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46916U - 冷藏冷冻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藏冷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46916U
CN219346916U CN202223308811.7U CN202223308811U CN219346916U CN 219346916 U CN219346916 U CN 219346916U CN 202223308811 U CN202223308811 U CN 202223308811U CN 219346916 U CN219346916 U CN 2193469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artment
refrigerating
air
return air
freez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0881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山山
陈建全
王常志
刘建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0881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469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469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469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藏冷冻装置,其包括:箱体,其内限定有用于储存物品的冷冻间室、冷藏间室、小变温间室和全变温间室、以及用于对流经其的气流进行冷却的第一冷却室和第二冷却室;冷冻间室位于箱体横向上的第一侧,冷藏间室、小变温间室和全变温间室在箱体横向上的第二侧从上往下依次排列;冷冻间室和冷藏间室均由经第一冷却室冷却的第一气流提供冷量,小变温间室和全变温间室均由经第二冷却室冷却的第二气流提供冷量;且冷藏间室和小变温间室内的回风气流通过同一个回风管分别返回第一冷却室和第二冷却室,减少了回风管的数量和回风管占用的空间,简化了工艺,降低了成本。

Description

冷藏冷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藏冷冻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冷藏冷冻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主要利用冰箱来储存、保鲜物品。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冰箱主要有传统的两门冰箱、T型冰箱、法式冰箱、对开门冰箱等等。现有冰箱的储物间室数量有限,无法对各种类型的食材进行精准的分区储存,无法满足用户多方面的使用需求。为此,为了满足用户精准的分区储存需求,申请人特别设计了一种具有冷藏、冷冻、小变温、全变温等多个间室的冰箱。其中,冷藏间室及小变温间室需单独设置回风管路,既占用空间又增加成本及工时,不利于用户体验及制造工艺,同时会牺牲蒸发器占用空间导致性能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具有多间室、且回风管占用空间小、成本较低的冷藏冷冻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避免间室内出现凝露结霜现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藏冷冻装置,其包括:
箱体,其内限定有用于储存物品的冷冻间室、冷藏间室、小变温间室和全变温间室、以及用于对流经其的气流进行冷却的第一冷却室和第二冷却室;
所述冷冻间室位于所述箱体横向上的第一侧,所述冷藏间室、所述小变温间室和所述全变温间室在所述箱体横向上的第二侧从上往下依次排列;
所述冷冻间室和所述冷藏间室均由经所述第一冷却室冷却的第一气流提供冷量,所述小变温间室和所述全变温间室均由经所述第二冷却室冷却的第二气流提供冷量;且
所述冷藏间室和所述小变温间室内的回风气流通过同一个回风管分别返回所述第一冷却室和所述第二冷却室。
可选地,所述回风管内设有回风挡板,所述回风挡板具有导通所述回风管和所述第一冷却室并阻断所述回风管和所述第二冷却室的第一状态、以及阻断所述回风管和所述第一冷却室并导通所述回风管和所述第二冷却室的第二状态;其中
当所述冷藏间室处于制冷状态、且所述小变温间室处于非制冷状态时,所述回风挡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且
