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78746U - 潜望式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潜望式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78746U
CN211478746U CN202020131176.1U CN202020131176U CN211478746U CN 211478746 U CN211478746 U CN 211478746U CN 202020131176 U CN202020131176 U CN 202020131176U CN 211478746 U CN211478746 U CN 2114787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shake
optical system
shaft
periscop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3117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哲源
谈智伟
黎康熙
蔡雄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OFilm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OFilm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OFilm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3117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787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787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787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潜望式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潜望式光学系统包括镜片组以及位于镜片组物侧的反射棱镜,所述反射棱镜具有反射面,所述潜望式光学系统具有一垂直于所述镜片组光轴的基准轴,所述基准轴与所述光轴共面设置,且所述基准轴与所述光轴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反射面:防抖机构,防抖机构用于驱动反射棱镜绕一垂直于基准轴的转轴转动,以校正潜望式光学系统的抖动。上述潜望式光学系统在具备较佳防抖效果的同时,马达设置简单、耗电低且反应速度快。

Description

潜望式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防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潜望式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对于手机等具有摄像功能的终端设备,目前都要求具备防抖功能,以避免拍摄过程中用户手部抖动或其他因素造成摄像设备抖动,保证拍摄图像清晰。
传统防抖方案中,对于手机使用的微型长焦镜头,采用的方式通常有:
(1)X轴转动以及镜片组平移(如图1所示),然而这类方式需使镜片组移动较大行程,容易导致马达设置复杂、落摔保护困难、耗电增大以及反应速度迟缓等问题;
(2)反射棱镜以其反射面的中心点为基准摆动(如图2所示),然而这类方式在驱动棱镜摆动时,会产生X轴及Y轴上的摆动分量,从而导致图像的中心点偏移。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提升防抖效果、减少耗电、加快反应速度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潜望式光学系统。
一种潜望式光学系统,包括镜片组以及位于所述镜片组物侧的反射棱镜,所述反射棱镜具有反射面,所述潜望式光学系统具有一垂直于所述镜片组光轴的基准轴,所述基准轴与所述光轴共面设置,且所述基准轴与所述光轴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反射面;以及,
防抖机构,所述防抖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反射棱镜绕一垂直于所述基准轴的转轴转动,以校正所述潜望式光学系统的抖动。
上述潜望式光学系统,通过选取基准轴并驱动反射棱镜绕一垂直于基准轴的转轴转动,可以在实现较佳防抖效果的同时,有效降低马达的设置复杂度,进而减少耗电、加快光学系统的反应速度;另外,由于基准轴垂直于镜片组光轴,因此反射棱镜绕垂直于基准轴的转轴转动时,不会产生垂直于光轴方向的转动分量,从而不会造成图像中心点偏移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了防抖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抖机构驱动所述反射棱镜绕第一轴转动;或所述防抖机构驱动所述反射棱镜绕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的第二轴转动;或所述防抖机构驱动所述反射棱镜绕所述第一轴转动后,继续驱动所述反射棱镜绕所述第二轴转动;其中,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处于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与所述基准轴相垂直。
通过在与基准轴垂直的平面内选取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有利于将反射棱镜的转动量进行分解,使得反射棱镜无论进行何种转动,均能对应获得反射棱镜在第一轴和/或第二轴上的转动分量,从而有利于对反射棱镜的转动量进行计算和控制,进而实现所述潜望式光学系统的有效防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或所述第二轴与所述镜片组的光轴重合。
