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42268U - 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42268U
CN211442268U CN201921981226.9U CN201921981226U CN211442268U CN 211442268 U CN211442268 U CN 211442268U CN 201921981226 U CN201921981226 U CN 201921981226U CN 211442268 U CN211442268 U CN 2114422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mble
arm
support
spring
front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8122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士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198122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422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422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422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包含有设置在车辆上的框架装置、设置在框架装置上并且设置为与框架装置呈四份之一圆周状态运动分布的摆动梁(1)、设置在摆动梁(1)与框架装置之间并且用于控制摆动梁(1)的处于状态的弹射装置,通过摆动梁(1)和框架装置,实现了与道路接触的制动臂,通过弹射装置,实现了对摆动梁(1)处于水平或竖直状态的控制,不再都是通过轮胎与道路摩擦产生制动力,因此增加汽车与道路摩擦力,提高了汽车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急制动锥锚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行驶途中如遇紧急意外,应各种原因造成制动失灵,屡见不鲜,例如:前轮爆胎、道路结冰、积雪路滑、雨水路滑、油污路滑、雾天急刹、长距离下陡坡都可能发生,因此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是一种重要的汽车部件,在现有的汽车的制动中,还都是通过轮胎与道路摩擦产生制动力,当轮胎与道路失去摩擦力,就会造成汽车失控而酿成重大事故,现有的还没有一种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从而增加汽车与道路摩擦力,保证汽车安全。
基于申请人于2019年10月15日的技术交底书和背景技术中现有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发明的申请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客体是一种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因此增加汽车与道路摩擦力,提高了汽车安全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有设置在车辆上的框架装置、设置在框架装置上并且设置为与框架装置呈四份之一圆周状态运动分布的摆动梁、设置在摆动梁与框架装置之间并且用于控制摆动梁的处于状态的弹射装置。
由于设计了摆动梁、框架装置和弹射装置,通过摆动梁和框架装置,实现了与道路接触的制动臂,通过弹射装置,实现了对摆动梁处于水平或竖直状态的控制,不再都是通过轮胎与道路摩擦产生制动力,因此增加汽车与道路摩擦力,提高了汽车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增加车辆与道路的制动点的方式把摆动梁、框架装置和弹射装置相互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在车辆上增加与道路接触的制动臂的方式把摆动梁与框架装置和弹射装置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框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阻力轴、吊耳座、转轴、第一前支撑拉臂和第二前支撑拉臂或支座和侧板。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弹射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筒壳、弹簧、顶针和电磁磁力块。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摆动梁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底座和摩擦板。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摆动梁上,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摩擦柱。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在阻力轴上分别设置有吊耳座、第一前支撑拉臂和第二前支撑拉臂,在第一前支撑拉臂和第二前支撑拉臂之间设置有转轴和筒壳并且在筒壳与转轴之间分别设置有顶针,在顶针与筒壳之间设置有弹簧并且在顶针与第一前支撑拉臂之间、顶针与第二前支撑拉臂之间分别设置有电磁磁力块,在转轴上设置有底座并且在底座上设置有摩擦板。