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35302U - 一种复合式滤芯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合式滤芯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35302U
CN211435302U CN201921485837.4U CN201921485837U CN211435302U CN 211435302 U CN211435302 U CN 211435302U CN 201921485837 U CN201921485837 U CN 201921485837U CN 211435302 U CN211435302 U CN 2114353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filter
filter element
assembly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8583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张德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8583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353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353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353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式滤芯组件。该滤芯组件,包括滤瓶、滤瓶盖、筒状滤芯以及筒状滤芯内的中心管组件,中心管组件的上端外侧套设有滤网组件,滤网组件和中心管组件之间形成粗过滤流道,滤网组件的外围形成原水流道,该滤芯组件还包括用于限定原水流道的隔水套,隔水套与滤瓶之间具有第一过水间隙,滤瓶盖上设置有原水口和净水口,滤瓶的下端设置有冲洗口,原水口依次通过原水流道和第一过水间隙与冲洗口连通。从原水口进入的原水依次通过原水流道和第一过水间隙从冲洗口排出时,水流可以对滤网组件外侧表面进行侧流式冲刷,除去滤网组件外侧表面的大颗粒杂质及污垢水垢,实现了对滤网组件的自动冲洗。

Description

一种复合式滤芯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式滤芯组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净水市场繁荣,净水设备逐渐普及,成为家电领域最具潜力的产品。随着行业技术不断提升,净水设备产品更新换代节奏加快。净水设备上的滤芯属于消耗品,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更换,因此,滤芯的寿命、成本成为消费者与厂家共同的关注点。随着净水设备的大量普及,复合式滤芯、长效滤芯应运而生。
现有技术中,复合式滤芯或者将传统的两到三级滤芯单纯地叠加,或者在原有滤芯的前端增加一个前置过滤器(即不锈钢网的过滤器),或者在内部滤芯表面整体增加不锈钢网。两到三级滤芯单纯地叠加的复合式滤芯,滤芯的体积增大,而且无法进行冲洗,导致大颗粒杂质及污垢水垢残留在滤芯表面,影响了净水效果。前端增加前置过滤器的复合式滤芯,虽然可以进行滤芯冲洗,但只能用户手动冲洗,增加了维护难度,降低了用户满意度。在内部滤芯表面整体增加不锈钢网的复合式滤芯,成本高、加工难度大。因此,为了解决复合式滤芯存在的上述问题,亟待提出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复合式滤芯组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式滤芯组件,解决滤芯冲洗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式滤芯组件,包括滤瓶以及与所述滤瓶一端相连接的滤瓶盖,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滤瓶内的筒状滤芯以及套装在所述筒状滤芯内的中心管组件,所述中心管组件的朝向所述滤瓶盖的一端凸出于所述筒状滤芯,所述中心管组件的凸出于所述筒状滤芯的一端的外侧套设有滤网组件,所述滤网组件和所述中心管组件之间形成粗过滤流道,所述滤网组件的外围形成原水流道,所述复合式滤芯组件还包括用于限定所述原水流道的隔水套,所述隔水套与所述滤瓶之间具有第一过水间隙,所述滤瓶盖上设置有原水口和净水口,所述滤瓶的背离所述滤瓶盖的一端设置有冲洗口,所述原水口依次通过所述原水流道、滤网组件、粗过滤流道、筒状滤芯、中心管组件内侧与所述净水口连通,所述原水口依次通过所述原水流道和所述第一过水间隙与所述冲洗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式滤芯组件,将滤网组件套设在中心管组件上端外侧,使得滤网组件与中心管组件之间形成粗过滤流道,原水流道环绕在滤网组件的外侧,这样的结构,不仅实现了在筒状滤芯的前端复合滤网组件,而且还不会过度增大滤芯组件的体积和成本。