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76430U - 冰箱 - Google Patents

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76430U
CN211476430U CN201922371470.XU CN201922371470U CN211476430U CN 211476430 U CN211476430 U CN 211476430U CN 201922371470 U CN201922371470 U CN 201922371470U CN 211476430 U CN211476430 U CN 2114764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plate
refrigerator
varying
freez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7147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咸鑫
朱万象
张相瑞
曹哲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Hefei Jing Hong Electr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Hefei Jing Hong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Hefei Jing Hong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92237147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764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764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764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冰箱,包括背板和隔板,所述隔板对接在所述背板的内侧面,将所述背板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用于形成冷冻间室,所述第二部分用于形成变温间室,所述第一部分中设有总风道,所述总风道的入口能够与冰箱的蒸发器连通,所述总风道的冷冻出口与所述冷冻间室导通,所述背板上与所述隔板对接的位置为对接部,所述总风道的对接口设置在所述对接部,所述隔板中设有变温风道,所述变温风道内设有风门,所述变温风道的入口与所述对接口连通,所述变温风道的出口与所述变温间室导通。基于所述变温风道设置在所述隔板中,且所述总风道通过所述对接口与所述变温风道连通,从而有效提升了所述冰箱的容积率。

Description

冰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冰箱。
背景技术
风冷冰箱中主要通过风道将冷风传导到各个间室,达到制冷的效果。在此过程中不易结霜且冷冻均匀,因此风冷冰箱得到广泛应用。现在为了增加冰箱的实用性需要设置变温间室,达到食物保鲜和解冻的效果。而一般生活中对于冷藏间室的存储空间需求较大,因此不便于在冷藏间室中拓展变温间室。但是冷冻间室内温度较低,在单制冷系统冰箱中若在冷冻间室旁边拓展变温间室,易导致冰箱整体容积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冰箱,在冷冻间室旁边拓展变温间室时保障冰箱整体容积率。
一种冰箱,包括背板和隔板,所述隔板对接在所述背板的内侧面,将所述背板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用于形成冷冻间室,所述第二部分用于形成变温间室,所述第一部分中设有总风道,所述总风道的入口能够与冰箱的蒸发器连通,所述总风道的冷冻出口与所述冷冻间室导通,所述背板上与所述隔板对接的位置为对接部,所述总风道的对接口设置在所述对接部,所述隔板中设有变温风道,所述变温风道内设有风门,所述变温风道的入口与所述对接口连通,所述变温风道的出口与所述变温间室导通。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冰箱,基于所述变温间室设置在所述冷冻间室旁,为了使得两个间室之间温度隔离的目的,隔板的厚度需要达到一定值。而本案中通过将所述变温风道设置在所述隔板中,充分利用所述隔板所占用的空间,且在所述背板的对接部设置所述对接口,从而使得所述总风道中的冷风能够在经过所述风门调节后从所述变温风道的出口进入所述隔板一侧变温间室,所述总风道中的冷风可以从所述冷冻出口进入所述侧板另一侧冷冻室。