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阻力轴设置为矩形管状体并且阻力轴的端头设置为与吊耳座联接,阻力轴的上端端面中间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前支撑拉臂和第二前支撑拉臂联接并且阻力轴的前侧面部设置为与摆动梁接触式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吊耳座设置为工字形架状体并且吊耳座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阻力轴联接,吊耳座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通过螺栓螺母与载货汽车车架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第一前支撑拉臂和第二前支撑拉臂分别设置为矩形梁状体并且第一前支撑拉臂和第二前支撑拉臂设置为呈八字形分布,第一前支撑拉臂的下端头和第二前支撑拉臂的下端头分别设置为与阻力轴联接并且第一前支撑拉臂的上端头和第二前支撑拉臂的上端头分别设置为与载货汽车车架联接,在第一前支撑拉臂的中间部和第二前支撑拉臂的中间部分别设置有通孔体并且第一前支撑拉臂的通孔体和第二前支撑拉臂的通孔体分别设置为与转轴联接,第一前支撑拉臂的内侧面部和第二前支撑拉臂的内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筒壳和电磁磁力块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转轴设置为Ω字形杆状体并且转轴的端头与转轴的中间横部设置为呈间隔排列分布,转轴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前支撑拉臂和第二前支撑拉臂转动式联接并且转轴的竖部设置为与顶针接触式联接,转轴的中间横部设置为与摆动梁转动式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筒壳设置为圆形腔状体并且筒壳的后端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前支撑拉臂和第二前支撑拉臂联接,筒壳的前端部设置为与顶针滑动式联接并且筒壳的内壁设置为与弹簧接触式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弹簧设置为柱形弹簧并且弹簧设置为与顶针套接式联接,弹簧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筒壳联接并且弹簧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顶针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顶针设置为土字形杆状体并且顶针的前端杆部设置为与筒壳滑动式联接,顶针的前端杆部设置为与转轴接触式联接并且顶针的中间凸缘体设置为与弹簧接触式联接,顶针的后端凸缘体设置为与电磁磁力块相对应分布。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电磁磁力块设置为磁力耦合器并且电磁磁力块的壳体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前支撑拉臂和第二前支撑拉臂联接,电磁磁力块的磁力吸头设置为与顶针间断式联接并且电磁磁力块设置在筒壳中。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摆动梁设置为矩形管状体并且摆动梁的上端头设置为与转轴转动式联接,摆动梁的下端头设置为与底座沉入式联接并且摆动梁的下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底座联接,摆动梁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阻力轴间断接触式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底座的座部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弧形体并且在座部的上端端面部设置有容纳腔体,容纳腔体设置为与摆动梁联接并且容纳腔体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摆动梁联接,座部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摩擦板联接并且座部设置为凸字形块状体,容纳腔体设置为矩形盲孔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摩擦板设置为弧形片状体并且摩擦板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底座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摆动梁与阻力轴、吊耳座、转轴、第一前支撑拉臂和第二前支撑拉臂设置为按照后阻支撑的方式分布并且摆动梁、阻力轴、吊耳座、转轴、第一前支撑拉臂和第二前支撑拉臂与底座和摩擦板设置为按照随动摩擦的方式分布,摆动梁、阻力轴、吊耳座、转轴、第一前支撑拉臂和第二前支撑拉臂与筒壳、弹簧、顶针和电磁磁力块设置为按照缩回下落的方式分布,摆动梁的中心线、底座的中心线、摩擦板的中心线、阻力轴的中心线和转轴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筒壳的中心线、弹簧的中心线、顶针的中心线和电磁磁力块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支座设置在承用车的底端端面部,在支座上设置有侧板并且在侧板上分别设置有摆动梁和筒壳,在筒壳与摆动梁之间分别设置有顶针并且在顶针与筒壳之间设置有弹簧,在顶针与筒壳之间设置有电磁磁力块。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支座设置为L字形板状体并且支座的横部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承用车的底端端面部联接,支座的竖部内侧面部设置为与摆动梁接触式联接并且支座的侧面部设置为与侧板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侧板设置为三角形片状体并且侧板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支座联接,侧板设置为与筒壳联接并且侧板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摆动梁转动式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筒壳设置为圆形腔状体并且筒壳的侧面部设置为与侧板联接,筒壳的前端部设置为与顶针滑动式联接并且筒壳的内壁设置为与弹簧接触式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弹簧设置为柱形弹簧并且弹簧设置为与顶针套接式联接,弹簧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筒壳联接并且弹簧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顶针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顶针设置为土字形杆状体并且顶针的前端杆部设置为与筒壳滑动式联接,顶针的前端杆部设置为与摆动梁接触式联接并且顶针的中间凸缘体设置为与弹簧接触式联接,顶针的后端凸缘体设置为与电磁磁力块相对应分布。