另外,筒状滤芯的前端设置有滤网组件,实现了两级滤芯的复合,滤网组件可以对原水中的大颗粒杂质及污垢水垢起到很好的阻挡作用,避免大颗粒杂质及污垢水垢残留在筒状滤芯表面,延长了筒状滤芯的寿命。再者,原水口依次通过原水流道和第一过水间隙与冲洗口连通,从而,当将净水口关闭、冲洗口打开时,从原水口进入的原水便可以依次通过原水流道和第一过水间隙从冲洗口排出,由于原水流道设置在滤网组件的外侧,从而,当原水流经原水流道时,水流便可以对滤网组件外侧表面进行侧流式冲刷,除去滤网组件外侧表面的大颗粒杂质及污垢水垢,实现了对滤网组件的自动冲洗,避免了用户对滤网组件的手动冲洗,方便了滤芯组件的维护和使用,提高了用户满意度。
可选地,所述隔水套包括设置在所述滤网组件外围的横隔壁以及自所述横隔壁的外缘朝向背离所述滤瓶盖的一侧凸出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筒状滤芯的外围表面之间具有第二过水间隙,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滤瓶之间具有所述第一过水间隙。
这样的结构,粗过滤流道可以通过第二过水间隙与筒状滤芯连通,从而,粗过滤流道中的水可以通过第二过水间隙顺利进入筒状滤芯中进行进一步过滤;而且,第一侧壁还可以将冲洗后的水流流道与用于过滤的水流流道分隔开,避免了串水。
可选地,所述隔水套还包括自所述横隔壁的外缘朝向所述滤瓶盖方向凸出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滤网组件之间形成所述原水流道,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沿所述横隔壁表面开设的下水口。
第二侧壁的设置,为通过原水口进入的原水限定了流动空间,从而,从原水口流进的原水可以充分对滤网组件的外侧表面进行冲刷,提高了原水对滤网组件的冲洗效果。将下水口设置为沿横隔壁表面开设,可以使得原水流道的流通路径最长,从而延长水流对滤网组件的冲刷长度,进一步提高冲刷效果。
可选地,所述滤瓶包括背离所述滤瓶盖一端的端壁,所述端壁的内侧表面自外围朝向所述冲洗口呈逐渐下沉的锥形面。
这样的结构,从第一过水间隙在向冲洗口流动时,水流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流向冲洗口,可以最大限度地带走杂质颗粒,避免杂质颗粒在端壁的内侧表面沉积,进一步提升杂质颗粒冲洗效果,提升整体滤芯组件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所述端壁的上部设有径向凸出的凸出筋,所述筒状滤芯与所述第一侧壁抵在所述凸出筋上,且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端壁内侧表面之间形成连通所述第一过水间隙和所述冲洗口的第三过水间隙。
这样的结构,可以对筒状滤芯和第一侧壁的底端进行径向限位,避免第一侧壁的底端在水流冲击下晃动,保证了滤芯组件的结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横隔壁朝向所述原水流道的过水表面自中心朝向外围呈逐渐下沉式倾斜表面。
这样的结构,冲洗过程中,从滤网组件外侧表面冲刷下来的颗粒杂质会随着水流向四周低处流动,降低了颗粒杂质在过水表面沉淀结垢的概率,避免了颗粒杂质堆积在滤网组件附近,有利于颗粒杂质随着水流流向冲洗口并排出。
可选地,所述中心管组件包括朝向所述滤瓶盖的一端设置的导水管,所述横隔壁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凹槽,所述滤网组件的底部与所述凹槽的内侧表面密封接触,所述凹槽的底壁上设置有过水通道,所述筒状滤芯的朝向所述滤瓶盖的一端设置有套装在所述导水管外侧的第一端盖,所述凹槽底壁与所述第一端盖之间形成第四过水间隙,所述粗过滤流道通过所述过水通道和所述第四过水间隙与所述第二过水间隙连通。
可选地,所述滤瓶包括背离所述滤瓶盖一端的端壁,所述端壁的内侧表面上设置有导流筋,所述筒状滤芯的背离所述滤瓶盖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抵靠在所述导流筋上,所述第二端盖的外缘与所述第一侧壁密封接触。
这样的结构,相邻的导流筋之间可以形成导流通道,从而,第一过水间隙内的水流可以沿着导流通道均匀地流向冲洗口。第二端盖的底面抵靠在导流筋上,为筒状滤芯提供了很好的轴向限位,保证了筒状滤芯的结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端壁的内侧表面上设置有环绕所述冲洗口设置的定位筋,所述第二端盖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端壁方向凸出的环形筋,所述环形筋与所述定位筋相互套设,所述定位筋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过水间隙和所述冲洗口的过水槽。