当所述冷藏间室处于非制冷状态、且所述小变温间室处于制冷状态时,所述回风挡板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可选地,所述回风挡板还具有导通所述回风管和所述第一冷却室并导通所述回风管和所述第二冷却室的第三状态;其中
当所述冷藏间室和所述小变温间室均需要制冷、且所述小变温间室的设定温度大于零时,所述回风挡板处于所述第三状态;
当所述冷藏间室和所述小变温间室均需要制冷、且所述小变温间室的设定温度小于等于零时,所述回风挡板交替地处于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
可选地,所述回风管具有主管段、由所述主管段的底部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冷却室和所述第二冷却室的第一分支管段和第二分支管段;其中
所述回风挡板设置于所述主管段、所述第一分支管段和所述第二分支管段的交汇处。
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却室内设有横向放置的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二冷却室内设有横向放置的第二蒸发器;且
所述第一分支管段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冷却室连通的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比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前端更加靠前;所述第二分支管段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冷却室连通的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比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前端更加靠前。
可选地,所述冷藏冷冻装置还包括:
冷冻风道组件,设置于所述冷冻间室的后侧,用于输送所述第一冷却室产生的所述第一气流;
冷藏送风管,连接在所述冷冻风道组件和所述冷藏间室之间,以用于将所述冷冻风道组件内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气流输送至所述冷藏间室;以及
冷藏风门,设置于所述冷藏送风管内,以选择性地导通或阻断所述冷藏送风管。
可选地,所述冷冻风道组件的前侧开设有多个冷冻送风口,且所述冷冻风道组件内部设有处在所述多个冷冻送风口上游侧的冷冻风门;且
所述冷藏送风管与所述冷冻风道组件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冷冻风门的上游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却室位于所述冷冻间室的下方,所述第二冷却室位于所述全变温间室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一冷却室横向相邻;其中
所述回风管设置于所述箱体横向上的中部位置处的保温发泡层内。
可选地,所述回风管具有主管段、连接在所述主管段和所述第一冷却室之间的第一分支管段、以及连接在所述主管段和所述第二冷却室之间的第二分支管段;
所述主管段在所述冷藏间室和所述小变温间室的邻近所述冷冻间室一侧的后方向下延伸至所述箱体的下部后再向前延伸至所述箱体的前部,所述第一分支管段和所述第二分支管段由所述主管段的前端分别向所述箱体的横向两侧延伸。
可选地,所述冷藏间室的邻近所述冷冻间室一侧的底部后侧设有冷藏回风口,所述小变温间室的邻近所述冷冻间室一侧的底部后侧设有小变温回风口;且
所述冷藏回风口和所述小变温回风口均与所述主管段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却室位于所述冷冻间室的下方,所述第二冷却室位于所述全变温间室的下方;且
所述冷冻间室内的回风气流通过位于其底部前侧的第一回风口返回所述第一冷却室,所述全变温间室内的回风气流通过位于其底部前侧的第二回风口返回所述第二冷却室。
本实用新型的冷藏冷冻装置具有位于其箱体横向上第一侧的冷冻间室、位于箱体横向上第二侧的冷藏间室、小变温间室和冷冻间室,每个储物间室的温度均可以独立地设定和调节,便于用户将不同类型的食材精确地分区储存。多个储物间室不同的布置位置使得不同储物间室具有不同大小的储物空间,便于用户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地分区储存。