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电磁磁力块设置为磁力耦合器并且电磁磁力块的磁力吸头设置为与顶针间断式联接,电磁磁力块设置在筒壳中并且电磁磁力块的壳体设置为与筒壳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摆动梁设置为矩形管状体并且摆动梁的上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侧板转动式联接,摆动梁的下端头设置为与摩擦柱联接并且摆动梁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支座间断接触式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摩擦柱设置为石棉纤维柱状体并且摩擦柱的上端头设置为与摆动梁的下端端面部联接,摩擦柱设置为沿摆动梁的下端端面部间隔排列分布。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摆动梁与支座和侧板设置为按照后阻支撑的方式分布并且摆动梁、支座和侧板与摩擦柱设置为按照接触摩擦的方式分布,摆动梁、支座和侧板与筒壳、弹簧、顶针和电磁磁力块设置为按照缩回下落的方式分布。
在本技术方案中,增加车辆与道路的制动点的摆动梁、框架装置和弹射装置为重要技术特征,在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的示意图,
图4为筒壳4、弹簧5、顶针6和电磁磁力块7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摆动梁-1、底座-2、摩擦板-3、筒壳-4、弹簧-5、顶针-6、电磁磁力块-7、阻力轴-8、吊耳座-9、转轴-90、第一前支撑拉臂-91、第二前支撑拉臂-92、
座部-21、容纳腔体-22、支座-93、侧板-94、摩擦柱-95。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审查指南,对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应当理解为不配出一个或多 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另外,除非特别说明,在下 面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设备和材料均是市售可得的,如没有明确说明处理条件,请参考购 买的产品说明书或者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进。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摆动梁1、底座2、摩擦板3、筒壳4、弹簧5、顶针6、电磁磁力块7、阻力轴8、吊耳座9、转轴90、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并且在阻力轴8上分别设置有吊耳座9、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在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之间设置有转轴90和筒壳4并且在筒壳4与转轴90之间分别设置有顶针6,在顶针6与筒壳4之间设置有弹簧5并且在顶针6与第一前支撑拉臂91之间、顶针6与第二前支撑拉臂92之间分别设置有电磁磁力块7,在转轴90上设置有底座2并且在底座2上设置有摩擦板3。
在本实施例中,阻力轴8设置为矩形管状体并且阻力轴8的端头设置为与吊耳座9联接,阻力轴8的上端端面中间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联接并且阻力轴8的前侧面部设置为与摆动梁1接触式联接。
通过阻力轴8,形成了对摆动梁1、吊耳座9、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的支撑连接点,由阻力轴8,实现了与摆动梁1的连接,实现了与吊耳座9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一前支撑拉臂91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前支撑拉臂92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对摆动梁1产生阻挡作用力。
在本实施例中,吊耳座9设置为工字形架状体并且吊耳座9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阻力轴8联接,吊耳座9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通过螺栓螺母与载货汽车车架联接。
通过吊耳座9,形成了对阻力轴8的支撑连接点,由吊耳座9,实现了与阻力轴8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阻力轴8与载货汽车车架的中间连接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分别设置为矩形梁状体并且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设置为呈八字形分布,第一前支撑拉臂91的下端头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的下端头分别设置为与阻力轴8联接并且第一前支撑拉臂91的上端头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的上端头分别设置为与载货汽车车架联接,在第一前支撑拉臂91的中间部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的中间部分别设置有通孔体并且第一前支撑拉臂91的通孔体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的通孔体分别设置为与转轴90联接,第一前支撑拉臂91的内侧面部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的内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筒壳4和电磁磁力块7联接。
通过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形成了对筒壳4、电磁磁力块7、阻力轴8和转轴90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实现了与阻力轴8的连接,实现了与转轴90的连接,实现了与筒壳4的连接,实现了与电磁磁力块7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筒壳4、电磁磁力块7和转轴90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转轴90设置为Ω字形杆状体并且转轴90的端头与转轴90的中间横部设置为呈间隔排列分布,转轴90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转动式联接并且转轴90的竖部设置为与顶针6接触式联接,转轴90的中间横部设置为与摆动梁1转动式联接。