这样的结构,为滤瓶内滤芯提供了底端的轴向和径向限位,使得滤芯可以稳定地保持在滤瓶内。
可选地,所述隔水套的外缘沿周向设置有径向凸出的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与所述滤瓶的内侧表面匹配以对所述隔水套进行径向定位。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复合式滤芯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滤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隔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隔水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滤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一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滤瓶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滤瓶; 11—筒状滤芯; 12—导水管;
13—第一端盖; 131—导向筋; 132—环形槽;
133—定位凸筋; 14—中心管; 141—过水孔;
142—阻挡筋; 15—第二端盖; 152—环形筋;
16—端壁; 161—凸出筋; 162—导流筋;
163—定位筋; 164—过水槽; 20—滤瓶盖;
21—净水口; 22—原水口; 23—冲洗口;
25—第二环筋; 26—第三环筋; 30—滤网组件;
311—限位筋; 312—镂空; 40—隔水套;
41—第一侧壁; 42—第二侧壁; 43—过水表面;
44—横隔筋; 441—定位凸起; 45—凹槽;
46—过水通道; 47—环形凸台; 51—第一过水间隙;
52—第二过水间隙; 54—第四过水间隙; 61—净水流道;
62—原水流道; 64—粗过滤流道; 70—中心管组件;
421—下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下面将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复合式滤芯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 中滤瓶盖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复合式滤芯组件包括滤瓶10和滤瓶盖20,滤瓶盖20连接在滤瓶10的一端(在图1中,滤瓶盖20连接在滤瓶10的上端)。滤瓶10内设置有筒状滤芯11,筒状滤芯11内套装有中心管组件70。中心管组件70的朝向滤瓶盖20的一端凸出于筒状滤芯11,在图1 中,中心管组件70的上端凸出于筒状滤芯11。中心管组件70的上端外侧套设有滤网组件30,滤网组件30和中心管组件70的上端之间形成粗过滤流道 64,滤网组件30的外围形成原水流道62,中心管组件70的上端内侧形成净水流道61。复合式滤芯组件还包括用于限定原水流道62的隔水套40,隔水套40与滤瓶10之间具有第一过水间隙51。滤瓶盖20上设置有原水口22和净水口21,滤瓶10的背离滤瓶盖20的一端设置有冲洗口23。原水口22依次通过原水流道62、滤网组件30、粗过滤流道64、筒状滤芯11、中心管组件70内侧与净水口21连通,原水口22依次通过原水流道62和第一过水间隙51与冲洗口23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式滤芯组件,将滤网组件30套设在中心管组件 70上端外侧,使得滤网组件30与中心管组件70之间形成粗过滤流道64,原水流道62环绕在滤网组件30的外侧,这样的结构,不仅实现了在筒状滤芯 11的前端复合滤网组件30,而且还不会过度增大滤芯组件的体积和成本。另外,筒状滤芯11的前端设置有滤网组件30,实现了两级滤芯的复合,滤网组件30可以对原水中的大颗粒杂质及污垢水垢起到很好的阻挡作用,避免大颗粒杂质及污垢水垢残留在筒状滤芯表面,延长了筒状滤芯的寿命。再者,原水口22依次通过原水流道62和第一过水间隙51与冲洗口23连通,从而,当将净水口21关闭、冲洗口23打开时,从原水口22进入的原水便可以依次通过原水流道62和第一过水间隙51从冲洗口23排出,由于原水流道62设置在滤网组件30的外侧,从而,当原水流经原水流道62时,水流便可以对滤网组件30外侧表面进行侧流式冲刷,除去滤网组件30外侧表面的大颗粒杂质及污垢水垢,实现了对滤网组件30的自动冲洗,避免了用户对滤网组件的手动冲洗,方便了滤芯组件的维护和使用,提高了用户满意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冲洗口23和净水口21处分别设置电动阀门,来实现冲洗口23和净水口21的自动开启和关闭,从而,可以实现对滤网组件30冲洗的完全电动控制,不在需要手动封堵净水口21,提高了冲洗效率,提升了客户满意度。
