012之间的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可与插座1的第二插座信号端子12接触连接,此时插头2反向插入插座1中(如图20所示)。
由上述可知,插头2可以正向插入插座1或反向插入插座1,二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中一者均能与插座1的第二插座信号端子12接触,如此能提升使用上的便利性。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3是于插头2中设置相对的二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而实现双向插设的功效。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能维持使用第一实施例的插头2并且将本实施例的插座1的第二插座信号端子12的数量增加为二个,二第二插座信号端子12于插座1中相对设置,也能达到双向插设的功效。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使用本实施例的插头2并且本实施例的插座1 的第二插座信号端子12的数量增加为二个,二第二插座信号端子12于插座 1中相对设置,也能达到双向插设的功效。
优选地,二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之间可透过信号端子连接件25连接,如此二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和信号端子连接件25形成一体,二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能一同插入插头壳体201中,提升组装便利性和组装效率。当二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插入插头壳体201中时,信号端子连接件25位于插头壳体201的插头底部对接侧壁2015的外侧。本实施例的二第二插头信号端子 22与信号端子连接件25可一体成型。
优选地,插头壳体201的插头底部对接侧壁2015的外表面上还设置有定位块2016,插头壳体201的插头底部对接侧壁2015的第一插头信号端子插孔20151贯穿定位块2016,如此第一插头信号端子21从定位块2016的第一插头信号端子插孔20151插入而进入插头对接槽2011中。定位块2016具有定位槽20161,定位槽20161位于第一插头信号端子插孔20151的周围,并且与插头底部对接侧壁2015的二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20152连通。二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分别从对应的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20152插入而进入插头对接槽2011中,二第二插头信号端子22和信号端子连接件25位于定位槽 2016中。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一种插座、插头和电连接器,透过于插座和插头中分别增加第二插座信号端子和第二插头信号端子的设置,使本申请的电连接器能同时传递多个信号,每一信号所传递的数据不同,本申请的电连接器实现多任务的效能。此外,本申请的插座和插头在有限空间中增加第二插座信号端子和第二插头信号端子的设置,不但能维持插座和插头的原有尺寸,以符合目前产品所使用的规格,同时也能维持原本的效能。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申请的若干优选实施方式,但如前对象,应当理解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方式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对象申请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34)

1.一种插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插座本体,包括插座壳体和对接柱体,所述插座壳体具有插座对接槽,所述插座对接槽具有插座对接开口,所述对接柱体设置于所述插座对接槽中,并且往所述插座对接开口延伸,所述对接柱体具有插孔、相对的二第一外表面和相对的二第二外表面;
第一插座信号端子,设置于所述插座壳体中,并且位于所述插孔内;
至少一第二插座信号端子,设置于所述插座壳体中,并且位于邻近的所述第一外表面上,至少一所述第二插座信号端子位于所述第一插座信号端子的下方或/及上方;
二插座电源端子,设置于所述插座壳体中,并且分别位于邻近的所述第二外表面上,二所述插座电源端子位于所述第一插座信号端子和至少一所述第二插座信号端子的两侧;
二插座接地端子,设置于所述插座壳体中,并且分别设置于所述插座壳体与二所述第二外表面对应的二侧壁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壳体具有第一插座对接侧壁、第二插座对接侧壁、二第三插座对接侧壁和插座底部对接侧壁,所述第一插座对接侧壁和所述第二插座对接侧壁分别与二所述第一外表面对应,二所述第三插座对接侧壁分别与二所述第二外表面对应,二所述插座接地端子分别位于二所述第三插座对接侧壁上,所述插座底部对接侧壁与所述插座对接开口对应,所述对接柱体的一端设置于所述插座底部对接侧壁,所述对接柱体的另一端靠近所述插座对接开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本体还包括插座外壳,所述插座外壳设置于所述插座壳体的外表面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外壳设置于所述第一插座对接侧壁和二所述第三插座对接侧壁的外表面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二所述第三插座对接侧壁的外表面上分别具有第一定位部,所述插座外壳具有二第二定位部,每一所述第二定位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定位部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外壳通过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的连接与所述插座接地端子接触。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底部对接侧壁具有第一插座信号端子插孔、至少一第二插座信号端子插孔、二插座电源端子插孔和二插座接地端子插孔,所述第一插座信号端子插孔与所述插孔连通,至少一所述第二插座信号端子插孔和二所述插座电源端子插孔位于所述对接柱体的周围,至少一所述第二插座信号端子插孔靠近对应的所述第一外表面,每一所述插座电源端子插孔靠近对应的所述第二外表面,二所述插座接地端子插孔分别靠近对应的所述第三插座对接侧壁,所述第一插座信号端子插入所述第一插座信号端子插孔,至少一所述第二插座信号端子插入对应的所述第二插座信号端子插孔,每一所述插座电源端子插入对应的所述插孔,每一所述插座接地端子插入对应的所述插座接地端子插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座信号端子具有二第一插座信号接触端部和第一插座信号连接端部,二所述第一插座信号接触端部分别位于所述插孔相对的二内表面上,所述第一插座信号连接端部位于所述插座壳体的外侧;
其中,所述插孔的二所述内表面分别具有第一插座信号端子容置槽,二所述第一插座信号接触端部分别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插座信号端子容置槽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二所述第一插座信号接触端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插座信号连接端部的延伸方向正交,并且从所述第二插座对接侧壁的外表面凸出。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座信号端子具有第二插座信号接触端部和第二插座信号连接端部,所述第二插座信号接触端部位于所述第一外表面上,所述第二插座信号连接端部位于所述插座壳体的外侧;