更重要的是,冷藏间室和冷冻间室均由第一冷却室制冷、小变温间室和全变温间室均由第二冷却室制冷,虽然冷藏间室和小变温间室的回风分别返回第一冷却室和第二冷却室,但二者仍然可以通过同一个回风管进行回风,减少了回风管的数量和回风管占用的空间,简化了工艺,降低了成本。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特别地在回风管内设置回风挡板,回风挡板具有通回风管和第一冷却室并阻断回风管和第二冷却室的第一状态以及导通回风管和第二冷却室、且阻断回风管和第一冷却室的第二状态。当冷藏间室处于制冷状态、小变温间室处于非制冷状态时,回风挡板处于第一状态,此时,回风管内的气流来自于冷藏间室,且回风管内的气流仅流向第一冷却室,而不会流向第二冷却室和小变温间室,实现了冷藏间室的正常回风,避免了冷藏间室内的回风气流对第二冷却室、小变温间室和第二变温间室产生影响。当小变温间室处于制冷状态、冷藏间室处于非制冷状态时,回风挡板处于第二状态,此时,回风管内的气流来自于小变温间室,且回风管内的气流仅流向第二冷却室,而不会流向第一冷却室、冷藏间室和冷冻间室,实现了小变温间室的正常回风,避免了小变温间室内的回风气流对第一冷却室、冷藏间室和冷冻间室产生影响。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回风管内设置回风挡板,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冷藏间室和小变温间室采用同一个回风管朝向不同的冷却室回风导致冷藏间室、小变温间室以及两个冷却室之间产生串风问题,从而避免冷藏间室和小变温间室内的温度产生较大波动,且冷藏间室、冷冻间室、小变温间室和全变温间室内均不易产生凝露或结冰结霜现象。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示意性正向视图;
图2、图3和图4均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示意性俯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首先提供一种冷藏冷冻装置的控制方法,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示意性正向视图,图2、图3和图4均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示意性俯向视图。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冷藏冷冻装置1包括箱体10,箱体10内限定有用于储存物品的冷冻间室11、冷藏间室12、小变温间室13和全变温间室14、以及用于对流经其的气流进行冷却的第一冷却室151和第二冷却室152。
具体地,冷冻间室11可具有冷冻储物环境,其内的温度通常可设定在-25~-18℃之间。冷藏间室12可具有冷藏储物环境,其内的温度通常可设定在0~8℃之间。小变温间室13和全变温间室14可选择性地具有冷冻储物环境或冷藏储物环境。小变温间室13和全变温间室14内的温度通常可设定在-25~8℃之间,也即是,小变温间室13和全变温间室14均可设置成冷藏状态,也可以设置成冷冻状态。
进一步地,冷冻间室11位于箱体10横向上的第一侧,冷藏间室12、小变温间室13和全变温间室14在箱体10横向上的第二侧从上往下依次排列。
本实用新型将箱体10的内部空间分成温度范围不同的四个储物间室,每个储物间室的温度均可以独立地设定和调节,便于用户将不同类型的食材精确地分区储存。多个储物间室不同的布置位置使得不同储物间室具有不同大小的储物空间,便于用户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地分区储存。
在一些实施例中,全变温间室14的可调温度区间宽于小变温间室13的可调温度区间。具体地,全变温间室14的可调温度区间例如可以为-25~8℃,小变温间室13的可调温度区间例如可以为-5~8℃。即全变温间室14可实现从冷藏到冷冻的状态改变,小变温间室13可实现从冷藏到软冷冻的状态改变。小变温间室13所需要的冷量少于全变温间室14所需要的冷量。
由于全变温间室14的可调温度区间宽于小变温间室13的可调温度区间,即全变温间室14的可设定温度更低,需求冷量更多。为此,本实用新型将冷藏间室12、小变温间室13和全变温间室14设置成在箱体10的第二侧从上往下依次排列,即小变温间室13和全变温间室14距离第二冷却室152越来越近,便于向小变温间室13和全变温间室14输送逐渐增多的冷量,从而实现各间室的温度精准控制,间室布局更加合理。
进一步地,冷冻间室11和冷藏间室12均由经第一冷却室151冷却的第一气流提供冷量,小变温间室13和全变温间室14均由经第二冷却室152冷却的第二气流提供冷量。其中,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均为经过蒸发器换热后的温度较低的冷却气流。
本实用新型将冷冻间室11独立设置在箱体10的第一侧,其储物空间较大,温度要求较低,冷量需求较大;冷藏间室12的设定温度较高,需要冷量较少。为此,将冷冻间室11冷冻间室11独立设置在箱体10的第一侧,并由第一冷却室151直接供冷可以满足其较大的冷量需求;将冷藏间室12设置在箱体10第二侧的最上方,利用冷冻间室11的风道内的较少冷量即可满足制冷需求,设计更加合理。小变温间室13和全变温间室14均可以在冷冻状态和冷藏状态之间切换,当二者均处于冷冻状态时的冷量需求也比较大。因此,这两个间室通过第二冷却室152冷却的第二气流集中供冷,既满足了各间室对温度的需求,又尽可能地减少了冷却室的数量。