通过转轴90,形成了对摆动梁1、顶针6、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的支撑连接点,由转轴90,实现了与摆动梁1的连接,实现了与顶针6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一前支撑拉臂91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前支撑拉臂92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带动摆动梁1进行上下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筒壳4设置为圆形腔状体并且筒壳4的后端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联接,筒壳4的前端部设置为与顶针6滑动式联接并且筒壳4的内壁设置为与弹簧5接触式联接。
通过筒壳4,形成了对弹簧5、顶针6、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的支撑连接点,由筒壳4,实现了与弹簧5的连接,实现了与顶针6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一前支撑拉臂91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前支撑拉臂92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弹簧5和顶针6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弹簧5设置为柱形弹簧并且弹簧5设置为与顶针6套接式联接,弹簧5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筒壳4联接并且弹簧5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顶针6联接。
通过弹簧5,形成了对筒壳4和顶针6的支撑连接点,由弹簧5,实现了与筒壳4的连接,实现了与顶针6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顶针6的回位弹性蓄能。
在本实施例中,顶针6设置为土字形杆状体并且顶针6的前端杆部设置为与筒壳4滑动式联接,顶针6的前端杆部设置为与转轴90接触式联接并且顶针6的中间凸缘体设置为与弹簧5接触式联接,顶针6的后端凸缘体设置为与电磁磁力块7相对应分布。
通过顶针6,形成了对筒壳4、弹簧5、电磁磁力块7和转轴90的支撑连接点,由顶针6,实现了与筒壳4的连接,实现了与弹簧5的连接,实现了与电磁磁力块7的连接,实现了与转轴90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对转轴90进行定位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电磁磁力块7设置为磁力耦合器并且电磁磁力块7的壳体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联接,电磁磁力块7的磁力吸头设置为与顶针6间断式联接并且电磁磁力块7设置在筒壳4中。
通过电磁磁力块7,形成了对筒壳4、顶针6、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的支撑连接点,由电磁磁力块7,实现了与筒壳4的连接,实现了与顶针6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一前支撑拉臂91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前支撑拉臂92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带动顶针6在筒壳4中向后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摆动梁1设置为矩形管状体并且摆动梁1的上端头设置为与转轴90转动式联接,摆动梁1的下端头设置为与底座2沉入式联接并且摆动梁1的下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底座2联接,摆动梁1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阻力轴8间断接触式联接。
通过摆动梁1,形成了对底座2、阻力轴8和转轴90的支撑连接点,由摆动梁1,实现了与底座2的连接,实现了与转轴90的连接,实现了与阻力轴8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底座2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2的座部2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弧形体并且在座部2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有容纳腔体22,容纳腔体22设置为与摆动梁1联接并且容纳腔体22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摆动梁1联接,座部2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摩擦板3联接并且座部21设置为凸字形块状体,容纳腔体22设置为矩形盲孔体。
通过底座2,形成了对摆动梁1和摩擦板3的支撑连接点,由容纳腔体22,实现了与摆动梁1的连接,由座部21,实现了与摩擦板3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摩擦板3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摩擦板3设置为弧形片状体并且摩擦板3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底座2联接。
通过摩擦板3,形成了对底座2的支撑连接点,由摩擦板3,实现了与底座2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对道路摩擦产生制动力。