其中,所述第一外表面具有第二插座信号端子容置槽,所述第二插座信号接触端部位于所述第二插座信号端子容置槽中。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座信号接触端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插座信号连接端部的延伸方向正交,所述第二插座信号连接端部从所述第二插座对接侧壁的外表面凸出;
其中,所述插座底部对接侧壁具有凹口,所述凹口与所述第二插座信号端子插孔连通,所述第二插座信号连接端部位于所述凹口并且从所述第二插座对接侧壁的外表面凸出。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电源端子具有至少一插座电源接触端部和插座电源连接端部,至少一所述插座电源接触端部位于所述第二外表面上,所述插座电源连接端部位于所述插座壳体的外侧;
其中,所述第二外表面具有插座电源端子容置凹口,至少一所述插座电源接触端部位于所述插座电源端子容置凹口中。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电源接触端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插座电源连接端部的延伸方向正交,所述插座电源连接端部从所述第二插座对接侧壁的外表面凸出。
14.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接地端子具有插座接地接触端部和插座接地连接端部,所述插座接地接触端部位于所述第三插座对接侧壁上,所述插座接地连接端部位于所述插座壳体的外侧;
其中,所述第三插座对接侧壁具有插座接地端子容置槽,所述插座接地接触端部位于所述插座接地端子容置槽中。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接地接触端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插座接地连接端部的延伸方向正交,所述插座接地连接端部从所述第二插座对接侧壁的外表面凸出。
16.一种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插头本体,包括插头壳体,所述插头壳体具有插头对接槽,所述插头对接槽具有插头对接开口;
第一插头信号端子,设置于所述插头壳体中;
至少一第二插头信号端子,设置于所述插头壳体中,至少一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位于所述第一插头信号端子的下方或/及上方;
二插头电源端子,设置于所述插头壳体中,二所述插头电源端子位于所述第一插头信号端子和至少一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的两侧。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壳体具有第一插头对接侧壁、第二插头对接侧壁、二第三插头对接侧壁和插头底部对接侧壁,所述第一插头对接侧壁和所述第二插头对接侧壁相对,二所述第三插头对接侧壁相对,至少一第二插头信号端子位于所述第二插头对接侧壁或/及所述第一插头对接侧壁上,二所述插头电源端子分别位于二所述第三插头对接侧壁上,所述插头底部对接侧壁与所述插头对接开口对应。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本体还包括插头外壳,所述插头外壳设置于所述插头壳体的外表面上。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外壳包覆所述第一插头对接侧壁、所述第二插头对接侧壁和二所述第三插头对接侧壁的外表面。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本体还包括插头定位件,所述插头定位件设置于所述插头壳体与所述插头外壳之间。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底部对接侧壁具有第一插头信号端子插孔、至少一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和二插头电源端子插孔,所述第一插头信号端子插孔、至少一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和二所述插头电源端子插孔与所述插头对接槽连通,至少一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靠近所述第二插头对接侧壁或/及所述第一插头对接侧壁,每一所述插头电源端子插孔靠近对应的所述第三插头对接侧壁,所述第一插头信号端子插入所述第一插头信号端子插孔,至少一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入对应的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每一所述插头电源端子插入对应的所述插头电源端子插孔。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头信号端子具有第一插头信号接触端部和第一插头信号连接端部,所述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位于所述插头对接槽中,所述第二插头信号连接端部位于所述插头壳体的外侧。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具有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和第二插头信号连接端部,所述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位于所述插头对接槽中,所述第二插头信号连接端部位于所述插头壳体的外侧;
其中,所述第二插头对接侧壁或所述第一插头对接侧壁具有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与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连通,所述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位于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中。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外壳具有让位开口,所述让位开口与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连通。
25.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的数量为二个,每一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具有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和第二插头信号连接端部,二所述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插头对接侧壁和所述第一插头对接侧壁上,二所述第二插头信号连接端部位于所述插头壳体的外侧;
其中,所述第二插头对接侧壁和所述第一插头对接侧壁分别具有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每一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连通,每一所述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外壳具有二让位开口,二所述让位开口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容置槽连通。