特别地,冷藏间室12和小变温间室13内的回风气流通过同一个回风管20分别返回第一冷却室151和第二冷却室152。也就是说,虽然冷藏间室12和小变温间室13的回风分别返回第一冷却室151和第二冷却室152,但二者仍然可以通过同一个回风管20进行回风,减少了回风管的数量和回风管占用的空间,简化了工艺,降低了成本。
申请人认识到,冷藏间室12和小变温间室13内的回风气流需要分别返回不同的冷却室,然而,冷藏间室12和小变温间室13的回风气流均在同一个回风管内流动,可能存在串风、混风等问题。
为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回风管20内设有回风挡板21,回风挡板21具有导通回风管20和第一冷却室151并阻断回风管20和第二冷却室152的第一状态(参见图2)、以及阻断回风管20和第一冷却室151并导通回风管20和第二冷却室152的第二状态(参见图3)。
当冷藏间室12处于制冷状态、且小变温间室13处于非制冷状态时,回风挡板21处于第一状态。此时,回风管20内的气流来自于冷藏间室12,且回风管20内的气流仅流向第一冷却室151,而不会流向第二冷却室152、小变温间室13和全变温间室14,实现了冷藏间室12的正常回风,避免了冷藏间室12内的回风气流对第二冷却室152、小变温间室13和第二变温间室14产生影响。
当冷藏间室12处于非制冷状态、且小变温间室13处于制冷状态时,回风挡板21处于第二状态。此时,回风管20内的气流来自于小变温间室13,且回风管20内的气流仅流向第二冷却室152,而不会流向第一冷却室151、冷藏间室12和冷冻间室11,实现了小变温间室13的正常回风,避免了小变温间室13内的回风气流对第一冷却室151、冷藏间室12和冷冻间室11产生影响。
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回风管20内设置回风挡板21,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冷藏间室12和小变温间室13采用同一个回风管20朝向不同的冷却室回风导致冷藏间室12、小变温间室13、全变温间室14以及两个冷却室之间产生串风问题,从而避免冷藏间室12、小变温间室13、全变温间室14内的温度产生较大波动,且冷冻间室11、冷藏间室12、小变温间室13、全变温间室14内均不易产生凝露或结冰结霜现象。
实用新型人认识到,在冷藏间室12和小变温间室13均需要制冷时,冷藏间室12和第一冷却室151之间、以及小变温间室13和第二冷却室152之间均需要进行气流循环。若小变温间室13的设定温度大于零,即小变温间室13设置为冷藏挡位时,其内的温度与冷藏间室12的温度接近,因此,两个间室的回风气流温度也比较接近,即使存在串风现象也不会影响两个间室的制冷效果。若小变温间室13的设定温度小于零,即小变温间室13设置为冷冻挡位时,其内的温度与冷藏间室12的温度相差较大,因此,两个间室的回风气流温度相差也比较大,如果出现串风现象将会对两个间室的制冷效果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
为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回风挡板21还具有导通回风管20和第一冷却室151并导通回风管20和第二冷却室152的第三状态(参见图4)。
当冷藏间室12和小变温间室13均需要制冷、且小变温间室13的设定温度大于零时,回风挡板21处于第三状态。此时,回风管20和两个冷却室同时导通,冷藏间室12和小变温间室13的回风气流在回风管20内混合,并在回风管20的下游侧分成两个分支分别流入两个冷却室,实现了两个间室的正常回风,确保了两个间室都具有较好的制冷效果和较高的制冷效率。
当冷藏间室12和小变温间室13均需要制冷、且小变温间室13的设定温度小于等于零时,回风挡板21交替地处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也即是,交替地允许冷藏间室12和小变温间室13进行回风,每个间室单独制冷时的回风气流均不会倒灌另一个间室对应的冷却室,不会出现串风现象,因此,两个间室内不会因此产生凝露或结霜结冰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回风管20具有主管段22、由主管段22的底部分别延伸至第一冷却室151和第二冷却室152的第一分支管段23和第二分支管段24。回风挡板21设置于主管段22、第一分支管段23和第二分支管段24的交汇处。由此,当回风挡板21处于第一状态时,回风挡板21可以转动至右侧,阻断主管段22和第二分支管段24之间的连通即可;当回风挡板21处于第二状态时,回风挡板21可以转动至左侧,阻断主管段22和第一分支管段23之间的连通即可;当回风挡板21处于第三状态时,回风挡板21可以转动至竖直位置,从而允许主管段22同时与第一分支管段23和第二分支管段24连通。