从而在所述冷冻间室的傍边设置所述变温间室的情况下,基于所述变温风道设置在所述隔板中,且所述总风道通过所述对接口与所述变温风道连通,从而有效提升了所述冰箱的容积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门设置在所述变温风道的入口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板包括保温层,所述变温风道设置在所述保温层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板还包括冷冻侧板和变温侧板,所述保温层层叠在所述冷冻侧板和所述变温侧板之间,用于形成所述冷冻间室的为所述冷冻侧板,用于形成所述变温间室的为所述变温侧板,所述保温层上与所述变温侧板相对的侧面设有凹陷,用于与所述变温侧板形成所述变温风道,所述变温风道的出口设置在所述变温侧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温风道的出口位于所述变温风道的入口的上方,所述变温风道包括相互连通的汇总输入段和输出段,所述汇总输入段与所述输出段之间呈夹角设置,所述凹陷的底壁上设有导流凸起,所述导流凸起位于所述汇总输入段与所述输出段交界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汇总输入段沿所述隔板的横向设置,所述输出段沿所述隔板的纵向设置,所述变温风道的出口为多个,多个变温风道的出口在所述隔板的纵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变温风道的各个出口均与所述输出段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出段与所述汇总输入段连通的位置为交叉位,所述输出段中位于所述交叉位以上的部分为第一段,所述输出段中位于所述交叉位以下的部分为第二段,所述导流凸起上朝向所述汇总输入段与所述第一段转角的侧面为弧形导流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板包括依次层叠的内板、隔热层和外板,所述外板上设有凹槽,用于与所述内板形成所述总风道,所述总风道的入口设置在所述外板上,所述冷冻出口设置在所述内板上,所述对接口设置在所述内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板上设有冷冻回风口和变温回风口,所述冷冻回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上,所述变温回风口位于所述第二部分上,所述内板上设有回风凹槽,所述冷冻回风口和所述变温回风口均与所述回风凹槽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热层为隔热海绵,所述总风道的入口处设有风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冰箱还包括侧板框架、冷藏背板和中层隔板,所述冷藏背板对接在所述背板的上方形成总背板,所述侧板框架沿所述总背板的边缘围设,所述中层隔板设置在所述冷藏背板与所述背板对接的位置,在所述中层隔板的上方形成冷藏间室,所述总风道的冷藏出口与所述冷藏间室连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冰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冰箱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冰箱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隔板的爆炸图;
图5为图3所示隔板的剖视图;
图6为图1所示冰箱中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背板中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背板中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所示背板中隔热层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冰箱;11、背板;111、第一部分;1111、总风道;112、第二部分;113、内板;1131、冷冻出口;1132、对接口;1133、冷冻回风口;1134、变温回风口;1135、回风凹槽;114、隔热层;115、外板;1151、凹槽;12、隔板;121、变温侧板;122、保温层;1221、凹陷;123、冷冻侧板;124、变温风道;1241、汇总输入段;1242、输出段;13、侧板框架;14、冷藏背板;15、中层隔板;16、总背板;17、风门;18、导流凸起;181、弧形导流面;19、风扇;20、冷冻间室;30、变温间室;40、冷藏间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冰箱10,包括背板11和隔板12。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隔板12对接在所述背板11的内侧面,将所述背板11分为第一部分111和第二部分112,所述第一部分111用于形成冷冻间室20,所述第二部分112用于形成变温间室30。一般而言相对于所述变温间室30,所述冷冻间室20的温度较低。而所述隔板12可以将所述变温间室30和所述冷冻间室20之间的温度进行隔离,使得两个间室内温度可以单独控制。