通过使第一轴或第二轴与镜片组的光轴重合,可以避免反射棱镜在绕第一轴或第二轴转动时发生海盗船效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潜望式光学系统的防抖效果,提升成像质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潜望式光学系统还包括:
抖动检测单元,所述抖动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潜望式光学系统的抖动并输出抖动检测信号;以及,
计算单元,与所述抖动检测单元电性连接,所述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抖动检测信号计算对应的抖动校正量;
所述防抖机构与所述计算单元电性连接,以根据所述抖动校正量驱动所述反射棱镜转动。
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对潜望式光学系统的抖动进行精确检测和计算,从而有利于对反射棱镜的转动进行精准的电子化控制,使潜望式光学系统实现较佳的防抖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抖机构包括第一防抖结构,所述第一防抖结构用于驱动所述反射棱镜绕所述第一轴转动;以及第二防抖结构,所述第二防抖结构用于驱动所述反射棱镜绕所述第二轴转动。
通过分别设置第一防抖结构和第二防抖结构来控制反射棱镜转动,可以简化反射棱镜的转动控制电路,并使潜望式光学系统的内部结构更为分明,从而降低电路接触故障或程序故障的概率,提升潜望式光学系统的组装良率。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摄像模组。
一种摄像模组,包括如前所述的潜望式光学系统;以及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设于所述镜片组的像侧。
上述摄像模组,通过转动反射棱镜可以使光线穿过镜片组后聚焦至感光元件的感光面的中心,而不会发生偏移,进而实现良好的防抖效果。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如前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上述电子设备,通过安装所述摄像模组,拍摄时可以避免因抖动造成的重影、对焦模糊等问题,进而有效提升拍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潜望式光学系统的一种方案的防抖示意图;
图2为传统潜望式光学系统的另一种方案的防抖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防抖示意图;
图4为图3实施例防抖机构的转轴示意图;
图5为图3实施例绕X轴的转动示意图;
图6为图3实施例绕Z轴的转动示意图;
图7为一具体实施例实现X轴防抖的效果示意图;
图8为一具体实施例实现Z轴防抖的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前”、“后”、“周向”以及类似的表述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传统的潜望式镜头通常使用以下两类结构进行防抖。如图1和图2所示,反射棱镜10设于镜片组20的物侧(形成潜望式光学系统),光线通过反射棱镜 10转向后投射至镜片组20并在镜片组20的成像面201上成像。设置Z轴平行于镜片组的光轴,X轴垂直于Z轴,Y轴垂直于Z轴与X轴形成的平面,则可知该情况下,防抖结构用于对相对于X-Z平面的抖动进行补偿。具体防抖方式如下:
(1)反射棱镜绕X轴转动以及镜片组沿X轴平移(Shift-X)
如图1所示,在检测到潜望式光学系统抖动时,驱动反射棱镜10绕X轴转动(转动方向如图中R1箭头方向所示)以及驱动镜片组20沿X轴平移,以补偿光学系统的抖动。然而,在潜望式长焦镜头中,焦距越长,镜片组20为实现防抖沿X轴平移的行程也越大,容易导致马达设置复杂、落摔保护困难、耗电增多以及镜头的反应速度迟缓等问题;
(2)反射棱镜以其反射面的中心点为基准摆动
如图2所示,在检测到潜望式光学系统抖动时,驱动反射棱镜10以其反射面的中心点为基准摆动,具体可以将该摆动分解为绕X轴转动(转动方向如图中R1箭头方向所示)、以及绕反射面与Y-Z平面的交线转动(转动方向如图中 Tilt的箭头方向所示)。然而,上述方式会在Y轴上产生转动分量,从而使得校准后的影像中心相对于光轴在Y轴方向上存在偏移,因此防抖的可靠性较差。
针对以上方案所存在的缺陷,均是发明人在经过实践并仔细研究后得到的结果,因此,上述问题的发现过程以及下文中本申请实施例针对上述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都应是发明人在本申请过程中对本申请做出的贡献。
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潜望式光学系统。该潜望式光学系统包括沿着其第一光轴AX1和第二光轴AX2布置的多个光学元件,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反射棱镜10、镜片组20以及滤光片30。
上述潜望式光学系统未发生抖动时,反射棱镜10可将光线从第一光轴AX1 定向到第二光轴AX2。具体的,反射棱镜10具有入光面101、出光面103以及连接入光面101和出光面103的反射面102。第一光轴AX1平行于入光面101的法线,第二光轴AX2为镜片组20的光轴,沿第一光轴AX1入射的光线穿过入光面101后通过反射面102反射转向从而定向到第二光轴AX2,接着光线再从出光面103出射并投射至镜片组20。在本实施方式中,可设置出光面103与入光面 101相垂直,以使第一光轴AX1垂直于第二光轴AX2,进而使光线转向90°后投射至镜片组20。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光轴AX1与第二光轴AX2 还可为除90°外的其他角度,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镜片组20设置有至少一片透镜且具有成像面201,滤光片30设置在镜片组 20的最后一片透镜与成像面201之间,用以滤除非成像波段的光线。具体的,滤光片30可以是红外截止滤光片或是红外带通滤光片。