容易理解的是,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在冲洗口外设置冲洗电磁阀,从而控制冲洗时间和冲洗用水量,还可以在净水口外设置流量计来统计净水产水量,根据净水产生量来确定何时需要进行冲洗过程。
图3为图1中隔水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3所示,隔水套40包括横隔壁44和第一侧壁41,横隔壁44设置在滤网组件30的外围,第一侧壁 41自横隔壁44的外缘朝向背离滤瓶盖20的一侧凸出,并围绕在筒状滤芯11 的外围。第一侧壁41与筒状滤芯11的外围表面之间具有第二过水间隙52,第一过水间隙51形成在第一侧壁41与滤瓶10之间。这样的结构,粗过滤流道64可以通过第二过水间隙52与筒状滤芯11连通,从而,粗过滤流道64 中的水可以通过第二过水间隙52顺利进入筒状滤芯11中进行进一步过滤;而且,第一侧壁41还可以将冲洗后的水流流道与用于过滤的水流流道分隔开,避免了串水。
如图1和图3所示,隔水套还包括自横隔壁44的外缘朝向滤瓶盖20方向凸出的第二侧壁42,原水流道62形成在第二侧壁42和滤网组件30之间。第二侧壁42的设置,为通过原水口进入的原水限定了流动空间,从而,从原水口流进的原水可以充分对滤网组件30的外侧表面进行冲刷,提高了原水对滤网组件30的冲洗效果。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侧壁42上设置有下水口421,下水口421沿横隔壁44的上表面开设在第二侧壁42上。从而,原水流道62可以通过下水口 421与第一过水间隙51连通,使得冲刷滤网组件30后的水可以通过第一过水间隙51和冲洗口23排出。将下水口421设置为沿横隔壁44表面开设,可以使得原水流道的流通路径最长,从而延长水流对滤网组件30的冲刷长度,进一步提高冲刷效果。
下水口421可以沿第二侧壁42的周向均匀设置为多个,从而,从原水流道62流出的水流可以沿周向均匀流向第一过水间隙51。
为了避免冲刷下的大颗粒杂质及污垢沉积在横隔壁44表面,如图1和图 3所示,横隔壁44朝向原水流道62的过水表面43自中心朝向外围呈逐渐下沉式倾斜表面。这样的结构,冲洗过程中,从滤网组件外侧表面冲刷下来的颗粒杂质会随着水流向四周低处流动,降低了颗粒杂质在过水表面43沉淀结垢的概率,避免了颗粒杂质堆积在滤网组件附近,有利于颗粒杂质随着水流流向冲洗口并排出。
如图1所示,为了防止原水从第二侧壁42与滤瓶盖20之间的间隙流出,第二侧壁42的上端与滤瓶盖20的内表面密封接触。
图4为隔水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4所示,隔水套40的外缘沿周向设置有径向凸出的定位凸起441,定位凸起44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定位凸起441可以在横隔壁44的外缘沿周向均匀布置。从而,定位凸起441可以与滤瓶10的内侧表面匹配,来对隔水套40进行径向定位。
如图1所示,滤瓶盖20上设置有第二环筋25和第三环筋26,第二环筋 25和第三环筋26均自滤瓶盖20朝向横隔壁44方向凸出,第三环筋26设置在第二环筋25的内侧。第二环筋25与滤网组件30的上部表面密封连接,第三环筋26与中心管组件70的上端相互套设密封连接。从而,粗过滤流道64 也形成在第二环筋25和第三环筋26之间,第三环筋26内侧形成净水区域,中心管组件内侧通过净水区域与净水口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中心管组件70包括中心管14和导水管 12。中心管14套设在筒状滤芯11内,导水管12设置在中心管14的朝向滤瓶盖20的一端。滤网组件30套设在导水管12的外侧。从而,第三环筋26 与导水管12的上端密封连接,导水管12内侧形成净水流道61,中心管14内侧通过净水流道61、净水区域与净水口连通。
图5为滤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5所示,滤网组件30朝向滤瓶盖20的一端设置有朝向第二侧壁42方向径向凸出的限位筋311,限位筋 311与第二环筋25相抵靠,使得滤网组件30被限定在滤瓶盖内。
限位筋31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限位筋311沿滤网组件30的周向间隔均匀排布,从而,当限位筋311与第二环筋25相抵靠时,滤网组件30在周向方向上的受力均匀,避免滤网组件30工作过程中出现偏移。再者,多个限位筋311沿滤网组件30的周向间隔均匀排布,相邻限位筋311之间的间隔可以供原水通过,避免限位筋311阻挡原水。在一个实施例中,限位筋311 的数量可以为4个,具体实施中,限位筋311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确定。