具体地,所述隔板12中可以通过设置保温层122以提高对所述变温间室30和所述冷冻间室20温度隔离的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部分111中设有总风道1111,所述总风道1111的入口能够与冰箱10的蒸发器连通,所述总风道1111的冷冻出口1131与所述冷冻间室20导通。如图2、图6和图8所示,所述背板11上与所述隔板12对接的位置为对接部,所述总风道1111的对接口1132设置在所述对接部。如图2、图4和图5所示,所述隔板12中设有变温风道124,所述变温风道124内设有风门17,所述变温风道124的入口与所述对接口1132连通,所述变温风道124的出口与所述变温间室30导通。通过调节所述风门17的大小,能够调整从所述总风道1111中进入所述变温风道124中冷风的量,达到控制所述变温间室30温度的目的。
即,基于所述变温间室30设置在所述冷冻间室20旁,冷冻间室20温度较低,为了使得两个间室之间温度隔离的目的,隔板12的厚度需要达到一定值。通过将所述变温风道124设置在所述隔板12中,且在所述背板11的对接部设置所述对接口1132,从而使得如图2所示所述总风道1111中的冷风能够在经过所述风门17调节后从所述变温风道124的出口进入所述隔板12一侧的变温间室30,所述总风道1111中的冷风可以从所述冷冻出口1131进入所述隔板12另一侧的冷冻间室20。从而在所述冷冻间室20的傍边设置所述变温间室30的情况下,基于所述变温风道124设置在所述隔板12中,不用增加所述冰箱10背板11或其他部分的厚度来设置所述变温风道124,且所述总风道1111通过所述对接口1132与所述变温风道124连通,不用另增加厚度铺设管道来实现总风道1111与变温风道124之间的导通,从而整体上有效提升了所述冰箱10的容积率。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门17设置在所述变温风道124的入口处。从而使得整个所述变温风道124中的风量均受到所述风门17控制,而不受所述风门17控制的总风道1111不会延伸到形成所述变温间室30的第二部分112中,进一步提升所述变温间室30温度控制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当所述隔板12包括保温层122时,所述变温风道124设置在所述保温层122中。且可以将所述变温风道124设置在所述保温层122中靠近所述变温间室30的一侧,在实现导风作用的同时保障所述保温层122对所述冷冻间室20和变温间室30的隔热效果。
进一步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隔板12还包括冷冻侧板123和变温侧板121,所述保温层122层叠在所述冷冻侧板123和所述变温侧板121之间。用于形成所述冷冻间室20的为所述冷冻侧板123,用于形成所述变温间室30的为所述变温侧板121。所述保温层122上与所述变温侧板121相对的侧面设有凹陷1221,用于与所述变温侧板121形成所述变温风道124。所述变温风道124的出口设置在所述变温侧板121上。
经过所述风门17控制的冷风进入所述变温风道124后,位于所述保温层122的凹陷1221中,然后通过所述变温侧板121上的变温风道124出口排入所述变温间室30。尽量避免所述变温风道124中的冷风对所述冷冻间室20温度的影响。而且,所述凹陷1221是在所述保温层122上与所述变温侧板121相对的侧面设置的,即所述保温层122在厚度方向上并未被完全贯通,还是保留了一定厚度。从而使得所述变温间室30与所述冷冻间室20之间始终具有所述保温层122进行温度的隔离。确保所述变温间室30设置在所述冷冻间室20旁时能够精准进行温度调控。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变温侧板121上的变温风道124出口可以是多个,且多个变温风道124的出口在所述变温侧板121上间隔分布。使得所述变温风道124中的冷风能够更加均匀的扩散到所述变温间室30中。保障所述变温间室30中各个地方温度的均匀性。
当然,在所述变温风道124的出口为多个时,每个所述变温风道124的出口均与所述变温风道124导通。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变温风道124的出口位于所述变温风道124的入口的上方。这里所述的上方,是指当所述隔板12与所述背板11对接后,所述隔板12和背板11均按照如图1所示角度纵向设置后,所述变温风道124入口的上方。而所述变温风道124的入口需要与对接口1132连通,则优选的,所述背板11上对接口1132的设置位置高度与所述隔板12上变温风道124入口的设置位置高度一致,连通密封性较高。基于冷风在进入所述变温间室30后主要向下沉,为了使得所述变温间室30中温度均匀性较高。如图4所示,将所述变温风道124的入口设置在所述变温风道124的出口的上方。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变温风道124包括相互连通的汇总输入段1241和输出段1242,所述汇总输入段1241与所述输出段1242之间呈夹角设置。所述凹陷1221的底壁上设有导流凸起18,所述导流凸起18位于所述汇总输入段1241与所述输出段1242交界处。对所述汇总输入段1241中的冷风进行导向作用,使其更加流畅的进入所述输出段1242,减小冷风在所述变温风道124中流通时的阻力。
进一步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汇总输入段1241沿所述隔板12的横向设置,所述输出段1242沿所述隔板12的纵向设置。
可选地,所述汇总输入段1241与所述输出段1242之间的设置角度也可以是其他值。