可见,本实用新型将回风挡板21设置于主管段22、第一分支管段23和第二分支管段24的交汇处,便于通过简单的位置切换即可实现回风挡板21的状态切换,简化了回风挡板21的结构和状态切换过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却室151内设有横向放置的第一蒸发器31,第二冷却室152内设有横向放置的第二蒸发器32。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横置可以在有限的前后空间内尽可能地增大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的尺寸,从而提高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的换热能力。
进一步地,第一分支管段23具有用于与第一冷却室151连通的第一出风口231,第一出风口231比第一蒸发器31的前端更加靠前,以使得从第一出风口231流入第一冷却室151的回风气流吹向第一蒸发器31的前侧,并从前往后地流经整个第一蒸发器31,从而与第一蒸发器31进行充分换热。
进一步地,第二分支管段24具有用于与第二冷却室152连通的第二出风口241,第二出风口241比第二蒸发器32的前端更加靠前,以使得从第二出风口241流入第二冷却室152的回风气流吹向第二蒸发器32的前侧,并从前往后地流经整个第二蒸发器32,从而与第二蒸发器32进行充分换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藏冷冻装置1还包括冷冻风道组件51、冷藏送风管52和冷藏风门62。冷冻风道组件51设置于冷冻间室11的后侧,用于输送第一冷却室151产生的第一气流。冷藏送风管52连接在冷冻风道组件51和冷藏间室12之间,以用于将冷冻风道组件51内的至少部分第一气流输送至冷藏间室12。冷藏风门62设置于冷藏送风管52内,以选择性地导通或阻断冷藏送风管52。
具体地,由于冷藏间室12处在箱体10的最上方,距离第一冷却室151较远,并且,冷藏间室12所需冷量较少,因此,只需要在冷冻风道组件51和冷藏间室12之间设置较短的冷藏送风管52即可将第一冷却室151冷却的第一气流送入冷藏间室12,不需要直接在第一冷却室151和冷藏间室12之间设置较长的冷藏风道,简化了风道结构,减少了风道占用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冻风道组件51的前侧开设有多个冷冻送风口511,且冷冻风道组件51内部设有处在多个冷冻送风口511上游侧的冷冻风门61,以通过冷冻风门61控制第一气流选择性地流向冷冻送风口511,从而选择性地对冷冻间室11进行制冷。
进一步地,冷藏送风管52与冷冻风道组件51的连接位置位于冷冻风门61的上游侧。也即是,冷藏送风管52始终通过冷冻风道组件51的上游区段与第一冷却室151连通,冷冻风门61的打开与否并不影响冷藏间室12的送风。由此,在冷藏间室12需要制冷、冷冻间室11不需要制冷时,可以启动第一冷却室151内的第一送风风机41,并将冷冻风门61关闭,从而允许第一气流通过冷冻风道组件51和冷藏送风管52流入冷藏间室12、并阻止第一气流经冷冻送风口511流入冷冻间室11内,避免了对冷冻间室11内的温度产生不利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却室151位于冷冻间室11的下方,第二冷却室152位于全变温间室14的下方,并与第一冷却室151横向相邻。也即是,也即是,第一冷却室151和第二冷却室152均底置在箱体10的底部,不会占用箱体10后侧的空间,增大了各储物间室进深方向上的空间。
进一步地,回风管20设置于箱体10横向上的中部位置处的保温发泡层内,不占用箱体10内胆的内部空间,进一步提高了冷藏冷冻装置1的容积率。并且,发泡保温层具有保温隔热功能,回风管20内流动的回风气流的温度不会散发至内胆内部,因此不会影响各储物间室的制冷效果和制冷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回风管20具有主管段22、连接在主管段22和第一冷却室151之间的第一分支管段23、以及连接在主管段22和第二冷却室152之间的第二分支管段24。主管段22在冷藏间室12和小变温间室13的邻近冷冻间室11一侧的后方向下延伸至箱体10的下部后再向前延伸至箱体10的前部,第一分支管段23和第二分支管段24由主管段22的前端分别向箱体10的横向两侧延伸。由此,尽可能地缩短了第一分支管段23和第二分支管段24的长度,减少了其占用的保温发泡层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藏间室12的邻近冷冻间室11一侧的底部后侧设有冷藏回风口121,小变温间室13的邻近冷冻间室11一侧的底部后侧设有小变温回风口131。进一步地,冷藏回风口121和小变温回风口131均与主管段22连通,以尽可能地缩短冷藏回风口121与回风管20之间的连接长度、以及小变温回风口131与回风管20之间的连接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却室151位于冷冻间室11的下方,第二冷却室152位于全变温间室14的下方。冷冻间室11内的回风气流通过位于其底部前侧的第一回风口111返回第一冷却室151,全变温间室14内的回风气流通过位于其底部前侧的第二回风口141返回第二冷却室152。