为了进一步对滤网组件30进行限位,如图1和图3所示,横隔壁44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凹槽45,滤网组件30的底部嵌套在凹槽45内,这样就可以对滤网组件的下部进行了轴向限位。结合第二环筋25与限位筋311的抵靠,很好地对滤网组件的上下进行了轴向限位,避免滤网组件在水流冲击作用下上下窜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滤网组件30的底部密封性地嵌套在凹槽45内,这样就可以防止原水流道和粗过滤流道之间串水。为了实现滤网组件30与凹槽45 之间的密封性嵌套,如图1所示,滤网组件30的底部与凹槽45的内侧表面密封接触,例如,可以在滤网组件30与凹槽45相接触的表面之间设置密封圈来实现二者的密封性接触。
为了实现粗过滤流道64与第二过水间隙52的连通,如图1、图3和图5 所示,凹槽45的底壁上设置有过水通道46,滤网组件30的底壁上设置有与过水通道46相对应的镂空312。筒状滤芯11的朝向滤瓶盖20的一端(上端) 设置有第一端盖13,第一端盖13套装在导水管12外侧。凹槽45底壁与第一端盖13之间形成第四过水间隙54,粗过滤流道64可以通过镂空312、过水通道46和第四过水间隙54与第二过水间隙52连通。
如图1和图3所示,横隔壁44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朝向第一端盖13方向凸出的环形凸台47,环形凸台47的内侧形成凹槽45,环形凸台47的端壁即为凹槽45的底壁。
图6为第一端盖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一端盖13的朝向隔水套 40的表面上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径向延伸的导向筋131,从而,当粗过滤流道 64中的水通过过水通道46流出时,导向筋131还可以对水流起到导向作用,使得从粗过滤流道64流出的水可以在导向筋131的导流作用下沿周向均匀地流向第一过水间隙51,以便均匀充分地利用筒状滤芯11的过滤面积。第一端盖13还包括设置在多个导向筋131上的环形槽132,环形凸台47卡接在环形槽132内。这样的结构,充分利用导向筋特征,对隔水套40的径向进行了很好的限位,从而对滤网组件30的径向进行了限位,增加了隔水套40和滤网组件30的装配稳定性,避免隔水套40和滤网组件30在水流冲击作用下径向摆动。
如图6所示,为了对第一端盖进行径向限位,第一端盖13的周向外缘上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径向延伸的定位凸筋133,当将第一端盖13设置在筒状滤芯11的上端后,定位凸筋133与第一侧壁41相匹配,限定了第一端盖和第一侧壁的的径向相对位置。
为了进一步增加滤芯组件的过滤性能,如图1所示,复合式滤芯组件还包括过滤材料(图中未示出),过滤材料填充在中心管14的靠近导水管12 的一侧,和/或,过滤材料填充在导水管12内。过滤材料填充区域之外的中心管14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过水孔141。从而,经过筒状滤芯11过滤后的水通过过水孔141进入中心管14中,然后再通过过滤材料的进一步过滤进入净水流道61,最终从净水口21流出。将过水孔141设置在过滤材料填充区域之外的中心管14的管壁上,可以使经筒状滤芯过滤后的水能够与过滤材料充分接触,保证过滤材料对水流的过滤面积最大,提高过滤效果。在一个实施例中,中心管14上部1/3的区域无过水孔141,下部2/3的区域设置过水孔141,具体实施中,该比例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具体确定。
这样的结构,为复合式滤芯组件又复合了一级过滤,大大提高了复合式滤芯组件的过滤性能。另外,筒状滤芯内置阻垢材料,能够有效去除水碱水垢,对后级的反渗透膜起到保护作用,延长后级反渗透膜的使用寿命。
在一个实施例中,过滤材料可以为阻垢材料或KDF滤料,或者,过滤材料为阻垢材料和KDF滤料的复合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导水管12内形成净水流道61,从而,净水流道61连通中心管14与净水口21。为了避免过滤材料从净水口21流出,过滤材料填充在中心管14的靠近导水管12的一侧,导水管12的朝向中心管14的一端设置有能够阻挡过滤材料通过且允许水通过的阻料膜。阻料膜的设置,可以阻挡过滤材料从净水流道排出,保证了水质。
如图1所示,中心管14的底部设置有阻挡筋142,阻挡筋142将中心管 14的底部封闭,避免净水从中心管14底部流出。
如图1所示,导水管12密封性地设置在中心管14的上端,导水管12穿过第一端盖13和滤网组件30后与第三环筋26密封连接。也就是说,第一端盖13、隔水套40和滤网组件30均套设在导水管12的外侧。为了避免粗过滤流道64与净水流道61之间串水,导水管12的外表面与第一端盖13或滤网组件30密封性接触。
图7为滤瓶底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7所示,滤瓶10包括背离滤瓶盖20一端的端壁16,端壁16的内侧表面自外围朝向冲洗口23呈逐渐下沉的锥形面。这样的结构,从第一过水间隙51在向冲洗口23流动时,水流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流向冲洗口23,可以最大限度地带走杂质颗粒,避免杂质颗粒在端壁16的内侧表面沉积,进一步提升杂质颗粒冲洗效果,提升整体滤芯组件的使用寿命。