由于拍摄时容易发生手抖的情况,因此为校正拍摄时的抖动,潜望式光学系统还具有一垂直于第二光轴AX2的基准轴M,基准轴M与第二光轴AX2共面设置,且基准轴M与第二光轴AX2所在的平面垂直于反射面102。具体的,可定义该潜望式光学系统未发生抖动时,光线沿第一光轴AX1入射并经反射棱镜10转向投射至镜片组20后、能在成像面201内成清晰的像且像的中心位于第二光轴 AX2上。
进一步的,为方便理解,在图3中建立XYZ轴,其中,X轴、Y轴和Z轴两两相交,Z轴与第二光轴AX2重合,X轴垂直于Z轴且位于反射面102,Y轴垂直于Z轴与X轴形成的平面。该潜望式光学系统未发生抖动时,光线沿Y轴方向入射并经反射棱镜10转向投射至镜片组20后、能在成像面201内成清晰的像且像的中心位于第二光轴AX2上。并且,根据上述基准轴M的定义,由于Z 轴与第二光轴AX2重合,Y-Z平面与反射面102垂直,因此可以推知基准轴M与 Y轴重合。
另外,潜望式光学系统还包括防抖机构(图未示出),该防抖机构用于驱动反射棱镜10绕垂直于基准轴M的转轴转动,以校正潜望式光学系统的抖动。具体的,防抖机构可以包括压电马达、音圈马达、形状记忆合金马达以及滚珠式马达中的至少一种。
以图3所示为例,由于基准轴M与Y轴重合,因此在检测到潜望式光学系统抖动时,只需驱动反射棱镜10绕轴线位于X-Z平面内的转轴转动即可实现潜望式光学系统的防抖。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该转轴可以是X轴、Z轴,也可以是位于X-Z平面内的P轴,P轴与X轴、Z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0~360°。可以理解的是,该转轴也可以不位于X-Z平面内,只要是与基准轴M垂直的转轴均可作为上述防抖方式用的转轴,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上述潜望式光学系统,通过设置基准轴M并驱动反射棱镜10绕一垂直于基准轴M的转轴转动,即可以对潜望式光学系统实现防抖。上述防抖方式需要驱动的元件少,从而可以有效降低镜头内马达的设置复杂度,进而减少耗电、加快光学系统的反应速度;另外,由于基准轴M垂直于第二光轴AX2,因此反射棱镜10绕垂直于基准轴M的转轴转动时,不会产生垂直于第二光轴AX2方向的转动分量,从而不会造成图像中心点偏移的问题,可进一步提升防抖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抖机构驱动反射棱镜绕第一轴转动;或防抖机构驱动反射棱镜绕垂直于第一轴的第二轴转动;或防抖机构驱动反射棱镜绕第一轴转动后,继续驱动反射棱镜绕第二轴转动;其中,第一轴和第二轴处于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与基准轴相垂直。具体的,请继续参考图3和图4,根据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反射棱镜10绕P轴转动时,其转动量可分解为绕X轴和Z轴时的转动分量,从而可通过驱动反射棱镜10先绕X轴转动后绕Z轴转动,或先绕Z轴转动后绕X轴转动的方式实现与绕P轴转动相同的转动量。因此,如图3和图4 所示,上述第一轴可以是X轴或Z轴,对应的,上述第二轴可以是Z轴或X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轴和第二轴也可以是除X轴和Z轴以外的转轴,具体可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进行设定。
通过在与基准轴M垂直的平面内选取用于表征转动分量的第一轴和第二轴,可以对反射棱镜10的转动量进行分解,使得反射棱镜10无论进行何种转动,均能对应获得反射棱镜10在第一轴和/或第二轴上的转动分量,从而有利于对反射棱镜10的转动量进行计算和精准控制,实现潜望式光学系统的有效防抖。
进一步的,第一轴或第二轴与镜片组的光轴重合。由于图3中Z轴与第二光轴AX2重合,因此,如图5所示,可取第一轴为X轴,驱动反射棱镜10绕X 轴转动(转动方向如图中R1箭头方向所示)以补偿潜望式光学系统关于X轴的抖动;如图6所示,第二轴对应为Z轴(即第二光轴AX2),驱动反射棱镜10绕 Z轴转动(转动方向如图中R2箭头方向所示)以补偿潜望式光学系统关于Z轴的抖动;进一步的,结合图4可知,可以驱动反射棱镜10先绕X轴转动后再绕Z轴转动,从而补偿潜望式光学系统关于P轴的抖动。另外,取第二轴为X轴时的情况与上述情况类似,故不再赘述。
具体的,以第一轴为X轴,第二轴为Z轴为例,若检测到潜望式光学系统绕X轴转动θ角度,则驱动反射棱镜10绕X轴转动θ/2角度,反射棱镜10的转动方向与潜望式光学系统的转动方向相反,以补偿潜望式光学系统关于X轴的抖动;若检测到潜望式光学系统绕Z轴转动α角度,则驱动反射棱镜10绕Z 轴转动α角度,反射棱镜10的转动方向与潜望式光学系统的转动方向相反,以补偿潜望式光学系统关于Z轴的抖动;另外,若检测到潜望式光学系统绕P轴转动,则可以将其绕P轴转动的转动量分解为绕X轴和Z轴的转动分量后,进行上述的转动修正。
通过设定第一轴或第二轴与镜片组20的光轴(即第二光轴AX2)重合,有利于简化反射棱镜10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上的转动分量的计算,同时也方便对反射棱镜10绕第一轴或第二轴的转动进行控制,保证防抖效果,同时,还可以避免反射棱镜10在绕第一轴或第二轴转动时发生海盗船效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潜望式光学系统的防抖效果,提升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潜望式光学系统还包括抖动检测单元,抖动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潜望式光学系统的抖动并输出抖动检测信号;以及计算单元,与抖动检测单元电性连接,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抖动检测信号计算对应的抖动校正量;防抖机构与计算单元电性连接,以根据抖动校正量驱动反射棱镜转动。其中抖动检测单元可以是角速度检测器,例如陀螺检测仪。