27.如权利要求24或26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还具有第二插头信号转接部,所述第二插头信号转接部位于所述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和所述第二插头信号连接端部之间,并且位于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中,所述第二插头信号接触端部与所述插头外壳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位于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中的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与所述插头外壳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中的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与所述插头外壳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介于0.1mm至1.3mm之间。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头信号转接部横跨所述让位开口靠近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插孔的让位侧边,所述第二插头信号转接部与所述让位侧边之间具有间距。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距介于0.1mm至5.6mm之间。
31.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二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透过信号端子连接件连接,所述信号端子连接件位于所述插头壳体的外侧。
3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二所述插头电源端子具有二插头电源接触端部和至少一插头电源连接端部,二所述插头电源接触端部分别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三插头对接侧壁上,至少一所述插头电源连接端部位于所述插头壳体的外侧;
其中,每一所述第三插头对接侧壁具有插头电源端子容置槽,每一所述插头电源端子容置槽与对应的所述插头电源端子插孔连通,每一所述插头电源接触端部位于对应的所述插头电源端子容置槽中。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二所述插头电源端子透过电源端子连接件连接,所述电源端子连接件横跨于所述第一插头对接侧壁的外表面上,二所述插头电源接触端部位于所述电源端子连接件的一侧,至少一所述插头电源连接端部位于所述电源端子连接件的另一侧。
34.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插座;
如权利要求16-33中任一项所述的插头,插设置于所述插座的所述插座对接槽中,所述第一插头信号端子插入所述对接柱体的所述插孔,并且与所述第一插座信号端子接触连接;至少一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插座信号端子接触连接,二所述插头电源端子与对应的所述插座电源端子接触连接,所述电连接器透过所述第一插座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一插头信号端子连接进行第一信号传输,所述电连接器透过所述第二插座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插头信号端子连接进行第二信号传输。
CN202020320445.9U 2020-01-21 2020-03-16 插座、插头和电连接器 Active CN21148043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0967 2020-01-21
TW109200967U TWM597518U (zh) 2020-01-21 2020-01-21 插座、插頭和電連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80439U true CN211480439U (zh) 2020-09-11

Family

ID=72176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20445.9U Active CN211480439U (zh) 2020-01-21 2020-03-16 插座、插头和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80439U (zh)
TW (1) TWM597518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7518U (zh) 2020-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95644B2 (en) Power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contact
US6234833B1 (en) Receptacle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710855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hielding member
US20050112952A1 (en) Power jack connector
EP0836249A1 (en) Electrical grounding shroud
US6217378B1 (en) Universal serial bus connector
JP2007180008A (ja) コネクタプラグ
CN110838635A (zh) 电连接器
US6923687B2 (en) Audio jack having improved contacts
TWI793473B (zh) 線對板連接器
US2001004922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shielding structure
CN110190461B (zh) 插头连接器
CN213753127U (zh) 电连接装置
CN113285309B (zh) 电连接器
US6042398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grounding arrangement
US6048213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6109969A (en) Cable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EMI shields for securely grounding to a panel of a mating connector
US6227905B1 (en) Receptacle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TWM505078U (zh) 序列匯流排連接器
US6083041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mounting assembly
CN211480439U (zh) 插座、插头和电连接器
US6142833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231390B1 (en) Connector for use in portable phone
CN211605562U (zh) 端子结构和板端连接器
CN210350210U (zh) 一种usb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