在本实施例中,摆动梁1与阻力轴8、吊耳座9、转轴90、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设置为按照后阻支撑的方式分布并且摆动梁1、阻力轴8、吊耳座9、转轴90、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与底座2和摩擦板3设置为按照随动摩擦的方式分布,摆动梁1、阻力轴8、吊耳座9、转轴90、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与筒壳4、弹簧5、顶针6和电磁磁力块7设置为按照缩回下落的方式分布,摆动梁1的中心线、底座2的中心线、摩擦板3的中心线、阻力轴8的中心线和转轴90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筒壳4的中心线、弹簧5的中心线、顶针6的中心线和电磁磁力块7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
当载货汽车行驶途中出现制动失灵时,操作人员使电磁磁力块7处于通电状态,电磁磁力块7的磁力吸头对顶针6产生磁性吸力,顶针6克服弹簧5的弹性蓄能向后移动,顶针6与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分离,转轴90在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上转动,摆动梁1在转轴90上转动,摆动梁1与阻力轴8接触,摆动梁1处于竖直状态,阻力轴8对摆动梁1产生向后转动阻挡作用力,在转轴90的作用下,摩擦板3与道路接触,摆动梁1在容纳腔体22中,座部21与摆动梁1进行摆动运动,由摆动梁1对载货汽车产生应急制动,当摆动梁1处于水平状态,操作人员使电磁磁力块7处于断电状态,电磁磁力块7的磁力吸头不再对顶针6产生磁性吸力,在弹簧5的弹性蓄能作用下,顶针6向前移动,顶针6与摆动梁1接触。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摆动梁1、筒壳4、弹簧5、顶针6、电磁磁力块7、支座93、侧板94和摩擦柱95并且支座93设置在承用车的底端端面部,在支座93上设置有侧板94并且在侧板94上分别设置有摆动梁1和筒壳4,在筒壳4与摆动梁1之间分别设置有顶针6并且在顶针6与筒壳4之间设置有弹簧5,在顶针6与筒壳4之间设置有电磁磁力块7。
在本实施例中,支座93设置为L字形板状体并且支座93的横部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承用车的底端端面部联接,支座93的竖部内侧面部设置为与摆动梁1接触式联接并且支座93的侧面部设置为与侧板94联接。
通过支座93,形成了对摆动梁1和侧板94的支撑连接点,由支座93,实现了与摆动梁1的连接,实现了与侧板94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对摆动梁1产生阻挡作用力。
在本实施例中,侧板94设置为三角形片状体并且侧板94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支座93联接,侧板94设置为与筒壳4联接并且侧板94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摆动梁1转动式联接。
通过侧板94,形成了对摆动梁1、筒壳4和支座93的支撑连接点,由侧板94,实现了与摆动梁1的连接,实现了与筒壳4的连接,实现了与支座93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摆动梁1和筒壳4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筒壳4设置为圆形腔状体并且筒壳4的侧面部设置为与侧板94联接,筒壳4的前端部设置为与顶针6滑动式联接并且筒壳4的内壁设置为与弹簧5接触式联接。
通过筒壳4,形成了对弹簧5、顶针6和侧板94的支撑连接点,由筒壳4,实现了与弹簧5的连接,实现了与顶针6的连接,实现了与侧板94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弹簧5和顶针6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弹簧5设置为柱形弹簧并且弹簧5设置为与顶针6套接式联接,弹簧5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筒壳4联接并且弹簧5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顶针6联接。
通过弹簧5,形成了对筒壳4和顶针6的支撑连接点,由弹簧5,实现了与筒壳4的连接,实现了与顶针6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顶针6的回位弹性蓄能。
在本实施例中,顶针6设置为土字形杆状体并且顶针6的前端杆部设置为与筒壳4滑动式联接,顶针6的前端杆部设置为与摆动梁1接触式联接并且顶针6的中间凸缘体设置为与弹簧5接触式联接,顶针6的后端凸缘体设置为与电磁磁力块7相对应分布。
通过顶针6,形成了对筒壳4、弹簧5、电磁磁力块7和摆动梁1的支撑连接点,由顶针6,实现了与筒壳4的连接,实现了与弹簧5的连接,实现了与电磁磁力块7的连接,实现了与摆动梁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对摆动梁1进行定位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电磁磁力块7设置为磁力耦合器并且电磁磁力块7的磁力吸头设置为与顶针6间断式联接,电磁磁力块7设置在筒壳4中并且电磁磁力块7的壳体设置为与筒壳4联接。
通过电磁磁力块7,形成了对筒壳4和顶针6的支撑连接点,由电磁磁力块7,实现了与筒壳4的连接,实现了与顶针6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带动顶针6在筒壳4中向后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摆动梁1设置为矩形管状体并且摆动梁1的上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侧板94转动式联接,摆动梁1的下端头设置为与摩擦柱95联接并且摆动梁1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支座93间断接触式联接。
通过摆动梁1,形成了对支座93、侧板94和摩擦柱95的支撑连接点,由摆动梁1,实现了与支座93的连接,实现了与侧板94的连接,实现了与摩擦柱95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摩擦柱95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摩擦柱95设置为石棉纤维柱状体并且摩擦柱95的上端头设置为与摆动梁1的下端端面部联接,摩擦柱95设置为沿摆动梁1的下端端面部间隔排列分布。
通过摩擦柱95,形成了对摆动梁1的支撑连接点,由摩擦柱95,实现了与摆动梁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对道路摩擦产生制动力。