但是,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当所述变温风道124的出口为多个,多个变温风道124的出口在所述隔板12的纵向上间隔设置,以使得所述变温间室30中温度的均匀性更佳时。纵向设置的所述输出段1242将使得各个变温风道124的出口均能够与所述输出段1242连通。
而此时,如图3至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出段1242与所述汇总输入段1241连通的位置为交叉位,所述输出段1242中位于所述交叉位以上的部分为第一段,所述输出段1242中位于所述交叉位以下的部分为第二段。所述导流凸起18上朝向所述汇总输入段1241与所述第一段转角的侧面为弧形导流面181。
所述导流凸起18设置在所述第一段、第二端和汇总输入段1241的交界处。且为了优先将冷风导入纵向排布的各个变温风道124出口中位于较上方的出口,将所述导流凸起18上朝向所述汇总输入段1241与所述第一段转角的侧面为弧形导流面181。当所述第一段中的冷风来不及排出时则可以向下流动,从下方的变温风道124出口排入变温间室30中。当然所述汇总输入段1241中的冷风也可以直接经过所述导流凸起18下方流入所述第二段。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8所示,可以在所述背板11的第二部分112上设置变温回风口1134,使得所述变温间室30中进行制冷后的气体能够从所述变温回风口1134排出,实现所述变温间室30内气体的流通。
进一步具体地,如图6至图9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板11包括依次层叠的内板113、隔热层114和外板115。所述外板115上设有凹槽1151,用于与所述内板113形成所述总风道1111。所述总风道1111的入口设置在所述外板115上,所述冷冻出口1131设置在所述内板113上,所述对接口1132设置在所述内板113上。
如图2所示,蒸发器输出的冷风首先从所述外板115上的总风道1111入口进入所述凹槽1151中,然后一部分如图1和图6所示穿过所述隔热层114后从所述内板113上的冷冻出口1131排入冷冻间室20,一部分如图2所示穿过所述隔热层114后,通过所述对接口1132进入所述变温风道124。
所述背板11中的隔热层114也对所述变温间室30和冷冻间室20起到了一定的隔热效果。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6和图7所示,所述内板113上设有冷冻回风口1133和变温回风口1134。所述冷冻回风口1133位于所述第一部分111上,所述变温回风口1134位于所述第二部分112上。所述内板113上设有回风凹槽1135,所述冷冻回风口1133和所述变温回风口1134均与所述回风凹槽1135连通。
所述变温间室30中从所述变温回风口1134进入所述回风凹槽1135中的冷风与所述冷冻回风口1133进入所述回风凹槽1135中的冷风汇合后排出所述回风凹槽1135,实现气体在所述冷冻间室20与蒸发器之间的循环,以及气体在所述变温间室30与蒸发器之间的循环流通。
进一步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隔热层114为隔热海绵,所述总风道1111中的冷风能够穿过所述隔热海绵分别进入所述冷冻间室20和变温间室30。如图2所示,所述总风道1111的入口处设有风扇19,用于为所述总风道1111中冷风的流动提供动力。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冰箱10还包括侧板框架13、冷藏背板14和中层隔板15。所述冷藏背板14对接在所述背板11的上方形成总背板16,所述侧板框架13沿所述总背板16的边缘围设,所述中层隔板15设置在所述冷藏背板14与所述背板11对接的位置,在所述中层隔板15的上方形成冷藏间室40,所述总风道1111的冷藏出口与所述冷藏间室40连通。实现单制冷系统对冷冻间室20、冷藏间室40和变温间室30的同时制冷。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冰箱,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和隔板,所述隔板对接在所述背板的内侧面,将所述背板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用于形成冷冻间室,所述第二部分用于形成变温间室,所述第一部分中设有总风道,所述总风道的入口能够与冰箱的蒸发器连通,所述总风道的冷冻出口与所述冷冻间室导通,所述背板上与所述隔板对接的位置为对接部,所述总风道的对接口设置在所述对接部,所述隔板中设有变温风道,所述变温风道内设有风门,所述变温风道的入口与所述对接口连通,所述变温风道的出口与所述变温间室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设置在所述变温风道的入口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包括保温层,所述变温风道设置在所述保温层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还包括冷冻侧板和变温侧板,所述保温层层叠在所述冷冻侧板和所述变温侧板之间,用于形成所述冷冻间室的为所述冷冻侧板,用于形成所述变温间室的为所述变温侧板,所述保温层上与所述变温侧板相对的侧面设有凹陷,用于与所述变温侧板形成所述变温风道,所述变温风道的出口设置在所述变温侧