由于冷冻间室11相邻地设置在第一冷却室151的上方,全变温间室14相邻地设置在第二冷却室152的上方,因此,冷冻间室11的回风可直接通过其底部前侧的回风口返回第一冷却室151,全变温间室14内的回风气流可直接通过其底部前侧的回风口返回第二冷却室152,不需要为冷冻间室11和全变温间室14单独设置回风通道,简化了风道结构,减少了风道结构占用的空间,进一步提高了冷藏冷冻装置1的容积率。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上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该一部分实施例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基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其它所有实施例,仍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顶部”“底部”、“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冷藏冷冻装置1的实际使用状态而言的,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进一步,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1)

1.一种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其内限定有用于储存物品的冷冻间室、冷藏间室、小变温间室和全变温间室、以及用于对流经其的气流进行冷却的第一冷却室和第二冷却室;
所述冷冻间室位于所述箱体横向上的第一侧,所述冷藏间室、所述小变温间室和所述全变温间室在所述箱体横向上的第二侧从上往下依次排列;
所述冷冻间室和所述冷藏间室均由经所述第一冷却室冷却的第一气流提供冷量,所述小变温间室和所述全变温间室均由经所述第二冷却室冷却的第二气流提供冷量;且
所述冷藏间室和所述小变温间室内的回风气流通过同一个回风管分别返回所述第一冷却室和所述第二冷却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风管内设有回风挡板,所述回风挡板具有导通所述回风管和所述第一冷却室并阻断所述回风管和所述第二冷却室的第一状态、以及阻断所述回风管和所述第一冷却室并导通所述回风管和所述第二冷却室的第二状态;其中
当所述冷藏间室处于制冷状态、且所述小变温间室处于非制冷状态时,所述回风挡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且
当所述冷藏间室处于非制冷状态、且所述小变温间室处于制冷状态时,所述回风挡板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风挡板还具有导通所述回风管和所述第一冷却室并导通所述回风管和所述第二冷却室的第三状态;其中
当所述冷藏间室和所述小变温间室均需要制冷、且所述小变温间室的设定温度大于零时,所述回风挡板处于所述第三状态;
当所述冷藏间室和所述小变温间室均需要制冷、且所述小变温间室的设定温度小于等于零时,所述回风挡板交替地处于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风管具有主管段、由所述主管段的底部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冷却室和所述第二冷却室的第一分支管段和第二分支管段;其中
所述回风挡板设置于所述主管段、所述第一分支管段和所述第二分支管段的交汇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室内设有横向放置的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二冷却室内设有横向放置的第二蒸发器;且
所述第一分支管段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冷却室连通的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比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前端更加靠前;所述第二分支管段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冷却室连通的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比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前端更加靠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冷冻风道组件,设置于所述冷冻间室的后侧,用于输送所述第一冷却室产生的所述第一气流;
冷藏送风管,连接在所述冷冻风道组件和所述冷藏间室之间,以用于将所述冷冻风道组件内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气流输送至所述冷藏间室;以及