在本实施例中,摆动梁1与支座93和侧板94设置为按照后阻支撑的方式分布并且摆动梁1、支座93和侧板94与摩擦柱95设置为按照接触摩擦的方式分布,摆动梁1、支座93和侧板94与筒壳4、弹簧5、顶针6和电磁磁力块7设置为按照缩回下落的方式分布。
当承用车行驶途中出现制动失灵时,操作人员使电磁磁力块7处于通电状态,电磁磁力块7的磁力吸头对顶针6产生磁性吸力,顶针6克服弹簧5的弹性蓄能向后移动,顶针6与摆动梁1分离,摆动梁1在侧板94上转动,摆动梁1与支座93的竖部接触,摆动梁1处于竖直状态,支座93对摆动梁1产生向后转动阻挡作用力,摩擦柱95与道路接触,由摆动梁1对承用车产生应急制动,当摆动梁1处于水平状态,操作人员使电磁磁力块7处于断电状态,电磁磁力块7的磁力吸头不再对顶针6产生磁性吸力,在弹簧5的弹性蓄能作用下,顶针6向前移动,顶针6与摆动梁1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按照增加车辆与道路的制动点的方式把摆动梁1、框架装置和弹射装置相互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按照在车辆上增加与道路接触的制动臂的方式把摆动梁1与框架装置和弹射装置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框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阻力轴8、吊耳座9、转轴90、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或支座93和侧板94。
在本实施例中,弹射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筒壳4、弹簧5、顶针6和电磁磁力块7。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摆动梁1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底座2和摩擦板3。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摆动梁1上,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摩擦柱95。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是以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特点:
1、由于设计了摆动梁1、框架装置和弹射装置,通过摆动梁1和框架装置,实现了与道路接触的制动臂,通过弹射装置,实现了对摆动梁1处于水平或竖直状态的控制,不再都是通过轮胎与道路摩擦产生制动力,因此增加汽车与道路摩擦力,提高了汽车安全性能。
2、由于设计了阻力轴8、吊耳座9、转轴90、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实现了阻挡支架。
3、由于设计了支座93和侧板94,实现了阻挡座。
4、由于设计了筒壳4、弹簧5、顶针6和电磁磁力块7,实现弹性蓄能弹射。
5、由于设计了底座2和摩擦板3,实现了随动摩擦制动。
6、由于设计了摩擦柱95,实现了接触摩擦制动。
7、由于设计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技术特征的单独和相互之间的集合的作用,通过试验表明,本实用新型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现有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至少为1.7倍,通过评估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
还有其它的与增加车辆与道路的制动点的摆动梁1、框架装置和弹射装置联接的技术特征都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之一,并且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满足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的要求,不再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都进行描述。
因此在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技术领域内,凡是包含有设置在车辆上的框架装置、设置在框架装置上并且设置为与框架装置呈四份之一圆周状态运动分布的摆动梁1、设置在摆动梁1与框架装置之间并且用于控制摆动梁1的处于状态的弹射装置的技术内容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设置在车辆上的框架装置、设置在框架装置上并且设置为与框架装置呈四份之一圆周状态运动分布的摆动梁(1)、设置在摆动梁(1)与框架装置之间并且用于控制摆动梁(1)的处于状态的弹射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其特征是:按照增加车辆与道路的制动点的方式把摆动梁(1)、框架装置和弹射装置相互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其特征是:按照在车辆上增加与道路接触的制动臂的方式把摆动梁(1)与框架装置和弹射装置联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其特征是:框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阻力轴(8)、吊耳座(9)、转轴(90)、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或支座(93)和侧板(94),
或,弹射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筒壳(4)、弹簧(5)、顶针(6)和电磁磁力块(7),
或,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摆动梁(1)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底座(2)和摩擦板(3),