具体的,可利用上述抖动检测单元检测潜望式光学系统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上的抖动并输出第一抖动检测信号和第二抖动检测信号。以第一抖动检测信号为例,其可包括潜望式光学系统绕第一轴转动的转动方向和转动角度,计算单元根据该第一抖动检测信号计算对应的第一抖动校正量,第一抖动校正量包括反射棱镜10需绕第一轴转动的转动方向和转动角度,防抖机构根据该第一抖动校正量驱动反射棱镜10转动。第二抖动检测信号可以包括潜望式光学系统绕第二轴转动的转动方向和转动角度,第二抖动检测信号的防抖方式与第一抖动检测信号的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对潜望式光学系统的抖动进行精确检测和计算,从而有利于对反射棱镜10的转动进行精准的电子化控制,使潜望式光学系统实现较佳的防抖效果。
进一步的,防抖机构包括第一防抖结构,该第一防抖结构用于驱动反射棱镜10绕第一轴转动;以及第二防抖结构,该第二防抖结构用于驱动反射棱镜10 绕第二轴转动。通过分别设置第一防抖结构和第二防抖结构来控制反射棱镜转动,可以简化反射棱镜的转动控制电路,并使潜望式光学系统的内部结构更为分明,从而降低电路接触故障或程序故障的概率,提升潜望式光学系统的组装良率。
下面将通过两个具体的防抖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申请潜望式光学系统的防抖效果。
具体实施例1
以图3和图5所示结构为例,取第一轴为X轴,第二轴为Z轴。在检测到潜望式光学系统相对于被摄物体绕第一轴顺时针(即图5中Rotate(+)方向)转动10°时,成像面201内影像中心位于图7所示的空心圆位置处,从而可知成像面201内影像中心相对于第二光轴AX2在Y轴方向上存在偏移;此时,防抖结构驱动反射棱镜10相对于镜片组20绕第一轴逆时针(即图5中Rotate(-)方向)转动5°,便可将影像中心校准至如图7黑色实心圆所在的位置,使第二光轴AX2经过该影像中心,实现第一轴防抖。
具体实施例2
以图3和图6所示结构为例,同样取取第一轴为X轴,第二轴为Z轴。在检测到潜望式光学系统相对于被摄物体绕第二轴顺时针(即图6中Rotate(+)方向)转动10°时,成像面201内影像中心位于图8所示的空心圆位置处,从而可知成像面201内影像中心相对于第二光轴AX2在X轴方向上存在偏移;此时,防抖结构驱动反射棱镜10相对于镜片组20绕第二轴逆时针(即图6中Rotate(-) 方向)转动10°,便可将影像中心校准至如图8黑色实心圆所在的位置,使第二光轴AX2经过该影像中心,实现第二轴防抖。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对上述潜望式光学系统进行防抖的防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1、设定基准轴M;
具体的,请继续参考图3,基准轴M垂直于第二光轴AX2并与第二光轴AX2 共面设置,且基准轴M与第二光轴AX2所在的平面垂直于反射面102;
S102、检测潜望式光学系统的抖动,获取反射棱镜10的抖动校正量;
具体的,可以先检测潜望式光学系统的抖动并输出抖动检测信号,例如可以通过陀螺检测仪等角速度检测器检测潜望式光学系统相对于与基准轴垂直的平面发生的抖动;
进一步的,根据上述抖动检测信号计算对应的抖动校正量,例如可以通过微型处理器接收上述抖动检测信号后并计算反射棱镜的抖动校正量;
S103、根据该抖动校正量驱动反射棱镜10绕一垂直于基准轴M的转轴转动。
上述潜望式光学系统的防抖方法,通过设定基准轴,并驱动反射棱镜10绕一垂直于基准轴M的转轴转动,可以在实现潜望式光学系统防抖的同时,有效降低马达的设置复杂度,进而减少耗电、加快光学系统的反应速度;另外,由于基准轴M垂直于镜片组光轴AX2,因此反射棱镜10绕垂直于基准轴M的转轴转动时,不会产生垂直于第二光轴AX2方向的转动分量,从而不会造成图像中心点偏移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了防抖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抖动校正量驱动反射棱镜10绕第一轴转动;或根据抖动校正量驱动反射棱镜10绕垂直于第一轴的第二轴转动;或根据抖动校正量驱动反射棱镜10绕第一轴转动后,继续驱动反射棱镜10绕第二轴转动;其中,第一轴和第二轴处于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与基准轴M相垂直。根据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可以对反射棱镜10绕任一垂直于基准轴M的转轴的转动量进行分解,从而获得反射棱镜10在第一轴和/或第二轴上的转动分量,进而驱动反射棱镜10转动实现防抖。
进一步的,上述方式还包括在驱动反射棱镜绕第一轴或第二轴转动前,控制第一轴或第二轴与镜片组的光轴AX2重合。通过上述方式,有利于简化反射棱镜10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上的转动分量的计算,同时也方便对反射棱镜10绕第一轴或第二轴的转动进行控制,保证防抖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避免反射棱镜10在绕第一轴或第二轴转动时发生海盗船效应,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潜望式光学系统的防抖效果,提升成像质量。由于反射棱镜10关于第一轴和第二轴的抖动补偿量的计算方式已由前文给出,此处便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01还包括:
S1011、检测潜望式光学系统关于第一轴和第二轴的抖动并输出第一抖动检测信号和第二抖动检测信号;
其中,第一抖动检测信号包括潜望式光学系统绕第一轴转动的转动方向和转动角度,第二检测抖动信号包括潜望式光学系统绕第二轴转动的转动方向和转动角度;
S1012、根据第一抖动检测信号计算驱动反射棱镜10绕第一轴转动的第一抖动校正量,根据第二抖动检测信号计算驱动反射棱镜10绕第二轴转动的第二抖动校正量。
通过上述方式,有利于识别潜望式光学系统的抖动类别,并根据该抖动类别计算对应对的抖动校正量从而对反射棱镜10的转动进行控制,实现潜望式光学系统的精准防抖。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摄像模组。