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温风道的出口位于所述变温风道的入口的上方,所述变温风道包括相互连通的汇总输入段和输出段,所述汇总输入段与所述输出段之间呈夹角设置,所述凹陷的底壁上设有导流凸起,所述导流凸起位于所述汇总输入段与所述输出段交界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总输入段沿所述隔板的横向设置,所述输出段沿所述隔板的纵向设置,所述变温风道的出口为多个,多个变温风道的出口在所述隔板的纵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变温风道的各个出口均与所述输出段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段与所述汇总输入段连通的位置为交叉位,所述输出段中位于所述交叉位以上的部分为第一段,所述输出段中位于所述交叉位以下的部分为第二段,所述导流凸起上朝向所述汇总输入段与所述第一段转角的侧面为弧形导流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包括依次层叠的内板、隔热层和外板,所述外板上设有凹槽,用于与所述内板形成所述总风道,所述总风道的入口设置在所述外板上,所述冷冻出口设置在所述内板上,所述对接口设置在所述内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上设有冷冻回风口和变温回风口,所述冷冻回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上,所述变温回风口位于所述第二部分上,所述内板上设有回风凹槽,所述冷冻回风口和所述变温回风口均与所述回风凹槽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为隔热海绵,所述总风道的入口处设有风扇。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板框架、冷藏背板和中层隔板,所述冷藏背板对接在所述背板的上方形成总背板,所述侧板框架沿所述总背板的边缘围设,所述中层隔板设置在所述冷藏背板与所述背板对接的位置,在所述中层隔板的上方形成冷藏间室,所述总风道的冷藏出口与所述冷藏间室连通。
CN201922371470.XU 2019-12-24 2019-12-24 冰箱 Active CN2114764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71470.XU CN211476430U (zh) 2019-12-24 2019-12-24 冰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71470.XU CN211476430U (zh) 2019-12-24 2019-12-24 冰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76430U true CN211476430U (zh) 2020-09-11

Family

ID=72373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71470.XU Active CN211476430U (zh) 2019-12-24 2019-12-24 冰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764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227472U (zh) 一种对开三门冰箱的风路系统
EP3290829B1 (en) Refrigerator
KR20170028358A (ko) 풍냉식 전기 냉장고
EP2899481A1 (en) Refrigerator
CN110966826A (zh) 冰箱
CN106969568A (zh) 一种可精确控温的冰箱
CN104697269A (zh) 一种冰箱
CN204115344U (zh) 用于风冷式冰箱的风道装置以及风冷式冰箱
CN210861922U (zh) 储物结构及冰箱
US10160543B2 (en) Active cooling panel for a vehicle galley
CN211476430U (zh) 冰箱
CN204718237U (zh) 一种可调变温区容积的风冷冰箱
CN111609619A (zh) 回风口形成于箱体两侧壁的冰箱
CN103115465B (zh) 一种冰箱的整体式风道系统
CN110686455A (zh) 储物结构及冰箱
CN111678286B (zh) 冰箱及冰箱的速冻方法
CN213955727U (zh) 冰箱
CN220250396U (zh) 冷藏设备
CN203083241U (zh) 一种冰箱的整体式风道系统
JPH10103844A (ja) 冷蔵室用ダクト
CN219199661U (zh) 用于冰箱的变温风道组件及冰箱
CN110608568A (zh) 风冷装置、冰箱及冰箱控制方法
CN211926246U (zh) 一种冰箱多温区送回风循环系统
CN219346916U (zh) 冷藏冷冻装置
CN219693656U (zh) 用于冰箱的风道组件及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