冷藏风门,设置于所述冷藏送风管内,以选择性地导通或阻断所述冷藏送风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冻风道组件的前侧开设有多个冷冻送风口,且所述冷冻风道组件内部设有处在所述多个冷冻送风口上游侧的冷冻风门;且
所述冷藏送风管与所述冷冻风道组件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冷冻风门的上游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室位于所述冷冻间室的下方,所述第二冷却室位于所述全变温间室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一冷却室横向相邻;其中
所述回风管设置于所述箱体横向上的中部位置处的保温发泡层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风管具有主管段、连接在所述主管段和所述第一冷却室之间的第一分支管段、以及连接在所述主管段和所述第二冷却室之间的第二分支管段;
所述主管段在所述冷藏间室和所述小变温间室的邻近所述冷冻间室一侧的后方向下延伸至所述箱体的下部后再向前延伸至所述箱体的前部,所述第一分支管段和所述第二分支管段由所述主管段的前端分别向所述箱体的横向两侧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藏间室的邻近所述冷冻间室一侧的底部后侧设有冷藏回风口,所述小变温间室的邻近所述冷冻间室一侧的底部后侧设有小变温回风口;且
所述冷藏回风口和所述小变温回风口均与所述主管段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室位于所述冷冻间室的下方,所述第二冷却室位于所述全变温间室的下方;且
所述冷冻间室内的回风气流通过位于其底部前侧的第一回风口返回所述第一冷却室,所述全变温间室内的回风气流通过位于其底部前侧的第二回风口返回所述第二冷却室。
CN202223308811.7U 2022-12-09 2022-12-09 冷藏冷冻装置 Active CN2193469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08811.7U CN219346916U (zh) 2022-12-09 2022-12-09 冷藏冷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08811.7U CN219346916U (zh) 2022-12-09 2022-12-09 冷藏冷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46916U true CN219346916U (zh) 2023-07-14

Family

ID=87098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08811.7U Active CN219346916U (zh) 2022-12-09 2022-12-09 冷藏冷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469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88147B (zh) 冰箱
EP3637020B1 (en) Heat conduction unit and refrigerator including the same
CN211552175U (zh) 一种用于美式冰箱的单蒸发器三温区风路系统
KR20120022600A (ko) 냉장고
CN103339454B (zh) 冷藏库
CN209893747U (zh) 冰箱
CN113074491A (zh) 一种风冷冰箱
CN110567214A (zh) 冰箱
JP6405526B2 (ja) 冷蔵庫
CN219346916U (zh) 冷藏冷冻装置
CN210141733U (zh) 第一蒸发器位于冷冻内胆顶壁与冷冻室之间的冰箱
KR101637353B1 (ko) 냉장고
CN214537009U (zh) 冷藏冷冻装置
CN214537005U (zh) 冰箱
CN214537000U (zh) 冰箱
CN113465259B (zh) 制冷设备、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存储介质
CN210220351U (zh) 单系统冰箱
CN219037259U (zh) 冷藏冷冻装置
CN219199632U (zh) 冷藏冷冻装置
CN102317713B (zh) 冰箱
CN210220350U (zh) 单系统冰箱
CN217031739U (zh) 冰箱
CN219346915U (zh) 冷藏冷冻装置
CN219889884U (zh) 冷藏冷冻装置
CN219889921U (zh) 一种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