如图7所示,端壁16的上部设置有径向凸出的凸出筋161,筒状滤芯11 和第一侧壁41抵靠在凸出筋161上。从而,可以对筒状滤芯和第一侧壁41 的底端进行径向限位,避免第一侧壁41的底端在水流冲击下晃动,保证了滤芯组件的结构稳定性。
凸出筋16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凸出筋161沿周向均匀间隔设置,从而,第一侧壁41与滤瓶10内壁之间形成第三过水间隙(图中未示出),第一过水间隙51和冲洗口23通过第三过水间隙连通。
如图1所示,筒状滤芯11的背离滤瓶盖20的一端(底端)设置有第二端盖15,第二端盖15的外周壁与第一侧壁41下端密封接触,从而,第二端盖15可以在底部将第一过水间隙51和第二过水间隙52隔离开,避免了串水。
为了使得第一过水间隙51内的水流可以均匀流向冲洗口23,如图7所示,端壁16的内侧表面上还设置有导流筋162,第二端盖15的底面抵靠在导流筋 162上。这样的结构,相邻的导流筋162之间可以形成导流通道,从而,第一过水间隙51内的水流可以沿着导流通道均匀地流向冲洗口23。第二端盖15 的底面抵靠在导流筋162上,为筒状滤芯提供了很好的轴向限位,保证了筒状滤芯的结构稳定性。
如图1和图7所示,端壁16的内侧表面上还设置有环绕冲洗口23设置的定位筋163,第二端盖15上设置有朝向端壁16方向凸出的环形筋152,环形筋152与定位筋163相互套设,定位筋163上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一过水间隙51和冲洗口23的过水槽164。这样的结构,为滤瓶10内滤芯提供了底端的轴向和径向限位,使得滤芯可以稳定地保持在滤瓶内。
如图1和图7所示,导流筋162沿径向设置,多个导流筋162沿定位筋 163周向间隔设置,导流筋162的上端与凸出筋161一一对应连接,过水槽 164开设在相邻导流筋162形成的导流通道上,从而,第一过水间隙51内的水流依次流经第三过水间隙、导流通道和过水槽164后从冲洗口排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式滤芯组件,筒状滤芯可以为棉碳复合滤芯或碳纤维滤芯,用于粗过滤的滤网组件与筒状滤芯轴向复合,筒状滤芯与过滤材料环绕复合,实现了3级复合式滤芯,该复合式滤芯组件采用轴向复合和径向复合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多级滤芯的复合,使得复合式滤芯组件的体积小、成本低、工艺难度低。容易理解的是,采用轴向复合和径向复合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实现更多级滤芯的复合。
从图1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复合式滤芯组件,密封结构均设置在筒状滤芯的上部,且均为两个零件之间的密封,从而,在装配过程中,更容易控制装配精度,降低串水风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复合式滤芯组件的装配过程大致如下:
(1)将过滤材料填充进中心管14,中心管14一端(下端)为封闭状态,过滤材料填充在中心管14敞开的一侧;采用超声波焊接方式在导水管12的底部焊接无纺布作为阻料膜,来阻挡过滤材料。
(2)采用超声波将导水管12的底部与中心管14的敞开端焊接连接;采用点胶工艺将筒状滤芯11的底端与第二端盖15连接装配;然后,从筒状滤芯11的顶端将中心管14自上而下插入筒状滤芯11中;将第一端盖13套装在导水管12和筒状滤芯11上,采用点胶工艺将筒状滤芯11的顶端与上端盖 13连接装配。
(3)将隔水套40套装在导水管12外侧,并将隔水套40的环形凸台47 卡接在第一端盖的环形槽132内,第一端盖的定位凸筋133与第一侧壁41的内侧表面配合限位,第二端盖15与第一侧壁41的下端密封接触限位。
(4)将组装好的复合式滤芯装入滤瓶10内,使得第二端盖上的环形筋 152插入滤瓶10底部定位筋163内对复合式滤芯进行底部限位,隔水套40的外缘的定位凸起441滤瓶10内侧表面配合对复合式滤芯进行上部径向限位。
(5)将滤网组件30套装在导水管12上,滤网组件30的底部插入凹槽 45内,滤网组件30上的限位筋311与第二侧壁42配合防止滤网组件30歪斜。
(6)将滤瓶盖20与滤瓶10进行旋熔焊接,使得第二环筋25抵靠在限位筋311上对复合式滤芯进行上部限位。
以上是本实施例复合式滤芯组件的大致装配过程,在实际装配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装配过程进行调整,只要可以顺利完成组装即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复合式滤芯组件的工作过程大致如下:
净水过程:净水口21和原水口22打开,冲洗口23关闭,由原水口22 进入的水流进入原水流道62,经过滤网组件30过滤后进入粗过滤流道64,然后流经第四过水间隙54、第二过水间隙52后,经过筒状滤芯11过滤后进入中心管14内,然后经过过滤材料过滤后进入净水流道61,最终从净水口 21流出。