一种摄像模组,包括如前文所述的潜望式光学系统;以及感光元件,感光元件设于镜片组的像侧。进一步的,镜片组的成像面与感光元件的感光表面重合,有利于提升图像的成像分辨率。具体的,感光元件可以采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Complementary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图像传感器或者电荷耦合元件(CCD,Charge-coupledDevice)图像传感器。
上述摄像模组,通过转动反射棱镜可以使光线穿过镜片组后聚焦至感光元件的感光面的中心,而不会发生偏移,进而实现良好的防抖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如前文所述的摄像模组,摄像模组安装在壳体上,用以获取图像。
具体的,摄像模组设置在壳体内并从壳体暴露以获取图像,壳体可以给摄像模组提供防尘、防水防摔等保护,壳体上开设有与摄像模组的反射棱镜入光面对应的取景窗口,以使光线从取景窗口中穿入或穿出壳体。进一步的,取景窗口的轴线与基准轴平行,以使潜望式光学系统具有较大的进光量。
上述电子设备,通过安装所述摄像模组,拍摄时可以避免因抖动造成的重影、对焦模糊等问题,进而有效提升成像质量。
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使用到的“电子设备”还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和/或经由无线接口接收或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电子设备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ersonal communication system,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 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 system,GPS)接收器的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设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7)

1.一种潜望式光学系统,包括镜片组以及位于所述镜片组物侧的反射棱镜,所述反射棱镜具有反射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潜望式光学系统具有一垂直于所述镜片组光轴的基准轴,所述基准轴与所述光轴共面设置,且所述基准轴与所述光轴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反射面;以及,
防抖机构,所述防抖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反射棱镜绕一垂直于所述基准轴的转轴转动,以校正所述潜望式光学系统的抖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望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抖机构驱动所述反射棱镜绕第一轴转动;或,
所述防抖机构驱动所述反射棱镜绕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的第二轴转动;或,
所述防抖机构驱动所述反射棱镜绕所述第一轴转动后,继续驱动所述反射棱镜绕所述第二轴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处于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与所述基准轴相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潜望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或所述第二轴与所述镜片组的光轴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潜望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抖动检测单元,所述抖动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潜望式光学系统的抖动并输出抖动检测信号;以及,
计算单元,与所述抖动检测单元电性连接,所述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抖动检测信号计算对应的抖动校正量;
所述防抖机构与所述计算单元电性连接,以根据所述抖动校正量驱动所述反射棱镜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潜望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抖机构包括:
第一防抖结构,所述第一防抖结构用于驱动所述反射棱镜绕所述第一轴转动;以及,
第二防抖结构,所述第二防抖结构用于驱动所述反射棱镜绕所述第二轴转动。
6.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潜望式光学系统;以及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设于所述镜片组的像侧。
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以及,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CN202020131176.1U 2020-01-20 2020-01-20 潜望式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14787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31176.1U CN211478746U (zh) 2020-01-20 2020-01-20 潜望式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31176.1U CN211478746U (zh) 2020-01-20 2020-01-20 潜望式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78746U true CN211478746U (zh) 2020-09-11