或,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摆动梁(1)上,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摩擦柱(9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其特征是:在阻力轴(8)上分别设置有吊耳座(9)、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在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之间设置有转轴(90)和筒壳(4)并且在筒壳(4)与转轴(90)之间分别设置有顶针(6),在顶针(6)与筒壳(4)之间设置有弹簧(5)并且在顶针(6)与第一前支撑拉臂(91)之间、顶针(6)与第二前支撑拉臂(92)之间分别设置有电磁磁力块(7),在转轴(90)上设置有底座(2)并且在底座(2)上设置有摩擦板(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其特征是:阻力轴(8)设置为矩形管状体并且阻力轴(8)的端头设置为与吊耳座(9)联接,阻力轴(8)的上端端面中间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联接并且阻力轴(8)的前侧面部设置为与摆动梁(1)接触式联接,
或,吊耳座(9)设置为工字形架状体并且吊耳座(9)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阻力轴(8)联接,吊耳座(9)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通过螺栓螺母与载货汽车车架联接,
或,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分别设置为矩形梁状体并且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设置为呈八字形分布,第一前支撑拉臂(91)的下端头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的下端头分别设置为与阻力轴(8)联接并且第一前支撑拉臂(91)的上端头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的上端头分别设置为与载货汽车车架联接,在第一前支撑拉臂(91)的中间部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的中间部分别设置有通孔体并且第一前支撑拉臂(91)的通孔体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的通孔体分别设置为与转轴(90)联接,第一前支撑拉臂(91)的内侧面部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的内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筒壳(4)和电磁磁力块(7)联接,
或,转轴(90)设置为Ω字形杆状体并且转轴(90)的端头与转轴(90)的中间横部设置为呈间隔排列分布,转轴(90)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转动式联接并且转轴(90)的竖部设置为与顶针(6)接触式联接,转轴(90)的中间横部设置为与摆动梁(1)转动式联接,
或,筒壳(4)设置为圆形腔状体并且筒壳(4)的后端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联接,筒壳(4)的前端部设置为与顶针(6)滑动式联接并且筒壳(4)的内壁设置为与弹簧(5)接触式联接,
或,弹簧(5)设置为柱形弹簧并且弹簧(5)设置为与顶针(6)套接式联接,弹簧(5)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筒壳(4)联接并且弹簧(5)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顶针(6)联接,
或,顶针(6)设置为土字形杆状体并且顶针(6)的前端杆部设置为与筒壳(4)滑动式联接,顶针(6)的前端杆部设置为与转轴(90)接触式联接并且顶针(6)的中间凸缘体设置为与弹簧(5)接触式联接,顶针(6)的后端凸缘体设置为与电磁磁力块(7)相对应分布,
或,电磁磁力块(7)设置为磁力耦合器并且电磁磁力块(7)的壳体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联接,电磁磁力块(7)的磁力吸头设置为与顶针(6)间断式联接并且电磁磁力块(7)设置在筒壳(4)中,
或,摆动梁(1)设置为矩形管状体并且摆动梁(1)的上端头设置为与转轴(90)转动式联接,摆动梁(1)的下端头设置为与底座(2)沉入式联接并且摆动梁(1)的下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底座(2)联接,摆动梁(1)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阻力轴(8)间断接触式联接,
或,底座(2)的座部(2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弧形体并且在座部(2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有容纳腔体(22),容纳腔体(22)设置为与摆动梁(1)联接并且容纳腔体(22)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摆动梁(1)联接,座部(2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摩擦板(3)联接并且座部(21)设置为凸字形块状体,容纳腔体(22)设置为矩形盲孔体,
或,摩擦板(3)设置为弧形片状体并且摩擦板(3)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底座(2)联接。
7.根据权利要求 1至 6 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其特征是:摆动梁(1)与阻力轴(8)、吊耳座(9)、转轴(90)、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设置为按照后阻支撑的方式分布并且摆动梁(1)、阻力轴(8)、吊耳座(9)、转轴(90)、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与底座(2)和摩擦板(3)设置为按照随动摩擦的方式分布,摆动梁(1)、阻力轴(8)、吊耳座(9)、转轴(90)、第一前支撑拉臂(91)和第二前支撑拉臂(92)与筒壳(4)、弹簧(5)、顶针(6)和电磁磁力块(7)设置为按照缩回下落的方式分布,摆动梁(1)的中心线、底座(2)的中心线、摩擦板(3)的中心线、阻力轴(8)的中心线和转轴(90)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筒壳(4)的中心线、弹簧(5)的中心线、顶针(6)的中心线和电磁磁力块(7)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其特征是:支座(93)设置在承用车的底端端面部,在支座(93)上设置有侧板(94)并且在侧板(94)上分别设置有摆动梁(1)和筒壳(4),在筒壳(4)与摆动梁(1)之间分别设置有顶针(6)并且在顶针(6)与筒壳(4)之间设置有弹簧(5),在顶针(6)与筒壳(4)之间设置有电磁磁力块(7)。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其特征是:支座(93)设置为L字形板状体并且支座(93)的横部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承用车的底端端面部联接,支座(93)的竖部内侧面部设置为与摆动梁(1)接触式联接并且支座(93)的侧面部设置为与侧板(94)联接,