冲洗过程:冲洗口23和原水口22打开,净水口21关闭,由原水口22 进入的水流进入原水流道62,由于净水口21关闭,水流不再流经滤网组件 30,原水流道62中的水流对滤网组件30的外侧表面冲刷后,流经第一过水间隙51、相邻导流筋162之间的导流通道和过水槽164后,从冲洗口23排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复合式滤芯组件的冲洗口、原水口和净水口可以均为4分口,从而,复合式滤芯组件可以直接接入用户用水主管道,进而可以对用户的全屋用水进行净化,并且不影响用户用水通量要求。采用此复合式滤芯组件对进入用户的水源进行预处理,可以对全屋管道起到保护作用,并且可以对末端的净水设备起到预处理保护作用,从而延长净水设备的使用寿命。该复合式滤芯组件内置的过滤材料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水碱水垢,对后端净水设备中的反渗透膜进行保护,提高反渗透膜的寿命,而且也可以避免用户热水器的水碱水垢问题,避免热水器内结垢,延长热水器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部”、“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复合式滤芯组件,包括滤瓶以及与所述滤瓶一端相连接的滤瓶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滤瓶内的筒状滤芯以及套装在所述筒状滤芯内的中心管组件,所述中心管组件的朝向所述滤瓶盖的一端凸出于所述筒状滤芯,所述中心管组件的凸出于所述筒状滤芯的一端的外侧套设有滤网组件,所述滤网组件和所述中心管组件之间形成粗过滤流道,所述滤网组件的外围形成原水流道,所述复合式滤芯组件还包括用于限定所述原水流道的隔水套,所述隔水套与所述滤瓶之间具有第一过水间隙,所述滤瓶盖上设置有原水口和净水口,所述滤瓶的背离所述滤瓶盖的一端设置有冲洗口,所述原水口依次通过所述原水流道、滤网组件、粗过滤流道、筒状滤芯、中心管组件内侧与所述净水口连通,所述原水口依次通过所述原水流道和所述第一过水间隙与所述冲洗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水套包括设置在所述滤网组件外围的横隔壁以及自所述横隔壁的外缘朝向背离所述滤瓶盖的一侧凸出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筒状滤芯的外围表面之间具有第二过水间隙,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滤瓶之间具有所述第一过水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水套还包括自所述横隔壁的外缘朝向所述滤瓶盖方向凸出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滤网组件之间形成所述原水流道,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沿所述横隔壁表面开设的下水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瓶包括背离所述滤瓶盖一端的端壁,所述端壁的内侧表面自外围朝向所述冲洗口呈逐渐下沉的锥形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式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壁的上部设有径向凸出的凸出筋,所述筒状滤芯与所述第一侧壁抵在所述凸出筋上,且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端壁内侧表面之间形成连通所述第一过水间隙和所述冲洗口的第三过水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隔壁朝向所述原水流道的过水表面自中心朝向外围呈逐渐下沉式倾斜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管组件包括朝向所述滤瓶盖的一端设置的导水管,所述横隔壁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凹槽,所述滤网组件的底部与所述凹槽的内侧表面密封接触,所述凹槽的底壁上设置有过水通道,所述筒状滤芯的朝向所述滤瓶盖的一端设置有套装在所述导水管外侧的第一端盖,所述凹槽底壁与所述第一端盖之间形成第四过水间隙,所述粗过滤流道通过所述过水通道和所述第四过水间隙与所述第二过水间隙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复合式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瓶包括背离所述滤瓶盖一端的端壁,所述端壁的内侧表面上设置有导流筋,所述筒状滤芯的背离所述滤瓶盖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