Family

ID=72363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31176.1U Active CN211478746U (zh) 2020-01-20 2020-01-20 潜望式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7874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85293A (zh) * 2020-09-28 2020-11-03 常州市瑞泰光电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光学采集模组及反射模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85293A (zh) * 2020-09-28 2020-11-03 常州市瑞泰光电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光学采集模组及反射模组
CN111885293B (zh) * 2020-09-28 2020-12-08 常州市瑞泰光电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光学采集模组及反射模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46835A1 (zh) 潜望式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防抖方法
JP5787510B2 (ja) 屈曲式ズーム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06330439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レンズユニット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US20050225646A1 (en) Camera incorporating a lens barrel
JP2007093953A (ja) カメラの手振れ補正装置
JP2015092285A (ja) 屈曲式ズーム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の防振装置
CN212115447U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JP2007047547A (ja) 手ブレ補正機能付き電子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付き携帯電子機器
WO2006011722A1 (en) Mobile phone camera module with optical zoom
JP2006166202A (ja) 光学装置及びデジタルカメラ
CN112073621B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6217081U (zh) 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US7162151B2 (en) Camera
US20220150413A1 (en)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CN211478746U (zh) 潜望式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JPH09269520A (ja) 像振れ補正装置
US20050111106A1 (en) Optical element assembly formed of multiple optical elements such as prism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in image pickup function section
CN113219623A (zh) 潜望式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防抖方法
KR100977748B1 (ko) 이미지 블러링 보정 유닛
CN114745490B (zh) 摄像头组件、电子设备、光学防抖方法及存储介质
JPH07159605A (ja) ブレ補正機能付レンズ鏡筒
JP2007163724A (ja) Ccdを用いた像合致式距離計および距離計付きカメラ並びに撮影システム
JP2003209736A (ja) 撮像装置
CN116366953B (zh) 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JP2003207813A (ja) 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24

Address after: 330096 no.1404,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xi Jinghao opt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13 Nanchang, Jiangx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east of lilac Road, north of Longtan canal.

Patentee before: NANCHANG OFILM OPTICAL-ELECTRONIC TECH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