或,侧板(94)设置为三角形片状体并且侧板(94)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支座(93)联接,侧板(94)设置为与筒壳(4)联接并且侧板(94)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摆动梁(1)转动式联接,
或,筒壳(4)设置为圆形腔状体并且筒壳(4)的侧面部设置为与侧板(94)联接,筒壳(4)的前端部设置为与顶针(6)滑动式联接并且筒壳(4)的内壁设置为与弹簧(5)接触式联接,
或,弹簧(5)设置为柱形弹簧并且弹簧(5)设置为与顶针(6)套接式联接,弹簧(5)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筒壳(4)联接并且弹簧(5)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顶针(6)联接,
或,顶针(6)设置为土字形杆状体并且顶针(6)的前端杆部设置为与筒壳(4)滑动式联接,顶针(6)的前端杆部设置为与摆动梁(1)接触式联接并且顶针(6)的中间凸缘体设置为与弹簧(5)接触式联接,顶针(6)的后端凸缘体设置为与电磁磁力块(7)相对应分布,
或,电磁磁力块(7)设置为磁力耦合器并且电磁磁力块(7)的磁力吸头设置为与顶针(6)间断式联接,电磁磁力块(7)设置在筒壳(4)中并且电磁磁力块(7)的壳体设置为与筒壳(4)联接,
或,摆动梁(1)设置为矩形管状体并且摆动梁(1)的上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侧板(94)转动式联接,摆动梁(1)的下端头设置为与摩擦柱(95)联接并且摆动梁(1)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支座(93)间断接触式联接,
或,摩擦柱(95)设置为石棉纤维柱状体并且摩擦柱(95)的上端头设置为与摆动梁(1)的下端端面部联接,摩擦柱(95)设置为沿摆动梁(1)的下端端面部间隔排列分布。
10.根据权利要求 8至 9 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其特征是:摆动梁(1)与支座(93)和侧板(94)设置为按照后阻支撑的方式分布并且摆动梁(1)、支座(93)和侧板(94)与摩擦柱(95)设置为按照接触摩擦的方式分布,摆动梁(1)、支座(93)和侧板(94)与筒壳(4)、弹簧(5)、顶针(6)和电磁磁力块(7)设置为按照缩回下落的方式分布。
CN201921981226.9U 2019-11-17 2019-11-17 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 Active CN2114422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81226.9U CN211442268U (zh) 2019-11-17 2019-11-17 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81226.9U CN211442268U (zh) 2019-11-17 2019-11-17 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42268U true CN211442268U (zh) 2020-09-08

Family

ID=72315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81226.9U Active CN211442268U (zh) 2019-11-17 2019-11-17 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422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861708A (en) High strength auxiliary axle suspension system for low frame wheeled vehicles
CN209972220U (zh) 一种便于纯电动车电池包拆卸安装的快换结构
CN211442268U (zh) 用于汽车的应急制动锥锚装置
CN104619535A (zh) 配备有用于保持能量储存装置的机构的安排以及相关联的车辆
US5560629A (en) Spare tire and axle assembly for a trailer
CN205468994U (zh) 一种带支撑装置的拖车
CN201254169Y (zh) 机动车爬坡防溜制动装置
US3005521A (en) Rudder brake
CN202987105U (zh) 一种汽车辅助刹车装置
CN203996344U (zh) 用于小型电动搬运车上的稳定机构
US3746365A (en) Safety jack wheel for vehicles
CN201525253U (zh) 卧轮式全挂车托挂装置
CN203237139U (zh) 安装有防过位保护装置的工程机动车
CN103334607B (zh) 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车台板
CN209441134U (zh) 汽车悬架和汽车
CN203268040U (zh) 脚蹬装置及铁路货车
CN202641853U (zh) 右转向节总成
CN2931215Y (zh) 汽车冰雪路面辅助刹车模块
CN219904315U (zh) 一种车辆用支架
CN201530368U (zh) 装有小后轮的电动车
CN217294171U (zh) 具有纵向摆臂的独立悬架拖车底盘
CN204415037U (zh) 用于轻型巴士底盘系统的前桥新型支撑结构
CN216994258U (zh) 一种汽车紧急制动装置
CN214118820U (zh) 一种安装稳定的汽车悬架弹簧
CN109263696A (zh) 一种机械推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