抵靠在所述导流筋上,所述第二端盖的外缘与所述第一侧壁密封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式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壁的内侧表面上设置有环绕所述冲洗口设置的定位筋,所述第二端盖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端壁方向凸出的环形筋,所述环形筋与所述定位筋相互套设,所述定位筋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过水间隙和所述冲洗口的过水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水套的外缘沿周向设置有径向凸出的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与所述滤瓶的内侧表面匹配以对所述隔水套进行径向定位。
CN201921485837.4U 2019-09-06 2019-09-06 一种复合式滤芯组件 Active CN2114353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85837.4U CN211435302U (zh) 2019-09-06 2019-09-06 一种复合式滤芯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85837.4U CN211435302U (zh) 2019-09-06 2019-09-06 一种复合式滤芯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35302U true CN211435302U (zh) 2020-09-08

Family

ID=72311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85837.4U Active CN211435302U (zh) 2019-09-06 2019-09-06 一种复合式滤芯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353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307053U (zh) 复合滤芯组件
CN207871709U (zh) 复合滤芯以及净水设备
CN216320305U (zh) 反冲洗过滤器
CN211435302U (zh) 一种复合式滤芯组件
CN211435303U (zh) 一种复合式滤芯组件
CN101991987A (zh) 净水机内置组合滤腔的滤胆清洗方法
CN206168025U (zh) 用于可反冲洗前置过滤组件的水分布机构
CN107433138A (zh) 滤芯清洗结构及具有其的净水机滤芯
CN210313759U (zh) 一种滤芯组件
CN208660533U (zh) 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CN208553324U (zh) 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CN210559445U (zh) 一种自冲洗式多级过滤滤芯
CN111186921B (zh) 一种自冲洗式多级过滤滤芯组件
CN209865444U (zh) 一种可自冲洗的前置过滤器
CN208372625U (zh) 滤芯组件、复合滤芯以及净水设备
CN110404333A (zh) 复合滤芯和净水设备
CN210313578U (zh) 一种多级复合滤芯组件
CN210559446U (zh) 一种复合滤芯
CN207871711U (zh) 复合滤芯和净水设备
CN208340281U (zh) 复合滤芯和净水设备
CN210313757U (zh) 一种滤网嵌套的滤芯组件
CN210313579U (zh) 一种前置过滤滤芯
CN104843913A (zh) 一种环聚式过滤净水器
CN206965538U (zh) 滤芯清洗结构及具有其的净水机滤芯
CN210176588U (zh) 一种复合滤芯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15

Address after: Building 2, No. 52, 22nd Street, Baiyang Street, Qiantang New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s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999, Mei Li Road, Huaiyin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JOYOU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